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作者:董惠宁

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期

社会新闻画中颇有价值的是西方新的科技发明。除前述“罄款常存”外,“电报变格”画了西方电报居然可使“数万里程途,瞬息可达降”之神奇;“车行树腹”形象地绘出了美国旧金山蒸汽火车穿过大树行驶的趣闻;“履险如夷”画面使读者如实地看到,欧洲人制造的热气球飞行在荷兰上空化险为夷的情景。无疑,这些新闻图画为闭塞的中国读者带来了一些最新发明、科技珍闻之类的信息,使生活在封建封闭社会中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如彼时电话始通,自英至法,于话筒中可闻透过英伦海峡之歌声,画中谓之“德律风”。美术设馆,任人欣赏,而不藏之名山、珍诸箧笥。如,第四号里的修街机器、第十七号里的西国丹青、第二十一号里的大自鸣钟、第二十四号里的西人走冰、第五十三号里的美国女、第六十一号里的河有新星、第六十六号里的师旷失聪、第六十七号里的铜罗飞栈、第九十一号里的活招牌、第九十五号里的电器妙用、第九十九号里的新式巨炮。其中“活招牌”,描述的是西洋人做的流动广告,题记云:“……英人某精于格致,以新法制成刍料,马食之而肥腯,遂时肥马驾车而出,悬一标于马背,以为此马之肥皆缘食予新法刍料之故。招摇过市,盖以此为活招牌也。也而肥马之后随一瘦马,另驾一车亦插一标于其背,谓此马之瘦以未食余之刍料也。一肥一瘦相形之下殊觉显然……”这类流动广告,在当时国人眼里可谓石破惊天,十分轰动。更能体现晚清国人的好奇心的,是对于各种文娱的介绍与描述。西人之走冰、摔跤、马戏、丹青等,均让国人眼前一亮。

从一些图片来看,有关外国新闻的场景多出于画家根据文字新闻凭自己经验阅历想象而成。从第十三号里的“天上行舟”可见一斑。“天上行舟”无疑是介绍西方的飞艇,但画家想象能够上夭的应该有翅膀和尾巴,因此,人为的在艇两侧加上三对如鸟翼般的翅膀和一个尾巴。有些参考外国报刊照片的图则较真实。

从绘画风格上看,由于西洋绘画技法的渗透,使惯用毛笔、宣纸的国画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把西洋画法中的透视、解剖、注重形象写实等西画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去,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海派”人物画风。吴友如等继承了明清版画木刻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优秀绘画技巧,用写真的方式广泛描写社会风情,将其擅长的人物肖像画和界画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特别擅长战争画,画作大多融入民间年画线描技巧与西洋画透视、解剖之术。

擅作层次丰富之大场景铺陈,构图新颖紧凑。线条简洁生动,道劲流畅,独具风格。他的创作最大艺术特点及效果是:人物丰富而具有真实性,画面生动而富戏剧性,对连环画创作风格甚有影响。因为无论从画报的表现形式还是装订样式上看,都与后来的连环画极其相似,不同的是画报的画每张都是独立的,前后不相连贯。

在吴友如等的时事新闻画中,传统的题材,如花草树木或旧式屋宇,仍用传统画法,即以白描为主,而新式建筑、机器和西式穿戴的人物则参用一些西洋版画技法,如以密集的网状线条处理深色部分或阴影。在空间与构图方面,采用把西洋线透视和中国界画中平行透视和中国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探究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教育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的高低在于人才,人才取决于教育,科学教育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清朝建立后,教育制度更多地沿袭明朝,以教化和育才为两大宗旨。学校是育才的基础,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入仕做官是培养人才的目标。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教化和育才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化的目的是利用汉文化来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育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统治汉人的官员。因此,清初迫切需要充实官员队伍,教育第一宗旨是培养官员即育才优先教化。 清朝后期以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20世纪初,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赴日留学高潮;由于国内形势巨变,旧有的科举制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被迫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中国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便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入,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与现在学校课程相比较,清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增加了一些新课程,为培养大批从事实际业务的人才,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技和新思想,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我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民国时期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振兴国家,曾经出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爱国思潮与实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事关一个民族兴亡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从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教育反观当今的教育制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民国时期教育的灵魂。少年强则国强,唯有将教育发展壮大,才能使国家繁荣兴盛。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时期。最初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官督商办,以后逐渐向官商合办转变。这都是混合经济的组织形式。到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给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划出了界限,同时也鼓励混合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混合经济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吸取某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洋务时期混合所有制企业:官督商办,政府推进 在洋务时期,由于洋务官员普遍不相信商人能有对此等重要事业的创始能力,更没有对国计民生负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轻易放松对新兴企业的控制权。所以官商结合企业的早期形式就是官督商办。经营“官督商办”企业的具体措施是,先由官方提供部分官款作为垫借资本,同时指定与官方有一定联系的“商人”出面,向社会招募资本,然后由该企业以其经营所得,陆续归还官方前期垫借的款项。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企业中大型的航运、煤矿、电讯和纺织企业几乎都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当时一些著名的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中国铁路公司、漠河金矿、华盛纺织总厂等,大多数都采用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官督商办企业在集资经营方面确实采取了许多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诸如发行股票,公布企业章程,并在章程中规定了公司的运作程式和股东的权利与义务等,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步尝试。 官督商办企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洋务派官僚意识到发展民族工业有利于“求富”,“求富”又有利于“图强”,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而且通过发展民族工业还可以“稍分洋商之利”。正是由于这种出发点的矛盾,导致在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弊端。如产权不清导致治理结构混乱;政府的干预导致官商矛盾;市场垄断导致自身效率低下也限制其他企业发展;政府对企业无限制地索取加重了企业负担,使商民对“公司”产生恐惧感,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民国海派书画代表——谢闲鸥

民国海派书画代表——谢闲鸥 谢闲鸥(1901-1980)名翔,字君翔,号闲鸥,月斋主人,别署海上闲鸥,浙江上虞人。钱慧安弟子。流寓上海数十年,从沈心海游,埋首丹青间。 所作人物仕女可乱真钱慧安。建国后供职上海博物馆,鉴定古画。近代六十名家之一。工山水、花卉,尤擅仕女。 岩壑之清,玉堂之尊,闺房之玩,篱落之雅,靡不各尽其致,而布景之掩映衬托,疏密自然,得上官周之神髓。 尝绘螺丝壳里做道场于扇面之上,铙钹钟磬,经卷蒲团,无一不备,奷毫悉辨。尝与沈心海、金粟香、朱良材、陈竹汀、李蟠根、周小娜、洪颂炯、朱其石、金灼灼、吴琴木、任年长诸人共组长虹画社。 自幼嗜画,自习《点石斋》,吴友如所画的《阴鷲果报图》,19岁从著名人物画家沈心海(名兆涵)为师,(当时沈心海60多岁),为钱慧安(字吉生,清代与任伯年齐名的国画大师)及沈心海所创花牌之嫡传,擅于工笔人物,仕女,兼山水,花鸟,对人物的须眉开相尤长,笔姿简洁,线条遒劲,时人成为《竹筋描法》,又吸取了唐寅,费晓楼上官竹庄等作品之长,特别是唐六如,文徵明,仇十洲,陈老莲等的绘艺创作以及上溯宋,元诸桂特点和精髓,发挥创造自己独特的工笔画的风格,作品于1925年就被收刊于,《当代名画大观正集及续集》发表出版。1984年,1988年,1996年又在北京中国书店及上海

书店出版及再版。 谢闲鸥先生曾在1930年创办了《长虹画社》。出版有《长虹画社画刊》、《长虹画社画集》、《谢闲鸥人物仕女画集》、《长虹画社扇集》、《长虹画社新集》等画册。其门生中出类拔萃的有曾获中国版画鲁迅奖的当代名画家杨永青先生,其早期作品曾收刊在画集内。 谢闲鸥生前作品流传甚广,解放前后多次在《上海生活》、《永安月刊》、《新闻报》、《大公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香港文汇报》、《文学报》等报刊杂志刊登及介绍。其作品在文史掌故文学家郑逸梅先生著作中曾多次推崇,如:《艺坛百影》书中以传记方式介绍。《瓶笙花影录》(上下册),《松云闲话》、《艺林散叶》、《文苑花絮》、《逸梅杂札》、《清末明初文坛轶事》、《南社丛谈》均有叙述闲鸥先生事宜。 谢闲鸥生前曾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子、马骀、谢之光等著名国画家合作共画,主持多次国画展览会,曾和张大千、徐悲鸿、朱屺瞻、刘海粟等同在“奇峰国画函授学校”任教,谢曾和大千兄弟两次合作《九秋图》,其作品深受丰子恺,陈叔亮,黄幻吾,吴湖帆,吴青霞,申石伽等著名画家推崇。代表作品有《五百罗汉图》(上海清心女子中学校长订购)、《螺壳幻景图》、《商山四皓图》、《五伦图》、《匡泸观瀑图》、《香山九老图》、《竹林七贤图》等作品流传甚广。1950年因患病脑震荡,头颅出血,卧病多时,渐离画界,病愈后,供职于上海博物馆任固化鉴定与复制。闲鸥先生生前创作所画作品《百子图》、《钟馗图》等一大批作品由北京宝古斋,荣宝斋及供海外各国爱好者收藏。

画家简介

高奇峰简介 高奇峰(1889 -1933),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幼年多斋,因家境贫寒,曾寄食于他人之家为小役,至其兄高剑父振兴家道方挈之归。17岁时,随兄赴日本留学,21岁学成归粤,作品初露于社会。民国初年由广东省政府资助,与兄剑父同至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后剑父随孙中山奔走国事,审美书馆馆务由奇峰担任。1918年受广东工业学校之聘任职于该校美术制版科,同时自设美学馆于广州,开馆课徒。后因染肺疾,迁居珠江之滨天风楼,杜门作画以自娱。1933年被中央政府任命为赴德国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专使,在赴南京途中之上海病逝。与高剑父、陈树人被称为“二高一陈”、“岭南三杰”、为岭南派创始之人之一。出版有《三高遗作合集》等。高氏擅画花鸟走兽,亦能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其工者用笔细致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笔力豪放。尤擅画雄狮猛禽。 程璋简介 程璋(1869—1936年),安徽休宁人。后移居江苏泰兴。由于他酷爱绘画,便常利用工作余暇,涂抹点染,临摹古画。不足一年,便画艺大进。他父亲去世后,程璋便把一千数百元的遗产,全部用来购买日本出版的博物图册,历尽数年,孜孜不倦,潜心研习博物学。学有所成后,他便辞去典铺的职务,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曾任常州粹化学校的国画及博

物教员。后到上海与宋教仁、于右任等人执教中国公学。又应聘掌教苏州的草桥学舍及北京清华大学。二十世纪初由京返沪,作了海上寓公。在上海期间参加了“海上题襟馆”、“豫园书画善会”、“宛米山房书画会”(程璋曾任会长)等美术团体,同当时海上画派的吴昌硕、王一亭、哈少甫、黄山寿、陆廉夫、赵叔孺、贺天健、赵子云、江仲山、商笙伯、曾农髯、吴待秋等一大批著名的书画家,博古论今,研习书画,共同推动了海派绘画艺术的发展,1936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68岁。 程璋是一位全才的画家。他不论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皆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尤以花卉、鸟兽最精。他博采众长,广泛地研习古今各流派的绘画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技法精严。同时又熟谙透视原理,精通博物学。在绘画中又能参揉西画的技法。因此,他所描绘的物像工致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色彩秾丽,构图别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能风行于当时的正统画派之外,在近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程璋的绘画作品颇受世人的喜爱,他的绘画作品构图严谨,技法精湛,行笔流畅。他的花鸟画中蕴含着恽南田的笔墨韵味.兼工带写.用笔圆润,敷色典雅,形象生动而不呆板,颇具神韵。他的走兽画造型准确.比例协调.注重写生,将西画的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利用光线的

清末民国时期珍稀银币大全

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珍稀银币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广东用机器自铸银币,广泛流通,各省纷纷仿效开铸,但这些银币标明重量仍未完全脱离银两制。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以货币单位名称取代原先的货币重量名称,彻底抛弃繁琐复杂的银两制而采用银元制。 这里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近期展出的“馆藏古钱币稀品展”中的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珍稀银币。 中国试铸的第一套机制银币——光绪十年吉林厂平银币 吉林省因长期缺乏制钱,许多商贾、钱庄的钱票在市场上流通,造成银价高昂,物价上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机器局制造了中国第套机制银币。这套银币有厂平壹两、柒钱、半两、叁钱、壹钱5等币值,但没有发行流通,传世甚少。在满洲语中“吉林”是“船厂”的意思,当地的平砝习用厂平。光绪十年吉林厂平壹两、柒钱、半两三种银币正面方格内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三行篆书共十二个字,上有圆状篆书“寿”字,两旁有狭长的龙纹,边饰连珠纹。背面方格内标明重量,外有满文对照,地饰卷云纹,边饰圈点纹。叁钱、壹钱银币正面方格内有“光绪十年吉林官局制”三行篆书共九个字,纹饰与上述三种银币相同。背面除纪值不同外,其余样式也相同。 广东铸造的第一套机制银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三反版” 光绪年间,全国各地广泛行使外国银元,为了抑制外国银元的大量流通,两广总督张之洞向朝廷奏请在广东设立钱局,用机器铸币。奏折中提到铸银钱“广东华洋交错,通省皆用外洋银钱,波及广西至闽台、浙江、皖、鄂、烟台、天津所有通商口岸,以及湖南长沙、湘潭,四川打箭炉,前后藏无不通行,以致利归外洋,漏卮无底,窃惟铸币便民及国家自有之权利,铜钱银钱,理无二致,皆应我行我法,方为得体。”“外洋银圆每圆重漕平七钱三分,今拟每元加重一分五厘有奇,定为库平七钱三分。”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广东钱局使用机器铸制第一套银币,有库平“七钱三分”、“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三分六厘五”5等币值。这套机制银币为中英文对照,但把英文置于银币正面不符合清朝的币制(俗称“七三反版”或“七三番版”)。而且这套银币份量偏重,原意为驱逐外币,但被民间收藏或熔毁以牟利,反而不能正常流通,因此停铸。这套“七三反版”银币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汉文对照,外列英文。背面正中饰蟠龙纹,上有“广东省造”四个字,下方标明重量。 为慈禧太后祝寿而铸制的银币——广东“寿”字壹两银币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广东钱局铸“寿”字双龙银币为慈禧七旬祝寿。近年有人引证清末王无生《述庵秘录》记载,认为应该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广东巡抚刚毅为慈禧六十寿辰铸造的纪念币。这种银币正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满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中学教育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整体上理清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分别从制度、课程、训育等中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入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论述。而后试图在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归整分析的基础上,以量化形式描述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动态发展。西方中学的发展存在贵族性的“下构型”路线和平民性的“上构型”路线,现代中学制度在两条发展路径的沟通中逐渐成形。沟通过程中这种由社会性矛盾所引起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矛盾在西方自然发展的中学制度中逐渐得到调整。而我国现代中学制度的产生是在向西方借鉴和模仿的基础上骤然、成套出台的,所移植的制度中包含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意义并不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学教育目标定位上一直纠缠于升学准备、充实普通知识以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生活和职业预备三种取向的分离与结合,在中学制度模式上长期存在单轨制与多轨制、分段制与一贯制、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文理分组与并组等方面的争论,正表明了这种调适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在理论上虽已深受西方各种课程观念的影响,但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则一直以科目本位和学科中心课程为主导,即使在20年代儿童中心主义盛行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偏离这一中心。20世纪前半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化主义的教育哲学逐渐被

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所取代,教育心理观念上的形式教育说逐渐让位于实质教育说,作为这种变化在课程上的反映,是非学术性的技能性科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的演变大体反映了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工具类课程比重减少,文体技能类课程比重的增加。训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从人自身出发的教育内涵分解逐渐演化为学校内部工作职能划分的结果。清末民国中学训育从指导原则看,经历了清末的专制权威、民国初年的人格感化、五四时期的学生自治和个性主义,到国民政府时期强调团体和纪律的训练等阶段,明显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节律变动对学生行为观念的要求。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艰难地承受着中国社会变革所赋予的使命,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内部结构上也逐渐能反映现代社会的要求。如学生来源的阶层分布日益广阔,中学教育平民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女子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师生比例、教职员比重的渐趋合理化,办学效率的不断改善等。清末民国的中学教育已成历史,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中学教育问题中却有历史的影子。在对中学教育的历史过程进行认真思考总结之后,我们将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尔雅 绘画里的中国走进大师与经典2019

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将欧洲的()带到了中国。A A、圣像画 B、静物 C、风景画 D、世界地图 2 ()哪一个不属于课程中提到的早期外销画。C A、制茶 B、陶艺 C、中国风情 D、制丝 3 ()不属于课程中提到的清朝时期广东流行的绘画风格。D A、英国 B、荷兰 C、意大利 D、法国 4 5 6 郎世宁减弱了绘画中的光影、透视和结构。√ 7 外销画出现在1680年代。× 1.2 1 徐悲鸿曾说:“()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B A、董家渡 B、土山湾 C、广东 D、上海 2 用西洋红画国画,可以说始于()。B

A、周慕桥 B、郑曼陀 C、杭稺英 D、吴友如 3 ()不是课程中提到的对冯钢百产生影响的艺术。C 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B、美国的艺术 C、日本的艺术 D、古典艺术 4 《点石斋画报》里的很多图像,都使用了西方绘画的技法,表现了日常发生在大街小巷里的事件。正确 5 土山湾的绘画题材包括宗教画和日常风俗,以日常风俗为主。错误 2.1 1 ()不是课程中提到的“海派”画家产生的背景。D A、金石趣味的流行,大大削弱了传统文人的淡泊、柔弱的气质,为人们摆脱传统,接受西方新艺术提供了帮助。 B、全国的书画家纷至上海,使上海的绘画社团和组织得到了延伸,市场经济的规则开始进入书画领域。 C、《南京条约》的签订后,五口通商,使得大量西洋商品进入中国,带来的图像和符号对中国画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D、清政府宫廷绘画中,西洋画风的流行。 2 从趣味、形式、思想、理念方面来说,“金石入画”都可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错误 2.2 1 ()不是课程中提到的“海派”画家。D A、任熊 B、赵之谦 C、虚谷 D、陈老莲 2 ()不是课程中提到的,任伯年作画的特点。B

海派水彩中的风景水彩画

海派水彩中的风景水彩画 ---------------------------------------------------------------范文最新推荐------------------------------------------------------ 海派水彩中的风景水彩画 摘要海派艺术的兴起,既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契机,也是一种艺术发展的必然。上海是第一个被引进西画法的城市,也被称为中国水彩画的发祥地。 在海派水彩画中,风景写生创作是水彩画家们的选择主流之一。风景画更多是来自普通的平凡的景物。画家们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的题材来寄托深情,表现出美的意境来。 文章通过对身边的海派画家们的分析以及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表现海派水彩中的风景水彩画。所谓“景外之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通过观察体验,发掘蕴藏在大自然、大社会的诗情画意来加以塑造的。从三位大师身上,可以学到发现须用心,表现须技巧。技巧高,画中的意境自然更高雅。触景可生情,因情亦可生景。 1 / 11 关键词:海派,海派水彩,风景写生,风景水彩画, 意境 Abstract The rise of Shanghai art is both a historical process, is also a kind of inevit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Shanghai introduced to painting method is the first city, also known as the birthplace of the Chinese watercolor painting.

豪迈雄奇 --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豪迈雄奇--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豪迈雄奇--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name=image_operate_30301353826126515 alt="豪迈雄奇--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src="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1/1311/3 6663325_1" width=690 height=414 real_src="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1/1 311/36663325_1" action-data="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2Fmw690%2F4 d53934egcf4bda736816%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 src_cetemp="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 1/1311/36663325_1"> --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name=image_operate_42211353826164296 alt="豪迈雄奇--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src="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1/1311/3

6663325_2" width=380 height=67 real_src="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1/1 311/36663325_2" src_cetemp="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 1/1311/36663325_2"> 贺天健(1891-1977),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江苏无锡人,原名贺骏,字健叟。早年曾任职于上海中华书局、民国第一图书局。1922年之后,任教于南京美专、上海美专、无锡美专、昌明艺专、新华艺专等校,为上海中国画会创办人之一。解放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1954年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1960年任上海画院副院长,1962年在丹麦举行个人画展,被丹麦美术界誉之为"水墨画大师"。著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出版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画册》等。 --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name=image_operate_23641353826182593 alt="豪迈雄奇-- 海派书画大师贺天健" src="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1/1311/3 6663325_3" real_src="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DownloadImg/2013/11/1 311/36663325_3"

浅论晚清及中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概况

浅论晚清及中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概况所参阅书目《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版 前言 我能有幸在大一选修了华东师范大学阮清华老师的“上海近代史”课程,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实在是太有必要掌握上海的社会发展历程了。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到上海居住,领受最深的便是上海自身海派社会了,说得高深一点,就是“上海社会文明发展历史”。 《中国近代社会史》绪论中定义了何为“社会史”,英国著名历史学家C.M.屈维廉定义为“除去政治史的人民史”我认为不妥。就近代上海而言,整个上海社会的发展没有政治的依托是根本不行的。单单的人民史,就好比一盘散沙,令后人无法去归纳,而只有在政治的背景下,社会才存在着“人存原理”。 因此,我更倾向于百度百科上的定义:“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其运动、社会组织(氏族部落、家庭、家族、社区、邻里、各种社会集团)及其运动、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而就我的看法而言,我定义之为“在特定政治背景下,对过去社会各个方面的探究” 第一章清末的社会结构及资本主义在上海的发展 本书在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晚清社会结构概况,从仕官贵族的皇帝,宗室,大臣,到普通平民及贱民,介绍得非常仔细,对此我是不想再加以抄录,我只是想说在清末封建势力还算强烈的时候各个阶层是不平等的。仔细想想,古印度正是由于种姓制度才导致其社会发展缓慢,当年法兰西波旁王朝正是因为三级会议才爆发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以,在这些腐烂的封建制度背后,必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不平等的社会阶级背后,必定会诞生资产阶级革命派。上海早在1843年开埠后,资本主义在上海加速发展,所以,上海能够成为19世纪李鸿章领导下的洋务运动的核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结合书上第一节详细的社会结构,以及后面的社会业缘组织中中可以看出,中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先天发育不良的,满清政府利用其政治垄断特权追求其私利,不惜损害资本家利益,社会利益,其后果也不言而喻,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立马也就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了。 第二章客观看待上海的帮会 影视剧中素来不缺上海滩传奇。那里,曾是一个由帮会、租界、平民、警匪,日军,国民党特工们组成的奇幻世界,打打杀杀,惊心动魄;那也是一个远去的江湖,刀来剑往,喋血争夺,门派攻伐,但在民族存亡时刻也不失保家卫国的忠诚。 说到帮会,很多朋友会认为那就像中国的恐怖组织,其实不然。帮会在近代上海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帮会主要分为青帮,洪帮,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讲究义气。关于青帮,洪帮的介绍,读者可参阅本书,帮会一节,我不作具体介绍。我具体看重的是帮会在近代上海的作用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均看到了帮会这股潜在的社会力量,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有着各地反清帮会的功劳。在上海最著名青帮头子黄金

世纪初期“海派”代表画家书法观念研究

20世纪初期“海派”代表画家书法观念研究 徐海东 内容摘要清末民初由赵之谦、任伯年等人开创的“海派”画风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影 响深远。同以往的文人画派相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海派”画风艺术风格上有其独特之 处。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海派”画家比较重视书法在绘画中的作用,重视笔 墨线条的金石味,绘画用笔方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 活在艺术领域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关键词赵之谦吴昌硕书法金石入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发生巨变的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革在文 化艺术领域同样在发生。在五口通商重镇的上海,由于“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 隅,而以研田谋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卖画。”1这种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前来谋生的 职业画家。英国的艺术史家迈克尔·苏利文在其书中写道:“活跃于上海的任伯年画风中, 通商口岸特有的喧嚣的气氛与融汇在大众性之中的蓬勃生气文化交融在一起。”2“海派” 画家在吸收外来艺术积极因素的同时,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给衰弱的清末绘画注入了新 的生机。在绘画创作的同时,“海派”画家十分重视书法在绘画领域的运用,社会民众审 美取向的变化影响了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其书法倾向于古朴厚重的碑派意趣,带有明显的时 代印记。 一“海派”画家以书入画观念和书法的碑学取向 在中国艺术领域,由于绘画与书法特殊的亲缘关系,历来不少文人画家都主张以书入画、 书画相融。而其中影响较大者,则首推元代赵孟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绘画名作《秀石 疏林图卷》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正是赵对书法与绘画在用笔、形式美感上的联系的理论总结。王原祁的《麓台题画稿·仿大 痴设色》云:“书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然后可以言画。”3则是从传统的文人画角 度阐释了书法在绘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指出: 1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转引自徐书城着《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2(英)M.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着《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3周积寅着《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48页

绘画里的中国;走进大师与经典1-11章答案

1.1 1【单选题】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将欧洲的()带到了中国。 A、圣像画 B、静物 C、风景画 D、世界地图 我的答案:A 2【单选题】()哪一个不属于课程中提到的早期外销画。 A、制茶 B、陶艺 C、中国风情 D、制丝 我的答案:C 3【单选题】()不属于课程中提到的清朝时期广东流行的绘画风格。 A、英国 B、荷兰 C、意大利 D、法国 我的答案:D 4【单选题】从哪个年代开始,葡萄牙人就到澳门安家落户?() A、1550年代 B、1560年代 C、1540年代 D、1570年代 我的答案:A 5【多选题】 一开始的清代外销画有哪些不同的题材?() A、茶叶的制作过程 B、陶艺的制作课程 C、制丝的过程 D、农作的过程 我的答案:ABC 6【判断题】郎世宁减弱了绘画中的光影、透视和结构。 我的答案:√ 7【判断题】外销画出现在1680年代。 我的答案:×

1.2 1【单选题】徐悲鸿曾说:“()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 A、董家渡 B、土山湾 C、广东 D、上海 我的答案:B 2【单选题】用西洋红画国画,可以说始于()。 A、周慕桥 B、郑曼陀 C、杭稺英 D、吴友如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不是课程中提到的对冯钢百产生影响的艺术。 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B、美国的艺术 C、日本的艺术 D、古典艺术 我的答案:C 4【判断题】《点石斋画报》里的很多图像,都使用了西方绘画的技法,表现了日常发生在大街小巷里的事件。 我的答案:√ 5【判断题】土山湾的绘画题材包括宗教画和日常风俗,以日常风俗为主。 我的答案:× 2.1 1【单选题】()不是课程中提到的“海派”画家产生的背景。 A、金石趣味的流行,大大削弱了传统文人的淡泊、柔弱的气质,为人们摆脱传统,接受西方新艺术提供了帮助。 B、全国的书画家纷至上海,使上海的绘画社团和组织得到了延伸,市场经济的规则开始进入书画领域。 C、《南京条约》的签订后,五口通商,使得大量西洋商品进入中国,带来的图像和符号对中国画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D、清政府宫廷绘画中,西洋画风的流行。 我的答案:D 2【判断题】从趣味、形式、思想、理念方面来说,“金石入画”都可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我的答案:× 2.2

晚清民国瓷绘名家一览表[1]

晚清民国瓷绘名家一览表 三画 广国华生卒年不祥,主要活跃于民国时期,以花鸟瓷画见长。 万泰光绪年间 万兴光绪年间 万云岩约1910-1950年 万子铭光绪年间 万辅廷光绪年间 子云光绪年间 子珍光绪年间 子环生卒年不祥,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晚期,以画花鸟瓷画见长。 子良民国年间 义茂光绪年间 义隆光绪年间 义兴光绪年间 义太和光绪年间 马庆云生卒年不祥,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咸丰-同治年间。擅长人物瓷画,设色浅淡,人物衣件具有水墨写意画的风采。画娃娃,大头、细小身躯,乌黑的头发反衬出人物晕染的脸颊的润泽。 马复兴生卒年不祥,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晚期至民国前期,以画花鸟瓷画见长。于家爵民国年间 四画 少山生卒年不祥,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晚期至民国前期,以画花鸟画见长。少山的花鸟瓷画,花朵硕大,枝条细如线条。 王少维 1862-1908,名廷佐,字少维,安徽泾县人。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同治-光绪年间。多以浅降彩技法描写人物、山水,又以画猴见称。 王歧山光绪年间 王恩怀 王声怀 1930-1992 王宗长子,长青花。 王希怀 1932-1982 王宗次子,长青花。 王雪如民国末 王琦江西新建人,号碧珍,又号陶迷道人,斋名“匋匋斋”。生于1884年,卒于1937年。1922年当选为浮梁县瓷业美术研究社副社长。珠山八友成员。 王大凡 888-1961年,以人物侍女画见长,师从改七芗、沙山春、费晓楼,后集诸家大成,画风工细逸丽.创“落地粉彩”工艺,即彩画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绿.人物形象生动,画面赏心悦目.1915年创作的"富贵寿考人物画瓷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 王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1867生,1938年卒 王步字元仁,号竹溪道人,晚年号陶青老人。1896生,1968年卒。丰城县长湖竹溪人。画路较宽,艺术创作涉猎釉上、釉下瓷画和堆雕、刻花,作品较多,尤精于青花分水技法。王炳荣生卒年不祥,以瓷雕艺术著称,其艺术创作主要活跃于清光绪年间,与晚清著名雕瓷家陈国治齐名。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对此有所记载,“雕瓷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作品,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仿竹、仿象牙之制,尤极神似。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16913865.html, 清末海派画家吴友如最后的杰作 作者:董惠宁 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期 社会新闻画中颇有价值的是西方新的科技发明。除前述“罄款常存”外,“电报变格”画了西方电报居然可使“数万里程途,瞬息可达降”之神奇;“车行树腹”形象地绘出了美国旧金山蒸汽火车穿过大树行驶的趣闻;“履险如夷”画面使读者如实地看到,欧洲人制造的热气球飞行在荷兰上空化险为夷的情景。无疑,这些新闻图画为闭塞的中国读者带来了一些最新发明、科技珍闻之类的信息,使生活在封建封闭社会中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如彼时电话始通,自英至法,于话筒中可闻透过英伦海峡之歌声,画中谓之“德律风”。美术设馆,任人欣赏,而不藏之名山、珍诸箧笥。如,第四号里的修街机器、第十七号里的西国丹青、第二十一号里的大自鸣钟、第二十四号里的西人走冰、第五十三号里的美国女、第六十一号里的河有新星、第六十六号里的师旷失聪、第六十七号里的铜罗飞栈、第九十一号里的活招牌、第九十五号里的电器妙用、第九十九号里的新式巨炮。其中“活招牌”,描述的是西洋人做的流动广告,题记云:“……英人某精于格致,以新法制成刍料,马食之而肥腯,遂时肥马驾车而出,悬一标于马背,以为此马之肥皆缘食予新法刍料之故。招摇过市,盖以此为活招牌也。也而肥马之后随一瘦马,另驾一车亦插一标于其背,谓此马之瘦以未食余之刍料也。一肥一瘦相形之下殊觉显然……”这类流动广告,在当时国人眼里可谓石破惊天,十分轰动。更能体现晚清国人的好奇心的,是对于各种文娱的介绍与描述。西人之走冰、摔跤、马戏、丹青等,均让国人眼前一亮。 从一些图片来看,有关外国新闻的场景多出于画家根据文字新闻凭自己经验阅历想象而成。从第十三号里的“天上行舟”可见一斑。“天上行舟”无疑是介绍西方的飞艇,但画家想象能够上夭的应该有翅膀和尾巴,因此,人为的在艇两侧加上三对如鸟翼般的翅膀和一个尾巴。有些参考外国报刊照片的图则较真实。 从绘画风格上看,由于西洋绘画技法的渗透,使惯用毛笔、宣纸的国画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把西洋画法中的透视、解剖、注重形象写实等西画技法吸收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去,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海派”人物画风。吴友如等继承了明清版画木刻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优秀绘画技巧,用写真的方式广泛描写社会风情,将其擅长的人物肖像画和界画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特别擅长战争画,画作大多融入民间年画线描技巧与西洋画透视、解剖之术。 擅作层次丰富之大场景铺陈,构图新颖紧凑。线条简洁生动,道劲流畅,独具风格。他的创作最大艺术特点及效果是:人物丰富而具有真实性,画面生动而富戏剧性,对连环画创作风格甚有影响。因为无论从画报的表现形式还是装订样式上看,都与后来的连环画极其相似,不同的是画报的画每张都是独立的,前后不相连贯。 在吴友如等的时事新闻画中,传统的题材,如花草树木或旧式屋宇,仍用传统画法,即以白描为主,而新式建筑、机器和西式穿戴的人物则参用一些西洋版画技法,如以密集的网状线条处理深色部分或阴影。在空间与构图方面,采用把西洋线透视和中国界画中平行透视和中国

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

清末民国时期福鼎民间艺术大观 福鼎地处福建东部与浙江接攘,乾隆四年从福宁府折四个里建福鼎县。随着人口增多,庙宇宫观增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迎神庙会等活动也日益增多。由于地处沿海,从地域看靠近温州,受欧越经济文化影响显著,同时茶叶、烟叶等大宗农产品大量销往苏杭地区,带回苏杭的商品及书画工艺品等,间接受到苏杭文化影响。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民间艺人群体形成,他们精于书画,在宫殿画神仙,塑菩萨,中秋画饼花,春节元霄扎花灯、龙灯、狮灯、办铁枝、扎风筝、孔明灯、制面塑、做寿匾,唱澎澎鼓、演布袋戏、木偶戏等,民间妇女刺绣、制香袋、剪窗花等。现将部分民间艺术介绍如下: 一、香袋 端午节佩挂香袋,是当地的一种习俗,在香袋中装一包雄黄,可以起到避邪作用,平时佩带的香袋中装多种中药香料配成的香粉。小孩满月,外婆会送一只小老虎的香袋,祝愿小外孙健康活泼。女儿出嫁时要做石榴袋、荷花袋、人宝袋等,洞房装饰中常挂如意结、绣球。有钱人家的公子身上佩挂香袋既可避邪,又是饰品,特别是端午节,小孩个个挂香袋。姑娘们常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香袋作为礼品送给姑嫂表兄妹,显示自己的手艺,也表示对亲友的祝福。寺庙佛像前帏幕及妈祖宫、三官堂、道观里都挂有香袋。 福鼎香袋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线扎、线钩、布扎。线扎就是用各种色线通过上下左右打结成型、外面再装饰小珠、镜片等,如角粽袋、钱袋等。线钩就是用钱来钩扎打结制成香袋。运用最多的是布扎,就是用布裁成要制作的形状,内装棉花、香粉用线缝制,外面再进行刺绣、线扎、串珠、彩绘、打结、挂穗等多种手法制作出精美的香袋。近年来,艺术团体到台湾、香港、新加坡演出时把福鼎香袋作小礼品分发给当地华人华侨深受好评。 福鼎香袋特点是造形生动,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如八宝绣球:球的两边各有四瓣对称分布,每瓣上嵌有镜片、小珠,球上挂一只蝴蝶,下连一大珠和黄金穗,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葫芦袋上先用绿色布扎成葫芦型,再配上两个钱,寓意“福绿双全”。免袋,两只小兔站在偏圆的球上,红色眼睛,雪白的全身,土黄的大耳朵,天真可爱。公鸡袋用大红布扎鸡身,嵌上镜片、小珠,再用三只鸡毛作尾巴,天然成趣。 二、花灯 花灯品种繁多,宫灯、走马灯、荷花灯、石榴灯、孩儿灯、蝴蝶灯等,1946年抗日胜利时中小学举行提灯会,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品种达数百。最为精彩的灯要数头发线,在一定的时间小姐会拉开窗户露出身来,可惜这种工艺已失传。还有鱼灯、龙灯、马灯、狮灯、连灯、船灯等,每年农历春节、元霄等传统节日城关和各乡村都要举行丰富多彩闹花灯活动延续至今,花灯由当地民间艺人的精心扎制。福鼎沿海乡镇百姓为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渔讯兴旺,都要在元霄节举办一系列大型活动。沙埕的闹元霄远近闻名,从正月十三开始到十五达到高潮,各家各户做连灯,也称太平灯,意在保佑本境百姓平安,用一张木凳,两头各挂一盏灯,用人扛着行走。几千只连灯串成一条灯龙沿街等巡游,同时抬出各种供奉的神像一起巡游,在街上还进行龙灯、马灯、狮灯、鱼灯、船灯等表演,所到之处鞭炮声四

海派绘画

海派绘画 海派又称“海上画派”,或“沪派”,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二十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海上画派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熏、任颐(伯年)、吴昌硕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与以北京为中心的正统宫廷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海上画派,对中国近现代国画影响深刻,作为一个地域流派,至今存在(新“海派”),兴盛不衰。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的书画艺术市场上仍占很大的份额。就区域性而言,上海的开埠,所引发的社会发展──属于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多元性,包括商业的频繁已成为中国的活动特区,人民的生活也随着商业兴趣,而有更广泛的视野;就经济的发展,使之富裕的象征,甚至酬谢礼物,便落在精致文化的发展上;就文化特质来说,绘画创作是极为适宜的主题艺术。因此,自古虽也有卖画的记载,但文人大都以知音相赠,或停留在教书授徒,以求“束修”的供养,虽然先有郑板桥等人,有类似职业性的主张外,真正以画为职业的事件,上海地区的繁荣,成为此风气的催发者。究其原因,当然是上海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了政治的涉入,被划入外国道商的港口;本身传统文化的承继,如扬州画派的存留,事实上商贾与仕绅交往之间,绘画与书法的赠酬,是极为现实性的礼品,典雅适宜;这项经济状况的衡量,也间接促成上海地区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所以说上海的画风已接近职业性、专业性的画作,并且颇有现实性的题材,包括传统人文精神的形式,诸如吉祥意义、道德品评、祈求理想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绪”性的创作,如喜怒哀乐为内涵,这便是海上画派大都以花鸟画为主的主因。因为山水画较不易表现出大富大贵的即兴题意,言及此,这又要检视绘画完成的快慢问题,花鸟画颇具象征性的意义,配合人物画亦近于人情世故的题材,只要安置妥当,画家在快速度下,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山水画虽有简笔画法,毕竟无法草率,因此海上画派的风格趋向民俗性的画作,亦历历可数。当然就绘画发展而言,外延于内敛的充实,当画家感受到仕绅与商业之间有所牵动时,如何引导人情高雅又简明的画法,是促成画风的主因。 海上画派,上承唐宋传统技艺,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 画风:潇洒放纵,又雄厚古朴的特色。 画技上:借鉴民间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融贯中西,独成一派。 就内容来说:花鸟画最多,其次为人物、再次山水画,依序再为杂项题材,就传统的意义上,有来自古诗词、文学作为基调,再佐以西方反衬法、结构法、设色法等,在笔法墨法的应用上,简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破格创新,流派自由,个性鲜明;重品学修养;和民间艺术联系深,能达到雅俗共赏;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作品颇具象征性,讲究内涵充实,造型色彩华美而兼具实用性与现实性。

清末民国画家

清末民国画家 1.吴昌硕作为海派晚期的主要代表。吴昌硕绘画上擅大写意花卉,其用墨浓淡干湿,各相其宜,色彩吸取民间绘画用色的特点。善用强烈鲜艳的重色,大胆使用西洋红,色调浓艳,对比强烈。他发展了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画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雅俗共赏”品格。他的作品极多,《荔子》、《荷花》、《寿桃》、《墨竹》、《雁来红》等,都是其匠心独运的杰作。 2.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3.黄宾虹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 4.潘天寿现代画家、教育家,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5.徐悲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6.林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7.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代表作《佛像》。 8.颜文梁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53 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出版有《颜文梁画集》、《油画小辑》、《欧游小品》及水彩画集《苏杭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