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城市规划思想史

04城市规划思想史

04城市规划思想史
04城市规划思想史

城市规划思想史

7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公司城)

一、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T.More(1478-1535)的“乌托邦”(Utopia)

Robert Owen(1771-1858)的“协和村”

Charles Fourier(1772-1837)的(phalanges)

1840年,Etienne Cabet(1788-1856)的大城市设想“Icaria”。

1888年,Edward Bellamy 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

1890年William Morris出版了《(News from Nowhere)》一书。

二、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三、巴黎改建

大城市改建的原则与方法:E. Henard的巴黎改建

汽车交通的重要性,地面交通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市中心规划必须考虑:

过境交通不能超越市中心区。

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处理是提高道路效率的关键。

城市绿地编制的原则:每个居民离大公园不超过1Km,离花园或街心公园不超过500m。历史古迹的保护既要考虑它自身的保护,也必须考虑它和周围建筑的关系。

四、美国城市美化运动

以1893年在Chicago 举行的Columbian Exposition(主建筑师为Daniel Hudson Burnham)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1909年,Burnham发表了他的芝加哥规划。这一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the first city-s cale …master plan?)。

Burnham的名言是要做大的规划(big plan),而不要做小的规划(little plan),因为小的规划不能激动人心。

五、公司城的建设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成形进行了最早的实践试验

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的居住、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最初的概念来自于Alexander Hamilton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城(Paterson)的一次尝试,他通过制造业应用协会代理机构予以实现,其规划是由Pierr e Charles L?Enfant和N. Hubbard在1791-1792年间设计的。

1825年比利时的Grand-Hornu工人阶级住宅区。

这类城镇在19世纪中叶后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建设。

Godin于1870年在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Fourier的设想所建设的建筑群。

巧克力制造商George Cadbury于1879年在Birmingham所建的模范城镇Bournville。

美国火车车厢大王George M. Pullman在芝加哥南部建设的Pullman镇(1880年)。

利华兄弟肥皂厂的Lord Leverhulme于1888年在Liverpool附近所建造的城镇Port Sunlight 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

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2、理性思想——城市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3、实践论——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中的基本思维方式

5、生态思想——城市规划内容的关系质量

6、权威主义——城市规划作用发挥的保障

73.田园城市思想社会背景、主要概念、空间模式、社会意义、结构示意

Howard的田园城市的思想基础:

John Stuart Mill的政治经济学;

Herbert Spencer的社会科学;

Darwin和Huxley的进化论;

Peter Kropotkin的无政府主义

Henry George的所有租金收入“单一税制”(single tax)设想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Howard对城市、乡村生活优缺点的分析,而城乡结合体则可综合两者的优势同时也避免了两者的缺点。

Howard 认为田园城市是“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城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围绕。

Howard田园城市的图解第一座田园城市

Letchworth(1903)的总平面

74.线形城市、工业城市、巴黎改建、赫尔辛基规划的空间模式

线形城市

“交通运输是组织城市建设的前提”:Soria y Mata的线形城市(1882年)

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更依赖于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使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这是线形城市的基本原则的第一条。

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组织原则的探讨:T. Garnier的工业城市

1904年提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予以详细阐述。

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建立这样一座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靠近原料产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便于交通运输。”

“这些基本要素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展”。

用地的安排尽量合乎工业部门的要求,这是布置其他用地的先决条件。

居住区划分成几个片区,每个片区各设一个小学校。

城市街道按交通的性质分成几类,宽度不等。

巴黎改建

大城市改建的原则与方法:E. Henard的巴黎改建

汽车交通的重要性,地面交通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市中心规划必须考虑:

过境交通不能超越市中心区。

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处理是提高道路效率的关键。

城市绿地编制的原则:每个居民离大公园不超过1Km,离花园或街心公园不超过500m。

历史古迹的保护既要考虑它自身的保护,也必须考虑它和周围建筑的关系。

赫尔辛基规划的空间模式

大城市组织的有机疏散:E.Saarinen的大赫尔辛基规划

E.Saarinen于1918年在编制大赫尔辛基规划时提出的。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详尽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是可以从与自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的。

“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城市改建的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75.西谛、盖迪斯、沙里宁的城市建设思想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C.Sitte有关城市形态的研究

对中世纪城市建设的重新认识。

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

在城市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Sitte也很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发生结构性变革的条件下,“我们很难指望用简单的艺术规则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而是要把社会经济的因素作为艺术考虑的给定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来提高城市的空间艺术性。

在现代城市对土地使用经济性追求的同时也应强调城市空间的效果,“应根据既经济又能满足艺术布局要求的原则寻求两个极端的调和”。

进化中的城市及其规划:P. Geddes的城市区域观和规划论

蒲鲁东(Pierre Joseph Proudhon)、密斯特拉尔(F. Mistral)和勒普莱(Pierre Guillaume Frederic Le Play)探讨了工业发展对于地理聚落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勒普莱的研究阐明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因为特定的社会组织模式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系统地提出改善穷苦阶层生活状况的建议。

Patrick Geddes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1915)。

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精致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分析了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

76.纽约的区划法规

基于经济利益调节的城市发展控制:New York的区划法规

Zoning作为一种控制私人土地的使用和开发的手段,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末的德国。

十九世纪末,加州的一些城市中开始部分地运用区划的方法,在某些社区中限制建设与使用一些设施。

1909年,联邦最高法院在裁定Welch诉Swasey一案中首先明确了政府有权根据不同地区的要求限制建筑物的高度;

1915年联邦最高法院在裁决Hadacheck诉Sebastian一案时又明确了政府对土地未来用途的限定是为了保障社区的利益,是政府的应尽职责,而不是无偿使用私人土地,由此而确立了区划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的合法性。

1915年,在纽约Pine Street 和Broadway的转角处建造的公平大厦(Equitable Building)成为建立区划法规的导火索。公平大厦高42层,把邻近一幢21层大楼的阳光全部遮掉,致使大楼的租户由于缺乏阳光以及视野受到阻碍而纷纷搬迁。显然,由于此大楼的建造,降低了邻近地区土地的价值,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经由律师Basset的倡导,并在房地产经纪人和城市规划师的支持下,1916年7月25日纽约市议会正式通过了“纽约市区划条例决议”。

这部法规融合了建筑物在地块上的位置、高度和用途三种规定。

在高度控制上,它试图解决英国传统上两个长时期以来相互矛盾的原则,一是十七世纪初,由Coke提出的关于建筑物可以不手法律限制向高处发展的权力,即土地所有者有权任意将其建筑物向上建造;二是十二世纪末英王理查一世规定的“古采光法”,此法规定某建筑物如

被邻新建大楼所阻挡,那么,其所有制就有申诉的权利。

1916年的区划法规建立了一种建筑后退(setback)的控制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根据这个法规,一个建筑者可以100%地利用土地面积,但建筑物的高度要受到限制。它规定建筑达到某些特定高度时,就必须从正面后退一定的距离再往上建造。特定的高度和后退的距离根据不同的土地和街道宽度而各有规定。

美国商务部于1922年提出了“标准州立区划实施通则”(A Standard State Zoning Enabling Act),作为各州建立区划法规的参考。

1926年俄亥俄州Village of Euclid诉Ambler Realty Co.一案最后经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区划法规“是市政府建立有关公共健康、安全、道德和公众基本福利法律的权力的正当扩展”,由此而在联邦从此肯定了区划法规的合法性,并有力地推进了区划工作在各地的开展。至1927年,全美已有525个城市实行了区划法规。

77.现代建筑思想的缘起与思想根源、主要特点

一、现代建筑运动的源起与思想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黑格尔的历史观与时代精神。

理性的社会秩序。利用和通过建筑改造和发展,来达到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目的,建立理性的社会秩序。

强调用全新的思想、方法、技术、材料面对全新的工业化社会的要求,反对复古倾向。

民主主义和为民众服务的思想。

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强调功能。提倡“形式服从功能” 。

注意应用新技术的成就,使建筑形式体现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和工业化施工的特点。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建筑艺术趋向净化,摒弃折衷主义的复古思潮与繁琐装饰,建筑造型要成为几何体形的抽象组合,

注意空间组合与结合周围环境。流动空间论(Flowing Space),有机建筑论(Organic Architecture)和开敞布局(Open Plan)都是具体表现。

78.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

20世纪二十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1928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

79.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与影响

主要规划思想:

通过对城市内部的改造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活力;

由拥挤导致的城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

保证阳光、空间和绿地;

交通问题的重要性;

垂直的花园城市。

1922年出版《The City of Tomorrow》——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

1925年发表巴黎市中心改建规划方案——Plan V oisin

1931年发表The Radiant City规划方案

80.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与基本原则,Radburn规划

C.A.Perry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Perry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

(1)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2)边界(boundaries):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open space)。

(4)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

(5)地方商业(local shops)

(6)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美国新泽西州新城Radburn,Clarence Stein(1928)设计

“大街坊”(superblock)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从而希望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并通过人行地道跨越交通干道而与相邻的大街坊相互联系。

尽端式的汽车路。

81.雅典宪章产生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背景

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功能城市”。

在这次会议上,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了《雅典宪章》。

主要内容

1、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

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2、功能分区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

3、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虽然已经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

“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息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

“建立居住、工作、游息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4、理性的思想

尽管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但仍然强调:

“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

“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息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

“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

82.广亩城产生背景、内容

F.L.Wright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他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

汽车作为“民主”的驱动方式,成为他反城市模型也就是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Wright认为广亩城市是一种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他写道:“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

83.物质空间决定论的主要概念、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以及对其的批判

物质空间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是在空想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方法论思想在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主流思想。

由于物质空间决定论和物质空间规划主要受建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支配,因此也就更多地

关注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

在这时期,物质规划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从建筑学方法中衍生出来的“预感规划”(hunch planning)。

这一方法就是依据Patrick Geddes所倡导的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的过程,通过对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土地使用的状况并对合理的土地使用关系进行预测,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设计一个确定的规划方案,这一方案就是关于城市发展和土地使用模式的想要的未来终极状态。

但这些预测、分析并不是以科学方法和客观标准为依据,这种过程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调查自然地导致规划;对现在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预示了未来”(Abercrombie,1959)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末初逐步兴盛起来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二、三十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对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论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十小组(Team 10)批评了CIAM的旧思想旧观点,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human association)思想,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起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他们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

Team 10对Corbusier理想城市的评论:这些城市“是一种高尚的、文雅的、诗意的、有纪律的、机械环境的机械社会,或者说,是具有严格等级的技术社会的优美城市” 。

Team 10所进行的工作主要仍限于建筑学范围,但他们所提出的“变化的美学”、“空中街道”、“簇状城市”等概念,则是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的、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推动力的新思想。

85.J.Jacobs的城市活力论产生的主要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Jacobs于1961年出版了《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

她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社会中

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城市街道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

街道必须是安全的;

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

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地有使用者。

保证街道生活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种基本的功能,且越多越好;

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并且作为街道的“所有者”而行动。

86.倡导性规划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倡导性规划是Paul Davidoff针对于过去的规划理论中出现的认为规划价值中立的行为的观点,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规划理论。

主要的内容体现在由Davidoff和Thomas A. Reiner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 Choise Theory of Planning)一文中。

他们认为规划是通过选择的序列来决定适当的未来行动的过程。选择的前提条件:

个人都有优先性,而他们的行为根据这种优先性而进行的;

行动者的优先性是各不相同的;

物品的生产和服务的进行都受制于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将回报降低到特定的程度;

资源是短缺的而随之的产出也受到限制;

规划过程所要处置的许多内容显然是由许多相关的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通常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人类是在知识不充分的状况下采取行动的。

选择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本身又是难以克服的。

规划师只要面对现实,在对未来行动进行安排时就必然要在价值的构建、方法的运用和实现三个不同的基本层次上进行选择。

规划师不能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样的意识来决定社会的选择,规划师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

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

87.公众参与兴起背景及其社会意义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公众参与的兴起是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受自由主义的复兴和民权运动的影响,公众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社会提出了自我权利的要求;其次是城市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弊病和在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的自觉反省,从而使相当部分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区和民众。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划的社会化,由专业技术领域而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

1969年英国的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提出的题为《People and Planning》的报告,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早的制度框架、参与过程和有关方法与手段。

英国的“社区建筑”、“社会建筑”运动等。

美国一些城市中成立了诸如社区改造中心(Centre of Community Change)之类的机构,有大量的规划师参与其中,帮助社区居民学习有关社区建设的知识和技术,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也充实了城市规划中组织公众参与的技术手段。

88.Alexander的城市半网络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Alexander以其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形式合成纲领》(Note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以及七十年代出版的《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而著称。

他认为,形式最直接地反映了生活,排除人为掺入的从意象到形象变易过程中的种种成见,那就将是最纯真、最丰富的境界。

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A City is not a Tree)的文章。

Alexander区分了“天然城市”(nature city)和“人造城市”(artificial city)两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城市,他认为天然城市有着半网格(semi-lettice)结构,而人造城市则具有树性(tree)结构。

树形结构是:“对于任何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结构”。

半网格结构是:“当且仅当两个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几何的组合形成半网格结构”。

89.马丘比丘宪章产生背景、主要内容

《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

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以及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就需要进行修正。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得逞时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马丘比丘宪章》同时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规划师并非是能预知未来一切的万能之神,而是要通过对未来发展可能性不断搜索来实现比过去略好的城市状况,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在讨论建筑设计时更为具体地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充分强调了公众对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90.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对比

《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申明:《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提出的一些原理今天仍然有效,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以及人类认识对城市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就需要进行修正。而《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得逞时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

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91、系统科学方法论产生的背景,现代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概念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五十年代末被引入到规划领域而形成了系统方法论。

在对物质空间规划进行革命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论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批判,而系统方法论则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建设,尽管两者在根本思想上并不一致,但对城市规划的范型转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现代系统思想就是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它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系统方法则是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整体规律。

五十年代初,美国RAND公司运用系统方法从事军事系统的研究之后,P.M.Morse、G.E.Gimball等人提出了系统工程方法,在“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实例促进了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发展,并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92、1968年英国新的城乡规划法内容

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规划形式:

结构规划主要处理有关城市发展战略重要性的事务,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政策的陈述和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其中图表只具有说明和示意作用。

地方规划用来处理一些较小规模和较短时期的规划问题,在内容上与原来的发展规划比较接近,但无需中央政府的批准。

这一方法的提出和实施,将不同层次的规划问题区别对待,使政策的宏观协同性和行动的具体灵活性得到了统一,并提高了规划过程的效率。

系统思想方法论也常常被称为理性方法论。

93.系统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思想方法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理性”(即完全理性和客观理性)过程的概念之上,期望规划师能够不带任何价值观念,绝对公正和客观地对待相互冲突和矛盾以及竞争的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规划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醉心于对“方法”本身的探讨,成为纯技术的操作者而陷于技术决定论的氛围之中。

到八十年代中期,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被其最积极的倡导者McLoughlin(1985)宣布为彻底失败。

94.综合规划理论、分离渐进规划理论、混合审视理论、连续性规划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创始人、特点、优缺点

一、综合规划理论(comprehensive planning)

Master plan— General Plan— Comprehensive Plan

以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思想理论基础。

综合规划通过对城市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城市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些方案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

综合规划的特征:综合性;总体性;长期性。

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

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

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想结合;

成为一项政策手段。

二、分离渐进规划理论

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

Charles E. Lindblom于1959年发表《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阐述了分离渐进方法的含义和内容。

特点:

主要针对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

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复探讨、比较和评估;

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

直接面对当时当地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即时的行动。

三、混合审视理论(mixed-scanning)

综合规划的问题:

受时间、资源、知识等方面的制约;

在多元社会要确立综合目标的困难性;

结构性改革的困难。

渐进方法的问题:

强调对现状的维持,过于保守;

所进行的工作与未来目标无关。

1967年Amitai Etzioni发表《Mixed-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提出:“混合审视方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程序,对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种战略,并为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引导”。

审视层次的确定:

在最概略的层次上,要保证重要的选择方案不被遗漏;

在最详细的层次上,应保证被选择的方案是能够进行全面的研究的。

由基本决策和项目决策组成。

基本决策,即宏观决策,不考虑细节问题,着重于解决整体性的、战略性的问题。——确定规划的方向。

方法:简化的综合规划方法。

项目决策,小决策,是基本决策的具体化,受基本决策的限定。——执行具体的任务。

方法:依据分离渐进方法,但需在基本决策所确定的整体框架中进行。

四、连续性规划理论(continuous planning)

由Melville C. Branch于1973年提出。

成功的城市规划应当是统一地考虑总体的和具体的、战略的和战术的、长期的和短期的、操作的和设计的、现在的和终极状态的等等。

在对城市发展的预测中,应当明确区分城市中的一些因素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有些因素只要进行中期规划,有些甚至就不要对其作出预测,而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统一的以二十年为期的规划。

长期规划也应当表达出连续的行动所形成的产出,表达出从现在可是向未来的不断延续过程。

连续性城市规划除了长远的综合规划外还包括:

操作规划(operating plan),包括两个预算年度。连接起城市预算,保证长期规划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中期桥梁(middle-range bridge),对此后五年的计划。

以上七年为期限的规划,每年补充新的一年。

其他超越此期限的规划,尤其是部门性的规划。

其他规划则以政策的方式予以表示。

95.人文生态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其城市社会理论

一、人文生态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文生态学“论述人类和机构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s)的空间方面”。

就整体而言,人文生态学主要关心的是检验在社会中特定角色和功能(现在的行为模式)之间的独立性和相互依赖性。

以人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描述人群与他们的物质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二、人文生态学的城市社会理论

Park感兴趣的是社会行为怎样形成物质和空间结构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

在生态区位(ecological location)的意义上,空间对于经济优势的追求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生态区位是一个人在相互作用着的人或机构的空间群体(spatial grouping)中的位置。这个区位对于追求经济优势的能力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与空间相关的还有一个距离概念。距离不仅仅只是两点之间的长度,相反,它是一种时间/成本现象(time/cost phenomona)。

在城市空间形成上,人文生态学家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关系,一种是共生关系,另一种是竞争关系。互相依赖和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城市)空间关系形成和演进的决定性因素。McKenzie认为,导致空间使用变化的现实条件都可以归入到生态过程。对于生态学家而言,有三个概念是重要的,它们是隔离(segragation)、侵入(invasion)和接替(succession)。

96.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理论的提出者、结构模式、优缺点及其发展

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

Homer Hoyt的扇形理论

Chauncy Harris、Edward Ullman多核心理论

97.Wirth 的城市生活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1938)

城市化和它的主要成分--规模(size)、密度(density)和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决定城市性(urbanism)的独立变量。

它们的关系是线性相关的,城市越大,密度就越高,异质性也越强,那么,作为城市社会方式的城市性则越普遍。

城市社会方式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下:

广泛而复杂的劳动力分工,取代了参与所有生产过程的手工业工人;

成功、成就和社会变动(social mobility)被认为是在道德上值得称颂的,行为变得更加理性的(rational)、功利的(utilitarian)和目标导向的(goal-oriented);

家庭衰退(离婚增加),亲属关系的结合减弱,同时,以前的家庭功能转化为由专门化的外部机构来承担(学校、卫生和福利机构,商业娱乐场所);

首属的(primary)团体和联系(邻里)崩溃了,而大规模的正式的次属(secondary)团体控制的机构(警察、法庭)建了起来。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和组织的传统基础被削弱,导致了社会的无组织;

与别人相联系是作为割裂开的角色的充当者(公共汽车驾驶员、商店雇员等)而不是作为一

个完整的个人,也就是有高度的角色专门化。与其他人的关系是功利性的而不是情感的(affective)。表面上的世故(superficial sophistication)作为有意义交往的替代导致了异化;文化同质性(homogenerity)衰退,价值观、意见和观点多样化。次文化(subculture)(种族的、犯罪的、性别的)都与大社会不相符合。更多的自由和忍耐力,而且在公共社区感上的衰落;

空间分离成在收入、地位、人种、民族、宗教等方面无法比较的地区。

98.经济基础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可达性理论、通讯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基础理论(Economic Base Theory)

H. Hoyt 1939年提出

基础产业(basic industry)、服务性产业(service industry)的划分

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其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二、增长极理论

F. Perroux1950年提出。

城市-区域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与周围区域的相互作用是不平衡的,也不是同时进行的。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三、核心-边缘理论

J. Friedmann1960年提出

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是与空间经济增长的过程相一致的。

四、可达性(accessibility)理论

A. Z. Guttenberg1960年提出的。

可达性:就是交通通达的方便程度,也可以理解为“用来调整个人或机构克服空间分隔的能力和需求,而在某一地点进行活动空间分配的度量手段”,是克服距离的一种社区努力。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时间-距离相关的可达性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五、通讯理论

(A Communications Theory of Urban Growth) B.L. Meier1962年提出

由通讯替代交通后,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城市的发展取决于通讯率的提高。

99.区位理论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区位: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区位理论就是要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一、农业区位理论

Thunen的农业区位

P = V-(E+T)

即:P+T=V-E

P: 利润

V:产品市场价格

T:产品运输成本

E:产品生产成本

二、工业区位理论

Thunen的工业区位

Weber的工业区位

区域因素——运输成本与劳动力成本

聚集因素——人口密度、工业复杂性程度等。

方法:区位三角形

Losch的工业区位

引入需求作为空间变量

三、市场区位理论

100.政治经济学派从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出发对城市和规划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从阶级斗争出发的城市与规划研究

城市空间与经济、政治和历史的更大形态的各个方面是无法相脱离的。

如:过去的理论认为城市形态的确立是技术革新不可避免的结果,由此可以导出在汽车交通普及的条件下改变现在城市不断蔓延的模式是不大可能的。

Gordon提出,通过对1880-1920年期间发生的罢工的统计分析,认为,由于资本家关注于通过工厂的生产过程来获得积累,他们需要在劳工的动乱中保护好他们的工厂和生产制度,因此,导致了早期工业分散的基本动因是将工人与动乱和集体鼓动隔离开来。也就是说,资本家将他们的工厂从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迁移到邻近地区的集体决定,是由他们对劳动力实行更强的社会控制的需求所导致的。当城市发展扩张到周围的卫星城镇和城市郊区的工业区时,就创造了支持大城市开始分散化的基础条件。这种发展得到了铁路建设的极大推进。

二、从资本积累出发的城市与规划研究

R.Hill说:“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推动力。它的根本性质是,资本积累迫使生产方式的扩张,工资劳动力(the wage labor force)的规模的扩张,当更多产品成为商品时的流通活动的扩张,以及资产阶级的控制领域的扩张”。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资本积累理论将城市发展或城市化过程解释为积累过程的空间表现形式。

Hill:“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化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根植于生产、再生产、流通和资本积累过程的整体组织中”。

1、财政资本和国家干预的作用

David Harvey:城市是空间经济中的一个交叉点,是来自于大量剩余价值的转移、提取和在空间上集中的建成环境。

资本主义首先依赖于这种剩余产品的集中,然后依赖于它的流通,城市是由这些过程的空间模式所形成的,城市形态所担当的角色是社会、经济、技术、机构的可能性的功能,这些可能性控制了对集中于城市之中的剩余价值的处置。

劳动者“使用建成环境是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和一种他自身的再生产的方式”。

就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城市形态依赖于在空间上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一种适当功能,并且有必要将城市空间经济(urban-space economy)建构为一个创造、提取和集中剩余价值的装置。

1981年,Harvey发表了《The Urban Process under Capitalis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的文章,在空间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上建立了一个总的理论分析的框架。

城市分析的中心是建成环境的生产与再生产,而且,这个过程已成为资本投资动态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Harvey就是要详细解释这个过程与社会整体的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关系。他通过分辨资本积累的三类独立的循环来详细测定这种关系。

第一循环是基于马克思的资本分析中的关于生产过程本身的组织,诸如运用工资劳动力和机器来为利润而生产商品。

第二循环包括为生产而对建成环境的投资,或固定资产和消费品,或者消费基金。

第三循环涉及对科学和技术的投资,以及“广泛的社会开支的序列,这些开支基本上与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相联系”。其投资一段时间后会导致更大量剩余价值的创造。

第二循环的投资通过设置更多的固定资产,也通过对为消费社会的商品生产来刺激消费,以此强化资本生产更多的能力。

那么,建成环境的生产与资本积累过程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Harvey指出,工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过度积累(over-accumulation),这就要求改变资本流而进入其它循环。当这发生在第二循环时,就形成了建成环境的生产。

尽管对将来生产时期有利,但是单个资本家情愿尽量少地投资于建成环境,因此,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两种结构上的帮助来保证过度积累的资本能投资于第二循环。

一方面,资本要求有一个自由运行的财政网络和市场,

另一方面,资本要求国家对长期建设项目提供支持。

财政网络和国家干预就成为资本第一、二循环之间的积累关系的中间过程。

因此,在这样的框架之中,国家被认为是各资本循环之间的投资协调者(investment coordinator)。

2、城市土地关系理论

Allen J. Scott提出的“城市土地关系”(urban land nexus)理论,把租金、工资、价格和价值等概念归纳为“附带状况”(epiphenomenal status),这些概念通过说明所有的市场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再生产的深层关系的具体现象而与建成环境联系了起来。

他强调城市土地价格的矛盾性质: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一方面依赖于“无数个人、社会和经济行为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国家的社会干预,它们提供了城市整体得以维持的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公共服务设施。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发展面临着的主要矛盾在于:第一方面,“作为整体是无计划的,并且在最初是社会所无法决定的,在另一方面,土地使用的结果是国家政治预谋(political calculation)的结果,国家对公共设施在质量上、位置上和时间上施加了直接的控制”。

由于城市开发的总过程是由第一阶段(即私人控制阶段)所推动的,所以国家干预并不能从私人征用的外部性中挽回空间的使用价值。然而,国家干预以各种方法、以不同程度的无效性来管理这个过程。

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开发的第二个特征是其不协调的性质。正如Scott所述:“根据这一点,必然导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土地开发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政府主义的,而且不断地引导着既不是所预期的也不是社会决定的产出”。

Scott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任何地方性的问题及其社会关系,实质上都是由国家机器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行管理的结果,因此,城市空间形成和发展本身,都是由集体的政治决定所控制。由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如工业区发展、地区矛盾、住宅、社区发展等问题,当这些问题威胁到社会整体的机能和活力时,国家就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予以矫正,但由于国家本身功能上的不完备和行为逻辑上的缺陷,这种干预只能是就事论事的、反应式(reactive form)的,而且也必然是滞后的补救性的控制,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群的出现。

101.后现代思潮的形成、核心、总体表现、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批判

一、后现代思潮的形成

“后工业”、“后现代”或者信息社会

“后现代文化”思潮:

D.Bell从社会学角度对后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揭示(1973,1978)

R. Rorty从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哲学的批判和重建

M. Foucault以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对理性、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权力空间的描述J.Harberams从哲学角度所从事的批判和对理性概念的重新考察

J. Derrida的解构理论的阐述

F. Jameson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揭示

J.F.Lyotard(1979)的知识状态研究

P.K.Feyerabend(1975)对科学方法论的攻击与重建等等

后现代思想的核心:

“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在于…消解所有占统治地位的法典的合法性?”,“后现代个体小心翼翼地提防着思想的一般性准则、综合性规范和指导性体系”。

二、后现代城市规划的总体表现

城市规划多元论思想始自于建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又得到社会思潮的强化,同时,也是适应城市发展的必然后果。可以说,建筑学领域的“后现代”理论和设计为城市规划技术手段的改造提供了依据,社会思潮的多元论则全面革新了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思想,而这些思想和方法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全面展现的舞台。

M.Dear 的《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2000)直接研究当今的城市及城市地区的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方面,即:作为风格,方法和变革的时代。

作者提出,在过去的两百年中,西方的城市化过程是由资本主义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国家对由资本主义的内在不平等所导致的矛盾和危机的回应所推动的。而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产生于对资本主义的土地和房产开发的无效率和不公正进行纠正的需要,并在此同时成为对健康城市的实践性追求并建立了乌托邦社会秩序的话语。

作者认为,Chicago是现代城市的典型,而Los Angeles则是后现代城市的典型,而从Chicago 到Los Angeles发展模式的变化正好反映了城市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特征。

后现代城市过程的特点是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在城市边缘组织中心,强调片段化和特定化。

后现代城市主义的重要主题包括了世界城市(World City)、双元城市(Dual City)、杂交城市(Hybrid City)和赛博城市(Cybercity),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对当今的城市状况作出充分的解释,而是所有这些内容的集合。

在城市的形态方面:“传统的城市形态观念认为城市是围绕着中心核而组织的,而后现代的城市主义则正将城市边缘组织成中心”。

后现代城市的形式越来越由场景和消费的需求所决定,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形式往往追随想象,因此,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当这种模糊性不断地积累和集聚,后现代城市主义就从现实生活发展到了虚拟现实。

后现代主义关系到现实生活和学术世界中的标准、选择和权力的运用,它将意义的建设作为社会理论的核心,其中的关键是权威的应用、解构与重组,而多元主义、少数化、杂交化则确定了后现代的城市状况。

1、对城市土地使用的处置

功能分区和土地使用的均质性,割裂了城市生活的连续性,歪曲了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

社会区(social area),强调城市空间的划分和组织要以人的活动领域范围和社会组织结构的网络来进行

在美国许多城市的区划法规里,增加进“混合使用区”(mixed use district)的条款。

八十年代末,美国Texas州的乔治城编制的总体规划,发展了以基础设施容量为基础的“开发强度系统”(development intensity syste m)的方法。整个规划不再进行土地使用的分类,不具体确定任何地块的土地使用内容以及开发方向,它允许符合基础设施容量的任何开发需求和申请,也就是说,只要有充足的土地和适宜的设计,就可以在特定的地块上进行任何种类的开发。乔治城的该项规划获得了美国规划协会(APA)Texas州分会1990年度的总体规划奖。

2、城市设计是实践多元论思想的先锋和中坚力量

城市设计更多地关注城市空间的形式、建筑环境和视觉质量,因此受建筑学的影响更为明显,多元思想是后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城市设计接受了多元的思想,结合旧城改造(redevelopment)、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以及社会对内城绅士化(gentrification)的要求,追求城市空间的雅致(quaintification)和环境连续的文脉(context),讲究不同风格和历史文化的协调,注重为步行者设计,营造具有生气和有趣味的环境质量。

3、城市规划机制的多元化

城市规划历来的过程基本上是奠基于以规划师为主体和由政府决策来确立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规划师及决策者对未来状态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判断,并通过这一过程将这些思想和判断贯穿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作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活动主体的广大民众,无法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价值观以及实际的行为方式,他们的愿望只能由规划师所洞察才有可能得到体现,但他们必须听从、执行和贯彻城市规划。

Davidoff的“规划选择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提出规划选择的可能,规划师就是要表达这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技术帮助,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倡导性规划”。

六十年代末开始形成的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规划过程。自下而上的方法将城市社会各方面的要求、价值判断和愿望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充分的协商,为今后各自的活动进行预先协调,最后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形成规范他们今后活动的“契约”。这样,城市规划既成为各类群体意志的表达,又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规章。

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规划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批判

James Holston在《The Modernist City》(1989)中,总结了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内容:

(1)现代城市规划是以反资本主义和平等主义为基础的;

(2)强调以机器为原型以及以机器为隐喻的总体化的理性;

(3)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组织的社会功能进行再定义;

(4)把建筑类型和规划惯例(conventions)看成是社会变化核心机制,而且通过推动建筑类型和规划惯例的改进而达到社会的进步;

(5)在进行特定地区空间营造时是与环境尤其是环境的文脉是无关的(decontextualization),但在思想基础上又强调物质空间决定论,即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所决定的;

(6)依赖于国家权力来达到整体的规划;

(7)采用和推崇令人震惊的技术(techniques of shock);

(8)将艺术、政治学和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

四、多元文化与城市规划

L. Sandercock(1998)将现代城市规划的知识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并称之为“现代城市规划智慧的支柱”:

(1)城市和区域规划关涉到更理性地作出公共/政治决策。因此,就集中在采用先进的决策;未来的发展观;仔细考虑和评价选择和方案的工具理性。

(2)规划越综合就越有效。综合是被写进规划法规的,而且涉及到多功能/多部门的空间规划,同样也将经济、社会、环境和物质规划结合在一起。规划的功能也就被认为是完整的、协调的和具有等级的。

(3)规划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尽管都基于经验,但更强调科学。规划师的权威绝大部分来自于对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规划知识和专门技能都是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而偏向定量模型和分析。

(4)作为现代化事业的组成部分,规划是国家指导未来发展的工程,国家被看成是推进进步、改革趋势,并与经济相分离的领域。

(5)规划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而运作,规划师的教育赋予了他们能够区分什么是公共利益的特权,规划师向公众展示了中立性的形象,而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规划政策都是性别和种族中立的。

Sandercock的后现代多元主义规划的核心内容:

1、目标—手段理性仍然是有用的概念——特别是对于建设桥梁和大坝这样的工程——但我们还需要有更广泛的实践智慧,并更明确地依赖于这种实践的智慧。

2、规划并不排除综合的、完整的和协调的行为(多部门和多功能规划),但更重要的是有关于协商的、政治的和针对问题的规划。这就要求转变为较少地以文本为导向而更多地以人为中心。

3、在规划中有不同种类的适宜知识。

“艺术或科学”是描述这个问题错误方式。哪一种知识、在什么样的状态中被使用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地方社区有经验的、根深蒂固的、文脉的和直觉的知识,它们通过言谈、歌曲、故事和各种视觉的方式(从卡通到乱涂乱写,从树皮画到录象),而不是通过种类更一致的规划资源(如人口普查、模拟、模型等)而得到表现。规划师必须学会这样一些其他的认知方式。

4、现代规划依赖于国家导向的未来和自上而下的过程,现在则必须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规划,从基层往上,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合社区授权。

5、我们必须解构“公众利益”和“社区”,应当看到它们内部具有更多的异质性,如果仅仅从总体的角度去认识就会排除其中差异。我们必须认识到有多种公众,在这种新的多元文化时代,规划要求一种新型的多元文化的基本能力。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工业革命至二战前城市规划发展史纲 空想社会主义的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乌托邦”: 19世纪初,欧文和傅里叶 欧文: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范畴和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研究,l817年提出了“新协和村” 方案。人口为300—2000人(以800~1200人为最好),耕地每人0.4公顷。中间设公用厨房、食堂、幼儿园、小学会场、图书馆等,周围为住宅,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工场与手工作坊。村外有耕地、牧场及果林。全村的产品集小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财产公布。 傅立叶:1829年发表了《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以法朗吉为单位,由1500—2000人组成公社,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通过组织公共生活,以减少家务劳动。他把400个家庭(1620人)集小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名为法兰斯泰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 近代人文主义规划思想 1.霍华德与社会(田园)城市思想 1898年十月,《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三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地理和城市建设。 城乡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a.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换。 b.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乐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c.设想乐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 d.首先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3.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 1904年发表《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的演讲 1919年《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一个植物学家对世界的看法》 观点: 重视人对城市的多样化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需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他还创造了“城市科学” 这一术语,力求在实际的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进化中的城市》: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 历史贡献: 1.城市研究的综合馆: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这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深切的人文关怀观: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 3. 勤奋务实的实践观: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时间背景城市生活形态规划思想 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文化时期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 长的阶段。 2.公元前六 世纪波斯 侵入亚欧, 造成名族 的迁徙和 融合。 1.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 2.对城市的定义:是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的生活而 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 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的享受 轻松地生活。 3.许多希腊城市都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 混居在同一街区,仅在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上 有所区别。

4.对于小规模的城市,基本上不可能存在具有很大政治权利的宗教。 5.雅典卫城不是膜拜的禁地,更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6.广场最后变成了希腊城市中最重要的、最富活力的中心。 1.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原子论”、“宇宙数学结构”等。 2.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自然哲学”的研究到 探求人的“社会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路 线的自然引申。 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古希腊的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思考,努力去发现各种规律。 4.公正平等的政体意念。社会公正的意念被置于政体建设的中心位置。 5.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所设计的城市是按照“社会几何学家”的理想理念设计的,即圆 形加放射。 6.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而是乐于顺应各

种复杂的地形已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 7.希波丹姆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 的和谐,强调棋盘式路网,城市公共中心明 确规整,代表城市:米利都城。但是这种模 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 展带来了桎梏。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古风文化时期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典文化时期1.雅典联合各个城邦 与波斯军 队展开决 战,在希波 战争中获 胜。 2.建造了雅 典卫城。 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1.伯罗奔尼撒战争造 成希腊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发展需要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划定城市规划区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出发,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以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逐步实现。 城市规划区一般包含三个层次:①城市建成区。在这一范围内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城市设施的新建和改建,进行现有用地的合理调整和再开发。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或中心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范围。这部分包括建成区以外的独立地段,水源及其防护用地,机场及其控制区,无线电台站保护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地区等。在这一范围内,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划的要求,保证各项用地和设施有秩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位于其中的农村集镇和居民点要进行的一切永久性建设,都必须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③城市郊区。它的开发建设同城市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对这一区域内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的规划及其用地范围进行控制。特别是城市对外交通的干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用地,更要严格管理。在这一地区内进行重大的永久性建设,都要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这就是说,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提出划定城市规划区的可行方案和建议,向城市人民政府汇报并进行研究论证,然后由城市人民政府定夺。 1、澄清几个概念 一是建成区,建成区是城市建设连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到达的地区,它是城市规划区的核心部分,城市规划区远远大于建成区范围。二是总体规划商讨范围,总体规划设计范围是城市总体规划期末的“建成区”范围,它是进行总体规划编制的地域界限,小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三是市辖区,市辖区是设市建制的城市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城市规划区小于或可以等于市辖区范围。四是县辖区是县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大于县城的城市规划范围。五是镇辖区,镇辖区是镇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可以等于或者小于镇辖区范围。 2、掌握几条原则 一是连续性,要保持地域的连续性,注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传统的管理范围。二是完整性,要保持各级行政建制的完整性,不要载然分割镇区、村区的行政界限。一般来讲,城市规划区范围应是一由封闭曲线所包围的区域。三是科学性,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能目光短浅,即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科学合理的观点出发,考虑城市远景的发展的需要来划定城市规划区。四是可操作性,要便于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控制,有可能与行政界线相一致时,力争吻合。 3、选择规划区形态 一是整片式,这种形态用于中心向外发展的大饼式城市和带状城市。必要时还应另划“飞地”,如城市水源地、机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存地区、工矿点等。二是多片式,或称分片式,主要是对一城多点的城市适用。城市规划区可由大小一的几片组成,但分片数量应尽可能少为宜。三是公层式,主要是对市带县(市)的建制市而言,可以市区划定市区规划区,县城划定县城规划区,建制镇划定建

浅析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

浅析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 浅析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 摘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城市的历史,尊重自己国家和民族传统,运用城市规划去表现城市的人文内涵,用独特的城市地域特色,充分展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风彩,强化城市地域特色。城市地域特色是受多方因素影响的,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特色的创造,使城市既有地域性,又富时代气息,以绚丽多彩的姿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特色定位,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有效的延续并扩展城市特色,促进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文化;地域文化 Abstract: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city's history i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respect for their country and national tradition, to show the city humanities connotation with city planning, us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ity unique, fully dis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wind color rich, strengthening cit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City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o create a focus on c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ity planning, the city is a regional, and rich flavor of the times, to greet the arrival of twenty-first Century to blew attitude. Each city are constantly in pursuit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orientation, city planning can effective continu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further. Key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论文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论文哲学、道与城市规划

哲学、道与城市规划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与城市规划的联系,针对当前城市规划所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家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城市规划;启示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人类由依附利用大自然的状态转变为全面征服与控制大自然的局面。但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爆炸、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人类来自于大自然终究还要回到大自然中,但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态环境人类将何去何从呢?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评价尘封多年的中国古先哲老子“畏天、畏地、畏道、畏自然”的哲学观点。东方传统文化中长期被忽视的“人法自然”的智慧被重新发现, 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分离”必将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复归。 一、中国古代哲学 (一)何为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智慧的学问。人类的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中国哲学又称为中国哲学史,它与中国农耕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从儒家“复礼”与“归仁”、到墨家“兼爱”与“尚同”,从道家“无为”与“自然”、到法家“变法”与“专制”等诸子百家争鸣,无不反映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哲学是人们在追求真理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在千百年来形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 (二)中国古代哲学精髓 中国古代哲学重整体、重系统。运动变化、全面联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 1、和合与中庸 “和合”意味着和谐和多样性的统一。西周末,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而不同的观念。“和合”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 内容摘要:随着成都东站的正式通车,东站已成为西部最大,全国第六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城市交通给成都带来的发展机遇,成华区正抓住东站的新建的机遇将把成华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环保,经济的现代化田园城市.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关键词:成都东站;西部最大;交通枢纽; 1.东站简介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现系成都铁路局直属客运特等站。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在设计上,成都东站引入大量文化元素,东广场进站口以及西广场进站口均采用了青铜面具元素,屋顶引入金沙太阳神鸟火焰造型。成都铁路局局长武勇在竣工仪式上介绍,成都东站近期设计日均发送旅客200000人次,远期可达376000人次。 2.整体系统 成都东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 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如图1),东邻三环路,西接驿都大道,距火车北站10公里,飞机场18公里.车站以两环十射的方式连接国内多条干线.,分为达成车场和城际车场两部分.车站至东向西分为东广场,车场,西广场. 地铁2号线,7 号线引入车站.旁边设有城市公交站,和长途客运站,东,西广场下设有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站,是一座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系枢纽.

图1成都东站区位 车站总体分为五层(如图2),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地下第三层为地铁7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二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一层位旅客出站厅及换乘区,结合站厅设计出贯穿东西的通道,连接东西广场及公共交通站,去往城市的旅客可便捷的乘坐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实现零距离换乘。车站地面为站台层,主要是乘坐旅客出发和到达的场所,站台分为达成和城际两个车场。东站房负责通向东广场的旅客出站通道,西站房为旅客通道和基本的候车区,两侧布置售票厅,贵宾室,设备及办公用房等。整个站台层高大开阔,大跨度无柱雨棚轻巧通透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高架层为建筑六万平方米的旅客候车室,站场两侧通过高架桥的连接使旅客更为轻松快捷的到达宽阔整洁的候车大厅。同时,在高架层里,设有齐全的餐饮,娱乐,休闲,商务等综合的服务设施,全面的满足了广大旅客的需求。

地域特色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形式.docx

地域特色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形式城市展览馆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但在我国而言。它却实实在在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城市展览馆在我国虽然较为新颖,但却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熟悉。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不断取得,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行,社会上对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样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建设了属于自己城市的规划展览馆。而下文就基于城市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形式展开了探究。 1城市规划展览馆概述 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建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将城市的发展路径、发展历史、以及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属性向大众所展示。这样的建造目的就已经将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展示形式做出了限定,其展示的必然是自己所属城市、所属地域的特色。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展览馆其展示内容是有限制的,需要细细思量才能将一座城市的底蕴以一个小小的展览馆的形式表现出来。自我国进入改革开发以来,经济春风的吹拂下,城市建设和规划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建设在规划与速度上的成就,城市其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却远远不能与规划、建设速度相比较。基于这点,越来越多的城市掀起了建设城市规

划展览馆的浪潮,力图通过展览的形式凝聚人心、增加城市底蕴。但是,城市规划展览馆虽然建立了,要怎样的展览才能将城市的底蕴表现出来又成了众人的难题。值此之际,地域特色与城市规划展览馆之间的联系开始得到众人研究。 2地域特色与城市规划展览 2.1地域特色 什么是地域特色?通俗的讲,地域特色就是让你一想起一个特定的事物,就会联想到某个地域的存在。我国学界对地域特色有其独有的理解,大多数研究者同意地域特色是以国家或地区、民族为地域单位,由当地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人类群体生活的基础上,依附于人们的生活、情感、习惯和信仰而产生,服务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并在不同的时代进行着发展和演变,经过千百年历史的不断积淀,而在某一地域形成了一种社会性的、趋同性的生活模式。地域特色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人们潜意识以为地域特色在社会上已经被弱化,但事实并不如人们所猜想的那样,虽然在各色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地域特色在逐渐消失,以至于人们都在争相奔走呼吁,要保护现存的地域特色。然而实际上,消失的只是不合时宜的,落后于整个时代的传统的地域特色,而新的顺应时代特点的全新地域特色则从消失了的地域

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专业基础课。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明晰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入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史的学习,掌握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机制及其思想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的原因,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体系及其演变,城市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发展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演变。 四、与各课程的关系 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等课程有紧密联系。 五、教材与重要参考书 1.Hall, P., Cities of Tomorrow 2.郭彦弘,1992,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Hall, P., 1975,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邹德慈和金经元译,1985,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Howard, E.,1898,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邹德慈和 金经元译,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5.McLoughlin, J. B., 1968,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 Systems Approach, 王凤武译,1988,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Mumford, L.,1961, 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1989,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六、任课教师 1、孙施文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2、张冠增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研究与发展战略。 七、学时分配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城市的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浅谈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特色研究

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特色必要性及方法探究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指南针,每一个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特征的特色风格,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就需要将城市特色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来。通过分析城市的经济/社会现状、确定城市特色元素,走可持续的城市特色发展之路来达到城市规划预期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特色;可持续 0概述 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独特而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城市也不例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风向标,是城市与众不同的名片,也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1]。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开始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原先的高速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高楼林立,城市景观单一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于是,反映城市特色、展现不同城市发展风貌的城市建设发展之路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因此,就要做好城市规划设计,设计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显示一座城市的个性特征,体现这座城市的人文、社会、自然特色就显得越发重要。 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特色内容 城市特色不可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城市规划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应该是建立在对整座城市本质内涵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具体而言,涉及到城市特色的主要内容有: 1.1城市地域环境特色 城市特色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环境,这些地域环境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进而逐渐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特色,具有显著的地域环境特色,在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必须要将城市地域环境特色考虑进去。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经过长期的发展,将辖区内的小岛、河流链接起来,充分利用境内大量的河道运河,离海边浅滩较近等优势,逐渐发展成如今享誉世界的岛城(120多座)、水城(117条河道)、桥城(400多座桥梁)等极富地域环境特色的城市。 1.2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沙里宁。能够体现城市特色必然包含这座城市的人们所创造出的或者正在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集合,并将其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予以了人格化表现出来。很显然,随着过度追求GDP、经济的增长,许多

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浅析

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浅析 摘要:在通过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与罗马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探寻城市演变规律,最终落脚于希波丹姆规划思想,试图梳理早期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把握发展变化的轨迹,为当代城市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思想 一、古埃及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谈到城市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也是奴隶制社会时间最长的国家——古埃及。他有着个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虽然当时的古埃及生产力水平很低,但由于他动用了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以及他们的分工与协作,城市规模常常很大,甚至还有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古埃及最早建立起了神殿、城镇甚至国家。第一中间期(古埃及历史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之间的大约100年的历史时期)开始,城镇已有密集的建筑,有厚厚的带城堡的城墙环绕。中王国时期城市高度发达,新城镇规划更为严密、完善。大多数埃及人生活在城镇中,各种建筑设施的先进和多样化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各种社会机构也使生活内容更为复杂,城中的主居民是当地贵族,他们常常兼任地方长官和各地神庙大祭司的双重职务。为了满足城市的商业、交通运输的需要,古埃及人率先应用棋盘式路网。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 二、两河流域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两河流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崇拜国王和天体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中的宫殿建筑常常与天象台相邻,而天象台则往往与庙宇、店铺、仓库等在一起,形成城市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同时为防水患,大型建筑都建立在高大的土台上。 三、古希腊与罗马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虽然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但其思想根源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传统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 西方文化中就孕育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希腊各地庙宇盛行, 处处庙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庙宇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更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和公共活动中心。当时人们对城市的定义是: 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的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居民既有节制而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使城市实际上成为一体的是人们对正义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目标, 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在古希腊的城市规划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国土规划_区域规划_城市规划_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精)

年会论文选登 42 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牛慧恩 【摘要】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空间规划发展及其有效 实施与合理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深圳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提出了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是空间规划体系中不同层次规划的核心观点,认为三者之间应该 建立一种从空间高层次到低层次的规划衔接关系, 同时强调三者在规划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并 且下层次规划应该符合并落实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三者的统一或协

调管理,是我国空间规划合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NATION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HOW TO COORDI- NATE THEM IN CHINA NIU Huien ABSTRACT: Building up a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layers of spatial planning, i.e. na- tion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China for the rational imple- mentation of spatial plans. Based on a comprehen- sive study on national planning, which was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and fi- 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previous Shenzhen Ur- ban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Bureau, a point was made that those three layers of spatial planning should be coordinated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space or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with each adminis- trative authority having only one comprehensive sp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