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蓝藻作为河湖水华中常见优势种群,引起的蓝藻事件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无水喝的严重的“水危机”。不仅是太湖,全国各大湖泊都不同程度受到蓝藻污染,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蓝藻。对蓝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对近20年来国内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谓蓝藻是淡水湖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浮游植物种类,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营养盐浓度下,就会爆发性地生长,形成蓝藻水华“水华”是指内陆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形成蓝藻水华的藻类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节球藻、鞘丝藻、颤藻和束丝藻等,有时直链硅藻也伴随蓝藻大量滋生[3]。

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之一。目前水华发生的机理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多数蓝藻水华确切的诱发因子并不十分清楚[4]。但是人们探索的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目前,探讨蓝藻爆发机制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

1)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水深、温度、水温、水深、流速、水的动力特性、风向、风力、水体稳定性、光照和动力悬浮等。

2)化学因素, 主要有N、P浓度及氮磷比N/P、PH。

3)生物因素,包括浮游动物生物量、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但是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的讨论没有得到统一。主要集中在:

1 N、P 浓度及N/P的讨论

在研究蓝藻水华爆发机理时,对N和P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多。文献[5]对1956-1999年武汉东湖水华进行监测,提到武汉东湖水中P的浓度达到最高值时(测点1为1.349 mg/l,测点2为0.757 mg/l)产生水华,而水华也随着P浓度的降低而消退。宋亚莲等[6]根据藻类增长潜力试验和N、P等各有关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光、温度对洪泽湖浮游植物都没有起限制性作用,不能构成洪泽湖的限制性因子。洪泽湖富营养化主导控制因子是P,其次是N。Chi-Yong Ahn 等[7]认为湖水的富营养化与P、叶绿素及浊度有关。而N是另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但N的作用没有P作用大,但是高浓度的P并不总会导致富营养化,其它的抑制因素也起作用。这意味着,水体富营养化并不能认为即是水华。

但有学者曾提出微囊藻水华暴发与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并无直接关系[8],如陈宇炜[9]指出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虽与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值过高有关,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吕晋等对武汉市15个浅水湖泊在不同水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城市浅水小型湖泊蓝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主要因子,同时绿藻生物量等对蓝藻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武汉市浅水湖泊的高营养盐浓度,总磷及氮磷比不再是蓝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对于氮磷比,早在1983年Smith提出TN/TP<29易形成蓝藻水华的观点. 但这个观点受到许多质疑,然而也有的学者报道TN/TP可以达低到5~10。N/P<29只是蓝藻水华暴发的结果,而非原因.丰江帆等认为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

15~20倍时,是蓝藻大量繁殖的最佳条件。唐汇娟比较国内35个湖泊(23个发生蓝藻水华)后发现,发生蓝藻水华的湖泊中N/P在13~35,而没有发生蓝藻水华的湖泊中N/P则小于13。

王朝晖对广东省19个大中型水库的浮游植物状况进行调查,调查表明水库的营养盐含量对蓝藻细胞密度影响不大,但蓝藻细胞密度和百分比却影响着水库的水质,蓝藻细胞密度越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越高。虽然水库营养盐含量对蓝藻细胞密度影响较小,但营养盐之间的比例与蓝藻细胞密度密切相关,高密度蓝藻出现在N:P(原子比)为10~30的水平,在20细胞密度达到高峰,大部分淡水水体属于磷限制性水体,过量磷的输入使水体中磷含量不再受到限制,从而大大刺激浮游微藻类的生长,特别是蓝藻类的生长。

然而,目前国际上流行的N/P比学说所不能解释的某些富营养水体中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现象。

张哲海等为解南京玄武湖蓝藻水华的成因,对玄武湖长期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现场调查。指出,东南湖回水可能是玄武湖蓝藻水华发生的诱因,生态失衡是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蓝藻水华的暴发与富营养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其暴发加重玄武湖富营养化程度。

目前有报道出现蓝藻水华的湖泊,其营养盐浓度范围大致相近,即TN在1~10(20) mg/L,TP在0.01~0.1(0.2) mg/ L。而氮磷比值可以判断其中起限制作用的营养元素.如果一个湖泊的营养盐浓度在此范围以外,往往很难再看到蓝藻水华的发生.

2 水温的讨论

Inga Kanoshina等认为低N:P比值是蓝藻水华的先决条件,而水温、风力

是促发条件。任健等通过对1986~2007年12个太湖蓝藻暴发典型个例的分析,得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对太湖蓝藻暴发有促进作用,是蓝藻何是暴发的主导因素。微风、低气压为太湖蓝藻向特定区域内聚集、上浮提供有利条件,是引发太湖局部水域蓝藻暴发的诱导因素。

确定水温是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后,有学者对蓝藻爆发的水温条件进行探讨。王得玉等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动态监测太湖地区蓝藻水华发展过程,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前提下, 水体温度是影响蓝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合适的水体温度24~30℃是蓝藻爆发的必要条件,大于30℃的高温,对蓝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赵孟绪等对影响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当水库表层水温为25~35℃,适合蓝藻水华的发生。另外,在具备充分营养盐与适合水温条件下,水体稳定性是控制汤溪水库蓝藻水华发生时间的关键因子。金相灿研究了2种典型水华蓝藻(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及浮力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水华微囊藻在温度低于13℃时几乎不能生长,高于16℃能缓慢生长,且随着温度升高,生长速率增大;孟氏浮游蓝丝藻在温度为10℃时就能缓慢生长,当温度高于16℃时即能够较好生长;2种藻的生长速率在10~28℃范围内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降低至13℃以下,水华微囊藻下沉趋于休眠,而孟氏游浮蓝丝藻则趋于底栖继续生长;温度升高至13℃以上,水华微囊藻趋于复苏和上浮,而孟氏浮游蓝丝藻趋于浮游.

3 PH的讨论

曾有研究报道,蓝藻在PH低于4或5的环境中不能生存,其生存的适宜PH 范围为7.5-10.0。

黄钰铃利用物理模型研究pH值对蓝藻水华生消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体pH 与水华生消密切相关,当营养物质及其他条件适宜时,pH为8可促进水华发生;当pH值不利于藻类生长,藻类的自适应性使其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调节水体pH值趋向适宜生长的偏碱性范围。

Yoshimasa Yamamoto通过一年实验监测,表明水华束丝藻爆发的条件与水温、PH及日照时长有关系,得出当pH低于7.1,水温为11°C时水华束丝藻不能生长,在10L:14D的光周期下生长会受抑制。

4 其它讨论

张毅敏等对铜绿微囊藻的水动力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流速和温度以及营养盐浓度对藻类生长有着密切影响,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临界流速.不同营养状态,临界值不同,在N:P 为4.5:1情况下推测临界流速为0.50 m/s;在N:P为2.7:1情况下推测临界流速为0.30 m/s。曹巧丽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在温度、光照、初始pH 和营养盐等基本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模拟不同水流流速下铜绿微囊藻水华的产生与消亡过程,在10~40 cm/s流速区间里藻类生长周期随流速增大而变长,藻类最大现存量在40cm/s流速下最大,在10 cm/s流速下最小,流速为30 cm/s时藻类比增率最大,较适合藻类生存,在整个水华暴发过程中水体氮磷营养浓度呈下降趋势,水体的pH、DO和Ec变化不大。

Martin T.指出蓝藻产生不仅与营养程度等上述因素有关,也与湖泊的形态、光照度、食物链结构有关。湖的深浅与蓝藻的种类有关。

唐忠波等采用大型室内湖泊模拟装置对孟氏浮游蓝丝藻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规律进行模拟,得出孟氏浮游蓝丝藻浮力对光的响应能力。

5 小结

虽然国内外有关蓝藻机制的研究较多,水华发生机理尚不明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引起蓝藻水华的氮、磷的浓度及氮磷比没有一个固定阀值。

2)蓝藻的分布与水深,与水温的关系没有统一的定论。

3)蓝藻生物量有多少才能爆发还没有形成标准。

由于对于水华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未明确,因此,要建立能够用于监测部门的预警预报系统的水华的模型,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在成熟的理论研究后,才能对调控有一个成熟的操作技术。另外,藻类自身对氮磷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水华的形成,因此研究湖泊水华发生以及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机理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蓝藻水华暴发的机理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蓝藻水华的研究工作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政府应鼓励其对蓝藻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蓝藻监测新技术的研发。水质预警的模型现在已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在监测部门中推广的却很少。因此,要针对预警监测的需要,开发出合适的水源地蓝藻水华的预警模型和数据库,以提高监测部门的预警能力。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分析爆发蓝藻的原因_蓝藻爆发的成因

分析爆发蓝藻的原因_蓝藻爆发的成因 蓝藻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很强的藻类。环境污染,水源污染,蓝藻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那么,爆发蓝藻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分析爆发蓝藻的原因吧! 蓝藻的特点 1.分布广:蓝藻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中,喜高温,主要在淡水中生长,成为淡水中重要的浮游植物,在温暖的季节里常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在我国南方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由蓝藻形成的“水华”。在盐碱水中蓝藻较多。 2.适应性强,可在极端不良的环境中出现。对温度、盐度升高,照度、养分、溶氧下降及硫化氢出现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耐性。 3.蓝藻类有些种类具有固氮能力,特别是具有异形胞的种类,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自身需要的氮肥,从而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所以蓝藻的发生和水体的营养元素比例失衡有很大关系。 4.浮游种类喜高温、强光、高pH和含氮高、有机质丰富的静水水体。因而符合上述条件的虾池易引起蓝藻爆发。 5.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它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蓝藻水华发生时,散发腥臭味,夜间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水生动物有毒,破坏生态平衡,危害渔业,也使水的其他利用价值降低。 蓝藻的危害 1.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例如微囊藻夏荤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在水体表层形成一层厚厚的类似于油漆样的物质。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虾类的死亡。更为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蓝藻爆发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对近20年来国内外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蓝藻作为河湖水华中常见优势种群,引起的蓝藻事件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例如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无锡无水喝的严重的“水危机”。不仅是太湖,全国各大湖泊都不同程度受到蓝藻污染,因此,人们开始关注蓝藻。对蓝藻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对近20年来国内对蓝藻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总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谓蓝藻是淡水湖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浮游植物种类,在适宜的气象条件和营养盐浓度下,就会爆发性地生长,形成蓝藻水华“水华”是指内陆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形成蓝藻水华的藻类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节球藻、鞘丝藻、颤藻和束丝藻等,有时直链硅藻也伴随蓝藻大量滋生[3]。 蓝藻水华的暴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特征之一。目前水华发生的机理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多数蓝藻水华确切的诱发因子并不十分清楚[4]。但是人们探索的蓝藻水华的影响因素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目前,探讨蓝藻爆发机制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 1)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水深、温度、水温、水深、流速、水的动力特性、风向、风力、水体稳定性、光照和动力悬浮等。

2)化学因素, 主要有N、P浓度及氮磷比N/P、PH。

3)生物因素,包括浮游动物生物量、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但是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的讨论没有得到统一。主要集中在: 1 N、P 浓度及N/P的讨论 在研究蓝藻水华爆发机理时,对N和P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多。文献[5]对1956-1999年武汉东湖水华进行监测,提到武汉东湖水中P的浓度达到最高值时(测点1为1.349 mg/l,测点2为0.757 mg/l)产生水华,而水华也随着P浓度的降低而消退。宋亚莲等[6]根据藻类增长潜力试验和N、P等各有关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光、温度对洪泽湖浮游植物都没有起限制性作用,不能构成洪泽湖的限制性因子。洪泽湖富营养化主导控制因子是P,其次是N。Chi-Yong Ahn 等[7]认为湖水的富营养化与P、叶绿素及浊度有关。而N是另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但N的作用没有P作用大,但是高浓度的P并不总会导致富营养化,其它的抑制因素也起作用。这意味着,水体富营养化并不能认为即是水华。 但有学者曾提出微囊藻水华暴发与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并无直接关系[8],如陈宇炜[9]指出太湖微囊藻水华暴发虽与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值过高有关,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吕晋等对武汉市15个浅水湖泊在不同水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水深、pH、浮游动物生物量是影响城市浅水小型湖泊蓝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主要因子,同时绿藻生物量等对蓝藻组成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武汉市浅水湖泊的高营养盐浓度,总磷及氮磷比不再是蓝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对于氮磷比,早在1983年Smith提出TN/TP<29易形成蓝藻水华的观点. 但这个观点受到许多质疑,然而也有的学者报道TN/TP可以达低到5~10。N/P<29只是蓝藻水华暴发的结果,而非原因.丰江帆等认为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

我国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我国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大范围、动态的特点,在蓝藻水华监测中广泛应用。在总结我国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中的数据源、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蓝藻水华;遥感监测;原理;数据源;研究方向;展望 ReviewonRemoteSensingMonitoringofCyanobacteriaBloominChina XIONG Chun-ni 1TIAN Xiao-feng 2TANG Ai-yi 3WEI Hong-hui 1 (1 Guangzhou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re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30; 2 Guangzhou Guangya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3 Guangzhou Peiying Middle School) AbstractCyanobacteria bloom occurred frequenctly in recent years and became one offocal point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was quick,abroad-area,dyna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and was used widely in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cyanobacteria bloom,the remote sensing data used in current research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 were reviewed,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was proposed. Key wordscyanobacteria bloom;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principle;data source;research interests;prospect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世界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我国尤其严重。据统计,我国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已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22%属于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1]。水华是富营养化湖泊的常见现象。在一定的温度、光照、风速条件下,水体中的藻类暴发性生长,聚集在水体表面,形成水华。水华不但破坏景观,释放有异味的物质,而且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某些藻类还会产生藻毒素,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威胁水质安全。 传统监测方法是在湖库布点、采样,然后进行实验室分析,耗时费力,对于大面积的水域往往难于快速全面地监测蓝藻水华的分布和变化。相比之下,遥感监测具有快速、范围大、动态的特点,已经成为蓝藻水华监测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的理论及实践应用作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以太湖为例的蓝藻水华的爆发机制及控制对策。文章简述了蓝藻的构成及对蓝藻水华的定义;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引起蓝藻爆发的原因;详述了如何以控污截源、生态修复、流域管理等手段控制蓝藻水华的持续爆发;并概括了蓝藻水华对当地水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有效利用蓝藻水华。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爆发机制,控制对策 1.蓝藻 1.1基本特征 1)细胞壁由纤维素(内层)和果胶质(外层)组成,细胞外有的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地散在细胞周围的原生质内。色素成分主要为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藻胆素是蓝藻的特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Allophycocyanin)等。

3)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和核膜。属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 4)同化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Cyanophycean starch)。 1.2繁殖方式 主要为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未 发现有性繁殖,可产生的孢子有:内 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壁孢子(休眠 孢子)、藻殖孢。营养繁殖常见为细胞 分裂,特殊为藻殖孢繁殖。 (1)段殖体是蓝藻藻丝上两个 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凹面体) 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 短的藻丝分段,又称藻殖段或连锁体。图1 繁殖方式图(2)厚壁孢子系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营养,然后细胞壁增厚而成。厚壁孢子有极强的生命活力,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长期休眠。 (3)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以外)产生的一种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它是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成的。具有异形胞的蓝藻能固氮,当水中氮缺乏时,异形胞的数目显著增加。

蓝藻的危害以及蓝藻爆发的原因

蓝藻的危害以及蓝藻爆发的原因 蓝藻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最原始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中,喜高温,高温季节会使蓝藻大量暴发。那么,蓝藻都有哪些危害呢来早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蓝藻的危害 按照危害性大小,大致可以分为微囊藻、螺旋藻、项圈藻、颤藻。其中以微囊藻的危害最大。 微囊藻老百姓习惯称作蓝绿藻,夏季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在水表层形成一层厚厚的类似于油漆状的物质。蓝藻一旦成为优势种群,温度越高繁殖越快。 由于蓝藻的过度繁殖,抑制了其他藻类的繁殖,死亡个体分解也可产生生物毒素,即蓝藻素。 蓝藻素数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中毒死亡,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光合作用强烈,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pH的上升又进一步促使其繁殖,所以形成恶性循环。 而且当蓝藻大量死亡后,发出一股难闻的腥臭味,消耗大量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毒素。 以上几点会造成养殖动物的食欲降低,免疫能力下降,并且由于大部分蓝藻的外层都有一层胶被,不易消化,鱼虾误食后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极大地增加了患病概率。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影响饲养管理,而且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绿色水产品养殖的目标,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蓝藻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呢? 蓝藻

二、蓝藻爆发的原因 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他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氮磷比例失衡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残饵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蓝藻应急处理与最新技术 目录 1背景概述 (1) 1.1蓝藻的定义 (1) 1.2蓝藻的危害 (1) 1.3蓝藻爆发的成因 (4) 1.3.1内因 (4) 1.3.2外因 (5) 2蓝藻治理技术 (6) 3、新型技术 (7) 3.1光量子技术—光量子同频共振净水仪 (7) 3.2“俏貔貅”蓝藻处理技术 (9) 3.3微能耗加压沉淀蓝藻治理技术 (10)

1背景概述 1.1蓝藻的定义 蓝藻(Cyanobacteria),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是蓝藻界蓝藻门的原核生物。蓝藻是地球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细胞结构简单,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内含叶绿素a、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且含有藻胆素,无叶绿素b。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图1蓝藻细胞结构模式 1.2蓝藻的危害 绝大多数蓝藻个体直径和宽度为3~10μ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

起时,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我们所说的蓝藻,应该叫做蓝藻门,下分为蓝藻纲,包括色球藻目、颤藻目、念珠藻目和真枝藻目4个目,易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包括: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节球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水华极为常见。 (1)破坏水生态平衡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容易大量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绿藻爆发,被称为“绿潮”。蓝藻趋光而浮于水体表面,容易引起底部缺氧、水体夜间溶氧不足,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并争夺其它生物生存空间。 图2“绿潮” (2)水质污染 蓝藻爆发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事件。2007年6月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几十厘米厚的蓝藻覆盖所有水面。据无锡市政府公布的统计

蓝藻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固定的研究进展

蓝藻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固定的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成为了我们面 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品质、生态系统、食物安全等关键方面。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控制需求变 得越来越高。 二氧化碳固定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过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 生物有机物,并提供能量来源。蓝藻是一类特别有意思的微生物,它们具有光合作用,并且是二氧化碳固定的主要生物。在过去的 几十年里,对于蓝藻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固定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首先,需要明确蓝藻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光合作用操作方式。蓝 藻大致个体尺寸在1至100微米左右,它们经常长在水体中,因 此它们被称为水生藻类。它们具有南瓜红素和蝶呤等色素,这些 色素帮助蓝藻在长虹光谱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换为生命活动所 需的化学能量,这就是光合作用的基本操作方式。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蓝藻如何进行二氧化碳固定。蓝藻使用光 合作用生成能量,利用这些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化物质。在 这个过程中,蓝藻通过酶的帮助将二氧化碳与氢离子结合形成有

机古代微生物酸,然后继续将这些代谢产物转化为更复杂的有机 化合物。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蓝藻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固定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蓝藻的生物能量转化效率非常高,这使得蓝藻成 为了生产高质量食品和生物燃料的具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未来, 它还可能成为一种绿色的碳捕捉技术,有助于处理二氧化碳来源,如发电厂和工业生产过程。 综上所述,蓝藻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固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 常重要的进展。它们正在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问题的关 键技术和战略手段。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有关蓝藻和其 他微生物的发现,并将其应用于环保、食品工业和能源利用等领域。

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在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日益备受关注的今天,蓝藻水华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蓝藻生长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而且还释放出某些物质会破坏生态平衡,破坏水资源的生态环境,造成质量污染,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因此,发展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 一、蓝藻水华的现状 蓝藻是生长在浅水湖泊、河流、沿海水域及其他水体中的一种藻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城市化速度加快、农业化程度提高,污染源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里、氮等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增大,使蓝藻增生的条件不断恶化。与此同时,气候变暖、潮湿程度、水温等因素也会对蓝藻的生长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蓝藻异军突起,条条河流、湖泊成了蓝绿色的污染集中地,水体呈现青色或蓝绿色,水体变浑浊、特别有异味。然而,这种现状可怕的不只是污染严重,更恐怖的是其生态环境问题。 二、蓝藻修复研究成果 1.生态修复剂 生态修复剂是指在保证安全、环保、可持续、恢复生态平衡等原则基础上,利用生物与化学物质功能、互作等原理,制造成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在适当环境里达到对修复被污染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的目的。 修复剂可分为石灰类、硅酸盐类、高分子吸附材料等多种,其功能不尽相同。目前常用蓝藻修复剂有硅酸钙、氧化铝、PM-0水解剂等。 2.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亦可发挥生态修复的功效。对于蓝藻水华,水生植物能够提供光和氧,通过减少氮磷等营养盐的浓度,削弱蓝藻滋生的环境,使蓝藻无法生长繁殖,大量减少水体中的蓝藻生长和繁殖。 三、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领域 蓝藻生态修复的适用领域主要是湖泊、水库、河流、海岸等自然水体。这些地 区污染物质排放量较高,在经济和环境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水体管护人员尤其需要统一科学、严格、负责任的蓝藻生态修复方案,维护水质环境;城市区域内的一些人工景观水体如小区减缓池、公园水景等,也是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四、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污染特点开展研究。在不同污染类型地区根据不同水体特点,整合技术 理念和实践经验,合理选择技术路线,提供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推动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推广,让污染治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 2. 提高技术水平。并采用工业化及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形成产业链,提高新型 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普及率和实际治理能力。 3. 将生态修复技术与水利工程等技术相结合。发挥修复技术和水利工程的优势 和特点,对浮游灌溉水进行强制预氧化处理和水体流动控制,同时采用NGO灌溉 用水节课控制,以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总之,新型蓝藻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前景,从而维护水质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

蓝藻光合作用研究

蓝藻光合作用研究 近年来,蓝藻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有关其光合作用的研究方面。蓝藻的光合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过程,它能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化学能量。这一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光敏反应中心(PS)跃迁、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反应。此外,蓝藻还能利用其他方法来促进光合作用,比如使用自身的色素cpu蛋白来吸收太阳能。 蓝藻光合作用是复杂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它。最近,研究人员对蓝藻光合作用的研究取得了有益的进展。他们在体外系统中研究了蓝藻色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他有关的问题。例如,他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色素cpu蛋白如何影响蓝藻的光合作用,探究了太阳能在外加物质中的传导机制,并尝试了新的方法来提高蓝藻的光合效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着手研究了蓝藻的生物学特性,如其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以了解其光合作用机制。例如,研究人员利用碱基组学和表观遗传学应用来研究蓝藻色素cpu蛋白在植物光合作用和光敏 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同时,他们也利用遗传学方法来解析蓝藻及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功能,以深入探讨蓝藻的光合机理。 此外,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用于改善蓝藻光合作用的方法。例如,他们建议基因改造技术可以改变蓝藻的光合速率和效率,从而改善它们的光合作用。此外,他们也提出利用蓝藻种质资源来突破蓝藻光合作用效率低下的限制,并建议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来发

现蓝藻因子,这些因子有助于提高蓝藻的光合效率。 综上所述,蓝藻光合作用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许多有益的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蓝藻光合作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蓝藻的光合作用将会更加有效,产生更多的生物化学能量,为我们生活带来更多的好处。

蓝藻光合作用的机理及其应用

蓝藻光合作用的机理及其应用蓝藻是一类原始的蓝绿色藻类,其光合作用机理独特,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蓝藻光合作用的机理及其应用。 一、蓝藻的光合作用机理 与其他植物一样,蓝藻的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光能提供的能量。但是,蓝藻的特殊点在于光合色素。在蓝藻中,可以发现两种光合色素:叶绿素a和蓝绿素。与其他植物不同的是,蓝绿素可以直接吸收能量而不需要其他辅助光合色素。 此外,蓝藻并不依赖于光合体系I和II,而是依赖于一种名为“光合外链”(Cyanobacterial Electron Transport)的电子传递链。通过这种电子传递链,蓝藻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离子。氢离子则会被转移到相关的酶上,形成ATP和NADPH。这些物质将被用于光合作用中的糖原合成。 二、蓝藻光合作用的应用

1. 蓝藻的环保应用 由于蓝藻可以将氧气释放到环境中,帮助提高空气质量,所以 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运用。比如在各种城市公园、 景区和工业园区中,往往会选择栽种一些具有降低污染能力的蓝藻,配合其他植物共同净化环境。 此外,蓝藻也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由于它对于有机和无 机污染物质都有微生物降解的作用,所以往往可以通过设置植物 吸附设备和生态修复工程等模式,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 2. 蓝藻的农业应用 蓝藻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在农业的聚氨酯多孔 隔膜使用过程中,蓝藻多糖的使用成为有效的添加剂。多糖可以 增加孔隙大小,提高膜的额外吸附性。 此外,蓝藻的叶绿素也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中。叶绿素为植物 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营养源,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和比例,能够使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提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

化感物质抑藻机理

化感物质抑藻机理 一、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体中的蓝藻爆发是富营养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会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抑藻方法已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化感物质是生物体释放的一类物质,它对其他生物具有抑制或促进作用。近年来,化感物质在抑藻方面的应用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化感物质抑藻机理,以期为水体蓝藻爆发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化感物质抑藻机理 1. 竞争营养物质 化感物质可能通过竞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来抑制蓝藻的生长。当化感物质浓度较高时,它们会与蓝藻竞争有限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蓝藻的生长速率。这种竞争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蓝藻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水体中的蓝藻数量。 2. 干扰细胞代谢 一些化感物质可以干扰蓝藻的细胞代谢过程。例如,某些植物释放的酚类物质可以抑制蓝藻细胞内的重要酶,从而干扰其能量代谢过程。此外,一些化感物质还可以干扰蓝藻细胞壁的合成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破裂或死亡。 3. 诱导细胞凋亡 一些化感物质可以诱导蓝藻细胞发生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

性细胞死亡过程,它可以通过触发内源性死亡信号来诱导细胞自我毁灭。当化感物质与蓝藻细胞结合时,它们可以触发细胞凋亡过程,导致细胞死亡。这种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蓝藻数量。 三、结论 化感物质抑藻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了解化感物质的抑藻作用机制,我们可以为水体蓝藻爆发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目前关于化感物质抑藻的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如化感物质的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化感物质抑藻的奥秘。此外,通过探讨化感物质与蓝藻的相互作用关系,还可以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化感物质抑藻机理,以实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深入探讨不同种类化感物质对蓝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研究化感物质在自然水体中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 (3)探究化感物质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4)开发基于化感物质的蓝藻爆发治理技术和方法。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感物质在抑藻方面的应用前景,为水体蓝藻爆发的治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

蓝藻调研报告

蓝藻调研报告 蓝藻调查报告 一、背景介绍 蓝藻,又称蓝藻藻类,是一类原生质中含有蓝绿色叶绿素的微生物。它们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有鬃毛的微生物,生活在淡水、海水和土壤中。蓝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资源调查 我们选择了一个公园作为研究区域,对蓝藻进行了资源调查。我们首先进行了蓝藻的采样工作。采样时我们注意选择了不同的水域位置,包括湖泊和小溪,并收集了多个样本。我们对每个样本进行了记录,并在实验室中对样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三、调研结果 通过对蓝藻的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蓝藻丰富多样: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蓝藻。虽然大多数样本属于同一属的蓝藻,但它们的形态、颜色和生长环境存在差异。 2. 蓝藻分布广泛: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蓝藻在我们研究区域内广泛分布。无论是在湖泊还是小溪中,蓝藻都可以找到。这表明蓝藻对不同水域环境具有适应性。 3. 蓝藻对水质的影响:一些蓝藻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会繁殖迅

速,导致水域中产生大量蓝绿色的藻菌。这种现象叫做蓝藻 水华,它会给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可能释放一些有毒物质。 四、影响和应对措施 1.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蓝藻水华会严重影响水域的生态环境,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破坏水体的氧气平衡。这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严重威胁。 2. 水域保护和管理:为了应对蓝藻水华带来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水域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对水体的污染是一个关键措施。此外,定期监测水质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是必要的。 3.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了更好地了解蓝藻的生态特点和形成机制,还需要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蓝藻的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可以找到更有效的防控措施。 五、结论 在我们的蓝藻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了蓝藻的丰富多样性和广泛分布。尽管蓝藻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通过加强水域保护和管理,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蓝藻水华问题。这将有助于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六、参考文献 [1] Li, R., & Xu, W. (2018). Comparative genomics analyses on initiation, genome-scale co-amplific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of

蓝藻胞外聚合物的污染和调控研究进展

蓝藻胞外聚合物的污染和调控研究进展 钱爱娟;潘嵘;孙凤;丛海兵 【摘要】Cyanobacteri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 are important organic source in water,but their contamination on water and their regulation research have not drawn scientists'attention enoughly.The forms,components,and distribution of EPS were introduced here.The contamination of EPS on drinking water quality was summarized,including water treatment and distribution system.The regulation trends were reviewed from 3 aspects of physical methods,chemical oxidation methods and microbial methods.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EPS were put forward as well.%蓝藻胞外聚合物(EPS)是水中重要的有机污染源,但其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及对其进行调控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介绍了蓝藻EPS的形态、组成和分布,综述了其对供水水质的污染,包括饮用水处理工艺和管网系统,从物理方法、化学氧化方法和微生物方法3个方面总结了蓝藻EPS的调控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蓝藻EPS的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 【年(卷),期】2017(039)008 【总页数】4页(P916-919) 【关键词】蓝藻;胞外聚合物;污染;调控 【作者】钱爱娟;潘嵘;孙凤;丛海兵

海洋蓝藻发酵技术研究报告

海洋蓝藻发酵技术研究报告 海洋蓝藻发酵技术研究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开发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和环境友好的化学品。海洋蓝藻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潜在的用于发酵生产高效能源和环境友好的化学产品的能力。本报告旨在系统评述海洋蓝藻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应用前景,并探讨该技术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引言:海洋蓝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原核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能够从日照中获取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海洋蓝藻的潜在应用领域,特别是作为微生物发酵产生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学品的来源。海洋蓝藻发酵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一、海洋蓝藻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海洋蓝藻发酵技术是利用海洋蓝藻的代谢特性,通过培养和控制海洋蓝藻的生长环境,使其产生目标产物。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1)选择适宜的海洋蓝藻菌株;2)提供合适的光照和培养条件;3)调整营养成分和培养基组成,以促进海洋蓝藻 产生所需的产品。 二、海洋蓝藻发酵技术的应用: 1. 生物能源生产:海洋蓝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 生物能源,如生物氢、生物甲烷和生物柴油等。这些生物能源不仅具有环境友好性和可再生性,而且对世界能源问题和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化学品生产:海洋蓝藻还可以通过发酵产生多种有机

化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抗生素、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等。这些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海洋蓝藻发酵技术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1. 优质菌株筛选:目前对海洋蓝藻的结构和代谢机制理解有限,因此在多个菌株中筛选出具有高产能和高稳定性的菌株是一个难题。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基因工程和突变体筛选等方法提高菌株的生产能力。 2. 光照和培养条件控制:光照和培养条件对海洋蓝藻的生长 和产物合成有重要影响。因此,优化光照和培养条件对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3. 生产成本和可持续性:大规模生产海洋蓝藻需要投入大量 的能源和资源,因此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可持续性是关键问题。研究人员需要通过提高产量和降低能耗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结论:海洋蓝藻发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和化学品生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克服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后,该技术有望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海洋蓝藻的代谢机制和基因调控,探索更高效的海洋蓝藻发酵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优化和改进,以实现其商业化和工业化 综上所述,海洋蓝藻发酵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产生多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然而,该技术面临着优质菌株筛选、光照和培养条件控制、生产成本和可持续性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需要通过基因工程和突变体筛选等方法提高菌株的生产能力,优化

水华蓝藻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

水华蓝藻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 成功;郑洋;莫凤鸾;林静 【摘要】采用热重分析研究了水华蓝藻在不同升温速率(5,10,15,20℃/min)下的热解特性.通过等转化率法计算了蓝藻热解的反应活化能,并利用主曲线法判断得出其热解动力学机理函数.结果表明:蓝藻主要的热解阶段发生在170~530℃,随着升温速率提高,最大失重速率升高,而最大失重峰向高温缓慢偏移.当转化率为0.2~0.7时,反应活化能基本保持不变(平均值为169.71 kJ/mol),说明此阶段热解过程能够用单一的机理模型描述.当n=5.3时,实验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的线性相关系数 R2=1,说明热解反应级数为5.3,计算得到指前因子为7.24×1021s-1,热解反应可以表示为da/dt=3.62×1020exp(-169.71/RT)·(1-α)5.3.%Pyrolysis characteristics of blooming-forming cyanobacteria at different heating rates (5,10,15,20 ℃/min) was studi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pyrolysis reaction was calculated by iso-conversional method and the mechanism function was determined by master-plot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yrolysis of blooming-forming cyanobacteria mainly occurred in 170 ~530 ℃.With the increasing of heating rate,the maximum weight loss rate increased and the peak temperature move to the high-temperature zone progressively.The activation energy almost kept a constant when the conversion ratio of 0.2 to 0.7,which indicated a single reaction mode could be used to described for the pyrolysis process.The R2 of fitting curve between experimental curves and theoretical curves was 1,when the reaction order was 5.3.The calculated pre-exponential factor was 7.24×1021 s-1 and the pyrolysis

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水源地蓝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膨胀的过程,自然水体中所受纳的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几乎全部富营养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的湖泊往往是其分布地区主要的饮用水源之一,近年来富营养化所引起的蓝藻暴发事件在这些水源地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不断上升,威胁到饮用水供应安全,导致附近水厂被迫关停,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上海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和长江河口地区,从1985年起承担饮用水供应的淀山湖开始了蓝藻暴发的历程,而长江口地区新建的水库性水源地在蓝藻易发季节亦在局部地区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如何控制蓝藻暴发成为上海城市饮用水源地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论文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和长江口水源地典型代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以及管理学的理论和手段,在对水源地水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模拟实验与野外生态调查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上海城市饮用水源地蓝藻暴发的问题:对于已经出现蓝藻暴发的开放型水源地,按照“成因分析-评估-修复与应急响应”的思路,探索基于蓝藻暴发的水源地控制管理对策;对于存在潜在暴发风险的水库型水源地,采用“野外调查-模拟-预警和防控结合”的研究路线,探索水源地预警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对暴发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上海地区城市水源地控制蓝藻暴发的控制管理体系。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水源地水质不断下降是上海市水源地重心转移的内在推动力。21世纪初上海饮用水源地正在经历三个主要变化:供水规模将由上世纪末的9.51×106m3/d逐步扩大至 1.72×107m3/d;饮用水取水重心逐步从黄浦江转移至的长江口;城市主要的供水模式将由开放型水源地供水向水库型水源地供水模式过渡。对水源地水质分析的结果显示,水质变化的共性问题表现为氮、磷营养盐持续升高,水质不断下降,分散型内河取水口的水质劣于集中式水源地取水口,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水质劣于长江口水库水质,由此可见长江口水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了上海优质饮用水的供给量。然而,水资源供给量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矛盾得以解决,陈行水库在夏季高温天气中局部会出现蓝藻暴发,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内,预防及控制蓝藻暴发都将成为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管理的重点。 2.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