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与麻醉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与麻醉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与麻醉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与麻醉

内容摘要: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post poliomyelitis syndrome,简称pps)是指在小儿麻痹后遗症基础上继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和症状,发病率在20%~41%之间,多在患小儿麻痹症30年后出现,也就是40~60岁的儿麻后遗症病人。它是学术上的一种新概念,近年又出现一些研究进展,现介绍如下。

1 历史回顾

早在1875年charcot报道了在患急性脊髓灰质炎多年后再次出现肌肉乏力的情况。dalakas 等将这种进行性的肌乏力和萎缩命名为脊髓灰质炎后进行性肌萎缩。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报告不断增多,研究不断深入,后来就称之为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1987年在美国160万曾经患脊髓灰质炎的病例中有64万出现了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这些患者难以继续担任工作,降低了活动能力,甚至不能自理生活。中国病人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生活,发生pps的比率较欧、美洲地区少。症状、体症也比较轻。大城市的患者由于平均年龄高,体质肥胖者多,pps的发病近年已经增多。

2发病机制

对于pps发病机制有很多假设。最常见的是受脊髓灰质炎病毒侵袭的运动单位的过度使用和过早老化。小儿麻痹症使受损肌群的神经元大量丧失,许多肌纤维孤立无靠,若邻近尚残留部分完好的神经元,则可通过其终末轴突的侧支芽生,使每单位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加。可由原来的100个增至1000个,因此,这些残留的神经元必须支配比原来数量大得多的肌纤维,形成大的运动神经单位。在瘫痪较重的儿麻后遗症,受累的肌肉仅受原有运动神经单位总数的10%~20%所支配。另外,正常运动神经轴突的缓慢衰退发生在运动神经元已减少的脊髓灰质炎病人身上,功能的丧失自然就更多。对pps患者纵向研究表明,肌强度质的下降平均每年为1%,肌强度衰退到一定界限时可致功能丧失。此外,患者中年后所增添的病理引起的软弱,如肥胖、冠状动脉疾患及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pps的发生。

3临床表现和诊断

3.1临床表现

pps最常见症状是软弱、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约60%~70%患者有此主诉,症状主要发生于病后已获恢复的肌肉,也可发生于正常肌肉,有时伴肌萎缩、肌自发性收缩、关节不稳及韧带劳损等。全身症状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患者难以耐受寒冷,眩晕头痛,肢体血管收缩功能不稳定,睡眠不良,呼吸肌软弱而出现口吃、吞咽困难和呼吸功能不全等症状。pps一般可分为两型:①儿麻后期肌萎缩型(ppma),大多数pps属于此型,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软弱、乏力、肌纤维自发收缩、肌痛肌萎等;②肌肉骨骼系统型(mpps),主要表现为关节和肌肉疼痛,关节不稳、韧带劳损,可出现肌腱炎、滑囊炎及继发性骨关节炎等,大多发生于下肢,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拐杖的上肢。

3.1.2疼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延迟性的肌肉疼痛,是一种类似急性感染期的浅部或深部肌肉的疼痛。。第二类是局部的过度使用综合征,包括滑囊炎,肌腱炎,肌筋膜和软组织的损伤。第三类是关节退行性疾病,有腰背痛,神经压迫综合症。

3.1.3呼吸困难患者存在的表现各异的呼吸困难,轻者出现肺功能降低,严重导致呼吸衰竭,必须使用呼吸机支持。多数由于限制性的胸壁改变(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胸壁强度改变,多次感染和睡眠相关的呼吸紊乱引起。

3.1.4其他吞咽困难表现为吞咽时咽喉部的粘滞感,buchholz等报道发病率约为10-20%,经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其中半数人存在着一侧声带麻痹。sonices等研究了32名吞咽困难的患

者,发现其中有12名患者病史中存在着急性脊髓灰质炎发病时延髓受累的表现。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常侵犯脊髓灰质炎,尤以腰段和颈段最常受累,少数患者可波及延髓、脑桥和中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 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 临床表现: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3.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麻风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包括皮肤和周围神经等部位。这个病最大的特点就是,得到早期治疗的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畸残,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和参加社交活动。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严重的畸残,倍受社会歧视。 大家之所以对麻风病感到比较恐惧,主要就是因为它可以引起畸残。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就可能减少畸残的发生。 2、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还没有接受过治疗的麻风病人是目前麻风病唯一的已经被确定的的传染源。至于这个病如何传播,其具体传播途径仍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1)呼吸道传播,病人通过上呼吸道可排出大量麻风菌,通过飞沫传播。(2)与麻风患者直接接触。一般来说,接触越密切,被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感染麻风菌就一定会得病吗?这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的第三个问题。 3、感染麻风杆菌后一定会发病吗? 感染麻风菌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对麻风菌的免疫力。绝大多数(99%以上)人群对麻风杆菌具有自然免疫力,机体能将有效的杀灭体内的麻风菌而不发病。只有极少数对麻风杆菌没有免疫力的人在感染后,麻风菌在体内逐渐繁殖,从而出现症状,成为病人。 4、麻风病的表现有哪些? 由于麻风菌的繁殖速度很慢,从感染麻风菌到麻风病发病大约需要2-5年的时间,出现症状后病情的进展也很缓慢,而且没有明显的痒、痛等主观症状,因此这些早期症状往往引不起患者的注意,患者即使注意到了自己的早期症状,由于缺乏痒、痛等症状,也可能得不到患者的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去就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麻风病主要表现包括各种各样的的皮肤和神经症状。其皮肤表现跟许多皮肤病类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诊。皮肤损害主要有与皮肤平齐或略高起的斑疹、也可出现大小不等的疙瘩等。皮疹的颜色可以比皮肤颜色浅,也可能是红色、暗红色或棕褐色。皮损大小不一,有的很小,有的可以占据整个肢体或躯干。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面部、上下肢和耳垂等部位的皮肤变厚,呈现潮红颜色,表面光亮,部分病人面部整天发红,就像刚喝了酒的醉酒面容。晚期面部的皮肤更加肥厚,还可出现许多皮肤色,或更深颜色的疙瘩,形成“狮面”样的外观。皮肤损害往往不痛、不痒;有的皮损因不出汗出现皮肤干燥、粗糙。 除了皮肤损害外,病人可以同时伴有一些神经的损害,患者可以出现整个上、下肢的疼痛。神经受损的具体表现可以出现肢体或皮损的麻木感,疼痛觉、轻触觉以及温度觉迟钝或丧失,因此出现感觉不到针刺疼痛,或容易发生没有疼痛烫伤的情况。有的患者还出现手、足的运动乏力,逐渐演变为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脚, 到晚期可出现指/趾变短、手掌足底发生无痛性溃疡等畸残。面部可以出现嘴唇及耳垂肥厚、口眼歪斜、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梁塌陷等现象。少数病人也可能表现为只有神经损害,而没有皮肤症状。 麻风病对人类的主要危害来自神经的损伤引起的畸残。畸残的发生不但使患者因生产劳动能力下降,减少或丧失了收入来源,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重了患者所受社会歧视的程度。 5、麻风病(人)真的那么可怕吗? 畸残的形成及害怕被传染是人们恐怖和歧视麻风病人的主要原因。其实,麻风病(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远没有艾滋病和结核病等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大。这主要是因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术后康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 5.10.1康复评定 5.10.1.1肌力检查 5.10.1.2关节活动度检查 5.10.1.3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5.10.1.4肌电图检查 5.10.1.5步态分析 5.10.1.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5.10.2康复治疗 5.10.2.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手术主要目的 5.10.2.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手术后常用康复治疗方法 (1)手术后正确姿势体位的维持 (2)肌腱转位手术后功能训练 (3)肌力维持与增强训练 1)肌力弱者做增强肌力训练 2)固定期间维持肌力训练 (4)截骨术后功能训练 1)早期活动关节,防止僵硬 2)早期纵向负重活动,促进骨愈合 3)电、光、声、磁等疗法的应用 A.红外线辐射热疗 B.超短波治疗 C.低强度磁场疗法 D.直流电钙、磷离子导入疗法 E.超声波疗法 (5)矫形器应用 1)维持手术效果 A.手术后可用矫形器代替石膏固定肢体于需要的位置。 B.手术后应用矫形器固定患肢于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矫形器可随时拿下、装上、长期应用时有利于肢体的护理,并可

防止压疮发生。 C.患者双下肢肌肉广泛瘫痪,丧失站立行走功能时,手术后应用双下肢矫形器再配以双拐即可站立行走。 D.某些肌腱移位手术后,肌力仍未达到平衡,术后有可能畸形复发,此时应用矫形器可防止畸形的发生。 2)矫治畸形 3)稳定关节 4)代偿肢体功能 5)补偿短肢,使双下肢均衡 A.患肢短缩小于3cm者可将鞋底垫高,使两下肢均衡。 B.患肢短缩大于3cm,但不愿或不能施行手术延长肢体者可配用补高鞋 矫形器使两下肢均衡,也能站立和行走。 C.对患肢广泛肌肉瘫痪,呈现不稳定的连枷腿者除手术治疗外,可配用矫形器或补高鞋矫形器来固定患肢,使两下肢均衡而站立行走。 (6)增强关节活动度训练 (7)站立及步行训练 (8)其它康复措施 5.10.2.3常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手术后康复训练 1)良好体位固定 2)光电等治疗 3)使髋关节后伸 4)髋关节后伸牵张训练 5)髋关节后伸运动训练 6)水中运动训练 (2)臀部肌肉瘫痪的手术后康复训练 1)良好体位固定 2)光电等治疗 3)髋关节后伸训练

麻风病调查报告

麻风病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麻风病的调查报告 关于麻风病康复村与麻风病康复者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走出理解误区让社会接纳他们摘要 麻风病是麻风杆菌入侵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表现为出现各种斑点,易导致溃疡和人体畸形,可传染,但很不明显,可预防,可治愈。到达他们的居所,可以看到环境的恶劣;通过和他们的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不只在身体上有病痛折磨他们,而且还被家人和朋友歧视抛弃,身心受损。难道我们不该关心他们这些弱势群体吗?调查报告,短短几个问题,可以反映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人们大多是不肯接近他们的,在对大学生调查中有42%不知道麻风病,大学生如此,社会上呢?我相信也不会有多好的吧!社会不帮他们,他们又如何走出黑暗,人们该动起来啦!为社会的和谐!! 前言 本作品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似乎已经被忽视的群体,让社会更加关注和关心他们,让麻风病康复者明白他们并没有被社会抛弃,还是有很多的人在关心他们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我们采用走访、个别交谈,查阅资料等多种调查方法,深入到麻风病康复村中进行调研,以对话的方式去了解麻风病康复者的生活现状,以麻风病康复者真实的生活经历,表达最真实的的心声,再以这论文的形式,

向社会展现麻风病患者的现在生存问题,希望社会能更关心他们! 关键词:麻风病康复村康复者认识误区社会接纳冷漠痛苦关心光明 一、麻风病的概述 1、麻疯病(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由麻风杆菌入侵人体造成的,其主要症状表现在皮肤出现癣样皮疹、红斑、白斑或突出的一颗一颗的结节;和一般的皮肤病不同,感觉上不痛不痒,但一段时间后,病灶部位会出现麻木、干燥、不出汗的症状;如果生在长毛发的部位,其毛发也会脱落。同时,由于麻风杆菌喜欢在人体外周神经中生存,对神经干和神经枝造成破坏,易导致多处发生溃疡致使人体畸残。 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 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 了深重的灾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 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 附图:由麻风病造成的足部的 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在 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 主是没钱或缺乏药物。 2、临床表现:广泛。带来病,感病。毁损。世界原因 由于患者对麻风杆菌感染的细胞免疫力不同,病变组织乃有不同的组织反应。一般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中间界线类麻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瘤

中医如何治疗麻风病

中医如何治疗麻风病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隐渐起病,慢性病程。有时在慢性过程中,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活跃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我国古代医籍对麻风有过多种名称,如疠、疠风、癞、恶疾、大风、麻疯、大麻疯等。在《千金方》中描述“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唐代,为了隔离麻风病人而专门设立“疠人坊”。 祖国医学认为麻风多属风、湿、热、毒所致,故治疗时主要是用祛风、胜湿、通络、解毒、杀虫的方法和药物。“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所以在主方中加入补益强壮之药,以助祛邪之力。兼证结节红斑反应、神经痛、虹睫炎、睾丸炎等多属气滞血瘀。在治疗中佐以活血化瘀、凉血活血之品,诸症可瘥矣。 1.处方名称]五服方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通络,解毒杀虫。主治各型麻风。 [处方组成] (1)羌活6克、苍术6克、防风6克、玄参6克、荆芥6克、柴胡6克、赤芍6克、枳壳6克、黄芩6克、白藓皮6克、甘草6克,每日l剂,水煎服,共服4剂。 (2)羌活6克、防风6克、黄芩6克、白芷6克、川芎6克、知母6克、甘草6克、生地6克、细辛3克,每日l剂,水煎服,共服2剂。

(3)大黄9克、朴硝6克、枳壳9克、银花9克、桃仁9克、黄柏9克、黄芩9克、玄参9克、黄连4.5克,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3剂。 (4)防风9克、荆芥9克、白附子9克、玄参9克、蒺藜9克、独活9克、火麻仁9克、枳壳9克、银花9克、赤芍9克、黄柏9克、甘草9克、天麻6克、姜虫6克、大枫子4.5克、制川乌4.5克,水煎服,共服10剂。 (5)玄参6克、白芷6克、枳壳6克、独活6克、赤芍3克、银花3克、制川乌1个、防风30克、蒺藜480克、火麻仁480克、大枫子480 克,以上研成细末,再以蕲蛇360克,去头尾用热酒浸2-3日(秋冬浸5-6日),浸松后去骨蒸熟焙干研末和前药、蜂蜜(与药对半)为丸,每丸12克,日服3次,每次l丸,茶送下,服完为止。 五服方1疗程时间为100余天。其中(1)-(4)方为19天,(5)方为80余天,可持续多个疗程,且疗程愈多,收效愈大。 麻风病的发病机制 麻风杆菌是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侵犯富有网状内皮细胞和许旺氏细胞的器官和组织。虽然它是较早发现的人类致病菌,但体外培养至今尚未成功,故给筛选药物等方面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在临床上表现为两个迥然不同的“极型”,即免疫力较强的仅累及皮肤及周围神经的结核样型麻风;以及除皮肤、神经症状外,还可侵犯粘膜、淋巴、眼、骨关节,肌肉与肝、脾、睾丸等器官而缺乏免疫力的瘤型麻风。在这两个“极型”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中间类型,按其免疫力的逐渐减弱,依次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和界线类偏瘤型。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为麻风的治疗作了很大努力,相继筛选了许多药物,曾获得一定疗效,但皆不理想。自氨苯砜应用后,有较好的疗效,被公认为抗麻风的主要药物。5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采用氨苯砜单疗,治愈了大批患者。但由可氮苯砜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已治愈病人的复发有增多的趁势,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多种杀菌药物联合应用方案,可避免耐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然而,其疗程长、疗效慢,仍不够理想。为此还需继续努力寻求新药物及治疗方案。

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由小儿麻痹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引起以肢体肌肉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依据] 一、病史 有小儿麻痹病史,随小儿麻痹出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丧失,但皮肤感觉及大小便功能正常。麻痹程度总是先重后轻,双侧不对称,呈节段性,非集群性,股四头肌受累最多。 二、症状和体征 脊髓受累细胞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势、负重等不平衡,出现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 三、辅助检查 肌电图检查提示脊髓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源性损伤。 [证候分类] 一、急性期自发病到肢体瘫痪,常有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一般2~5d体温恢复正常,突然出现肢体瘫痪。 二、恢复期全身症状消失,因脊髓前角炎症消失,受累细胞恢复,肢体瘫痪程度逐渐减轻。

三、后遗症期脊髓受累细胞已不再恢复或恶化,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势、负重等不平衡,出现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脑性瘫后遗症:为硬瘫,肌张力增强,病理反射多为阳性。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小儿麻痹症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可中西医结合用药,或配合针灸等办法治疗,后遗症期则以手术矫治为主。 二、手术治疗 因小儿麻痹可导致多个肢体的不同程度的肌肉瘫痪和畸形,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现将几个部位肌肉瘫痪和畸形的常用矫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下垂足的手术治疗 1、跟腱延长术:跟腱挛缩而背伸肌有一定的肌力时采用。取踝关节后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跟腱作“Z”字型切断,使踝关节背伸,若背伸仍达不到90°,应将跖肌切断或关节囊松解,同时松解胫后神经血管,缝合跟腱。术后石膏固定踝关节背伸90°位3周。若背伸肌无力,可将胫后肌、腓骨长肌等移于足背。若背伸肌及胫后肌、腓骨长短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及展望.docx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及展望 麻风病的防治现状及展望 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年第6期第31卷述评 作者:李文忠江澄陈祥生叶干运 单位:210042 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麻风病在我国流行已有20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被视为可致畸残和难以治愈的疾病。近50年来,尤其近20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关怀以及科学的进步,该病已成为可防可治的疾病,社会印象已有所改善。8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了力争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1991年5月第44次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了全球在2000年消除麻风病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我国政府也作出了承诺。现根据有关资料,就国内外麻风病防治现状及展望概述如下。 一、世界麻风流行概况 (一)全球麻风防治目标:1991年第44次WHA决议,全球在本世纪末消除麻风病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指标为患病率<1/万。 (二)世界麻风患病率变化: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15万麻风患者,估计患病率为2/万。其中888340例是登记接受治疗的病例,登记患病率为1.7/万。近10年来全球麻风登记病例数已减少82%。然而目前在全球60个国家或地区麻风仍然是一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在1/万以上),其中16个主要麻风流行国家的登记病例数占全球麻风的90%,而其中5个国家(印度、巴西、印尼、缅甸、尼日利亚)占世界麻风登记病例数的80%。这16个麻风流行最严重国家至少有下列特点之一:患病率>1/万;或登记病例数>5000;或新发现病例数>2000。 (三)世界麻风发现率变化:1996年全球发现病例数约为566 000例,发现率为9.8/10万。据统计麻风流行最严重的28个国家1996年发现病例数为544 639例,占全球发现病例的96%,其中15.6%为<15岁的儿童,31%为多菌型病例,5.4%伴有Ⅱ级畸残。这些国家近12年来患病率有大幅度下降,自1985年的20.2/万下降至1996年的3.5/万,但发现率仍无明显改变。有些国家病例发现数增加,往往与病例发现工作的加强和麻防工作地理覆盖面扩大有关,并不是麻风发病率的改变。尽管各WHO地区之间及同一地区不同国家之间麻风形势有所不同,但近12年来全球发现麻风趋势是稳定的。 (四)联合化疗(MDT)覆盖率:全球几乎所有登记治疗的麻风病例目前均在用MDT治疗。1996年约有140万病例接受MDT治疗,55万例以上的病例被治愈,治愈率为75%~95%。至1997年全球累计MDT治愈病例数为850万例,报告MDT覆盖率为97.1%。 二、中国麻风防治概况 (一)中国麻风防治历程:分两阶段。 1.控制传染阶段(1949~1981年):贯彻政府“预防为主”的方针及“积极治疗、控制传染”的原则,提出“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步骤和做法。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培训人员、建立防治机构、调查发现患者、及时给予氨苯砜治疗。因此该阶段又称氨苯砜单疗阶段。 2.基本消灭阶段(1982~2000年):国家卫生部于1981年提出力争全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于1982年制定和1988年修订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防治规划和标准。基本消灭的指标是以县(市)为单位,患病率≤0.01‰,近5年平均年发病率(或发现率)≤0.5/10万;至2000年全国有95%以上的县(市)达到上述指标,其它县(市)达到控制指标(患病率≤0.05‰)。主要防治措施为:1早期发现患者;2实施MDT;3建立麻风疫情监测系统,回顾性收集以往的个案资料及1990年以后监测资料和登记病例的资料。1991年我国政府承诺了第44次WHA在2000年消除麻风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其指标为患病率<1/万。 (二)中国麻风防治现状: 1.1949年~1996年全国累计发现麻风患者471 254例,其中<15岁儿童23 884例(5.07%),畸残率20.9%~58.8%;累计病例数>10 000例的有13个省(市、区);5 000~10 000例的有3个省(市、区);1 000~5 000例的有7个省(市、区);<1 000例的有4个省(市、区)。 2.全国患病率以60年代最高,为0.21‰~0.24‰,70年代中期开始逐年下降。至1996年底全国尚有现症病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与麻醉

内容摘要: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post poliomyelitis syndrome,简称pps)是指在小儿麻痹后遗症基础上继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和症状,发病率在20%~41%之间,多在患小儿麻痹症30年后出现,也就是40~60岁的儿麻后遗症病人。它是学术上的一种新概念,近年又出现一些研究进展,现介绍如下。 1 历史回顾 早在1875年charcot报道了在患急性脊髓灰质炎多年后再次出现肌肉乏力的情况。dalakas 等将这种进行性的肌乏力和萎缩命名为脊髓灰质炎后进行性肌萎缩。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报告不断增多,研究不断深入,后来就称之为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1987年在美国160万曾经患脊髓灰质炎的病例中有64万出现了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这些患者难以继续担任工作,降低了活动能力,甚至不能自理生活。中国病人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生活,发生pps的比率较欧、美洲地区少。症状、体症也比较轻。大城市的患者由于平均年龄高,体质肥胖者多,pps的发病近年已经增多。 2发病机制 对于pps发病机制有很多假设。最常见的是受脊髓灰质炎病毒侵袭的运动单位的过度使用和过早老化。小儿麻痹症使受损肌群的神经元大量丧失,许多肌纤维孤立无靠,若邻近尚残留部分完好的神经元,则可通过其终末轴突的侧支芽生,使每单位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加。可由原来的100个增至1000个,因此,这些残留的神经元必须支配比原来数量大得多的肌纤维,形成大的运动神经单位。在瘫痪较重的儿麻后遗症,受累的肌肉仅受原有运动神经单位总数的10%~20%所支配。另外,正常运动神经轴突的缓慢衰退发生在运动神经元已减少的脊髓灰质炎病人身上,功能的丧失自然就更多。对pps患者纵向研究表明,肌强度质的下降平均每年为1%,肌强度衰退到一定界限时可致功能丧失。此外,患者中年后所增添的病理引起的软弱,如肥胖、冠状动脉疾患及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pps的发生。 3临床表现和诊断 3.1临床表现 pps最常见症状是软弱、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约60%~70%患者有此主诉,症状主要发生于病后已获恢复的肌肉,也可发生于正常肌肉,有时伴肌萎缩、肌自发性收缩、关节不稳及韧带劳损等。全身症状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患者难以耐受寒冷,眩晕头痛,肢体血管收缩功能不稳定,睡眠不良,呼吸肌软弱而出现口吃、吞咽困难和呼吸功能不全等症状。pps一般可分为两型:①儿麻后期肌萎缩型(ppma),大多数pps属于此型,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软弱、乏力、肌纤维自发收缩、肌痛肌萎等;②肌肉骨骼系统型(mpps),主要表现为关节和肌肉疼痛,关节不稳、韧带劳损,可出现肌腱炎、滑囊炎及继发性骨关节炎等,大多发生于下肢,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拐杖的上肢。 3.1.2疼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延迟性的肌肉疼痛,是一种类似急性感染期的浅部或深部肌肉的疼痛。。第二类是局部的过度使用综合征,包括滑囊炎,肌腱炎,肌筋膜和软组织的损伤。第三类是关节退行性疾病,有腰背痛,神经压迫综合症。 3.1.3呼吸困难患者存在的表现各异的呼吸困难,轻者出现肺功能降低,严重导致呼吸衰竭,必须使用呼吸机支持。多数由于限制性的胸壁改变(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胸壁强度改变,多次感染和睡眠相关的呼吸紊乱引起。 3.1.4其他吞咽困难表现为吞咽时咽喉部的粘滞感,buchholz等报道发病率约为10-20%,经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其中半数人存在着一侧声带麻痹。sonices等研究了32名吞咽困难的患

麻风病防治知识讲座

麻风病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徐进军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的病源菌是麻风杆菌。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 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感染了麻风杆菌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主要决定于本人机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免疫力)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成人对麻风病有免疫力。世界上曾有二十多人自愿把麻风病杆菌接种到自己身上,经观察都没有发生麻风病。证明麻风病发病率很低,并不可怕。 三、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 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经紫外线照射30-60

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 60℃10-30分钟即完全失活。 四、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得麻风病? 绝大多数人(约占95%)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麻风杆菌侵入机体也很快会被消灭而不引起发病,只有很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会导致发病。 五、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脊髓灰质炎瘫痪期分型错误的是( ) A.脑型 B.脑干型 C.脊髓型 D.延髓型 E.混合型 2、要达到预防乃至最终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彻底治愈脊髓灰质炎患者,包括后遗症的患者 B.及时、全部隔离脊髓灰质炎患者 C.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人们体质 D.适龄儿童全部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E.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及时肌肉注射足量的丙种球蛋白 3、脊髓灰质炎的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A.带病毒者 B.隐性感染者 C.无瘫痪型病人 D.瘫痪型病人 E.隐性感染者和无瘫痪型病人 4、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绝大多数为( ) A.病毒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5、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 A.粪-口途径 B.飞沫传播 C.虫媒传播 D.日常生活接触 E.输血及血制品 6、以下哪一条是脊髓灰质炎确诊的依据( ) A.患者有与脊髓灰质炎患者密切接触的病史 B.未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C.病毒分离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结果 D.夏秋季发病 E.非常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出现不对称的肢体迟缓性瘫痪 7、脊髓灰质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 A.急性期发热的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出现瘫痪的病人 D.后遗症患者 E.携带病毒的猪 8、脊髓灰质炎传染源错误的是( ) A.人是唯一的自然宿主。 B.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C.轻瘫型病人也是主要传染源 D.瘫痪型病人是也主要传染源 E.隐性感染者占传染源90%以上 9、脊髓灰质炎治疗的重点是( ) A.抗病毒治疗 B.对症治疗及抗病毒治疗 C.支持治疗及抗病毒治疗 D.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 E.对症治疗 10、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直接侵犯下列的哪一种非神经组织( )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肌肉 D.心 E.肾 11、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 )

麻风患者的治疗

麻风患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03T15:49:10.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国娟[导读]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上已流行数千年。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及淋巴结,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刘国娟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医院 022400) 【摘要】目的:探讨麻风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我院对患者的治疗,已经有43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早日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麻风患者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011-02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上已流行数千年。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及淋巴结,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流行病学:传染源:麻风分枝杆菌又称韩森杆菌,该菌抗酸染色阳性,人工培养尚未成功,仅能在少数几种动物身上接种。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与麻风患者长期密切接触如经皮肤伤口可造成感染。偶有接触麻风患者衣物、用品,用带有麻风杆菌的针头注射、文身,昆虫叮咬,误输麻风患者血液等而发病的报告。易感人群: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的免疫力。麻风患者的配偶患病率不超过5%,说明麻风的传染性很低。只有细胞免疫缺陷的人感染麻风杆菌后才有可能发病,潜伏期数月至十余年[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麻风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临床特点:结核样型皮损数目少而局限,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浅红斑、色素沉着斑或环状斑,边界清,表面干燥有鳞屑、毳毛脱落、闭汗及浅感觉障碍,单侧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粗大而硬,无眉毛脱落,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无损害,但可致肢体萎缩或残疾,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强阳性。界线类偏结核样型皮损较多发且不对称,为红色斑或斑块,可见卫星状损害,浅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粗大发硬,较对称,眉毛一般不脱落,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损害较少而轻。中间界线类皮损呈多形性,有斑、斑块、结节,皮损边缘可清楚也可不清楚,感觉中度减退,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程度及硬度不一致,眉毛有的稀疏脱落,有的完整,可发生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损害。界线类偏瘤型皮损多而分布广,不对称且呈多形性,边缘不清,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而质软,感觉轻度减退,眉毛可脱落且不对称,常有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等损害。瘤型麻风皮损多且分布广泛,对称而呈多形性,主要为浸润结节和斑块,边缘模糊不清,表面光滑发亮呈黄红色,周围神经干损害对称、粗大、质软,伴感觉障碍,眉毛对称性脱落,面部损害浸润增厚并融合呈“狮面”外观,查菌强阳性,但麻风菌素试验阴性。未定类为麻风的早期表现,皮疹为单个或多个淡色或红色斑疹,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皮神经粗大,有轻至中度浅感觉障碍,可发展为其他各型。 1.2结果:45例患者经过我院的治疗后康复率高,已经有43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 2 预防与治疗 建立麻风病防治网,在麻风病流行区大力宣传,普及麻风防治知识,对流行区儿童、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定期体检,力争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预防性用药或接种卡介苗。采取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联合、规则治疗的原则。及时正确处理麻风反应。注意防止耐药性产生,巩固治疗防止复发。联合化疗即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化疗药物治疗。WHO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是: 2.1多菌型麻风:成人:利福平600mg,l/月监服。氯苯酚嗪300mg,l/月监服;500mg,1/日自服。氨苯砜DDSl00mg,1/日自服。儿童(10~14岁):利福平450mg 1/月监服。氯苯吩嗪200mg 1/月监服;50mg,1/2日自服。DDS50mgl/日自服。治疗期限至少两年,如有可能应治疗到细菌阴转。 2.2少菌型麻风:成人:利福平600mg 1/月监服6个月。DDS100mg l/日自服6个月。儿童:按体重适当减少,监服6个月[2]。 2.3免疫疗法:静脉内注射周围血淋巴细胞、转移因子、皮内注射灭活的麻风杆菌等。 2.4麻风反应的治疗:及时处理,去除诱因。除严重反应外,一般不必停用抗麻风药。皮质激素:小量至中量激素,病情缓解后减量,维持3~5月。 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瘤型和界线类应继续巩固治疗5年以上,而结核样型应继续巩固治疗不少于3年。 3 讨论 组织病理:结核样型及偏结核样型麻风:表皮常有炎细胞侵入,真皮全层可见结核样肉芽肿,浸润以真皮下部更明显,真皮内神经、血管和皮肤附属器可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上皮样细胞周围浸润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还可见浆细胞,肉芽肿中央的皮神经常可见坏死区,静止皮损抗酸染色阴性,活动期阳性,BT型表皮下有不甚明显的无浸润带,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内有较多多核巨细胞。瘤型及偏瘤型麻风:表皮萎缩变平,无炎细胞侵入,真皮上部有“无浸润带”,真皮内甚至皮下脂肪层有大量泡沫细胞(麻风细胞)浸润,胞质呈灰色,真皮内很少有淋巴细胞样细胞或炎症反应,皮肤附属器破坏明显,皮神经组织破坏轻而且发生晚,抗酸染色查见大量抗酸杆菌,BL型可见聚集成小团的淋巴细胞。界限类麻风:一般兼有结核样型和瘤型二型麻风的特点,即既有结核样肉芽肿,又有泡沫细胞,病理改变的谱较广,取决于偏向二型中的哪一型,在皮肤神经束问有炎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在泡沫细胞中可查见麻风杆菌。未定类麻风:表皮无明显改变,真皮内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一般无肉芽肿改变,偶在皮神经内或其周围可见炎细胞浸润,抗酸染色皮神经内有时可见散在的抗酸杆菌,但往往不易发现。 参考文献 [1] 邵康蔚;赵西丁;麻风治疗研究的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86年01期 [2] 陈均銮;叶干运;利福平在麻风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2年01期

麻风病

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麻风病-简介 麻风病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 2---7年才会发病。由麻风病造成的足部的毁损。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

的原因主是没钱或缺乏药物。汉森在1868年开始研究麻风病。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许多医生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员分居,其他成员就不会患病。所以,麻风病不可能是遗传病。麻风病村的设立是因为麻风病具传染性。但经几个月的治疗,病人应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根据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汉森寻找麻风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尽管他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他还是说服了政府:因为麻风病是传染性的,应该将麻风病人隔离起来。直到发现了磺胺,才有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麻风杆菌很难被杀死,需要箕服用几种药物。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万---150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麻风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中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

小儿麻痹康复训练

22.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后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医疗康复具体内容可见17问。它采用的医疗手段比较多,有的已有专著介绍,比如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疗法等,下面不再介绍。此处将着重介绍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后的康复训练,支具、助行器等康复疗法。 23、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什么要施行手术治疗?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留有各种各样的畸形,常常应用各种疗法均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只有施行手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比如,手术可以矫正肢体的弯曲畸形,使瘫痪无力的下肢重新获得力量站起来行走等等。在这些情况下采用手术疗法是非常必要的。 24、小儿麻痹后遗疲惠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纳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已有的肢体畸形,重新分配肢体有用的肌肉力量,建立新的力量平衡,稳定瘫痪的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手术治疗具体条件可参考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发病2年以上,肢体肌肉瘫痪不再恢复者。②肢体留有畸形、活动功能严重障碍,医生认为手术后能确有效果者。③年龄在6岁以上,能配合医生检查治疗和训练者。④需手术的肢体皮肤无破溃化脓等病变者。⑤患者和家属乐于接受多次手术和系统治疗,并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25.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施行手术治疗? 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宜采用手术治疗:①肢体瘫痪是均衡性的,没有畸形以及关节的不稳定。②肢体瘫痪或者肢体畸形较轻,运动功能不受限制。③肢体虽然一长一短,但长短差在2厘米以内,不用手术方法即可补偿功能不良。④中、老年患者身体条件较弱,手术后功能恢复较差,手术与否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26、一次手术就能治好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畸形吗? 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的肢体畸形特点是多种多样、极不规律的,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常常会有多种畸形存在的现象,这些畸形往往在一次手术中不能全部解决,而需要几次手术,前边手术为后边手术打下基础,经过分期分批手术才能奏效。所以医生们把此类手术称作系统工程,在治疗之前做出全面规划,订出治疗方案,分几次手术来治好患者。对此,患者和家属要了解清楚,做好思想准备,否则经历一次手术后就失去信心.而放弃治疗是十分可惜的。 27、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矫治手术后,怎样获得好的康复效果? 成功地施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后,适时正确地进行康复训练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许多患者的亲身经历表明,手术后训练与不训练康复效果不一样,坚持按医生指示训练的患者,手术后患肢的力量、关节灵活性以及活动功能都明显优于不重视康复训练的患者。例如有一位女患者,施行了肌肉移位手术来重建瘫痪肢体的力量,手术后因为怕疼,

麻风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泗洪儿童医院2015年麻风病培训试题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关于麻风病,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是遗传性疾病; B.是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C.是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D.是先天性皮肤病 2.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麻风病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都不是 3.麻风病是由下列哪一种病原体引起的?( ) A.病毒; B.细菌; C.寄生虫; D.以上都不是 4.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有多长?( ) A.1~2年; B. 2~3年; C.2~5年; D. 2~10年 5.麻风病一般主要侵犯机体的那些组织?( ) A.皮肤和中枢神经; B.皮肤和骨骼; C.皮肤和周围神经; D.骨骼和周围神经 6.关于麻风病的早期诊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皮肤溃疡伴手指关节肿胀; B.皮肤斑疹伴麻木; C.皮肤斑疹伴瘙痒; D.以上都不对 7.请从下例选项中选出常用的麻风联合化疗药物:( ) A.青霉素+链霉素; B.反应停+阿奇霉素; C.罗红霉素+异烟肼; D.利福平+氨苯砜+ B663 8.关于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疗程,下列哪一种是错误的( ) A.儿童少菌型治疗6个月 B.成人多菌型治疗24个月 C.成人少菌型治疗12个月 D.儿童多菌型治疗24个月 9.麻风反应分为( ) A.瘤型 B.结核型 C.Ⅰ型和Ⅱ型及混合型 D.以上都是 10.麻风病的分型为() A.多菌型 B.少菌型 C。混合型 D。多菌型、少菌型 11.第一型麻风反应常见主要见于() A.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 B.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 C. 界线类麻风 D.以上都不对

麻风病教案

关于麻风病防治知识教案 授课教师:刘基萍 一、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二、中国历史的情况 麻疯病在古中国被称为疠病,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冉伯牛可能患有痳疯病,孔子赴冉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和他握手。《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所”,隋代曾设立疠人坊专门收容、隔离痳疯病人并治疗。宋朝《太平圣惠方》最早使用“麻风”一词。书籍方面,《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名为大风子的药物,称可治疗痳疯;明朝《解围元薮》则是一本针对痳疯的专著。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接触传染,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三、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染 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

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间接接触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四、治疗(免费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疯病。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疯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麻疯反应,可选用酞咪呱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进行治疗。反应停(沙利度胺)对麻疯病患者的自身免疫症状(在抗生素杀死麻疯杆菌后,免疫系统攻击死去的细菌,同时也攻击人体自身)有治疗作用。 五、易感人群 麻疯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麻疯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人类对麻疯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麻风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麻风病培训试题及答案 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关于麻风病,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是遗传性疾病; B.是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C.是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D.是先天性皮肤病 2.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麻风病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C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都不是 3.麻风病是由下列哪一种病原体引起的( B ) A.病毒; B.细菌; C.寄生虫; D.以上都不是 4.麻风病的潜伏期一般有多长( D ) ~2年;B. 2~3年;~5年;D. 2~10年 5.麻风病一般主要侵犯机体的那些组织( C ) A.皮肤和中枢神经; B.皮肤和骨骼; C.皮肤和周围神经; D.骨骼和周围神经 6.关于麻风病的早期诊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皮肤溃疡伴手指关节肿胀; B.皮肤斑疹伴麻木; C.皮肤斑疹伴瘙痒; D.以上都不对 7.请从下例选项中选出常用的麻风联合化疗药物:( D ) A.青霉素+链霉素; B.反应停+阿奇霉素; C.罗红霉素+异烟肼; D.利福平+氨苯砜+ B663 8.关于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疗程,下列哪一种是错误的( C ) A.儿童少菌型治疗6个月 B.成人多菌型治疗24个月 C.成人少菌型治疗12个月 D.儿童多菌型治疗24个月 9.麻风反应分为( C ) A.瘤型 B.结核型 C.Ⅰ型和Ⅱ型及混合型 D.以上都是 10.麻风病的分型为( D ) A.多菌型 B.少菌型C。混合型D。多菌型、少菌型 11. 第一型麻风反应常见主要见于( A ) A.结核样型麻风及界线麻风 B.瘤型和界线类偏瘤型。 C. 界线类麻风 D.以上都不对 12.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B ) A 呼吸道传染 B 长期密切直接接触、经飞沫传染 C 消化道传染 D 血液传染 13.麻风病的传染源( B ) A 携带者 B.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人C、已治愈的病人D、少菌型病人 14.麻风免疫光谱的强弱正确的是(A ) A、LL>BL >BB >BT >TT B、BB >BT>LL>BL >TT C 、TT>BB >BT >LL>B D、BL >BB>BT >TT>LL 15.关于麻风病畸残主要的原因,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