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开拓华夏文化、对华夏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被称为华夏始祖。“华夏始祖”指的是

A.尧和舜B.黄帝和炎帝C.舜和禹D.黄帝和禹2.历史学家认为距今约7000—5000年前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并能够种植水稻的先民属于

A.龙山文化居民B.姜寨文化居民C.仰韶文化居民D.河姆渡文化居民3.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A.分封制的初具雏形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

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

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察举制

5.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皇室衰落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①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6.《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革除陈规陋习

C.打击旧的贵族D.强化社会控制

7.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孔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D.韩非主张控制臣民、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

8.嬴政自称始皇帝,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国家统一B.三权分立C.中央集权D.皇权至上9.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秦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扩大了秦朝统治疆域

C.使我国古代政治文明领先世界D.根源于历史文化传统

10.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派张骞出使西域C.设置中朝D.推行均输平准11.《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下列事件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安史之乱D.靖康之变12.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有误的是

A.①——魏B.①——前秦C.①——十六国D.①——北魏13.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A.羌族B.匈奴贵族C.氐族D.女真族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15.“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加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16.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利于加强控制地方B.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有利于加强皇权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17.下列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8.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A.农民起义B.武则天当政

C.唐玄宗即位D.安史之乱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①佛教盛行

①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①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①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20.隋唐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庸”是指民户

A.交纳粮食B.服兵役C.服徭役D.纳绢纳布代役2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A.发挥灌溉作用B.有千里之长

C.成为南北交通枢纽D.发挥防洪作用

2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赋税变化以适应社会转型

2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B.

C.D.

24.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25.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画圣"

B.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C.裴秀绘制的《洛神赋图》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D.《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二、材料分析题

26.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

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材料三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乐、胡舞、胡饼”所反映的现象,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统治阶级如何“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3)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观点的?

27.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封建世袭,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但到秦汉时期便不同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武帝时确立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

28.“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材料三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C

6.C

7.D

8.D

9.A

10.A

11.A

12.B

13.B

14.B

15.C

16.C

17.D

18.D

19.A

20.D

21.C

22.B

23.D

24.A

25.D

26.(1)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对西北和东北的管辖。(3)看待: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7.(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

(2)察举制。

(3)特点:进士科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士人直接报名,差额选拔;官府择优录取等。

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宣扬公正公平的严格选官等。

28.(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老子:道家学派;韩非子:法家学派。

(3)背景:①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①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①士阶层的崛起;①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①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任4点即可)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开拓华夏文化、对华夏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被称为华夏始祖。“华夏始祖”指的是 A.尧和舜B.黄帝和炎帝C.舜和禹D.黄帝和禹2.历史学家认为距今约7000—5000年前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并能够种植水稻的先民属于 A.龙山文化居民B.姜寨文化居民C.仰韶文化居民D.河姆渡文化居民3.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A.分封制的初具雏形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 C.王位世袭制的确立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 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察举制 5.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皇室衰落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①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6.《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革除陈规陋习 C.打击旧的贵族D.强化社会控制 7.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A.老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B.墨子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下面是一份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试卷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两个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沙俄在19世纪后期主张通过扩张领土来增强国力。下列哪个领土并不属于沙俄的领土? A. 阿拉斯加 B. 下加利福尼亚 C. 西伯利亚 D. 莫尔多瓦 答案:D 2. 维也纳会议主要目的是: A. 恢复被拿破仑战争所破坏的欧洲国际秩序 B. 使普鲁士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C. 重建奥地利大帝国 D. 将德国、意大利统一 答案:A 3. 以下哪位人物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指挥官?

A. 约翰·亚当斯 B. 乔治·华盛顿 C. 托马斯·潘恩 D. 托马斯·杰斐逊 答案:B 4. 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 A.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不能在人类世界中实现真正的自由 B. 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是人类自由的保障 C. 生产资料应该归全体劳动者共有 D. 人的权利是依据其自然状态而得到的 答案:C 5.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北约创始成员国? A. 法国 B. 西德 C. 意大利 D. 加拿大 答案:A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 1. 请简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 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各地爆发了数起工人暴动和士兵起义,社会动荡剧增,国家不稳定。 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它推翻了沙皇政府,结束了沙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治秩序——苏维埃政权。这也启示了其他国家对于革命和权力变更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2. 请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答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是,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鸦片,侵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国际地位受到严重损害,被强制签订《南京条约》,向英国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偿巨额赔款等。这也导致了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入侵和割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3. 请简述原住民澳大利亚历史及其现状? 答案: 原住民澳大利亚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多年前,他们分散在大陆各地,形成了数百种不同的部落和文化。但在欧洲人的殖民和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第I卷(总分60分)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据此可知分封制中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2.《国语•周语上》记载:“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畿内之地)。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诸侯、卿大夫中普遍存在的爵位等级表现形式之一。“五等爵”() A. 其制度源头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B. 体现出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政治秩序 C. 反映了封建政治等级制度的典型特征 D. 决定了诸侯之间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 统一性与集权性 B. 分散性与松散性 C. 统一性与制衡性 D. 独立性与落后性 4.《礼记•大传》中有言:“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祖敬宗”观念与哪一组史料叙述的制度有关() A.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 B.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C. 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D.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5.《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 继子未被当作家庭成员看待 C. 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 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6.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②公民大会③保民官的设立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主 B.商朝是个神权色彩重的王朝 C.说明了神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 D.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 2.(2分).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 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B.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C.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3.(2分)《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B.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C.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D.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4.(2分)“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5.(2分)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选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6.(2分)“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B.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C.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D.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7.(2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针对这种现象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A.地方实施“推恩令”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8.(2分)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9.(2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虽掌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C.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D.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10.(2分)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矣”。这一观点认为(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2.商周时期,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土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土阶层的分化 A.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3.“御史大夫的官位虽比丞相低……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法定制度上,他有着特殊的地位”,并“握有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之权。这种权力有时甚至超过丞相”。由此可见,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是 A.后者为前者的助于 B.有所关联,相互牵制 C.两者之间互不统属 D.级别悬殊,上下从属 4.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其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B.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5.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是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幕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丁。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 A.认为郡县制是治国的根本 B.对地方豪强的势力认识不足 C.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6.光武帝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乘、权柄下移,故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即“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 满分 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陶寺文化 2.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据考古发现,黄河中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这说明( ) A .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B .新石器时期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C .各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 .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各具特色 3.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4.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制造技术进步B .法家思想影响C .政治伦理规范D .审美观念变化 5.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 A .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 .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 C .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 .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 6.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7.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的崩溃 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8.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 班级 姓名 学号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1)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1万多处,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A.时间早B.一元化C.独特性D.多元化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A.功绩B.品德C.血缘关系D.才能 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下列与材料记载相关的有 A.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B.青铜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D.绢帛是贵族们的主要衣料 4.“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5.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班固称它“留意与仁义”,韩愈说它“合乎仁与义”。该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7.商鞅下令,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获赐爵位及相应俸禄。这一措施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使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 C.彻底改变了社会价值观D.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之事迹“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1.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 3. 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 ..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氏——“交子” D隋唐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开始打破坊市界限,市分散在城中。 4. 秦商鞅变法时即定下国策:“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此后,以农立国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具体原因不.包括() A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必需 B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相适应 C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D工商业的发展可以杜绝劳动力的流失 5.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 A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 C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6.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 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个小题,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1.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中国古代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3.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命令 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5.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消灭六国 B.制度创 27.2012年3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宣布鉴于名古屋否认“南京大屠杀”,原定举办的“日本文化周”活动将推迟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28.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帕特农神庙 D.金字塔 2.(2分)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①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①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①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西亚 C.古代埃及 D.古代印度 3.(2分)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 A.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英德两国世代交好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罗马外贸的兴盛 4.(2分)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①封君封臣制度①庄园与农奴制度 ①王权高于教权①主要封建国家形成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5.(2分)公元7世纪,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的民族,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 A.日本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6.(2分)“他不是靠近海岸航行,而是远离海岸,这样既无浅滩之险,海风又吹得强烈而均匀。他在安全地到达预定的纬度(即与好望角相同的纬度)时,便朝正东方向驶去,终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他”可能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7.(2分)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产生的影响有( ) ①加强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①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 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 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 C. 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 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2. 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战国成书的《管子》中指出祝融曾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A. 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 B. 反映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加强 C. 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 D. 是宗法制分封制瓦解的表现 3.春秋时期,楚庄王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4.如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平斗桶权衡丈尺” B. “集小乡邑聚为县” C. “为田开阡陌封疆” D. “明尊卑爵秩等级” 5.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A. 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 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 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6. 柳宗元对秦制给予高度评价:“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与这一评价相对应的史实是 A. 确立皇帝制度 B. 车同轨书同文 C. 废分封设郡县 D. 修筑万里长城 7.据史书记载,秦朝时全国人口为2000万,但却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分封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反映了 A. 最高掌权者地位发生根本变革 B. 宗法体制对社会影响消失 C. 秦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D. 秦朝刑罚比西周时代严酷 8.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

河南省信阳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 有学者指出,周代分封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该学者强调分封制()A.促进了政治文化整合B.分化了地方政治势力 C.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D.建立了新的文化体系 2. 据《史记》记载统计,孟子作书七篇,老子著上下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阶级关系出现巨大变动B.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 C.形成百家争鸣思想局面D.奴隶主贵族丧失权力 3. 有学者在评价秦朝确立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衹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A.具有家国不分的特点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D.促进了文化交流交融 4.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实行“焚书”。后又因儒生议论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发怒实行“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行() A.维护了君主的绝对权威B.确立了法家治国思想 C.造成了秦朝的直接灭亡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5. 《史记》载: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这从根本上说明汉初() A.出现外戚干政B.王国势力膨胀C.君主专制加强D.丞相位尊权重 6. 鲁迅先生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史记》() A.开创了我国编年体通史体例B.是中国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C.兼具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D.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追求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 1.(2分)1.“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野籽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必须依靠的是() A.农业生产的出现B.农业科技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传统思维的更新 2.(2分)2.如图为早期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让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个体农耕开始取代集体的渔猎采集 C.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D.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 3.(2分)3.下列四张图片是世界古代不同区域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力水平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明成就 B.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受交通条件限制古代文明间缺乏交流性 D.四张图片均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现

4.(2分)4.“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5.(2分)5.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6.(2分)6.“自治城市本身所获得的种种自由权和城市内部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自治制度都构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挑战。”材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A.使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与特权 B.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C.采用了武力斗争的手段反抗贵族 D.迫使领主不得再向市民征税 7.(2分)7.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 A.伊斯兰的传播B.科学进步和发展 C.阿拉伯半岛的统一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8.(2分)8.高丽成宗时代(981年﹣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不赞成()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2.许倬云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国家权力与家庭关系结合 B.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D.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3.公元前663年,北方山戎部落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助。管仲献策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于是齐桓公援助燕国,攻打山戎。这说明 A. 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 霸主有“尊王”的义务 C. 宗法分封制重新得到认可 D. 齐桓公以地域区分夷夏之别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 A. 北庭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西域都护府 D. 宣政院 6.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据考古发现,东汉的太学一处在辟雍(皇家弟子学习六艺之地)之北,一处在辟雍东北,与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相距不远。据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注重政治教化与儒学相渗透 B.太学作为最高学府发展已相当成熟 C.统治者加强了对太学的管理 D.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7.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浙江省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带有答案

浙江省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附带有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家顾颉刚指出,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器的制作也随之发展,彩陶时代、黑陶时代和白陶时代,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以下选项不符合黑陶时代表现的是 A.中国大地邦国林立 B.长江下游出现良渚文化 C.主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D.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2.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是在 A.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B.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C.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D.诸侯纷争与变法时期 3.下列言论与学派对应不正确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

B.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 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儒家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 4.图1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下列说法最符合图意的是 图1 A.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B.贵族政治已经彻底消失 C.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 D.根除了封建割据的隐患 5.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6.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从三国至南北朝,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B.北朝指的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C.“十六国”指的是南方出现的15个政权加西南地区的成汉D.“六朝”指的是宋、齐、梁、陈、吴、西晋 7.对图2所示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B.士族特权阶层开始出现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考场、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的密封线内。选择题每题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非选择题每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答案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 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一、单选题(共48题,48分)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 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主要是因为()。 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B.朝内大臣腐败无能 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 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 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这一现象说明()。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 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 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 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 4.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协同皇帝共治国事 B.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C.负责贯彻皇帝政令 D.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5.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 的理念,那就是()。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6.汉武帝时,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根本目的是()。 A.监察地方政治状况 B.举荐地方优秀人才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察访民间百姓疾苦 7.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 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 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8.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时,“中书门下”属于()。 A.枢密院长官驻地 B.三司的行政衙门 C.宰相的办公机构 D.独立的监察机构 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D.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D.工匠水平的高超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4.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是 A.周朝B.商朝C.夏朝D.秦朝 6.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7.下列概念中命名方式不同的是 A.西周、东周B.北宋、南宋C.前汉、后汉D.西晋、东晋 8.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9.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10.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11.“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13.“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中书省制度D.行省制度 14.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15.两汉之时,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初至东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的三百五十余年间,共举孝廉约七万四千余人,今可考见的约三百人,“仅从其来源看,儒生占32.1%,州郡吏占24.85%,儒吏占1.25%,故官占4.35%,处士即儒生之外不曾有公干者占25.15%”。这一现象 A.推动两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说明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C.说明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