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无忧考网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第I卷(总分60分)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

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A.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B.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C.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

D.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4.《礼记•大传》中有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祖敬宗”观念与哪一组史料叙述的制度有关()

A.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B.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C.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D.(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5.《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

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8.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9.《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而《北齐律》中首创“十大罪”条文,隋唐法律又将这“十大罪”定为“十恶”。“十恶”中诸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上述规定从法律上()

A.明确了政权的合法性

B.确保了皇权的神圣性

C.保障了文明的延续性

D.说明皇帝制度的虚弱

10.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11.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地方*势力坐大

12.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13.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

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14.《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

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15.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

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7.中国叫外交部、民政部等,而日本的中央部委大多叫防卫省、财务省等,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中央官制名称受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影响比较深刻()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8.《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19.有学者将唐、宋、明、清皇帝召开御前会议的礼仪做了一个概括,下列各项表述中对应准确的是()

A.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三跪九叩、伏地跪拜

B.坐而论道、三跪九叩、颔首直立、伏地跪拜

C.颔首直立、坐而论道、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D.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20.清代政府发布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根本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21.“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2.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托古改制”与“扶清灭洋”方案的上演反映出()

A.封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B.洋人成为民族的主要敌人

C.两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

D.社会对西学认识日益深化

2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24.甲午战争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我们必须要有……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赫德意在说明()

A.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是必然的

B.日本缺乏正义和诚信

C.国家关系中实力比正义更重要

D.战争的结局与正义无关

2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近代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对中国的刺激在于()

A.打开了中国商品市场

B.粉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

C.开通了沿海沿江的十几个通商口岸

D.激起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26.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取消一切*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及*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表明()

A.共产党承认土地革命的失败

B.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已经正式形成

C.国内*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D.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7.1938年2月,蒋介石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中说:“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战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此抗战观点()

A.导致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

B.有利于正确抗战策略的形成

C.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D.吸收了*的持久战思想

28.下表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此表主要反映的是()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太平洋

战场东南亚

战场中国

战场太平洋、印

度洋战场中国战场

(不含东北)东南亚、太

平洋战场

35个

师团10个

师团7个

师团37个

师团15个

师团111多万人不到

10.9万人

A.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D.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29.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

A.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C.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D.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物

30.“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政治协商会议

第II卷(40分)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中国人民,半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二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

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联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也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像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我同胞”的典型例证。(6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6分)

(3)通过19世纪末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8分)

【答案】

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及学生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打破了原来按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姬姓以外的人群在姬姓周王家族及周王的同盟者分封的土地中被分割、包围了,在此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周朝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文明与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

分封制的积极影响,B项与此相矛盾;C项“彻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周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与禅让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信息公、侯、伯、子、男各有分封,反映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只是奴隶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一部分,C项错误;“五等爵”制度反映了诸侯在血缘上的关系,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题干材料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体现出西周政治制度的分散性和松散性,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制衡性、落后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项排除。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材料内容“尊祖”“敬宗”“收族”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特点,A项中从天子到士的不同等级也体现了宗法制,正确;B项是说孔子遵从周礼,属于礼乐制度,排除;C项是商鞅变法的信息,排除;D项是分封制,排除。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律》。材料的意思是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之间,如果有盗窃行为的话,不按盗窃论处。而发生在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和继子之间,则要按盗窃罪论处。这说明按照秦朝法律的规定,不同等级和地位的人,处罚的标准也不同,C项

正确。材料未体现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不是继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财产所有权问题,B、D项排除。

【易错点拨】本题主要是区别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与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继子之间,在等级即尊卑上的差别,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6.【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是指政治统治形态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国家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和体系化,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大秦帝国开创了*主义中央集权制,依然是人治,并不属于民主政治,B、D两项均不正确。

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素养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中“史实即历史事实”可知,A、D两项属于史实,故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材料中“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B项属于史论,故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材料中“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可知,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属于史识,故C 项正确。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继承了夏启开创的世袭制与家天下的原则,D项正确。秦朝通过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C项错误。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皇权*。《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其目的在于体现皇帝与众不同的神圣性;“十恶”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反映了历朝均将反对皇权作为大罪进行处理。由此可知,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强调政权的合法性,A项错误;题干内容与“文明的延续性”无关,C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错误。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只有在隋唐以后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由于重视教育才采取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A错误;B说法不全面,C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官员的选拔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和管理,选官权收归中央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D。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表明,东汉察举制选拔官员存在弊端,容易使某些家族垄断官职,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已成为正统学说,这与题干中“东汉”不符,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表明具有垄断性,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 项错误。地方*势力坐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禅让制度: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世袭制度: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

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察举制度: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

科举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是隋唐以至明清选官的主要制度。

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指的是分封制,“秦朝严格的中央*”指的是郡县制。由此可知,“中间路线”的举措是指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体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成功分割了中央行政权力,A项正确;三省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并不能完全保证皇帝的独尊地位,B 项错误;三省体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C项错误;三省体制创立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而非实现民主政治,D项错误。

【知识拓展】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均强调分权与制衡,但其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维护*制度;三权分立

防止*统治、维护民主政治。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汉唐时期加强对御史的监督,到金朝设立相关法规,说明随着*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作为集权措施之一的监察制度也在不断走向完善,B项正确。A、C项均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 三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相关知识。由材料“侍丁”“安济坊”“福田院”等可知,宋代政府重视对老人的赡养,体现了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的思想,D正确;材料只论及了养老方面的政策,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A排除;B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唐代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或草拟诏令、审议、执行,作为执行机构的尚书根据具体职责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根据材料“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信息及三省六部制的运作顺序,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隋唐时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日本防卫省、财务省等是中央机构,明显受其影响,B正确;秦代还未有省制,A排除;宋代中央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C排除;元朝时地方实行行省制,不属于中央官职,D

排除。故选B。

1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及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由材料中“《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可以看出这与地方没有直接关系,而A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由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到唐朝开始观看、宋代阅读成为惯例,再到清朝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体现的是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在清朝康熙帝以后《起居注》不再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不能全面否定其他方面对皇权的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相权问题,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的矛盾、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3)影响:历朝*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汉至隋唐时期,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消极:君主*的空前强化,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之风盛行;经济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

化。*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1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中国古代*主义发展的趋势可知,皇权逐渐加强,直至达到顶峰,大臣的权力则不断被削弱。在四个选项中,D项的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完全符合这一趋势,故正确。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的加强相关知识。由材料“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主义中央集权,B正确;A、C、D都不是其根本作用,排除。故选B。

2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及学生对原始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由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广州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故A、B两项排除;C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故C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D项正确。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要变封建*为君主立宪制,A项与“托古改制”不符,排除;B项

与“托古改制”不符,排除;“托古改制”是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和变法,“扶清灭洋”是扶助清政府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两个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C项正确;D项不符合“扶清灭洋”,排除。

2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材料中“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等信息说明《南京条约》迎合了英国工业品自由进入中国市场的需要,体现了贸易自由化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并非立即出现出超现象,C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对华贸易未体现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项排除。

2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由材料“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可知中国对战争局势的把握处于幻想状态,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A正确;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战争的结局与正义有关系,如二战,D错误。故选A。

2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1840―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材料中三次战争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中日战争,这三次战争使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清王朝“天朝大国”的思想观念受到严重冲击,B正确;打开中国市场和开通商口岸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是列强的主要意图,不是对中国的刺激,A、C排除;向西方学习只是部分先进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开拓华夏文化、对华夏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被称为华夏始祖。“华夏始祖”指的是 A.尧和舜B.黄帝和炎帝C.舜和禹D.黄帝和禹2.历史学家认为距今约7000—5000年前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并能够种植水稻的先民属于 A.龙山文化居民B.姜寨文化居民C.仰韶文化居民D.河姆渡文化居民3.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A.分封制的初具雏形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 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 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察举制 5.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皇室衰落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①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6.《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革除陈规陋习 C.打击旧的贵族D.强化社会控制 7.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下面是一份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试卷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两个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沙俄在19世纪后期主张通过扩张领土来增强国力。下列哪个领土并不属于沙俄的领土? A. 阿拉斯加 B. 下加利福尼亚 C. 西伯利亚 D. 莫尔多瓦 答案:D 2. 维也纳会议主要目的是: A. 恢复被拿破仑战争所破坏的欧洲国际秩序 B. 使普鲁士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C. 重建奥地利大帝国 D. 将德国、意大利统一 答案:A 3. 以下哪位人物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指挥官?

A. 约翰·亚当斯 B. 乔治·华盛顿 C. 托马斯·潘恩 D. 托马斯·杰斐逊 答案:B 4. 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 A.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不能在人类世界中实现真正的自由 B. 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是人类自由的保障 C. 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劳动者共有 D. 人的权利是依据其自然状态而得到的 答案:C 5.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北约创始成员国? A. 法国 B. 西德 C. 意大利 D. 加拿大 答案:A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 1. 请简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各地爆发了数起工人暴动和士兵起义,社会动荡剧增,国家不稳定。 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它推翻了沙皇政府,结束了沙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治秩序——苏维埃政权。这也启示了其他国家对于革命和权力变更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2. 请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答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是,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国际地位受到严重损害,被强制签订《南京条约》,向英国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偿巨额赔款等。这也导致了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入侵和割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3. 请简述原住民澳大利亚历史及其现状? 答案: 原住民澳大利亚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多年前,他们分散在大陆各地,形成了数百种不同的部落和文化。但在欧洲人的殖民和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学年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 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农村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3、据《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表明周代社会 A.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 C.君臣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D.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且趋激化 4、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5、历史学家张传玺认为:“废王称皇帝,是秦始皇大胆的革新之举……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皇帝制度的创立主要是适应了 A.神化皇权的需要 B.显示皇帝至尊地位的需要 C.结束割据的需要 D.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的需要 6、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他所说的“之”是指 A.郡县 B.丞相 C.太尉 D.王国 7、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 8、下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满分 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陶寺文化 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 A .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 .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 .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 .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3.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 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6.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的崩溃 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8.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 班级 姓名 学号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 2.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3.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 A.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 B.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 C.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据统计,从1550年到1645年将近100年的时间内,从美洲、欧洲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总计大约有14000吨,相当于同期明朝白银产量的10倍。仅1631年一年,从菲律宾马尼拉运到明朝的白银,就有1400万两。这主要是由于明朝 A.朝贡贸易的发达 B.抑商政策的废除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长途贩运的兴盛 5.1865年,薛福成在《上曾侯相书》中说:“往在十二三岁时,强寇窃发岭外,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这体现出薛福成志在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2.商周时期,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土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土阶层的分化 A.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3.“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由此可见,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是 A.后者为前者的助于 B.有所关联,相互牵制 C.两者之间互不统属 D.级别悬殊,上下从属 4.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5.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是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幕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丁。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 A.认为郡县制是治国的根本 B.对地方豪强的势力认识不足 C.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6.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乘、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②公民大会③保民官的设立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帕特农神庙 D.金字塔 2.(2分)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①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①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①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西亚 C.古代埃及 D.古代印度 3.(2分)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英德两国世代交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4.(2分)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①庄园与农奴制度 ①王权高于教权①主要封建国家形成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5.(2分)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A.日本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6.(2分)“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他”可能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7.(2分)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产生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①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2023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完整版(四川省成都市区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

选择题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分工细密 D.土地私有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男耕女织,故B项符合题意。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男女劳动分工并不细密,故C不符合题意;私有制在材料无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下图中的耕作工具是 A.耦犁 B.翻车 C.耧车 D.曲辕犁 【答案】D 【解析】 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故D符合题意。耦犁即用二牛三人一组的耕作法,故A不符合题意。翻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耧车是播种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A. 青花瓷 B. 五彩瓷 C. 珐琅彩 D. 青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瓷器发展问题,符里窑”是宋代的并且出产青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五彩瓷是明朝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珐琅彩是清朝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选择题 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答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不符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1.“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思维的更新 2.(2分)2.如图为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让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个体农耕开始取代集体的渔猎采集 C.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D.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 3.(2分)3.下列四张图片是世界古代不同区域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水平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成就 B.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受交通条件限制古代文明间缺乏交流性 D.四张图片均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现

4.(2分)4.“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5.(2分)5.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6.(2分)6.“自治城市本身所获得的种种自由权和城市内部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自治制度都构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挑战。”材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A.使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与特权 B.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C.采用了武力斗争的手段反抗贵族 D.迫使领主不得再向市民征税 7.(2分)7.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 A.伊斯兰的传播B.科学进步和发展 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8.(2分)8.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不赞成()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4小题,总分48分) 1.(2分)1.(本题2分)某遗址“距今(2019年)7000—5000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2分)2.(本题2分)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3.(2分)3.(本题2分)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C.废井田制D.推行县制 4.(2分)4.(本题2分)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语言的精华。下列成语与诸子百家对应正确的是() ①“舍生取义” ①“塞翁失马” ①“守株待兔” ①“田忌赛马” A.①道家①法家①兵家①儒家B.①儒家①道家①法家①兵家 C.①兵家①法家①道家①儒家D.①法家①道家①儒家①兵家 5.(2分)5.(本题2分)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最主要是因为 () A.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统一了度量衡 C.为两汉至宋元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统一了法律 6.(2分)6.(本题2分)如图所示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 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 7.(2分)7.(本题2分)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此言旨在说明 A.人性本恶B.君权神授C.以刑辅德D.三纲五常 8.(2分)8.(本题2分)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9.(2分)9.(本题2分)依据朝代更替顺序,下表中“?”应填入 A.春秋战国B.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夏金元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参考答案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首古老的诗歌写道:“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从大地涌流而......”“小麦的创造者,他维护了神庙长存。在他的光中,大地欢欣雀跃......一切生命都有了供养......”这首诗赞美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两河流域文明 C. 印度早期文明 D.古希腊文明 2.表1所示的史实可说明,早期文明 表1 3.亚历山大继位后,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城邦,名义上恢复它们的自由,但实际上往往干预其内政,禁止它们扩大城市的领土。对鞭长莫及的地区,如小亚细亚的内陆高原和印度、中亚的一些地区,他仅要求当地的王公贵族承认他的统治权和征税权。这说明亚历山大 A.推行特殊的专制君主政体 B.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 C.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策略 D.尊重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 4.中世纪西欧的“特许状”规定了城市市民阶级的权利,包括城市自身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组织的权利,从而确立了封建领主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表明“特许状”可用于研究西欧 A.领主的封建特权 B.市民的社团组织 C.王权的专制统治 D. 城市的自治运动 5.阿拉伯作家萨阿立比(960-1038)在《珍闻谐趣之书》中写道:“被俘的中国士兵.....中间有些以造纸为业的人,由是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既盛,抄写方便,不仅利济一方,实为全世界人类造福。”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成果 B.企图征服并占领中国 C. 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鼓励旅行家四处游历 6. 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片。图1、图2所示为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这些发现可用于印证 A. 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 B. 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1.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 3.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 ..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氏——“交子” D隋唐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开始打破坊市界限,市分散在城中。 4. 秦商鞅变法时即定下国策:“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此后,以农立国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具体原因不.包括() A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必需 B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应 C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D工商业的发展可以杜绝劳动力的流失 5.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6.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2.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结合 B.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D.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3.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A. 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C.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 北庭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西域都护府 D. 宣政院 6.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据考古发现,东汉的太学一处在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 B.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 C.统治者加强了对太学的管理 D.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2、项羽入关时曾坑杀秦人,与秦人结怨。当时有人建议定都关中,项羽答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故舍弃关中而建都楚地彭城,自谓万无一失。据此可知,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 ) A.社会基础 B.军事防御 C.经济发展 D.自然环境 3、《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 A.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体现出法律儒家化趋势 D.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4、史料记载:“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由此可见,曹操的做法( ) 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弱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开创了流民屯田的范例 D.有利于北方地区经济恢复发展 5、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

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6、下表为出土唐代敦煌户籍材料中关于居民“受田”数量的记录(单位:亩)。这可用来说明( ) C.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D.敦煌小农大量破产 7、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辽中京城的营建( )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文明的认同 D.表明其统治中心逐渐南移 8、宋代农村市场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农闲季节,农民“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将自身和技艺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这表明,当时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 )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部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 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 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 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2、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 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 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 A.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 C.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3、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 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 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 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 A.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B.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C.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D.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4、“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 他基督教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 应优先考虑的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 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联合 D.加强了欧洲国家的君主专制 5、这件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注:今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雕刻着 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 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义。此件文物反映了( )

高一年级历史(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里面的“”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B.皇帝宝座C.祖先牌位D.铁制农具 2.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 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差异B.经济形态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D.政治制度的差异 3.《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B.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 C.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 4.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 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军机处的设置D.科举制的推行 5.钱穆:“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广东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和解析)

广东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和解析)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列可以用来研究“百日维新”的原始史料是() A.“明定国是”诏书B.影视剧《戊戌风云》 C.《戊戌变法研究》D.连环画《戊戌六君子》 2.据周成王时期的何尊(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铭文记载,洛伊地区是天下中心,“宅兹中国,自兹(yì,治理)民”,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此(洛阳)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记载。据此可以说明()A.洛阳位于周朝疆域中心B.史书记载都是真实可信 C.周朝统治重心发生东移D.周朝直接控制区域广阔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鞅推行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B.什伍连坐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 4.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5.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凸显皇帝独尊B.保证皇帝独裁 C.重建礼乐文化D.宣扬皇帝功业 6.《语书》是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是南郡太守腾在秦始皇二十年对县、道官员发布的告示。其中有大量关于整顿和统一社会风俗的记载,如“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又如“贵贱分别,男女礼顺”;“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等。此告示的发布() A.践行了“兼爱”“非攻”理念B.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C.摒弃了法家治国思想D.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其“加强集权”的措施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