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年代及地壳发展历史简表

地质年代及地壳发展历史简表

地质年代及地壳发展历史简表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最初的地幔是由岩浆组成的,地球表面也是一片炽热的岩浆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并形成了地壳。

二、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是对地球历史的长时间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年代划分方法是采用国际地层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ICS)制定的国际年代表。地质年代主要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四个宏观时代。

1. 古生代

古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一个宏观时代,大约从5.41亿年前开始,持续了3.9亿年。古生代主要分为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出现了第一批陆生植物和昆虫。

2. 中生代

中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宏观时代,大约从 2.5亿年前开始,持续了1.8亿年。中生代主要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在中生代,地球上出现了恐龙、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现代生物的祖先。同时,大陆开始出现了裂谷和火山活动,地壳发生了重大改变。

3. 新生代

新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三个宏观时代,大约从6,500万年前开始,持续至今。新生代主要分为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是哺乳动物的繁荣时期,人类的祖先也出现在这个时期。第四纪是冰川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

4. 第四纪

第四纪是地质年代的最后一个宏观时代,大约开始于200万年前,至今。第四纪主要是冰川时期的表现,地球上出现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这个时期也是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时期,人类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地壳发展历史

地壳发展历史是指地壳在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变化。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在地壳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地质运动、构造变化和地貌形成等过程。

1. 原始地壳

原始地壳形成于地质年代早期,主要由基性岩和酸性岩组成。原始地壳在地质运动中发生了抬升和隆起,形成了最早的陆地。

2. 克拉通地壳

克拉通地壳形成于地质年代中晚期,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克拉通地壳是相对稳定的地壳区域,没有明显的构造活动,形成了

大陆的核心部分。

3. 地壳的构造活动

地壳的构造活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褶皱等现象。这些活动使得地壳不断发生变形,形成了山脉、盆地和高原等地貌。

4. 地壳的演化

地壳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地质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壳的演化包括地质作用、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等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和地质景观。

地质年代及地壳发展历史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地壳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变化和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地质年代和地壳发展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规律和地质现象,为地质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年代

表1-8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 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标题: 地质学基础: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l 17 18:03:50 2007), 站内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4.09—3.62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1839年A.塞奇威克和R.I.莫企逊命名,De-von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3.62—2.90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1822年首见于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1891年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197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

地质年代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 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 新生代地质时代划分

第四纪大冰期 (一)大冰期冰川分布 据地质记录,约在晚第三纪即1400—1100万年前冰期已开始,到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现象。在冰期最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把格陵兰和冰岛都覆盖了;劳伦大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到纽约和辛辛那提;斯堪的那维亚冰盖达到48°N,几乎覆盖了半个欧洲,冰盖最大厚度约3000m;西伯利亚冰盖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达到60°N;许多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高加索、喜马拉雅山等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山地冰川。南半球,南美南端、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地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些冰川曾经发生多次进退,且每次活动都遗留下具有特色的冰川堆积物。第四纪冰川活动史是根据冰碛物的研究结果而恢复的。 (二)冰期划分与对比 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1909年,德国彭克和布吕克纳根据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物的研究,划分恭兹、民德、里斯、玉木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其后世界各地根据当地冰川沉积物的研究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并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对比。二战后,经过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沉积的研究,认为典型的4次冰期是距今70—80万年以来发生的冰期,在这4次冰期之前又划分出多瑙和比伯两次冰期。 李四光研究庐山冰川遗迹,把中国第四纪冰川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3个冰期。近年对新疆、祁连山、西藏、云南等地高山冰川进行了深入研究,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发现距今约1万年的冰川遗迹,如遗留在高山顶上的冰川湖,称这次冰期为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是客观存在,气候曾经出现多次寒暖交替也是事实。对中国东部是否普遍存在过第四纪山地冰川,当前还存在争论。(三)植被迁移和海平面升降 由于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导致生物迁移和海平面变化。冰期期间,气候寒冷干旱。距今1.8万年为玉木冰期最盛时期,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下降10—15℃,苔原由60°N移到45°N,中国多年冻土南界南移到40°N。随冰期和间冰期大陆冰盖的进退,植物发生周期性南北迁徙,植被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目前正处于冰后期,也可能是另一间冰期,但地史上有的间冰期气温比现在高2—3℃。第四纪冰期,海平面有明显升降变化。冰期来临时,地球表面大量水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间冰期时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回归海洋。据推算,末次冰期时冰川体积约71.36×106km3,现在全球冰川体积约24.06×106km3,冰期比现在约多47.30×106km3,相当海水下降132m。故在冰期内,许多浅海滩露出海面,使原来为海水隔绝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生物迁徙提供了条件。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面逐渐回升,距今约6000年时海平面达到现在位置。 全新世 全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是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由寒转暖为标志,因此也称冰后期。 全新世海面变化显著,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时,海面上升到—60m位置。距今6000年时,海面上升到目前位置,但仍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全新世气候总的趋势是转向温暖,但气候波动明显。以欧洲为例,公元前12000年气温迅速上升,但到公元前约10000年,气候又转为寒冷;前8500—7600年、前1000—500年,都处于寒冷期;在1550—1850年这一阶段,又是一个明显的寒冷期,称“小冰河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2℃。19世纪以后,气候又转为温暖,冰川后退。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大致和欧洲相同。竺可桢根据中国古代物候记录,曾论述近5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明显存在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在前2000年中,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冬季平均温度高3—5℃。在后3000年中,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周期约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0.5—1℃。竺可桢认为气候波动是世界性的。

地质年代详解

地质年代表(单位:百万年)

地质年代表 第一节地质年代 研究地球及地壳的发展演化历史是地质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长达46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中,地球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生物的大规模兴盛与灭绝、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海陆变迁等。地球的发展演变历史正是由这些地质事件所构成的。所以,要研究地球或地壳的历史,其中最重要、最基础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岩石是地质历史演化的产物,也是地质历史的记录者,无论是生物演变历史、构造运动历史、古地理变迁历史等都会在岩石中打下自己的烙印。因此,研究地质年代必须研究岩石中所包含的年代信息。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 (一)地层层序律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stratum)。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这种层状岩石最初一般是以逐层堆积或沉积的方式形成的,所以,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它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当地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适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倾斜面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 (二)化石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相互叠置在一起的地层的新老关系,要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新老关系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时,地质学上常常利用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来确定。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化石(fossil)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它们一般被钙质、硅质等充填或交代(石化)。18~19世纪,古生物学家与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化石的详细研究,终于得出了对生物演化的规律性认识——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前一句反映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后一句反映了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这一规律用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时就表现为: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

地质年代表

地层 地层(stratum[ 'streit?m ])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所谓的地层是指

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编辑本段] 地层系统的单位是如何划分 我国地层委员会采用宇、界、系、统、阶、亚阶等六个地层单位术语。 [编辑本段]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某一时间阶段的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的单位的划分 地球的历史按等级划分为:宙、代、纪、世、期、亚期等六个地质年代单位。 地质年代共分五个代,为: 1)太古代 2)元古代 3)古生代 4)中生代 5)新生代 其中,古生代共分六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三个纪,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指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 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是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 生物演化与地质年代单位及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这个不错,看一下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及构造运动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 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鞍山运动、嵩阳运动等与之同期. 吕梁运动(Luliang movement(revolution) 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李四光1933年创名.又称吕梁变革(Lüliang transform).在中条山区、辽东、山东及鄂尔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吕梁运动的不整合存在.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可分别视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中岳运动与之相当. 晋宁运动(Jinning (Tsinning) movement) 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米士(P.Misch)1942年创名.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

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古生代开始的构造运动趋向于使用世界公认术语,分别为: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东南西向的加里东造山带.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而且典型的造山运动时代应接近志留纪末期;有人主张加里东运动既包括造山运动亦包括造陆运动.史蒂勒(1924)和许多人均将此词用于一个造山时期——包括从奥陶纪到志留纪甚至更晚时期的一系列脉动,并划分出3个构造作用幕,即塔科尼幕(Taconian,奥陶纪与志留纪之间),阿登幕(Ardenian,志留纪内部)和伊利幕(Erian,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 由于劳伦古陆、冈瓦纳古陆和波罗的古大陆之间的艾佩塔斯洋(原始大西洋)闭合有关,而引起的早古生代造山运动.这个地壳遗迹在现今认为这次造山运动影响了格陵兰、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均可见到.. 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 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有人认为这一运动始于晚泥盆世,延续整个石炭纪.还有人认为这一晚古生代造山期包括整个石炭纪和二叠纪.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1924年将此造山期划分为五个构造作用幕:布雷顿幕(Bretonian),晚泥盆世至泥盆纪末;苏台德幕(Sudetic),早、晚石炭世之间;阿斯图里幕(Asturian),石炭纪晚期,威斯特伐利亚期(Westphalian)和斯蒂芬期(Stephanian)之间;萨尔幕(Saalic)早、晚二叠世之间和普法尔茨幕(Pfalzian,Palatinian),二叠纪末.关于‘Hercynian'和‘Variscan'二术语的用法,在欧洲分为两派:德国地质学家用‘Hercynian'描述欧洲北西走向褶皱带,而没有赋予‘Hercynian'以时间概念,在讲时间时用‘Variscan';法国和瑞士的地质学家则把‘Hercynian'用于表示时间,因此说到阿尔卑斯山北部结晶岩块的时代时用‘Hercynian',而不用‘Variscan'. 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差别,如中国东部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其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具有自西向东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

地质年代时间表

地质年代时间表 介绍 地质年代时间表是一种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年代和时期的方法。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化石和地质过程等信息,科学家们根据地质事件的顺序和特征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了不同的时间段。地质年代时间表不仅为我们了解地球历史提供了框架,还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的划分是基于地球上不同地质事件的发生和记录的。科学家根据岩石层序、化石分布、地球历史的重大事件等因素,将地质年代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并给予它们特定的名称。 岩石层序法 岩石层序法是划定地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基于地球的岩石和沉积层的顺序和特征来判断不同的时间段。岩石层序法的基本原理是,年代较早的岩石在地球表面较深的地方,而年代较晚的则在地球表面较浅的地方。 岩石层序法将地质年代划分为若干个时期,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时期又包含了更小的年代单位,如寒武纪、泥盆纪、白垩纪等。 化石分布法 化石分布法是另一种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方法。由于化石在地质历史中形成和保存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科学家可以根据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来推断地层的年代。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确定不同种类化石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以及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这些化石的时间分布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地质时期和年代,从而划分地质年代的时间表。 地质年代时间表的主要划分 地质年代时间表将地质历史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期和年代。下面是地质年代时间表的主要划分及其特点:

元古代 元古代是地质年代时间表中最早的一个时期。在元古代,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最早的海洋生物,如海藻和浮游生物。该时期的岩石主要由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寒武纪 寒武纪是元古代的一个子时期,也是地质历史上生命进化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寒武纪是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迅速出现和演化的时期,也是古生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 石炭纪 石炭纪是古生代的一个时期,也是地球上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在石炭纪,地球上的陆地上出现了大量的蕨类植物,这些植物埋藏在地下后形成了大量的煤炭资源。 侏罗纪 侏罗纪是中生代的一个时期,也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侏罗纪,地球上陆地面积相对较大,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恐龙生存和繁衍。同时,侏罗纪也是环境和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的一个时期。 地质年代时间表的应用价值 地质年代时间表的划分对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质年代时间表为研究地球历史提供了框架。通过对地质年代时间表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事件、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这对于理解地球自然演化规律,预测地质灾害和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质年代时间表对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有指导作用。通过对地质年代时间表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确定不同地质时期中化石燃料的分布和产状,从而指导石油和煤炭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此外,地质年代时间表也为古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和年代中化石记录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古生物的进化历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消亡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总1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 ---------------------------------------------------------- 新生代 第四纪Q 全新世Qh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新近纪 N 上新世 N2 中新世 N1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 E 渐新世 E3 始新世 E2 50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

-------------------------- 中生代 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 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 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东构造阶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Ⅰ)宇(宙) 界 (代) 系 (纪) 统 (世) 阶(期)Ma 显生宇(宙) PH 新 生 界 (代) C Z 第四系 (纪)Q 全新统(世)Qh 更新统(世)Qp 新近系 (纪)N 上新统(世)N2 中新统(世) N1 古近系 (纪)E 渐新统(世) E3 始新统(世) E2 古新统(世) E1 中

界 (代) M Z 白垩系 (纪)K 上(晚)白垩统(世)K2 下(早)白垩统(世)K1 侏罗系 (纪)J 上(晚侏罗统(世)J3 中侏罗统(世)J2 下(早)侏罗统(世)J1 三叠系 (纪)T 上(晚)三叠统(世)T3 土隆阶(期) T32 亚智梁阶(期) T31 中三叠统(世)T2 待建 青岩阶(期) T21 下(早)三叠统(世)T1 巢湖阶(期) T12 殷坑阶(期) T11 古 生 界 (代) Pz 二

系 (纪) P 上(晚)二叠统(世) P3 长兴阶 (期) P32 煤山亚阶(亚期) 葆青亚阶(亚期) 吴家坪阶(期) P31 老山亚阶(亚期) 来宾亚阶(亚期) 中二叠统(世)P2 冷坞阶 (期) P24 茅口阶 (期) P23 祥播阶 (期) P22 栖霞阶 (期) P21 下(早)二叠统(世) P1 隆林阶 (期) P12 紫松阶 (期) P11 石 炭 系 (纪) C 上(晚)石炭统(世)

逍遥阶 (期) C24 达拉阶 (期) C23 滑石板阶 (期) C22 罗苏阶(期) C21 下(早)石炭统(世) C1 德坞阶 (期) C13 大塘阶 (期) C12 岩关阶 (期) C11 泥 盆 系 (纪) D 上(晚)泥盆统(世) D3 邵东阶 (期) D34 待建 锡矿山阶 (期) P32 佘田桥阶 (期) D31 中泥盆统(世) D2 东岗岭阶 (期) D22 应堂阶 (期) D21 下(早)泥盆统(世) D1 四排阶 (期) D14 郁江阶 (期) D13 那高岭阶 (期) D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