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论朱熹德育方法论文

简论朱熹德育方法论文

简论朱熹德育方法论文
简论朱熹德育方法论文

简论朱熹的德育方法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其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辩证统一的德育方法理论。其中,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立大志与从细微处点滴积累相结合等思想,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熹;德育方法;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3315(2011)4-141-001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教”本身有一定的方法,“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方法,即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些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有效的培养目标。朱熹在其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辩证统一的德育方法理论。深入研究其德育方法,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知行统一

在知与行的发生时间和道德价值上,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在知行孰为先后的问题上,他指出“知在行先”。“知”是“行”的前提,只有先把握了当然之则,才有能合乎当然之则的行为,“须是知得,方始行得。”所以要先知“义理”,即掌握一定道德理论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指导道德实践的认识水平。在知行孰为轻重的问题上,他主张“行重于知”。“知”的目的是便

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 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变得 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影响着学生持续学习的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在初中教育中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基 于学生的特点,通过创新策略去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必须 转变德育教学理念,创新德育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各种思想的形成期,可以说是“灵魂发育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其自身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中考制度的压力使得我国的初 中德育教育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德育功能的有效统传统的 宣讲式的德育教育,严重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培养的规律,使得学生会说不会做,没有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 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当前,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使得各种思想观念在这种环境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物质主义等等不良思想的蔓延与充斥,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极其容易受到外界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对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使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提高教学的效率。 德育教育中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通过对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研究,笔者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对促进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加强情感上的交流,注重情感教育 对于初中德育教育来说,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式地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例如,在进行德育教育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说出自己存在的困惑或问题,也可以以不记名的形式将自己的问题写到纸上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

2009/10 162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 金 乐 邓和秋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借鉴朱熹的德育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之目的。关键词:素质教育;朱熹;德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162-02 作 者:金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邓和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员;湖南,娄底,417000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0801001A ) 学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早在封建时期,德育就已经被社会所重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他一生热爱教育,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 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①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他的《四书集注》成了钦定的教科书和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德育是有借鉴的。 一 积极的教导与防治并重 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好得多。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 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 县谕诸职事》)。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 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同时,他在《蒙童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二 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 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 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至于完善。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三 致知和践行结合 朱熹自己做学问,就在于“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② 。所以他教学生,也是从“穷理”与“笃行”入手。“穷理”即穷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张的穷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书本上来穷理;二是就书本内外一切抽象的事情穷理。但他认为穷理仅仅只是完成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的功夫,知道事物的当然之理,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做躬行实践,以完成“笃行”的工夫,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谓“知而不行,则前所穷之理,无所安顿,徒费讲学之功”(《白鹿洞书院教条》)。因此,他认为“穷理”与“笃行”二者必须相合而不可分离。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礼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 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签曹无可书》 ),所以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辑 略》)。从这些言论中,可知他是非常重视知与行的结合、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在今天学校德育中也应有借鉴之处。躬行实践,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以德为首、以才为辅、宁可有德无才,不可有才无德。“无德而有才,愈是大才,愈足以济其 轩,”③ 这就是知与行的问题。程灏说:“未读《论语》是这样一个人,既读《论语》又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就算不中用了。”今天我们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

英语教学论文教学方法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教学方法论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 质教育 摘要: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英语整体素质。要实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德育渗透和加强课外活动几个方面就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方面的教育。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和要求就必须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思考和解决。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发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才能完成

这个任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迎接科技的挑战。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具有总体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现象普遍,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训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教师要勇于革故鼎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不用或少用母语,为学生学习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 方法,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主 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全面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 行交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素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口语的能力要求愈来愈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准确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训的能力。要能够时刻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应用学习兴趣和英语语感。教师

德育教育方法十则

德育教育的方法十则 一、寓言启发教育法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土拨鼠哪去了》,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学生可能说:"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丢失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通过这个寓言、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抓住人生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使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鼓励代替惩罚法则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小学时,我很淘气、很好动,成绩也不好。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我高两年级的姐姐为了能多和我玩一会儿,就帮我把作业都写好了。第二天交出作业以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熬到数学课,老师将作业本发到了每一位同学手里,惟独没有发给我和另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只记得当时我脸色通红,觉得肯定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我低着头,紧张地等着老师的"判决"。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我和那位同学的作业本展示出来,并且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批改时遇到的最工整、最准确的两本作业,希望大家以后多向这两同学学习!"然后说出了我和那位同学的名字。在同学们羡慕和怀疑目光的注视下,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下课后,老师单独将作业本交给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以后你能够自己将作业完成得像今天这么好。"那天以后,每次写作业时,我都格外认真,甚至超过了姐姐的笔记,成绩也不断得到了提高,甚至在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起色。 事隔十几年了,对那位曾经鼓励我的数学老师仍心存感激,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忆起往事,实在无意指责谁,只是想敬告我的同仁们:您的肯定与鼓励,您漫不经心随口而出的一句批评,对您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是多么大啊…… ”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1) 道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渗透到知识教育,体育,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中。它为青年学生和学校工作的健康成长起着指导,动力和保障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出发点。小学德育是一门基础教育。它必须为学生在道德,智力和发展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审美教育等必须有机地融入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学校教育不仅注重智力教育,还注重道德教育。它还加强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的教育都能渗透和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育教育观念,管理教育,教育人。为了确保学校德育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校德育管理的研究,其主要实践是:

一是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 要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管理,你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我们建立了 三级管理网络,包括学校,办公室和班级,以明确道德教育管理的责任。学校领导,道德教育主任,团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了一个道德 教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础的班级,可以形成纵向联系,形成教 学办公室与总务办公室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使得学校道德教育从组织 体系的角度出发,工作取得了成效。与上下联系,灵活指挥,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学校德育的组织保障。 第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个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要发挥德育组织的作用,必须明确各类学校人员德育工作的责任,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德育工作。要 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要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教育人民。 学习《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原 则和政策,统一理解,一致行动,建立和实施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工作 步骤,以便他们能够确定自己的责任并确定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 要动员教育和教育人民的积极性。首先是动员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 积极性。由于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单元,班主任是班级工作 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它是学校实施教育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的支柱。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柱。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作者:佚名点击数:510 更新日期:2006-10-13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在此感谢本文作者。 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 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著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 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庙学记》,并为尤溪学宫题写《明伦堂》匾额,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朱熹19岁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当官7年(一说9年),在朝任侍讲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朱熹一生从事教育,教化民众,可谓桃李满天下。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朱子门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

教学法论文

教学法论文 李合中心小学张雨亮

浅谈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它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使之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研究教学方法,明确其性质和特点,分析其结构和层次,认识其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很好的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理解、掌握并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学会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训练和有效指导。所以,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学充分体现以教法为主导、以学法为主体,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教学的方法。根据教学方法内容要素在教学方法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食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度数指导法等。通过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利用

率,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了解所学的知识的重点。但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学要有系统性、逻辑性,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及远和由此及彼的原则。为了便于理解,印象深刻,可以适当配合演示直观教具,并做好板书设计,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的演示、演示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它的优点是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和真实性,缺点是只能直接给人以形象,不易使学生直接掌握概念。所以在运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时,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教师在指导观察时要遵循合理的程序,并尽可能是学生利用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感知,这样就可以互相印证和检验。 第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成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动脑,而且动口、动手,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应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学方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向大平建始县实验小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健

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小学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起点。 学校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

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 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就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阶段中小学德育内容,概 括地讲,中小学德育内容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将

这些德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 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榜样感召法、 疏导法、身教法、情感陶冶法,比较对照法和自我教育 法。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结合 校情,有机的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德育效果。 、逐1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有四点: 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科学的世2观。

页第共页17 界观。3、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是:全员育人(教师、学生、家长)、全程育人(所有学科)、全面育人(校内校外)。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走向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去掉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f384045.html, 朱熹道德教育原则对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作者:施凌岚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3期 摘要: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阶段、道德教育原则、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师生关系共同组成了朱熹的道德教育体系。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原则可以为解决中学德育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原则;中学德育 一、朱熹的道德教育原则 朱熹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围绕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知行结合原则、引导与防禁结合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等道德教育原则进行。 (一)注重德育与整全教育原则 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类教育中最为重要,道德教育在学校的各种教育内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彻底改变学生为功名利禄学习的状况,朱熹提出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立学教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他们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才能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圣人。所谓圣人,必须个性全面发展,人格完备,也就是“全人”。与此相对应,学校只有具备整全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圣人。 (二)知行结合原则 知是指道德认识,行是指道德行为。朱熹特别强调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道德认识,同时又要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缺一不可。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提出“知性相须”的观点。朱熹认为知与行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在知行先后问题上,朱熹主张先知之,后行之;在知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行比知重要。 (三)循序渐进原则 朱熹认为想要实现儿童“明五伦”的德育目标,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有两层具体含义:

声乐教学法论文:浅析声乐的整体教学法

声乐教学法论文:浅析声乐的整体教学法摘要: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整体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整合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歌唱技术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声乐;整体教学;教学方法 声乐训练是由歌唱者自身的嗓音生理条件、声乐技巧、心理构成、艺术修养等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本文提出的声乐整体教学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声乐教学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声乐的训练中,将生理、心理和情感共同结合起来的体系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使呼吸、共鸣、发声器官与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对音乐准确表达等诸多影响声乐的因素能得到配合和协调,从而让歌唱者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一、声乐整体教学法的意义 1.声乐整体教学时声乐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一般的声乐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都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这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和对声乐的塑造虽然是声乐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还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教学观念来对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

我们对于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要培养的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要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有一个宏观的控制[1]。这样才能能够居高临下的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能力点,调动每一种教学资源。为声乐教学目标的全面、深刻理解,为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学过程的流畅连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声乐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 声乐的整体教学方法,针对的不仅是音乐的发声技巧,还包括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教学法,可以提高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的表现能力等,同时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这也使得歌唱者以自己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通过与作品所提供的情绪交融,才能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 3.声乐整体教学是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很多人形容一个人的唱歌都用“用心来唱”来形容,一个对音乐没有心理感受的人,是无法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内在美,又如何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所以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歌唱的技巧训练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对音色、音质、音准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

18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丁勇华 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教师开始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其它思想教育。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 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要求党团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觉得对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应该花大力气,还有人感到这意味着学校要更为有效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活动……所有这些,对于落实德育首位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研究学科教学的教育性,探索学科德育渗透的理论和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 社会主义德育涵盖比较广,大家的提法也不尽一致,概括起来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大的方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觉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某种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

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德育渗透的途径 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如地理讲水资源每年流量占世界第六位,水能居世界首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讲我国经流量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且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仅开7%,而西方国家已开发40%以上, 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落后和发展的潜力,激发改革奋进,建设现代化祖国的责任感,使教学闪现出教材固有的思想火花,发挥育人的整体效益。 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专业教学中导入德育的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专业教学中导入德育的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摘要:专业教学负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也负有德育的任务。在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握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的关系,同时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管理。 关键词:德育;渗透;结合点;德育管理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德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教学负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同时也负有德育的任务,是学院德育的十分重要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有重大意义。各学科教学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粘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设备,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用油,保护实验室环境教育;通过化学与医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对所从事的护理择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英语课,根据日常课文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如英语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提到关于网上聊天的话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讨论他们是否经常网上聊天,网上聊天

浅谈朱熹的法律思想

浅谈朱熹的法律思想 朱熹生活的南宋初期,国内各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对外有北方金贵族集团的入侵,对内有南宋政权的腐败与无能和不断爆发各种形式的农民起义。针对当时内外患忧的时局,从维护封建王朝的最大利益出发,他从理学上提出和阐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唯心主义思想。 一、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哲学宇宙观。 首先,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出发,将“理”看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产生万物的本源,它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它是客观实际存在的,是自然界的主宰,它是人类社会最高精神的本体;“理”必须靠“气”来体现,“气”的千差万变就构成“理”具体的多样化的宇宙万物。自然界的人自然是“理”与“气”的混合物,“理”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在人性上称作“天地之性”。“气”在人性上则表现为“气质之性”,它含有为恶的危险性,即“人欲”。“圣人君师”是“无人欲之私”的,所以才具有主宰人类社会的神圣资格,封建皇帝便成了“理”在人间的杰出代表者。他们的职责是“代天而理物”,谁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就是违背“天理”。他认为人间的忠孝仁义、三纲五常这些道德伦理观念是千古不变的,是上天规定下来的,是天理的组成部分,那么人间的立法和司法当然必须以“天理”作为指导。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间的一切措施、方法,如德、礼、政、刑,其目的无非就是根除人们的“人欲”,恢复“天理”或曰“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因为人们的“气质之性”不同,因而“人欲”的多少也不同,所以要针对性运用德、礼、政、刑四项措施,逐渐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针对屡教不改者只能以刑罚严惩之,决不能心慈手软。但刑罚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尽绝“为恶之心”,因此,根本的措施还是教化。促使人们改恶从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最高准则和标准,是先天地而生的,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是千古永恒的真理,它是理学的最高范畴。 第二,因事致宜进行变法和改革主张 针对南宋当时政权腐败、外族入侵及民不聊生的局面,朱熹从历史的观点来裁判“天理、人欲”。他认为尧舜禹三代是“天理流行”“无不尽善”的时期,而三代以下则是“在利欲场中头出头没”的“利欲之私”泛滥的时代,他深感南宋“法弊、时弊”(即材木之心已皆腐朽,腐烂而不可复支持),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要求效法三代,改革时弊,要起死回生,只有改弦更张,重建“天理流行”的盛世,不能死守祖宗法度。“必须别有规模,不用前人硬本子”。在朱熹看来,变法不过是改变人心的一个条件,改革时弊的改变方法是改变人心。要尽除人们的私欲,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一准于“天理”,光靠法律制度,哪怕是良好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君主“心术”的优劣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有无不正”,为了改变君主的“心术”,他主张限制君主的独断专横。他确信,只靠良好的政体,还不能改变君主的“心术”。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几种常用方法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 一、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要先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进行剖析: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厌恶学习,考试作弊;纪律松懈,游手好闲;忙于早恋,沉湎网络;不讲公德,为所欲为;拉帮结伙,打架斗殴;以强凌弱,勒索钱财。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里,学生胡侃乱吹,“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脏话、臭话脱口而出,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长发、染发、穿耳者比比皆是。爱心淡漠,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毁坏公物等现象随处可见。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能力。 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只知爱幼,不知敬老。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 二、针对中学生的现状,从各方面做好德育教育的工作: 1、教育说服法。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2、情感陶冶法。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一: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探析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三观”不明确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二、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道德教育 从古至今,讲道德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育人的基本方向。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实施的。在此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同时还要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 “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 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 (2)、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 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二者的异同点: (1)、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 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朱熹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 的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 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 经出现了。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 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他认为生物的本性 上来讲,它是纯善的。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 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 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