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不会导致冠心病呢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不会导致冠心病呢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不会导致冠心病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不会导致冠心病呢

导语: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很容易导致血管堵塞,进一步就容易发生心肌梗塞的问题,心肌梗塞容易导致患者心脏血液供氧不足而死亡。而冠心病只是冠状动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很容易导致血管堵塞,进一步就容易发生心肌梗塞的问题,心肌梗塞容易导致患者心脏血液供氧不足而死亡。而冠心病只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导致的一个疾病之一而已。冠心病如果只是轻微的,或者早期,是可以通过治疗痊愈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知识。

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断地被激活,从而产生凝血酶,形成微量纤维蛋白,沉着于血管内膜上,但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又不断地被激活了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所溶解,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也不断地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吞噬。上述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动态平衡,即保证了血液有潜在的可凝固性又始终保证了血液的流体状态。然而,有时在某些能促进凝血过程的因素作用下,打破了上述动态平衡,触发了凝血过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

无论心或动脉、静脉内的血栓,其形成过程都从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裸露的胶原开始。当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最后产生的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水解,其纤维蛋白单体再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素)。

很多朋友觉得动脉血栓的形成似乎是不可逆转、不可预防的疾病。其实不然,平时多喝水就可以有效预防动脉血栓的形成。平时很少喝水的人群,血液就比较粘稠。比较粘稠的血液就容易导致动脉血栓的

生活常识分享

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护理体会

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护理体会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头昏沉2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脑梗死病史6年,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5年,表现为发作性右眼黑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增强,右侧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无异常。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可见溃疡斑,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于2013年12月29日住院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013年12月30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替非罗班静点48 h。2014年1月4日患者晨起时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查眼底未见出血,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再通。诊断脑栓塞,再次给予替非罗班静点24 h后视力明显改善,头昏沉缓解,左侧肢体力弱较前无明显变化。 脑血管疾病(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1]。我国1986~1990年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10万。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存活者多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梗死是CVD的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70%。因此,积极防治脑梗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成为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治疗策略,有效防止脑梗死发生的同时亦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文献报道,颈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年发病率为6.56%。该患者出现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复习近10年文献,仅有一例类似病例报道,故此患者为极罕见病例。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手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若干环节,护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结合该病例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为有创操作并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患者对手术不了解,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担心等心理。所以术前应多与患者沟通,向其解释手术目的和过程、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造影剂时身体有灼热感)等。消除其顾虑、树立信心、配合手术。对于过度紧张患者,可适当予以镇静剂,以保证睡眠充足,配合第二天手术[2]。 1.2 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首先要了解患者有无禁忌症,完善各种常规检查,进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6 h禁食水防止术中呕吐,留置导尿[3]。 术前监测: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其中血压的监控至关重要。拟行颈内动脉支

冠脉内血栓和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冠脉内血栓和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进展 郭利玲综述高峰审校 作者单位:716000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三病区 作者简介:郭利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1501874196@https://www.doczj.com/doc/8b18833828.html,通讯作者:高锋 Email:ydfygf@https://www.doczj.com/doc/8b18833828.html, 摘要: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目前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首选策略,虽然pPCI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即使在成功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依然存在。本文就近年来PCI介入治疗中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关键词:心肌梗死无复流现象血栓经皮冠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是目前心血管病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最新指南[1]推荐将pPCI作为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Ia)。在PCI中,尽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已开通,但心肌组织仍低灌注的现象被称为“无复流(No-Reflow)”。据统计,无复流在选择性PCI的发生率为3%-6%,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时发生率可达30%以上。 1 无复流和冠脉血栓远端栓塞的形成 无复流是影响STEMI患者急诊PCI疗效的重要因素。无复流是指心外膜闭塞后,冠状动脉经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后已得到正常开通,但其相关血管血流明显缓慢(TIMI血流分级<3级),或虽然梗死相关动脉( 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前向血流恢复到TIMI3级,但供血心肌仍无有效再灌注[2],并能排除其心外膜下冠脉急性闭塞、严重夹层、血管痉挛或巨大血栓栓塞引起的血管截断征象者。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概述 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多数冠状动脉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部分来源于心腔内血栓、细菌性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血栓、钙化斑、脂肪栓和癌栓等。无论是血栓形成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 根据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d)、中期血栓(1~5d)和晚期血栓(>5d).根据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2)红色血栓:(3)混合血栓:实际上,临床上多为混合血栓,单纯的红色血栓或白色血栓均少见。

冠状动脉血栓的影像学特征 一、冠状动脉造影 二、血管内超声 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TC) 血栓抽吸器械的分类与特点 一、手动血栓抽吸导管 二、机械血栓抽吸装置 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 一、手动血栓抽吸 二、机械血栓抽吸 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

合理应用血栓抽吸既要参照现有临床研究结果,还需要充分考虑病变血管情况,以及器械等因素。 一、STEMI 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血栓抽吸在STEMI患者直接PCI中的应用建议如下:(1)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2)血栓负荷较重、TIMI 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可能获益;(3)反复手动抽吸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改用机械血栓抽吸。对于心肌梗死后未行直接PCI的患者,择期PCI时使用血栓抽吸能否获益无明确证据。 二、NSTE-ACS NSTE-ACS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不推荐常规使用。担当造影发现罪犯血管直径较大、TIMI血流0~1级且存在大量的血栓负荷时,可考虑血栓抽吸。 三、其他 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是合理的。静脉桥血管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是对于明确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

血栓弹力图中血栓最大幅度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栓病变的关系

1073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11月 第31卷 第11期(总第221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6,Vol. 31 No.11(Serial No.221)and Symptoms). Circulation, 1999, 100: 1609-1615. [13] Roffi M, Brindle M, Robbins M, et al.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Indian Heart J, 2007, 59: 124- 136. [14] Pinhero CP, Oliveira MD, Faro GB,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stress hyperglycemia for in-hospital outcome in acu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rq Bras Cardiol, 2013, 100: 127-130. [15] L üscher TF, Landmesser U, Von Eckardstein A, et a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vascular protective effects, dysfunction, and potential as therapeutic target. Circ Res, 2014 , 114: 171-182. [16] Kashuk JL, Moore EE, Sabel A, et al. Rapid thrombelastography (r-TEG) identifies hypercoagulability and predicts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surgical patients. Surgery, 2009, 146: 764-772. [17] Van PY, Cho SD, Underwood SJ, et al. Thrombelastography versus AntiFactor-Xa levels in the assessment of prophylactic-dose enoxapar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auma, 2009, 66: 1509-1515. [18] Rafiq S, Johansson PI, Zacho M, et al. Thrombelastographic haemostatic status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TEG-CABG trial):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the antithrombotic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in hypercoagulable patients: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12, 13: 48. [19] McCrath DJ, Cerboni E, Frumento RJ, et al. Thromboelastography maximum amplitude predicts postoperative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esth Analg, 2005, 100: 1576-1583. [20] Tantry US, Bliden KP, Suarez TA, et al. Hypercoagulability, platelet function, 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cuity: results of the Thrombotic Risk Progression (TRIP) study. Platelets, 2010, 21: 360-367. [21] 张龙, 钱海燕, 武德巍, 等. 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栓 弹力图检测结果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875-878. (收稿日期:2016-06-02) (编辑:漆利萍)material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 2008, 1: 258-264. [4] Gennaro S, Rocco ES. Thrombus aspir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tionale and indication. World J Cardial, 2014, 6: 924-928. [5] 肖文琦, 吴永健. 血栓弹力图法与比浊法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比较.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318-320. [6] Durila M, Lukas P, Astraverkhava M, et al. Tracheostom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can be performed without bleeding complications in case of normal thromboelastometry results (EXTEM CT) despite increased PT-INR: a prospective pilot study. BMC Anethesiology, 2015, 15: 89-94. [7] Salooja N, Perry DJ. Thrombelastography.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01, 12: 327-337. [8] Gurbel PA, Bliden KP, Guyer K, et al. Platelet reactivity in patients and recurrent events post-stenting: results of the PREPARE POST-STENTING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6: 1820-1826. [9] Gurbel PA, Bliden KP, Navickas IA, et al. Adenosine diphosphate 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 a new thrombelastographic indicator of long-term poststenting ischemic events. Am Heart J, 2010, 160: 346-354. [10] Jansen CH, Perera D, Makowski MR,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oronary thrombus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2011, 124: 416-424. [11] Goto K, Lansky AJ, Nikolsky E,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oronary thrombu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subanalysis of the ACUITY (Acute Catheterization and Urgent Intervention Triage strategy) trial. JACC Cardio Inte, 2011, 4: 769-777. [12] Zhao XQ, Theroux P, Snapinn SM, et al. Intracoronary thrombus and 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receptor blockade with tirofiban in unstable angina or 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giographic results from the PRISM- PLUS trial (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for Ischemic Syndrom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Limited by Unstable Signs

冠心病患者如何安排饮食和生活

冠心病患者如何安排饮食和生活 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疾病之首,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为7%,特别是在年龄超过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44%;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有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更好的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患者朋友不应该全部依赖于医学的治疗,而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养。 我们知道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高脂饮食,患者多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及大量吸烟习惯,也常伴发糖尿病与肥胖,常有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非常重要,这是冠心病预防中的第一道防线,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注意在饮食中控制热能的摄入,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保障优质蛋白的供给,同时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等。主动的调节好自己的饮食习惯,这无论对于是已患冠心病,还是未患冠心病的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适宜于冠心病患者总的饮食原则是:提倡平衡膳食,即膳食中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水和膳食纤维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且保持各营养之间的数量平衡,避免有的缺乏,有的过剩,食物应多样化,多样食物是保证膳食平衡的必要条件。简单的说就是要低盐、低脂、低糖、多纤维素,戒烟限酒忌辛辣。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不要偏食,不宜每餐过量,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饥过饱;控制总热量、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具体来说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总热量,维持正常的体重。 总热量限制在标准量以内,使体重维持在标准水平,如果超重(标准体重±5公斤为正常),应进一步限制总热量,或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糖在总热量中的比例应控制在55%~60%。应少饮甜味饮品,减少奶油蛋糕等甜点的摄入;主食宜多吃些粗粮,应多选用玉米、燕麦、荞麦、高粱、大豆、麦麸、大麦、小米、标准粉、糙米等,以增加复杂的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的含量。单糖及双糖等应适当控制,尤其是高脂血症和肥胖者更应注意。过食油腻、脂肪、糖类,会促进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故冠心病人不宜过食,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特别是对于肥胖病人更应严格控制摄食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2、限制脂肪,减少每日胆固醇的摄取 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控制在占总热量10%以内,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脂肪)的比例。我们每日的食油亦称脂肪,可分植物性与动物性两大类,提供大量热能及脂溶性维生素和必须脂肪酸。 其中动物性脂肪主要为饱和脂肪酸,特别是畜禽类,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胆固醇,可以造成人体血脂增高,所以在每日膳食中动物性食品可以适当吃些瘦肉,不宜过多食用那些肥肉、动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 植物性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含有胆固醇,有改善血脂的作用。我们提倡多食用豆制品,液体植物油,比如豆油、菜籽油、芝麻油、

冠心病科普资料

冠心病科普知识 心脏病因发病急骤、凶险而极大地威胁人们的健康,冠心病一直以来是威胁中国病患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攀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它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适时适地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发病率的一项措施。通过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肌的血液供应来源 于发自主动脉根部的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在心脏表面走行,外观有如一顶皇冠戴在心脏上,故称之为冠状动脉),当这两条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时,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50泊70%寸,会发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致使心肌 供血不足,弓I起心肌氧供需不平衡,出现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当冠状动脉管腔完全堵塞时, 心肌缺血、缺氧、坏死,引起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肌缺 血缺氧的主要原因 怎样早期发现冠心病?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下列现象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求医,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 (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咸感。 (3)饱餐、寒冷、看惊显影片时感心悸、胸痛。 (4)在公共场所或会场中,或上楼爬山时,比自己以前,特别比别人容易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清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

(6)性生活时感到心跳、心急、胸闷或胸痛不适等。 (7)长期发作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冠心病预防 冠心病早防早治体现在冠心病的各个阶段中,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医学上称为“一级预防”;已得冠心病的更要防止冠心病的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这是“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对许多中老年隐性冠心病患者更为重要。 预防冠心病,首先是防发病,要“防患于未然”;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患者要预防发生心梗、脑卒中(俗称中风)等严重事件;第三要防后果,发生心梗或脑卒中要及时送医院抢救,防止往更坏的方向发展;第四是防复发,防止心梗、脑卒中等复发;最后是防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心梗,心脏扩大最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守好这5道防线,会有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心。 春季冠心病预防措施如下: 1、注意保暖,春天气候变化大,主张“春捂”,勿过早换衣,以免气温低时着凉,外出时尤其要注意头部与四肢的保暖,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2、要积极防治感冒、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加重心脏负担,促发冠心病发作。 3、注意生活规律,宜早睡早起,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 4、加强身体锻炼,适量运动,如户外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遇有骤冷、大风等天气变化时,要在室内活动,按照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着。 5、注意饮食调养,宜清淡饮食,避免过咸、过甜、油腻食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同时还要注意,勿食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7、除坚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备好保健盒,氧气等急救药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是指在大型心血管造影机指引下,用特形的心导管经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 送到主动脉根部,分别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从而确定冠状动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概述 1912年,Herrick[1]首次阐述冠状动脉血栓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1980年DeWood等[2]证实,在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88%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血栓。2007年Sianos等[3]也发现,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中,91.6%可见冠状动脉血栓。AMI血栓机制确立,推动了再灌注治疗的快速发展。 随着直接PCI的广泛开展,由冠状动脉血栓导致的微循环栓塞等问题日渐突出,血栓抽吸和栓塞防护装置由此应运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个案报道。2002年,第一项评价机械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4]。2003年,美国FDA批准第一款带有远段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2005年,第一项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时使用手动抽吸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5]。2008年发布的TAPAS试验进一步推动了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程[6]。然而,近年发表的TASTE试验[7]和TOTAL试验[8]却使血栓抽吸的疗效与安全性面临质疑。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与困惑,亟需统一认识,规范技术操作,指导合理应用,进而提高AMI介入治疗的水平。 冠状动脉血栓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多数冠状动脉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部分来源于心腔内血栓、细菌性赘生物、人工心脏瓣膜血栓、钙化栓、脂肪栓和癌栓等。无论是血栓形成

还是血栓栓塞,其病理成分大致相同,均含血小板、红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血栓成分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缺血时间与纤维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9]。 根据血栓发生时间的长短,可将血栓分为早期血栓(<1 d)、中期血栓(1~5 d)和晚期血栓(>5 d)。根据病理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多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于血流较快的时期。(2)红色血栓:一般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乃至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3)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个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则由红色血栓组成。实际上,临床上多为混合血栓,单纯的红色血栓或白色血栓均少见。冠状动脉血栓的影像学特征 影像学在冠状动脉血栓的识别、分级、分类、鉴别诊断以及指导介入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除冠状动脉造影(CAG)外,其他影像学方法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 一、冠状动脉造影 CAG显示的冠状动脉血栓表现为多个体位投照下冠状动脉内的非钙化充盈缺损,可伴有或不伴有对比剂滞留。当血栓量较少或管腔内存在其他非血栓物质时,CAG识别血栓的价值有限。此外,CAG无法检测微血栓与小血栓,对附壁血栓和中等血栓的检出率也较低,易受投照体位等因素的影响,且无法鉴别血栓的性质。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据研究,世界上由吸烟引起的癌症占 答案:30% 2、体内乙醇含量达到多少 ml 时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精神失控? 答案:50~100 3、下列哪项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 答案: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 4、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答案:75% 5、2008 年我国城市疾病死亡率排首位的疾病是: 答案:恶性肿瘤 6、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 答案:长期稳定的习惯、对个人和(或)他人的健康有明显的危

害、后天形成的习惯 7、危害健康的习惯性行为包括: 答案:饮食偏好、少量吸烟、喜静不喜动、大量饮酒 8、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答案: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积极的休息 9、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答案: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冠心病 10、健康四大基石包括 答案:心理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第2章单元测试 1、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天生就是给人吃的,营养最全面: 答案:母乳 2、哪种营养素是体内氨的唯一来源? 答案:蛋白质 3、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答案:葡萄糖 4、体内主要的贮能物质是 答案:脂类 5、缺乏时可导致食欲减退、性成熟障碍等症状的是 答案:锌 6、三大营养物质通常是指 答案:蛋白质、糖类、脂类 7、属于必需氨基酸的是() 答案:缬氨酸 8、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 答案:薯类、谷类 9、属于体内微量元素的是 答案:铁、铜、碘 10、关于维生素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是第一个发现并正式全名的维生素、缺乏时可导致夜盲症、胡萝卜、鱼肝油中含量较多、过量摄入会中毒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手动抽吸的原理是利用注射器抽吸 产生负压吸出血栓。抽吸装置由抽吸导管、压力延长管、抽吸注射器、抽吸物滤网等基本部件组成,抽吸导管一般带有可锁定接头或三通。目前,临床应用的手动抽吸导管根据头端开孔的设计多为斜面切孔型,也有个别品牌为斜面切孔+侧孔型(如Diver CE)。多数血栓抽吸导管杆部有金属编织结构,且多采用密度相同的固定编织(如ZEEK)。为提高导管 远端的柔顺性,部分抽吸导管采用由远及近密度逐渐增高的全程可变编织方式(如Export Advance),极个别品牌杆部无金属编织(如Thrombuster Ⅱ)。多数抽吸导管内配有预置钢丝,可增强其推送性和抗折性。一般采用近远端粗细一致的钢丝,也有部分导管采用由近及远渐细的钢丝(如Export Advance),以增强导管在冠脉内的顺应性和通过性。不同品牌抽吸导管的导丝交换腔长度各异,导丝交换腔越长,抽吸导管的轨道性也越好,且能减少回撤导管时导丝在指引导管头段打折。抽吸导管的抽吸效率与头端设计、抽吸腔大小、内腔形态以及导管型号等相关。头端抽吸腔有圆形、半圆形、半月形等设计,一般而言,圆形抽吸腔的导管的抽吸效率较高。多数品牌的抽吸导管提供6F和7F两种型号,选择较大型号能提高抽吸效率。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

见图1。图1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 机械血栓抽吸装置根据工作原理可将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机械性真空泵负压吸引祛除血栓(如Rescue和TVAC),原理与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类似,只是其负压吸引力由机械性的真空泵产生。在持续形成负压的同时,缓慢推送和回撤导管抽吸血栓。另一类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则是通过机械的方法将血栓粉碎并排出体外。根据血栓粉碎的机制不同又可分为机械旋切和流体击碎两种。前者以X-Sizer 为代表,通过导管头端内置电动切割器的高速旋转将血栓切碎并吸出体外。后者以AngioJet为代表,通过双腔导管的流入腔将高速生理盐水喷向血栓,同时通过流出腔将高速盐水吸出,利用伯努利原理将血栓击碎并排出体外。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冠状动脉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在近十年来备受重视。早期多项有关手动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显示,直接PCI 时常规血栓抽吸存在多重获益。然而,随着TASTE和TOTAL 试验等的相继发表,其临床获益和适用范围也出现了较大争议。有关机械抽吸装置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手动血栓抽吸1.STEMI:早期研究显示,STEMI患者直接PCI时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存在多重获益。REMEDIA、EXPIRA试验显示,血栓抽吸可明显改善 心肌灌注,预防血栓栓塞,缩小梗死面积。TAPAS试验显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教程考试答案

? 名 称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 对应章节 ? 成绩类型 分数制 ? 截止时间 2016-12-15 23:59 ? 题 目 数 50 ? 总 分 数 100 ? 第1部分 ? 总题数 :50 1 【单选题】(2分 )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A.T B.F 2 【多选题】 (2分) 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A.积极锻炼 B.合理营养 C.平衡膳食 D.适量睡眠 E.积极的休息 3 【单选题】 (2分 ) 日常生活中基础代谢占总消耗能量的 A.20%~30% B.30~40% C.60~70% D.40~50% E.50%~60% 4 【单选题】(2分) 运动治疗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A.F B.T 5 【多选题】(2分) 合理营养的内涵包括 A.谷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B.动物性食品是膳食能量的基本来源 C.每日烹调用油20~30克 D. 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质含8种必需氨基酸 E.保持每日食物的多样性 6 【单选题】(2分 ) 糖尿病人甜食不能吃,“无糖”食品多吃无 妨。 A.T B.F 7 【多选题】(2分 ) 可引起血脂升高的膳食因素 A.不饱和脂肪 B.膳食纤维 C.饱和脂肪 D.维生素C 和E E.碳水化合物 8 【多选题】(2分)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有 A.种植性转移 B.非分泌型转移

C.淋巴道转移 D.血液转移 E.直接蔓延 9 【多选题】(2分 )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A.生育及性生活 B.抽烟酗酒 C.环境污染 D.不良的膳食结构 E.某些职业 10 【多选题】(2分)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A.肠梗阻(晚期症状) B.腹部包块 C.腹痛、腹胀(早期症状) D.排便习惯改变(多表现为腹泻,便秘,便不尽感) E.大便的性状改变(大便变细、便中带血、脓或黏液) 11 【多选题】(2分 ) 下列哪些不良的膳食结构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A.高胆固醇、低纤维膳食 B.高脂肪、低纤维膳食 C.低脂肪、高纤维膳食 D.低胆固醇、低热量膳食 E.高胆固醇、高热量膳食 12 【多选题】 (2分)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A.冠心病 B.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C.脑血管病 D.心血管病 E.恶性肿瘤 13 【多选题】 (2分) 下列血压属于正常值的是 A.105/65 B.125/80 C.105/85 D.115/75 E.115/86 14 【单选题】(2分 )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A.果糖 B.葡萄糖 C.蔗糖 D.多糖 E. 麦芽糖

颈部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颈部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的时候,现在的生活质量要比以前好的多的,所以每天餐桌上可能都可以看到大鱼大肉的,但是这样的话对于人体的并不好的,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颈部动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 ①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不需紧急处理,病后24/48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或平均动脉压 >130mmHg时可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 (captopril)6.25-12.5mg含服;切忌过度降压使脑关注压降低,导致脑缺血加剧;血压过高(舒张压>140mmHg)可用硝普钠 0.5-10μg/ kg.min,维持血压在170-180/95-100mmHg水平; ②意识障碍和呼吸道感染者宜选用适当抗生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常、吸氧和防治肺炎,预防尿路感染和褥疮等; ③发病后48h-5d为脑水肿高峰期,可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

压检测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1次/6-8h;或速尿40mg 静脉注射,2次/d;10%白蛋白50ml静脉注射;脱水剂用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肾损害、水电治紊乱等; ④卧床病人可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1/2次/d,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⑤发病3日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等)和猝死,必要时可给予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 ⑥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mmol/L,过高和过低均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如>10mmol/L宜给予胰岛素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⑦及时控制癫痫发作,处理病人卒中后抑郁或焦虑障碍。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下颈部动脉血栓的治 疗方法,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的时候,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情况的话,就要注意从饮食上面进行控制的。

基底动脉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基底动脉的终末支为大脑后动脉,向中脑、丘脑、颞叶内侧和枕叶供血,在终末支分叉处近端基底动脉还发出小脑上动脉,向脑桥、中脑外侧部和小脑上面供血。由于Willis环的作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动脉闭塞的部位、血栓的范围和侧支循环状况。据报道基底动脉的发病率为全部脑卒中的 2/1000左右,病死率高达60%~90%。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其次是糖尿病、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吸烟、高脂血症和酗酒。 50%的患者发病前数天到数周内出现频繁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和TIA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恶心、呕吐,其次是意识改变、构音和语言障碍、头痛、视觉改变、面轻瘫和偏瘫,大多数的Mathew评分在15分以下。和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对比,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和Mathew评分<15分者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意识障碍、构音和语言障碍及Mathew评分在15~30分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上症状和体征可以不同的组合出现,如基底动脉近中段闭塞致脑桥缺血闭锁综合征、眼球运动异常和意识障碍,基底动脉头端闭塞致脑干上部和间脑缺血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和垂直或水平性眼球凝视异常。 眼球运动异常是由于病变损害了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PPRF)和(或)内侧纵 束(MLF),出现同侧外展肌瘫痪,同侧共轭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征,眼球浮动。辅助检查包括头颅CT、MRI、MRA、DSA及TCD。头颅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发病最初24h内鉴别出血的敏感性>95%有助于排除颅内外出血,缺点是对早期缺血的诊断敏感性很低,且有颅骨结构对脑干和小脑伪影影响。 而MRI和MRA敏感性明显优于CT扫描,包括血液易感性成像、弥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在内的新技术,使MRI成为排除出血和鉴别早期潜在的可逆性缺血的有力工具。MRA鉴别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高达91%和98%。但是重度血管狭窄和闭塞在MRA上难以鉴别,需进一步做DSA检查。 TCD作为一般的检查,敏感性不够准确亦无特异性。同时对于基底动脉血栓患者还应做常规心电图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全细胞计数、电解质、肌酐、尿素氮、凝血功能、血脂、心肌酶检查。据报道5%~2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有心律失常,2%~3%的有心肌梗死。基底动脉血栓应与梅尼埃病、小脑卒中伴脑干压迫征及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如果具备脑血管危险因素、头痛、意识障碍及眼球运动障碍均支持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而耳鸣、单侧听力丧失、血压偏低和运动时病情加重则支持美尼尔病。小脑病变和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压迫脑干都有相应的原发病征,不难鉴别。 对该病的治疗原则上均应收住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综合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条件许可的可以血管成型和放支架治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成因和防治_金辰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成因和防治* 金辰综述李卫袁晋青杨跃进审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100037) Coronary Stent Thrombosis—Mechanism,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JIN Chen,LI Wei,YUAN Jinqing,YANG Yuej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Cardiovascular Institute&Fuwai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100037,China) 文章编号:1004-3934(2013)05-0617-05中图分类号:R318.11;R81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4-3934.2013.05.008 摘要: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其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重要议题。支架内血栓是介入治疗主要的并发症,可导致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事件,严重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现将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重点阐述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治疗原则。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内血栓;发生机制;防治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ts complications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Stent thrombosis is the major complications of PCI,which may lead to severe clinical con-sequences such as death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eriously affecting the short-and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CI.Therefore,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echanisms of stent thrombosis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Key words: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tent thrombosis;mechanism;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自1977年Gruentzig进行了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介入治疗经历了PTCA、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和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三个阶段。介入心脏病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然而在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隐藏着随之而来的问题。BMS很大程度解决了单纯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后急性闭塞的问题,但支架内再狭窄明显增加。DES的出现虽然大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率,再狭窄率由PTCA时代的40% 50%,BMS时代的20% 30%,降低到DES时代的10%以下[1],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ES与BMS相比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可造成严重不良的临床后果。文献报道支架血栓形成的再次心肌梗死率达60% 70%,病死率达15% 45%[2-3]。现将根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重点阐述支架内血栓的定义、发生率、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1支架内血栓的定义和发生率 1.1支架内血栓的定义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指支架置入后,在综合因素作用下支架置入处形成血栓。由于造成冠状动脉完全或者不全闭塞,临床上可表现为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2007年5月学术研究联盟(AcademicRe-search Consortium,ARC)正式发表支架血栓的定义(ARC“Dublin”Definition)[4]。 根据造影结果和临床情况把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分为三类:(1)明确的支架内血栓(definite stent throm-bosis):明确的支架内血栓是指经过血管造影或病理学证实的支架内血栓形成;(2)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probable stent thrombosi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30d内不能解释的死亡,或发生与有记录的支架置入血管供血区域急性缺血相关的心肌梗死,但未经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血栓的存在;(3)不能排除的支架血栓形成(possible stent thrombosis):PCI后30 d以上难以解释的死亡。 根据术后支架血栓形成的时间分为四类:(1)急性支架血栓:发生于PCI术后24h内;(2)亚急性支架血栓:术后1 30d内;(3)晚期支架血栓:发生于PCI *作者简介:金辰(1976-),助理研究员,在职硕士,主要从事冠心病流行病学研究。Email:fwgxb@126.com 通信作者:李卫,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临床研究统计方法学研究。Email:liwei@mrbc-nccd.co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