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这样那样的反应,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巴甫洛夫的研究启发了美国的研究者们,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个。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他在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中对其多年的动物研究进行了总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1931)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王佑镁1祝智庭2

1温州大学教育技术系浙江温州325000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联结成为探究和解释个体学习现象的一个视角,从行为主义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观到新近的联通主义各个学习流派都曾把联结看成学习发生的基础。而随着信息时代个体学习

的社会化和学习情景的复杂化,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正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框架和联结主义体系来重新建构学习,这将成为指导知识时代学习设计的新基础。

[关键词]学习理论;联结主义;联通主义;发展取向

一、引言

2005年上半年,加拿大学者西门思(George Siemens)在《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国际学刊等学术媒介上发表了“Connectivism”系列研究成果,在《Connectivism:A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Age》一文中,Connectivism体系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同行一定程度的关注,被称为“里程碑式的”[1]。从相关研究中我们看到该“学习理论”试图从“联结”的角度把学习定位为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国内有将Connectivism 译为“关联主义”。笔者认为译为“联通主义”更为贴切,取联而通之之意。

“联结”并不是第一次成为学习理论建构和探究学习发生原理的关键词。所谓联结,即指某情景能够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3],开始了学习理论的系统研究,并第一次从联结的视角对学习现象和行为进行了探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行为看作一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主义认为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就可以改变网络的功能”[4]。而联通主义理论则把学习情景视野放在了网络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中,认为学习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学习是一个联结的过程”[5]。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习理论的联结主义传统和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联结理论不断分化和整合,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变革。本文企图沿着行为主义的联结主义、认知主义的新联结、数字时代的联通主义的发展脉络来探讨学习理论的发展取向,以为知识时代学习新框架的构建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二、联结主义: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

西方学习理论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联结主义一度成为行为主义的代名词,甚至比行为主义更准确些[6]。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一般称其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的提出,显然受到联想主义的影响。安德森和鲍尔1973年曾指出,可以在亚里士多德有关联想主义的论述中找到联结主义的最早思想根源,昆兰也认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联结主义可以还原为联想主义”[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一直把自己标榜为联结主义者,他融联想主义与动物研究于一体,正式提出联结论。他认为心理是人的联结系统,学习就是联结。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与联想主义的联想有区别,他指的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实验研究,桑代克认为,不论哪种基本形式的学习,其实质都是使某种情景与某一特定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的力量得以加强。刺激与反应是借助于神经连接而联结的。

联结主义者都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简单的联系而获得经验的过程。显然,联结主义者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联结的基础上: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条件(包括问题解决目标)与动作之间的联结、或语义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结。在这种观点看来,当在环境中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就会发生学习。这样的联结能根据刺激-反应之间配对的不同加工模型来形成,学习过程则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因此,在联结主义者看来,现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外部的、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相对忽视学习的内部过程。因此,这种理论较适合于解释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低层次学习现象。但这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从联结的视角探究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并且这种联结来源于外部情景。

而随着学习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基于外部联结的行为主义的联结观存在着忽视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的严重缺陷,所以他们纷纷反对将学习简单地划分为刺激与反应联结单元的研究方法,并试图寻求另一种理论范式取而代之,这就促成了关注学习的内在过程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形成。相对于行为主义重视外在的刺激所引发的行为,认知主义强调心灵的内在历程。因此,在认知主义看来,学习的联结应该是在个体头脑内部发生的。

学习心理的认知观于20世纪中期正式提出,这使学习理论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表现为由外部联结论范式向内部认知范式的重要转变。在哲学背景上,认知主义根植于结构主义,其渊源可以看作是早期的格式塔理论。所以在认知者看来: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承认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心理过程(O),把学习看作是S-O-R过程;看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这适合于解释人类较为高级的认知学习现象。在其发展进程中,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是伴随认知心理学产生而出现的两种理论研究范式。符号加工范型来自于人类认知与信息的计算机加工之间的类比,其核心思想是:人脑像电脑一样具有对信息的接收、贮存、编码、转换、回收和传递的功能。但当计算机技术还处在序列加工制式阶段时,认知心理学已确信人的认知存在并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即人脑可以在同一时间对不同信息单元进行加工并将这些加工结果整合,这种功能是当时的电脑不具有的,由此引发了对人脑与电脑类比的质疑。这种质疑是根本性的,所以它带给符号加工范式第一次危机[8]。

正当认知科学中的符号加工范式遭怀疑与困难时,1988年出版的《并行分布加工:认知的微观结构之探索》阐述了认知领域的联结主义的观点和成就[9],称之为新联结主义。新联结主义代表了对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拟而不是类比,强调以神经科学为基础,把认知描绘成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的整体活动,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单元彼此相互联结在一起,网络中的每一单元在某一特定时刻总是处在某种激活水平上,其实际的激活水平与来自于环境和其他与之相联结的单元有关。每个单元既可以兴奋和抑制其它单元,也可以受到其它单元的兴奋和抑制。各神经元之间存在大量的“联结”,这些“联结”的强度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新联结主义认为没有必要假想一个指导信息流动的中心加工器,因为不同的激活模式能够解释不同的认知过程。知识不是贮存在“库房”(storehouse),而是贮存在单元间的联结中,学习就是建立新的联结或改变联结间的激活模式[10]。在讨论学习问题时,新联结主义是将具有神经元功能的大量单元组合成网络,考察它们并行的动态特征。以此立场来看,新联结主义所谓的学习就是联结权重的变化,是原来的联结消失而产生一种新的联结关系。或者说,新联结主义所谓的学习就是对联结权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联结权重的改变以使输出符合期望。

新联结主义模式代表了认知和学习领域的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到目前为止,有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有关它与教育的高度相关的研究就更少了。作为认知心理学中所复兴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尽管国内外对新联结主义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心理学家对它的评价却毁

誉参半。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在认知解释方面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范式转换”[11]。而另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它只不过是“披着高科技外衣回到了联想主义”和“把皮亚杰所支持的嘈杂的观点翻新”的心理学,或者仅是“披着计算机外衣的行为主义”,“是50年代心理学领域中行为主义的翻版,它非但不是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反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l2]

三、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联结观

纵观目前业已出现的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它们都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和网络化程度较低的时期。大多数学习理论的中心法则为: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个体内部。连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制定过程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都认同了个人(及其生理特征,如大脑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都没有提及学习还发生在人体外部(如学习可由技术来储存或操作)。基于这些,国外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者和践行者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研究。克罗斯( Joy Cross)、西门思(George Siemens)等人曾先后多次撰文讨论网络时代学习的互联特性。克罗斯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学习就是优化自己的内外网络”。西门思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13]

联通主义表述了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学习不再是内化的个人活动。当新的学习工具被使用时,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联通主义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上:即知识基础的迅速改变导致决策的改变、新的信息持续被获得、区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所以在西门思看来,在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网络、情景和其他实体(许多是外部的)的相互影响导致了一种学习的新概念和方法。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对所有学习理论的真正挑战是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促进已知的知识。不过,当知识为人所需,而又不为人知时,寻出出处而满足需要就成了十分关键的技能。由于知识不断增长进化,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

正如西门思所指出的,联通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14]。学习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这种连接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其实,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念。贝尔(Philip Bell) ,温(William Winn)认为:新的、高度交互的、高度网络化的媒介,推动人们探讨一种对有意义的交互和远程协作反应灵敏的框架,比如分布式认知。这是支持分布式或者集体智力的更为一般的系统设计的具体形式。当人们听到虚拟社区、协作网络课程、分布式多媒体、虚拟协作、浸润式环境和泛在计算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像分布式认知这样的整合性理论观点,用户构建他们对于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理解[15]。

从整个学习理论发展过程来看,联结主义(Thorndike)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在他们看来,学习发生在我们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之中。而新联结主义(神经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是神经网络一关注我们的学习方式一类比于把学习看成一种基于神经元联结的信息加工过程。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但新联结主义仅仅关注学习是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的,而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联通主义强

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目前的各种学习理论正在不断地分化和整合当中。联通主义不能严格地看作一种“学习理论”,而应该看作一种面向网络时代的“学习观”。正如西门思与笔者通讯中所提出的: “我不知道联通主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的学习。做这样一个描述和论断还非常早。然而,在我看来,联通主义能够更精确地解释学习而不是建立一种理论”。因为“大多数学习理论来源于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联网和使用技术来组织信息的时代。联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承认学习的显性、隐性,直接、间接,外部和内部特性。”[l6]因此,该观点仅仅在学习的外部联结上提出了一种视角,并未系统关注和解决学习的发生问题,更不能很好地解释和应对当前学习实践的发展,对学习的其他特征和需求关注显然远远不够。

四、一种分析和比较框架:学习理论的信息时代新取向

今天,个人和组织的知识管理成为一种新气象,时代需要个体具备多重素养、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技术给学习提供了巨大的条件与动力,且所有学习者似乎都在数字化与网络化空间寻找学习的机会,特别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从内容到形式都变革了学习,那么是否需要新的学习理论的支持呢?或者传统的学习理论能否满足目前复杂的学习需求?上文我们沿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历史,顺着联结观的思路,对各个典型的学习理论的联结观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目前所要寻求和构建一种能够适应当前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和技术要求、满足社会变革和学习创新需要的学习理论体系。当代的学习研究表明: 从本体论角度可以认定教学系统由个体、群体、集体构成,从价值观角度可以分为知识、信息、情感、价值、行动构成;从支持系统角度考虑技术和情景/环境。从这个视角,对上述联结理论作一一比较,目的在于理清其发展脉络和走向,以探究和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习理论及体系。

首先,考虑学习发生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建立联结的演化。从联结主义到新联结主义再到联通主义,其联结的内涵和本质是有差异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由外部刺激-反应联结、内部神经元联结、外部知识关系联结的演进思路。而从当代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显然,基于分布式知识库的外部联结和基于信息处理的内部神经元联结成为学习过程发生的未来学习体系的基本取向。

第二,考虑知识的分布性。基于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共存的一元论,杰根把知识来源区分为外源论(或以现实世界为中心)和内源论(以心智世界为中心)[17]。联结实质上发生在一种以知识(刺激)为中介的个体—情景关系构建。顺着联结的来源,学习理论的联结视角从外部一内部一外部一内外结合进行转移。实质上这种视角代表了一种知识来源。杰根在社会建构论中,在发展他的“对话空间”的观点时提出了一个类似但更为激进的观点。他认为知识

根本不存在于个体之中,而存在一个文本中。更确切地说,存在于集体认可的文本中。知识属于社会领域是因为一些知识见解(或文本)并非由任何个人所决定,而由所有人给出的建议所决定[18]。联结的新取向应该代表了这样一种知识分布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特征。

第三,考虑学习的社会木本质。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不同领域都已经证实,我们是完全的社会个体,即使那些喜欢花大量时间独处的人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当中,作为与他人互动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在不断变化,以至于个体必须被视为更大的社会系统的整合型部分。高普林克(Gopnik)、麦特索福(Meltsof}和库尔(Kuhl)在1999年写道:我们是强烈的社会性物种,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我们必须深深地相互依赖。布拉泽斯(Brothers)称之为“联系的依赖”[l9]。沃茨奇和托马认为知识存在于不同的场所,特别存在于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时间中[20]。因此新取向应该基于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强调行动、情感、知识、信息和智慧的协同与整合,在于构建一个社会性的联结学习系统。

第四,考虑群体认知和共享。群体是个体的隐喻。集体智慧往往是个体智慧的集散和提炼。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苏联社会心理学家、符号学家和教育家维果茨基的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就认为个体心理功能源于社会生活,提倡要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来理解人类行为。在其倡导的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学原理中,突出强调了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联系。因此,当代心理学中,至少在西方,诸如记忆、认知和主义这些术语被认为自然适用于个体,这意味着,当把这些术语应用于群体过程的时候,必须进行改造。于是,已有研究者开始研究社会共享的认知和集体记忆。研究表明,除非特别说明,诸如认知和记忆这样的术语可以自动地应用于集体中的个体和独立的个体[21]。

最后、对联结脉络的学习理论作进一步的系统分析,以学习过程为参照,把比较的要素进行细分,通过下表就可以进行以联结为基点的分析,并判断其发展取向。

联结视角下的学习理论比较表

五、结论:一种可能的取向

联结主义的新取向可能成为其中一种面向学习的“解决方案”,这种取向将定位于技术支撑下个体和群体的联结,目的在于个体与集体智慧的实现。学习是在时间上贯穿学习者一生的、空间上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各个方面的过程,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将突破传统学习的限制。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增强创造力;学习的

主体也没有限制,任何个体和群体都是这个学习体系中的一员;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这一切创造了条件,它能真正把一切具有教育资源和关系联结起来,构建立体的、多维的、协同的,多场合一的.弹性而有序的完整的学习系统。

学习是互联的过程,是学习交流网络构建的过程。因为我们生活和学习发生的环境注定要越来越信息化和网络化。而在西利亚斯看来,社会网络具有散布特性,也是一个自我组织系统,应该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去置换决定,动态的社会网络也分享了自组织的其它特性,它是由个体之间复杂、非线线关系(包括反馈关系)组成的。如果认同所有的知识都是存在于更大的社会网络中的话,那么,意义和话语的增殖就是复杂自组织网络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特征[22]。人类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置身于动态的自组织的社会网络。但无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有其片而性,均无法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提出合适的解释,更无法适应数字网络时代的学习。因此,有必要提出并完善一种新的认识框架和联结主义体系来重新建构学习,这将成为指导信息时代学习发生的新基础。

参考文献

[1][5][13][14] George Siemens 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刀.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istance learning, 2005,2(1):3-10

[2][3]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9

[4]叶浩生,贾林祥.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0

[6] Morris L.Bigge,SamuelS.Shermis.学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2

[7]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9

[8][9]邓铸.文化分裂及对当代认知研究范型的反思[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5):91-97

[10]叶浩生,贾林祥.西力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3-382

[11] Andy Clark &Rudi Lutz (Eds).Connectionism in context [M]..New Y ork:Springer-V erlag, 1992

[12] Philip T..Quinlan..Connectionism and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New Connectionist Rearch [M].New Y 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15]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

[16] George Siemens &Wang Y oumei Q&A on connectivism[ED/OB].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0019305902.html,/phy sicsret/cour}log/index.asp,2005- 10- 20.

[17][18][20][2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39;139;127.

[19]雷钠特·N·凯恩,杰弗里·凯恩.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2]「英]]Paul Cillier.复杂型与后现代主义(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86- 93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3期)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以利于完整地把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级学科。它与哲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等学科方向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系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前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学科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求,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努力提高学科质量和水平。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阵地,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199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2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均属于本学科第一批授权点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2014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2(小学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真题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株洲市荷塘区)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黑龙江省)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3.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南昌市) A.孔子 B.孟子 C.夸美纽斯 D.荀子 4.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江苏省)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河南新乡)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 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 6.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株洲市荷塘区)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7.学习中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方法的是()。(贵州省) A.学习动机 B.学习策略 C.学习理念 D.学习目标 8.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安徽省) A.维果斯基 B.裴斯泰洛齐 C.皮亚杰 D.斯金纳 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广州市番禺区)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1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吉林省)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D.学校的制度文化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64-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也称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学习方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化,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建立了一个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不仅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提出,要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平台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也指出:各高校要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国内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探索MOOC教学模式。但是近年来,MOOC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学习持续性不强、交流互动不足等问题。很多课堂采用了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单一的MOOC模式,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两者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 (2)课题界定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模式已逐渐被大家认知和接受,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就是混合式学习思想的典型实现。 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保证教学质量和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下,教学双方都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改进,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本课题拟研究的内容就是针对MOOC背景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供教方、学方及管理方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最初由布赖恩?亚历山大和戴夫?科米尔提出,2008年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尼斯将其思想应用在了在线课程“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连接的知识”,随后这一理念被大家广泛了解和接受。 国内从2010年开始,就有人开始研究MOOC,知网检索如图1所示(无法在申报平台插入图片,打印稿有),MOOC研究论文数量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近4年,论文数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MOOC的理念、内涵、影响应用等。再在知网检索“翻转课堂”,如图2所示(无法在申报平台插入图片,打印稿有),论文发表数量几乎是“MOOC"的4倍,而且从2012年开始就有相关论文发表。说明很多学者很早就意识到单纯MOOC有问题,转而研究“翻转课堂”。而“翻转课堂”正是混合式教学的实现方式。这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不再是单纯的线上,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赖希(Reich J)在2014年指出,MOOC有些被神化了,它的发展应该回归理性,应该重视课程质量、课程完成率和学分认证的诚信度。说明大家都意识到单纯的MOOC存在较大问题。 (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互联网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朝多元化、复合型转变,知识的生成、获取、发展和传播方式也发生重大转变,这既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问题,也带来了机遇。MOOC背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在桑代克早期的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根据其对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饿猫开迷箱的实验。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开启。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旋钮以开箱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他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分类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你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以下几点指导意义 第一、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制约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而纵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消极、糟粕的世界观肆意横流。若没有良好的引导语与指导,科学的世界观将会被打压得不得翻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名良师益友,它能帮助我学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在学习、生活中受益.也指导我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我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我怎样积极做人,教我明确人生的价值,不自暴自弃,要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第二、帮助认清客观规律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的,人的意识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跟消灭。规律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它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更具有指导实践跟改造客观世界、指导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而想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就必须尊重规律。现在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 第三、监督做好实践工作,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中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生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专题二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单项迭择题 1.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联结,联结的公式为()。 A. S-O-R B. R-O-S C. R-S D. S-R 2. 刺激-反应理论是由()创立的。 A. 洛克 B. 苛勒 C. 加涅 D. 桑代克 3. 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斯纳金 B. 桑代克 C. 巴甫洛夫 D. 布鲁纳 4.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 顿悟的过程 B. 同化顺应的过程 C. 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D. 尝试错误的过程 5. 海次上新课前,老师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学习,并让学生预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 定律”中的()。 A. 效果律 B. 准备律 C. 练习律 D. 学习律 6.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才可以获得。 A. 尝试-错误-尝试 B. 经典性条件作用 C. 操作性条件作用 D. 社会性学习 7.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A. 模仿 B. 顿悟 C. 灵感 D. 试误 8. 张老师喜欢搞实然袭击,经常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测验,根据桑代克 的学习理论,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原则中的()。 A. 练习律 B. 准备律 C. 效果律 D. 交替律 9.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规律的()。 A. 练习律 B. 准备律 C. 近因律 D. 效果律 10. 小丽在全国数学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老师在班上点名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这以后, 小丽学习更加努力,数学科目的成绩越来越好。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 准备律 B. 练习律 C. 动机律 D. 效果律 11. 桑代克的“效果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B. 如果学习者多加学习,就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C. 如果学习者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那么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会增大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2007年8月教育技術學報Aug.2007 第1卷第2期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 ol.1 No.2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王佑镁1祝智庭2 1温州大学教育技术系浙江温州325000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联结成为探究和解释个体学习现象的一个视角,从行为主义学习观、认知主义学习观到新近的联通主义各个学习流派都曾把联结看成学习发生的基础。而随着信息时代个体学习的社会化和学习情景 的复杂化,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正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认识框架和联结主义体系来重新建构 学习,这将成为指导知识时代学习设计的新基础。 [关键词]学习理论;联结主义;联通主义;发展取向 一、引言 2005年上半年,加拿大学者西门思(George Siemens)在《教学技术与远程学习》国际学刊等学术媒介上发表了“Connectivism”系列研究成果,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Connectivism体系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同行一定程度的关注,被称为“里程碑式的”[1]。从相关研究中我们看到该“学习理论”试图从“联结”的角度把学习定位为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国内有将Connectivism译为“关联主义”。笔者认为译为“联通主义”更为贴切,取联而通之之意。 “联结”并不是第一次成为学习理论建构和探究学习发生原理的关键词。所谓联结,即指某情景能够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3],开始了学习理论的系统研究,并第一次从联结的视角对学习现象和行为进行了探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行为看作一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知主义认为信息是整个交互作用的神经节的激活模式,知识信息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地点,“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就可以改变网络的功能”[4]。而联通主义理论则把学习情景视野放在了网络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中,认为学习是在知识网络结构中一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构和建立,“学习是一个联结的过程”[5]。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习理论的联结主义传统和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联结理论不断分化和整合,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变革。本文企图沿着行为主义的联结主义、认知主义的新联结、数字时代的联通主义的发展脉络来探讨学习理论的发展取向,以为知识时代学习新框架的构建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 二、联结主义: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 西方学习理论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与学习的认知主义理论。联结主义一度成为行为主义的代名词,甚至比行为主义更准确些[6]。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一般称其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的提出,显然受到联想主义的影响。安德森和鲍尔1973年曾指出,可以在亚里士多德有关联想主义的论述中找到联结主义的最早思想根源,昆兰也认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联结主义可以还原为联想主义”[7]。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一直把自己标榜为联结主义者,他融联想主义与动物研究于一体,正式提出联结论。他认为心理是人的联结系统,学习就是联结。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与联想主义的联想有区别,他指的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实验研究,桑代克认为,不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心得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感悟 人文社科公共事业管理八(一)班121208118梅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桑代克(E.L.Thorndike, 1874~1949)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尽管有许多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这样那样的反应,但是人们还是公认他在心理学上作出的伟大贡献。他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又是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他所开创的工作不仅在学习理论方面,也在教育实际领域、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先天--后天问题、训练的迁移以及把数量化的测量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问题上。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巴甫洛夫的研究启发了美国的研究者们,桑代克就是其中的一个。桑代克和许多早期的行为主义学家们一样,把行为与生理反射联系在一起。早期的学习理论家们提出某些反射如膝跳反射,不用大脑加工就能发生,他们假定其他行为也同样决定于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射,而不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思考。在桑代克的早期工作中,他也把大多数行为看作是对环境中刺激的反应。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内有某种开门的设施:一圈金属绳、一个把柄或一个旋纽。猫碰巧抓到这种开门设施,门便启开,猫得以逃出并能吃到箱子附近放置的鱼。他在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中对其多年的动物研究进行了总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1931)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上学习高频词汇也正是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越多,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笔记

专题一: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一)唯物史观的生成条件 1、社会条件的具备 2、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3、积极投身革命实践 4、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 勤奋好学,成绩斐然 团结合作,相互尊重 甘于清贫,锲而不舍 (二)唯物史观的生成过程 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劳动是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异化劳动的内涵和根源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 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 劳动本身和工人相异化 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第二,异化劳动的根源 (3)阶级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 “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 “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1)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后果的分析,阐述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动力。”(2)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应该设法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应该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份的状况。如果他们不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剥削工人—作斗争,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3、马、恩的《神圣家族》(1845) 全称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2016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三

一. 单选题 1.赢得“教育心理学之父”美誉的心理学家是 D 。 A.班杜拉 B.皮亚杰 C.马斯洛 D.桑代克 2.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B 。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3.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4.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 B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的规律是 C 。 A.均衡的,先快后慢 B.均衡的,先慢后快 C.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D.不均衡的,先慢后快 6.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D 。 A.120% B.130% C.140% D.150% 7.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B 。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8.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 D 。 A.平原现象 B.起伏现象 C.低谷现象 D.高原现象 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C 。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0.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称为 A 。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排列性迁移 11、相同要素说的主要提出者是 D 。 A.贾德 B.苛勒 C.奥兹伯尔 D.桑代克 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1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C 。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15.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B 。 A.生理自我 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16.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 C 。 A.大学一年级 B.大学二年级 C.大学三年级 D.大学四年级 17.个体想象中化人的目中自己的形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称为A 。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文/乔治·西门子译/李萍 简介 在教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不过,这些理论创建于学习的技术含量尚不高的时期。在近20年中,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维尔(Vaill)强调"学习必须是一种存的方式――是一系列不间断的个人与集体的态度与行动。他们努力跟上那些令人惊讶的、新奇的、凌乱的、含混的、一再发生的事件,与之齐头并进......" (1996,P.42) 短短40年前的学习者往往完成所要求的学业,并进入一份通常持续终生的职业生涯。信息发展十分缓慢。知识生命以十年为一个衡量单位。今天,这些基本原则已被改变。知识正在成指数增长。现在许多领域的知识生命以月或年为衡量单位。冈萨雷兹(Gonzalez, 2004)这样描述迅速缩短的知识生命所带来的挑战: "一个最具说服力的因素是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所谓'知识半衰期'指的是从知识的习得到知识的废弃所经历的时间段。今天我们所知的知识中有一半是我们十年前所不知的。根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ASTD)的统计,在近十年中全球知识量增长了一倍,并正在以每18个月翻一翻的速度递增。为应对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各组织机构被迫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一些重要的学习趋势: 许多学习者在一生中将会进入各式各样、很可能毫无关联的学习领域学习。非正规学习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部分。正规教育不再构成我们学习的主体。现在的学习可以各种方式进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个人网络,或通过完成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任务。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终生。学习与相关工作活动不再分离,而在许多情况下合二为一。 技术正在改变(重组)着我们的头脑。我们使用的工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 组织与个人都是学习机构。对知识管理的日益增长的关注使我们重视对这样一种理论的需求,即设法解释个人与组织学习之间联系的理论。 以从前的学习理论(尤其是在认知信息处理中)为基础的许多学习过程如今可由技术取代或支持。

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心 得体会 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我是第三组的xx。在这里代表第三组的10位同学向大家汇报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后的体会。介绍我们第三组的10位同学带着问题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为”共勉。在对科学理论的学习、理解过程中碰撞思想,也泛起了不少思想的小浪花。不能在这里一一列举,只向大家简单地汇报其中的一条,也是解决了我们众多思想困惑的基本认识。我把它归纳为12个字——满怀科学精神,牢筑思想根基。(题眼是科学精神) 引子 在政府机关工作,我们学马列、讲马列已经好多年,但是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却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 经常的,我们会在书本中看到,甚至自己也会这么写——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共产主义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毋庸讳言的是,我们都曾经在心里默默地问过为什么——它凭什么就成为行动指南了?它到底要把我们 指向哪里?它因为什么而能量强大?它又能把我们推多远呢?——不能不说,那时的我们在认识上还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根,

马克思主义更没有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扎根。因为嘴上能说,其实不懂。 说不懂,心里还有些不服,我们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好问题,但是面对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依然犯愁: 知道局部要服从整体、眼前要配合长远的道理。但是不符合规划要求,却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老城区改造能不能做呀? 知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理。但国有企业至今存在的人浮于事,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并轨,这条沉重的后腿能否斩断呀? 知道人最终要实现自身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折断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摆脱所谓“文科班”、“理科班”、“特长班”的阴影,真正释放个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呢? 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这些问题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 所以,我们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的fans。(但这是我们对一周前的自己进行的自画像) 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有所不同了。当然,我们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值得欣慰的是,通过集中学习,我们豁然地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那是陈章亮教授在课上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般地把我们引出了 误区。他在分析国内外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提出:

教育心理学前三节模拟题

第一章 填空: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的科学。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__________、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__________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_____________等五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初创时期,_______、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_______和教材。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 ?20世纪60年纪初,____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选择 ?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 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A、1903 B、1913 C、1914 D、1900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下列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的研究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 A.年龄差异 B 能力差异 C 个别差异 D 性别差异 ?在教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 A.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B 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C.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素质 D 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学成果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 A联想过程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D预测过程 ?(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联结主义方法 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Connectionist approaches) 联结主义方法和信息加工理论观点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联结主义重点在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强度,而不是推断抽象的语法规则和重建。其实,在联结主义观点看来,学习必要的是改变这些联系的强度。在心理学领域,这一观点的许多版本被提出是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但连通理论(Connectionism)作为一语、二语习得模式被得到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 联结主义最著名的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是平行分布加工(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or PDP)。它认为大量的节点或单元在大脑中相互交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他们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同时启动的。在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入时,接触到重复的某些形式时,提取一些规则。然后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形成和加强这些概率性的联系。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被叫做联结强度或激活模式,联结的强度靠频繁输入和自觉的反馈改变。这也就说明,学习不取决于最初知识的储存(例如普遍语法)和电脑刺激形成的规则。下面是一个例子,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在1986年提出的英语过去时态模型认为,儿童学习过去式的时候只有一种机制在起作用,那就是联结主义的机制。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带有模式连接器网络的系统来模拟儿童学习的过程。发现该网络能产生U型学习效应。U型学习效应是在上一章被提到,它常为语言学模式和规则的学习提供证据。然而鲁姆哈特和麦克利兰设计的系统不存在规则的特征,传统的规则无法解释,只能通过联结主义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 联结主义或平行分布加工假说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力不被视为一个中心机制在指示信息单独存储记忆,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可控信息与自动处理相对。更确切的说是注意力是在局部模式中被分布到加工系统的机制。 2.信息加工不是连续的,信息在运输过程中不是像在管道里一个接一个的固定顺序,相反地它们是平行的,许多联系是同时被激活。 3.知识不被存储在记忆或检索中,而是作为在节点间的联系强度。 平行处理也被应用在其他方面,明显表现出来的是,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不太明显的在日常简单的谈话或读书时,你也在编码或解码这些的音系,语法结构,语义或语用目的。在大脑中许多联系必须被同时激活才能成功进行语言的产出和解释。 少有研究基于这个方法被指导在二语习得中,但是L1和L2迁移这个假设发生是因为较强的联系已经建立在L1对L2网络建立的干扰。因为频率是联系强度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一语中最普通的模式最可能引起对L2的干扰,但是语言迁移的研究者没有支持这个观点;L1-L2的关系不是如此简单的。联结主义方法运用在二语习得中的支持者解释道虽然频率是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原因的因素,它和其他的决定性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包括学习者输入时非常显著的语言模式,无论这些模式是否是规则的或是发生变形的。 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语言学习中输入频率是较强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一个反驳的观点是在英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单词,比如说最常用的the,在较晚才会被掌握。尽管如此,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明显优于已经过时的传统的重复训练。研究者从二语习得的几种方法中将更加关注于怎样让频率影响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