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

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

6.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

2)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3)绝大部分学生在东部大城市生活,对山区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7.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的流程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

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

出示等高线地形

图和分层设色地形

图片、动画(或视频)

演示青藏铁路等重

大工程的建设情况

活动认知

观察地貌形态,了

解地貌所属类型、主

要分布在哪里

探究地貌产生的

地理原因

复习有关等高线的

概念和五种地形的

主要差异;

了解等高线制作原

理;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识别各种地貌部位;

初步学会等高线地

形图到地形剖面图

的转绘。

借助相关农业生产

实例、工程建设案例

开展讨论,理解地貌

是怎样影响生产建

设的;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

验和旅游经历,认识

地貌与城市发展、旅

游活动的联系。

分析思考分析该地貌形态会

给人类带来哪些影

响;

人们应该如何合理

开发和利用这样的

地貌环境

分析地貌的各种部

位与农业生产的关

系。

列举人类活动对地

貌产生的利弊影响,

思考:我们应当如何

把握正确的人地关

系,使人类走向可持

续发展道路

第一课时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

[情景导入]

内外力作用的地貌图片

[活动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

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

(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础}

二、关于“主要的地貌类型”

(一)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导入]

情景一:河流地貌图片(投影);

情景二: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投影);

情景三:分段景观图(投影)。

[活动认知]

1、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2、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

1、为什么河流有时可以携带许多巨大的砾石,而有时连细小的泥沙也堆积下来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形状、比重有何不同

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之趋利避害

{设计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强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通过长江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引导设问进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因,并与人类活动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归纳小结]

通过对流水地貌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体会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1、观察(观察地貌形态和地理分布图,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2、探究(研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3、分析(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

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今后人们怎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这类地貌资源)

{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流水地貌的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便于学生在后面几种地貌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二)学生分组学习,探究、讨论四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组织教学)

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学习任务,分别为喀斯特地貌研究组、海岸地貌研究组、风成地貌研究组和黄土地貌研究组。教师用多媒体为四个小组展示相关地貌景观图片和我国(或世界)境内的分布情况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经历)、讨论探究。

(黄土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黄土地貌景观图、我国的黄土地貌分布区、我国荒漠分布图、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活动认知]: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析思考]:用辨证的观点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组)

[情景设置]:一组喀斯特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提示:能否从化学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环境条件是什么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海岸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三]:一组海岸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千姿百态的海岸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地貌

(风成地貌探究小组)

[情景四]:一组风成地貌景观(景点照片)

[活动认知]:这些风成地貌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地貌一般分布在哪里

[分析思考]:风成地貌(如移动沙丘)对人类活动有无影响人类应该怎样改造这些地貌

第二课时

三、关于“等高线地形图”

[情景导入]

引入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

教师:地形图是在地图上表示各种地貌形态的地图。地形图主要通过等高线来表示地形高度。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形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和绘制原理。

[活动认知]

1、复习有关概念和初中知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及区别。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的疏密、从等高线的形状(山峰或山岭、盆地或洼地、鞍部、山脊与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或素描图对应呈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认知、对比分析,学会判读等高线图上的各种地貌部位。

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学生观看视频,理解绘制等高线的基本原理。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图转绘成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分析思考]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67中思考与实践)

(1)读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断图中地区所属的地貌类型;

(2)判读图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峰、鞍部、洼地、山脊、河流、缓坡、陡坡、瀑布);

(3)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断山地的大致走向。

2、读某地区农业区划图,完成相关要求:(教材P72中思考与实践5)

(1)联系图上信息,分析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学绘地形剖面图。

3、读某山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读地形:①②

③④

(2)引河流水至C处,应选择哪条路线为什么

(3)如果建水电站应选择在哪里为什么

第三课时

四、关于“地貌与经济建设”

[情景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青藏铁路的景观图、线路图和视频资料

教师: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影响重大。尤其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城市发展、旅游的影响更大。

[活动认知]

1、通过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问题和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现象的分析,说

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会有不同的影响。(比较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和海拔较低的临海地区所面临的工程难题)

2、通过对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用钢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

址的勘探考察过程的了解,说明地质基础会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3、通过我国新建东海洋山深水港积极意义,分析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设

的关系。(比较海积地貌与海蚀地貌在港口建设中的利弊条件)

4、阅读某一地区的地形等高线图,分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完成相关要求;

(练习册P20分析题)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么

(2)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的位置。

(3)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请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4)据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

{本题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感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分析思考]

1、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多媒体关于“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图片资料,归纳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质组成等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2、对照“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联系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归纳地貌是怎样影响城市发展和布局的。

3、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旅游经历,地貌与旅游景观的关系。

4、列举人类活动对地貌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把握正确的人地关系,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地貌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

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中)(新教材)

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中)(新教材) (二)河流地貌 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侵蚀地面,形成沟谷,同时将被侵蚀的物质随水流一起运移、堆积,凡此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统称为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 北美尼亚加拉瀑布每年后退0.3米(溯源侵蚀) 重点提醒:溯源侵蚀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 2、河谷的形成

河流侵蚀作用示意图 上游:V形谷中游:U形谷下游:槽形谷 河谷的形成 3、凸岸与凹岸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河流的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的原因和过程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需考虑南北半球)其成因解释如下: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 (2)河流两岸的利用方式

1、用“凹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 2、弯道水速示意图

(1)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2)哪一处适合淘金?简述原因。 (3)河岸A、B最有可能首先出现浅滩的是哪一个? (4)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答案:(1)A处需加固。因为A处为凹岸易被侵蚀。 (2)B处适合淘金。因为B处为凸岸,可能有含金矿砂堆积。(3)B; 原因:凸岸堆积,而B为凸岸。 (4)A点。A为凹岸受侵蚀,河床深。 3、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1、下图为北半球的河流,图Ⅱ中对应图Ⅰ中的。 2、下图是北半球的河流,侵蚀作用比较强的地点是。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 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水平要求】 识记: 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 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 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

【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 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 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 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 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 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 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 三、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 四、黄土地貌: 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2、分布:黄土高原

五、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 疑难解析 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O+CO2→Ca(HCO3)2 B:Ca(HCO3)2→CaCO3↓+H2O+CO2↑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 2.通过图文资料、实验等,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成因; 3.通过地貌景观的特点,说出其分布区域; 4.依据材料简单分析地貌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特征。【教学难点】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特征。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徐霞客旅行路线图及《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节选内容 师:《游记》中提到的“粤西面目”,我们从徐霞客的其他有几种可以找到描述,如“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等。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

师:作者描述的哪种类型的地貌? 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 师: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 (板书)常见的地貌类型 【讲授新课】 师:喀斯特地貌是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 师:在认识了喀斯特地貌概念的基础上,请大家思考: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生:(可能的回答):需要满足一定的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和气候或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 活动:模拟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影响石灰岩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按照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 生:(可能的回答)气温、二氧化碳含量会影响石灰岩的溶蚀作用。 出示:中国岩石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行政区划图 师:在了解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后,请大家观察中国岩石类型、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图,试着说出喀斯特地貌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生:(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都有分布,其中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连片分布。 出示:喀斯特地貌视频和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图

4.3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4.3 常见地貌形态——以河流地貌为例 沙市五中肖俊【课标解读】 本节选取地理1第四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部分内容。 课标2.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3.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旨在向学生提供地貌形态变化的基本原理,让学生能探究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基本机制——内力作用通过奠定地貌格局,外力作用加以修饰。以河流地貌为例,着重通过外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参与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紧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实现地质构造的不断演变和地貌形态的塑造、再塑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着重阐述内、外力的表现与岩石圈物质的运动,既从宏观层面架构内、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演变的机制,又从微观层面说明岩石圈物质作循环运动。第2节《山地的形成》则侧重于地质构造的学习,通过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构造运动阐明内力作用于常见地表形态的塑造。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则侧重于微地貌的学习,河流(外力)侵蚀、搬运与堆积塑造着地表形态。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各自旅游过程中偶尔见识过各种常见的微地貌形态,譬如:溶洞、河岸、海滩等,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基础,在本节学习过程之中,能获得较好的理性提升。 在本章第1节、第2节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理论有了一定把握,对于岩石圈物质运动与能量迁移机制有了较好的认识,对于本节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第1节)及同类知识迁移的条件(第2节)。 【教学目标】 学生在认识一些常见的地貌形态之后,重点学习河流地貌;以长江流域地貌为例,学生通过情景嵌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明不同河段地貌表现、不同外力作用形式的表现;学生最终认识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长江流水的绵绵悠长,培养亲近自然的人地观。

(完整版)喀斯特地貌公开课教案

课题: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20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喀斯特的研究历史及地区分布; 理解喀斯特作用概念、基本条件、影响因素; 掌握石芽与溶沟、溶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与育谷、峰丛、峰林和弧峰的成因及特点; 掌握溶洞和地下河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形。 教学难点:喀斯特地形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 一、“喀斯特”简介 喀斯特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一)喀斯特研究的起源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岩溶研究学者。他考察了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形,探寻了许多地下溶洞,《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各种石灰岩地形的景观。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伊斯特里亚碳酸盐岩(石灰岩)高原溶蚀而成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从此“喀斯特”一词逐渐变成了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名词术语。 ★1966年,我国第2次岩溶学术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改称岩溶;1985年恢复“喀斯特”;1996年又改称岩溶。 所以在我国称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但由于传统上的原因,喀斯特一词流传甚广,与岩溶并存。目前,我国两种称谓并存。 (二)可溶性岩石的分布 全球喀斯特地区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面积5100万km2。其中碳酸盐岩面积4100万km2,硫酸盐岩面积为1100万km2,合计5200万km2。分布在英格兰、地中海、中东经东南亚到中美洲的环球地带。 中国碳酸盐类岩的分布可分为裸露、覆盖和埋藏等三种类型,面积共346.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 125万km2。主要分布在桂、贵、滇,其它还有鄂西、湘西、川东、鲁、晋等地。 二、喀斯特作用的概念(岩溶作用) 概念: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物理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由概念可以得知: 1.简单地说,岩溶即是指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作用。 2.作用的水流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 3.破坏作用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这里说的化学作用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和沉积作用;物理过程即指水流对可溶性岩石的机械侵蚀和堆积过程,有重力崩塌和堆积等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粗略地说,岩溶作用即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三、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最基本的条件 可溶性岩石是岩溶作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不会发生岩溶作用,更不会形成岩溶地貌。自然界里的岩石有些是可溶的,有些是难溶的。就可溶性岩石来说,主要包括三大类:①卤素盐类岩石(钠盐和钾盐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芒硝NaSO4·10H2O等);③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就三类岩石的溶解度而言,卤素盐类岩石>硫酸盐岩>碳酸盐岩,即①>② >③。碳酸盐岩中,石灰岩>白云岩;纯净、晶粒细的>含杂质、晶粒粗的。 ★但是卤素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虽说它的溶解度较小,但它分布很广,岩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授课人:__刘建___ 授课学科:__地理__ 授课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一、选题背景 1.教材与授课内容分析 授课内容: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使用教材:结合《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参考教材《湘教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上进行添加、删减与整合。 2.授课对象与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段学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对该类型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3)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有一定地貌相关知识的旅行研学与影视、网络媒体学习经验。 3.授课时间 1课时(45分钟) 二、设计思路 采用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演示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学习手段,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分析、建构与拓展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2)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名称,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基成因。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2)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流水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讲授法 学法:观察归纳、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1.建议使用阅读自学、合作讨论的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使用归纳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流水作用的典型地貌。 六、教学准备 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PPT文稿(含视频图片)3.实验用具(细砂、量杯、白纸、大课本共8套) 七、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壱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课 时)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教 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料,能识别常见的风成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2. 通过模拟实验,能区分不同地貌,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描述不同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实验,归纳总结风成、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云南石林 广东丹霞山 湖南张家界 教方法 风成地貌实验 观 看视频增 强感 官认识 课 , 增 强 学 生 学 习兴趣。 而 且 通 过 这 一 案 例 能 简 单 让 同 学 们 知 道 如 何 描 述 景 观 特点。 通 过 模 拟实 验能 区 分 不 同 风 成 地 貌 , 提 升 地 理 实 践 3 分 钟 自 主 学 习 2 分钟展示 2 分 钟。 预习 1 分钟实验展示 8 分钟展示 学 生自 主探 究并 回答 荣成成山头 山东泰山 沂水大峡谷 教师引领: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我们家乡旅游的视频。(播放宣传片) 问题: 谁来挑战第 1 个任务? 总结: 如何描述景观特点:可以从形态、地势(海拔、相对高度)、质地 (颗粒物大小)、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岩壁陡峭或者高耸,坡 陡) 海水侵蚀 承转: 如果是一个陌生的地貌景观,我们如何来辨别? 下面是新疆哈密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大家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总结: 形态上呈垄岗状、流线形、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或者 看 实 验 要 求,观察 实验 过 程 , 思 考回 答 问题 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相间分布、沙土 承转: 图中这种地貌有个专业的称谓——“雅丹”,雅丹在维吾尔语 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这里几乎看不见一草一木,当大风刮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教案设计

地貌 【学习内容】 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目标】 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同时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主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1.流水地貌 (2)曲流现象: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如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展新的弯曲。 2.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而形成的 (1)组成: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洞、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2)分布:石灰岩地区,我国云贵地区最为突出。 (3)举例: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 (4)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A:CaCO3+H20+CO2→Ca(HCO3)2溶洞——流水侵蚀 B:Ca(HCO3)2→CaC03↓+H20+CO2↑石钟乳——流水沉积3.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常见的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1)分布: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 (2)海积地貌:常见的有:沙滩、沙洲、沙堤; (3)分布:杭州湾以北沿岸地区。 4.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1)风积地貌:沙丘、沙漠 (2)雅丹地貌:“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3)黄土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4)特征: 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5)主要的黄土地形: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 黄土梁为长条状的黄土丘 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地貌

一、地貌与农业生产 你知道农业包括哪些部门吗? 你认为地貌的哪些方面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1.海拔高度 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1)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

找一找:我国有哪些地区属于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2)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新疆牧场澳大利亚牧场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3)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

阅读“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说出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4)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高原畜牧业和高寒作物 青藏高原畜牧业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青稞 2.地表的起伏状况和地形的坡度、坡向 坡度在3°—7°采取等高种植,超过7°就需要修筑梯田,超过25°的山地则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 3.地貌的物质组成 流水地貌:对农业生产有利。如:长江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不利。如:云贵高原 黄土地貌:既有利也不利。如:黄土高原 二、地貌与工程建设 1.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工程建设 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高寒缺氧: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 多年冻土: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膨胀,到夏季则冻土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2)海拔较低的临水地区,施工中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 2003年7月1日凌晨,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突发塌陷(隧道透水涌砂)事故。经过奋力抢险,险情得到妥善控制,但穿越黄浦江的浦东南路站—南浦大桥站部分区间隧道严重受损。 2.地质基础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阅读课本专栏“三峡大坝选址”,说明地貌对工程建设还有什么影响? 3.地表起伏影响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 4.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关系密切 海积地貌有利于港口建设,海蚀地貌适宜建深水港。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美丽的地形教学设计

解开地球神秘的面纱——美丽多样的地形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地球上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通过观察图利了解地球上的物种基本地形: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2、过程方法:体会不同的地表形态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与气候条件。 3、情感态度:体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活动: (1)学生查找有关美丽地形的资料;收集与地形地貌有关的世界地理知识信息。 (2)学生查找有关“世界之最”的世界地理知识。 2、教师活动: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那么绚丽多姿,如果鸟瞰人类的栖息地——陆地,你会发现它拥有美丽而多样的地表形态。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 2、揭题:美丽多样的地形 二、自主探究 1、播放幻灯片图片 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2 、看书自学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地球的陆地上有哪几种基本地形呢? 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地形地貌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学生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认真读教材可以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2、美丽的地形 课前老师布置了大家查找收集有关美丽地形的图片及资料,你们收集到了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全班汇报并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收集的图片并介绍图片资料) 3、小结:地球美丽多样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些地形地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拓展延伸 1.召开“我所知道的世界之最”地理知识交流会。 (拿出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2.由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引出环保问题:作为小学生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环保、低碳、节约资源等) 3.总结 板书设计美丽多样的地形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市地理课程标准》

对本专题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 和衷高级中学冯静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 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高中地理_山岳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典型地貌及其景观特点 第三节山岳地貌 一:课标要求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二: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通过地形地球仪,世界地图地形分布图了解山岳地貌的分布 2.综合思维:运用视频、图像,认识褶皱和断成等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说明其形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3.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山岳地貌的特点,增强对大自然认识和热爱 4.地理实践力:通过动手操作地理实验,提高学生对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对第二模块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进行学习,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学生可通过对六大板块的认识和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以及板块内部张裂作用的学习认识宏观地貌。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的重难点,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大知识点,即褶皱和断层两大地质构造,学生需要掌握这两大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对应的地表形态。需注意,褶皱形成的向斜成谷与背斜成山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由于外力侵蚀作用造成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现象,需加以说明。 四:学情分析 生活在农村平原地区的高一学生,对于内力作用影响下的地表形态理解不够直观,但学生普遍对祖国大山河川充满热情,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外,本节内容由于理解较为抽象,教学中事宜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利用常见的教具引导学生做实验模拟褶皱以及断层的形成机理,加深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辅助flash动画演绎展示完整的动态过程变化。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列表的形式归纳出褶皱和断层两大地质构造的形成机理以及地表形态。 2、举出实例,并解释该地表形态产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借用泡沫垫、积木块等物品演示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并记录现象。 2、结合flash动画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以动态、变化以及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认识到地表形态是由于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河流侵蚀地貌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 1 章节:选自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时:10 分钟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相应的地表形态。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通过山地的形成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为学习河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铺垫。 2. 能力基础: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渐增强,已经初步具备读图获取信息和材料分析的能力,但仍需教师适当引导,帮助理解。 3. 情感倾向:学生对河流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认识不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②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河谷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及河道 特征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3. 重难点突破策略: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画图来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1. 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

高中地理_专题 地质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地质地貌专题 复习课 师 课件展示:地质地貌部分近五年全国卷高考题统计; 给学生明确今年考向预测: 宏观把握复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构建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师 回顾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并回答 1、岩石成因分类 2、循环过程 生 先识记在回答 师 规律总结: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生 讨论回答,总结规律并结合规律做高考链接题 师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二、地质构造 1、类型 师 引导学生回顾地质构造的类型,分析判读依据 生 讨论分析回答 2、地质构造与地貌 师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生 讨论回答并分析内力作用的成因 3、板块边界与地貌 师 比较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貌类型,并举例说明生 讨论回答,画示意图解析 师 指导学生总结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 生 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 师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举一反三,结合规律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剖析 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1、流水作用与地貌 师 分析流水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生 讨论回答并分析流水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2、风力作用与地貌 师 分析风力作用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生 讨论回答并分析风力作用的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师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生 探究讨论,总结规律,并做高考链接题 师 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规律,对高考题进行讲解 师 要求学生回扣重要知识点,并做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 生 讨论分析回答 师 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做当堂检测 生 做练习并回答,巩固提升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因为是复习地质地貌知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比较感兴趣。因为该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所以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研讨、并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地质地貌只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不够。因此需要经过系统复习进行知识的再现,才能夯实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相信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能顺利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效果分析 在复习本节课时,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学生的探究交流,又有知识的板图演示。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避免了不分主次的面面俱到,而是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形成知识的网络。在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复习中,本着"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复习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满堂教”到“在教师的引导下满堂学”的目的。

地貌的观察-教学设计

地貌的观察 【教学目标】 1.运用视频、图像,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地貌观察的顺序。 2.理解并运用地貌观察中主要观察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诱思 2017年8月6日清晨,来自新高二的59名地理爱好者来到山地南侧,当强烈褶皱的山体呈现于眼前时,指导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方向的判别,向斜的构造线方向,向斜山的形成原因,岩石的风化过程,山间洼地炎热的原因……该考察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地质观察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新知检测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链接生活:五一期间小明班级的几位地质爱好者到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对玄武岩地貌进行考察。请说明其考察的顺序。 提示先从远处观察地质地貌总体分布及形状,再到地貌区仔细考察其微观情况。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3.坡度 (1)坡度: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2)坡向:根据与太阳光的关系可以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可以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链接生活:一驴友在山区旅游时想及时获知所经过地点的海拔并记录所经过路线大体坡度。请说明其如何操作。 提示可使用手机或定位系统获知当地的海拔;记录所经地区路线长度,根据海拔可计算出当地的坡度。 三、问题探究 有一学生在《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地质构造考察(以观音峡为例)》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观音峡,又名文笔峡,位于毛背沱和施家梁之间,全长3.7千米,下、中三叠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石灰岩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谷深330~530米,谷宽200~300米。枯水期江面最窄处为150米。岸壁陡峭,伴多层溶洞;植被繁茂,育万种生灵。河水泉水沿崖飞泻直下,汽车火车借江擦肩而行。江轮汽笛声声,渔船应和绵绵,更增添了峡之情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合材料探究: 在这一部分考察报告中,主要分析地貌哪一方面的内容? 提示相对高度、坡度、地质组成等情况。 四、名师精讲:地貌的观察与分析 1.地貌形态的观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