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工业和生活

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磷指标的重要来源。

1.2环太湖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面广量大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上农家肥不再被利用,农民的

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不少农村河道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化粪池”和

农村垃圾的倾倒场所。其次,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60%以上农药、化肥随农田排水排入河道水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

的24.4kg增加到目前的66.7kg。

1.3气候变化及湖体水循环能力降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环太湖区域冬春季温度逐年上升,导致越冬藻类数量的提升和爆发性生长期的提前。同时由于太湖流动缓慢、蒸发量大,降水补充少,水位下降,水循环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从而促进了太湖蓝藻的爆发性。2007年1-4月太湖水温高于正常年份,尤其是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维持在20℃以上,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位相对较低,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m,比常年平均水位低5cm,单位水体光照强度较大,再加上整个太湖水温相对较高,促进了藻类生长;同时,2007年1-4月偏南风风向显著高于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梅梁湾聚集,加上

3-4月风速明显偏小,有利于微囊藻上浮形成水华。

因此,可以看出人为活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如大气污染、城市污水排放、农田化肥使用过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体养殖等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使得藻类大量的繁殖,从而给湖泊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2、太湖蓝藻的爆发的危害

2.1蓝藻对水生生物有影响

蓝藻能释放生物毒素类次级代谢物, 含一定浓度藻毒素的水体可使鱼卵变异, 蚤类死亡, 鱼类行为及生长异常, 水华爆发也常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另外, 在

水生脊椎动物及无脊椎动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 包括鱼、贝和浮游动物等, 有可

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危害人体健康。

2.2蓝藻对家畜及野生动物影响

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 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

嗜睡、口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甚至死亡。

2.3蓝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休闲和运动时, 皮肤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

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肤过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肠胃炎。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水体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

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

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

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

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

进行光合作用。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死去的

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而致使其不可再利用。

3、太湖蓝藻爆发的治理的方法

蓝藻治理是一个难题,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1生物治藻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防治、食藻生物、水生植物抑制等方法。

3.1.1 微生物治理

微生物对蓝藻水华的治理研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溶解蓝藻。溶藻微生物包括溶藻病毒、溶藻真菌和溶藻细菌。溶藻真菌主要通过释放抗生素类的物质达到溶藻目的。

3.1.2 食藻生物防治

食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操纵理论在水体中引入合适的其它生物, 如鱼类、贝类等, 它们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从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以放养滤食性鱼类直接控制蓝藻的生物操-纵技术已在国内外一些水体多次实践, 并证明是有效的, 如鲢鱼每生长1kg 体重可吃掉40-50 kg的蓝藻。

3.1.3 水生植物抑制

水生植物从营养竞争、沉降污泥和释放抑藻素三个方面来影响藻类的种群。水生植物对营养盐与光照竞争上比藻类有优势, 从而能抑制藻类大量繁殖。

3.2 物理治藻

蓝藻爆发后, 可以用船把它捞出来。还可以通过声波振动, 破坏蓝藻的细胞。也有专家提出, 引水冲刷, 进行大换水, 清除或置换太湖中含氮和磷高的淤泥。如此浩大的工程, 一是远距离调水, 可能会破坏上游的生态平衡, 影响国家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工程巨大, 耗费的时间较长投资巨大, 实施的难度太大。

3.3 化学治藻

目前治理蓝藻常用的药物杀灭方法是用硫酸铜法, 也可向局部水体投加丙玛三肽、钙化合物、铝化合物和改性粘土等。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 除藻效果显著。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具有致畸性, 并会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变异, 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 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由于太湖是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 所以不能采用硫酸铜来治理蓝藻。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 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 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要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应针对不同湖泊类型分析其造成富营养化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措施。先从规划和管理入手,加强湖泊周边的生态建设,挖淤增容,提高其承载力;同时加强陆地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养殖废水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入水体,并控制网箱养殖,减少水体利用污染;一旦发生藻类的繁殖,就必须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加以消除,具体办法,必须进行全面的监测与认真分析,在满足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加强防治。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止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040601140 周英豪太湖烟波浩淼,辽阔雄浑,地处长三角经济最发达地区,总面积2400平方千米,分属江苏(53%)、浙江(33.4%)、上海(13.5%)两省一市,除去湖中岛屿,实际水面233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9米,蓄水量44.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6亿立方米,换水周期约为300天。太湖具有饮水、工农业用水、航运、旅游、流域防洪调蓄等多种功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以水的灵气表现了吴越文化的精髓,也使太湖明珠—无锡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可是,这几年的太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4月无锡太湖蓝藻出现异常,5月蓝藻爆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无疑颠覆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蓝藻爆发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 (一)、蓝藻爆发的自然因素 1.无锡太湖水域地理位置的影响。 无锡市太湖水域地处太湖西北部,整体上是一个呈半封闭状的湖湾,湖域三面被陆地包围,一面向南方敞开,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同时由于太湖流域常年以东南风居多,整个太湖水污染往往随风飘向无锡水域并积聚不散。 其次,无锡市位于太湖流域中段,从上游流入无锡太湖湖域的京杭运河、金坛、溧阳来水水质均为Ⅴ类,已基本没有环境容量,导致太湖无锡水域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从2004年起,水利部在原太湖的自然排水通道望虞河实施调水,造成无锡市东部地区水位抬高,形成水体“滞流”,使京杭运河成为唯一的排水通道,导致太湖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了无锡太湖水域排水出路的矛盾。这样,在上游污水流入,下游东南风刮向无锡水域的双重作用下,当地水域的局部整治,虽起了一些作用,但仍难免杯水车薪的结局。 2.近年来太湖水质整体持续恶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中总磷和总氮浓度,虽然与最高的年份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1989—1996年,全太湖总氮处在V—劣V类水平,1996—2001年,总氮浓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劣V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

太湖富营养化原因与治理工程 ——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21008) 郑正(主持)——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近期加盟复旦: 复旦环科的大气化学方向的前沿地位是不可争议的,但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加强才能使环境排名符合复旦的地位。(以湖泊命名的研究所仅此一所) 一、太湖饮水危机 供水时太湖的主要功能。 梅梁湾---贡湖水厂取水口:2007年5月爆发蓝藻水华危机。6月1日太湖站科研人员取样,有严重的腥臭味(蓝藻的氮磷含量高达40%),6月3日已经大大好转,但仍大大劣于湾中心地带。——太湖蓝藻年年爆发,但近期威胁到了水厂的水质。 >> 具体表现: 1.中心磷、叶绿素浓度持续增高 2.持续时间长 3.范围扩大 4.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于是生态系统状况的恶化 【多年治理依然严重显示了其困难和复杂程度】 >>蓝藻爆发的原因: 1.气温和水温——全球变暖 2.水位——单位水体光强大 3.风向——三月初至五月末,西北风,有利于藻类在取水口堆积,为水质时间创造条件。 4.湖流——湾内向湖中心,利于取水口堆积。容易把堆积在取水口沿岸腐烂的取水口沿岸正在腐烂的蓝藻水 华冲向取水口。 二、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蓝藻水华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而最主要生态学体现。 >>中国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淡水湖(60%)和浅水湖泊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目前中营养和富营养的湖泊已经达到70%——严峻。 【2008年5月27日,在太湖宜兴湖岸出现黑水团】 >>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底栖动物…… ——湖泊中搞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小鱼动物上升,浮游动物减少,导致了藻类水华的上升原因: 1.人类活动: A工业化 B工业化城市扩展与城市化(早期只考虑了防洪,以建造排水系统>> 滇池污水大多来自昆明) C农业生产方式强度——高度养料 D渔业发展,湖岸围垦——滩地浅水区域,原本是缓冲地带 E闸、坝、环湖大堤东城,降低了河湖水量减缓熟虑改变湿地,减小自净能力。 2.自然原因: A营养背景高——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根据湖泊沉积物中硅藻组群组合重建湖泊营养水平——只是硅藻种类(转换关系:函数) >>原本处于中度营养化的水平。 B太湖的浅水湖泊特性。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07年5月6日,太湖开始爆发蓝藻,这个无锡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扰的“常客”,这次却来得更早、更凶。无锡市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5日,贡湖水厂水质尚能满足供水要求,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每升,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29日起,自来水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的腥臭味。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被滥砍滥伐,矿山被私自采挖,污水被恣意排放,能源被严重消耗。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已经很久了,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和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 而N、P等营养盐的主要来源是人类工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化肥农药。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蓝藻是一种细菌,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 最著名的由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污染事件之一就是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期间,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该事件主要是由于水源地附近蓝藻大量堆积,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NH3、硫醇、硫醚以及硫化氢等异味物质。 就在同一年,浙江全省海域共发生赤潮40次,发生面积累计近8500平方千米。其中有毒赤潮生物引发赤潮3次,累计面积约315平方千米。舟山海域和渔山列岛—韭山列岛海域是赤潮高发区。上述两个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和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5%和79% 触目惊心的污染,让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开始对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污染加强重视。解决环境问题从来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从多个维度实现治理水体污染。 第一,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使水体失去营养物质富集的可

能性。如,杜绝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大海中排放,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从最大可能途径截断水体过多营养来源。 第二,去除营养物。通过二级生化处理过程用微生物去除,利用生物法进行脱氮除磷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 第三,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包括生物性措施,工程性措施,化学方法等,例如生态放养、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及利用化学制剂杀藻等。 第四,建立植物净化系统.凤眼莲、灯心草、知风草、鸭拓草、水翁、空心菜等都是对氮、磷高吸收的植物,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种植这些植物,均会不同程度的收到对水的净化效果。 有许多地方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模式,如潍坊的河流养殖模式,通过水面投放鲢鱼、鳙鱼、草鱼等大规格滤食性鱼类鱼种,有效抑制水华的产生,解决河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在潍坊市的潍河、白浪河、虞河、张面河四河中投放鱼苗后,这些河道水质变清澈,透明度大大提高,实现了“以鱼养水”的目的,河道生态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深入认识和关注,以及科技的进步,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终将得到解决。而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增加一份舒适与安全。

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泥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自从2007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太湖水污染,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口恶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但从实验结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12年自从1998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亿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那么,的趋势。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那就是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而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 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锌以及氰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这些废水没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 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蓝藻作为河湖水华中常见优势种群,引起的蓝藻事件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无水喝的严重的“水危机”。不仅是太湖,全国各大湖泊都不同程度受到蓝藻污染,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蓝藻。对蓝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对近20年来国内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谓蓝藻是淡水湖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浮游植物种类,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营养盐浓度下,就会爆发性地生长,形成蓝藻水华“水华”是指内陆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形成蓝藻水华的藻类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节球藻、鞘丝藻、颤藻和束丝藻等,有时直链硅藻也伴随蓝藻大量滋生[3]。 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之一。目前水华发生的机理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多数蓝藻水华确切的诱发因子并不十分清楚[4]。但是人们探索的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目前,探讨蓝藻爆发机制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 1)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水深、温度、水温、水深、流速、水的动力特性、风向、风力、水体稳定性、光照和动力悬浮等。

2)化学因素, 主要有N、P浓度及氮磷比N/P、PH。

3)生物因素,包括浮游动物生物量、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但是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的讨论没有得到统一。主要集中在: 1 N、P 浓度及N/P的讨论 在研究蓝藻水华爆发机理时,对N和P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多。文献[5]对1956-1999年武汉东湖水华进行监测,提到武汉东湖水中P的浓度达到最高值时(测点1为1.349 mg/l,测点2为0.757 mg/l)产生水华,而水华也随着P浓度的降低而消退。宋亚莲等[6]根据藻类增长潜力试验和N、P等各有关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光、温度对洪泽湖浮游植物都没有起限制性作用,不能构成洪泽湖的限制性因子。洪泽湖富营养化主导控制因子是P,其次是N。Chi-Yong Ahn 等[7]认为湖水的富营养化与P、叶绿素及浊度有关。而N是另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但N的作用没有P作用大,但是高浓度的P并不总会导致富营养化,其它的抑制因素也起作用。这意味着,水体富营养化并不能认为即是水华。 但有学者曾提出微囊藻水华暴发与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并无直接关系[8],如陈宇炜[9]指出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虽与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值过高有关,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吕晋等对武汉市15个浅水湖泊在不同水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城市浅水小型湖泊蓝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主要因子,同时绿藻生物量等对蓝藻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武汉市浅水湖泊的高营养盐浓度,总磷及氮磷比不再是蓝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对于氮磷比,早在1983年Smith提出TN/TP<29易形成蓝藻水华的观点. 但这个观点受到许多质疑,然而也有的学者报道TN/TP可以达低到5~10。N/P<29只是蓝藻水华暴发的结果,而非原因.丰江帆等认为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水体的功能,改变了水生态环境,危害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因此,认识藻类水华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1.蓝藻水华的成因 (1) 营养物质与藻类水华 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 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充足,能给水生生物( 主要是藻类) 大量繁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导致浮游藻类( 或大型水生植物) 爆发性增殖。通常认为总氮的浓度超过0.2 mg /L,总磷的浓度超过0.02 mg /L 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美国EPA 建议总磷浓度0.05 mg /L,正磷酸盐浓度0.025 mg /L 是湖泊和水库磷浓度的上限。天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临界的氮磷比按重量计为7:1,当氮、磷比小于7∶1 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否则,磷则可认为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 (2) 气象因素 在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光照强烈、水流缓慢、适合的水温最适宜藻类生长,其产生的污染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性。 (3) 水生食物链失衡 从本质上来说,水体藻类暴发是水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生物物种失衡的过程,是一个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生物过程,要更多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各能量层次的生物通过捕食关系而紧密联系,相互间的影响也更大。如果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数量减少或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发生富营养化。该理论说明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营养化的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和科研支持,才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论文

水体富营养化论文 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 班级:高一(9)班 组长:笪慧娟 组员:吉珂娜、丁文君、许心玥、黄家悦、赵晴、王星烨 指导老师:王莹 摘要:2008年5月29日,受太湖蓝藻爆发影响,江苏省无锡市大批城区居民家中自来水水质骤然恶化,气味难闻,无法正常饮用,超市中纯净水被抢购一空。无锡市自来水公司的分析显示,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急剧爆发,令水源水质迅速恶化,最终影响了居民用水。 关键词:富营养化,氮磷钾含量 一、背景 最近中国农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氮、磷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水质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受到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富营养化危害极大,它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二、实验目的 1.探索测定水体中磷含量的相关实验。 2.利用相关实验随时检测水体中氮磷含量,监管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用水科学合理排放。三、试验方法 1、目视比色法属于半定量分析方法,测量误差较大。 2、利用分光光度仪,虽然精确度高,但仪器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很难普遍推广使用。 3、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定水体中氮、磷含量的新方法。

最终考虑到我们能力和技术水平有限,我们采用第三项方法。 四、基本原理 将待测水样加入硫酸、过硫酸钾后加热,此预处理方法的目的是使水样中的聚磷酸盐和有机膦转化为正磷酸盐,以便于下一步与钼酸铵反应。 正磷酸盐与稍微过量的钼酸铵反应,全部转化成钼杂多酸(磷钼黄)。加入氯化亚锡—甘油溶液,可将钼杂多酸(磷钼黄)还原为磷钼蓝。由于磷钼蓝的蓝色深度与磷含量成正比,故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磷含量。 方程式如下:O43-+12MoO4-+24H++3NH4+?(NH4)3PO4?12MoO3+12H2O 五、主要试剂 1.磷酸盐储备溶液:110?干燥2h的磷酸二氢钾0.2197/4g溶于水,移入250ml 容量瓶中,加1.25ml1+1磷酸定容至250ml。此时浓度为50μg/ml。 2.磷标准溶液:吸取100ml磷酸储备液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至250ml,此时浓度为20μg/ml。 3.钼酸铵溶液:7.5g钼酸铵((NH4)6Mo7O24`4H2O)溶于250ml容量瓶中,定容至250ml,此时浓度为26g/L。 4.甘油—氯化亚锡溶液(0.2%) 5.硫酸溶液(1+1) 6.过硫酸钾溶液:2g过硫酸钾溶于50ml蒸馏水中,此时浓度为40g/L。 7.待测水样。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太湖的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摘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随着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太湖流域的GDP总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 影响,已导致太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情况日趋严重。本文简 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发展与现状,并简单介绍了一些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 前言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流域包括苏州、无锡、湖 州等38个市县,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淡水资源,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 2338km 2 ,平均水深只有 1.9m ,湖水滞留期约 300 天,各湖区水动 力差异显著。20世纪60年代,太湖略呈贫营养状态,1981年时仍属于中营养湖泊,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北部的梅梁湾开始频繁暴发蓝藻、水华。而后,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太湖现在已变得腥臭远扬。 一、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 (一)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1.农业污染 农药和肥料的流失成为农业污染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单位耕地 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折纯)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00 kg・hm-2提高到目前600 kg.hm-2 左右.单位耕地面积的农药用量达25 kg.hm-2至30kg・hm-2。但是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却没有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降低了。人们用的化肥和农药逐渐增多,水体的氮磷 含量明显升高。雨水冲刷不当和灌水不当,带有超含量氮、磷的水体就流入河道。既造成 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农药和化肥施用的广泛、分散、不合理等特点,使 之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 2.养殖业污染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养殖业大规模发展,太湖周边有大量集中的禽畜饲养场建立,但 是这些饲养场几乎无任何处理措施的直接排放,已成为太湖地区的污染源之一。养殖业规 模与强度过大,致使水体中营养物含量随养殖业规模和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水 质明显恶化,养殖业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污染不可小视。 3.工业、城市污水的污染 由于太湖的地理位置,很多的商家会选择在太湖湖畔建厂。据统计太湖流域日排水百 吨以上或日排COD 30 kg以上的排污单位1 035家。其中江苏省770家,浙江省257家, 上海市8家,截止1998年上半年,治理已达标和已完工的457家。占总数的44.2%;正在施工的436家,占总数的42.1%;仍未动工的142家,占13.7%。

浅谈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

浅谈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 庄玉萍0711010033 摘要:2007年5月份太湖蓝藻暴发引起的无锡市自来水危机事件进一步凸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严峻局面和蓝藻水华频发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太湖富营养化发生、发展的原因.研究表明,太湖富营养化之所以如此严重,主要是由于太湖发育于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营养本底高;由于水浅和沉水植被的退化使得频繁的风浪扰动造成内源营养盐负荷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流域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太湖富营养化进程。 关键词:太湖;蓝藻;富营养化 Abstract: InMay 2007 an outbreak of blue algae in Taihu Lake in WuxiCity, due towater crisis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critical situation of lake eutrophication an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lgal blooms in the statusquo. Thispaper analyzes the occurrenceof eutrophication in Taihu Lake, the development of r eason.The resultsshow thateutrophication is so severe, mainly due to the Taihu Lake i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 plain development, nutrition, hi gh background; the shallowwater and submergedvegetation degradationcause d bywinddisturbance makes frequent source of nutrient load within the Maintained at a very high level; thebasin's rapid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in thecommunity, further exacerbating the eutrophication process。 Keywords:Lake; cyanobacteria; eutrophication 中图分类号:K90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蓝藻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藻类原核生物,常于夏季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太湖广阔湖区周边凹槽水湾的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据资料记载,在往年太湖蓝藻一般在5月底6月初暴发,而2007年从4月25日起,太湖的梅梁湾就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2007年5月7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暴发,比2006年提前了近一个月。从2007年5月19日的卫星云图上可清楚地看到,在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了大范围明显的异常高绿度值信息(图1)。经过实地调查取样,确定是大范围蓝藻暴发所致[1- 3]。由于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引起无锡饮用水污染的危机,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无锡市自来水有异味、不能饮用,矿泉水(纯净水)脱销,一时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际上,蓝藻水华对太湖周边的人来说,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解放前太湖里就有蓝藻水华(当地人也称湖靛) ,只是那时的蓝藻水华远不如现在这样的规模和范围。因此,发生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太湖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大量生长繁殖,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在取水口大量堆积、死亡腐烂,促成了此次危机事件的发生。

水体富营养化论文

太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期性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38km²,年吞吐量约53亿m³,出入湖河流224条,其中入湖河流70多条,出湖河流150多条。太湖流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太湖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具有蓄洪、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多项功能,同时也是无锡、苏州两市的主要饮水源及上海与浙东地区主要水源供给地。近年来不合理开发与大量污染物排放入湖,使太湖水质污染严重,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制约流域经济发展。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多的氮、磷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大量的浮游植物正是为水体带来了丰富的营养氮、磷等元素,并且伴随着周围的影响因素如:COD、水温等,更加剧了太湖的水体富营养化。因此,要控制太湖的富营养化,必须从源头下手。有效控制含有水体富营养化的“元凶”,氮、磷等。即有效控制周边工业废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不规范的湖面开发利用及湖底污染淤泥的长期累积。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影响因素

1 绪论 太湖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体,由于流域内工业、农业的高速发展及生活污水无节制排放,水污染防治相对滞后,加之湖泊自身的水文特征等效应,使太湖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并已危及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07年5月29日,当无锡市的居民一大早起来,准备接水漱口洗脸时发现管道中流出来的是散发着强烈腥臭味的自来水,顿时全城大部分区域陷入了不同程度的水荒中。事件很快引起了全国上下和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无锡市委和市政府立刻启动了应急方案:请来专家对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确定产生臭水污染的原因,加大引江济太和梅梁湾调水力度,加大纯净水供应,实施增雨作业,组织人员进行蓝藻打捞等一系列措施。直至6月初,自来水供应趋于正常。此次无锡市饮用水危机的爆发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根据危机事件爆发后野外采样调查发现:位于取水口东部沿岸有历史上围湖造田遗留下来的低矮围堤,围堤东部散布着一些芦苇等挺水植物。恰遇今年暖冬,蓝藻水华爆发得较早,在岸边堆积死亡的蓝藻水华在风向转变的情况下,漂到取水口周围堆积,造成此次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1日下午调查采样发现,在此水域附近,仍然漂浮着许多腐烂发臭的水华团。采样分析发现,其中总氮、总磷、COD Mn浓度分别高达23.4mg/L,1.05mg/L,53.6mg/L,叶绿素a的浓度高达0.98mg/L。这些参数是太湖正常情况下的10~20倍。这已经是危机事件即将结束时的水质数据。可见在危机事件爆发初期,水源地的水质受到的污染有多严重。 要研究太湖水华爆发的机制,除了研究物理、化学、气象、地质和社会等因子外,生物因子应是研究的重点。在湖泊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尤其是浮游植物历来都是研究的重点。浮游植物的变化不仅受外界因子的影响,而且受自身生理机制的制约,因此应从这两方面对太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周期性及其机理进行研究。 1.1 湖泊富营养化概述 富营养化现象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