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性质》集体备课 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性质》集体备课 教案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和一张表格,任意选出三根小棒,用它们来围三角形,并填好表格。

(注意:用小棒围三角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根据图表猜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进行验证)

1、下列各组线段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 1cm,3cm,5cm

B. 2cm,2cm,6cm

C. 8cm,8cm,8cm

D. 6.5cm,3.2cm,3.2cm

2、判断:任意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3、用长分别为1cm、2.5cm、3cm的线段,________搭成三角形.(填“能”或“不能”)

4、起重机的吊臂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 一、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角形的分类。 2、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学难点 1、三角形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2、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学生对数学的转化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因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

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我们要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五、教学时间 新课和练习6课时、单元测验1课时,合计7课时。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编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新编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新编人 教版精 品教学 三角形的认识 资料 课题 课时 1 班级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三角形的特性 P80-81 2.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3.会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一般应包括学生的年级段、年龄特征、已有的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行为 设计意图 及资源准 备 一、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 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 片。 指名介绍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产生对数学 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 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 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 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 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 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 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 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 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 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 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 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 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 书:三角形的认识) 自由发言 观看录象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 识经验,初步了解 了三角形的特征,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 基础并唤起学生的 记忆,也给一部分 知识比较丰富的同 学提供了展示自己 的机会。

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5《三角形》 人教新课标

《三角形》复习教案 一、复习内容 教材P59—P70的学习内容。 二、复习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建立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复习,加深对三角形特性、三角形分类以及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和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 难点: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阅读教材,研读例题 同学们,本单元一共设置了7道例题,请你认真研读,看一看每个例题的内容以及例题之间的联系,完成下面的梳理表格。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例1:例5:例6: 例2: 例3:例7: 例4: (二)课堂设计 1.回顾学习内容,明确复习任务 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谁来说一说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交流板书知识点: 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2.分类进行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1)复习三角形的特征 关于这部分知识,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想给大家提醒些什么呢? 典型题目1:画出每个三角形中底边上的高。 学生独立画出高,集体评讲,重点评讲两点:第一: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第二:检查画出的高和底是不是相对应的。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怎样分类?分类时要注意什么? 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把所有三角形进行分类,注意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为了直观地呈现这些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直角三角形 (3)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回忆研究的过程) 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是怎样研究的? 强调:用转化的思想把多边形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借助已有的结论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典型题目:求出多边形未知角的度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

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教学笔记▷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例2,完成P59“做一做”,P63“练习十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2.在观察、实验中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 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教具三角尺和学具三角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中间加一条对角线 的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课件出示图片)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课件中相应显示学生找到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找出事物中的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为认 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经验。 师: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东西都被设计成三角形,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做能使物体更加牢固…… 师: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 题:三角形的特性(2)] 二、动手操作,理解感知 1.从唯一性的角度初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件出示教科书P59例2。

(1)学生拿出小棒动手操作。 (2)小组内交流汇报结果。 (3)推选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只能摆出一种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却能摆出多个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师:我们摆出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拿出形状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学具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师: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呢? 【学情预设】结合刚才观察三角尺的经验,学生能得出:角度发生了改变,使得形状会随之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观察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3条边确定了,其相应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无论怎么围,所围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而围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2.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拉动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三角形、四边形的框架进行拉伸对比实验,与同桌交流彼此的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三角形框架拉不动,四边形框架一拉就变形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具稳定性!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3.互动游戏,提高认识。 (1)开展比赛活动。 师:现在让同学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请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一位高个子男生和一位瘦小女生)到讲台上来。 师:你们说这两位同学谁的力气大?好,今天我们就让他们来比比,看谁的力气大。 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谁能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胜。(拿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让男生拉三角形,女生拉四边形。) (2)宣布结果:女生胜。(不公平!)为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预设2:三角形牢固,四边形不牢固。 预设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备。 (3)提问:那你是怎么理解稳定性的? 【学情预设】不易变形、牢固…… 4.总结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解决问题,巩固运用 1.教科书P59“做一做”。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应用到三角形的例子吗? 【学情预设】预设1:房顶做成三角形的。 预设2:台历、斜拉桥、大吊车……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呀!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本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和比较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隶属于数学课程四大领域中的“图形与几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组合图形、我的拼图。 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征是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起点。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一年级下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的认识和丰富体验,对多边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对于三角形在物体中的作用,学生平时缺乏关注和了解。而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更没有这方面知识和经验。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脱离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边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边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眼力大比拼,看谁能又对又快地找出下面物体中的三角形? 生:车子上、梯子的侧面、斜拉大桥上、电线杆 师:谁能说出三角形在物体中的作用。?如:使用梯子为什么要叉开,电线杆为什么斜着拉一条线? 生:有三角形的物体更牢固 接着引出本节内容——继续学习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做一做”出示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四边形框架。 师:谁想分别用手拉一拉,说说你的亲身体验? 生: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能拉动。 板书:稳定性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操作---发现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真实体验。 三: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实验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发现三边关系 师: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摆成三角形呢?出示选择题 生:必须首尾相连。 教材给出了四根标有长度的小棒,提出摆成一个三角形”的操作要求,明确实验要求后,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展示的时间。然后结合实验结果分三个层次交流。 1、用5cm,10cm,20cm摆三角形 生:摆不成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3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mathematics triangle (Volume 2)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3篇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2、篇章2: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3、篇章3: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章1: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教学模式】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0-82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一、情境导入(3分) 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线段?这三条线段是怎么样连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0页例1例2。 2、尝试训练:81页做一做 3、学生汇报并总结三角形特性。 4、教师强调并小结。 5、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2页例3。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2、33页。 教材分析: 例1选取了自行车、斜拉大桥、三角梯、电线杆等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观察,找出这些事物中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物体中三角形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动手拉一拉用木条做成的三角形架和四边形框架,亲身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例2首先设计了从4根小棒中任选3根摆三角形,学生通过摆三角形,发现有的能摆成,有的摆不成,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摆不成的原因,亲身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接着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计算,再次体验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使用的是三角形;学生已经学过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不难测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经历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具准备: 硬纸条,小棒:长度分别是4cm、5cm、8cm、10cm。 教学过程: 一、动画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2、歌曲欣赏完了,相信你们已经猜到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知识一定与三角形有关。(板书:三角形)正像歌词中所说:三角形有很多隐藏的奥秘,等待着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产生探索三角形知识的欲望。】 2、师:孩子们,请看图片,找出物体中的三角形,找到了用手指画一画并给自己一个“赞”。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例1例2,课本第81页“做一做”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践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具准备:课前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用纸剪一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教师课件出示) 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闪动图中一个三角形的边,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想一想,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让学生举例说明后,教师可以再举一些例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重点探索什么是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特征,探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学生独立操作。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小组交流。学生画出三角形后,针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例题中提出的问题,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知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用图片祟,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5)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三个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及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五单元三角形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 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 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 在平面图形中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 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 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欣赏数学美 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 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集体备课研讨记录四年级下册数学

【导语】:三角形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三角形内角和是指三角形内部的三个角度之和。在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这次备课研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计算三角形内角和。下面是我们的备课研讨记录。 【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 3.能够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讨论内容】: 一、复习:四年级下册学过的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1.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点。 2.回顾三角形的分类:按边长和按角度。 二、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提出问题: (1)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 (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小组发言并共同总结。 三、归纳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 (2)用公式或表格表示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练习。 2.交流讨论,解答问题。 五、拓展学习。 1.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探究它们的内角和是否相等。 2.针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设计拓展练习,巩固学生对内角和的理解和计算。 【课堂反思】: 通过本次备课研讨,我们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共同总结,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促进,思维活跃。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学习,检测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整个备课研讨过程充满了活力,学生在合作中取得了进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我们还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内角和的特点和规律。另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内角和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延伸拓展】:

全等三角形集体备课稿

全等三角形集体备课稿 全等三角形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能够应用全等三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总是,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打好基础,教材力求创设与生活场景相近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探索并抽象出几何模型,并应用几何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内容上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经及应用,至于角平分线的改天换地的两上互逆定理,只要求学生了解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必介绍互逆定理的概念,通过结合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正确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格式。 (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应用性质进行证明。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改天换地和判定方法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以致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探索的精神,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推理、证明掌握推理、证明的正确方法。 2、难点: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正确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 3、关键: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淡化定理的证明。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创设与生活场景相近的问题情境引入,注重探索结论的过程。 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分析证明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的培养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3、注重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分9个课时 全等三角形1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课时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课时 七、复习与交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图形朋友(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2

3 师:我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其它图形,你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能说说你是怎样做到的吗? 2.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准确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三角形?看来你们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更深层的研究一下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3: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 形?哪些不是?请说明理由。 (1)(2)(3)(4)(5)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

最新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59-61页的例1、例2。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2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在三角形内画高。 3、在观察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三角形教具、平行四边形教具、活动条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附教学建议)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教学设计(附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

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又如,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设计,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四年级)

沌口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 姚彩霞各位老师,专家,上午好。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5 单元的第一部分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中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教材中例3 首先呈现了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二、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几何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内容的设计也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2、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我对教法和学法的理解是:首先让学生去大胆猜测,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课后反思 (一)铺垫迁移、导入新课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例题3的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的生活实例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到学校有几条路?” “哪条路最近呢?” “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的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因此在交流原因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二)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首先通过回顾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封闭的图形,然后这使得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