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堆积地貌

主备人程益芹审核人吴雷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堆积貌的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堆积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前质疑: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例举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共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

自主学习----------内容梳理

1、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合作探究:

1、比较三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的共同点有那些三种地貌的形成有哪些差别

2、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3、《全球三角洲告急》文章中指出,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很多三角洲都在不断萎缩,预计到2100年,某些三角洲的面积可能会消失80%以上。而另据百度百科介绍,面积仅次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仍在不断拓宽。那么到底哪些三角洲会萎缩,哪些会扩展呢根据所学知识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当堂检测】选择题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图1),回答1—3题。

1、图中甲处为

A.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

B.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

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扇

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

2、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

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D.甲—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丙则由大到小

3、若丙处为黄河三角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在黄海入海口处形成的

B.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波浪堆积地貌

C.黄河入海口处的潮流作用强大,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D.黄河三角洲在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

数不胜数,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

“蛇曲”。据此回答问题。

4、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流水侵蚀

B. 断裂下陷

C. 流水堆积

D. 风沙堆积

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综合题

11.(2017·镇江模拟)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

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

“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

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

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沟谷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 概念: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沿程的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类型:按流水运动特性坡面径流:有片流和股流,无固定路线。 沟谷水流:有固定路线(沟谷、河槽) 按流水持续性 经常性流水:持续性 第一节流水作用 一、流水的基本特性 (一)层流与紊流 1. 层流: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2. 紊流:水质点呈不规则的运动。且互相干扰,在水层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二)环流与螺旋流 1. 概念:在弯曲河道中,由水面从凸岸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河底从凹岸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2. 产生原因: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 弯曲河道由于水流本身偏转而产生离心力。离心力F=mv2/r,m为水量,v为流速,r为弯道半径。因水流流速随水深而减小,离心力也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受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水流就会朝向受较弱离心力作用的下层水流方向排挤,因而产生向下水流。另外在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弯道的横向水流流速也不一致,靠近凹岸处流速大,凸岸处流速小,因而在同一深度各点离心力的强弱也有差异。凹岸水流随着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排挤,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靠近河面水流则由凸岸流向凹岸,整个河床内的水流发生连续性

的螺旋状前进。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能产生偏转力,在北半球河流向右岸偏,南半球河流向左岸偏。地转偏向力作用的强弱与水流流速和水量成正比。就同一河段来说,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因而表层水流所受地转偏向力大于底层水流。在弯道上,横向环流方向和片状力方向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一致时,弯道环流加强;不一致时,弯道环流减弱。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1. 片状侵蚀 即坡面侵蚀,指坡地上没有固定流路的薄层水流,较均匀冲刷地表疏松物质引起的侵蚀现象。 2. 线状侵蚀 下蚀:沟河加深;侧蚀:岸坡后退,沟河展宽;溯源侵蚀: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所谓溯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底部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1. 概念: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2. 类型:推移、跃移、悬移、溶解搬运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当流速足够大的时候,泥沙颗粒自床面跳起以 后不再落回,而是随着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这 样的泥沙称为悬移质。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4)溶解搬运: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被水流搬走。在可溶性岩石区溶解质的搬运数量可观。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当河流能量降低,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所搬运的泥沙时,就要发生泥沙的沉积。首先停止运动沉积下来的是推移质中的大颗粒,随着能量进一步减小,推移质将按体积和重量大小依次停积。而悬移质将渐次转化为推移质,继而在河床上堆积。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要点精析】 流水侵蚀: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堆积)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 1.侵蚀形成地貌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2.溶蚀形成地貌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瀑布峡谷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3.典型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溶蚀而形成的地面坎坷崎岖、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石笋、石柱、钟乳石等。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典型例题】 【例题】读四幅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各地貌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甲——冰川侵蚀 B.乙——流水沉积 C.丙——流水溶蚀 D.丁——断裂下陷 【小题2】与丙图地貌成因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岩石以变质岩为主 B.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C.生物多样,风力作用强 D.成因与云南石林完全不同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A错。珠穆朗玛峰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B错。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形成的,C对。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D错。故选C。 【小题2】丙图地貌为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形成的,当地岩石以石灰岩为主,A错。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所以该地区降水较多,B对。外力作用以流水为主,C错。其形成原因与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学案设计(有答案)

地貌 【学习内容】 地貌类型、地貌与经济建设、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目标】 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2.会判别等高线地形图 3.理解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2.会判别等高线地形图 3.理解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主要地貌类型 1.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它是在地球_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主要地貌类型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3.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__;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河床遭受_侧蚀___形成_曲流__,凹岸不断遭受侵蚀,而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下游河床平缓,流水_堆积_作用强盛,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__。以我国广东省丹霞山命名的___丹霞__地貌,也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 4.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西南__各省区。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还有相对高度较大的“峰林和“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指溶洞。 5.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我国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6.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在干旱和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主要有沙漠(沙丘)和黄土。分布于中国内

陆荒漠里的雅丹地貌也是一种 风蚀 地貌。 7.黄上地貌是指在黄土地区经 流水长期侵蚀 和 切割 而形成的地貌,广泛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以我国 黄土高原_地区最为典型。 (二)等高线地形图 相关概念 1.地形图: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 地貌形态的地图。 2.等高线: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3.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 的 。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 。 如右图:甲地的海拔是 ; 乙地的海拔是 ; 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三)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貌类型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等高线特征 高原 地面坦荡, 边缘陡峻 山地 峰峦起伏, 坡度陡峻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2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 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 (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 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状???? ?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三、风沙地貌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 (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固定沙丘 流动沙丘 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 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 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 2.溶洞的顶部常发育石钟乳、石幔、石帘和石笋。( ) 3.从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谷形状都是由深而陡的V 形河谷变为宽而浅的槽形谷。( ) 4.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5.海岸堆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沙坝等。(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的地貌是( ) A .喀斯特地貌 B .河流流水地貌 C .风沙地貌 D .海岸地貌 答案:A

人教版必修一4.2 地貌的观察学案设计

4.2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地理实践力)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的地貌内容。(综合思维) 3.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知识体系导引】 【自主学习】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按规模大小分类: (1)大规模的地貌类型:高原、、盆地、丘陵、。 (2)小规模的地貌类型:山岭、河谷、山丘、洼地等。 (3)微规模的地貌:山峰、、等。 2、地貌观察的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等;最后描述、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地貌观察的内容: (1)和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地貌的、、等。 (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和。

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2、高度:包括和。 (1)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 分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绝对高度 是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例如,甲 点绝对高度为1500米;乙点绝对高度为500米。 (2)能够反映地面的,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海拔)之差。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思考(P77):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3、坡: 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和。 (1)坡度: ①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来表示。 ②坡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巨大,影响农业耕作以及交通建设等。 (2)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和、和。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思考:如何判断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4.综合观察地貌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 【课堂探究一】坡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坡度对农业耕作的影响 坡度对水文特征的影响表现在坡度大、流速快,从而冲刷能力强,这又导致坡度大的坡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我国规定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能耕种。 练习1: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者。完成下列各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B.降水变率大C.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

必修一2.2风成地貌学案

高一地理学案8 风成地貌 【教学目标】识别风成地貌,说明其景观的特点。 【主干知识】 一、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是在__________地区,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成因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蚀 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 原地。包括______作用和_____作用。 2、由______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积 地貌 1、风中携带的沙粒,在_________时沉 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沉积规律: ________的先沉积;_______的后沉积。 风积地貌在风成地貌中占重 要地位,它们主要表现为各 种类型的______。基本形态 是_________。 风力 搬运 表现为飞沙走石,一般不会形成地貌 1、利用沙丘形态判风向 课本52页,活动 1: 2: 【例题】 (1)、该地区的盛行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我国哪一类地区最可能有此 种地形分布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淮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2、雅丹地貌: 垄、槽的伸展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

考查方向二:风积地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思考:课本48页,探究1: 考查方向三: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 案例1、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沉积,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结合材料,解释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案例2、课本50页,活动1: 案例3、课本54页,活动2(1): 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活动的危害: 2、防治措施: (1)设置障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植树种草(建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降低_____,削弱风沙破坏作用。 (3)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4)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宏观措施:广泛深入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等。 【探究】课本53页,活动1 (1) (2)

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19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目标定位] 1.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a .提供充足的⑥________________。 b .方便对外联系和⑦______。 c .提供丰富的⑧__________。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 ?? ??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⑨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⑩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a .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__________状分布。 b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向?______过渡的地带。

【问题思考】 1.峡谷、急流、瀑布为什么一般分布在河流的上游? 2.想一想: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形成有何不同? 3.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4.讨论: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总是由粗到细吗? 探究点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②a、b、c三处最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③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④c河段外力作用以搬运作用为主() (2)a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段河流以________(外力)作用为主。 (3)c处河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处的外力作用以___ _____作用为主。 (4)c处河流往往在______岸侵蚀作用明显,在________________岸堆积作用明显。河流

流水沉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主备人程益芹审核人吴雷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堆积貌的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堆积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前质疑: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例举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共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 自主学习----------内容梳理 1、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合作探究: 1、比较三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的共同点有那些三种地貌的形成有哪些差别 2、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3、《全球三角洲告急》文章中指出,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很多三角洲都在不断萎缩,预计到2100年,某些三角洲的面积可能会消失80%以上。而另据百度百科介绍,面积仅次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仍在不断拓宽。那么到底哪些三角洲会萎缩,哪些会扩展呢根据所学知识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当堂检测】选择题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图1),回答1—3题。 1、图中甲处为 A.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 B.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 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扇 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 2、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 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D.甲—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丙则由大到小 3、若丙处为黄河三角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在黄海入海口处形成的 B.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波浪堆积地貌 C.黄河入海口处的潮流作用强大,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D.黄河三角洲在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据此回答问题。 4、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流水侵蚀 B. 断裂下陷 C. 流水堆积 D. 风沙堆积 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综合题 11.(2017·镇江模拟)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河曲地貌学案

河曲地貌导学案 【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构建知识网络,展开综合分析,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复习旧知】 1.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 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段被称为河曲或蛇曲,通常形成于地势相对平坦,河流落差不大的草原、湿地等区域。图为长江上游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了另类的蛇曲之美。目前通天河已经规划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枢纽——侧方水库,该水库位于青海省称多县境内的通天河干流上。 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顺序是()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3.河曲的形成过程 地势平坦,坡度和缓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对岸堆积,形成凸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弯道环流发育自由河曲①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截弯取直(牛轭湖) ②地壳不断隆起抬升,落差增大,河水向下侵蚀切割基岩形成嵌入式河曲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河曲分布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2.读“我国某农业主产区水系分布示意图”,分析该河段河曲对当地种植业的影响。

若尔盖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因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被称为松潘高原,又因地处雪山环抱之中,成为高原上的一个盆地。气候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约为0℃-2℃,年降水量约为600-700毫米。这里沼泽和湿地多样且分布面积大,是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黄河在这里留连忘返,驻步不前,河曲(或蛇曲)景观让人叹服,但近十年来大量游牧民族迁移到该地,生态环境恶化,河曲景观发生大幅度变化。 草场类型 日平均气温(℃)最高温度 (℃) 最低温度 (℃)0m -5m -10m -15m -20m 原生湿地15.6 11.8 11.6 10.1 10.0 34.5 2.9 严重干扰草场18.2 15.1 14.5 13.1 12.5 45.9 4.3 砂化地草地23.9 15.3 15.5 13.6 13.0 55.6 1.3 1.简述目前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河曲演化过程产生什么作用。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l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授权机构。 阶段时间主要措施主要治理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改善航运条件,防洪 第二阶段20世纪20——80年代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恢复河流生态 2.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 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 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了解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 含义和分布。 水平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喀 斯特地貌的特征。 水平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 的形成条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 地貌的异同。 水平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 条件。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 化。 一、风沙地貌(风成地貌) 风沙地貌是因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1.判断正误。

(1)风成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新月形沙丘形成于农历月初。(×) 2.新月形沙丘的形态( ) A.迎风坡缓而凸、背风坡陡而凹 B.迎风坡陡而凹、背风坡缓而凸 C.迎风坡缓而凹、背风坡陡而凸 D.迎风坡陡而凸、背风坡缓而凹 答案 A 解析新月形沙丘在迎风坡一侧受风力侵蚀,坡度较缓,中部前凸;背风坡重力沉积坡度陡,风因受阻力、继续携带后再沉积形成沙丘的两翼,向内凹进。 3.我国西北地域辽阔,景色奇特。有碎石满地的戈壁滩,也有细沙涌动的连绵沙漠。我国西北地区地表物质颗粒大小悬殊性很大,为什么?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风力强劲,风力搬运走细沙,大块碎石存留在原地形成戈壁;细沙被搬运至另外地区,风速下降后,细沙沉积,形成沙丘。 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是水对岩石的□01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在此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1.判断正误。 (1)“喀斯特”是克罗地亚一高原名称;以此命名的地貌分布在较高的地面上。(×) (2)溶洞内石柱是海水入侵而形成。(×) 2.下列地貌中不属于喀斯特的是( ) A.石窝B.石钟乳C.石笋D.石柱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案 【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利用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分析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地 【合作探究】 1、平原地区一定都是聚落密集区吗为什么 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

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亚马孙平原地区) 2、为什么在河流的上游,聚落的位置一般在地势较低的地方,而在河流的下游则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河流的上游海拔高,平坦地形较少,聚落靠近河流分布,取水较方便。河流下游海拔较低,聚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可避免洪水威胁等。 3、河流流经弯道时,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根据图①信息,分别在图②、③、④上合适位置上写出a 和b 【思维导图】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向源头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B .向下侵蚀——使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 C .向河谷两岸侵蚀——谷底后退,谷坡展宽,河流向横向发展 D .向下侵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解析] 向下侵蚀使河流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向河谷两岸侵蚀使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答案] A (2009年湖南师大附中联考)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 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流动的河 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 瀑布。瀑布地带河流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 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 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河 流 地 貌 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以河谷为例 以冲积平原为例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地貌的发育学案(高一地理)

§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要求】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河流 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4、理解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入】齐读:桑落洲唐朝胡玢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预习新知】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按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 貌和 __________ =_地貌,他们的形成与— ____ 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 (1)定义: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形成侵蚀地貌。(2)形成:①初期:河流落差,流速,侵蚀作用一以向—和向______________ 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 和________________ ,横剖面成 _______ 型。 ②中期:河流落差变,河流向的侵蚀作用减弱,向__________________ ■勺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在—岸侵蚀,在—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被_______________ 。 ③成熟期: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不断__________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型。 2.河流堆积地貌 (1)定义: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能力的情况下,下来而形成。 (2)分类:①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________________ 出山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2地貌的观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实地观察地貌 (1)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先观察视野内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2.其他地貌观察的方法 (1)利用地形图观察。 (2)利用遥感影像观察。 (3)利用无人机观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 (1)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度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①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蚀。 ②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 3.坡向 (1)坡向? ????阴坡和阳坡 迎风坡和背风坡

(2)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5.地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6.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一、判断题 1.观察地貌时,宜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 2.观察地貌时,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 3.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 5.观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把对应地貌类型连起来。 ①高原 ②山地 A宏观地貌类型③河谷 ④陡崖 B微观地貌类型⑤平原 ⑥河岸 ⑦丘陵 答案:A与①②⑤⑦相连,B与③④⑥相连。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貌类型的观察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240《自然地理学(一)》答案

《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1.河流袭夺:是指河流的干流或支流在溯源侵蚀中,切穿分水高地,直至相邻高位河流的河床,将其上游河段构成自己水系的组成部分,使水系合并的过程。 2.正地形:相对于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而呈凸形的地貌形态。 3.波浪变形: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海水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中的水质点与海底相互摩擦,水质点运动轨道的垂直轴开始变小,轨道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4.牛轭湖: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 5.逆地形: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现象,如向斜山背斜谷。 6.冰劈作用: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7.混合溶蚀作用:由于水量、水温、气压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它们如在碳酸岩体内某一点相遇,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发生混合作用,混合后的溶液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这种过程称为溶液的混合溶蚀作用。 8.气候地貌:受外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气候特征的地貌,称气候地貌。 9.溶沟与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的缝隙溶蚀而成的小型沟槽称为溶沟,溶沟间的石脊,称为石芽。 10.石河:亦称石流,主要发育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凹槽或沟谷之中,由山坡上融冻崩解的碎石充塞集中而成,在重力和融冻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动。 11.大陆架:指靠近海岸水深较浅的海底平缓地形,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也称陆棚。 12.溯源侵蚀:侵蚀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是河床纵剖面形成与发展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使河床纵剖面延长,同时也加深河床,改变其纵比降。 13、侵蚀基准面:是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一个面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力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面,控制局部河段或支流下切深度的基面称地方侵蚀基面,对所有入海河流来说,海面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面,因此海面也称终极侵蚀基

中国的地形学案(学生用)

第二部分中国的地形学案 考纲浏览: 1、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中国地震带和火山分布。 热点提示: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考察局部地形区的环境特征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自主学习和探究: 特别提示: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 _______、_________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___交通,方便_____和_____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_____资源丰富,但不利______。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将这些水电站绘到《中国政区空白图》上) ⒊地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____%为多,高原__%,盆地_____%,平原___%,丘陵___%,山区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______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______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

******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课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同组********************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慧如公园、凤凰洲公园、金山大桥天气状况晴朗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 评分 流水地貌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流水地貌类型特征的了解,初步掌握流水地貌野外调查方法。在获得感知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训练比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掌握专业相关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方法 查询资料、实地考察、观察比较、调查分析。 三、实验结果 此次的韩江见习,在老师的带领、讲解、观察、分析等帮助下,成果如下: (一)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①崩塌: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和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滚落或翻转,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根据发生坡地的组成物质、地貌部位以及其运动特征,崩塌可划分为山崩、散落、塌岸等类型。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位于斜坡上的悬崖、危石、不稳定岩块或碎屑,主要因重力作用沿坡成群向下滚落呈跳跃式崩落现象称为散落。在慧如公园时,我们就观察分析了“散落”现象。在河流凹岸、海或湖蚀等地貌部位,由于河、湖或海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淘蚀,使岸坡基部被淘空,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塌落的现象称为塌岸。 ②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③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此次在慧如公园观察分析了由于土壤蠕动而造成的“马刀树”。关于蠕动,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移动的速度有的每年只有若干毫米,有的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多。岩屑或土层蠕动的地面标志是:树根部向坡下弯曲,而树杆和树冠向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卷-流水地貌及形成

2021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42.0分) 北美洲中部的密歇根湖东南岸多有沙丘,沙丘的沙子是黄白色且柔软的。因人走在上面会让沙子发出嘎吱声,所以又被称为“歌唱的沙子”。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关于密歇根湖畔东南岸多沙丘说法正确的是 A. 盛行东风搬运沉积而形成的 B. 沙丘西坡陡东坡缓 C. 沙丘的沙源来自湖区和西部内陆地区 D. 沙丘因流水沉积而成 2.密歇根湖东部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A. 湖区气候温暖,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显著 B. 湖区东部暖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相遇 C. 冬季高压系统盛行下沉气流 D. 极地冷气团越过湖面增温增湿明显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堆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颗粒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 A. 中间粗、两端细 B. 上端粗、下端细 C. 下端粗、上端细 D. 两端粗、中间细 4.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显著增大时,多发生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5.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A. 流速增大 B. 含沙量减小 C. 河床增高 D. 河道多分汊

下图中的桃花河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图中水坝的主要作用是 A. 抬高水坝上游水位 B. 加快水坝下游流速 C. 减少水渠流量 D. 拦截上游泥沙 7.图中水渠利用率最高的月份是 A. 5-6月 B. 7-8月 C. 9-10月 D. 11-12月 8.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河岸泥沙淤积作用最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野外考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方法。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经过一片河岸砾石堆(图甲),他们测量了这些砾石的粒径,多数在2~10cm。图乙是同学们查阅到的“河流流速与搬运物质的相关性”资料。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根据图乙中的信息,砾石滩以上河段河水的流速可能是() A. 50cm/s B. 250cm/s C. 400cm/s D. 600cm/s 10.这种砾石滩通常位于河流的() A. 河源地区 B. 堆积岸 C. 侵蚀岸 D. 入海口

第三章流水地貌(1)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所谓风成地貌指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由此看出风沙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地表必须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而且比较集中,年蒸发量常超过年降水量的若干倍,甚至上百倍,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出现大量的物理风化碎屑物,并且地表植被稀疏,疏松的沙质裸露地表。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了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地面风力较大,且频繁,能够吹扬疏松的地表物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增温较快,气流上升,造成地面气压差,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比较大。再加上该地区地势一般开阔,植被稀疏,自然屏障较小,风力强劲,影响范围广,能够使地表疏松碎屑物发生迁移和堆积,形成大面积的荒漠。 所以,风沙地貌一般出现在世界各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全世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左右。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面积为109.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当然,风沙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区,只要有丰富的沙漠、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例如豫东和豫北平原的黄河古道区,现代沙质海岸等地方均可见到风沙地貌。 一、风沙流 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当风速为5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