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地史的争论方法;生疏地壳历史的进展挨次和分期阶段。

重点:各地史阶段中的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古生物的重大大事;

难点:我国地史上发生的重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其次节地壳历史的争论方法

一、地层的划分与比照

〔一〕地层的划分的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进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

因的成层岩石在内。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假设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划分地层的主要依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

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展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但凡地层出露完全、挨次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肯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依据岩

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

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亲热相关。因此,依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很多单位,根本上

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进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

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

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3、古生物〔化石〕

上述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和相对老关系。假设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需

依据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但凡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

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但是,并不是全部古生物都能保

存下来成为化石。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局部简洁形

成化石。其次,生物死后必需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开氧化腐烂或

者被其他动物所吞食。第三,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需在较长时间内经受肯定的

填充、置换或升馏等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二〕地层的比照

地层的划分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展时代的划分,而地层的比照是指

不同地区的地层进展时代的比较。在地层比照的根底上才能了解宽阔地区

的地史进展过程的共性和异性,才能具体生疏地层区域性特征,了解地层

空间分异的状况。但是各地区的地层层序及特征,千差万别,各不一样。

因此地层比照必需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时间或地质年月。换言

之,在地层划分和层序建立的根底上,必需对同一时代在各地区形成的地

层进展比较争论。

岩相古地理分析

二、

〔一〕沉积相的分类

各种沉积物和沉积环境之间都有亲热的内在联系。因此依据沉积环境可以把沉积

地层分为海相、过渡相和陆相三大类。

1、海相沉积

海洋是承受沉积的最主要最宽阔的场所,古代沉积岩层有很大局部属于海相沉积。

(1)滨海相发育于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及其接近地带的狭长滨海区,潮汐作用

和波浪作用占主要地位。

(2)浅海相存在于海面到海面下200m 左右的浅海地区,约相当于大陆架上的

海洋局部。这一带的特点是波浪作用力减小,阳光充分,底栖生物繁盛,所以沉积物以陆源细碎屑物质及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质为主,富含生物遗体,但也常

含有海盆中形成的内碎屑。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存在于半深海〔海面下约200—2500m〕和深海〔约2500m 以下〕地区,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

(4)非正常海相非正常海包括淡化海和咸化海。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

发育于滨海地区。其中主要包括三角洲相和潟湖相:

(1)三角洲相在河流入海处,特别是在河流含砂量大、海底较浅而且比较稳定

的地区,常常形成三角洲。

(2)潟湖相滨海地区局部海水为砂堤隔绝可形成潟湖。

3、陆相沉积

大陆是患病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部位可以承受沉积。和海相沉积相比,陆

相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比照也比较困难。沉积物中以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

〔二〕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1、生物化石

化石可以用来指示古地理环境。例如珊瑚化石指示清亮温和的浅海环境〔现代珊

瑚生活要求:水温20℃左右,水中没有混杂的泥沙,水深不超过50—70m〕;

2、岩性特征和构造

岩性特征、构造和构造等是肯定环境下的沉积物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作为岩相分

析的重要依据。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复原环境;穿插层、不对称波痕等反映流淌浅水地区;干裂反映滨海、滨湖等环境。3.、特别矿物

有些矿物是在肯定环境下形成的,可以起指相作用。例如海绿石代表较深浅海环境;石膏、石盐等代表枯燥环境;白云岩〔指形成于古生代以后者〕并少含化石

往往代表咸化海或潟湖环境,等等。

〔三〕岩相分析的原则——现实类比方法

1.自然界演化的不行逆性

2.时间因素

3.沉积物的后生变化

〔四〕古地理图

对于肯定地区肯定时代的地层进展岩相分析之后,把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气

候等状况综合起来绘成图件,就是古地理图。

三、构造历史分析

构造历史分析在于进一步争论地壳构造运动的历史及进展规律。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可以依据岩相的垂直变化、岩层厚度、岩层接触关系等。

四、

地层系统

〔一〕岩性地层单位

组是地方性的最根本的地层单位。但凡岩相、岩性和变质程度大体全都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在肯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但凡厚度巨大、岩性较简单而又具有肯定的相像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

组还可以依据岩性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段。

上述地层的划分,主要以岩性为依据,仅仅反映肯定地理范围的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只适用于肯定地区,所以属于地方性的地层单位。

〔二〕年月地层单位

对于岩性地层单位,应当利用一切手段来确定其地质时代的位置。为了生疏大区域,甚至全世界的地层发育和地理环境全貌,生疏地球进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建立和逐步完善地质年月表,就必需建立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地层单位。这种地层单位必需和地质时代单位相对应。换言之,这种单位是肯定地质时期所形成地层总体的名称,是超越地区性具体差异的抽象概括。

〔三〕地质时代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是从年月地层单位〔它们都代表地层的实体〕概括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所以年月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层型,作为比较争论的依据。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从最老到最〕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代,不同级别的年月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代单位。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宙;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形成一个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

第三节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

一、太古宙

太古宙大约经受了十多亿年〔38—25 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

始地壳,消灭了水圈和气圈,蕴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1、缺氧的气圈及水体

从太古宙,在地球外表虽然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它们的性质和

规模跟后来的有明显不同。海水中所含的盐类比现在要低,富含氯化物。大气成

分以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甲烷、氯化氢等为主。由于岩浆活动猛烈,又

无植物进展光合作用,故大气中CO2 含量比后来要高。太古宙地层中含有丰富

的普遍的由低价铁沉积而成的铁矿,这些都说明当时大气组分和水体性质都处于

缺氧的复原状态。

2、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

3、岩石变质很深

4、海洋占确定优势

5、陆核形成

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进展的第一大阶段的完毕。

6、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觉察的32 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

通球藻〔利用电子显微镜观看〕。这是最原始的原核生物,个体呈圆形和椭圆形,整个个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没有细胞核。在南非布拉维群〔Bulawayan〕灰岩中,还觉察了年龄值31 亿年的原核细胞蓝绿藻类〔形成大型化石叠层石〕,说明至少在31 亿年前蓝绿藻类已经开头生殖。

从无生命到有生命,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7、构造运动

〔二〕中国的太古宙地层

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即东经105°以东,北纬31°—43°之间,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地层划分临时分下太古界和上太古界,其界限为29—30 亿年。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三带:北带自宁夏吉兰泰,经内蒙古乌拉山到冀东燕山,东延至吉林南部的龙冈山及辽东地区。中带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南带主要分布于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

二、元古宙

〔一〕元古宙的地史特征

1、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

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营光合作用不断吸取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

气圈和水体从缺氧进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2、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太古宙已消灭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进展。在岩层中广布蓝绿藻类的群体,经生物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常保存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从横剖面上看呈同心圆状、椭圆状等。从纵剖面上看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就象扣放着的一摞碗,称做叠层石。

元古宙则是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标志着在地球进展史和生命演化过程中进入一个阶段。

3、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

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是陆壳构造进展的其次个阶段。

4、古元古代地层和中、元古代地层有很大区分

〔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

1、古元古代

在古元古代,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2、中元古代和元古代

古元古代末期,在中国已经消灭了华北、扬子、塔里木等相对稳定的原地台,但陆壳稳定状况仍存在很大差异。

三、震旦纪

〔一〕世界古地理根本轮廓

到了元古宙末期即震旦纪,大陆壳已经形成为很多大规模的稳定的局部——古地台。

这时候全世界形成的古地台有:

Ⅰ.中国地台〔主要包括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

Ⅱ.西伯利亚地台〔又称安卡拉地台〕;

Ⅲ.俄罗斯地台〔又称东欧地台,包括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地区〕;

Ⅳ.加拿大地台〔又称北美地台,包括美国中北部、加拿大地盾,格陵兰地台〕;Ⅴ.巴西地台〔又称南美地台,主要包括巴西〕;

Ⅵ.非洲地台〔除去非洲北部及南部,包括非洲的宽阔地区、马达加斯加岛和阿拉伯半岛地块〕;

Ⅶ.印度地台〔包括印度中南部〕;

Ⅷ.澳大利亚地台〔包括澳大利亚中、西部〕。

依据南半球地台分布状况及构造特点,上述巴西地台、非洲地台、印度地台和澳大利亚地台是一个稳定的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以前它们还没有分裂,总称冈瓦纳古陆地台和澳大利亚地台是一个稳定的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以前它们还没有分裂,总称冈瓦纳古陆。

在古地台之间或其四周,是一些相对活动的地带,从大地构造角度叫地槽,从古地理角度可以叫海槽。

〔二〕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消灭

震旦纪生物界的演化与前期相比,消灭快速和突变的趋势。总的说来,早震旦世〔距今

8—7 亿年〕大体是继承青白口纪,微古植物群〔如各种刺球藻,属种繁多〕和宏观藻类格外繁盛,后者在地层中形成多种叠层石。

〔三〕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

震旦纪到来之前,在中国曾发生一次猛烈而影响宽广的构造运动,即晋宁运动。受晋宁运动影响,中国古地理形成一种的格局,华北古陆、扬子古陆。

第四节早古生代

一、动物界的第一次大进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寒武纪已觉察动物化石2500 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全部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三叶虫,其数量占生物分类总数的60—70%,故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其次为腕足类动物,约占20—30%;其他无脊椎动物占10—15%,包括海绵动物、古杯动物、腔肠动物〔如珊瑚〕、软体动物〔如头足类〕、环节动物、牙形石、棘皮动物、笔石动物等。因此,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

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

二、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

〔一〕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轮廓和震旦纪很相像。后来发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构造运动,引起了世界海陆形势的调整和变化,这就是加里东运动。从广义讲,发生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加里东运动;但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指志留纪后期的构造运动。早古生代这一时期,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

〔二〕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在前寒武纪末,世界上一方面消灭了很多古陆,而另一方面各古陆之间又为地槽所分隔。进入古生代后,很多古陆重为海水所浸漫,其中尤以奥陶纪海侵规模最大。从整体看来,早古生代仍旧是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三〕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四〕早古生代气候

寒武纪大部地区气候比较温和、枯燥,如中国北部和东北南部,以及巴基斯坦等,都有红紫色页岩、食盐假晶〔中国的馒头组〕、具有紫红色氧化圈砾石的砾岩〔即竹叶状灰岩〕等沉积地层;中国的西南部、伊朗、西伯利亚中部、非洲摩洛哥等有岩盐、石膏等蒸发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分布有鲕状灰岩、白云岩等;还有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和西南、疆中天山、黑龙江北部,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北美洲、摩洛哥、西班牙、意大利、挪威北部、南极,都觉察有古杯动物灰岩和古杯礁。奥陶纪早、中期气候和寒武纪相像,气候比较温和。当时北美、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北地区,都有蒸发岩沉积,推想曾存在干热气候环境,属于低纬度地区。

志留纪初期,当时南极冰盖快速消融,导致大气环流减弱,纬向气候分带不甚明显。有些浅海地方变为较深海水,环流不畅,含氧量降低,形成滞流环境。早志留世初期,全球广布黑色笔石页岩,说明滞流缺氧环境格外普遍。除高纬度的冈瓦纳大陆外,其他各板块大都处于温温存干热气候条件下,如在北美和北欧都有碳酸盐岩和生物礁广泛分布;在欧洲、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南各板块上均有海相红层觉察;在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等地有蒸发岩觉察,便是证明。

三、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稳定的地台

早古生代,中国地壳构造是继承震旦纪进展的。概括而言,前寒武纪在中国形成了三个稳定核心。这就是前面曾经提到的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或者称它们为板块,基底是简单的变质岩系,盖层主要是稳定沉积类型。

1、华北地台

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的近似三角形的宽阔地区,向东延长包括东北南部、渤海、黄海北部,从地质构造上讲,也包括朝鲜北部,所以又称中朝地台。

2、扬子地台

包括秦岭-大别山以南、雪峰山〔湘〕-怀玉山〔赣〕以北、龙门山〔川〕-哀牢山〔滇〕以东的宽阔地区,向东延展没于黄海南部。

3、塔里木地台

〔二〕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三〕从中国下古生界看中国地史进展主要特征

第五节晚古生代

一、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进展

〔一〕植物界的第一次大进展——蕨类时代

志留纪已开头觉察原始的裸蕨植物,但此是陆生植物的先驱。到泥盆纪才有相当繁盛以裸蕨为代表的陆生植物群。所以,泥盆纪又称裸蕨时代。这是植物界的第一次大进展。石炭二叠纪又称蕨类时代。这些植物组成的巨大森林由于地壳的下降运动和流水冲刷常常被泥沙所埋藏,而的森林又在埋藏层上连续成长,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很多煤层,石炭二叠纪是地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之一。〔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到泥盆纪,三叶虫类渐渐削减,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连续至早泥盆世后期已全部绝灭。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等科属数量到达极盛。

从无脊椎动物进展到脊椎动物,这是动物界进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到了石炭纪,有一种叫总鳍鱼的鱼,渐渐演化成两栖类。因在晚古生代后期,地壳运动猛烈,环境多变,很多地方海退,消灭湖泊沼泽。这种总鳍鱼具有坚硬的

鳍,内有和陆上四足动物相像的骨骼,同时,它们寻常在水里呼吸,而遇到干旱水涸季节,还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甚至可以牵强用鳍代替四肢在陆上移动。再进

一步演化,最终形成两栖类,最常见的为迷齿类,又称坚头类,广泛生活于成煤沼泽环境。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从水到陆这是动物界进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三〕晚古生代最重要的生物大事

生物界的演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不断遇到灾难性的大事。以泥盆纪而论,已经被识别的全球性大事至少有8 次之多。其中最重要一次为发生于晚泥盆世

的生物危机,表现为生物量急剧下降,造礁生物消逝,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

个目、四射珊瑚的10 多个科灭亡,这一大事称凯勒瓦瑟尔〔Kellewasser〕大事,也称弗朗斯-法门大事。

二、

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

〔一〕地史特征

在加里东运动中,特别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就揭开了大陆块从浅海广布向陆地转化的序幕。从泥盆纪开头,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海陆形势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晚古生代的,特别是石炭二叠纪的地壳运动,称为海西运动,也称华力西运动。晚古生代可以称为海西构造阶段。

从地层内容来看,上古生界比下古生界要简单的多。这是第一个特点。

海西构造阶段使陆块从分散趋向集中,这是其次个特点。

〔二〕联合古陆的形成

此形成南北两大古陆相互连结但又南北对峙的统一大陆,这就是联合古大陆〔或

称泛大陆〕。〔三〕气候和植物分区

据沉积物岩相及其分布状况看,泥盆纪已具明显气候分带现象。

到了中、晚石炭世以至二叠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各地纬度不同,气候条件亦不一样,在不同环境下繁生的各类植物,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生态空间,因此在地

史上呈现第一次明显的植物分区现象。

〔四〕北方大陆宽阔煤田形成和南方大陆冰川广布

石炭、二叠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

当石炭二叠纪北方大陆森林繁茂,形成宽阔煤田的时候,南方冈瓦纳古陆上却是

冰雪晶莹,消灭了震旦纪和奥陶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活动。

三、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由海洋向大陆的环境转化

晚古生代,中国也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样,是由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进展的时代。虽然,晚古生代也曾屡次发生海侵,有时海侵范围还相当广泛,但就整个时代看,主要还是陆地在不断扩大。

〔二〕上古生界特征

中国上古生界地层分布很广。上古生界总的特点是:陆相地层和海陆交相互地层相对增多,而海相地层相对削减;陆生植物化石大量消灭;含煤地层广布。但是,在晚古生代时中国各地地壳中国上古生界地层分布很广。

第六节中生代

一、中生代生物界的进展

一、中生代生物界的进展

〔一〕裸子植物时代

中生代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地形凹凸起伏随地而异,气候条件也远比海洋占优势的时代要简单得多。植物对于环境是格外“敏感”的,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由于不大适应海西运动之后干湿冷热多变的大陆环境,渐渐趋向衰退;而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以种子生殖的裸子植物,从晚二叠世初露头角,到中生代更加快速地进展起来了。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苏铁、银杏、松柏等类是最主要的代表植物.

(二)爬行动物时代

中生代动物界进展的突出标志是爬行动物的高度进展,因此中生代也称爬行动物时代。

〔三〕无脊椎动物进一步进展

〔四〕恐龙全部灭亡——最突出的生物大事

到中生代末,亦即白垩纪完毕,兴盛并称“霸”中生代的菊石类和恐龙类等突然全部绝灭,这一大事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争议。

二、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

〔一〕中生代的构造运动

西方习惯于称中生代和生代的构造运动为阿尔卑斯运动,典型地区是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阿尔卑斯运动又分为两个阶段,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老阿尔卑斯运动,又称太平洋运动,相当于中国的燕山运动;生代的构造运动称为阿尔卑斯运动,也是指狭义的阿尔卑斯运动,相当于中国和亚洲的喜马拉雅运动。

〔二〕联合古陆的解体

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是联合古陆解体阶段。大约从三叠纪晚期开头,位于南极四周的冈瓦纳超级大陆逐步分裂为几个大陆。到侏罗纪这种分裂趋势进一步增加,在北大西洋西部巴哈马群岛四周已觉察中侏罗世的洋底深水沉积,说明北美和非洲在这一时期已经分裂、漂移,出

现北大西洋洋壳海盆。

〔三〕中生代古地理概况

早三叠世,全世界根本继承晚古生代末的古地理面貌,变化不大。从中三叠世开头,特别是到晚三叠世,伴随着联合古大陆的分裂,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印支运动,使古地理轮廓向着典型的中生代面貌过渡。印支运动影响最大的地区是特提斯海的东段,这可能跟从冈瓦纳大陆分裂出来的伊朗、冈底斯等小板块向北漂移和亚洲板块碰撞相关。

〔四〕中生代气候和沉积矿产

三叠纪初气候比较枯燥,以后由炎热向温湿转化,气候分带现象很明显。在赤道两侧各有一条宽阔的干旱带,在高纬地带和极区〔北极区〕,存在有潮湿地带。进入侏罗纪,因海侵范围扩大,潮湿气候分布益加广泛,如在北美、北欧、东亚、东北亚和南极洲都形成煤层,是仅次于石炭二叠纪的世界主要聚煤期。白垩纪气候也比较温和,未见极地冰盖迹象,格陵兰和阿拉斯加等高纬度地区,可以见到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化石。地表很多地区植被浓密,形成很多白垩系大煤田。由于大局部地区气候潮湿,雨量充分,在一些近海及滨海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石油、自然气及油页岩矿床。

〔五〕环太平洋内生金属成矿带形成

三、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印支运动完毕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根本形成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四〕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猛烈上升

〔五〕中国东部中生界

第一,北方中生界全部为陆相沉积;而南方则不同。

其次,西部川鄂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不见火山岩系。

第三,无论南方或北方,从三叠纪晚期起,特别是到侏罗纪早期,很多盆地中沉积了含煤地层,说明当时气候温和、植物丛生。有的地方,在三叠、侏罗系中还含有油层或油页岩。

〔六〕中国中生代矿产

第七节生代

一、古近纪

〔一〕向近代进展的生物界

被子植物开头消灭于早白垩世晚期,到早第三纪极度繁盛,以前由古代羊齿和各种松柏等裸子植物组成的植被渐渐为被子植物所代替。

生代动物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已经衰退,而在中生代开头消灭的哺乳动物得到快速进展。

〔二〕喜马拉雅构造阶段地史特征

生代的构造运动称阿尔卑斯运动,又称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

〔三〕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1、古地理轮廓

中国现代构造和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期,即燕山运动以后就根本上奠定了根底。

2、早第三纪地层及有关矿产

中国第三系以陆相为主,海相沉积仅限于喜马拉雅山、塔里木盆地西缘、台湾局部地区。

二、近纪

〔一〕接近现代的生物界

植物界已根本上由现生属组成,并有大量现生种。和现代不同的是北半球喜暖植物分布范围延长到更靠北的地方。

无脊椎动物,有大量属种是现生属种。早第三纪特别繁盛的海生货币虫类全部绝

灭。适应力量较强的双壳类、复足类、介形类连续繁衍。海水中有孔虫、放射虫等格外繁盛。

〔二〕晚第三纪地史特征

晚第三纪全球海陆分布轮廓已经和现代相像。只是海水所占面积比现在稍大,而陆地面积比现在稍小。

经过喜马拉雅运动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和环太平洋山脉都已形成,并连续隆起,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生物界的分布、迁徙和气候的变化影响甚巨,是地史进展中的一件重要大事。

〔三〕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中国晚第三纪地理轮廓已根本和现代相像,除去台湾、海南岛及沿海个别地段还有海水掩盖,全国大部地区都是陆地。

三、第四纪

〔一〕向现代连续演化的生物界

第四纪生物界总的面貌已和今日相像,以西北欧为例,在现生植物中大约有80%,在第四纪开头时就已经存在了。但动物界变化较大,特别是哺乳动物进展很快。

〔二〕频繁而普遍的构造运动

第四纪虽然已形成现代全球构造和地理面貌,但构造运动却在时时刻刻转变和塑造着的面貌。在海洋中大洋中脊不断向外扩张,如太平洋板块中脊两侧,每年向东移动6.6cm,向西移动最大可达11cm。

〔三〕第四纪冰期

〔四〕第四纪沉积物和矿产

1、第四纪沉积下界

由于第四系有海相陆相之分,二者很难找到共同的标准。1977 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Vrica〕剖面作为上统和更统的分界剖面,其地质年龄今定为164 万年。有的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在人类消灭时开头,地质年龄定在距今350—330万年。中国地质学者认为第四纪应定在黄土沉积的下界,由于黄土沉积反映了气候和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黄土开头沉积时间距今248 万年,故第四纪开头暂定在距今248 万年。

2、第四纪沉积物特征

第四纪沉积物的特点是:大多数未胶结,呈松散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厚度一般不大,数十米至数百米,但在一些拗陷盆地可达一、二千米;沉积类型比较简单,相变猛烈,主要有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地窖沉积、残积、坡积、洪积、重力积存、火山积存、生物沉积和海相沉积等。第四纪沉积记录了地球进展最阶段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争论它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3、第四纪海侵

中国的第四系主要是陆相沉积。海相沉积只限于滨海地带及河口沉积,或者患病

第四纪海侵的地方。如华北平原第四系河湖相沉积中,时夹薄层海相沉积,据争

论比照,在更世华北沿海地区共有 5 次海侵,从古至分别称为海兴海侵、黄骅

海侵、白洋淀海侵、献县海侵和沧州海侵;在全世还有一次海侵,称为天津海侵。

4、黄土与气候波动记录

5、中国第四系概况

中国第四系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横向多变,以陆相为主。

〔五〕人类的消灭

人类的消灭是第四纪的重大大事,也是第四纪生物进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人

会劳动和制造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已脱离了动物范畴,因此第四纪实际

上是人类时代。

人类由猿类分化出来,并逐步进展为现代人,是通过劳动和假设干次飞跃而实现的。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头的。人类的进展可以分为古猿、直立人〔猿人〕、

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人〕四个阶段。

1、古猿阶段

人是从古猿中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在中世和上世地层中曾觉察过假设干种古猿化石,国际上普遍认为人类分化是从腊玛古猿〔Ramapithecus〕开头的,其时间大

约为距今1400 万—800 万年。

2、直立人〔猿人〕阶段

直立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大约生存于距今约200 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

直立人阶段可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早期直立人以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觉察的早更世能人〔Homohabilis〕为代表,化石地点有旧石器,地层年月距今为175 万年。

晚期直立人以爪哇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中更世早期。爪哇

直立人是

1891 年觉察的,过去称为爪哇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

又称尼安德特人阶段,距今约10 万年到 5 万年前,属中更世晚期和晚更世早期。文化阶段相当于旧石器中期。

4、晚期智人〔人〕阶段

又称克鲁马奴人阶段,大约生活于距今 2.8—1 万年,相当于晚更世后期。文化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 绪论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分科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目前世界上95%的能源和75%-80%的工业原料主要取自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及人类的生长及生存,也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要了解认识地球,就必须研究地球。 地质学就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的科学。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地质学原理》(英国莱伊尔C.Lyell著)1830年问世,至今近200年的历史。 地球的半径有6300多公里。人们只能直接观察地球表面,现在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仅仅12.6km,这与地球半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地下深处的情况只能靠间接资料推测。 所以,地质学就目前来讲,主要是研究地壳,即研究地球最表层。 (二)、地质学的研究任务 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 1. 寻找矿产资源。如Au、Ag、Cu、Fe、U、煤、石油是人们所熟悉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而地下水资源,广义地说也是一种矿产资源。我国是地下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急须加强地下水的勘探与合理开发利用,这是水文地质学的任务。 2.环境保护。查明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因为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严重损害。如楼房、城镇、水库等工程建设要考虑许多地质因素,需要加强工程地质的研究;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是有机联系的,如一些地方性疾病,常常与该地区岩石和土壤中某些元素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有关。 (三)、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其分支学科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及其演变规律。如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等。 3.研究地球的历史。如古生物、地史学等。 4.研究地质学应用问题。找矿勘探、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5.研究地质方法学问题。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学等。 6.综合性研究。地质学发展经历着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目前正处于新的联合的过程中。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的兴起。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3.3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的行星最初只是由岩石和气体构成的世界。那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而月球则在距地球轨道上以不到现今十分之一的距离运行,像是个庞然巨物。经过了数亿年,地球才变得适于生命存活。然而,在今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总有些景象能让我们想起它那艰难出世的过程。【板书】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教师讲解】早期的地球景象有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所有这个行星的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随着地球的童年岁月逐渐清晰,它曾经有过的罕见景观也日渐明朗,在今日地球条件最严酷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那些与古老地球神似的景象。 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我们的行星,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doczj.com/doc/8619194079.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doczj.com/doc/8619194079.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619194079.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doczj.com/doc/8619194079.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8619194079.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8619194079.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 4. 4.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地球的演化过程教学设计 本节“地球演化过程”,是新教材中新加入的内容,之前的旧教材中都没有这部分内容。安排本节课程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地理环境的大背景,更好的理解接下来地质化石的形成等其他相关内容。教材采用图片、数字、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分析出地球的化过程和备个地质年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地质考古的兴趣。 1.学习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学习了解地质年代表对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导学案自制PPT 一、导语 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因此我们都觉得地球的存在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但其实,地球能有今天,也是经历过漫长的形成与演变的。那么,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又经历了哪些过程?每个过程又有怎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地球演化过程的面纱。 二、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思考回答:初生地球有什么特点? 2、【启发提问】看课本大气的早期是怎样演化的?原始海洋是怎样形成? 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3、学生讨论、回答 4、知识点反馈(投影展示练习题,学生自主完成) ①原始陆地:地球诞生初期,受大量陨石撞击,形成熔岩;陨石减少后,地球冷却,地幔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②原始大气:地球在冷却过程中,内部气体溢出形成原始大气圈。 ③原始海洋: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凝结致雨,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形成原始海洋。 三、地质年代表1、把握“地层”“化石”“地层单位”“地质时代单位”四个概念。 2、【启发提问】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

《普通地质学》教案17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第十七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分为: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由同位素年龄确定)。 在描述地球历史或地质事件的年代时,两者都很重要。 第一节地层年代的确定 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 地壳是在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互相矛盾斗争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研究地壳的历史,就是研究各种地质作用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可以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产生不同的古地理(沉积环境);引起不同的内、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可形成不同的沉积岩和外生矿床。内力地质作用可形成不同的岩浆岩、变质岩以及不同的内生矿床和变质矿床。内外地质作用的演变还影响着生物的演化史。 所以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生物化石、地质构造是我们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也是地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的岩石性质和分布特点(恢复当时的形成环境) 二、生物化石的特征(时代和环境) 三、地质构造(产生的时间、形成时的环境) 因通过它们的研究,分析它们产生的时间、形成时的环境及其变化规律,可以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时间和发展、演化历史。 例如: ①某地区有大片玄武岩分布,说明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运

动,产生了深大断裂,使来自上地壳幔的基性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玄武浆的喷溢活动; ②沉积岩分布区,可说明该地原来可能为河流、湖泊、海洋等洼沉积区,从而说明该地区曾发生过地壳下沉或构造运动; ③若有大面积片麻岩出露,则说明这里过去曾处于地下深处,可能经受过大规模的强烈褶皱运动、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以后又经过上升剥蚀,才得以出露地表。 ④各种生物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是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其本身也在不断的演化中,它们的演变与发展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规律。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生物,老地层中生物化石比较低级、简单;新的地层中,生物化石比较高级、复杂。因此,每一个地质时代的生物群,都有一定的特点。且有些生物,生存时间短,演化迅速,数量多,分布广,这种能指示某一地层时代的化石,叫做“标准化石”。我们根据这些保存在岩石中的“标准化石”就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 由于各种生物的生存,往往只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咸水、淡水;滨海、浅海、深海;热带、寒带;高山、平原、草原等各种不同环境中都有其各自的特殊生物。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层所含的化石来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 ⑤根据不整合、断层的切割情况,褶皱岩层的时代可推定构造运动的发生时间。 根据岩层的产状、断裂的发育程度,岩石变质程度可推断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 如产状平缓、岩相稳定、构造运动不强烈、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不发育的地区是处于稳定的地台。 相反,地层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尤其是逆掩断层)、构造变动、

地壳的发展演化

地壳的发展演化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 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 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它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地 壳的发展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地球演化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变化。通过深入研究地壳的发展演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发展简史。 重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地质学概述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因为这一部分既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卫星、航天、深钻技术、海洋物探、高温高压实验、电子显微镜、计算机、遥感遥测、红外摄影、激光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应用,地质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地球表层向深部发展,出现了深部地质学;从大陆向海洋发展,出现了海洋地质学;从地球向外层空间发展,出现了月球地质学、行星地质学、宇宙地质学.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 (一)研究内容: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二)学科划分: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1、研究特点 第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地质学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2、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推理的基本方法是演绎和归纳.演绎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例如凡是岩石都是地壳发展历史的产物,花岗岩是一种岩石,所以花岗岩是地壳发展历史的产物.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例如在高山上,发现成层的岩石,岩层中含有海生动物化石,说明高山的前身是海洋,这里曾经发生过海陆的变化。在地质学研究中,这两种推理方法都能用到,但归纳法则是更基本的方法。 野外调查-—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除了搜集和研究前人资料外,必须进行野外调查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室内实验也是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 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研究地球的历史,重塑地质时代的古地理环境,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 1、理论目的: 正确认识地球和地球的发展历史 2、实践目的: 指导人类寻找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查明与防治地质灾害,为改善人类生 存的地质环境服务。 第二节地质学发展简史 1、萌芽时期(远古-1450) 2、奠基时期(1450-1750) 3、形成时期(1750-1840) 4、发展时期(1840-1910) 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1970) 6、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1970-至今)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5)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5)中图版 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 学生思考回答: (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型制作

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型 制作 引言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对地球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 现象。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制作地壳运动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运动的原理。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制作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型,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由岩石组成的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制作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可以通过利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球体来模拟地球的不 同层次。首先,取一个大球体,如草坪球,作为地壳,使用不同颜色的粘土或绘画颜料来模拟大洲地壳与海洋地壳。接下来,取一个稍小的球体,如网球,用橙色的粘土模拟地幔,并放置在地壳下方。最后,取两个较小的球体,如乒乓球,用红色的粘土来模拟地核的外核和内核,并放置在地幔的中心位置。这样,一个简单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就完成了。 二、地壳运动模型的制作 地壳运动是指地质运动对地壳造成的影响,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动等。制作地壳运动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和过程。 制作地壳运动模型可以采用纸板、泡沫板和颜料等材料。首先,准备一个平整 的纸板或泡沫板作为地球的底座。然后,使用不同颜色的绘画颜料或彩色纸板制作

地壳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将地壳板块分为大洲板块和海洋板块。通过粘贴或绘制不同颜色的大陆和海洋形状,将它们放置在地球底座上。 接下来,通过制作模拟板块运动的机制来展示地壳运动。可以使用轴承和搅拌 棒来模拟板块运动。将轴承固定在地球底座上作为固定边界,然后将搅拌棒插入轴承,将其置于地壳板块之间。学生可以通过手动旋转搅拌棒,观察地壳板块的运动。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和板块构造理论。 三、深入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复杂性,还能 帮助他们理解大地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在制作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质学的理解。 通过制作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地球由不同层次构成, 并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通过制作地壳运动模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和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原因。 结语 制作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模型是一种生动而直观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运动的原理。通过这样的模型制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地理学知识,并培养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希望通过这个教案的实施,学生们能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1.4 地球的演化 教案

地球的演化 【教材分析】 本节“地球演化”,是新教材中新加入的内容,之前的旧教材中都没有这部分内容。通过学习本节课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从而在在宏观上把握地理环境的大背景,更好的理解接下来地质演化、岩石的形成等其他相关内容。教材采用图片、数字、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分析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各个地质年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地质考古的兴趣。以及更好的思考地球的生物是如何演化过来的和思考如果改造其他星球,从而使其成为第二个地球。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对地球的整个地质历史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地协调观: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点,并认识到每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矿产、植被和生物演化等对现今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综合思维:利用所学,探究地球的形成过程,思考如何改造其他星球,使其成为另一个地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 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前准备】 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自制教具、岩石标本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导语 我们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因此我们都觉得地球的存在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但其实,地球能有今天,也是经历过漫长的形成与演变的。那么,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又经历了哪些过程?

每个过程又有怎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地球演化过程的面纱。 板书:一、地层和化石 启发提问:1.什么是地层?说明地层的形成顺序和时代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地层是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居下,后形成的居上。因此,可以说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但是,自然界的地层往往错综复杂,有的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那么,怎样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呢?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化石。 2.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他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什么是化石? 教师小结: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粪便等。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1)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例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 (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板书:二、地球的演化史 启发提问: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 启发提问:前寒武纪每个地质年代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按照早晚顺序,前寒武纪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冥古宙为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在太古宙,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那时,岩浆活动剧烈,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湘教版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能画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知识导引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2.岩石 (1)概念: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2)按成因分为三类: ①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过崩解、分解、溶解、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的两大突出特征是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等。 1.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其中,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大规模的物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1)岩浆→岩浆岩: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浆岩。 (2)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过崩解、分解、溶解、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 (4)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各类岩石回到地壳或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或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时要注意从岩浆开始,再顺着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的主线,来理清岩石转化的步骤。 探究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核心归纳] 1.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等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2.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地质学基础教案

地质学基础教案 地质学基础教案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文彦君 精编资料 地质学基础教案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教师文彦君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 动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认识到构造运动的存在,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 基础教案 地质学基础教案 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教师文彦君 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认识到构造运动的存在~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 二、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分析的时空概念及思想, 三、使学生了解构造变动,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机理。 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和实质~了解关于地壳构造与演 化学说的 相关理论, 二、要求学生认识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新、老构造运动存在的证据, 三、要求学生理解岩层产状和岩石变形与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质构造,的关系, 四、要求学生掌握岩层产状改变、岩石变形的基本力学机制~并能将其和具体 的变形形 式及构造变动类型联系起来。

课程重点、难点: 一、课程重点包括 1. 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与实质, 2. 构造运动的特征 3. 新、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二、课程难点 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学时分配: 第1页 地质学基础教案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文彦君 2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了三大岩类,其中火成岩、变质岩均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现在却可以在地表大量见到,如:秦岭就有大规模的侵入岩体和变质岩带。这是为什么,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总结是因为地壳运动,使得这些岩石被抬升到地表。下面进入有关地壳运动部分的内容: 教学内容: 第1节概述 一、关于构造运动的概念

高中地理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演化讲义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习目标: 1. 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认识地球演化的主要作用。( 要点 )2. 认识地球地质的年月区分。( 要点 )3. 能联合地质年月表,简要描绘地球的演化过程。( 重难点 ) 一、地层和化石 1.地球的:约为46 亿年。 2.地层 (1)含义: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聚积物。 (2)特色:保留有不一样时代的生物遗体或古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据。 (3)作用:是记录地球的“册页”。 3.化石 (1)含义:多半是古生物的遗体;少量是古生物活动的古迹。 (2)特色:不一样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一样的化石,而同样时代的地层常常保留着同样 或近似的化石。 (3)作用:确立地层的时代温次序。 4.研究意义:依据地层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色,能够追忆地层堆积时的环境特色。 二、地球的演化史 1.地球的区分 (1)依据:地层次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纪等。 (2)区分:将地球区分为冥古宙、远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 之下,再分出纪。 (3)地质年月:地壳中不一样地质时代地层的详细形成时间温次序。 2.前寒武纪 (1) 时间:指古生代寒武纪从前的期间,大概经历了40 亿年的时间,包含冥古宙、远古宙、元古宙。 (2)演化特色①海陆演化: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喷发屡次,地壳运动强烈,出现若 干大片陆地。②生物演化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标记着地壳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3.显生宙:寒武纪以来的期间,包含古生代、中生代和重生代。 [ 特别提示 ]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是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

安师大《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 总学时:51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按照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本大纲内容重点是以矿物和岩石、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及地质发展史为基本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以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组合成新体系,以便为地貌、土壤、水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室内与野外的实习,以培养学生初步野外工作能力。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分为六个部分:绪论、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简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涵盖了地质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应用方面。其中,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和发展历史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它们是地质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般地质学课程一贯强调的基础。主要矿物与岩石的识别是地理专业野外工作的基础;地质构造分析是认识区域地 理论学时:39 讨论学时: 12(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国旅学院 适用专业: 地理学 学分:3

理特征的基础,大地构造学说是认识洲际地貌特征和海陆变迁规律的基础;地壳演化历史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估测未来的基础;岩矿、地层、构造的基本知识和野外认识能力也是应用地质学的基础。而地质学基本理论及其建立过程、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应用等内容,则是意在突出基础性与实用性,使得本课程更简明、完整,不属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了解地质学的概况及其发展历史和发展的趋势。 【重点难点】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 前言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 (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 2、理解 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3、掌握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各种大地构造学说;人类的演化与地理环境变化的联系;概括地壳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主要构造运动对世界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地球生物发展阶段,归纳主要生物门类的繁盛时期与灭绝时期,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概括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分析地球经历的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及其特征;分析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