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 1 - 中医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内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医营养学;发展;综述;展望

中医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1]。中医营养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医营养学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中医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1.1传统中医营养学的起源和进程

1.1.1中医营养学早期雏形

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需要。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不断品尝,逐渐分清药物和食物的区别,将有治疗作用的动植物均归于药物,能饱腹充饥,对身体有益的动植物均归于食物,因此在医学史上有“医(药)食同源”的说法。钻木取火由古人茹毛饮血的生食转变为熟食,为人类增进健康创造了条件,这是一大进步。商代,相传伊尹精通烹调,同时善于配制各种汤液治病,原料中就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即是调料,又是发汗解表、宣通阳气、温胃止呕的佳品。此时中国传统营养学已经初具雏形。至周代,据《周礼·天官》所载,食医位居疾医、疡医、兽医之首,可见当时朝廷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和治疗问题。这标志着中国传统营养学已形成制度,比西方营养师早了2000多年。[2]

1.1.2中医营养实践及发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传统营养学在预防、保健、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在食养、食疗方面更突出,这些大多记载于医书和本草著作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重要医书——《黄帝内经》,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全面膳食观点。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样配制的膳食才符合人体健身的需要。这可能是世界上全面膳食的最早记载。《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之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共载药物365种。书中也记载了一些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如薏苡仁、胡麻(芝麻)、芡实、山药、龙眼、干姜、核桃仁、蜀椒等。东汉时期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选用不少食物治病,如用于心神失养,精神抑郁的“百合鸡子黄汤”,就是典型的代表。晋代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用海藻治瘿病(甲状腺肿),用猪胰治消渴病(即糖尿病)。唐代孟诜撰写了第一部食物本草专著(《食疗本草》),共分三卷,收载食用本草241种,每味食物名下均载有数个处方,其配制合理,使用方便。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篇中,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书中论述用肝脏治夜盲;海藻、昆布治瘿瘤;谷皮防治

- 2 - 脚气病等。《饮膳正要》是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内容丰富全面。全书共三卷,卷一概述各种情况避忌,以及聚珍异馔。卷二介绍“诸般汤煎”和“食疗诸病”。卷三是食物本草,并附有图谱。书中还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工艺制的药酒。明代医家李时珍勤求古训,博采诸家,共收集本草1892种,著成《本草纲目》一书。《本草纲目》不仅是明代以前本草的集大成者,也是食物本草的总结。其中食物约占全书本草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均作了全面评述还增补了不少以前未记载或述之不详的食物。此外还记载了大量食疗方。清代章杏云的《调疾饮食辨》、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也各有特点。[3]

1.2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起源于发展

现代中医营养学是在近现代营养学演变与确立的基础上,适应中国社会的强烈需求触发学科变革而诞生的,它是基于传统中医食养食疗和中国人生活方式、习惯,并糅合了现代营养学要素的现代中医营养学,是最适合于现代中国人的营养学,是当今社会应该积极普及的生活科学与生活文化。不同类型的社会人士尽管有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职业要求,但学习《现代中医营养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价值。关键词:现代中医营养学;学科性质;食养食疗;学习意义在中医营养学现代化进程中,从事中医营养学研究最多的和最热衷的是中医界、预防医学界和烹饪界学者。1973年叶桔泉的《食物中药与便方》,书中收载食物中药183种,与其配成的便方901条。叶氏以其丰富的临证经验,博采广集,编辑成书,深受欢迎。1981年窦国祥的《饮食食疗指南》,全书48万字,是一本较为全面的食疗书籍。1987年钱伯文、孟仲法等的《中国食疗学》较为完整地总结了各种疾病的治疗食物及其应用方法。1988年施奠邦的《中医营养食疗学》,继承历代宝贵经验,结合作者体会,重点介绍医院内治疗膳食。1990年翁维健的《中医饮食营养学》,系统介绍中医营养理论以及各种疾病的饮食治疗方法。作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教材,在一些中医院校开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4]

2中医营养学的特点

2.1预防为先

中医历来强调主张“治未病”,预防在先。能治未病者,可谓上工。治未病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未病防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全面膳食、饮食有节、调和五味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二,既病防变。即考虑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治疗于未变之时,防止疾病向坏的方面转化[5]。

2.2整体观点

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含义。其一,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饮食须顺应四时的变化,否则易患疾病。如夏季炎热,宜食寒凉清热之品,如西瓜,绿茶,绿豆等。地域不同,饮食也有差别,如四川、贵州、湖南等西南山区,气候潮湿,可吃一些辛辣之品,如辣椒,花椒等,以燥湿除湿。而北方气候干燥,则不宜多食辛辣之物。其二,人体自身的整体观人体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的各个方面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肝肾同源等。脏腑的功能失常,可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有病,也可累及脏腑。临诊过程中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可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正邪的消长,确定治疗原则。如老年人常见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证,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肾与骨、耳有关,推知为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原则宜补益肝肾,可以经常食用枸杞子、核桃仁。[6]

2.3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传统营养学的另一特点,是由辨证与论治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所组成。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题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目的。例如感冒有寒热的不同,对于风寒感冒应施以辛温发散解表的饮食,如葱白粥,姜糖饮等,如风热感冒则予以辛凉发散解表的饮食。祖国医学认为,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

- 3 - 也有所变化,进行饮食调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7]

2.4饮食宜忌

祖国医学对“饮食宜忌”非常重视。它贯穿于疾病的各个时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十分重要影响。如:(1)脾胃虚寒者宜食温热性之品,忌服生食、冷食。(2)热证患者宜食寒凉性之品,忌食辣椒、花椒、姜蒜等辛辣之物。(3)脾虚痰湿者宜进食健脾化湿之品,不宜进食粘滑油腻的食物,如糯米、肥猪肉、油炸制品等。(4)哮喘咳嗽、痈肿疮疡的病人忌食腥膻、辛辣等发物,如鱼虾、羊肉等,以免引起旧病复发。古代记载的饮食宜忌多少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应用时需注意分析辨别。[8-9]

3中医营养学的应用

3.1中医营养学在中国药膳食疗的应用

药膳食疗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强调医药治病必须配合“五谷为养,五果为功,五禽为益,五菜为充”,达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目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药方·食疗》中更明确地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推崇能用食疗治病才是高明的医生。元代名医陈直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治”的精辟论断。他在深入论述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和食疗与药物关系的基础上,尤其强调食疗药膳对老年人的特殊意义,“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寿亲养老新书》)。明清时期,对中医营养学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涌现了大批饮食保健的著作,如《食物本草》、《饮食须知》、《随园食单》等。由此,中医传统的药膳食疗理论已日趋完善。[10-12]

3.2中医营养学用于保健食品的研发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发展中国保健食品的力量源泉[13]。荣瑞芬[14]借鉴药物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开拓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究思路。从中国“药食同源”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背景,以及中医和食疗的亲缘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医食疗营养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营养学(包括功能食品)研究的异同点,以及基于此基础上的保健食品研究、开发、管理思路;提出了以有中国特色的“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差异化研究为切入点,在国际化的同时,实现与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研究齐头并进的思路。

3.3中医体质学在现代营养学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营养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营养基因组学”时代。营养学研究逐渐趋向个体化。但是,如何低成本实现营养的个体化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表明,相同的体质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或)基因表达,因此,只需了解9种体质的基因构成和代谢类型的不同,就可以给所有人制定出个体化的营养方案,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个体化营养的目的。将就如何将中医体质辨识融入现代营养学以实现个体化营养予以简要探讨。[15]

3.4中医营养学治疗亚健康

根据不同亚健康人群,不同体质类型,可采用中医食疗,或以药膳,或以保健食品进行针对性防范。《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亚健康人群中以偏虚质为多,偏虚质指气、血、阴、阳有不足倾向之人。气虚体质人群平时常用粳米、大麦、栗子、马铃薯、蘑菇、黄豆、扁豆、山药、大枣、胡萝卜、苹果、菠萝、牛肉、兔肉、鲢鱼、鸡肉等。适合气虚体质者的菜肴有:马铃薯烧牛肉、黄芪炖鸡、牛肉汤等。补气类食品易致气机壅滞,过食易碍脾胃,影响食欲,可酌配少许行气之品,如陈皮、砂仁等。食疗方:山药汤圆;蒸鳝鱼猪肉;半夏人参饼等。血虚体质人平时常用小红枣、酸枣、胡萝卜、松子、荔枝、龙眼肉、红糖、桑葚子、黑芝麻、猪瘦肉、火腿、牛肝、甲鱼、海参、干贝、阿胶、菠菜等;可搭配补气食物,如山药、香菇、鸡肉等。较适合血虚体质的菜肴有:山药炒猪肝、当归生姜炖羊肉、松子鱼米等。食疗方:桂圆桑葚汤;椒盐火腿;酱醋羊肝;糖渍

- 4 - 加味红枣等。阴虚体质人宜选用性平或微凉的食物,如梨、西瓜、黄瓜、大白菜、甘蔗、百合、鲜藕、黑木耳、银耳、山药、松子、鸭、甲鱼、牛乳、燕窝、猪肉皮、鸡蛋黄等。忌辛辣食物,如火锅、涮羊肉之类最好不吃。食疗方:冰糖五果羹;兔肝菠菜汤;桂圆参蜜膏等。亚健康状态容易变化是具有双向性,可采取养生调理措施向健康态转化,也可继续发展为疾病。所以我们要运用中医食疗方法积极预防和治疗亚健康,共同关注亚健康人群。[16]

4中医营养学与西方营养学的比较

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同属营养科学的范畴,但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自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果将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可成为一门新兴的实用科学,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使世界营养学的发展产生新的飞跃。

4.1中医食疗学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理论为其内核;西方现代营养学则以现代实验科学为依托中国传统营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历史条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属于东方传统科学范畴。中国传统营养学从宏观出发,着眼于整体和综合性,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始终与中医学密不可分,并长期以一种防治手段出现。历代食疗论述均以中医理论指导食疗、食养,而其实施的依据仍然是中医的辨证理论和方法。西方近代营养学发祥于近代西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现代实验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认为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来校正和完善,从微观着眼,强调以基本营养素为核心的自体补充完善思想,以营养素为本,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量,强调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和疾病

治疗的作用。虽然二者同属广义的营养科学范畴,但由于受各自发展的历史条件、学科基础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国传统营养学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内涵更为广泛,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强。

4.2 中国传统营养学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人的机体功能;西方近代营养学则突出以“木桶效应”为代表。的均衡思想中国传统营养学尤其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天然的作用和反作用,可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且这种调节是不能完全代替人体自身调节的,如食物对脏腑的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3],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疾病、季节气候、地方区域的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要给人体的自身调节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强调人体必需营养物质的全面、足量补充,任何一种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都会影响到人体整个机能的运转,即“木桶效应”。而作为补充剂的来源,除从人体或与人相近的亲缘性物种直接提取外,更多的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

4.3 中国传统营养学用材更倾向于“药”;西方近代营养学则关注于“食”中国传统营养学关注食物营养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食疗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选择有一定药用效能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无毒性中药品种,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在我们日常的食谱范围之内。事实上,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本草文献中都有其功效和主治范围的记载,亦食亦药、以食补药、食药互补,已成为中国传统营养学的一大特色。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更多地从人类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如人们每天食用的谷类、蔬菜、肉类、水果等,或者人工合成已知营养素或其衍生物、替代品(如维生素片剂、钙片等),把这些作为人体营养素补充的途径。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角度,中国传统营养学较西方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更为丰富。

4.4 食复学说、食忌学说是中国传统营养学的独有特色在中国传统营养学说中,有很大一个亮点就是“食复”和“食忌”。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称为“食复”。如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食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特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于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即为“食忌”。这些所昭示出饮食与体质之间,饮食与病情之间,病情与病情之间,食物与

- 5 - 食物之间认识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思和研究。我们认为其实质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而这些内容,在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是没有的。[17]

5小结与展望

根据卫生部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8]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一现状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营养状况不是用简单的确定每日摄入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尊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几千年来人们所食用的食物、烹饪的方法很难在几天之内彻底改变,因而使得某些西方营养理论难以普及下去。根源于中华大地的以各种食物的偏性作为药性的中医药理论此时便显示出了非凡的适应力和号召力,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亦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医药学,特别是中医营养和养生的相关理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将成为流行的健康理论之一,造福全人类。中医营养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方平.唯物辩证法在中医营养学中的运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4):224-227

2段春艳,王继东.应用营养学教育亟待加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29-630 3周俭.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起源和发展[J].营养学报.2008,30(4):341-344

4何裕民.论现代中医营养学的诞生与学习意义[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第.2007,24(88):29~31

5李丽艳.路新国.《饮膳正要》对中国传统营养学的贡献[J].江苏中医药.2005,26(9):47-48 6伍学荣.中医饮食营养学指导设计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J].科技信息.2007,16-17

7王勇,章敏.体育院校营养学教学中运用中医食疗理论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0,28(3):67-68

8张国玺.中医食疗应注意“三因制宜”原则[J].保健医苑.2008,7-9

9范志红.食疗5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2010,8:96-98

10谭达全,邓冰湘.药膳食疗浅述[J]. 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1):67

11佚名.中国药膳的奇功妙效[J].发现中国.2008,6:74-75

12陈仁寿.论食疗本草发展源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43-144

13钟燕宇,秦凯华,王宏志.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2):11-13

14荣瑞芬.中医食疗营养学及保健食品研发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7,第3期:22-29 15田栓磊,王琦.中医体质学在现代营养学中的应用展望[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97-498

16钱占红,郭绍伟.浅谈中医食疗与亚健康[J].内蒙古中医药.2007,1:39-40

17张文娟.中国传统营养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8-19

18赵歆.古为今用发展中医营养理论[J].中国民间疗法,2010, 18 (9):6-7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345.7亿元增长至268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9.7%;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

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至1699.9亿元,CAGR为27.6%,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68.23亿元,同比增长12.22%,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4.52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10山东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402)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预防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和现代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烹调工艺学基本技能,能够在医院、社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营养指导及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培养要求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一定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营养学实践。 (2)比较系统地掌握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4)掌握中医学食疗药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营养临床诊疗知识。 (6)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 (7)熟悉中医“治未病”理论及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知识。 (8)熟悉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 2. 能力要求 (1)具有对各类人群进行营养宣教、营养评估、营养指导、编制营养食谱的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候进行中医食养食疗指导的能力。 (3)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食物资源开发和食品强化的营养设计与鉴定。

(4)具有对食品中各种污染物、添加剂、天然有毒成分及其他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基本能力。 (5)掌握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毒者抢救的方法和技能。 (6)具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能力。 (7)具有一定的烹调工艺学基本技能。 (8)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学研究的能力。 (9)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达到山东省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合格水平。 3. 素质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忠于人民,志愿为食品卫生和营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奋斗。 (2)职业素质:热爱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事业,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不断追求卓越。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依法工作的法律观念。 (3)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大学生应有的文化素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4)身心素质: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2009年医药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据预计09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200亿美元,中国医药市场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左右,增长速度在20%以上,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环境及大有风雨摧城之势的金融海啸,医药行业却不同于周期性行业有着顽强的刚性需求,故而在美国的六次金融危机中,医药产业都能幸免于难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历年来的增长均超过20%,成为新兴药品市场代表中的代表,特别是在国家普及全民医保、发展社区医疗等大利好政策下,医药市场容量将有巨大突破。 一、世界医药行业基本情况 1、医药行业属性为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是医药产业得以壮大及大发展的生命源泉,在世界十大医药巨头中美国就占了5个,美国辉瑞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是8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现有研发费用的28倍。目前美国各生物工程公司实验室正研发中的“重组DNA”蛋白类新药多达数百个,其中有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新药及治疗棘手疾病的新药,其中很多新药有望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药物。近年来跨国企业纷纷加快了将高端研发逐渐向中国转移,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葛兰素史克、罗氏等的研发中心已投入运行,辉瑞、强生、诺华、安万特也宣布在中国筹建研发中心,这些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额20%的跨国巨头进入中国研发市场,对中国新药市场无疑将起到惊天动地的推动作用。不仅将促进生物工程技术及西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中药现代化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频繁并购与技术转让造成本行业的高集中度 世界医药工业是一个高集中度的行业,其中大量的先进技术都掌握在世界前50强手中,而50强企业中20个在美国,其余大部份也集中在欧州及日本、瑞士等国家。在处方药销售中,世界50强企业的销售额超出了5100亿美元,占总额的75%以上,世界前50强药物的年销售额达到1822亿美元,占世界所有药物销售总额的25%。 3、抗肿瘤及高血脂药物容量巨大 世界上销售额排名第一的药物是立普妥,它的主要功能是降血脂,世界上抗肿瘤药物的年销售额是414亿美元,居行业第一位,降胆固醇药物的年销售额是337亿美元,居行业第二位,排在第三、第四的是抗呼吸系统疾病及治糖尿病药物。 4、专利药的巨大压力 2009年预期上市的药物仍然包括有4个或5个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脑膜炎,如此类别的药物上市面,另一方面,巨大的专利药市场保护到期后也为发展中国家进行仿制提供了大的商机。 5、“金融海啸”下的医药产业

中医内病外治在药剂学上的发展与展望

空医丛擅苤查!业!至!且筮!!鲞箜璺塑 中医内病外治在药剂学上的发展与展望 昊静澜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关键词:内病外治;药荆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06—978X(2007)04—0061—02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是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按摩、中药灌肠、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狭义的外治法指药物、手法或机械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病外治制剂和外用制剂有一定区别,外用制剂是指一切不经过口服、注射等给药形式,直接用于皮肤、黏膜等部位而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而内病外治制剂则主要是指崩干体外但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随着药源性疾病问题的13益突出,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笔者从药剂学的角度人手,对内病外治的剂型发展进行了初步总结,现报道如下。l内病外治的传统剂型 中医内病外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火量的古代中医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内病外治的剂型丰富多样。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比较全丽地总结了前人的医药学经验,其中就有散、膏、药酒等剂型可作为外治剂型“。《山海经》提出了佩、敷、浴、席、养、搽等六种外治法,其中浴、搽对应的剂型即为沐浴剂、搽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卜二病方》运用药物外治法有敷贴法、熏蒸法、熨法、药浴法、涂敷、烟熏等,除了沐浴剂之外,对应的剂型有糊剂、熏蒸剂、熨剂、烟熏剂等剂型。《金匮要略》使用了多种剂型的外用药,如药膏、油膏、散剂、锭剂、汤剂。《本草纲目》总结明代以前的外治经验,荟萃了涂、搽、抹、敷、塞等近40余种药物外治方法;收载捣、煎、烧、凋配等外用药的加工配制方法。此外,《肘后备急方》八卷、《本草经集注》、《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名医古籍还汜载了条剂、灸剂、钎硬膏剂、栓剂等多种外用剂型3。概括起来,中国传统的内病外治剂型主要有散剂、搽剂、糊剂、熨剂、烟熏剂、汤剂(外用,包括沐浴剂和熏蒸剂)、油膏、膏药、栓剂、条剂、灸剂、锭剂、香囊剂等剂型。 2内病外治目前的常用剂型 建国以后.特别是近10a来,中医外治研究迅猛发展,除了大批中药外治方面的专著外.《中医外治杂志》等杂志上还刊登了大量的中医内病外治文献。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整理,目前我国内病外治的常用剂型大致存以下类型,. 21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主要是指有效成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组织和血液,直接治疗浅表疾病或经血液运送到牟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经皮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与肝脏等的损害,也可以避免胃肠道对药物的影响及肝脏首过效应对药物的破坏,因此在国际上,经皮给药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经皮给药制剂主要有软膏剂,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硬膏剂(包括橡胶膏和膏药),如:狗皮膏、用和解凝膏、少林风湿跌打膏;搽剂,如癣湿药水(鹅掌风药水);散剂,如九圣散等。医院使用的经皮给药除以上剂型外,其自制剂型主要还有一些传统齐j型,如沐浴剂‘“、糊剂㈣、缸膏药‘“、酒剂‘”、油剂081等。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和高分子辅料的应用,一些现代经皮给药制剂如透皮贴剂、巴布剂、树脂型膏剂、凝胶剂、涂膜剂、膜剂等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 22腔道及黏膜给药制剂 腔道及黏膜给药主要是从口腔、鼻腔、眼、耳及阴道和直肠给药,药物多从黏脯吸收。由丁耳腔给药基本未见有全身治疔作用的报道,故在这里不加讨论。 221口腔给药的剂型 口腔黏膜薄,面积大,血管比较发达,对药物吸收快,可迅速达到治疗浓度,避开肝脏首过作用。1879年,Murrell用硝酸甘油滴剂舌下给药缓解心绞痛,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给药形式的极大重视:目前使用的口腔给药的剂型除了舌下片、舌下滴丸之外,主要还有台漱剂、口腔贴片、气雾剂、喷雾剂、膜剂、酊剂、散剂等。 222鼻腔给药的剂型 这里的鼻腔给药包括了鼻黏膜和通过鼻腔给药的肺部给药。,鼻腔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静脉、淋岜和毛细管交织成网状,且黏膜极薄,药物可迅速经鼻腔吸收后进人大循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j。鼻腔给药制剂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已引起了国际药剂药理界的高度重视“…。肺部的肺泡总面积约为200m2。和肺泡接触的毛细血管总面积估计达100r玎2,因此药物到达肺部有很好的吸收。目前的鼻腔用制剂有散剂、滴鼻剂、鼻塞剂、鼻用栓剂、吸人剂、烟熏剂、气雾剂、喷雾剂、香囊剂等。 223眼用剂型 眼用制剂一般都是用于眼部疾病,但也有眼用制剂用于治疗全身性跌病的报道。目前的跟用新剂型有:胶粒系统和微粒系统——乳剂、脂质体、纳米粒和微粒微囊剂;凝胶系统——生物黏附型,在位形成凝胶型(pH敏感型、温度敏感型、离子敏感型);插人剂与植人剂——眼部插入剂(植人膜剂、植入小片),眼部植入剂…J。 万方数据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中医营养学第五章各种食物分类

中医营养学王红长春中医药大学 第五章常用食物 第一节谷薯类 1、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 ①粳米锅巴200克(磨成粉),红糖100克,调服,治脾胃不调。 ②粳米100克,薤白50克,煮粥,治脾虚泄泻和呕吐。 2、籼米:又叫南米、机米,味甘,性温,归心脾肺经。 功效: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 3、糯米:又叫元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 糯米加山药粉同煮,能健脾益气。 4、粟米:又叫小米、黄米。味甘、咸,性凉。归脾胃肾经。 功效:益气和中、益肾、除热、解毒。 益气(主要是用力过后补气,如妇女刚生完孩子);养血(主要是产后气血不足)。 小米150克,羊肉250克,熬汤,用于产后补气养血。 小米煮后上面漂浮的一层称为小米油,营养价值很高,非常适合婴儿服用。 5小麦:又叫淮小麦,味甘,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养心、健脾、益肾、除热、止渴 心气不足会导致心烦意乱,可以用甘麦大枣汤:小麦15克,甘草9克,大枣5个,水煎服。 6、大麦:味甘,性凉,归脾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宽肠、利水。 大麦茶中含有尿囊素,对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口腔溃疡有治疗作用。 7、燕麦:又叫雀麦、野麦。味甘,性平。归脾肝大肠经 功效:和脾益肝、滑肠、止汗、催产。 注意孕妇不能多吃,否则会导致流产 8、荞麦:又叫乌麦,荞子。味甘,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功效: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 毒疗疮。 荞麦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降血脂、血压。 9、玉米:又叫苞米,包谷。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功效:调中开胃、利尿消肿。 玉米须煮水,能治疗水肿,小便不通。 玉米面、小米面、大豆粉等量混合做成食品,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注意:玉米不能长期单独服用,否则会营养不良。 10、高粱:又叫蜀秫。味甘、涩,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温脾止泻、化痰安神。 注意:正常人多吃能导致便秘。 11、青稞:别名油麦、青稞麦。味咸、性平。归脾肾经。 功效:补中益气。 12、薏苡仁:又叫薏米、苡米。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薏苡仁30克,黑豆50克,乌梅10个,水煎服,治疗肺痈、肺炎。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中药材GAP基地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迎来热潮--------------------------- 1第二篇:中药注射剂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加速洗牌在即--------------------------- 2第三篇:中药注射剂行业现状分析使用须重视安全--------------------------------- 4第四篇:“一带一路”带动中药材行业发展开拓海外市场--------------------------- 6第五篇:中药饮片企业现状分析加速洗牌中--------------------------------------- 7第六篇:2015年1-6月中药材及中成药CPI当月值统计--------------------------- 12 2015年1-6月中药材及中成药CPI当月值统计表: ------------------------------- 12第七篇:2014年-2015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数统计---------------------------- 13 2014年-2015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数统计表:-------------------------------- 13第十篇:2014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传统市场地位稳固--------------------------- 15第十一篇:2014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回顾--------------------------------- 16第十二篇:2015年中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17第十三篇:中药材行业现状分析市场迎来国家级规划------------------------------ 18第十四篇:我国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多------------------------------------------ 18第十五篇:中药企业“走出去”需要攻克壁垒分析-------------------------------- 19第十六篇:2014年中药材出口需要关注的现象----------------------------------- 20第十七篇:2014年广东省中药材出口情况分析----------------------------------- 21第十八篇:中药材价格飙升企业成本压力加剧------------------------------------ 22 本文所有数据出自于《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第一篇:中药材GAP基地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发展迎来热潮 中药材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涉及从种质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中药材GAP作为一项旨在推动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非强制性行业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至今,已有10个年头。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2012年度国家拟扶持60个中药材生产建设项目的公告。在公布的60个建设项目中,重点扶持的38个品种都是依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扶持的100个大宗和濒危中药材品种选定的,包括30万亩茯苓、20万亩连翘、5万亩山茱萸、3万亩滇龙胆等30个品种、共49个项目的常用大宗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这体现了国家对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的重视。

(行业分析)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

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与2003年比较,2004年医药制造业总体和化学药的增长步伐都明显回落,而中药行业则与上期基本持平,利润增速还有所提升,行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1997到200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多,占整个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18.60%增长到2004年的26.10%。由于支持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持续存在,可以预计中药行业的这种稳定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1.2国际市场状况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强化,我国中药的出口额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之后,曾持续走低,连年大幅度滑坡,落后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之后这种势头有所好转,出口额开始回升,2003年,则取得稳定增长,于8年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可以说国产中药在国际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长至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亿元增加至亿元,CAGR为%,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着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

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药治疗烧烫伤的现状和展望 发表时间:2012-02-02T09:07:48.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张勇[导读] 在烧烫伤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四大难题,即创面疼痛、进行性坏死、易感染、瘢痕愈合。 张勇 (内蒙古阿荣旗中蒙医院 16275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283-03 【摘要】作者通过查找文献,对中医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概述,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就如何做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医烧伤烫伤现状展望 烧烫伤是由于热、光、电、化学物质以及放射线等因素所引起的组织损害,损伤部位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伤及内脏,它是一种复杂的外科疾病。在烧烫伤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四大难题,即创面疼痛、进行性坏死、易感染、瘢痕愈合。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肘后方》和《刘涓子鬼遗方》中,就已有治疗水火烫伤的记载,提出了内外兼治、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念。纵观古代文献,医家们大多都认为,烫伤的病理在热毒蕴结,治疗基本采用清热解毒。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指出,本病多由火热毒邪所致,治疗以苦寒收敛为主,谓“火疮用栀子、黄芩、白敛煎汤以淋疮,气溜去火热毒”。现代中医在治疗烧烫伤过程中,把传统辨证论治和现代科研成果结合运用起来,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较新的意义。今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1、中医中药治疗烧烫伤的研究现状概述 通过查阅近些年关于烧烫伤中医临床研究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烧伤是因热毒所致,热胜则内腐,以致肌肤腐烂,热毒时有内攻的可能,故治疗上必须针对热毒,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治[1]。徐荣祥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提出烧伤既是伤又是疡的观点。他认为[2]烧伤病因是火毒或热毒,属“不内外因”;轻则犯皮毛,重则伤肌肉、筋骨。其“火”、“热”与一般温热病的“火热”不完全相同,其传变也不一样。一般无并发症的烧伤总是火炽热甚,主要侵犯中焦,多为阳明实热之症,并且容易耗阴损气,同时还有瘀血凝滞。所以烧伤的一般治疗包括:①清热解毒;②养阴生津;③益气理脾;④活血逐瘀;⑤托里排脓。若发生并发症,则需根据病情予以施治。早期实证较多,但实中夹虚;后期虚证较多,亦有虚中夹实。随着现代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治疗烧烫伤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以MOBT/MEBO为代表,以创造烧伤创面生理湿润环境、无损伤地液化排除烧伤坏死组织、激活潜能再生细胞转化为干细胞、提供干细胞增殖分裂所需的生命再生物质和营养成分,最后通过干细胞新生的组织细胞的连接而实现烧伤创面的生理性再生修复,探索出用中药治疗烧伤实现皮肤原位再生的新路。 随着中医治疗烧烫伤的临床实践不断发展,以及中医科研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治疗烧伤的中药剂型。目前,很多治疗烧烫伤中药及其制剂,通过药理和临床试验证明,都有很好疗效。根据配制方法及使用方法不同,大致可把它们分为膏剂、散剂、汤剂或水剂、油剂、酊剂、霜剂、乳剂、擦剂、膜剂等剂型。这些制剂大多数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理气止痛、祛瘀生肌等功效。但不同的剂型在临床运用上又有不同特点。膏剂目前治疗烧伤多采用的一种剂型,因其富有粘性.外敷患处.既可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又可消炎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彭嶷[3]应用石黄膏(煅石膏、大黄、川芎、乌贼骨、炉甘石、冰片、麻油)治疗Ⅰ°-Ⅱ°烧伤166例,创面常规清创后直接外涂石黄膏,总有效率99.4%,一般不用抗菌素。朱永福[4]用鲜虎杖膏(鲜虎杖、桐油)治疗烧烫伤68例,治愈率100%,有轻微瘢痕者29例,明显瘢痕者7例。张景效[5]采用景效中药烧烫伤膏(当归、白芨、党参、大黄、冰片等)治疗颜面部烧烫伤125例,总有效率100%,痊愈平均时间17d。饶朝鹏[6]用复方中草药膏(龙胆草、马齿苋、大黄、白蔹、大蓟、苦参、黄连、仙人搭桥、麻油、白凡士林) 治疗306例各类不同程度烧伤病人,创面愈合较好,均获满意效果。贺润明等[7]用解毒烧伤膏(生地、大黄、黄柏、地榆、丹皮)治疗498例烧伤患者,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创面的愈合,与京万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王喜庆等[8]运用烧烫宁软膏(双花、紫草、虎杖、苦参、五倍子、蒲黄、冰片、薄荷脑、芝麻油、蜂蜡等)治疗烧伤638例中有463例单用烧烫宁而获痊愈。散剂是由一种或几种药物细粉,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可直接撒于清创后的患处,或用醋,蜜、麻油等调敷患处,每日或数日更换一次,可视病情而定。具有止痛快,控制感染、促使剖面早日愈台等优点。贺建杰等[9]用化腐祛湿生肌散(大黄、地榆各30g,榆树皮12g,黄连15g,乳香、冰片各10g,硇砂9g)治疗小面积烧伤,一般1~3次即愈。但是散剂存在着有创面占位、污染创面,结痂太厚、不利观察的缺点。酊剂是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溶媒,浸出药物有效成份而制成的制剂,具有含有效成份浓度高、防腐性能好、用量小且久贮不变的优点,近年来多有应用。刘学讲[10]用黄芩、黄柏、儿茶各100g,冰片500g,加入酒精1 000ml,冰片后下2天,浸泡1周,制成烧伤喷剂,常规清创后喷洒患处,局部暴露,治疗156例,痊愈140例,对Ⅱ°及Ⅲ°度烧伤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陈新等[11]自制特效灵(榆树皮3份,黄柏1份,地榆3份,紫草3份,研粉,以80%酒精浸泡1周制成),常规清创后喷洒患处,治疗300例创伤,其中烧烫伤125例,所占比例最大,结果痊愈无瘢痕者占89%;闫云[12]用虎杖、白芨、枣树皮配地榆、黄柏制成酊剂,治疗各类烧伤150例,疗效满意。但是,酊剂存在的问题是:创面刺激大,早期疼痛明显、容易收敛过渡、结痂过厚、痂下积脓感染加重、对肝肾功影响大、不利于观察等缺陷。乳剂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体系,最常用的是水和油。杨栋[13]采用生石灰、槐枝、白蔹、芝麻油等混合制成乳剂直接涂抹创面,药物在创面形成半透明保护膜,减少创面渗出,治疗Ⅱ°烧伤30例,14天内痊愈者占70%,但是对深度烧伤的治疗存在疗效不佳的缺陷。 中医药对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正确地处理烧伤创面,可以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创面修复、加快愈合、缩短治疗过程,是抢救治疗烧伤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有关烧伤治疗记载的文献比较多,多数学者认为,烧烫伤是热毒损伤,因伤而成瘀。中医学认为: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使创而毒气随排泄物、坏死组织而泄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烧伤后出现的“热毒”与火毒不同于一般的跌打损伤,又不同于外感六淫,有自己的特点,它是热损伤后出现的病理产物,而并非烧伤的直接病因。肌肤被热力损伤,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造成“瘀”的病理;这与现代医学对烧伤后局部微循环的改变,即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聚集、血流瘀滞的病理是一致的。目前中医药对烧烫伤创面的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王忠发[14]使用王氏金宝烧伤膏对488例烧伤创面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治愈总有效率迭97.6%。王美云[15]将黄柏、黄连、黄芩、生大黄、熟大黄加入植物油中精制而成五黄油应用于烧伤创面,既缩短了病程,还减轻病人痛苦。临床常用的中医方剂中,大黄、黄连、黄柏、黄芩等在治疗烧烫伤方面应用广泛。其中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外治水火烫伤;黄连和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四黄的抗菌、消炎作用为控制创面的感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配合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药物,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