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理解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理解)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理论要点

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

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

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要点:

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

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

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一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

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3、教师应如何做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即指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内在联系而非任意的联想或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和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②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

(1)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从而清晰的区别新旧概念,并在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影响因素: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关于"先行组织者"技术

①定义: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③评价: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组织者"技术对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很有价值,教师应灵活地运用这一技术。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学生观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安德森:认为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配对构成。加特纳、吉克: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关键。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迁移的实质

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来实现。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其实这些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建议你买本教师资格认定的辅导书很受用哒希望我的整理能帮上你 (*^__^*)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 1.行为主义 一.华生: 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二.斯金纳: 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 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 的其他事件相联结,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法

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法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7d3268307.html,/ 英语语篇;时体分析模式;语篇功能 引言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的《英语的衔接》标志着语篇衔接理论的创立。此后,Halliday和Hasan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并不断扩大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 从他们的理论发展出两条支脉,一是Martin在《英语语篇》中所确立的衔接体系,二是Michael Hoey在《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中提出的词汇衔接理论。在语篇衔接理论的应用方面,Michael McCarthy探讨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衔接理论。但他们都没有把英语时体单列出来而提出一种基于英语时体的语篇分析模式。 英语时体的语篇功能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Halliday 和Hasan认为:“衔接的概念是语义的,它存在于语篇中,指的是使语篇成为语篇的一种语义关系。”而作为英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时体不单具有时间指向性,而且是表达语义的手段。因此,与其它形式的衔接手段一样,英语时体也是一种衔接手段,在语篇中具有衔接作用。 区分了英语时体四组八个语篇功能: 表实功能和想象功能、时间挂靠功能和时间切换功能、分组功能和标界功能以及泛化功能和具体化功能。 英语时体可以描述事实,这就是英语时体的表实功能。英语时体还可以用来描述想象或假想的事实,这就是英语时体的想象功能,例如,运用现在时态表达将来时间,运用英语过

去时态表达假想的事实,等等,这些用法都属于英语时体的 想象功能。英语时体的时间挂靠功能是指把语篇中各句限定动词与语篇中其它时间标记(如:时间状语)的时间指称挂靠,从而得到各个限定动词的时间指称。英语语篇中的时间的切换可以通过具体的时间状语的更替来实现,但还可以通过时体的切换来实现,这就是英语时体的时间切换功能。 把一个语篇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传统的做法是根据篇章的自然分段进行的,本文试图改变这种做法,尝试性地运用 英语时体的衔接作用把语篇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而不是根据自然段落的结构来划分不同部分,这就是英语时体的分组功能。随着分组的完成,篇章中的各个部分的界限也就一目了然,这种界限有时可能与自然段间的界限一致,也有可能与 自然段间的界限不一致,这就是英语时体的标界功能。泛化功能与表实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区别,后者是英语 所有时体都具有的功能,但前者一般是现在时态居多,因为 英语现在时态通常用来描述客观性、一般性的事件或状态。 与泛化功能相对的一个功能是具体化功能,它是指由英语时体表达的内容都是发生或存在于某个具体的时间、涉及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个体,这种功能通常都是与英语的过去时态以及进行体相联系的。英语时体在语篇中的这四组衔接功能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而不孤立,它们可以合力对语篇结构 分析发生作用,对语篇的理解产生影响。 英语语篇的时体分析模式英语语篇的时体分析模式是指综合运用笔者提出的英语时体四组八个语篇功能分析英语 语篇的语篇分析方法。以下是笔者综合运用这四组八个语篇功能分析一个英语语篇案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在桑代克早期的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开启。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他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分类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艳斌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综述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衔接与连贯的定义、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 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语篇的角度、方法不同, 他们对衔接与连贯这一对术语的定义及其关系的认识也有差异。需要加上其他有名的语言学家的给出的定义吗? 我国语篇研究者在国外学者Halliday和Hasan 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衔接和连贯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他们既有一致的看法, 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他们对衔接的手段、层次, 连贯的标准及分类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提出了补充和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 也有的研究者应用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中英文对比研究, 试图寻找某些翻译时可以遵循的规律。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我国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的衔接与连贯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一、历史背景 衔接与连贯作为两个术语首先出现在话语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或叫篇章语言学)中。20 世纪50 年代,Zellig Harris(1952)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文章,突破了以句子为最大单位的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将跨句段语言研究纳入研究范围。60 年代,话语语言学崛起,同时作为语言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篇章分 析)”也随之兴起。70 年代,语篇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期间,研究的课题主要在指称(reference),指示(dexis),回指(anaphora),语境(context),话题和论述(topic and comment),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cohesionand coherence),替换等方面(朱永生,1995),其中大部分都被衔接理论的研究者视为衔接手段。因此,话语语言学的产生是衔接,连贯理论的历史背景。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话语结构及话语的关系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理论研究 (一)衔接 Halliday 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衔接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因为它对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人机对话和文体学研究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通常认为衔接表现在语篇和表层结构上, 也就是说, 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Halliday和Hasan (1976)提出了5 种衔接手段: 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对于语篇衔接理论有独到见解的当数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在他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1996. 1)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 不仅仅限 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 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 除及物性外, 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 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 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 但各层次对语篇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在衔接手段上, 朱永生(1995.3)对

桑代克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1874一1949),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迷津和迷笼实验,研究了小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活动,观察动物是如何学会走出迷津或逃出迷宠的,并在这些动物实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理论。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名为《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中的实验研究》的博士论文。1903年他又写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后又发展成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于1914年出版。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 此而开始确立,桑代克也被公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论著有《动物的智慧》(1911)、《教育心理学概论》(1914)、《成人的学习》(1928)、《人类的学习》(1931)等。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来解释学习实质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而建立的。(试误说)在尝试过程中,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而正确的反应越来越多,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能够适应环境的联结。这就是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 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 衔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 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 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 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 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

2015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中的反应。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 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 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2)练习律 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 (3)准备律 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 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3.尝试一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理论虽然是从动物实验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和策略等。具体而言,对教育有以下指导意义: (1)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衔接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语篇研究是“一门旨在探讨言语交际中形式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学科”。作为语言学领域独立的分支学科,其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了六十年代开始日益发展。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启蒙阶段、开拓阶段和巩固阶段。启蒙阶段的语篇研究主要是从词、句到整个语篇的过渡,从片面的、抽象的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其中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取得了突破。开拓阶段从功能句子观和交际动力理论过渡到结构与功能,音系、语法、语义成为语篇研究的特色。在巩固阶段,系统功能主义的语篇语法开始成熟,语篇研究范围变得题材多样,领域宽广,视角丰富。 其实,最近10 年来的语篇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多视角、跨学科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网络语篇、多模态语篇、电子语篇、语料库语篇等成为语篇研究中新的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把语言看作一个完整的资源系统,它更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系

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分析是把篇章跟语言的系统联系起来。语篇衔接则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 20 世纪30 年代,当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明确表示应把语言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和关系来研究,这一思想为以后的语言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纵观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无一流派不受索绪尔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伦敦学派甚至转换生成语法。弗斯(Firth)是伦敦学派的领导者,他首先提出了“结构”和“系统”的概念。韩礼德是60 年代以后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师弗斯的衣钵,同时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某些观点,建立和发展了当代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包括语言的三个核心纯理功能,即概念纯理、人际纯理和语篇纯理功能。从胡壮麟等人的表述中我们得知,纯理功能的提出得益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比如概念功能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实用”功能和“巫术”功能的延展,人际功能是“寒暄”功能的延展。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则为韩礼德语篇纯理功能的提出作了历史性的铺垫。从马林诺夫斯基到弗斯再到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法的萌芽、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这样那样的反应,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巴甫洛夫的研究启发了美国的研究者们,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个。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他在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中对其多年的动物研究进行了总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1931)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这些系统,下自26个英文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他曾设计过一种迷笼,动物必须在笼内做完三种不同的反应,即按压机关、抓绳索和技环之后,笼门才能自动打开。然后他再仔细观察猫是怎样学会开迷笼的。他看到,猫被放人笼后,总是表现出明显不安,并企图逃出监禁。它想从空隙中钻出来,抓咬笼内的板条或铁丝,伸出爪子抓那些可以抓到的东西。当它使某件东西松动或摇晃时,就继续努力去做。它并不十分注意笼外的食物,而是在笼内乱抓,似乎本能地想逃出迷笼。猫不断地挣扎,可以连续十分钟、八分钟地抓、咬、按、钻。在这种冲动式挣扎中,猫可以通过各种尝试,偶然一下子抓住绳索,触及按钮或拉动拉环,从而使门打开。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发现,猫在笼中逐渐地减少和排除了那些不成功的冲动,而成功的动作反应则被愉快地牢记。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进笼,就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按钮,抓绳,拉环并顺利逃出笼外。桑代克根据他的实验,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情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可以不必假定动物也有推理与思维。因此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人类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活动,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二)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桑代克在观察动物学习时发现,只要把猫放进迷笼,它就会很快作出反应并经过多次的尝试,最终学会打开迷笼。他记录了动物解决迷笼问题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的反应时间绘成曲线,制成了学习曲线图。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也就是说,动物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和减少错误,并最终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尝试错误,简称试误说。他还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

桑代克生平及其联结说(推荐)

桑代克 桑代克·爱德华·李(Thorndike EdwardLee,1874—1949年) 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1874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威廉斯堡,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受到威廉·詹姆斯的启迪,对动物的智力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研究小鸡的智力问题。1898年桑代克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为:《动物的智力,关于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这篇著述以后成了美国心理学界有关学习问题的大量研究的出发点。桑代克从英国动物心理学家康韦·劳埃德·摩根那里借用了尝试和错误的概念。当动物处在一种完全陌生的情境中,它总是通过探索进行试探,直到最后偶然地发现了正确的答案。这类行为完全不同于对情境的系统分析,而系统分析则是人所特有的智慧的特点。 桑代克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终生所从事的关于人类学习问题的研究(例如,关于阅读和计算的研究)。 桑代克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和社会测量理论引论》(1904年);《动物智力——实验研究报告》(1911年);《智力测量》(1926年);《人类的学习》(1931年);《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1935年);《人性和社会秩序》(1940年);《人类和人类的劳动》(1943年);《联结主义者心理学论文选》(1949年)。 参考文献 直接:(法)《心理学百科词典》,1980年。 间接:徐世京,心理学家传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04月第1版,第298页。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E.L.Thomdike,1874-1949)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一)动物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图 3.2)。他把一只饿猫关入迷笼中,笼外放着鱼、肉等食物,笼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闩的装置(一个连着门闩的踏板)。开始,猫在笼中用爪子够食,失败后,便乱咬、乱抓、乱跑。后来偶然碰到了踏板,打开了笼门,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迷笼所花的时间,而后再把它放进笼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进行多次,可以看到猫逃出笼外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到最后,猫一进迷笼,就去按动可以开门的踏板,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作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图3.3)。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就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与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就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就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就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与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与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 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就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与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就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就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就是反射,而反射就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就是刺激与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就是外部环境与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与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就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就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 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就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就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就是:

从衔接角度看中文旅游语篇地英文翻译

师大学学院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科研方法研究 院系外语系 级别2010级 学年2012-2013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章驰 学号 3 2012年12 月05日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目录 一.前言 (1) 二.基本概念 (2) 1.旅游语篇 (3) 2.衔接手段 (3) 三.汉英衔接手段的异同 (3) 四.旅游语篇汉英衔接手段的转换 (4) 1.指称 (4) 2.省略与替代 (5) 3.连接 (5) 4.词汇衔接 (6) 五.结语 (6) 六.参考文献 (6)

从衔接角度看中文旅游语篇的英文翻译 摘要: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汉语与英语在文体特色和风格上有所不同。本文将以中文旅游语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以期能对中文旅游语篇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字:旅游语篇、语言学理论、指称 一、引言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包括语用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胡壮麟,1994)。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发展迅速,语篇研究领域中,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较为突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英国第一个语言学教授Firth的一贯思想是,一个句子的语义,其主要部分只有被放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才能说得清,因而我们必须从语段开始分析。但他没能提出更具体、更全面的理论。这个任务由Firth的学生Halliday完成,他在衔接理论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Halliday 认为从词义上所有的结构都应该是衔接的,但并不是在语法层面上才有衔接力。他和Hason对语篇中的衔接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们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被认为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兼职网 www.gzsdjz.) 当然,不同于其他语言学理论,语篇分析不局限于语言学本身,而是扩大到语境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上来。美芳(1999)曾经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容,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近年来,衔接和连贯理论得到了翻译界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Hatim 和Mason认为,Halliday和Hason提出的英语衔接手段对于其它很多语言都是适用的:它可能更多地使用其中某些衔接手段或者它们的组合。世开对英汉人称代词进行了比较分析;胡壮麟、朱永生等人则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以包括散文、诗歌、新闻报道以及科技文等不同文体的大量语料为例,

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3268307.html, 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的作用 作者:姚素华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6期 【摘要】基于系统功能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方法,是以语言的社会功能为出发点,结合 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分析语篇连贯和衔接,研究语篇的生成和语篇结构。文章以韩礼德和哈桑共同提出的衔接理论为基础,对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其中,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是两种常用的衔接手段,在语篇连贯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衔接;语篇分析;功能语言学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衔接理论,语篇中的衔接关系是意义上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结构上、形式上的关联。通过运用替代(substitution)、照应(reference)、连接(conjunction)、省略(ellipsis)、和词汇手段(lexical cohesion)把语义上互相关联、但结构上零散的各个成分在同一语篇中联成一体。衔接与语篇同样是一个语义概念,是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换句话说,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得靠另一个成分才能得到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衔接可由各种形式去体现出来,例如词素、单词、词组、小句、句子等等。正是这些由小到大,由点及线的不同形式,才能将一个个词、词组、小句、句子甚至段落来组成语篇。但是,要成为有意义有内涵的语篇,衔接手段在连接这些组成成分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衔接手段及例句分析 语篇的衔接有两种方法:一是语法衔接,即通过替代、照应、连接、省略等语法手段体现语义衔接关系;二是词汇衔接,即通过运用同义词、反义词、词汇同现、重复等词汇手段体现语篇中的语义联系。 例句分析各种衔接手段: (1)Do you have a walk every morning in a park? I can’t do on a rainy morning. 例(1)是替代衔接的例子,用do替代have a walk。替代,从字面上理解,即用替代词取代前文的某部分,也可以把替代看作是省略的一种,即用“占位成分”(place holding element)来代替,通过句法体现语义联系。但是,替代只是形式上的转换,真正的语义成分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寻找。有名词性替代(如用one、ones、the same等替代名词)、动词性替代(如用do、does、did等替代谓语动词和宾语或谓语动词和状语),以及小句性替代(如用so和not 分别替代肯定陈述小句和否定陈述小句)。

联结主义方法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和信息加工理论观点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联结主义重点在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而不是推断抽象的语法规则和重建。其实,在联结主义观点看来,学习必要的是改变这些联系的强度。在心理学领域,这一观点的许多版本被提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但连通理论(Connectionism)作为一语、二语习得模式被得到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 联结主义最著名的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是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or PDP)。它认为大量的节点或单元在大脑中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同时启动的。在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时,接触到重复的某些形式时,提取一些规则。然后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形成和加强这些概率性的联系。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被叫做联结强度或激活模式,联结的强度靠频繁输入和自觉的反馈改变。这也就说明,学习不取决于最初知识的储存(例如普遍语法)和电脑刺激形成的规则。下面是一个例子,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在1986年提出的英语过去时态模型认为,儿童学习过去式的时候只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那就是联结主义的机制。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模式连接器网络的系统来模拟儿童学习的过程。发现该网络能产生U型学习效应。U型学习效应是在上一章被提到,它常为语言学模式和规则的学习提供证据。然而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设计的系统不存在规则的特征,传统的规则无法解释,只能通过联结主义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联结主义或平行分布加工假说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不被视为一个中心机制在指示信息单独存储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可控信息与自动处理相对。更确切的说是注意力是在局部模式中被分布到加工系统的机制。 2.信息加工不是连续的,信息在运输过程中不是像在管道里一个接一个的固定顺序,相反地它们是平行的,许多联系是同时被激活。 3.知识不被存储在记忆或检索中,而是作为在节点间的联系强度。 平行处理也被应用在其他方面,明显表现出来的是,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不太明显的在日常简单的谈话或读书时,你也在编码或解码这些的音系,语法结构,语义或语用目的。在大脑中许多联系必须被同时激活才能成功进行语言的产出和解释。 少有研究基于这个方法被指导在二语习得中,但是L1和L2迁移这个假设发生是因为较强的联系已经建立在L1对L2网络建立的干扰。因为频率是联系强度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一语中最普通的模式最可能引起对L2的干扰,但是语言迁移的研究者没有支持这个观点;L1-L2的关系不是如此简单的。联结主义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的支持者解释道虽然频率是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原因的因素,它和其他的决定性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包括学习者输入时非常显著的语言模式,无论这些模式是否是规则的或是发生变形的。 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语言学习中输入频率是较强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一个反驳的观点是在英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单词,比如说最常用的the,在较晚才会被掌握。尽管如此,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明显优于已经过时的传统的重复训练。研究者从二语习得的几种方法中将更加关注于怎样让频率影响学习。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 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 盲目的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习得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心理学家。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食物,箱中有一个可以打开门的装置。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中的反应。开始,猫在箱中乱抓、乱咬、乱跑,企图逃离箱子吃到食物,在偶然中碰到了打开箱子门的装置,吃到了食物。之后再次将其关在箱中,进行下一轮尝试。如此重复多次,结果发现,小猫逃离迷箱的速度越来越快,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直至最后直接触动开门装置逃离迷箱。 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迷箱时,动物的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 依据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效果律 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 的刺激作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2)练习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