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古文与诗歌的互文关系

唐代古文与诗歌的互文关系

唐代古文与诗歌的互文关系

1. 引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以其优美的诗歌和雄浑的古文而闻名于世。

在唐代文学中,古文和诗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唐代古文与诗

歌之间的互文关系,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2. 古文与诗歌的背景

2.1 唐代古文的发展:介绍唐代古文发展的历史背景,包括官府经筵、碑铭铜境、举孝廉等。 2.2 唐代诗歌的兴盛:简要描述唐代诗歌走向全盛,出现了诸

多杰出的诗人和作品。

3. 古文与诗歌之间的相互影响

3.1 古文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探讨唐代古文对于后来诗人们创作风格和审美

观念方面所产生的影响。3.2 举例分析具体作品: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深入分析其中古文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4. 古文与诗歌的共同表现特点

4.1 文学风格上的共同特点:比较古文和诗歌在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共性。

4.2 主题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分析古文和诗歌在表现主题内容时常出现共通之处。

5. 古文与诗歌的异同点分析

5.1 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对比古文与诗歌在体裁形式、结构安排等方面差异。

5.2 艺术效果上的差别:探讨古文和诗歌在艺术效果、感染力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结果。

6. 结论

通过对唐代古文与诗歌之间互文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唐代古文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从中吸取了灵感和启发。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们理解唐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窗口。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稳福《孔雀东南飞》互文修辞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稳福《孔雀东南飞》互文修辞赏析 郭稳福 互文修辞,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从目前学术界在古典诗文中关于互文修辞的研究表明,互文始见于汉乐府民歌,流行于唐宋诗词。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就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话的意思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意思是“开我东阁的门,坐我东阁的床;开我西阁的门,坐我西阁的床”,亦即“打开东西阁的门,到处去坐坐”。在《木兰诗》中,这样的互文事例不一而足。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也不例外,如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诗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比兴手法,以东南飞的孔雀比喻被婆婆驱逐出门的刘兰芝对焦仲卿依恋不舍的悲痛心情,渲染女主人公不幸的悲剧气氛,表达作者对刘兰芝不幸遭遇的同情。而“十三能织布,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便采用了互文见义修辞兼以铺层排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这几句话的意思就不是字面的意义,其真意不是各个年龄段学一种技能本领,而是几个年龄段的本领互相渗透。即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就学习织布、裁衣、弹琴、吟诗,这几个动作行为同时进行,这样理解才合乎事理逻辑。这里的互文修辞兼以铺层排比手法,其作用有二:形式上,使语言简练,而含意幽深;内容上,极力渲染刘兰芝之能事,既知书达理,又能做好女性的本职工作。 此诗还有结尾处的互文:“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四句写环境,其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互文见义,意思是在东西左右方向种松柏和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文见义,它的完整意义是枝叶相互交错,相互覆盖;形式上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内容上则写出松柏和梧桐枝繁叶茂的环境特点,象征焦、刘至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人们对焦、刘爱情的歌颂赞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中文修辞中的“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屡见不鲜的句子,也叫“互文见义”。 什么是互文呢?互文是“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在连贯性的语句中,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相补充,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说上文省下了下文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可见,互文属古文修辞方法之一,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之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按语言形式来划分,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及多句互文四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一)、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二)、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所谓单句互文者,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是也。例如: 3、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4、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例3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于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互文性阅读:让古诗文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互文性阅读:让古诗文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互文性阅读是指通过对多篇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阅读的一种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互文性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古诗文,使其习得的知识更有深度和广度。 互文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古诗文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通过对多篇作品进行对比和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想感情。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可以与其他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比较两首诗所描绘的夜晚景象和抒发的情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位诗人对夜晚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互文性阅读可以拓宽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古诗文来源广泛,涵盖了不同的题材、流派和作者。通过对多篇作品的对比和联系,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在学习唐代诗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对比,如自然景物、爱情、离别等。通过对比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表达,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诗人的个性特点。 互文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多篇作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可以触发对文学作品的思辨和评析。在学习宋代词时,可以选取不同的词人作品进行对比,如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等。通过对比他们的词作,学生可以思考不同词人所表达的情感风格和社会背景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审美追求。 互文性阅读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对比和联系不同的古诗文作品,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品味。在实施互文性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认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学生也可以通过互文性阅读发现自身感悟和体验,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比较,学生才能更好地领会古诗文的魅力和价值。

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互文性研究

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互文性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之间的互文性,以了解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动因和影响究竟有多大。首先,分析了白居易诗歌的形式特点,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然后研究了《白居易诗歌》中的命题、内容和寓言,探讨了其引用《诗经》的情况,最后概括总结了白居易诗歌和《诗经》之间的互文性,及其对诗歌内容、写作动因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诗经》;互文性;写作动因 Introduction 白居易(772-846)是唐朝一位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作诗212首,其中包括《白居易诗歌》共73首,是唐朝最为重要的诗歌之一。他的诗歌受到唐朝以前的诗歌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先秦的《诗经》。在《白居易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因此,为了了解白居易诗歌的意义,研究《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之间的关系以及《诗经》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显得尤为重要。 Forms of Poems in Bai Juyi Poetry 在《白居易诗歌》中,除了有古文诗外,还有古典文言诗、长短句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牌,其中古典文言诗和长短句诗所占比例较大。古文诗主要是引用古人的诗句,把古人的思想融入诗歌,展现出白居易对古人朝贺的尊重。而古典文言诗和长短句诗,则是白居易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极大地拓宽了唐诗的写作形式,使唐代文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Themes and Content of Bai Juyi Poetry 白居易诗歌主要表达了白居易对文化艺术、道德价值观、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思想,而且还有很多的历史性主题,如“洛神赋”、《古诗三百首》等。白居易的诗经常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让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反思历史的起落,思考人类的生死。此外,白居易更重视诗歌的内涵,他的诗句中往往暗含了一些深沉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概括起来就是以“情义”为关键词。 The Role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Bai Juyi Poetry 《诗经》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在多个历史时期都受到文化传承和持续发展,也成为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模板。白居易诗歌中不仅有数量众多的《诗经》诗句,而且还有一些《诗经》的内容和主题,比如《关河》、《孔雀》、《洛神》等。这些内容不仅使白居易的诗歌更加精致,而且还展示了他对诗歌写作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进而充分表现了他所激发的作品的生命力。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of Songs on Bai Juyi Poetry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诗歌》和《诗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诗经》不仅影响了白居易诗歌的诗体和主题,而且还深刻影响了诗歌的写作动因。白居易在创作中深受《诗经》的影响,被《诗经》启发,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寻求心灵的安慰,体现他心灵的自由和追求的精神高尚。 Conclusion 本文以《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互文性研究》为标题,通过分析

古诗文中的互文

古诗文中的互文 什么是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概括起来,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常见的有两种)。 1.单句(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例如: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大错特错了,意思怎么也讲不通。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

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暗示了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时间之长。 2.对句(也叫互文相补)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名《木兰诗》)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句子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古文中,数字一般为虚数,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名《木兰诗》)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名《木兰诗》)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而后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

唐代山水画与诗词的互文性分析

唐代山水画与诗词的互文性分析 介绍 唐代是我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山水画和诗词在这一时期发展得十分繁荣。本文将详细探讨唐代山水画和诗词之间的互文性,即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 唐代山水画的特点 唐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著名画家如李思训、王羲之等,都在山水画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唐代山水画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意境深远:唐代山水画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造型、构图和笔墨运 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理解。 2.极富变化:唐代山水画既有宏伟壮阔的大气作品,又有小巧精致的细腻作 品。不同艺术家采用不同手法和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3.注重写实:唐代山水画强调对自然景物的准确描绘,追求真实和细腻。同 时也注重捕捉自然景物的气象、神韵,并通过笔触来表现。 唐代诗词的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众多文人墨客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唐代诗词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以咏物为主题:唐代诗人常以自然景色、季节变换等为创作对象,借助写 实手法来展示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2.意象丰富:唐代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比喻和典故,使得他们的 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3.情感真挚:唐代诗人常在作品中表达出对国家、社会乱世和个人情感的思 考和激情。 4.音律优美:唐代诗歌讲究平仄对偶和韵律押韵,使得诗句旋律优美流畅。山水画与诗词的相互影响 在唐代,山水画和诗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共同主题:山水画和诗词都以自然景色为创作对象,通过描绘自然界来表 达情感和思想。 2.相互启发:许多唐代画家和文人墨客既是擅长山水画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们常常在画作和诗词中相互启发,互相借鉴、丰富彼此表达方式。 3.共同艺术追求:唐代山水画追求写实、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而唐代诗词 也注重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和抒发内心情感。两者在艺术追求上有着共通 之处。 结论 唐代山水画与诗词之间的互文性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这种相互影 响和交流使得两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浅谈古诗文中“互文”分类辨析

浅谈古诗文中“互文”分类辨析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可以见到。互文,又叫作“互辞”、“互言”、“参互”、“互见”等。 作为一种辞格,如果不熟悉它,就会闹笑话。如《醉翁亭记》中的“泉香而酒洌”,确实有人 将其解释为“泉水飘香,白酒清彻。”肖毅编著的《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这就是望文生 义的解释。 下面,简单谈谈互文的辨识方法和分类。 一、“互文”的辨识方法 首先,必须有两个结构。“互文”的名称已表明这一点,这也是古人心目中最显著的一点。如《读大序》:“动天地,感鬼神。”这是两个短语结构,“动”与“感”处于对应位置上,是“互文”。有些单句中的互文依然也是处在两个结构中。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前四字 是一套主谓结构,后三字是一套主谓结构。两套结构在意义上互相包蕴:烟和月笼罩着寒冷 的河水和沙岸。 其次,两个结构往往对称。有互文关系的两个结构,其语法结构要相同,格式特点也往往一样。《般涉调?高祖还乡》:“一般穿着,一样妆梳。”基中“一般”与“一样”互文,这是为避免 重复。 再次,必须有相对应的词语。这里说的“对应”,不仅指词性相同,意义上也往往连属。如“战城南,死郭北”,“城”与“郭”,“南”与“北”就是这样的对应词语。如按字面似乎让人费解:在 城南打仗,怎么死在城北了?如知道这是“互文”,就可以理解为“城南城北都在打仗,城南城 北都有人战死。” 最后,还要注意对称结构的双方意义,无论是语义还是语法意义,都必须互相包蕴,要么是 互相补足关系,要么是互相解释关系,要么是互相印证关系。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北”(椰宗元《捕蛇者说》中的“东西”与“南北”即是互文关系,这几个方位名词都非确指某个方向,而是含在一起泛指村中各处。以上四种方法应综合起来思考,就可以准确辨识,并能避 免望文生义的毛病了。 二、“互文”的分类辨析 下面将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举例分类予以分析(例句不再注册数)。拟将互文分为四类。 (一)同义互文 这类互文是指在对称性结构中,相应词语表示同一个意思,尽管字面不同,但在意义上要有 一定的联系。相对应的词语一般都可以互换,而不会改变全句的意思。这类互文出现的频率 较高。例如: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以上各例均使用了同义互文。例l“简”与“择”同义,都是挑选,但“简”因是借用,不如“择”一 目了然,通过“择”可推知处在对应位置上的“简”也是动词,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形容词,也有 挑选义。例2的“交”,许多教材都解释为“交错”,作动词,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下句的“相” 是“互相”,副词,由此可用互文原理推知“交”也应是副词“互相”之义。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一)、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2、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二)、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所谓单句互文者,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是也。例如: 3、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4、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例3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例如: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下边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的互文修辞,举隅于下。 七年级: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译:在明月下,在清风吹拂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译: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译: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译:雄兔雌兔脚扑朔眼迷离。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互文》古汉语基础

《互文》古汉语基础 互文是古文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能避免词语的板滞和单调,增强文章的气势,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互文分为三类;互释型、互补型、既互译又互补的综合型。 (一)互释型 互释的互文就是在单句内互为对应的词组中或并列复句(包括某些对偶句、排比句) 中的对称位置上,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包括虚词)、体现出意义相同而用词不同的特点,使诗文富于变化而不呆滞。理解时,要把这些对称位置上的词作为同义词看待。如;“同心一意”中的“同”和“一”应互释,“心”和“意”应互释。课文中这类互文很多。 1、单句内互为对应的词组中的对称词互释。 重岩叠嶂。《三峡》“重”和“叠”,“岩”和“嶂”互释。 隐天蔽日。《三峡》“隐”和“蔽”,“天”和“日”互释。 奇花异石无所不致。《竹溪记》“奇”和“异”互释。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选”和“与(通‘举’)”,“贤”和“能”互释。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遗”与“余”同义。“风”与“思”相通,指教化。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削”和“割”互释(都是“割地”的意思)。 成骇立愕呼。《促织》“骇”和“愕”互释。 张尾伸须。《促织》“张”和“伸”互释。 有席卷天下,包举申内,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席卷”、“包举”、“囊括”互释(都是“并吞”的意思);“天下”“宇内”、“四海”互释(都是“天下的意思)。 因利乘便。《过秦论》“因”和“乘”互释(都是“利用、凭借”的意思),“利”和“便”互释(都是“有利形势”的意思)。 追亡逐北。《过秦论》“追”和“逐”互释;“亡”和“北”互释(都指败兵)。 深谋远虑。《过秦论》“深”和“远”互释;“谋”和“虑”互释(都是“计谋、韬略”的意思)。 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军”和“兵”互释,都指军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过秦论》“度”、“絜”、“比”、“量”互释(都是“比较,衡量”的意思)。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序”、“朝”互释(都是“让人臣服”的意思),“八州”和“同列”都指秦之外的其他诸侯。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息”、“绝”互释(都是“断绝”的意思),“交”、“游”互释(都是“交往”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