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着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一)直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自觉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

他的名着《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着《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

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婴儿期的教育

(二)2~12岁的教育

(三)12~15岁的教育

(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

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

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这六种兴趣相适应的学科如下。

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

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别是记忆和想像。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运用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有可能试验他思想中的各种偶然的观念组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组合是最容易的和最自然的,还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重新组合他所获得的观念。

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阶段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使之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并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良好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像和思考。

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赫尔巴特认为,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

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

考虑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这是很正确的。

赫尔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

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五、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

一、论教育

他说:“德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第斯多惠认为,

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着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

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

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着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论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

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坚实性原则。

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一个优“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在发现中培养能力。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

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29页。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

三、论教师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

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

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六、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赞科夫

三、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原则

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是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可靠基础。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了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必须遵循的五条教学论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五)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西欧近代教育 思想 四、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矛盾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因此,教育目的也应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大教学论》等著作中又渗透着现实性的教育目的,认为人既是上帝“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创造物,人就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要主宰万物,并利用万物来过好现实生活。在教育作用上,首先,他把教育看作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其次,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天赋发展的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2.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他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因此,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遵循这一法则称之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据此把学校划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他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遵循这些规律;二是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应该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他的这一贡献使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理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以教育思想的解放。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从他的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一主张无疑是进步的。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出这一主张。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1--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12--18岁)、青年期(18--24岁),并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他在《泛智学校》中根据学年制度,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和人类___________ 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___________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______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___________创办于___________ 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___________ 制。 13、日本从___________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___________ 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 A.民族B.赠地C.商贸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别和文化冲突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别和文化冲突 钱莉 题记:“虎妈战歌”是西方中产阶层普遍对美国教育质量不满的情况下,华裔后代捡起“中国专制传统教育”的破烂,来应对美国教育失败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手段当然在国外遭到了一直的反对。但是在国内却有大量的“虎妈”认为理所当然,在认真严格地执行这种摧残式教育,中国虎妈们制造出了大量不懂得基本人格和尊重的“中国下一代”。其实,无论持美式的“宽松教育”或中式的“严格教育”,其结果都有一偏,都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教其心,育其身”,是让孩子们激发内心强烈的活力和愿望,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当学生们在扫地的时候都自动地在背诵英语课文的时候,当家长们惊讶孩子们回家晚上说梦话都在“背书”的时候,“学习”就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内化的“习惯性自觉”,哪里需要什么“虎妈”来监督逼迫呢?连奴仆都不能在鞭打之下发挥最佳的效率,怎么可能指望学习这种强调内在自觉的“劳动”,在“虎妈”的淫威下就能够成为卓越的人才呢?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是喜欢学习的孩子,而不是“被迫服从学习要求”的奴仆。 不久前,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虎妈战歌》。该书,讲述了这位华裔以高期待和严格的教养方式培养两个女儿的故事。她的两个孩子与很多出色的华人一样,在学业和音乐上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此书一经上市,便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应以及对于中美教育方法的激烈讨论。随即,这股热浪蔓延到欧洲、亚洲,虎妈也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焦点。 “虎妈”的教育有什么特色? 这种教育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知名大学教授会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剧烈反响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样的中西文化冲突?中西方对于虎妈现象又会各自抱着怎样的态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虎妈“的了解,研究和思考。 一近距离一窥虎妈教育; 《虎妈战歌》,单从名字来看,就体现了一种霸气,“老虎”代表为丛林之王,象征唯我独尊、不容侵犯的权威。“战歌”代表虎妈蔡美儿跟孩子之间的一场场控制权争夺战,处处体现了她的铁腕风格。她向孩子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并采取非常坚决的态度来执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她为孩子制定了十条家规: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这些家规,体现了虎妈非常鲜明的态度和教育价值观,即:要求孩子顺从、努力和自律,强调孩子学业和技能上的优秀拔尖;反对逃避和独立思考,忽视孩子在运动或是活动上的表现。而这背后反映出的教育思想是: 1 虎妈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做出明智成熟的选择,所以孩子不需要自主选择,他们只需要接受家长的安排,服从家长的要求。

中外教育思想家观点总结201901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观点总结 教育学部分 1、杰克逊:《班级生活》隐性课程 2、孟禄:心理起源说; 3、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5、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6、柏拉图:《理想国》; 7、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8、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9、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归纳法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 12、卢梭:自然性;《爱弥儿》 13、康德:大学讲授教育学第一人 14、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15、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一般发展) 16、巴格莱:要素主义 17、凯洛夫:教师中心论 18、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改革运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9、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20、赫尔巴特(传统):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教师中心 21、杜威(现代):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步探究学习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课程即学习经验;活动课程理论(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 2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 23、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证明成熟势力说 24、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25、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26、德鲁克:班级目标管理 27、华生: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28、皮亚杰:认知发生论;建构主义理论;德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科尔伯格深化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顺应):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形式运算阶段(抽象); 29、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阶段论,汉斯偷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中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一、中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选择题)教育家教育思想孔子☆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圣人(学而优则仕)③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学思行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提出庶富教的观点。孟子思想基础:“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思想基础:“性恶论”;教育目的: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墨家教育思想:“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教学方法:亲之、闻之、说之,重视说之朱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观点:①教育目的:强调“明人伦”。②关于学校制度:主张把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补充: 1、道家(老子、庄子):无为思想 2、《学记》☆☆(选择):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学记》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②尊师重道;③教学相长;④藏息相辅(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相结合);⑤长善救失(取长补短);⑥循序渐进(预时逊摩,学不躐等)。 3、陶行知:20世纪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主持了改革北大教育实践;提出教育独立思想;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 1、西方教育家思想及代表作☆☆(选择题) 1、萌芽阶段教育家和著作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产婆术”(体现了启发的教学原则),提出“知识即美德”。柏拉图他的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主张学习即回忆;主张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和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思想。著作《政治学》。昆体良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历史渊源 文学院中文师范专业111班万盼盼 学号:1101012025 作为中文师范专业的一名学生,因为专业性质和个人爱好,而对中西方 教育有着鲜明的喜好取向。从小接受学校“严谨、认真、听话”的“好学生” 教育,也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中国高考顺利步入大学,对中国的 教育制度感触颇深;因外国读物,偏爱西方“尊重孩子天性和自由”的教育 理念,钟爱杜威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对比中,两者 的差异显而易见,但归根到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西方教育的发展都经历过漫长的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最 终形成现代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但纵观中外的现代教育,总或多或少的带有 古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色彩和缩影。 教育制度的不同来源于不同的价值取向。 西方经历过数次启蒙解放运动,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这种平等观念也被运用到教育上,关注个人价值,尊重个体的权利成为教 育制度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出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大力 倡导,才使西方的初始教育踏上正确的道路。也让之后所有的教学理论和实 践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以及 赫尔巴特的“儿童中心论”等都在人文主义教育的理念下开展。 在西方,对儿童的最好教育来自自然的理念,推动着西方幼儿教育、自 然教育的发展。创造适合儿童的玩物,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教 育等启蒙教育,才使得西方教育从源头抓起教育。 而古代中国真正教育的开端和发展基于封建政治之下,“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封建政治对人民思想控制相当严格,“严谨、认真”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服从的楷模”,而真正缺少的缺失真正 意义上的人。“学在官府”和“愚民政策”让人民思想僵化和无创造力。 教育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的自由度。 西方遵循“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政治理念,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 制度,分权而制衡。因为政治上的民主,推动教育的独立与自由,保持教育

教育思想家观点总结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观点总结 教育学部分 杰克逊:《班级生活》隐性课程 孟禄:心理起源说; 利托尔诺和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 苏格拉底:产婆术(启发性原则);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昆体良: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归纳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 卢梭:自然性;《爱弥儿》 康德:大学讲授教育学第一人 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一般发展) 巴格莱:要素主义 凯洛夫:教师中心论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改革运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传统):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教育性教学;形式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教师中心 杜威(现代):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步探究学习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困难、验证假设);课程即学习经验;活动课程理论(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证明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埃拉斯莫斯:最早提出班级一词 德鲁克:目标管理 华生: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认知发生论;建构主义理论;德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科尔伯格深化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顺应):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不可逆)、具体运算阶段(守恒)、形式运算阶段(抽象);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催化我们翅膀变硬的中国教育在慢慢受到西方教育冲击,是否我们的传统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别作一下浅谈,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作一下浅谈,希望能够在使教育在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已然成为人类充实自己的健康方式。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自然辩证法 前言: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而世界并不是出处和平的,战争与和平并存。我们很幸运,生活在和平的中国。那么,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如何让挥动的翅膀变硬,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呢?毫无疑问,教育使我们成功的捷径。然而,全球化的大浪已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越来越经受考验,西方文化的迅速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似乎在动摇,身在转折点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呢?如何让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我们身处的多变环境呢?通过以下分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辅力。一、概述 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全球化趋势日趋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比较也变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

则少年强。所以,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部分,整体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离开整体的要素只是特定的他物而不成其为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包容着部分,该事物又可以作为部分从属于更高层次的整体。 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国民作为部分。国家不可能独立于国民单独存在,国民也不可能独立于国家而生存。国家强,则人民强。只有国家的竞争力趋于前列,国民的生活才可以多彩和平;同样,只有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使得国家的竞争实力无坚不摧。那么国民的综合素质该如何发展,教育便是最好的捷径。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浅谈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二、家庭教育 谈起家庭教育,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内心最传统的那条理论。要么是男女授受不亲,要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么是百善孝当先,要么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是笑不露齿……说起中国传统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数不胜数,可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教育呢? 在中国,也许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在,一夫一妻只生一个孩子。

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总结

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2.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全部教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此还规定了“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学校的社会性,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他正确地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不相同点:教育目的的差异 赫: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目的和必要目的;并强调必要目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安分守纪以及毫无怀疑和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杜: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 1实现教育目的的两种不同方法。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赫尔巴特把管理看作是防止儿童反社会倾向的发展,实现教育目的的强有力手段。提出了惩罚、监督,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措施,以及通过约束,限定,制裁等以性格训练法为主的德育方法,体现了一整套以从外界施加压力为主的教育方法。 杜威则提出了“学校生活、教材与教法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他批评那些用教师和私人感情投资,同学问竞争,为将来的成功而拼搏的此类以刺激引起儿童行为动机的方法,认为这是基于培养自私自利为出发点,十分有害。他指出,儿童生来就具有要施舍,要做事,要服务的本能倾向,教育应该加以利用,转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他认为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看重培养积极的服务习惯,是教育上的病态。杜威的主张反映了一种积极诱导,引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以达成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 2.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课程教材研究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之最后目的在于德性,而达到终极目的的最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促使学生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他把兴趣分为二大类共六种,自然的兴趣有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历史的兴趣包括情性的,社会的,宗教的,由此设立适应多方面兴趣要求的学科。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知识训练和工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人们往往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为何中国教育就成了“填鸭”,西方教育是“放羊”呢? 在中国,教育是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的。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八股取士”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直至1905年“百日维新”提出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但新的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升学的前提。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童”。他们可以包揽国际竞赛中的所有金牌,什么奥林匹克竞赛、各种的知识竞赛等等。中国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会被唐诗三百首,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澳洲上小学的中国孩子,他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小朋友:“有谁知道3加3等于几啊?”班里所有的澳洲小孩都不说话,只有这个中国孩子大声喊道:“6!”。结果,老师惊呆了,然后这个孩子的父母被请到了校长室,校方认为一个还没有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怎么可以知道3加3等于6呢,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才会学的知识。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智力的过早开发。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广泛,有艺术、科学等丰富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教育从来不会给孩子负担,他们觉得该是什么阶段就给什么阶段的教育,过早开发的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当一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中学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学的知识,那么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开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有这样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呢? (一)受教育动力不同 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看外面拣破烂的没,你长大就跟他一样!看得出在中国孩子是因恐吓而被动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动力是恐惧。能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可以想见,在中国成长会经历过什么样的“幸福”了。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国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国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其哲学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主题。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么做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又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知识即道德----核心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法律篇古希腊学习即回忆理想国:哲学王 学前教育,国家控制教育,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尤其重视体操和音乐 高等教育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军事体育训练为主要学习内容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伦理学政治学灵魂论: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教育作用: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决不能让私人管教育人成为人需要天性习惯理性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核心 西塞罗 罗马共和时期《论雄辩家教育目的和任务培养政论家 论雄辩家的素质自然天赋哲学素质知识基础语言修养 方法是同通过练习长期的写作练习法庭的实际观摩学习

昆体良 罗马帝国初期雄辩术原理即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 教育目的培养演说家德行论雄辩家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初级教育文法学校雄辩术学校重视幼儿教育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学理论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作用反对体罚 维多利诺 孟都亚宫廷学校特点意大利学校注意儿童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差异重视德智体并重传授广泛的教学内容要求学校有自然优美的环境强调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的气氛注重启发诱导,讲求兴趣反对压制体罚等 伊拉斯谟 愚人颂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主张基督教和古典文化并重着重阐述如何教育统治者尤其是王子,主张把王子培养成基督教王子他对促进欧洲中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化做出了贡献 莫尔 乌托邦英国 废除私有制实行公共教育制度所有儿童不分男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主要学习希腊作家作品重视劳动的价值要求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 拉伯雷 巨人传法国注重广泛的知识的学习尊重儿童的人格主张激发儿童的兴趣注重教学的吸引力采用新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谈话参观旅游)提倡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注重体育和美育 马丁路德 德国国家掌握教育权,兴办学校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建立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 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在初等学习国语教学法语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 洛克 17世纪英国教育漫话 教育作用提出白板说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经验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只能通过家庭教育体育或健康教育第一位德育是灵魂智育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斯宾塞 19世纪英国教育论 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批判绅士教育主张用科学教育替代古典主义教育 教育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二)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3、王充的主要著作是《》,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4、魏文帝时制定" ",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5、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 ";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 ";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 。 6、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蒙学教师一般称为。 7、苏格拉底以其" 术"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 8、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的文化革命。 9、英国最著名的古典大学是牛津大学和 10、教育行政管理上,法国实行制。 11、德国的洪堡德倡导把大学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中心。 12、在美国教育史上,富兰克林于年在费城首先创办了文实学校。 13、从保存至今的西部俄罗斯某些兄弟会学校的章程看,早在十七世纪,那里已有一些学校实行和班级授课制。 14、卢梭提出了培养的教育目的。 15、蒙台梭利初级教学法包括筋肉练习、感官教育、知识教育、四个方面。 二、选择题 1、"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2、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3、《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4、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5、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6、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 A.阿卡德米学园B.吕克昂学园C.雅典大学D.亚历山大大学 7、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的理论基础。 A.感觉论B.系统论C.信息论D.控制论 8、早在十七世纪以前,日本就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向()学习文化教育。 A.荷兰B.英国C.法国D.中国 9、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A.《政治学》B.《爱弥儿》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