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课题】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研讨及模拟实验,能够识别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

2、根据对石灰岩的认识,能够设计野外采集石灰岩标本的方案。

3、经过实地观察,识别喀斯特山、谷、洞穴,通过和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进行对比,能正确描述济南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4、通过对流水地貌的学习,理解地貌和其它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理念,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模拟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描述其地貌特点。

2、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考察,识别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点。

【教学方法】

模拟实验、野外实践、对比分析

【教学手段】

人人通平台互动课堂、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课内研讨

导入

环节

图片中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为流水侵蚀地貌;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昌马冲积扇为流水沉积地貌。本节课重点识别两种地貌:流水沉积

地貌中的山麓冲积扇和流水侵蚀地貌中的喀斯特地貌。

模拟实验环节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冲积扇实验方案;演示并说明设计意图;分析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进行小组互评。

实验物品:课本、大米、白纸

实验过程:用课本代表山体,课本缝隙代表山

谷,大米自上而下沉积模拟冲积扇。

小组互评:

1、模拟地貌轮廓扇形明显。

2、沉积物组成均匀,太理想。

实验物品:课本、各种豆子、大枣

演示过程:沉积物从高到低沿书本缝隙下落,模

拟冲积扇。

小组互评:1、能体现沉积物的分选。

2、对比两组实验能分析出影响冲积

扇规模的因素。

小组

实验总结

展示冲积扇景观图实验物品:沙土、塑料盆、水

实验过程:沙土堆积成坡状模拟山体,在沙土中划出一条沟表示山谷,用水代表河流。

小组互评:1、实验更真实。

2、能完整的模拟出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冲积扇的形成条件:

强烈的构造运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山口外突然变缓的地形。冲积扇的地貌特点:

形态:扇形、锥形、楔形

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厚度变化大)

数量:单个或群体出现

面积:依赖于构造、气候和物源

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模拟山麓冲积扇,也有很多同学对喀斯特地貌感兴趣,课前兴趣小组对喀斯特地貌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下面听取

同学们的汇报。

喀斯特地貌资料整理汇报环节

教师总结汇报同学一:

喀斯特地貌概念,欣赏喀斯特地貌风光。(视频)

汇报同学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成因。

汇报同学三: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

汇报同学四:喀斯特地貌的地下形态。

同学们整理了南方喀斯特的地貌特点,下一阶段要到济南佛慧山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北方喀斯特地貌。

第二阶段:野外学习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准备物品地质包(地质锤、铁铲、放大镜、量尺、标本盒、罗盘)、手电筒、稀盐酸、小刀、雨伞、笔记本、学习资料、记录笔等。

地点一:佛慧

山景区导图

要求布置任务:

1、采集石灰岩标本。

2、寻找喀斯特山、喀斯特谷、喀斯特洞穴,描述地貌特征。

3、对每个考察地点和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对比分析。

安全第一,组长负责,检查物品,做好记录,填好量规。

地点二:采集

石灰岩标本

地点三:开元

遗址平台,观

察喀斯特山

地点四:佛慧

山卧云洞

根据大家设计鉴别石灰岩的方案可以总结为四个步骤:

是否有明显层理;检验硬度;观察颜色;确定化学成分。

同学们通过和中国南方喀斯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概括:

同学们考察内容:洞口形状、洞口朝向、洞形、洞口宽度高度、洞穴深度。观察岩石缝隙的泉

水、洞穴溶蚀痕迹。

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下溶洞进行对比,溶洞具有典型地貌为钟乳

石、石笋、石柱;北方洞穴常呈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有溶

蚀痕迹,洞顶呈蜂窝状的小窝穴,还有波痕,边槽等形态。

地点五:

喀斯特谷

教师总结

地点六:佛

慧山放生

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

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

气候是主导因素,南方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气温高,加

快石灰岩的溶蚀作用,溶蚀率大。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更

强,气温要低,降水要少,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低。济南南部

山区因为有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才成为举世无双的泉城。

同学读放生池内容。

问题:根据考察内容,给济南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泉措施。

野外教学计划及安全事项

为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认识喀斯特地貌,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地理实践力,经学校同意,组织本次野外学习。为防止野外学习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情,特制定本计划和安全细则。

一、野外考察计划安排

1、考察目的:识别喀斯特地貌

2、考察地点:济南佛慧山

3、参加人员:济南九中高一年级

带队老师:、胡玉玲、刘鹏

4、考察时间:2018年4月13日,周五下午

5、集合时间:周五12:30,2号教学楼前集合,点名。

6、乘车路线:乘117路到经十路科院路下车转137路,到旅游路千佛山东路站下车。

7、准备物品:地质包(内有地质锤、放大镜、罗盘、卷尺)、记录本用硬纸板夹住、笔、照相机、课前准备的资料。

8、考察路线:佛慧山——佛慧山北门——开元遗址(远望喀斯特山)——卧云洞——一线天——原路返回——放生池。

二、注意事项

1、遵守时间,按时集合,不得迟到。考察过程中随时点名。

2、听从带队老师的安排,不得擅自离开队伍,有任何事情提前和老师请假。

3、记录好老师的电话、组长的电话。

4、自愿参加本次野外学习活动,必须经过家长同意。

5、出发前检查好所有物品,保管好发放物品,不得损害或丢失,若破损或丢失,需按原价赔偿。

6、考察过程中需按照要求使用考察工具,使用过程中观察周围环境,不得碰到其他同学。

野外课堂教学记录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2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读图,能够自己学会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很久之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提问:地壳为何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以此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中图版必修1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学生思考回答: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 .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 .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三、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2012·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2014·南宁测试)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 2.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1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法运用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问导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一、地质作用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1、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火山喷发:内力作用 黄土高原:风蚀和水蚀 地震灾害:内力作用 虎跳峡:水蚀,切割 石钟乳:水的侵蚀 沙丘:风蚀 [思考与讨论]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练习7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2分X 30二60分) 下图为“某一温带地区的城市土地使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静风无云的午夜,图中EFGH四个地点的地面气温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EFGH B. GHFE C. HGFE D. GFEH 2.该城市温差现象最明显的季节应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古代诗歌中往往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3?4题。 3.形成“早穿皮袄午披纱”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弱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④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少 A.①② B. (2X3) C.③④ D.①④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的天气系统是() A.快行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寒潮 5.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夏天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rl km 5BIX甫郊商护区 细地住宅区 I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较明亮 读“以南极为中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气压带和4个风带 B.b带盛行西北风 C.c带盛行东北风 D.a带与c带风向不同 7.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带与a带交替控制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②带与a带交替控制地区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C.②带与b带交替控制地区可能形成地中海气候 D.c带终年控制地区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8.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 确的是() ----------- 60°30* 0* ,5" 30°----------- 60' ------------ 30°15°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中图版必修一

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 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 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 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5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法分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课标解读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及地质构造的成因。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水滴石穿、沧海桑田”,你知道是什么力量在主导着大自然的这些变化么?导入新课——地质作用造成地 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大气和水之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另外一个因素——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对地表其他要素也有重要影响。 本课时知识在高考中命题率也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以地质构造图和地貌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判读、内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地质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3-5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问题导思】1、2、3、4。 步骤6: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4:教师通过【例】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5图2-2-8的解读,讲解“探究地质构造及意义”,总结方法规律。 课前自主导学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4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高一地理上册《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 向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地垒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二.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第三节地壳运动和变化教案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理解地壳运动时造成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存真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使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三、教学难点: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授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每年多在长高,那么请问喜马拉雅山长高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地壳的运动和变化,首先来学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新课过程: 板书: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自学:阅读课本53页,说说什么叫做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几类? 学生:略

讲解: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并且按照其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一地球内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幻灯片:展示图片 板书: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讲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我们先了解岩浆活动 板书:1、岩浆活动 活动: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与同桌讨论岩浆活动表现的两种形式? 学生:略 幻灯片展示 总结:(1)当上覆岩层外压力大于岩浆内压力时,岩浆被迫留在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2)当上覆岩层外压力小于岩浆内压力时,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 承接:这是我们的岩浆活动,接下来学习地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 讲解:按照岩层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我们称之为褶曲,而一系列的褶曲为褶皱,我国大部分的山脉为褶皱山,例如喜马拉雅山 幻灯片展示:水平运动形成的过程图 讲解: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表现形式 幻灯片展示:岩层结构图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6c11081033.html,%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 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 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 3.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教学重点】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课前探究法【教学过程】 播放开篇音乐(big big world),培养双语班学生课前情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寻找出现的灾害名称。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所出现的灾害场面及灾害所导致的结果,“体验”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提问〗请学生从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岩浆、洪涝、暴雨、火山、干旱、寒潮、海啸、沙尘、龙卷、泥石流、地壳运动中指出视频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探讨补充完整。 〖教师追问〗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以上这些事件中,哪些是因为地球内能的释放而引起的? 【学生抢答】地震、岩浆、海啸、火山、地壳运动 〖教师承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内力作用的四个重要结果:火山和岩浆、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首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介绍几个世界著名的大火山。 【研究组一】展示讲解研究成果:世界著名的大火山(详图见课件,详细内容见学生展示) 1.坦博拉火山(Tambora)位于印尼松巴哇岛,东经 118.00°,南纬8.25°,是一座复合型火山。坦博拉火山1815 年的一次大喷发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高度从4100 米降至2850米,是世界上有历史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喷入空中的火山灰和碎石估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 下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4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4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时教法分析(教师用书独具)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课标解读 1.以某种外力作用为例,学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运用简易示意图,分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明朝于谦有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焚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你知道诗句中所述的岩石是何种岩石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导入新课一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一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四、教学地位分析 木课时主要讲述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认识地理环境中许多环境问题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考查形式主要以地貌图为载体,结合环境问题,考查外力作用过程与环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既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进行命题。命题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

五、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6-5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57-5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并完成【思考交流】2o -步骤1:导入新课,木课时教学地位分析。一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I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o -步骤5: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1、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一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探究1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总结方法规律。一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问题导思】1、2、3o I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57图2 — 3 — 13的解读,讲解“探究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总结方法规律。一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一步骤9: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设计 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 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 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 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