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天,再进行袪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

在其它月份种植,又较易保存.唯形态与药性,亦会随而变异!

江油附子到期不掘,会在地下烂掉.掘出后,三两天内,如不逢连天烈日晒干,亦会迅速烂掉,无法阴干,是有名的(过夜烂)!因江油附子太易烂,古时为附子灌胆巴的原意,为有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内,高效率地进行防腐加工,以便保存运输,而非为了调节附子的药性。

再说胆巴的特性:胆巴的化学式为CaCl2(不等如塩巴NaCl),其性属扶阴而有毒,乡下人有用以自杀的,如白毛女剧中的杨伯劳自杀药,即为本品。至于近年来盛行大量灌胆巴的另一种真正用意,其实是因为胆巴价廉于附子甚多,灌胆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观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赚头大增。故江油附子户有句行话:无胆不重,无胆不亮!

至于祛皮,除因为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为了商品之外观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一年之中只有十多天,故需动用之加聘人手甚多,往年是三角钱工资为一斤附子袪皮,今年则出至八角钱一斤,也不容易请到人。

奸商的生产法,非常令人震惊:首先是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钟,即可全部袪皮。上列药物属严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质,好看。然后再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1-2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给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胆巴汁。在木制蒸笼顶上放置大量胆巴,胆巴遇热液化后往蒸笼中附片直接灌入,触目警心。熏制时,可再加行工业硫磺薫白的步骤(无硫磺不白)。此法用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成品沉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质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但我们常见坊间的药店,要动用到大铜锺来把附片捣碎,便是这种加工法做的好事。

至于炮附子,古法为掘出鲜品泥附子后,实时砂炒1-2天而成。据悉,此为最接近仲景时代之炮附法,成品个头较大,皮稍焦干而浅层质疏呈泡。此法虽简,但人力有价,产量又太低,现已极少进行。市面上极罕有地出现本品的话,常会混称之为炮天雄。

目前市售的真实炮附子流程,多为以上述的泡胆与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再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了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何谓黄附片?古法的黄附片,为工序中加入用姜黄,红花,煮制附子两三小时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经无人做了,连超级名店如北京XX堂卖的,也非正货!

第一种变法生产,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会褪色。故此,第二种更绝的生产法,是用嫰肉黄(严重致癌物质)来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谓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红糖等煮制。变法则是用工业黑色染剂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生附子又如何呢?正法为以烈日晒干,或以低温干燥箱焙干者为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药,应该反而是药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积性中毒的补益元阳极品。

不过,如前述之因,泥附子离土后,必需在三几天的处理期限内焙干,而一个低温干燥箱,数天内是焙不出多少斤之干透附子的,故如果七月头几天是阴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干结合硫熏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出来的,也算是较好的附子,不过加热温度较高,引致有效成份打了点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晒的附子要加大一点,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现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烧烤出来的,无硫无烟的焦煤价格贵一倍多,没人再做亏本加工了。

在中药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温阳五虎将),在近代屡屡蒙寃。其中最寃的,还数附子!为什么?因为它的毒性是人造的!现代文献指出,正确地进行加热与水解工序的生附子,有效成份可高出市售制附子十几倍。而进行LD50测试时,小白鼠服用至相当于人体日服附子数十斤之浓缩给药量,仍无一死亡,亦观察不到有因长期服用而致脏腑损害之现象。换言之,天然态的附子,本来可以是无毒的。但加工炮制后的制附,却几乎一定是有毒,甚至是致癌的!

我们所报导的,是否少数不法加工户的过别现像?不是的!据我们在跟多位江油加工户混熟了之后,所得到的内部情报,与在国内外各大批发零售药店购买样品所见,现行流通的江油川附,十居八九都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加工户要生产附子时,只需要拨一个电话到化工原料店处,说出要生产多少斤哪种附子,根本不用明说要买那种化工药剂,店方自会称好,配送到户,在单据上,自然是不会记下所购买药种之实质种类的。本地加工户,戏称为〝一条龙服务〞。

真正的附子行家,固然入眼便知。否则,一般人其实只要循公开的数据,细心推敲一下,也会发现这一笔附子账大有问题!

江油今年的附子生产量,跌至仅五百吨之历史新低点,本地泥附子收购价升至十二元一公斤左右。我们介绍过,如按规范生产要求的制附子,一般需用五斤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而伪法则用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换言之,如按规范生产,一市斤制附子的原料泥附子是五市斤,收购成本为三十元,再加上加工的原料,场地,人工,水电,上税,包装,存仓,运输,利润……假如批发价低于七十元,那是全无赚头的了,假如低于六十元,那简直连生产成本都够不上!那请问,假如订回来的江油川附,索价三四十元一市斤的话,它会是规范生产的吗?

起码,它多半不会是江油附子,因为其它产地的附子,原料价便会便宜上很多。有些江油厂家股东家里的地窟或私仓,正是用来贮存在外地收购之杂牌附子的….故此,别以为在江油购入的,便一定是地道附子,很可能只是狭西汉中的旱附子!

江油附子生产量大跌,而全国需求量突增,某些厂家,在七月的收获期间,并没有跟本地农户收购附子,也没有增聘人手来进行祛皮工序,那请问,供求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些生产基地,有时根本三两年来都不进行实质运作,那市面流通的制附,从何而来?可谓耐人寻味!

其实,很多重要生产厂家的股东,也正就是当地之个体加工户。至于江油以外的其它产区,产量较少,即使产品冠以大厂的名头,其实依然更常是由(山寨)户在背后供货的!附子的真正加工流程,不言可喻。江油附子加工现状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灌胆,袪皮,染色,加毒,增白,全国一样,因江油师傅的加工经验,早已普遍流传全国。

总结而言,在市场上流通的制附子,离不开四种问题:

(1)大量灌胆巴而退胆不全的(胆巴附子),此类附子的含胆巴量,可超出规范生产品十多倍,入口较麻而苦,带有咸涩味,质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泽,初入门的同业,最易误以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剧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类附子,因毒性来自化工品而非乌头碱,故长时间煎煮,根本无助于灭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进行反复多次流水退胆的(附子渣)。此类附子,质检乌头碱含量时,是一定过关的;可是乌头碱并非水解成有药效的乌头胺,而是被过水冲掉。这种附子,有时一次用上半斤,药力还比不上一两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钱生附!

(4)其它产地的附子,混充地道江油附子。

市售制附,大部份为此四种因素之合成体。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剂后之反应,很大程度并非关乎医家的方证水平,而是视乎他当时碰上了那一种附子!试想想,任你是国手医神,假如有个捣旦鬼,把你的君药一时推大三倍,一时减少五倍,一时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药品……试问你能不倒上大霉吗?

这种情况,笔者在四川和港深见得很多,患者在服用附子剂后,尚未见有乌头碱型的眩冥反应,却已经呈现异常的头部或胃肠不适。这种异常表现,有些同业常会误以为是排病反应;其实,多半是附子之人为添加剂引起的。

本年夏至前后,笔者请了几家江油附子户,按本人要求的规范生产步骤,试作了一二千斤制附和生附片。其间,个个附子户摇头叹息,视为(违反传统),声言即使照辨,笔者也注定了必然会亏大本无疑(私下认同他们的忠告可能很对)!

生产完成后,笔者特别着意把规范生产的附子,试用于(1)过去服用市售附子易出现异常不适;和(2)过去曾长期服用扶阳方剂,辨证无误,而疗效不明确的案例,结果是两者均呈现非常可喜的突破!

例如,一个家族,全员均是一旦服用市售附子,必然引发剧烈头痛.试用正品附子,则不管如何重用,均无头痛之现象。

另一位患者,因罹患重证心律不齐,冠心病合并心衰,长期求诊于扶阳名家,仍不见好转,近期已恶化至无法自行在床上坐起。笔者以基本类同之方药为其处方,唯易以正品附子,结果患者一夜病减,可站立下床,一周内可上落楼梯!笔者的个人医术修为,肯定不如其先前求诊之名家远甚,前后疗效的差异,正堪说明劣药之误人!

回溯附子生产变质的原因,先是盲目畏毒,引致提倡过度之炮制法;加上经方医学与扶阳理念,在历史上一度被忽视,令许多临床医师,只将附子视为(中药强心针),而不了解三阴病在现代人之间的普遍性,从而忽视了附子的重要,引致需求日减。

因整体供求市场痿缩,附子生产户在市场经济扶持不足、药商无视地道因素与税项支出

繁重等多重因素打击下,走上了以不良生产法来减轻成本的死路;令本就被炮制得药效大量流失的附子,更带上了真正伤人的毒性。如是恶性循环下,扶阳至宝的江油附子,焉能不亡?

其实,附子问题,只是扶阳药物问题之冰山一角。笔者在港穗期间,曾见一些扶阳同道,专程自海外订回桂枝,仙灵脾等品,或专门包起旱田以制备老姜,….其药之性味,确是胜出国内之流通品甚多.作为中医药之乡的中国,竟乏内销的好药材之流通,思之不禁黯然。

高效的扶阳方剂,药的把关是首要的。许多当世扶阳名家,用附子动辄数两,此非因其偏好重用,实为凭其经验得悉,现代的制附,重用几两之效力,不过等于古制之数钱炮附或生附子,即约小半剂仲景四逆汤而已。

生附子长时间煎煮后,浓缩加工而成的颗粒,可令医家放胆下药,而患者则免去附子剂需久煎之苦,是附子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要保留经方的用药特色,附片亦不宜弃用,生附片,水蒸制附与砂炒炮附,均应续行改进生产水平并观察临床药效。

官方只对乌头碱的含量把关,而对有效成份之保存置之不理,更无视毒性化工品之渗入,为其一大败笔,必需正视!我们呼吁国家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对附片加工生产渗入的毒性物质进行大力整顿,以保障附子的良好药性,保护民众健康。

至今的所谓大厂生产或认证标签制度,其实未见得对附子事业,有何实质的扶持作用。我们仍需要大量的有心人,去挑战此可悲之现状。

经方医学与扶阳用药,涉及的主力药种,相对并不太多,在此谨行呼吁,同道间若能万众一心,加强地道药源的业内信息交流,充分把好药物质素的关,弃用劣质药材,则相信不出数年,我国的中医界,必然另有一番新气象

如今的附子炮制过程看的我寒心痛心啊

(转帖)(转载 半部居士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一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使用附子来治疗阳虚、脱阳的方比比皆是,如着名的“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据统计,《伤寒论》全部112方中使用到附子共计10余方。而对于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来说,附子如同一国之君一般,其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在卢氏扶阳学派祖师爷卢铸之、卢永定老先生立法处方中,附子的运用占到全部处方的3/4以上。但到了现今“卢火神第三代传人”卢崇汉先生,附子的运用却在减少,甚至有段时间卢火神已少用附子,是什么原因促使最擅用附子的卢火神少用自己的拿手好药呢?卢火神的回答是:“附子的质量在下降,附子的药效在降低,甚至还有副作用在增加!” 附子的生长特性是:冬至一阳生时栽种,三月末打尖、去枝、修根(促进根茎和附子的生长),四月末二次修根,到夏至阳尽之时,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也正是采挖之时,如不及时采挖附子将很快烂掉。 很早卢火神就想亲自前往附子的产地实地考察附子的生长、采挖以及炮制过程,探索附子药效下降的真正原因,谋求恢复附子功效的方法。 夏至刚过数天,我们一行7、8人随从卢火神一道前往附子的道地之地——江油中坝,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 已时左右,驱车到达中坝的河西大桥。国家中药材公司中坝附子公司的汪总一行已在此等候多时,随及步行前往附近的田间观看采挖情况。 附子原图

半部居士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二 汪总从事附子有关工作已近40年,对附子生长、采挖、炮制均有发言权。据他介绍,中坝种植附子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而到60年代时达到鼎盛,种植面积最多达5000余亩。但从此开始衰退,近十多年更是快速萎缩,今年的种植面积仅为1200余亩。当然收购价格也是一低再低,前几年甚至为每公斤三、四块钱左右,极大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近两年价格才略略回升。汪总在分析这种现状时,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教材原因,50年代为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在全国新办了许多中医院校,将全国优秀的名老中医从民间汇集于中医院校及中医医院,在课程设置上放弃中医经典,大肆采用统编教材,而统编教材的编制者恰恰是受金元以降医学思想影响较深之人,误解阴阳平衡,重用寒凉之法,加上教学与实践脱离,近亲繁值几代后,培养出的学生已无疗效水平,更不用说灵活使用温阳重剂——附子,大都陷入“附子有毒;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非危证不用”的怪圈,用汪总的话就是:“学院派不用附子”。二是政策原因,“药典”颁发后,里面明确记载附子用量的上限是15克,如果能用附子的医生开方用量超过15克的话,则有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责任人,而根本不管这医疗事故是不是附子用量造成的。综上所述,这是导致附子市场极度萎缩的两个主要原因。 我们不由得感概,从附子市场的衰败也可从一方面折射出中医、中药市场的全面衰败。政策往往是一把双忍剑,不管发心如何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办中医院校,无非是想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想通过西方的教学模式大规模复制人才,但结果呢?现在许多中医院校的老师根本没有能力看病,不能看病的老师能培养出能看病的学生吗?基本上是天方夜谭。而

附子炮制不古也是中医衰落的主因之一

附子炮制不古也是中医衰落的主因之一 附子炮制不古也是中医衰落的主因之一 (附子的毒是从不合古法的炮制中产生的)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

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 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中药附子临床药理及应用论文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9-0069-03 中药附子临床药理及应用 郑尚辉* 关键词:附子;中药;临床药理;总结分析 *江西上饶市立医院(334000) 2012年3月29日收稿 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历代因善用附子起大病沉疴而闻名遐迩者不乏其人,扶阳学派的著名医家,多有“某附子”之称。可以说,善用、广用附子是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的主要特色。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等,均有很好疗效。本文就附子的临床药理及应用,从现代药理作用、性味功效、适应证、配伍、用量、煎服法、毒性反应及处理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抛砖引玉。1 现代药理 1.1化学成分: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 -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剧毒的二萜双脂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第碱、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川乌碱乙又叫卡米查林。其作用于心脏的物质,还有毒性较强的阿替新、氨基酚及去甲基乌头碱。1.2药理作用 1.2.1强心: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韩公羽[1] 等从附子水溶性成分首次分离得到一种新成分尿嘧啶,其对蟾蜍离体心脏用5u -mol/L ,具有明显的加强心肌收缩作用(P <0.01),作用随剂量增加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且不影响心率。与合成品尿嘧啶对照,二者强心作用一致。其又[2]“从生附片中分离出多种成分,且研究结果再一次证实了上述结果。陈长勋[3]等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2h 后血清作用达高峰。给药后60-120min 所取动物血清均显示有强心作用,实验还证明附子在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还能加快心肌收缩的速度。 1.2.2抗心律失常作用:张梅等[4]对附子抗心律失常有效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子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均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最为明显。药理实验结果显示,其抗心律失常有效部位在极性较大部分,尤其是水提醇沉后溶液效果最佳。 1.2.3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均可使麻醉犬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用可被普萘洛尔所阻滞。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α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有有效成分。 1.2.4抗炎、镇痛:附子煎剂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张明发[5]等给大鼠灌服或腹腔注射附片水煎剂, 都能明显对抗甲醛或蛋清引起的踝关节肿胀,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壳肿胀;赵 保文[6]指出,附子抗炎作用的机理主要是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生附子及乌头碱能抑制醋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生附子能明显提高小鼠尾根部加压致痛法的痛阈值。附子液腹腔注射和附子水煎醇沉液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疼 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乌头碱是附子所含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成分,又是有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 1.2.5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7-9],从对HL-60细胞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3个方面,附子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1.2.6抗衰老作用:实验证实附子可显著增加老龄大鼠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组织膜中酶的活性,改善细胞膜脂的流动性,表明附子可提高机体抗自由基能力,减少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护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1.2.7其它药理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附子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亦在扩展和深入,发现附子除了具有上述药理作用外,还具有免疫调节、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心肌保护、镇静及局麻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2 临床应用 2.1性味、功效:《中华本草》将附子的性味、功效概括为:“味辛、甘,性热,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2.2适应范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主要应用于3个方面:⑴阳气虚弱的病例;⑵阳气欲脱的病例;⑶寒性疼痛的病例。汉代以后的应用范围更广,内外妇儿科疾病都可运用,关键是辨证准确。张山雷《本草正义》指出:“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不可治。”国内有学者提出[10],正因为附子的治疗靶向是阴证(寒证),而且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者很明显,运用附子者,必须有识有胆,精辨阴阳,洞察寒热,而后达到“果真有寒,无不可治”的境界。2.3配伍应用 2.3.1与温热药配伍:如与干姜、肉桂、炙甘草配伍,用于寒邪直中于里或伤寒传入三阴,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用于寒湿痹痛,如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术附汤。 2.3.2与补气配伍:如与人参配伍有回阳固脱作用,用治大汗、吐泻后,阳随阴脱,或吐衄崩中,血脱阳亡之证,如四逆加人参汤、参附汤。与黄芪配伍:可增强固表止汗作用,如治阳虚自汗之芪附汤。 2.3.3与滋阴药配伍:陈苏生先生之“温滋法”,即以附子等温里药配伍生地、白芍等滋阴药,认为“凡阳用不足,阴质亦亏,可无论其见症,病机相投,用之咸宜,收效亦佳。” 2.3.4与解表药配伍:用于阳虚外感,如治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再如治太阳病汗不得法,以致阳虚汗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3则

---------------------------------------------------------------最新资料推荐------------------------------------------------------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3则 彭万年教授经方使用附子验案 3 则胡艳萍 (广州中医药大 学广东广州510000)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 (2019)16-0315-02 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医疗、教学与科研一线工作 40 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擅用 经方治疗疑难疾病且疗效卓著,在运用有毒中药上更有独特的心得体 会: (1)顺用。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如患者表现为脾肾阳虚证型,熟附子的应用 就顺其自然。 所以在临证时遇脾肾阳虚的证型往往提笔即熟附子;所谓有是证 用是方。 (2)逆用。 相反、相畏的药物不是应用的必然禁忌。 但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强调炮制、用量比例合适,方可增效减毒。 (3)巧配。 姜附并用,炙甘草大量用可增强温补脾肾之力,降解附子毒性。 故强调用量、服用时间与配伍的重要性。 1 / 9

常附、淮、萸相配以减少附子燥毒之性。 (4)鉴古。 知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相反相畏药物合用方剂,如甘遂半夏汤及赤丸等,可资借鉴。 笔者临证跟诊数载,耳濡目染,对导师运用有毒方药的经验感受良多。 此谨举导师运用有毒方药临证验案数则为例说明之。 1.治糖尿病腹痛急症案例患者李 X,女,75 岁。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常于彭师处开中药治疗,病情稳定。 2019 年 7 月 26 日,突发右下肢疼痛,并呕吐。 于我院急诊科治疗。 对症处理后,呕吐虽止,但随即出现腹胀,无排气、排便;再次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遂送至彭师处诊治。 时症: 患者呈急症苦倦面容,语气低微,腹痛、腹胀明显,欲呕不吐,不思饮水,口苦;无法下咽食物;右下肢疼痛;3 日无排大便,排气少;小便黄、少;触诊腹部膨隆,疼痛拒按。 舌红苔白厚,舌中裂纹多,脉沉偏弱。 处方: 柴胡 6g,黄芩 15g,桔梗 15g,炙麻黄 6g,熟附子 10g(先煎),细辛 5g,川连 6g,藿香 15g,鱼腥草 15g,广木香 15g(后下),炙甘草 6g。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 一、附子配干姜 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 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附子毒性

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附子毒性 【汉中附子研究之一】 “是药三分毒”是对中药毒性的一种比较科学和客观的表述。“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亦将药物称为“毒药”。附子历来被认为属大辛、大热、有毒之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然而中医药界对附子毒性问题的认识却一直存在争议。更有甚者,医师以及病患都因惧怕附子的所谓毒性,而避而远之,或敬而远之或废弃不用。事实上,附子所含的乌头碱成分确实是剧毒成分,2-4毫克就可以致人中毒甚至休克死亡。国家药典也规定,即使经过加工处理的熟附片的乌头碱含量应在千分之二之内。然而,附子又被中医界认为是百药之长,对虚寒等病症有着极好疗效,甚至有起死回生的作用。鉴于附子的卓著疗效以及对其应用不当又极易发生毒副作用,故恽铁樵云:“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因而,客观辩证地认识附子毒性十分重要。 第一、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众所周知的有毒矿物性中药雄黄(砷制剂)在我国有效地用于治疗白血病,就是很好利用其毒性作用的例子。这表明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我们应当加强研究如何利用毒性作用并使其转化为治疗作用。不加限

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 第二、药物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其“效”与“毒”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待附子毒性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充分重视附子毒性普遍性,明确其具有毒物的性质和药物的双重属性;在具体用药时,合理采用各种措施消除或降低附子毒性反应,在充分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疗效。 第三、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产生一定的毒副反应,甚者有致命的危险。故在临证用药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药物的有毒或是无毒,而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证。“毒”并非都是有害无益的,恰当利用“毒”的某些特殊治疗作用,可以避免其毒性反应而成为治病的良药。对附子“药”与“毒”关系的论述,早在《淮南子》中即有记载:“天雄、乌喙最凶险,但良医能活人。”《医法圆通》亦谓:“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第四、药物的毒性因病患差异有所不同反应。研究表明,附子生品与炮制品对多种病证动物模型与对正常动物所表现出的综合毒性比较,前者毒性表现明显减轻。正所谓,病症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毒性,附子的毒性以毒攻毒,力量相互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 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

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毛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 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

孙其新附子煎服法研究与经验

孙其新附子煎服法研究与经验 2015-01-21 | 123xyz123 孙其新(1947~)主任医师,曾任职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几年潜心研究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多有成就。同时,笔者发现孙其新老中医对附子的研究也多有独到之处。现就其对附子煎服研究与经验进行介绍如下。 1.仲景附子服量煎服法 张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孙氏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附子大者为20~3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附子大者为60~90g),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g,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在附子的煎服法上,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的问题。孙氏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孙氏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ml,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ml,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ml,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ml,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ml左右,每次服110~200ml;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 关于附子是否能免于久煎的问题,早在1977年《中药大辞典》就指出,日本将川乌、生附子在加压罐内用110℃1kg/cm2 40分钟进行处理,此毒性乌头碱已分解,而其毒性则为生药1/150。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日本又进一步完善了附子高温高压法,即高压120℃,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药毋需先煎、久煎。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3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上者高得多。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附子高温高压去毒的问题,1997年《中华本草》是集传统药学大成并反映当代科研成果的本草巨著。该书认为,古今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说来,可分为浸、泡、漂等水处理,烘、焙、炮等干热处理,蒸、煮等湿热处理3种类型。这些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受到影响;干热处理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相对较高;湿热处理,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即高温高压),总生物碱含量高,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 3.附子用热压力锅处理 孙氏用附子热压蒸制法,对黑顺片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工作。由于黑顺片的炮制过程是取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片,蒸熟取出烘至半干,再晒干。把黑顺片高温高压时间就设定为1个半小时。 首先将黑顺片1kg放在22型压力锅里,放冷水500ml拌匀,盖上锅盖闷2个半小时。每隔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天,再进行袪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

附子的配伍药对详解

附子的配伍药对详解 导读: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

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认证欠准、剂量失宜、煎煮不当、服法欠妥、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之外,配伍不当也属常见。 故本文拟对历代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中关于附子的配 伍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为充分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添一绵薄之力。1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2附子配肉桂

附子用量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神农本草经》有“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的记载。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加工炮制成盐附子、白附片、黑附片。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功效:散寒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主要是用于亡阳症、阳虚症以及寒痹症。[1] 古代记载中附子用量情况:《伤寒论》中有20多方含有附子的,服用剂量多为1-3枚,且有时生附子入药。现代研究表明附子1枚l5 g,附子大者1枚31 g,可知在《伤寒论》中附子用量分布在15-90g。由于当时普遍存在使用生附子入药现象。使其较炮附子入药时的药力药效更重。唐代《千金方》中白蔹薏苡汤用附子3枚,治风拘挛,不可屈伸;大排风汤用附子3两,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及诸偏枯。姜附汤中用生附子4两,治痰冷气呕沫,胸满短气,头痛,饮食不消化等。《外台秘要》引用《范汪方》中自术茯苓汤使用附子2两,治胸中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清代《朱氏集验方》中救汗汤用生附子3两,治阳虚自汗不止。唐清的剂量换算,有研究表明当时1两相当于现代的37.30g,也即说当时附子用量可达100 g。 现代记载中附子用量情况:在《吴佩衡医案》中,附子使用剂量超过100 g的出现143次,超过150 g的出现70次,最小使用量10 g,不大于l5 g仅使用4次。《范中林医案》中附子用量>120 g的有26次,最小使用量15 g,仅1次。其他诸如《章次公医案》、《戴立三医案》、《姚贞白医案》、《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中虽然不如前两者使用剂量之重,但也时有出现使用100 g左右的情况。[2]火神派传人卢崇汉统计自己1年的处方,用附子的处方占全年处方总数的96.8%,每张处方用附子用量为60-250克。[3]河南陈守义副主任医师用附子120克治疗膝关节积液、腰痛、产后身痛的疾病[4]火神派用附子,一般起始剂量都在30g以上,多至二三百克,最多用至600g。山西名老中医李可在其所创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多达750克。[5-6] 对于久病、重病、慢性病,证属阳虚阴盛者,运用附子须以重剂方可达到温阳散寒疗效,否则杯水车薪,药轻证重,难以取效。“中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现代人不学无术,常常拘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究其本质原因何在,一见咽痛或便秘或尿赤或牙痛或眼红或脸上长青春痘或失眠或脸红或痔疮发作等征象,就断已或他人说火太大,急于进食清热败火之药或食物,或是因为昨天吃了次火锅,前天喝了点酒,今天吃了点辣椒,明天就口腔溃疡,更是认定上火无疑了,根本不去深究体质之因,也不找找是否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致商家也一味迎合众人的心理,君不见现如今的药店中琳琅满目的各种中成药有温药的立席之地吗?再观各种饮品或保健品大多也是以“清凉败火”作为广告的切入点或是买点,现在又各处在流行“怕火火,喝王老吉”了,啤酒更是四季不绝。如此这般哪有几个人真有火? 我这里用的桂附理中丸是泉州产的,上个月我的一位患者因为要到泉州去照顾生病的女儿,不能服用汤剂,笔者嘱其就在当地买桂附理中丸接着服用,不想患者跑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竟买不到,最后只好从本地托人买了寄去。广东及香港一带更有煲汤的习惯,到了夏天大多是以煲凉性食物“去火”为多。加之名利色之诱比比皆是,如此折腾,还有几人不需补火? 我在想这里不少同道中人智商不可不谓不高,研习中医时日不可不谓不长,三七先生在这里反复通过各种比喻说明,其用心不可不谓不切,为何还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补火的重要性呢?记得我在接触到火神派的理论前少用附子,仅在有明显少阴证时才少量用之。临证时时方与三阳经方用得多,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自已惑于此而不去深究更深层的医理。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得到压制,症状消了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多时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 如失眠的患者标症是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人是变得昏昏欲睡,却出现了闭经且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在目前不少中医院分科日益西化也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中医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沾沾自喜,更不必论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就目前中医的整体水平,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之症,又有谁能将此遗尿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还是那句话,对于火神派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请先自已吃吃附子再说,且要吃到中毒才有发言权。或许真到那时候,您又成为火神派的一个成员或是有新的认识了,有如伤寒论叶天士君。 最近在细读三七前辈复泰草堂中的医案,读后很多内容对我启发很大。有几个问题想在此请教三七前辈: 1、肉桂的应用在火神派中如吴佩衡应用较多,但在您的医案中大多是用桂枝,罕用肉桂,请问对于二药的区别前辈有何高见? 2、适合于应用附子剂的患者,在先生的医案中,应用一段时间后转方较频,细读后先生是在寒邪出阳经或是离开少阴脏病而表现为少阴病经证或是厥阴病经证,如当归四逆汤证或是退至太阴病时而及时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开之或散之或表之等。在郑钦安的医书《服药须知》一节中,郑氏是主张服用回阳药物至胸腹觉热烦燥难安时予一剂滋阴剂,唐老也是如此主张,并提出可以选用黄连阿胶汤。而王正龙则是根据脉象转为沉而无力时转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或小建中汤以固其本(想必其在之前的治疗应是四逆类方持续服用.)。我在临证时应用的体会是只要断为姜附体质,按照伤寒六经辨证不一定必是少阴病,而只要是三阴病,即可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 附子味辛、甘,大热。主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 ‘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从上述昔贤论述中,足见附子在名医心目中地位之重。自汉张仲景以降,历代善用附子之医家举不胜数,近代更有以附子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李附子(李彦师)、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他们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疗效,并善用附子而充分发挥附子的功用,以此博得医林佳名。然则,附子性大热,力峻猛,有大毒,临床应用顾忌重重,加之附子中毒屡见不鲜,故有“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者。故恽铁樵曾说附子“为最有用亦

滥用中药附子的结果

浅谈附子滥用 当今医林有众多临床医师追捧火神名家,以敢用、重用附子为傲,每逢病必用附子,蔚然 成风,遣方用附子量经常五十至百,甚则多达成斤,用量之重着实令人咋舌。如此用药纵 使火神开山祖师郑钦安再世也自叹不如。这样用药不但有违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原则,而 且对患者来说也很不负责任,有百害而无一利。再者,对刚踏上中医之路的后生学子来说 盲目跟风效仿,实在遗祸非浅!中医者,非中国医学之谓也,乃“中庸”医学之谓也。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若中医分门别派,实在是中医之忧,非中医之幸也!四川名医郑钦安以善用附子、肉桂、干姜著称于世,这里引用他老人家的一段话:“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由此可见今之医家逢病必用附子,有悖火神祖师郑老之本意,貌合而神离矣!如此以来跟西医之滥用抗生素、激素有何分别?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下品。“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本属温散回阳救逆之品,辨证用药恰当,有起死回生之能,对治疗诸多疑难杂症的确功不可没。然而现今部分医者把附子作为温补阳气的灵丹妙药,肆意 而为,给患者大剂量长期服用。殊不知阴阳本来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合之理,况且附子炮制不当或服用过量后会出现口唇、四肢麻木,肌肉痉挛、抽搐,心悸,大 小便失禁等中毒症状甚则死亡。一则产生不良后果,二来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使病情更 加复杂或恶化。即便附子炮制得法,仍乃虎狼之剂,也要再三斟酌,切勿滥用!曾见一个医案,一病人畏寒怕冷、易发高烧、心痛、心跳每分钟50次以下、脉结代、头晕、无神、易困、月经血块多、量大、月经先期、卵巢囊肿、数天大便一次并且经常腹泻,被认为是 阳虚内寒,所以吃了大概7个多月的大剂温阳药,但是病情一直没有见好,只有极短期的 时间当附子用到60克时心跳能达到60次以上,但随即会降下来并出现病情反复。吃过7 个月之后,心跳还是维持每分钟50次以下,最低39次,还是脉结代、还是心痛、还是怕冷、还是易发高烧、还是几天大便一次并且腹泻、依然月经先期,而且头晕头痛的厉害, 晚上无法入睡、新长了大量白发、身体胖了20斤、经常口干口渴喝大量水不解渴、经血更多更难止住了,每次月经几乎都有血崩的迹象。此何以怕冷而吃大量热药无功?(黎医生论:此为虚症为主,所以不要大量用热药,因为热药耗气,气虚的人用热药要小量的用, 补虚为主)其实关于有毒(效力猛烈)药物应用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总论中早有明训:“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本文旨在对时下附子应用之乱象有感而发,望医家自省、深思、明辨、慎而行之。2016年2月26日

附子的炮制与分类

附子的炮制与分类

炮制方法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取川乌一二三级侧根(即附子)收获后24小时内,放入胆巴水(制食盐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氯化镁)内浸渍,以防腐烂,并消除毒性(含乌头碱,有剧毒)。然后经浸泡、切片、煮蒸等加工过程,制成各种不同规格的供药用的附片。用泥附子做原料,一般可制成白附片、黑顺片、盐附子、熟片、黄片、卦片、刨片等产品。现将产地加工方法、产品质量及贮藏方法介绍如下: 1. 白附片:又称白片或天雄片,系用较大或中等大的泥附子作原料。加工过程如下: (1)洗泥:每制100千克白附片,约需泥附子370千克。将泥附子上的泥土洗净,并去掉须根。 (2)泡胆:每100千克白附子,用胆巴45千克,加清水(河水、井水等淡水)25千克,盛入缸内(称为花水)。然后将洗好的泥附子放入,浸泡5日以上,在浸泡过程中每天要将附子上下翻动一次。附子浸泡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附子外皮色黄亮,体呈松软状即可;若浸泡时间稍长则附子皮硬;当出现附子露出水面时,必须增加老水(即泡过附子的胆水),无老水可增加胆水。泡后的附子称胆附子。 (3)煮附子:先将"老水"在锅内煮沸,再将胆附子倒入锅内,以"老水"淹过胆附子为度,中途上下翻动一次。有鼓风机设备的地方,约煮10~15分钟;无此设备的则煮15~20分钟;,以煮到胆附子过心为止。然后捞起倒入缸内,缸内有清水和"老

水"各半,再浸泡1天,叫做冰附子。冰过附子的水可再与清水混合,又可冰下次的附子。 (4)剥皮:将漂过水的附子从缸内捞起,剥去外层黑褐色的表皮,用清水和白水(即已漂过附片的水)各一半的混合水,浸泡一夜,中途应搅动一次。 (5)切片:将浸泡后的附子捞起,纵切成2~3毫米的薄片,再倒入清水缸内浸泡48小时,换水一次再浸泡12小时,以除去片内所含的胆水,即可蒸片,若天气不好,就不换水,可延长时间。 (6)蒸片:将浸泡好的附片捞出,放入大蒸笼内(篾制或木制蒸笼均可)看蒸气上升至蒸笼顶端后,再蒸1小时为合适。 (7)晒片熏硫:将已蒸好的附片倒在晒席上(用竹篾编制的大席),利用日光曝晒,晒时要注意片张均匀,不能有重叠。待晒至附片表面水分消失、片张卷角时,即可收起密闭用"硫黄"熏,至附片发白为宜。然后再倒在晒席上晒干,即成色泽白亮的成品白附片。 (8) 炮附片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 2. 黑顺片:又称顺片、黑片、顺黑片。是用较小的泥附子作原料。每制100千克成品,约需泥附子340千克。 (1)洗泥、泡胆、煮附子:均同白附片操作方法。 (2)切片:将煮后浸泡好的附子捞出,不经剥皮,用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