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国际安全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地,呈现于诸多领域。从当今国际安全问题突出的案例看,其危险性和威胁性有时因地域差别而程度各异。在有些地区表现为地区暴力冲突,比如巴以冲突;在有些地区则表现为核危险,比如朝鲜半岛核问题。现在,研究国际问题的许多专家、政策咨询专家都聚焦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客观地说,当今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安全困境”之下,安全机制的缺失使这个地区的某些安全问题极具危险性,朝核问题所受到的高度关注就是例证。综观东北亚区域的安全问题,冲突点很多,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乃其中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东北亚地区领土领海争端的历史与现状,透视分析争端的实质,寻求解决领土领海争端的途径。

一、东北亚地区领土领海争端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目前的形势表明,亚洲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暴力与非暴力形式的冲突存在地域分布的差别。按照威胁性来划分,核问题表现最为激烈,并且由南亚转移到东北亚的朝鲜半岛。除此之外,东北亚地区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也日益凸显,它印证了“因资源、边界、领土、水道等等问题而造成的冲突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危机仍在酝酿、发展之中。”

1. 北方四岛问题

北方四岛问题是困绕日本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领土症结。北方四岛是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个岛屿的总称,位于日本北海道东北部和俄罗斯千岛群岛之间,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俄罗斯则称之为“南千岛群岛”。这里资源丰富,主要是渔业资源

和矿产资源。四岛位于冷、暖流交汇处,从而使千岛渔场成为世界上三大著名渔场之一,本区域探明的或正在开采的矿产有金、银、铜、铝土、硫磺等200余种。此外,这里海洋航线密布,四岛扼守“黄金水道”,是俄罗斯出入北太平洋或者往返堪察加和楚克奇以及北美各口岸的必经之路。择捉岛上的年荫港和天宁港、色丹岛上的斜古丹港均为天然良港,这些港口港阔水深,可长年停泊大型船舶。

2.独岛(竹岛)问题

独岛(竹岛)的主权归属争议方为韩国与日本,目前两个国家都宣称对此岛拥有主权。独岛是因火山爆发而生成的郁陵岛的一个属岛。目前,它是韩国行政区域庆尚北道郁陵郡的一部分,称郁陵邑独岛里1-37番地。它以东岛和西岛为中心由36个岩岛和暗礁组成的小规模群岛。2004年初,韩国不顾日本的一再反对,按原定计划于1月16日发行了一套以独岛自然风光为背景的彩色纪念邮票。在韩日联手解决朝核危机的紧要关头,“独岛邮票”事件再次使历史旧怨增添新仇。

3.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是中日双方争夺“东海大陆架”问题的焦点所在。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日本人称其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附属于台湾岛,以海沟与琉球群岛相隔,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处于东经123°~124°34′,北纬25°40′~26°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是我国福建省正东,台湾省东北。面对日本政府和

右翼分子的行径,中国政府和民众纷纷作出反应。中国政府在任何场合都明确主张: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而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则成立“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开通“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网站,近期在厦门又掀起巨大的民间保钓运动浪潮,并通过了《保钓宣言》,坚决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2004年3月24日,7名保钓勇士登上钓鱼岛,再次引发中日外交风波。

4.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从1973年起,召开国际海洋大会,1982年12月9日第三次国际海洋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被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专属经济区制度,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300多万平方千米。在中国的东海、黄海海域(我们称为北部海域),中国的大陆架和大面积海域面临外国的主权要求和控制。在黄海和东海北部,一些邻国如韩国和朝鲜,不同意国际法所强调的自然延伸原则,要求按中间线划界,从而使中国18万平方千米海域面临争议;在东海,日本是与中国相向的不共架国,但日本以其非法控制的钓鱼岛为基准线,硬说与中国共架,要求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企图占领中国21万平方

千米的海域。中日韩三国围绕“东海大陆架”的领属与划分范围展开争议,同时关于黄海海域的领属争议问题也不时浮现。

二、东北亚地区领土争端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首先,历史恩怨、领土纠纷、价值观差异等,严重妨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以钓鱼岛、竹(独)岛主权之争为代表的诸多东北亚国家领土、领海纷争也极易导致良好合作愿望落空。东北亚国家历来在维护主权问题上态度十分鲜明,合作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很容易上升到政治高度,与国家尊严联系起来。以往东北亚的相关合作只能采取非正式的合作形式,今后的地区合作也难免出现类似障碍。

其次,领土争端易导致资源争夺战。当争议各方对争议区域实施一些主权允许的行动时,比如对各个岛屿和大陆架进行地质测量与勘察、开采石油等,那么围绕主权归属而展开的外交纷争就如同上演戏剧。由于日本本土资源十分匮乏,所以它是这个行动中最活跃的分子。其他各国也毫不逊色,比如朝韩之间由于黄海海域争议问题而发生高烈度的军事冲突,其冲突的背后掩藏着巨大的海洋权益,尤其是渔业、石油资源以及航运线路的争夺。而迄今为止,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最重视的就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争夺。在东北亚地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内的资源(包括石油等不可再生性矿产)争夺正在成为各国争夺领土领海权的实质,因此,相互的争夺对各国势必造成安全问题,进而形成地区不稳定状态。

再次,领土争端易导致国际格局与国际关系发生变化。领土领海主权争端在某个特定地区的表现,是产生国际冲突的一个因素。当关

于主权的争夺呈现一般状态时,总是影响本区域各国之间的关系,当关于主权的争夺呈现高烈度状态时,各国的安全受到挑战,将严重影响本区域已有的国际格局。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尽管东北亚各国间存在领土及领海问题的争端,但长远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从近中期看,东北亚区域合作将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具体的交通、能源等领域进行经济一体化实践,并寻求多元化的发展合作,为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

首先,东北亚国家发展区域合作意义重大,并且发展潜力很大。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看,发展区域合作既提升了区域内国家的国际地位,也符合东北亚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潮流。2007年,东北亚六国的GDP约为11万亿美元,约占世界GDP 的1/5;东北亚各国平均增长率5%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中国、俄罗斯GDP的增幅分别达11%和8%,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其次,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将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迅速发展。由于东北亚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差异,以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地方性特征,近期内东北亚区域合作适于以次区域合作和两国局部地区间合作为主发展。因次区域合作涉及的只是一国的局部范围、局部内容、局部时段,对制度差异的接受度较高,而且一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及其相关制度具有多样性,次区域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政策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次区域经济合作越向

纵深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水平将越高。

今后,东北亚各国可从三方面推进次区域合作。一是深化已有的次区域合作区。目前“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环日本海经济区”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这些次区域合作地带的物流、商贸连接起来,便可实现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性升跃。中日韩之间渡轮航线的开通将大力推动日本海经济区的发展,也将推动图们江走廊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合作。项目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良好方式,既有中央政府一级的合作,也有多国跨国公司的合作。

参考文献:

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方华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1期

2、《东北亚领土争端问题》,王春雨,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论文

3、《东北亚经济圈及其区域经济合作》,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 (沪)1996年18期 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应用文-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纪 全球化进程放慢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则呈现出迅速 的态势。本文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思考 一、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较低的原因 我国参与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 ,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战略选择。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参与的程度还较低,主要表现:我国参与的区域组织都是松散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例如,《曼谷协定》尽管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组织,但由于成员国经济实力和 方面影响有限,以及各国协调不够,《曼谷协定》的发展较慢,没有建立定期审议机制,缺乏向纵深发展的动力。“10+3”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的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最重要的两个。就目前而言,“10+3”还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论坛,还算不上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还主要在战略层次展开,还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区域联盟。 我国目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东亚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殖民地独立后与原来的宗主国 密切,与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联系较少。另外,东亚许多国家之间大多存在历史积怨,至今仍然缺乏真正的信任。特别是东亚国家历史上深受日本侵略之害,但日本至今仍然不真正反省和道歉,并有意修改战后的“和平宪法”,在军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同时加大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东亚国家的国内市场大多比较封闭,特别是区内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国内市场远没有美国和欧盟开放。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十年,虽然东亚地区以经济的持续调整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东亚地区整体实力与欧美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东亚地区除作为唯一发达国家的日本及少数新兴工业外,大多数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亚发展中国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力军,但在未来的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趋同,互补性差,都需要大量的外资,还将导致我国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方面竞争将日趋激烈,阻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加大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 2.东亚地区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比较世界其他地区,东亚地区虽相对和平、稳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 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爆发将严重影响东亚合作的连续性。南北双方达成和解还面临重重困难;台湾当局对东南亚国家增大务实外交力度也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东南亚各国 不稳定因素增加,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更是因面临权力过渡,政局变化莫测。这一切均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导致区域合作难度增大。日本和中国是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东亚合作的关键是中日合作,但中日之间真正的信任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1.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特点 1.1东北亚民间经济关系格局的特点 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四化”为特点的民间经济格局,即参与国家多元化;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互补化;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样化;合作企业中小型规模化。由于东北亚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均存在明显的梯度,短时间内政府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并非易事,但民间经济往来却变竞争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良好经济合作态势。如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同样面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大,但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朝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缺乏;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在俄罗斯。经济上的合作为东北亚各国开展深层次民间合作及发展政府间进一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东北亚民间文化关系格局的特点 经济联系是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的,而文化联系却是软性的,产生的影响会持久、广泛。一般而言,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底蕴比经济利益更为深厚。在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均属于同一文化圈,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学为主导,佛教为主要宗教。儒学的整体主义、温情主义、权威主义影响甚至决定了东北亚伦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独特,不同于西方的东北亚价值理念。在这里,中国、

日本、韩国、朝鲜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在文化上同属于儒家一脉。蒙古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受中原儒家文化和满族文化影响颇深。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均将本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将其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东北亚以儒家文化核心的多元性文化格局。进入新世纪,当代儒学开始复苏、转型,区域内儒家文化逐渐扩大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民间文化开始和谐相处,东北亚区域民间文化共同体将形成,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会推动东北亚未来的政治合作、经济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情形正如亨廷顿所说:“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将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线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目前东北亚民间文化交流形式较频繁、多样,领域涉及教育、文艺、体育、宗教、民族等诸多方面。 2.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当前进展 当前民间交流合作进展顺利,稳中有升,各国民间企业、社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合作更加务实。中国地处本区域经济核心位置,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同各国开展民间合作,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繁荣、共同发展的双赢选择。 2.1“政冷民热”凸显中日民间交流 中、日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其合作前景广泛,利益双赢,但合作却始终是一波三折。近年两国关系冷淡,两国政府合作难有作为的情况。其原因有三:第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是造成中日关系冷谈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地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3)俄罗斯正试图“恢复传统势力范围”。北约的东扩趋势促使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恢复大国地位,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 [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国家间的领土争端的处理方法

国家间的领土争端的处理方法 国际法院裁决领土争端首重条约 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国际法院裁决领土争端的第一原则 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是解决领土争端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国际条约是解决国际领土争端的首要依据。几乎所有的领土争端都涉及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条约。若能确定在当事方之间存在解决领土问题的有效的国际条约,条约用语的含义一经确定。即使依据的是被现代革命者斥之为“殖民时代的不平等条约”,只要缔约两造俱在,按条约必须遵守原则,法院即可据此裁决争端。 1994 年国际法院对利比亚和乍得领土争端的裁决表明已有明确划界条约就不须考虑其他 1990 年,利比亚和乍得分别向国际法院起诉,将奥祖地带的主权争端提交给国际法院。利比亚主张在利比亚和乍得之间的莫西西部不存在边界。乍得则主张边界已确定。 对于利比亚和乍得之间是否存在边界的问题,法院发现 1955 年利比亚和法国(乍得原是法国的殖民地)间的划界条约第三条规定,缔约双方承认其边界是由一些国际文件规定的,在该条约附件一中提到“缔约双方承认: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的领土为一方,利比亚领土为另一方,双方的边界源自利比亚联合王国成立时有效的国际文件”并列出了这些国际文件的名称。

法院认为应按照国际习惯法和《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 条去解释1955年条约,即条约应就其用语按照上下文并参照其目的和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并且嗣后在条约适用方面情况各当事国对条约解释之协定之任何惯例也必须和条约的上下文一同考虑。法院进一步确认当事双方嗣后并无新的领土安排后,认为双方在诉讼中提出的其他问题都无需考虑,因为如果以善意理解其条款,1995 年条约已划定了利比亚和乍得之间全部边界,并且条约的全部条款都表明利比亚明显知道边界被设定。所以1994 年国际法院裁定此案乍得胜诉,有争议的地区属于乍得。 2002年国际法院对印尼与马来西亚两小岛的争端裁决表明划界条约不能无限解读 确定争端地区是否存在有效处臵的国际条约是一件基础性的工作。在2002 年作出判决的“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关于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的主权归属诉讼”中,印尼的主张主要依据1891年6月20日为“确定婆罗洲上荷兰领地与英国保护国之间的边界”而缔结的《专约》第四条:“从东海岸上北纬四度十分点,边界线继续沿该纬度向东,穿越塞巴蒂克岛:该岛位于北纬四度十分以北的部分无保留地属于英国北婆罗洲公司,以南的部分属于荷兰”来声称这两个岛屿属于印尼。 国际法院在参考上下文、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后,得出结论认为,条约只确定了双方至塞巴蒂克岛最东端的边界,并未确定进一步向东延伸的分界线,所以已存在的划界条约并未包括更在塞巴蒂克岛以东的利吉丹岛和西巴丹岛。法院还认为,起草条约的准备资料和当事双方嗣后的行为确认了此结论。鉴于印度尼西亚

如何应对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纷争

1.目前我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在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请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角度,结合我国的国际环境、上述国家的军事实力,如何应对与上述国家的领土争议? 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范围的界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也是不容侵犯的。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争端之一。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早期殖民主义的开疆拓土到帝国主义的蚕食瓜分,再到民族国家的独立兴起,无不伴随着领土争端与边界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国际议题。作为世界陆地海洋大国之一,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也使得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领土争端问题,能否顺利处理领土争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历史压力,它不仅极易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敌视和防范,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考验,更给整个民族的心态和中国外交带来严峻的挑战. 就国际环境而言,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和平解决、武力收复和共同开发。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最好的方式是和平解决。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需要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和平解决的思维路径和实践是实践边界与领土争端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博弈共赢转变的途径的方法。照顾历史、考虑现实、平等协商、

互谅互让是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国人民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提倡人与人要互助、友爱、同情 不论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还是“和平”解决争端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仁爱”文化。其次,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盲目的发动战争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软实力的提高。近年来,许多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国家在某些大国的挑唆和支持下不断引起两国争端,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扰乱国际秩序,就是希望通过激怒中国民众来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武力措施,从而实现其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但中国政府对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有清醒地认识,始终以“强烈反对”、“严正交涉”、“表示抗议”、“严重关注”等态度应对,不掉入对手精心设计的圈套。也许会有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显得过于软弱.但事实上,中国的态度不仅清晰表明了国家立场,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提高。再次,对于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我们没有必然的把握可以将“战果”控制在“局部之内”,毕竟我们中国不是“神”,人为的政治环境和军事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在“瞬息万变”。此外,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都是“周边国家”,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一旦使用武力不可避免会面临领土争端之外的“报复”.而战争必然会伴随伤亡,这是党和人民所不乐见的。最后,中国宪法有所规定,只有在宪法范围内才能“实施战争”.中国始终采取“防御政策”,不会首先动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关系有所缓和;朝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_一带一路_合作战略_申现杰

2014年第11 期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 申现杰肖金成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从落实“五通”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化国内区域开放格局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TPP TTIP 区域合作 海上丝 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 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 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历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手段 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基于WTO 成员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在诸如技术标准、服务贸易开放、农业市场开放、投资和竞争政策、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待遇、不公平贸易及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很难在WTO 内部通过多边谈判来取得一致性。近年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开始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与多哈回合下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不同,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谈判,能以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增强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这种范围小、交易成本低的区域性协定在多哈回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1995年 WTO 成立到2014年1月31日,WTO 已经收到了583项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知,而在1948— 1994年期间,GATT 总共收到124个与货物贸易 相关的区域贸易协定通知,近20年来区域性协定的数量是WTO 成立以前的4.7倍,其中,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区)和局部范围

我国边界争端问题

中国边境争议地区一览 东北地区 长白山顶峰原来是中国国土。北朝鲜宣称他们的领导人金日成出生在此,因而称这是“圣山”(事实上金日成出生在平壤郊区的万景台)。1962年中国政府与北朝鲜签定界约,宣布长白山以南归属北朝鲜。 韩国一些人士一直向中国索要间岛地区。间岛地区原指与北朝鲜清津、罗津接壤的一块图们江中滩地,面积仅两千余亩。日本占领朝鲜后,允许朝鲜人来此开垦。后随着开垦的人口增多,开垦地域也扩大到整个吉林与朝鲜交界地域。现在韩国索要的地区主要指延边地区。 俄罗斯在近代史上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在清朝时期占领了“外满洲”10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现在中国民间一直有要求收回此地的呼声。但从现实角度看,收回可能性不大。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同俄罗斯签订新约,放弃收回此地的权利。 江东六十四屯原本是中国的领土,且俄方承认此点。1900年八国联军时,俄国将此地居民驱除到黑龙江对岸,强占此地。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一直不承认此地为俄罗斯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宣布放弃此地。 黑瞎子岛原先为中国领土,中东路事件中被俄国强占。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不承认这是俄国领土。根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国收回半个黑瞎子岛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当中第二大的岛屿银龙岛,因位处黑瞎岛之西北,故此全部归属中国。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份。此外,珍宝岛等江中岛屿归属中国。 阿巴该图洲渚是位于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江心主航道中国一侧的一个小岛,是中俄间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可是额尔古纳河涨潮的时候,面积就会大大缩小。该岛于1929年被苏联实际占领,但是中国历届政府一直主张拥有其主权,是中国和苏联(包括俄罗斯)旷日持久的边界争端的一部分。2005年,通过中俄之间艰难的边界谈判,俄罗斯将该岛归还中国。 蒙古地区 唐努乌梁海原来是外蒙古的一部份,但于外蒙古独立之时,被苏联侵吞。现时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份,被并入西伯利亚联邦区域。它地处外蒙古西北部、西伯利亚以南,北靠萨彦岭,南抵唐努山,是位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现时人们通常将唐努乌梁海指为图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正式承认图瓦 共和国为俄罗斯领土。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国领土。《各国概况》(人民出版社,书号17001.36,1972年3月出版)也指出:“苏联在1944年吞并了我国领土唐努乌梁海,中国政府没有承认”。但此外,亦有部分中国民间人士至今认为图瓦共和国乃至整个唐努乌梁海属于中国领土。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地区大国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本文将在分析日本二战以来区域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日本的传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1998年之前,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坚持非集团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1]。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为应对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与美欧经济摩擦,日本才真正开始关注区域经济合作。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取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态度保守,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意图建立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日本把东亚地区作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部门,贸易额极小。80年代末主要是通过政府援助促进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日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方面,日本止步不前。尽管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但其政府却从没有主动提出推进该地区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倡议或措施,甚至其他国家提出相关主张日本也没有给予积极支持。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先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积极支持,后又因美国的压力而公开表示反对。 (二)1998年后的FTA战略 1998年后日本越发重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1999年通产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明确提出,在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日本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的措施.[2]200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了FTA战略。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开战后日本双边贸易协定先河.[3]目前,日本已与包括东盟、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智利、墨西哥、瑞士、秘鲁、印度共1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FPA。正在谈的还有海洋合作委员会和澳大利亚。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脱美入亚,更加重视与中、韩的合作。2012年3月22日,中日韩签订了投资协定。这表明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主要是两点:一是把东亚作为建立FTA的优先选择;二是对东亚国家区别对待。 二、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其GDP总额在东北亚六国中所占比重超过60%,对外贸易额约占东北亚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0%。2005年与中、俄、韩三国贸易额达到27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17亿美元,进口额1398亿美元,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4.3%、出口总额的22.0%,进口总额的27.0%。[4]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日本极力避免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日本参与区域合作更倾向于选择双边经济合作机制。该种机制灵活多样、能快速取得实效,但易加深区域内部分割、阻碍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推进。如果日本不改变目前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就难以克服制度性障碍,涵盖整个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就很难最终确立。 第二,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制衡和制约中国的做法,影响了中日两国在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近年来日本不仅对中国倡导的东亚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反应冷淡,而且在中国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项目上恶性竞争。如中国提出的“安大线”石油管道因日本

领土争端问题爆发原因分析

领土争端问题爆发原因分析[摘要]主要对近年来的中外领土争端问题发生的原因做简要叙述和主观评析,以及对建国前后就已经产生的各类领土争端问题的产生进行简要列举和分析。概括领土争端问题的分类,并简要论述身为中国国民对于此类事件应有的态度和作为 [关键词]中外边界与领土问题原因;国民对待领土纠纷应有的态度 近年来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南海问题这类领土争端问题一直是中国近年来外交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外争端的根本所在,其实除了这两处问题,我国自建国以来已经存在过许多此类问题,例如北疆第一港-海参崴、中华故土库页岛、麦克马洪线、琉球、唐努乌梁海、江东六十四屯、伯力和黑瞎子岛和南沙群岛。 由此看来,中国的领土问题也是老大难问题了,那么,对于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外方势力“争夺”乃至“强抢”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来举一个简要的实例来分析一下: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 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 (即钓鱼岛列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1] 资料明确显示,钓鱼岛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和我过进行争夺呢? 原因有三点 1.钓鱼岛列屿的地质和海洋资源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已开发的石油资源, 主要是从6500 万年~200万年前形成的岩层中发现的。钓鱼岛列岛的海底是新生代第三纪的沉积盆地, 具有理想的生成和储藏石油的地质构造条件。据我国有关科学家1982年估计, 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 70 亿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2] 且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法令规定,岛屿所属权的持有国包含该岛屿方圆212海里,自海岸线为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叫“领海”这里视为该国领土.自领海线再向外延伸200海里叫“经济专属区”。 所以对于资源相对缺乏的日本,如此巨大的资源不可谓不重要。 2.钓鱼岛的军事战略位置 军事地理学的角度上, 钓鱼列岛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众所周知, 在中国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 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在这一串岛屿的中段, 中国东海方向的正面, 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洲岛使中国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成为了美国战略利益第一岛链上的一个珠子。 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全面复活, 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东部必将首先受到威胁。这样, 处在台湾东北一百二十海里, 介于琉球群岛和中国大陆及台湾省之间的小小钓鱼岛, 其潜在的军事价值必定会令世人注目。在今后, 钓鱼岛的军事价值将会日益突出。 在战略意义上, 该列岛可以为所日本利用、作为日再次侵略台湾的桥梁或前进基地, 也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 摘要: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利益交汇、角力之地,快速发展的中国,日渐有崛起之势,尝试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秩序;“世界警察”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一直将此作为战略前沿;二战战败国日本,仍保留强大的国家实力,并向往走向“正常国家”;朝鲜半岛,两国历史上的纠葛,现实上对国家安全的担忧。除此之外,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虽然此时的他们无力顾及此地,但是也对该地利益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这里聚集着众多的国家的地缘利益,大国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博弈,国家战略关系非常复杂,难以把握。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朝鲜开启核试验之后,这里成为了世界安全格局中极为脆弱一点。所以当今东北亚局势的势变,都可能导致亚洲甚至整个世界格局的重塑。 关键词:东北亚中国周边环境国家博弈 东北亚作为亚洲与太平洋相连的咽喉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极力争夺的战略高点。目前东北亚的地缘争端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几乎所有的东北亚国家都无一幸免的卷入了这场地缘争端。(2)长期性,历史性。历史问题是国家间正常交往的沉重包袱,国民情绪对立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各国发展军备的借口。如今的东北亚问题还是历史问题的长期堆积,其中包括:中朝韩与日本间的侵略关系,朝韩之间的国家分裂问题,朝鲜战争问题等,这些都导致该地区安全形势堪忧。(3)利益纠葛复杂。各个国家在此地区的博弈的目的、期待结果基本都不相同,并且因为利益纠纷,国家间存在的政治互信有限,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达到共识。本文便首先从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说起,由此再谈谈如今的东北亚安全态势的种种表象和根源及其未来可能态势。

一各个国家在此的战略部署 在此部分主要就东北亚利益相关国家:朝鲜、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的战略利益说起。 1.朝鲜 朝鲜,是东北亚局势的最大一个变量。朝鲜自2006年开启核试验以来,一直抱着“一条路走到黑”的坚决态度研制核武器,这都是挑起目前东北亚局势的关键诱因,这也是首先谈朝鲜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研制战略武器装备都是十分耗资的(研制和保养),并且它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战略威慑,并不能投入实用(基本不可能爆发核战争),所以可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么朝鲜为什么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并且在国民极度贫穷落后的情况下,仍要将十分有限的国家资产投向核武器研制呢? 在我看来,是由于朝鲜在当今世界的定位以及金家为维护其对朝鲜政权的掌控。首先,朝鲜从地缘不具备快速发展工业的能力;其次金氏家族完全掌控着国家,在这一基础上,金氏家族为维护他对朝鲜的绝对控制,不可能完全放开国家进行工业革命或者是资产改革。这些都是如今朝鲜极端贫穷、闭塞的原因。所以朝鲜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国家,他面临着很多安全问题。第一,韩国对其的统一。韩国在美国的扶持下,国力超过朝鲜太多。第二,中国。毕竟自汉武帝灭掉卫氏朝鲜后,正式在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置郡统治,即历史上著名的“汉四郡”。①从这一时期一直到清朝后期,中国一直都是朝鲜的宗主国。虽然目前,中国是朝鲜的最大支持者,但仅仅是因为他的位置恰好在中国之前,是中国的天然屏障。但是真到中国国力能够重建东北亚平衡时,朝鲜就可能被中国吞并或者任韩国吞并。这些安全问题都导致朝鲜必须武装自己,让自己能上谈判桌,或者说是自己能成

中国领土争端详细列表

東北地區 (2) 蒙古地區 (2) 新疆地區 (2) 西藏地區 (2) 西南地區 (3) 東南海疆 (3)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领土争议 领土类型地名实际控制/管辖者争议方 大陆领土阿克赛钦 白头山 黑瞎子岛(東半部) 克什米尔 克钦邦 中国大陆 外蒙古 帕米爾高原 江东六十四屯 藏南(今印度阿鲁纳恰尔邦) 唐努乌梁海(今俄联邦图瓦共和国) 西藏及其他藏族自治地方 喀喇昆仑走廊 岛屿和领水:尖閣諸島/钓鱼台列屿/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金門及馬祖 中沙群島 西沙群岛/黃沙群島 東沙群岛 黃岩島 蘇岩礁 南沙群岛/长沙群岛 ?中國大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華民國 ?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馬祖列島、乌丘屿、东沙群岛、南沙群岛:中華民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華民國 ?黑瞎子島(江東六十四屯): o東半部:俄羅斯和中华民国 o西半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 ?江心坡:緬甸和中华民国 ?帕米爾高原: o北部以及中部:塔吉克和中华民国 o南部:阿富汗和中华民国

?外蒙古:蒙古國和中華民國(詳情見外蒙古獨立、中華民國政府对外蒙古独立的态度) ?唐努乌梁海:俄罗斯和中华民国 ?白頭山(長白山) o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华民国和大韓民國 o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华民国和大韓民國 東北地區 長白山頂峰原來是中國國土。朝鮮宣稱他們的領導人金日成出生在此,因而稱這是“聖山”(事實上金日成出生在平壤郊區的萬景台)。1962年大陸政府與朝鮮簽定界約,宣布長白山以南歸屬朝鮮。 韓國一些人士一直向中國索要間島地區。間島地區原指與朝鮮清津、羅津接壤的一塊圖們江中灘地,面積僅兩千餘畝。日本佔領朝鮮後,允許朝鮮人來此開墾。後隨著開墾的人口增多,開墾地域也擴大到整個吉林與朝鮮交界地域。現在韓國索要的地區主要指延邊地區。 俄羅斯在近代史上是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在清朝時期佔領了外滿洲100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現在中國民間一直有要求收回此地的呼聲。但從現實角度看,收回可能性不大。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經同俄羅斯簽訂新約,放棄收回此地的權利。 江東六十四屯原本是中國的領土,且俄方承認此點。1900年八國聯軍時,俄國將此地居民驅除到黑龍江對岸,強佔此地。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一直不承認此地為俄羅斯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經宣布放棄此地。 黑瞎子島原先為中國領土,中東路事件中被俄國強佔。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不承認這是俄國領土。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收回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裡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此外,珍寶島等江中島嶼歸屬中國。 阿巴該圖洲渚是位於中俄界河額爾古納河江心主航道中國一側的一個小島,是中俄間有爭議的領土。面積約50平方公里,可是額爾古納河漲潮的時候,面積就會大大縮小。該島於1929年被蘇聯實際佔領,但是中國歷屆政府一直主張擁有其主權,是中國和蘇聯(包括俄羅斯)曠日持久的邊界爭端的一部分。 2005年,通過陸俄之間艱難的邊界談判,俄羅斯將該島一半左右歸還中國。 蒙古地區 關於外蒙古的歸屬問題,請參見外蒙古獨立一文。 唐努烏梁海原來是外蒙古的一部份,但於外蒙古獨立之時,被蘇聯侵吞。現時唐努烏梁海仍然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份,被併入西伯利亞聯邦區域。它地處外蒙古西北部、西伯利亞以南,北靠薩彥嶺,南抵唐努山,是位於兩山之間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現時人們通常將唐努烏梁海指為圖瓦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經正式承認圖瓦共和國為俄羅斯領土。中華民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1948年5月,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照會蘇聯外交部,聲明唐努烏梁海為中國領土。《各國概況》(人民出版社,書號17001.36,1972年3月出版)也指出:“蘇聯在1944年吞併了我國領土唐努烏梁海,中國政府沒有承認”。但此外,亦有部分中國民間人士至今認為圖瓦共和國乃至整個唐努烏梁海屬於中國領土。 此外,外蒙古獨立時,並未與內地完全劃清邊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原地圖上標識的諾門罕谷地、達裡崗愛牧場、新疆北塔山劃歸蒙古國。 新疆地區 新疆地區的領土爭議主要是帕米爾高原地區。在清朝時代,帕米爾高原全境屬於中國所管轄,1890年間,由於俄國欲取新疆、英國對西藏有野心,因此有英俄協定,由英國取得瓦罕帕米爾,俄國取得北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在帕米爾高原始終無法有效統治。但中華民國政府始終將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噴赤河視為是中國的極西點。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阿富汗簽訂邊界條約,正式承認放棄瓦罕帕米爾。 1990年代塔吉克斯坦獨立,在簽訂條約時也承認放棄帕米爾北境,中國極西點向東移至今日位置。 西藏地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