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1.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特点

1.1东北亚民间经济关系格局的特点

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四化”为特点的民间经济格局,即参与国家多元化;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互补化;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样化;合作企业中小型规模化。由于东北亚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均存在明显的梯度,短时间内政府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并非易事,但民间经济往来却变竞争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良好经济合作态势。如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同样面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大,但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朝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缺乏;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在俄罗斯。经济上的合作为东北亚各国开展深层次民间合作及发展政府间进一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东北亚民间文化关系格局的特点

经济联系是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的,而文化联系却是软性的,产生的影响会持久、广泛。一般而言,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底蕴比经济利益更为深厚。在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均属于同一文化圈,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学为主导,佛教为主要宗教。儒学的整体主义、温情主义、权威主义影响甚至决定了东北亚伦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独特,不同于西方的东北亚价值理念。在这里,中国、

日本、韩国、朝鲜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在文化上同属于儒家一脉。蒙古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受中原儒家文化和满族文化影响颇深。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均将本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将其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东北亚以儒家文化核心的多元性文化格局。进入新世纪,当代儒学开始复苏、转型,区域内儒家文化逐渐扩大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民间文化开始和谐相处,东北亚区域民间文化共同体将形成,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会推动东北亚未来的政治合作、经济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情形正如亨廷顿所说:“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将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线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目前东北亚民间文化交流形式较频繁、多样,领域涉及教育、文艺、体育、宗教、民族等诸多方面。

2.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当前进展

当前民间交流合作进展顺利,稳中有升,各国民间企业、社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合作更加务实。中国地处本区域经济核心位置,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同各国开展民间合作,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繁荣、共同发展的双赢选择。

2.1“政冷民热”凸显中日民间交流

中、日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其合作前景广泛,利益双赢,但合作却始终是一波三折。近年两国关系冷淡,两国政府合作难有作为的情况。其原因有三:第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是造成中日关系冷谈

的主要因素;第二、日本致力于打造军事强国,片面谋求所谓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第三、日本以日美同盟为政治主导,积极制造“中国威胁论”,干涉中国内政。中日关系因此出现“政冷”现象。2005年,日本的“历史翻案风”和外交强硬化趋向使中日“政冷”局面雪上加霜。中日关系短时间难以走出低谷。但民间交流没有受政治影响,仍然不断升温,“政冷”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望被“民热”所减弱。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形成了民间交流机制化、友好往来务实化、团队交往大型化、人员往来低龄化、行业交流对口化、文化交流多彩化、经贸往来复合化的特点。经济、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内容。经济上,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920万人;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税收约490亿元。日本投资者也从对华投资中获得了利益。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开发金融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升温,据统计,仅2002年中国企业在日本投资近20个项目,金额达1亿多美元。体育、文化上,在日本共同社评出的2005年度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中,福原爱加盟辽宁本钢乒乓球俱乐部、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在日展出等民间交流被列入其中;2006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中国王羲之、欧阳询、苏轼等作品,引起轰动,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甚至日本天皇夫妇也亲临参观。教育上,据统计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占留日外国学生总数的60%以上,居世界各国留日学生之首,日本在华的留学生人数也一直位居前列。这些都给冷淡的中日

关系吹进了一丝暖意。

2.2全面推进的中韩民间交流

从中韩建交到现在,中韩民间往来和各个领域的交流,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形式多样的民间交流合作关系。进入新世纪,中韩民间关系进一步全面推进。中韩两国的民间交流有如下特点:第一,在两国文化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下,双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导扩大到民间。第二,因为地缘文化、地缘经济的原因,两国都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第三,中韩两国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尤其是两国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体谅。第四,两国民众、两国企业的广泛参与。迄今,中韩间已有73对省、道(相当于中国的省)和城市结成了友好关系,进行对口合作交流。经济交流方面,1992年中韩交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5年为1119亿美元,增加了20倍;预计2006年能够达到1300亿美元。韩国向中国投资也大幅度增长,1992年为2.1亿美元,2005年达到311亿美元。目前在中国境内的韩国企业数量为3.8万个。人员交流方面,1992年13万人次,2005年440万人次,增加了34倍;2005年每天有1万名韩国人访问中国,2006年每天有1.2万名韩国人访问中国。文化方面,《人鱼小姐》、《大长今》、《看了又看》等韩国电视剧受到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在中国已经形成“韩流”。在“韩流”的带动下,中国赴韩国旅游和留学人数稳步增加。同时“汉风”也在韩国掀起。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尔挂牌。学习汉语热在韩国不断升温。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在华韩国留学生人数近4.3万名,在韩中国留学

生近万名,分别占对方国家外国留学生首位。中韩民间交流全面而稳定的发展。

2.3稳步发展的中俄民间交流

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东北亚两个重要国家。目前两国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不同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得天独厚的地缘关系、互补性较强的经济结构是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基础。两国共同利益和争取双赢是两国新时期共同的目标,这也成为了构筑两国关系,继续稳步发展民间交流的基础。发展区域经济、加强边境贸易、改善贸易结构是两国民间交流的重点。目前,两国正互办“国家年”,并争取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互信,发展民间经济、文化等合作交流,并带动政府合作。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期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活动,其中“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俄罗斯国家展”、“俄罗斯投资促进周”等大型国家级活动把“俄罗斯年”一度推向高潮。中俄国家年为深化双边民间经贸文化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加强企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必将推进双边经贸合作达到更高、更新、更富有成效的水平。

2.4颇具特色的中朝、中蒙民间交流

中国与朝鲜、蒙古不仅国土接壤,而且有跨界民族,这为两国民间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形成了以边境为主要地点、以跨界民族为重要交流对象的独具特色的民间交流。朝鲜隔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的辽宁省和吉林省接壤。中朝边境贸易、旅游活跃,每年在中国

居住的朝鲜族居民约有15万人到朝鲜去探亲、访问、旅游。2000年开始,中朝两国边境贸易上升,朝鲜市场需求增大:朝鲜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有所增长;朝鲜进口商品的档次提高。中朝一水相连,地缘经济与地缘文化对两国进一步合作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边界线占中蒙边界线长度的68%,而且边界两边是具有相同文化的跨界民族。地缘经济与文化在中蒙两国民间交往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和建立中蒙民间交往机制,开展包括青少年交流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民间交流。如定期在对方举办商贸洽谈会、展销会,组织两国中小学生互访,举办双方共同爱好的文体活动等。这使蒙古民众更好地了解了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国其他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及中国对蒙古长期的睦邻友好政策。

3.东北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3.1东北亚民间合作机制的建设

在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各国民间经济文化合作发展中,可以看出各国彼此通过民间交流达到共荣,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了彼此依赖关系,而且这种相互依赖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官方政府的行为。这种依赖源于民间动力,如跨越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这便是基欧汉和奈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作为理想模型的复合相互依赖特征之一,就是各社会之间的多渠道联系,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常联系;跨国公司联系等。东北亚间民间合作不同于欧美、东盟等区域合作,它是以非国家行为主体为基础,通过自愿、协商、自助的形式达成非政府合作。在合作过程中,

民间社团、中小型企业、个人成为相互依赖的主体。那么,如何构建这种相互依赖的机制?如何促进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设?实践证明,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加强政府服务协调,促进国家间政策交流,建立政府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民间合作作为政府合作的良好补充,可以协助、推动政府间的交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政策扶持,极大地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但合作也面临各种困境,即交流的局限性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性。政府应充分认识民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健全法制体系,加强配套建设,扩大支持力度,积极理顺政府、社会、企业、社团、公众之间的关系,为民间合作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第二,加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间经济合作,突出投资重点。民间合作应成为推动东北亚区域开发与合作的主导力量。事实表明,在地方层次上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主角是中小企业,地方政府虽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但不是主导者。在合作中,以中小型企业为龙头,促进大型企业跨国合作,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如日本,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性较高的主要是日本海沿岸一侧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日本地方中小企业。这种地方间的经济交流,因水平、实力相差无几,容易形成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同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第三,鼓励以私人方式跨国交流合作,促进民众跨国友好往来。以私人方式投资贸易、文化交流,近几年方兴未艾、迅速发展。私人合作交流可以扩大国家间人员、资金、技术的交流,有助于增进国家

间的互谅、互敬。政府应积极创造交流环境、扩大沟通渠道,减少政策性屏蔽。2003年,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民间人士积极筹建一家旨在为东北亚地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合资商业银行,另外还有以私人名义建立学校、培训基地等,这方面合作的前景与发展空间均很大。

第四,发展以民间交流社团为主的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目前,旨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社团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发展壮大,促进东北亚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但其运行能力有限、服务体系不完善。为此,政府应加强协会、社团自主性,更好的发挥社团的公益服务机制、网络配制与调度机制、激励机制。如2005年3月由韩国外交通商部批准的民间国际交流团体社团法人——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振兴会与中国长春市的吉林新闻社共同实施了中国东北三省国际文明示范区建设开发计划,此计划已成为民间合作促进人民精神改革运动的成功典范。

3.2对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特点

第一、稳定性。基于东北亚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利益冲突原因,国家关系也会经常地发生变动,具有人所共知的不确定性。民间合作交流着眼人民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开展沟通工作,强调超越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建立互动式的友谊,因而就为国家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某种稳定性的因素。参与民间交流的群众数量越大,能够为总体外交提供的基础就越稳固。正是由于这个基本属性,民间外交受到东北亚各国的高度重视。

第二、包容性。官方外交更多地偏重政治方面的交往,而民间外交除在政治领域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外,更可以深入到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在总体外交的全部组成中,可以分解为官方和民间两个部分,其中民间部分既可以做好民间工作,又可以影响官方关系,对执政党、参政党、在野党,对左中右势力和老中青人群都可以产生影响,建立起正常的工作联系。东北亚目前仍处在政局复杂的情况下,但民间交往仍然持续升温,交流合作对象无等级、制度之分。

第三、灵活性。这又是民间合作区别于官方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民间合作不过分拘守严肃的外交礼仪,而采取更为亲切的方式在人民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沟通。它灵活到可以与未建交国家的官员建立接触,也可以在国家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时保持官方与民间交往的渠道,这样就对大局的好转产生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非常看重民间合作的灵活性,而且也正是在灵活运用民间手段上显示出创造性,写下了成功的纪录。

总之,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东北亚地区的各国都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民间交流合作,发展友好关系、开展友好合作。这是惠及双方、多边、造福百姓的大事,并将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区域的多项合作,加强一体化进程。在新形势下,各国应该积极开展活动,推动互惠互利的全面合作,充实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模式,从民间的角度巩固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本文作者:祝丹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 (沪)1996年18期 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 [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应用文-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纪 全球化进程放慢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则呈现出迅速 的态势。本文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思考 一、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较低的原因 我国参与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 ,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战略选择。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参与的程度还较低,主要表现:我国参与的区域组织都是松散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例如,《曼谷协定》尽管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组织,但由于成员国经济实力和 方面影响有限,以及各国协调不够,《曼谷协定》的发展较慢,没有建立定期审议机制,缺乏向纵深发展的动力。“10+3”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的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最重要的两个。就目前而言,“10+3”还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论坛,还算不上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还主要在战略层次展开,还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区域联盟。 我国目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东亚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殖民地独立后与原来的宗主国 密切,与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联系较少。另外,东亚许多国家之间大多存在历史积怨,至今仍然缺乏真正的信任。特别是东亚国家历史上深受日本侵略之害,但日本至今仍然不真正反省和道歉,并有意修改战后的“和平宪法”,在军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同时加大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东亚国家的国内市场大多比较封闭,特别是区内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国内市场远没有美国和欧盟开放。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十年,虽然东亚地区以经济的持续调整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东亚地区整体实力与欧美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东亚地区除作为唯一发达国家的日本及少数新兴工业外,大多数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亚发展中国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力军,但在未来的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趋同,互补性差,都需要大量的外资,还将导致我国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方面竞争将日趋激烈,阻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加大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 2.东亚地区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比较世界其他地区,东亚地区虽相对和平、稳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 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爆发将严重影响东亚合作的连续性。南北双方达成和解还面临重重困难;台湾当局对东南亚国家增大务实外交力度也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东南亚各国 不稳定因素增加,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更是因面临权力过渡,政局变化莫测。这一切均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导致区域合作难度增大。日本和中国是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东亚合作的关键是中日合作,但中日之间真正的信任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 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蕴含潜力不断释放,东北亚地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推动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更与东北亚各国提升国际地位、促进经贸合作水平,改善地区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然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东北亚国家已经在区域合作及局部合作中实现突破,但仍需要改善和加强,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包括俄国、韩国、朝鲜、日本、中国、蒙古六个国家,作为热点地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地缘区位的相邻优势、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互利共赢的合作优势,决定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历史、领土以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家间互信程度较低、局部矛盾不断、加之美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区域形势诡谲多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阻碍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现状 (一)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880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的贸易额为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325亿美元,中国继续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中朝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韩日两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1.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特点 1.1东北亚民间经济关系格局的特点 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四化”为特点的民间经济格局,即参与国家多元化;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互补化;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样化;合作企业中小型规模化。由于东北亚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均存在明显的梯度,短时间内政府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并非易事,但民间经济往来却变竞争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良好经济合作态势。如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同样面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大,但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朝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缺乏;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在俄罗斯。经济上的合作为东北亚各国开展深层次民间合作及发展政府间进一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东北亚民间文化关系格局的特点 经济联系是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的,而文化联系却是软性的,产生的影响会持久、广泛。一般而言,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底蕴比经济利益更为深厚。在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均属于同一文化圈,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学为主导,佛教为主要宗教。儒学的整体主义、温情主义、权威主义影响甚至决定了东北亚伦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独特,不同于西方的东北亚价值理念。在这里,中国、

日本、韩国、朝鲜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在文化上同属于儒家一脉。蒙古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受中原儒家文化和满族文化影响颇深。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均将本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将其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东北亚以儒家文化核心的多元性文化格局。进入新世纪,当代儒学开始复苏、转型,区域内儒家文化逐渐扩大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民间文化开始和谐相处,东北亚区域民间文化共同体将形成,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会推动东北亚未来的政治合作、经济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情形正如亨廷顿所说:“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将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线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目前东北亚民间文化交流形式较频繁、多样,领域涉及教育、文艺、体育、宗教、民族等诸多方面。 2.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当前进展 当前民间交流合作进展顺利,稳中有升,各国民间企业、社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合作更加务实。中国地处本区域经济核心位置,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同各国开展民间合作,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繁荣、共同发展的双赢选择。 2.1“政冷民热”凸显中日民间交流 中、日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其合作前景广泛,利益双赢,但合作却始终是一波三折。近年两国关系冷淡,两国政府合作难有作为的情况。其原因有三:第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是造成中日关系冷谈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态势 :东北亚,国际贸易,东北亚一体化 一、东北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变幻加速。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复,2008年的金融风暴风波又起。东北亚也在世界经济浪潮中改变着经济格局。本文将以东亚几个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数据,分析东亚地区国际经济态势。 (一)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随波逐流的俄罗斯 进入21世纪,在普京政府领导下的俄罗斯,终于摆脱了“休克”转轨的阴霾,乘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之势,对外贸易额一路攀升(表1所示)。2008年,受西方油价炒作影响,俄罗斯对外贸易额高达6231.4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3675.73亿美元,进口额达到2555.74亿美元,顺差达到1119.99亿美元。 表1俄罗斯对外贸易年度表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总额 同比% 出口 同比% 进口 同比% 差额

104832 -10.8 68416 -22.0 36416 22.4 31999 2002 116237 10.9 75484 10.3 40754 11.9 34730 2003 146157 25.7 95611 26.7 50546

45065 2004 205052 40.3 136926 43.2 68125 34.8 68801 2005 276398 34.8 184916 35.0 91481 34.3 93435 2006 354674 28.3 226524

128151 40.1 98373 2007 469343 32.3 279724 23.5 189619 48.0 90104 2008 623147 32.8 367573 31.4 255574 38.4 111999 2009 389142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

摘要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内部的各个成员国逐渐成长壮大、爱益匪浅。而随之,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所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20年前已提上议程,并将在21世纪获得重大发展。 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并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东北地区无疑又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 东北地区应该抓住机遇, 认清面临的挑战,率先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 建立开放型的东北经济体系, 并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振兴东北经济。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Abstract Nowadays, the region economy cooperation carries on wonderfully like the fire spreading; each member nation also has benefit vulgarly from the developing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But along with it, the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entered a new development phase, especially European Union, the 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s success impels.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lso proposes the agenda. In fact, it has been discussed before twenty years, and now, it is a wish for the Northeast Asian peop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Asia, China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will p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northeastern area in China is beyond doubt the frontline for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Asia and play a major rol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northeast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e the challenges; take lead in joining the 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then realize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make full use of international marital and markets, and build up the open system of northeastern economy. Therefore, we can rais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northeastern area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o vitalize its economy. 【Key Words】Northeastern area; Northeastern Asia;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Production factors; transnational flow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一方面呈现全球化趋势,表现为生产国际化、交换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技术开发国际化等;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许多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局部空间范围内的实践,在时间意义上的阶段性探索。二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即追求各自范围内经济活动的自由化和统一性。差别只在于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前者注重更宽泛意义上的全球经济的融合,后者则注重特定区域内多边经济的融合。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或组成部分,特别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是增强自身全球经济地位的一项战略对策,可以摆脱对某些大国的经济依附;而一些大国热衷于搞区域集团化,则是为了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排斥或遏制其他大国,进而在全球经济中争取有利地位。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迄今为止,已向WTO通报并生效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约有250个左右。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使区域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大幅增长。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03年,仅发生在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中欧自由贸易区和安第斯共同体6大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量就已占到世界贸易总量的38%左右。据估算,目前全球贸易中半数以上是在各种区域贸易

组织的成员之间进行的。当前,中国参与了一些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经之路。但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我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缓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处于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外的、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之一。加入WTO后,我国在参与自由贸易协定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签定,以及我国与一些国家商签的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的节奏加快,从此我国步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通过对现有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区域经济合作通常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和深化;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融合度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有直接联系;在一时难以组建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时,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过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加快研究和探索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制定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要在参与对外区域经济合作中迈出新的实质性步伐。笔者认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应该是:根植本土,立足亚洲,突破地域跨越洲际;本着有近及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方针,尽快构筑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全方位、立体双边与地区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若干思考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若干思考 肖晞 2013-2-16 15:58:28 来源:《教学与研究》(京)2007年9期作者简介:肖晞,吉林大学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东北亚安全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就有关东北亚安全合作前途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第一是考察了作为东北亚安全合作背景的亚洲的未来秩序,也就是冷战后的亚洲是冲突还是合作的问题;第二分析了我们是否有必要在东北亚构建安全合作机制,集中在是要东亚合作还是东北亚合作的问题;第三就未来东北亚合作的可能的路径选择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简单提出了未来路径选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合作非传统安全地区秩序 作为大小国家并存、利益交叉的地缘政治热点,东北亚是当今世界上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①。冷战时期这里曾是两大阵营紧张对峙的前沿地带,后冷战时期本地区不仅冷战的“遗产”——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依然存在,而且多国之间的领土、领海争端突出。朝核危机的爆发和六方会谈的启动,既为本地区的安全形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引发了各国学者和政治家讨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兴趣。本文就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合作的路径选择问题等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冲突还是合作: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可能性 历史进入后冷战时期,如何判断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是我们探讨本地区

合作的前提,但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分析离不开对东亚和整个亚洲安全秩序的判断②。因此,本文首先就国际社会在冷战后对未来亚洲秩序争论的若干观点进行考察和初步分析。 (一)悲观主义:“欧洲的过去就是亚洲的未来”? 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对亚洲未来秩序持一种悲观态度,认为后冷战时期的亚洲各国权力将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中释放出来,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亚洲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冲突③。冷战刚一结束时学界主要是从亚洲的国家属性出发预测亚洲会走向冲突,这些属性包括:亚洲各国经济和军事权力发展不平衡,从民主到独裁的不同政治体制,历史上存在的敌意,缺乏有效的国际制度制约等。由于冷战刚结束时间不久,所以对冲突的表现预测比较广泛,例如,日本可能走向重新武装;中国由于权力增强而对外进行军事冒险;台海冲突;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东南亚的武器竞赛和冲突;由广泛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而导致的冲突。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中国的迅速、强劲崛起,西方学者从结构现实主义特别是进攻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将亚洲冲突的焦点集中放到中美之间,预测中国权力的扩大必然要求改变地区和国际秩序,中美之间将必然爆发体系性战争。[1] 在有关亚洲未来悲观主义的观点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阿伦?弗雷德伯格(Aaron L. Friedberg)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也有较大影响。在冷战结束不久的1993年弗雷德伯格就发表论文,认为后冷战时期一个趋向多极化的亚洲国家之间将走向敌对状态,与欧洲不同的是,后冷战时期的亚洲将是一个冲突的亚洲,其著名的观点就是“欧洲的过去将成为亚洲的未来”④。他论证的逻辑前提是:(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不会进入单极格局,也不会进入一般意义上的多极格局,而是在地区层次上出现比邻且互动频繁的地区力量;(2)在后冷战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地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3)俄罗斯正试图“恢复传统势力范围”。北约的东扩趋势促使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恢复大国地位,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修订版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蕴含潜力不断释放,东北亚地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推动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更与东北亚各国提升国际地位、促进经贸合作水平,改善地区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然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东北亚国家已经在区域合作及局部合作中实现突破,但仍需要改善和加强,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包括俄国、韩国、朝鲜、日本、中国、蒙古六个国家,作为热点地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地缘区位的相邻优势、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互利共赢的合作优势,决定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历史、领土以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家间互信程度较低、局部矛盾不断、加之美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区域形势诡谲多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阻碍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现状 (一)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880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的贸易额为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创历史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_一带一路_合作战略_申现杰

2014年第11 期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 申现杰肖金成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从落实“五通”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化国内区域开放格局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TPP TTIP 区域合作 海上丝 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 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 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历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手段 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基于WTO 成员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在诸如技术标准、服务贸易开放、农业市场开放、投资和竞争政策、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待遇、不公平贸易及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很难在WTO 内部通过多边谈判来取得一致性。近年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开始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与多哈回合下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不同,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谈判,能以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增强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这种范围小、交易成本低的区域性协定在多哈回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1995年 WTO 成立到2014年1月31日,WTO 已经收到了583项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知,而在1948— 1994年期间,GATT 总共收到124个与货物贸易 相关的区域贸易协定通知,近20年来区域性协定的数量是WTO 成立以前的4.7倍,其中,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区)和局部范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地区大国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本文将在分析日本二战以来区域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日本的传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1998年之前,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坚持非集团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1]。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为应对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与美欧经济摩擦,日本才真正开始关注区域经济合作。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取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态度保守,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意图建立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日本把东亚地区作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部门,贸易额极小。80年代末主要是通过政府援助促进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日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方面,日本止步不前。尽管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但其政府却从没有主动提出推进该地区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倡议或措施,甚至其他国家提出相关主张日本也没有给予积极支持。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先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积极支持,后又因美国的压力而公开表示反对。 (二)1998年后的FTA战略 1998年后日本越发重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1999年通产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明确提出,在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日本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的措施.[2]200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了FTA战略。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开战后日本双边贸易协定先河.[3]目前,日本已与包括东盟、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智利、墨西哥、瑞士、秘鲁、印度共1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FPA。正在谈的还有海洋合作委员会和澳大利亚。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脱美入亚,更加重视与中、韩的合作。2012年3月22日,中日韩签订了投资协定。这表明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主要是两点:一是把东亚作为建立FTA的优先选择;二是对东亚国家区别对待。 二、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其GDP总额在东北亚六国中所占比重超过60%,对外贸易额约占东北亚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0%。2005年与中、俄、韩三国贸易额达到27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17亿美元,进口额1398亿美元,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4.3%、出口总额的22.0%,进口总额的27.0%。[4]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日本极力避免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日本参与区域合作更倾向于选择双边经济合作机制。该种机制灵活多样、能快速取得实效,但易加深区域内部分割、阻碍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推进。如果日本不改变目前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就难以克服制度性障碍,涵盖整个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就很难最终确立。 第二,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制衡和制约中国的做法,影响了中日两国在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近年来日本不仅对中国倡导的东亚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反应冷淡,而且在中国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项目上恶性竞争。如中国提出的“安大线”石油管道因日本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 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 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2104053104 姓名;王强

摘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相对滞后。东北亚地区各国要避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被边缘化, 就必须开展地区经济合作,构筑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体系的努力之所以受阻,其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区城内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各国政治上不信任,战略目标指向冲突,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严重差异,各国民族发展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严重不同,东北亚各国自身因素,要想构筑东北亚区域高层次国际合作体系就必须重组这一区域内的国际政治结构,以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应该是,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 而后逐步吸收俄蒙朝扩展合作,贸易合作先行, 从多边, 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初级目标,建立相互信任制度。 关键词:东北亚;国际合作;战略指向;重组政治结构;朝鲜半岛问题 正文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所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推动下, 东北亚地区以经贸合作为主要方式, 面向日本海的俄罗斯沿海部、中国东北部、朝鲜、韩国、以及日本形成紧密的区域经济圈。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想模式, 是在多层次的次区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所谓“东北亚经济圈。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1. 国际政治环境是影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根本原因。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北亚区域各国对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如此,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议论与现实的操作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即议论归议论,在现实操作性的层面上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体系的建构甚至还没有进入开始的阶段。吴心伯认为,东北亚区域是各国经济互补性和活力最强的地区,也是在世界上总体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但这一区域因没有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因而无法发挥其潜力,也就出现了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弱化现象。 在欧洲,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体系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为欧洲各国实施大规模经济合作营造了必要的政治环境,得益于此,欧洲各国正力主于区域性经济合作体的扩张。与此相比较,尽管东北亚区域也出现了贸易、技术、投资等方面的合作逐步扩大的趋势,但在经济合作的体系化的层面上却没有多大的进展,这就无法期待与欧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体相竞争的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强有力的整体效应。笔者认为,东北亚区域之所以无法建构国际性高层次合作体系,是因为这一区域的政治关系尚不足以为经济合作体的建构提供必要的环境。东北亚正面临着这样一个悖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促使这一区域的各国倾向于一体化,而战略和政治目标的背离又促使这一区域的各国倾向于相互分离的个体化。换言之,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关系并不是为这一区域的国际合作开路,相反,这种国际关系给经济合作体系化设置了重大的障碍。因此,要想建构东北亚区域的国际性合作体系,首先要营造经济合作所需要的政治环境。 分析东北亚区域的政治环境,我们必须着眼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全球性冷战体系的解体并不意味着东北亚区域冷战结构的瓦解。从总体上看,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相对抗的格局已经瓦解,但是,围绕冷战的残留因素而形成的各国背离的利益结构导致了东北亚区域多角警戒态势,这是东北亚区域无法进行高层次经济合作的最根本的原因。对东北亚区域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的残留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朝鲜半岛的分裂现状与朝鲜的未开放状态;二是美国在东北亚区域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三是美日、美韩同盟及日本的东北亚区域战略。这三个方面的冷战残留因素构成不利于构筑东北亚区域合作体系的政治环境。由于这一政治环境对东北亚区域国际性合作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构筑东北亚合作体系所必需的前提是解决政治环境层面的各类问题。 2.朝鲜半岛问题对东北亚国际合作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国际合作组织(UNDP)提出图们江区域开发构想。当时,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这一区域的国家均非常欢迎这一开发计划,于是东北亚区域合作成了各国政界和学术界的最热门话题。但是,从90年代的中期开始,随着图们江区域发展计划操作层面问题的突现,各国的热情反而逐渐地冷却了下来。尽管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各国程度不同地致力于区域合作事宜,其经济合作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应当承认东北亚区域的国际合作依然局限于一般性国际交流,而与称之为国际合作体系的高层次合作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东北亚区域的国际性合作体系的建构仍处在议论性阶段。 应当说,东北亚区域国际性合作体系的建构之所以受阻的原因不是单一型的而是综合型的。其中,对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产生最大负面影响的因素是国际政治环境。正是由于东北亚各国所处的政治环境影响着其战略的指向,形成了其合作的阻力。在东北亚区域,左右其政治格局的几个主要国家如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显现着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