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推荐文档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一)直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自觉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

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

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婴儿期的教育

(二)2~12岁的教育

(三)12~15岁的教育

(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

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

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这六种兴趣相适应的学科如下。

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

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别是记忆和想像。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运用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有可能试验他思想中的各种偶然的观念组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组合是最容易的和最自然的,还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重新组合他所获得的观念。

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阶段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使之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并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良好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像和思考。

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赫尔巴特认为,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 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 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

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这是很正确的。

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

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五、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

一、论教育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75页。受裴

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论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

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坚实性原则。

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29页。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

三、论教师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

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六、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赞科夫

三、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一。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再到现代教育家杜威,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在中国,也产生了如道家老子和庄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 2013年,学术311统考,针对“自然主义教育”考了一道超级大的论述题——“试析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一下子就定位到了“整个近代西方”。今天,心意跳出“近代”,带大家捋捋从古代至今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历史上首次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外来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将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力吸引出来的过程。“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 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自然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

在的普遍顺序。教育的秩序应以自然为鉴,模仿自然,适应自然应从儿童时期开始。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他看来,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被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裴斯泰洛奇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他认为,教育一方面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的作用,把人性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只有教育才能把人身上的能力发掘出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进一步将自然教育思想深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使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有了新的内涵,开拓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10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史自考

2015年10月 17.1837年,福禄培尔开办了一所学龄儿童教育机构——“儿童活动学校”,创办地在 A.勃兰根堡 B.柏林 C.巴登-符腾堡 D.萨尔 18.《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的作者是A.皮尔斯 B.詹姆士 C.杜威 D.卢梭 19. 蒙台梭利创办的“幼儿之家”最显着的特色是重视幼儿的 A.初步文化知识培养 B. 感官训练C.日常生活练习 D.肌肉训练 25.多元智能 30.简述克鲁普斯卡娅论幼儿教育的内容。 32.试评述福禄培尔“恩物”。 19.杜威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A.做中思 B.做中学 C.教材 D.教法

正确答案:B(1分) 20.提出利用“恩物”使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是【】 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欧文 D.麦克米伦姐妹 正确答案:B(1分) 26.“思维五步骤” 正确答案:教材P223 这是杜威提出的。(1分)杜威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激起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思维就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方法。(2分)关于思维的过程,杜威强调按照顺序分成五个步骤:第一,观察各方面情境设定疑难的情境;第二,确是疑难的所在,并从疑难中提出问题;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引起观察,心智活动以及搜集事实材料;第四,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并进行推理;第五,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2分) 30.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正确答案:教材P225

(1)认为儿童的各种潜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2分) (2)强调环境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2分) (3)关于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分)(4)反对对儿童进行纪律约束。(1分)2014年10月 34.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即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正确答案:人的教育。教材P414 35.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有三个重要观点,分别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正确答案:教育即生长。教材P477 39.“恩物” 正确答案:教材P449 是福禄倍尔为幼儿设计的一系列玩具,供 幼儿游戏时使用。(1分)他认为这些玩具都是上帝恩赐给儿童用来发展儿童各方面 的能力的,是上帝的恩赐,因此叫做“恩物”。(1分)恩物一般共有6套,一般都是用木质或者绒布等材料制作的球体、圆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西欧近代教育 思想 四、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矛盾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因此,教育目的也应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大教学论》等著作中又渗透着现实性的教育目的,认为人既是上帝“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创造物,人就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要主宰万物,并利用万物来过好现实生活。在教育作用上,首先,他把教育看作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其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天赋发展的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2.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他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因此,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遵循这一法则称之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据此把学校划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他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应该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他的这一贡献使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理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以教育思想的解放。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从他的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一主张无疑是进步的。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出这一主张。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1--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12--18岁)、青年期(18--24岁),并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他在《泛智学校》中根据学年制度,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

中外教育思想家观点总结201901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观点总结 教育学部分 1、杰克逊:《班级生活》隐性课程 2、孟禄:心理起源说; 3、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5、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6、柏拉图:《理想国》; 7、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8、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9、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归纳法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 12、卢梭:自然性;《爱弥儿》 13、康德:大学讲授教育学第一人 14、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1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一般发展) 16、巴格莱:要素主义 17、凯洛夫:教师中心论 18、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改革运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9、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20、赫尔巴特(传统):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教师中心 21、杜威(现代):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步探究学习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课程即学习经验;活动课程理论(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 2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23、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证明成熟势力说 24、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25、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26、德鲁克:班级目标管理 27、华生: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28、皮亚杰:认知发生论;建构主义理论;德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科尔伯格深化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顺应):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形式运算阶段(抽象); 29、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阶段论,汉斯偷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政治思想史 1、解释“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龚自珍是如何揭露清末的“衰世”的? (1)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 (2)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堕落 (3)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4)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 3、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农宗》里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的土地分配办法: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君臣礼仪;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4、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 (1)相信“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2)重视人民生计,主张“藏富于民”。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5、解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师夷”是手段,“制夷” 是目的。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聘请西方技师。内容:军事技术。生产技术。 6、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 1、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与法的比较: 人与才的比较: 人与武器的比较: 2、人才的标准: 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第二,必须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要能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第三,必须具有求“实”的精神,勇于参加实践。 3、发现人才的方法:第一,必须要有爱才、求才的满腔热情。

中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一、中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选择题)教育家教育思想孔子☆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圣人(学而优则仕)③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学思行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提出庶富教的观点。孟子思想基础:“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思想基础:“性恶论”;教育目的: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墨家教育思想:“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教学方法:亲之、闻之、说之,重视说之朱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观点:①教育目的:强调“明人伦”。②关于学校制度:主张把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补充: 1、道家(老子、庄子):无为思想 2、《学记》☆☆(选择):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学记》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②尊师重道;③教学相长;④藏息相辅(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相结合);⑤长善救失(取长补短);⑥循序渐进(预时逊摩,学不躐等)。 3、陶行知:20世纪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主持了改革北大教育实践;提出教育独立思想;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 1、西方教育家思想及代表作☆☆(选择题) 1、萌芽阶段教育家和著作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产婆术”(体现了启发的教学原则),提出“知识即美德”。柏拉图他的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主张学习即回忆;主张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和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思想。著作《政治学》。昆体良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文/俊采星驰汇集整理 一、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一)直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自觉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 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 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婴儿期的教育 (二)2~12岁的教育 (三)12~15岁的教育

教育思想家观点总结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观点总结 教育学部分 杰克逊:《班级生活》隐性课程 孟禄:心理起源说; 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归纳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 卢梭:自然性;《爱弥儿》 康德:大学讲授教育学第一人 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一般发展) 巴格莱:要素主义 凯洛夫:教师中心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改革运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传统):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教师中心 杜威(现代):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步探究学习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课程即学习经验;活动课程理论(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证明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德鲁克:目标管理 华生: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认知发生论;建构主义理论;德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科尔伯格深化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顺应):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形式运算阶段(抽象);

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总结

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2.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不相同点: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1实现教育目的的两种不同方法。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赫尔巴特把管理看作是防止儿童反社会倾向的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强有力手段。提出了惩罚、监督,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措施,以及通过约束,限定,制裁等以性格训练法为主的德育方法,体现了一整套以从外界施加压力为主的教育方法。 杜威则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与教法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他批评那些用教师和私人感情投资,同学问竞争,为将来的成功而拼搏的此类以刺激引起儿童行为动机的方法,认为这是基于培养自私自利为出发点,十分有害。他指出,儿童生来就具有要施舍,要做事,要服务的本能倾向,教育应该加以利用,转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他认为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看重培养积极的服务习惯,是教育上的病态。杜威的主张反映了一种积极诱导,引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 2.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课程教材研究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之最后目的在于德性,而达到终极目的的最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他把兴趣分为二大类共六种,自然的兴趣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历史的兴趣包括情性的,社会的,宗教的,由此设立适应多方面兴趣要求的学科。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知识训练和工

10 外国学前教育史三B: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复习资料-04.04)

10 外国学前教育史三B 第八章,现代西方教育思想 一【爱伦?凯】 【大纲】识记:1,爱伦?凯2,【“儿童的世纪”】3,家庭教育4,“未来的学校” 领会:1,了解爱伦?凯思想形成的基础2,理解爱伦?凯关于“儿童的世纪”的内涵 3,分析和评价爱伦?凯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应用:1,爱伦?凯关于“儿童的世纪”思想的现实意义2,分析爱伦?凯关于“未来学校观”对幼儿园建设的启示。 1.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瑞典智慧女神”女作家爱伦·凯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P494△△ 2.爱伦?凯认为,家庭是人类教育中最具建设性的要素。 3.未来的学校是个性主义的学校,其宗旨是:人格可自由发展。 【2005.4】39.“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儿童的世纪》】【2009.4】 1),“瑞典智慧女神”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有两大主要内容:2)成人需要怎样了解孩子的性质呢? (1)成人必须充分意识到儿童对人类的意义 (2)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3)成人如何保留孩子纯朴天真的性质呢? (1)推崇卢梭自然、自由的教育; (2)对儿童要少干涉. (3)不放弃必要的管理。 4)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最早呐喊声,激动千家万户,启示一个世纪,更新了人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分析和评价爱伦?凯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家庭是人类教育中最具建设性的要素。以下是父母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的5个方法: 1)正确地摆正家庭在教育中的位置。 2)其次正确处理双亲与子女的关系。 3)母性不自私。 4)父母追求高尚的生活境界,自然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 5)返朴归真。 3,爱伦?凯论“未来的学校” 未来的学校是个性主义的学校,其宗旨是:人格可自由发展。未来学校应有以下特征: 1)崇尚自然。 2)共通陶冶之学校。学生构成的综合性;男女共学。 3)各尽其善、个性自由发展的学校。 4)适合孩子多方面兴趣、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发展的学校。 5)采用“苏格拉底法”。 未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 1)必须能理解孩子,能与小孩同游戏、生活、学习。 2)师范毕业生实习一年后,经评定合格才能聘任。 3)有独立人格、见解,不附和学生,也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 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荀子 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学记》 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陶行知 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蔡元培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提出美德即知识,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柏拉图 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国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国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其哲学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主题。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么做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又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知识即道德----核心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法律篇古希腊学习即回忆理想国:哲学王 学前教育,国家控制教育,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尤其重视体操和音乐 高等教育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要学习内容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伦理学政治学灵魂论: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教育作用: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决不能让私人管教育人成为人需要天性习惯理性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核心 西塞罗 罗马共和时期《论雄辩家教育目的和任务培养政论家 论雄辩家的素质自然天赋哲学素质知识基础语言修养 方法是同通过练习长期的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学习

昆体良 罗马帝国初期雄辩术原理即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 教育目的培养演说家德行论雄辩家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初级教育文法学校雄辩术学校重视幼儿教育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学理论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作用反对体罚 维多利诺 孟都亚宫廷学校特点意大利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异重视德智体并重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要求学校有自然优美的环境强调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的气氛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反对压制体罚等 伊拉斯谟 愚人颂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主张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并重着重阐述如何教育统治者尤其是王子,主张把王子培养成基督教王子他对促进欧洲中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化做出了贡献 莫尔 乌托邦英国 废除私有制实行公共教育制度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主要学习希腊作家作品重视劳动的价值要求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 拉伯雷 巨人传法国注重广泛的知识的学习尊重儿童的人格主张激发儿童的兴趣注重教学的吸引力采用新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谈话参观旅游)提倡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注重体育和美育 马丁路德 德国国家掌握教育权,兴办学校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建立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 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在初等学习国语教学法语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 洛克 17世纪英国教育漫话 教育作用提出白板说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只能通过家庭教育体育或健康教育第一位德育是灵魂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斯宾塞 19世纪英国教育论 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批判绅士教育主张用科学教育替代古典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转) 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 )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 性善" 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 圣人与我同类者" 、"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 劳心者" 。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 非国之灾" ;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 非国之害" ;但若" 无学" ,则国" 丧无日矣" 。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 教

2019年高频考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高频考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关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怎么写,下面整理推荐20XX年度工作思想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高频考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革北大:A.改变学生的观念B.整顿教师队伍C.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D.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3、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毛泽东评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5、教育独立论: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内容独立、宗教独立。 6、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全人格”。 7、名言: (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2)“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3)“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的思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属于高频考点。其中,五育并举、改革北大、教育独立论以及名言等内容以多选题形式备考,毛泽东的评价以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做单选题的备考。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4、乡村师范学校:创立晓庄学校;创办小先生制;创办育才学校。 5、毛泽东评他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 6、名言: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们生活中两位最伟大的教师:一位是老百姓,一位是孩子。 陶行知的思想在考试中涉及不多,一般会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比考查。 三、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1、倡导“活教育”。 2、他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或“中国学前教育之父” 3、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4、基本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外国教育思想流派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人文主义教育的观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育的人文主义常常是以批判主流的姿态出线,它反对教育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 2.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其一,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入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其二,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其三,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其四,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其五,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 (2)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 (3)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4)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5)自然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施教。 影响:确立了一种教育遵循自然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杜威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现代欧美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要为国家的复兴付出努力; (2)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3)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 (4)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 (5)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