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淡水湖泊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蓝藻暴发的威胁。蓝藻暴发不仅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生长在养分富集、氮磷含量过高的湖泊水体中。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废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导致太湖的水体富含高浓度的氮磷等养分,成为了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高温和光照强度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诱因。

针对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该从源头控制开始。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留住农田养分,阻断养分进入湖泊。此外,要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其直接进入湖泊。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太湖产生污染。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太湖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其他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应该采取生物修复、水生植物种植等手段,增加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此外,应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源头控制和生态修复,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也是不可

或缺的一环。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太湖治理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惩罚,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重要环节。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太湖的保护中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强对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水质污染的认识,提高民众对太湖保护的重视程度。

总之,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只有通过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有效遏制太湖蓝藻暴发现象的发生,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确保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太湖恢复蓝天、白云、清水的美丽景色

综上所述,太湖蓝藻暴发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治理太湖蓝藻暴发,需要采取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源头控制方面,应加强农业面源和城市污水的处理,减少氮磷的排放。生态修复方面,应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增加水生植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在综合治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加强协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治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遏制太湖蓝藻暴发现象的发生,保护太

湖的生态环境,确保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太湖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太湖恢复蓝天、白云、清水的美丽景色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040601140 周英豪太湖烟波浩淼,辽阔雄浑,地处长三角经济最发达地区,总面积2400平方千米,分属江苏(53%)、浙江(33.4%)、上海(13.5%)两省一市,除去湖中岛屿,实际水面233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9米,蓄水量4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6亿立方米,换水周期约为300天。太湖具有饮水、工农业用水、航运、旅游、流域防洪调蓄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以水的灵气表现了吴越文化的精髓,也使太湖明珠—无锡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可是,这几年的太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4月无锡太湖蓝藻出现异常,5月蓝藻爆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无疑颠覆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蓝藻爆发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一)、蓝藻爆发的自然因素 1.无锡太湖水域地理位置的影响。 无锡市太湖水域地处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域三面被陆地包围,一面向南方敞开,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同时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飘向无锡水域并积聚不散。 其次,无锡市位于太湖流域中段,从上游流入无锡太湖湖域的京杭运河、金坛、溧阳来水水质均为Ⅴ类,已基本没有环境容量,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从2004年起,水利部在原太湖的自然排水通道望虞河实施调水,造成无锡市东部地区水位抬高,形成水体“滞流”,使京杭运河成为唯一的排水通道,导致太湖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无锡太湖水域排水出路的矛盾。这样,在上游污水流入,下游东南风刮向无锡水域的双重作用下,当地水域的局部整治,虽起了一些作用,但仍难免杯水车薪的结局。 2.近年来太湖水质整体持续恶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中总磷和总氮浓度,虽然与最高的年份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1989—1996年,全太湖总氮处在V—劣V类水平,1996—2001年,总氮浓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劣V

苏州吴中区太湖蓝藻应急防控预案

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蓝藻应急防控预案 目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组织体系 2.2 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2.3 办事机构 2.4 现场指挥及工作机构 2.5 专家组 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 预警机制 3.2 信息报告与通报 4 应急处置 4.1 应急响应 4.2 应急响应和处置 4.3 应急监测 4.4 信息发布

4.5 应急物资储备 4.6 人员管理、调度 4.7 应急终止 5 后期处置 6 应急保障 6.1 资金保障 6.2 装备物资保障 6.3 通信保障 6.4 应急队伍保障 6.5 安全防护 7 附则 7.1 宣传教育 7.2 培训 7.3 演练 7.4 奖励与责任 7.5 预案管理 7.6 制定、更新与解释部门 7.7 预案实施时间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保护我区水源地生态环境,防止蓝藻大面积、高密度疯长而引起水源水质恶化,降低蓝藻死亡后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污染,确保蓝藻打捞有力有效,确保不因蓝藻暴发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确保饮用水安全万无一失,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87号公布,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4)《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2015年2月3日发布并实施; (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部令第34号),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治措施深析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治措施深析 刘济方(1040403133) 这样的词句“万顷太湖碧波荡漾, 渔舟点点, 和风鼓荡; 群山叠翠, 浓荫蔽日, 松风浩荡, 古寺塔影, 奇石峥嵘“。这里是步步景色秀丽迷人的太湖,太湖古称震泽, "笠泽" 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 大约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 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在100万年前, 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 后来逐渐与海隔绝, 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 变成了内陆湖泊. 太湖面积2 425 km2, 湖岸线长达400 km,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 湖区号称有48 岛, 72峰, 湖光山色, 相映生辉, 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 有 "太湖天下秀" 之称. 无锡山水, 苏州园林, 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极富江南水乡风味.浩瀚如海的太地.这里山清水秀, 湖, 散布的48个岛屿连同沿途号称72峰的山峰和半岛是由浙江天目山绵延而来, 或止于湖畔, 或纷纷入湖, 形成了山水环抱形式, 组成一幅山外有山, 湖外有湖的天然图画,太湖就像那美丽的少女,纯净若天仙一般。 可是,绿色的面纱从此遮住了太湖的容颜,近十年来,太湖与滇池、巢湖的水质一样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不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在2007年太湖水位出现50年来最低水位,由于连续高温高热,加上天气雨少,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导致自来水有腥臭味i,严重到无法饮用,甚至连洗澡洗衣都无法用自来水了。 为何蓝藻会如此强烈的爆发?"专家" 称全球变暖是太湖蓝藻提前暴发主因。据专家们分析,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原因有3条: ) (1 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 仅此足以使太湖水中的含氮量超过三类水指标. ) (2 工业污染增加.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河, 使流域内中小城市, 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 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 (3 养鱼, 水运和旅游业等湖内的各种其它开发活动, 也使污染物发生量直线上升. 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也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无锡蓝藻的暴发, 我们认为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从自然因素上来讲, 无锡市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也就是水少。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去年是暖冬,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淡水湖泊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蓝藻暴发的威胁。蓝藻暴发不仅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生长在养分富集、氮磷含量过高的湖泊水体中。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废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导致太湖的水体富含高浓度的氮磷等养分,成为了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高温和光照强度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诱因。 针对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该从源头控制开始。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留住农田养分,阻断养分进入湖泊。此外,要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其直接进入湖泊。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太湖产生污染。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太湖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其他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应该采取生物修复、水生植物种植等手段,增加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此外,应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源头控制和生态修复,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也是不可

或缺的一环。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太湖治理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惩罚,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重要环节。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太湖的保护中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强对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水质污染的认识,提高民众对太湖保护的重视程度。 总之,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只有通过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有效遏制太湖蓝藻暴发现象的发生,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确保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太湖恢复蓝天、白云、清水的美丽景色 综上所述,太湖蓝藻暴发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治理太湖蓝藻暴发,需要采取源头控制、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源头控制方面,应加强农业面源和城市污水的处理,减少氮磷的排放。生态修复方面,应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增加水生植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在综合治理方面,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加强协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治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遏制太湖蓝藻暴发现象的发生,保护太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一、背景介绍 以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太湖蓝藻问题日益突出。 二、蓝藻的危害 蓝藻是一种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三、治理措施 1.减少污染源 以太湖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是蓝藻滋生的重要源头。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是减少污染源的关键。 2.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恢复以太湖水质的重要手段。引入湿地植物、浮岛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同时,适当调整湖泊水位,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3.科学施肥

农业面源污染是蓝藻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污染的关键。科学制定农业施肥方案,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渗漏,是预防蓝藻滋生的有效手段。 4.加强监测与预警 加强以太湖水质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做出及时响应和治理措施,避免蓝藻水华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加强宣传与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治理以太湖蓝藻的合力。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成效与展望 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水质状况得到改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有所减少。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保持长期持续的治理效果。 总结: 以太湖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蓝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减少污染源、生态修复、科学施肥、加强监测与预警以及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工作,保护好以太湖的生态环境。

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自从2007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太湖水污染,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口恶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但从实验结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12年自从1998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亿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那么,的趋势。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那就是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而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 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锌以及氰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这些废水没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 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

太湖蓝藻治理总结汇报

太湖蓝藻治理总结汇报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淡水资源。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太湖蓝藻繁殖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太湖蓝藻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本文将对太湖蓝藻治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汇报。 首先,在太湖蓝藻治理中,相关部门加强了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网站和监测设备,定期对太湖蓝藻的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测和统计。同时,建立了蓝藻预警系统,及时发布蓝藻预警信息,以便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出应对措施。这一系列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为蓝藻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其次,太湖蓝藻治理重点加强了污染源治理。针对太湖周边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加大了投入,改善和扩建了污水处理厂,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相关部门推行了节水灌溉、粪污集中处理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蓝藻的养分来源。通过对污染源的治理,太湖蓝藻问题得到初步的缓解。 此外,太湖蓝藻治理还强调了生态修复和保护。相关部门对太湖湖区进行了生态修复,采取了湿地自然保护、湖泊生态红线等措施,恢复和保护了湖区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加强水域巡查和保护,取缔了违法开挖太湖湖底沙的行为,维护了太湖的生态安全。

最后,太湖蓝藻治理工作还注重了宣传和教育。相关部门开展了多项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太湖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通过组织环保宣讲、开展太湖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太湖蓝藻治理,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太湖蓝藻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太湖蓝藻治理仍然面临一些挑 challenges 高养分入湖、工业废水排放等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治理效果,一方面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蓝藻的扩散趋势;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农业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加强污染源治理,减少蓝藻的养分来源。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太湖蓝藻治理的持续稳定。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以太湖为例的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文章简述了蓝藻的构成及对蓝藻水华的定义;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引起蓝藻爆发的原因;详述了如何以控污截源、生态修复、流域管理等手段控制蓝藻水华的持续爆发;并概括了蓝藻水华对当地水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有效利用蓝藻水华。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爆发机制,控制对策 1.蓝藻 1.1基本特征 1)细胞壁由纤维素(内层)和果胶质(外层)组成,细胞外有的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色素成分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Allophycocyanin)等。

3)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和核膜。属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 4)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 1.2繁殖方式 主要为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未 发现有性繁殖,可产生的孢子有:内 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壁孢子(休眠 孢子)、藻殖孢。营养繁殖常见为细胞 分裂,特殊为藻殖孢繁殖。 (1)段殖体是蓝藻藻丝上两个 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凹面体) 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 短的藻丝分段,又称藻殖段或连锁体。图1 繁殖方式图(2)厚壁孢子系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营养,然后细胞壁增厚而成。厚壁孢子有极强的生命活力,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长期休眠。 (3)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具有异形胞的蓝藻能固氮,当水中氮缺乏时,异形胞的数目显著增加。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近年来,以太湖蓝藻水华频发,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以期净化以太湖水质,恢复其生态平衡。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 完善污染源控制是治理蓝藻水华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控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厂,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加大惩处力度,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 加强水生态修复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手段。在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湖泊的自净能力,加强湖泊的生物修复,增加湖泊的水生植被,提高湖泊的自净能力。同时,要进行湖泊的定期清淤,恢复湖泊的水质和水体通透性。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引入一些具有调节生态平衡能力的生物种类,如水葫芦、鲫鱼等,来减少蓝藻的生长。 第三,加强监测和预警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手段。及时监测水体中的蓝藻浓度和毒素含量,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蓝藻水华的扩散和危害。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加强对蓝藻

水华的预警能力,可以提高治理效果,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增强公众对蓝藻水华的认识和关注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科普教育、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蓝藻水华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引导公众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治理蓝藻水华的重要途径。蓝藻水华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治理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各国在蓝藻水华治理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水环境的改善。 治理以太湖蓝藻水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通过完善污染源控制、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有望实现以太湖水质的净化和生态平衡的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给后代留下一片清新的蓝天碧水。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目录 1背景概述 (1) 1.1蓝藻的定义 (1) 1.2蓝藻的危害 (1) 1.3蓝藻爆发的成因 (4) 1.3.1内因 (4) 1.3.2外因 (5) 2蓝藻治理技术 (6) 3、新型技术 (7) 3.1光量子技术—光量子同频共振净水仪 (7) 3.2“俏貔貅”蓝藻处理技术 (9) 3.3微能耗加压沉淀蓝藻治理技术 (10)

1背景概述 1.1蓝藻的定义 蓝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蓝藻界蓝藻门的原核生物。蓝藻是地球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细胞结构简单,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内含叶绿素a、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藻胆素,无叶绿素b。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图1蓝藻细胞结构模式 1.2蓝藻的危害 绝大多数蓝藻个体直径和宽度为3~10μ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

起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我们所说的蓝藻,应该叫做蓝藻门,下分为蓝藻纲,包括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4个目,易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 (1)破坏水生态平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容易大量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被称为“绿潮”。蓝藻趋光而浮于水体表面,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水体夜间溶氧不足,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并争夺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图2“绿潮” (2)水质污染 蓝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

太湖水污染治理案例

太湖水污染治理案例 太湖水污染治理政策 政策出台背景: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涵盖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全国GDP的1/8至1/7是太湖流域创造的。然而辉煌的背后,有必要再看一看,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类、?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类水体。 2007年5月29日起,太湖蓝藻集中暴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鱼虾大量死亡,居民生活饮用水受到威胁。5月28日晚上8时左右,无锡市南泉水源厂的工人发现水溶解氧含量下降明显,到了当晚11时,水溶解氧含量有所恢复。29日凌晨1时左右,水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水体发黑、发臭。无锡市城市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由此拉开序幕。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党委书记袁松仍然是心有余悸。“站在原水取水口的岸上就能看到一个黑团在水面上飘来飘去,一会子被风吹成一个个小团,过了一会子又聚合在一起。”水华厚达5米,覆盖水域面积十多公里,挟带着浓烈的腥臭味汹涌而来。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他们面临着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水源厂和制水厂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添加高锰酸钾、活性炭等净水药剂。但在如此大规模的蓝藻团面前,常规处理工艺只能保证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卫生标准,输往百姓家中的自来水始终无法祛除臭味。此时,有人建议停止供水。“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停水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恐慌,这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群众,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绝不能停水~”袁书记这样对记者

说道。因此,无锡市在继续进行除藻处理的同时,紧急向省建设厅和建设部寻求援助。 5月31日,建设部专家组抵达无锡,直奔现场,与无锡市研究会商应对方案。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1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引起了专家组的注意。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大胆提出改变水处理流程,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利用两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吸附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还原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6月1日上午7时40分,出厂水的臭味被成功祛除,原本恶臭的自来水逐渐变成了无色无味的清洁水。无锡市政府立即组织市政公用局、市房管局将消火栓和屋顶水箱及水库中的水清空,确保管网中不留陈水。6月5日下午5时,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疾控中心发布水质监测报告: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至此,无锡市水危机得到化解,城市供水完全恢复正常。 政策制定过程: 无锡市水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级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曾培炎出席了国务院在无锡召开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多次亲临无锡,要求按照国务院要求,做好太湖流域城镇供水安全及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经历了危机折磨的无锡人更加深切的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意义。无锡市提出目标,确保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0,,确保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为此,无锡市推出了一系列治污新政。其中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最为令人关注,这

太湖治理 解决的不仅是蓝藻问题

太湖治理解决的不仅是蓝藻问题 蠡湖生态修复区与对照区水质对比,网格内水清处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区域。张运林供图 2023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进入6月,细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标下,一个智慧大脑网络正每隔几十分钟,将气象水文实时数据,回传到研究站的一楼大厅。 在空中,遥感卫星一天两次为太湖拍照,研究人员们当晚就能收到数据,给太湖“体检”。哪里有蓝藻水华了,哪里可能会出现高风险区,他们可以提前预警。 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江苏有8个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占全省的22.2%,上海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饮用太湖水,浙江湖州也从太湖取水。 2023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如今,太湖已经连续12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水质监控,预测预警安上智慧大脑 2023年的太湖安全度夏防控,比以往来得都早了些,目前预警期已从原来的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冬今春以来,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非常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暴发,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分别为7.6℃和12.5℃,均达到了同期以来的最高值;另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夏太湖地区的气温也将比常年偏高约0—1℃。太湖安全度夏面临着很大压力。 “最近蓝藻水华预警预测在高频运转,北面湖区的3个高频无线自动监测站,每10—30分钟就将监测的气象水文数据传回来,例如水温、蓝绿藻、pH值、叶绿素、溶解氧等数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套测试的指标体系,是在多年的探索中确认下来的,例如藻细胞数反映藻类密度,溶解氧反映水质好坏,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低于2毫克/升,很多鱼便会死掉。他们通过这些数据,及时为太湖做“体检”。 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平台,自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向相关部门报送《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测预警半周/周报》125期,成功预测了10余次微型湖泛事件。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程炜介绍,如今,江苏建有太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其中的水质自动监控系统站网,包含115个水质自

太湖蓝藻治理

太湖蓝藻污染综合治理方案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太湖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破环,尤其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明显,磷、氮营养过剩,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污染物总磷、总氮属严重超标,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标;近几十年来,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泛滥藻类一直困扰着诸多学者,至今仍未找到一套理想的治理方法。治理藻类水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试验和实践经验证明了,仅靠单一方法,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标本兼治,来达到控藻和除藻的目的。 太湖是一个大型浅水湖泊, 它比小型湖泊具有更大的生态容量, 因而在富营养化过程中表现了很强的生态缓冲特性。这种生态缓冲一方面归因于湖泊内可降解营养物的分解转化如氮经过反硝化途径进入大气, 但对于象磷这样的矿质营养元素, 则主要通过沉积、生物同化等途径积累在底泥和生物体内, 形成了庞大的湖内营养库。生态缓冲特性无疑对于延缓湖泊富营养化起了积极作用, 但在湖泊治理过程中, 由于积累在内营养库中的营养物质的持续释放, 将起到迟滞湖泊内部生态恢复进程的作用, 成为富营养化治理的一大障碍。要尽

快克服这一障碍, 在短期内实现太湖内部的生态恢复, 必须在湖内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太湖集水域面积广阔, 地跨江浙两省, 外污染源的治理面广量大, 面源污染治理难度更大② , 要实现外污染源的全面控制需要较长的治理周期, 单靠外污染源控制要在短期内实现湖泊生态恢复、解决沿湖城市的水源污染问题尤其是蓝藻水华问题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湖内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和水源区水质保护措施。湖体的治理应与外污染源治理同步进行,有些能在短期内解决某些关键问题如水源污染问题、局部性蓝藻灾害问题等的湖内治理工程应优先实施。 太湖湖内的综合治理主要考虑从削减内营养库现存量、抑制底泥营养库的释放、大型水生植物竞争抑制和大型浮游动物捕食抑制等方面入手。采取恢复沿岸带水生植被、收获蓝藻、局部清淤、消减养殖污染等治理措施。对五里湖湾和梅梁湾等重点湖区优先实施综合治理。 一、恢复沿岸带水生植被, 增强自净能力 沿岸带水生植被有抑制风浪、促进沉降、固持底泥、吸收净化、保护水质的显著功效压,对浮游藻类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东太湖是太湖的出水通道, 吞吐流自西太湖携入了大量的污染物质, 又接纳了来自东山半岛的污染物, 还要承受湖内网围养殖业的污染, 单位湖面的氮、磷污染负荷已达51、7gm-2a-1‘和3、95gm-2a-1, 是西太湖平均污染负荷量的4到5倍。但由于水生植被赋予湖泊的净化机制和抑藻功能, 使得东太湖仍然保持着清澈的中营养水质, 无蓝藻水华之害。水生植

太湖蓝藻打捞方法

太湖蓝藻打捞方法 太湖蓝藻打捞方法 太湖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湖泊藻类,但过度生长会引发很多环境及 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各种打捞方法以控制太湖蓝藻数量成为关注的 焦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太湖蓝藻打捞方法: 1. 机械清除 •使用刮板:将刮板浸入太湖水中,通过机械力量刮取蓝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大面积覆盖的区域来说。•采用挖泥船:挖泥船配备刷子和输送带,通过刷子清扫湖水表面的藻类,并将其输送到船上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规模 的蓝藻处理,但设备成本较高。 2. 生物控制 •使用水生生物:引入一些能够食用蓝藻的鱼类或浮游动物,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控制蓝藻的生长。这种方法相对环保,但需要经过 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并且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物种避免引 入新的生态问题。 •应用细菌:通过引入能够分解蓝藻的特定细菌,降低蓝藻的密度。 这种方法需要科学家们对细菌的选择和投放量进行精确控制。

3. 化学处理 •使用除草剂:在蓝藻密集区域喷洒合适浓度的除草剂,通过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来控制其生长。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需要注意 使用的剂量和药剂的环境影响。 •应用水质调节剂:适量投放水质调节剂,改变太湖水体中的水质参数,如pH值、氨氮浓度等,从而影响藻类的生长。这种方法 可能会对水体产生短期的影响,需要在科学家的指导下进行施用。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太湖蓝藻打捞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 的情况和限制。为了更好地控制太湖蓝藻数量并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 健康,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并持续进行监测和调整。 4. 水体调控 •控制营养物质输入:太湖蓝藻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通过控制农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流入 速度,可以减少蓝藻的滋生。 •加强水源保护:加强太湖周边的水源保护工作,减少湖泊受到的污染物的输入,可以有效控制蓝藻的增长。 5. 环境修复 •建立湿地:湿地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过滤水质的作用,可以将湖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到一定程度。建立人工湿地,有助于修复太 湖的水质和生态系统。

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

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健全太湖蓝藻暴发应急机制,增强应对处置能力,确保我省太湖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保护和改善太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重点湖库水华预警工作机制(修订)》等相关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应对以下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应急响应:太湖蓝藻暴发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应对工作;超出事件发生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 1﹒抓小抓早,提前谋划。 2﹒统筹协调,分级响应。 3﹒快速有效,及时处置。 4﹒平战结合,综合施策。

二、事件分级 按照太湖蓝藻暴发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太湖蓝藻暴发分为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和一般事件三级。 (一)重大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事件: 1﹒蓝藻水华面积大于(含)湖面面积的60%,且蓝藻水华发生区域平均藻细胞密度大于(含)8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80微克/升。 2﹒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出现水质黑臭。 3﹒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平均藻细胞密度大于(含)6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60微克/升;对于高效除藻除嗅设施常态化运行的自来水厂饮用水水源地,同时满足溶解氧小于(含)3.0毫克/升。 4﹒因蓝藻暴发,自来水厂出厂水主要指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致使3万户以上(含3万户)居民连续停止供水24小时以上(含24小时)。 (二)较大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事件: 1﹒蓝藻水华面积大于(含)湖面面积的40%,且蓝藻水华发生区域平均藻细胞密度大于(含)5000万个/升或平均叶绿素a浓度大于(含)50微克/升。 2﹒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出现水质黑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