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国际法上的国家

国际法主体

概念:国际法主体(亦称国际法律人格者,国际社会成员)是指能够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并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能力的实体。

构成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直接享有国际法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的能力;3.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

所谓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能力或行为能力,就是指必须是直接的、自主的或独立的,不需要经过其他主体的中介或授权。

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

一、国家。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

二、正在争取解放的民族或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一定条件下的有限国际法主体)

1.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如派遣和接受使节、进行谈判、缔结条约或协定。

2.不同程度地参加国际组织。

3.有权采取包括武装斗争的方式来争取和维护独立,同时享有接受国际援助的权

利。

三、国际组织(有限的、派生的国际法主体)

1.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下子的得到广泛承认的。

2.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和国际法主体地位是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往往在其组织约章中有所规定。

四、关于个人是不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

正方观点:个人是国际法主体

1.国家的行为总是由个人来做出的

2.个人有某些直接的国际法上的责任

3.有些国际条约直接适用于个人

4.国家的一些重要人物在国际法上享有特殊的地位

反方观点: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

1.国家行为是个人代表国家或经过宪法、法律的授权做出的行为

2.国际法规则和条约是国家做出和缔结的

3.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代表享有国际法赋予他们的特权和豁免权,是基于他们依国内法所处的地位和担任的职务

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国家是国际法最基本的主体和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参与者。

国家也被称为国际法的“原始主体”、“完全主体”,是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适用者和实施者,国际法和其他的国际关系参与者(例如国际组织、个人)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或受制于主权国家的意志。

国家的构成要素

1.定居的居民;

2.确定的领土;

3.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

4.主权。

国家的类型

1.按国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国和复合国。单一国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复合国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

2.按国家主权行使的情况,可分为独立国和附属国。独立国是指行使全部主权的国家;附属国有附庸国和被保护国两类,附庸国指只对内政有自主权,而对外关系则绝对地或大部分受他国控制的国家,控制国称为“宗主国”,其对附庸国享有的权利称为“宗主权”,被保护国是指依据条约将其重要的对外事务交由一个强国处理,从而处于被保护关系下的独立国家。

3.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以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为依据,在对外关系上承担永久中立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1)除自卫外,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也不得参加其他国家间的战争。(2)不得缔结诸如军事同盟条约、共同防御协定之类的与中立地位抵触的条约,以及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它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如不得允许外国军队过境或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和组织军队;不得为他国提供准备、发动和进行战争的任何条件;不得接受附有任何政治条件以致损害自己中立地位的援助等。国家的基本权利

概念: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所固有的,由国家主权引申的各项权利,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和和生存攸关的权利。

内容:1.独立权。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独立权就是主权。

2.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享有平等地位的权利。

3.自卫权。自卫权是指国家单独或集体使用武力反击外来武力攻击的固有权利或自然权利。

4.管辖权。管辖权通常是指国家对人、物及事件的管理和支配权。

关于管辖权

根据行使管辖权的联系因素,国家管辖权可分为属地管辖权(领土管辖)、属人管辖权(国籍管辖)、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

(一)属地管辖(领土管辖)

又称属地优越权,指国家对其领土及领土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按照本国法律进行管辖的权利,其主要以领土作为管辖的对象和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属地管辖是国家管辖权中最基本的管辖,在管辖冲突时具有优越权,但属地优越权并不是绝对的,它不适用于依法享有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也不适用于境内的外国国家财产和国家行为。

属地管辖同时还要受到国际法的限制,例如:对外国人行使属地管辖时,要尊重其国籍国的属人管辖;在领海内行使管辖权时,应不干预外国船舶上的事务并允许它们无害通过;对于国际河流,负有开放流经其领土河段的条约义务;经允许进入境内的外国军用航空器和军用船舶不受属地管辖的制约等等。

(二)属人管辖(国籍管辖)

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国籍的人,无论他们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均具有管辖的权利。

属人管辖主要以国籍作为管辖的标准,其在领土外的适用主要是针对具有其国籍的人或其他获得国籍的特定物,但国家对在外国的本国人的管辖要受到所在国的属地管辖的限制。

(三)保护性管辖

保护性管辖一般是指国家为了其安全、独立和利益(包括本国人的生命、财产和利益),而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范围之外对该国国家或国民之犯罪行为实行的管辖。

(四)普遍性管辖

普遍性管辖是指所有国家都有权对国际法上规定的严重危害到国际社会普遍利益的犯罪实行管辖,不论罪行发生在哪里,罪犯是什么国籍。

由于普遍性管辖突破了地域、国籍和利益保护三种传统管辖的因素,因此普遍性管辖的

使用历来在国际法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一国只能在本国管辖范围内或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区域行使普遍管辖权。

目前,战争罪、破坏和平罪、违反人道罪、海盗罪已被公认为国家行使普遍管辖权的对象。种族灭绝、种族隔离、实施酷刑、劫持航空器等行为也已被有关国际条约确定为缔约国合作惩治的罪行。

国家的基本义务

1.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任何其他方法侵犯别国领土完

整和政治独立。

2.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内政。

3.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与别国的争端。

4.善意履行依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以及有效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义务。

国家豁免

概念:又称“主权豁免”或“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是指一个国家及其财产免受另一个国家的管辖。

根据:主权平等。与国家管辖权一样,国家享有的这种非经自己的同意,不受他国管辖的权利,同样被认为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表现:1.一国不对他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进行管辖。

2.一国的国内法院非经外国同意,不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被告或外国国家作为诉由的诉讼,也不对外国国家的代表或国家财产采取司法执行措施。

关于豁免的学说

豁免的范围就广义的来说包括司法、行政、执法三个方面,但一般主要专指两个部分:即司法管辖豁免和执行豁免。

美国国际法学者路易斯.亨金等人认为,当一个法院面对有关另一个国家的诉讼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该法院是否对另一个国家有司法管辖权,这是司法管辖豁免的范畴;其次,法院是否能根据法律审判外国的行为,这是有关立法管辖豁免的问题;最后,有关该国及其财产的判决可否被强制执行,这是执行管辖豁免的问题。

国家豁免的主体

1.国家及其政府各机关

2.有权行使主权权利并以该身份行事的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或国家政治区分单位。

3.国家机构、部门和其他实体,只要他们有权行使并实际在行使国家主权权利。

4.以国家代表身份行事的国家代表。

国家豁免的范围

在国家豁免的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绝对豁免原则与限制豁免原则(相对豁免原则)之分。

绝对豁免原则认为国家豁免是绝对的,国家的一切行为和财产不论其性质,都享有豁免;限制豁免原则认为国家豁免是相对的或应受限制的,只有国家主权行为(亦称统治权行为、公法行为或非商业行为)和用于政府事务的国家财产才享有豁免,国家的非统治权行为(亦称管理权行为、司法行为或商业行为)和用于商业目的的国家财产不应享有豁免。

国家不得援引豁免的诉讼的核心是商业交易。《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规定,国家对以下八种事项的诉讼不得援引国家豁免:1.商业交易;2.雇佣合同;3.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4.财产的所有、占有和使用;5.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6.参加公司或其他集体机构;7.国家拥有或经营的船舶;8.仲裁协定的效果。

国家管辖豁免的放弃

国家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自愿放弃其在外国法院享有的管辖豁免。

明示放弃即国家以国际协定、书面合同或仲裁协议、在法院发表的声明或在特定诉讼中

提出书面函件表示放弃;默示放弃是指国家通过在外国法院提起或参与诉讼(包括反诉),或采取与案件实体相关的任何其他步骤,表示了愿意接受法院管辖的意思。

注意:

1.国家在外国领土范围内从事商业行为本身不意味着国家豁免的放弃。

2.国家或经授权的代表为了主张或重申豁免权,对外国法院的管辖做出反应,出庭阐

述立场或作证,或要求法院宣布判决或裁决无效,都不构成豁免的默示放弃。

3.国家对管辖豁免的放弃,并不意味着对执行豁免的放弃。执行豁免的放弃必须另行

明示做出。

国际法上的承认

承认的概念:狭义或传统意义上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通过某种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出现表示接受的国家行为;广义上的承认,则包括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对任何事实或情势的一种接受,例如:对交战团体、叛乱团体、民族解放组织、国际组织、领土主张、国外立法和行政措施、条约等的承认。

对承认的一般认识:

1.承认制度存在的前提是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不高和国际法律相对不完善。在高度分

权的国际社会,缺乏对有关事实或情势加以统一、集中确认的机构,相反,无论是

做出承认的主体还是承认的具体标准,都表现出个别、分散的特点。

2.承认的本质是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政治行为。承认行为具有任意性,无论是对于新

国家、新政府的产生还是其他事实或情势,有关国家是否承认、何时承认、以什么

方式承认,都主要是基于对自身政治意愿和利益的判断。承认一旦做出,必然会导

致相应的法律效果。

3.国际法上的承认,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当今国际情势千变万化,各国的意志和利益

存在差异,由此导致承认行为的政治性和任意性。

对国家的承认

概念:指在合并、分离、分立(解体)、独立等情势下,既存国家对新国家的承认。

性质:承认的性质即承认对新国家的成立及其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影响。

◆构成说——构成说认为承认有构成或创造国际法主体的作用,新国家只有经过

承认才能成为国家法主体。

◆宣告说——宣告说认为承认仅是一种宣告性行为,新国家的成立及其取得国际

法主体资格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承认。

◆当代学者多赞同宣告说,但也应该注意到因承认而起的相关法律后果。

对国家的承认的行使

以国家自由裁量为原则,以特定情势下的不承认为例外。

原则上国家没有承认或不承认的义务,但对非法成立的国家有不承认的义务,如伪满洲国和“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不承认原则(课本P44)是指对于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由外国武力建立起来的或在外国武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傀儡政权,不论是以国家还是政府的名义出现,都不应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这项原则起源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1931年给中日两国政府的照会,该照会宣布:美国绝不承认损及中国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等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议;不承认采用与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及其义务相抵触的手段导致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议。此即为“史汀生主义”。

过急承认与过迟承认

●英国认为1778年法国对美国的承认属于过急承认(被承认方尚未完全具备国家条

件)并以宣战来对抗。

●1903年美国出于控制巴拿马运河的目的支持该地区居民叛离哥伦比亚并在几天后

予以承认。

●南美国家从殖民统治下获得完全独立后,西班牙拖延了十年才予以承认;巴基斯坦

在孟加拉国独立两年后的1974年2月22日做出承认。

有(附)条件承认

概念:指被承认方承诺满足某些条件(如保护宗教上的少数者、给予最惠国贸易待遇等)后予以承认。

事例:19世纪后期一些巴尔干国家独立后对保护少数者的承诺;美国对苏俄的承认。

对政府的承认

概念:指对于一国出现的新政府,其他国家承认其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同它发生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

主要发生场合:1.新国家出现时,对该国家的承认伴随着对该政府的承认的情势;2.既存国家内部发生社会革命、政变或叛乱等非宪法程序的政权更迭。

对国家的承认与对政府的承认既存在联系(第一种情况)又存在区别(第二种情况)。对政府的承认的行使

在“国家延续性”原则的前提下,承认的主要依据是“有效统治原则”。

●政府的更迭不影响该国国际法主体资格。

●一个新政府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必须以新政府对该国全部或绝大部分领土的统

治以及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服从为条件。

●只要新政府对国家领土的有效统治得以确认,一般不再考虑其政治起源和法律依据。其他形式的承认

对叛乱团体的承认:指在一国内发生武装叛乱,叛乱者有组织地对本国部分领土行使实际控制权时,其他国家出于保护该地区商务和侨民利益等需要而做出的承认。

●该承认表示承认国对叛乱团体的武装斗争保持中立立场。

对交战团体的承认:指在一国发生的武装叛乱达到内战的程度、叛乱者占领着领土的相当部分并与政府形成对峙态势时,其他国家和/或本国政府承认其为交战团体。

●如其他国家做出承认,应在交战中遵守中立义务。

●如本国政府做出承认,主要是为了免除因叛乱部队行为而产生的国际责任。

●被承认者取得战时交战一方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对其控制地区实施的国际不法行

为承担责任。

承认的方式

1.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

●明示默认:外交照会、双边或多边条约等。

●默示承认:缔约、建交、建立领事关系。

2.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法律上的承认:完全的、永久的、正式的承认。

●事实上的承认:有限的、非正式的承认。

3.个别承认和集体承认

4.有条件承认和无条件承认

承认的效果

●法律上的承认:全面的法律效果

◆两国可全面建立正常关系,包括建交和缔约等。

◆承认被承认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效力。

◆承认被承认国在承认国的诉讼权和豁免权。

●事实上的承认效果较为狭窄

◆双方可建立有限的经济、贸易关系、缔结通商协定或其他非政治协定以及互派

领事和商务代表等。

◆被承认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以及豁免权得到承认。

国际法上的继承

继承的概念: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引起国际法上权利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到另一承受者的法律行为。

引起继承发生的法律事实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国家继承)、政府的更迭(政府继承)、国际组织的更迭(国际组织的继承)等等。

国际法上的继承与国内法上的继承在主体、对象、原因方面存在差异。

国家继承

概念: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使一国与该领土相关的权利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

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下的领土变更:1.分裂;2.分离;3.合并;4.独立;5.割让/交换/买卖/赠与。

国家继承的实质:由于继承所涉领土的主权归属发生变更,而引起的其他具体权利义务归属的变更。

因领土变更发生继承的前提条件:有关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和与所涉领土的关联性。

条约的继承

概念: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所订条约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继承,实质就是被继承国的条约对继承国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

一般原则:主要依据条约与被继承国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关联度。

◆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人身条约”,包括各种政治性条约,一般

不予以继承。

◆各种“非人身条约”或“处分性条约”,一般应予继承。

◆有关经济贸易、司法协助、引渡等条约是否继承存在争议,往往根据领

土变更的具体情况决定。

在上述原则下,各种领土变更情况的继承规则:

◆一国领土的一部分成为另一国领土的一部分:被继承国签订的条约在所

涉领土上失效,继承国签订的条约扩大适用于新并入的领土。

◆合并:原来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继承之后仍限于原来的领土范围内,

而不适用于合并后的全部领土。

◆分离和分裂(解体):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条约,继承后继

续对继承国有效;原来仅对被继承国部分领土有效的条约,继承后仍仅

对于与该部分领土有关的继承国继续有效。

原殖民地或附属地的特殊规则:由于新独立国与被继承国历史上的特殊殖民关系,新独立国家没有义务受宗主国所签订的任何条约(包括适用或专门适用于继承所涉领土的条约)的拘束,而有权加以自由决定。

国家财产的继承

国家财产的概念:指国家继承发生时,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的规定为该国所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一般原则:1.转属原则。国家财产一般随领土转移而由被继承国转属继承国。2.所涉领土实际生存原则。对动产的继承不能单纯以该动产的地理位置为依据,而是以该动产是否与所涉领土的实际生存活动有关来决定。

在上述原则下,各种领土变更情况下的继承规则:

1)一国将其部分领土移交给另一国时,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转属继承国的问题应

按照它们之间的协议解决。若无协议,位于所涉领土内被继承国家的不动产以

及与被继承国家对所涉领土的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应转属继承国。

2)当继承国为新独立的国家时,所涉领土内被继承国的国家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

属于国家继承所涉领土但位于所涉领土外的、在领土附属期间已成为被继承国

国家财产的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

3)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而组成一个继承国时,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应转属

继承国。

4)国家的部分领土与该国分离组成一个国家时,除被继承国与继承国之间订立协

议外,位于所涉领土内的被继承国的不动产应转属继承国;与被继承国对所涉

领土活动有关的被继承国国家动产应转属继承国。

5)被继承国解体或不复存在而其领土各部分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时,除这些

继承国之间另有协议外,位于某一继承国领土内的被继承国的国家不动产应转

属该继承国;位于被继承国领土外的被继承国的国家不动产按照公平原则转属

各继承国。

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家债务的概念:指一个被继承国按照国际法对另一国、某一国际组织或其他任何国际法主体所负的任何财政义务。

以下三种债务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畴:

●私债,即国家对非国际法主体如外国法人和私人所负债务。

●地方债务,即国家内部地方当局对其他国家所负债务。

●非法债务(恶债),即从形式上看似是国家债务,但从目的或性质上看违反了继承

国或转移领土人民的利益或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般原则:因领土变更的情况不同,处理规则也不同。

1)一国部分领土移交给另一国,或一国部分领土分离出去组成新国家或与另

一国合并的情况下,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转属继承国的问题应由双方协议

解决;若无协议,则应按公平的比例转属继承国,但应考虑到转属继承国

的财产、权利与该国家债务之间的关系。

2)被继承国解体而其领土分裂为数国时,由于存在数个继承国,所以除被继

承国与继承国另有协议外,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应在继承国间按公平比例

转属。

3)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成一个继承国时,根据债务随财产一并转移的规

则,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应转属继承国。

4)对于新独立国家应否承担前宗主国或殖民国家的债务问题,根据促进新独

立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减轻或免除其债务负担的原则处理。根据“白板主义”,

被继承国的债务一般不应转属新独立国家,但不排除双方以协议解决,只

要此协议不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不损害新国家的经济发展。

政府继承

概念:指因社会革命、政变、叛乱等引起政权更迭时,旧政权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

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之间的不同:1.原因不同,国家继承的原因主要是领土变更的事实,政府继承的原因是非宪法程序的政府更迭;2.主体不同,国家继承是两个国际法主体之间的继承,政府继承是同一国际法主体内部新旧政权的间的继承;3.继承的范围不同,国家继承

可以全部继承也可以部分继承,政府继承一般只有全部继承。

国际法练习题

第一章导论 1.中国第一本全面介绍国际法的著作是美国国际法学家惠顿的()的中文本。 A. 《万国公法》 B. 《各国律例》 C.《战争与和平法》 D. 《国际法原理》 2.近代国际法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 A. 法国大革命 B. 《战争与和平法》 C. 威斯特伐里亚公会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的决定,批准和废除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外交部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首次使用国际法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 格老秀斯 B. 边沁 C. 凯尔森 D. 卡尔沃 5.下列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 A.国际法就是指国际条约 B.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领陆范围内适用的法律 C.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 D.国内法是国际法的渊源 E.国内法的一切规范性文件均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6.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归结为“国家同意”的学派是()。 A. 自然法学派 B. 实在法学派 C. 规范法学派 D. 社会连带法学派 7. 二战后,主要主持国际法编纂工作的是()。 A. 国际法研究院 B. 国际法协会 C. 联合国 D. 国际法委员会 8.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是指() A. 国际法基本原则 B. 国际法强行规范 C. 产生于一般法律意识的法律原则 D. 各国法律体系共有的原则 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见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B. 《中日联合声明》 C.《中美建交公报》 D. 万隆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 10. 下列()把国际法的效力的根据归结为人类良知。 A. 自然法学派 B. 规范法学派 C. 社会连带法学派 D. 政策定向学说 E. 权力政治学说 11. 简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 12.什么是国际习惯,国际习惯如何证明? 13.如何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14.简述现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第二章国际法的主体 〔练习题〕 1. 下列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的是()。 A. 联合国 B.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C. 英伊石油公司 D. 欧盟 2.承认具有溯及力,对新国家的承认可追溯到其()。 A. 成立之时 B. 成为联合国成员国时 C. 与他国建交时 D. 缔结国际条约时 3. 在国家继承中,应该继承的条约有()。 A. 政治性条约 B. 共同防御协定 C. 边界制度条约 D. 友好条约4.当前国际实践中,多数国家在国家主权豁免问题上适用()原则。 A. 绝对豁免 B. 相对豁免 C. 有限豁免 D. 职能豁免 E. 完全豁免 5. 国际不当行为责任可因()而免除。 A. 联合国干预 B. 危难 C. 同意 D. 不可抗力 E. 自卫 6. 国家的基本权利包括()。 A. 独立权 B. 平等权 C. 自卫权 D. 管辖权 E. 战争权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解放前中国在外国的国家财产的继承采取的原则是()。 A. 一概继承 B. 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C. 只继承动产 D. 只继承不动产

浅析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认为,国际法虽然没有规定跨界环境损害行为的归咎原则,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的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相继通过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环境宣言》以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等,都严格规定环境保护的国际原则和标准。并认为,对于国家构成的跨界环境损害行为,应承担国家责任,这体现了国际法的公平原则,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按照国际法严格的规定追究行为国的国家责任。 笔者认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是以违背不损害国外环境的义务和私人活动归责于国家为构成要件,指国家为其管辖或控制下的私人活动所造成的损害他国环境的后果所承担的责任。 二、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的归责原则 目前跨国界环境损害的发生,除了国际不法行为造成的之外,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而造成的跨界损害时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原则也为当前的国际社会所承认,并将其纳入到一些国际条约和公约的法律原则当中。 严格责任首先起源于国内民事交往的过程中,而后应用到国际法领域的。严格责任是指在没有考虑一国主观故意或过失的情形下,对其行为引起的损害性后果依然担负的责任大量国际实践及国际法学者的学说表明,跨境损害的国家责任是以严格责任为其归责原则的。 三、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国际实践 国际上关于跨界环境损害国家承担责任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特雷尔冶炼厂案。特雷尔冶炼厂案对国际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案为此后的跨界环境损害事件开创可借鉴的典范。此外,发生于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是一起典型的跨界环境损害事件,中国政府对俄罗斯诚挚的道歉以及积极的救援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家责任。 (1)如果是有特定受害人的环境损害,即一国的外空活动对其他国家空间物体及所载人员造 成的损害,其责任构成要件包括:第一,发生了对他国外空物体及其所载人员的损害结果; 第二,行为过主观上存在过失。 (2)如果是没有特定受害人的环境损害,即一国的外空活动并没有导致特定国家的空间物 体及所载人员损害,而仅仅对外空环境造成污染,其责任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行为国的外 空活动造成了外空环境损害的结果,因为这种责任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故无需考虑行为国的 主观过错。 浅析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摘要:1928年,美国国际法学家依格尔顿在《国家责任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国家与小我,先注重其权力,而不注重其义务。更可怪者,国际公法对于国家责任问题,亦未有充实之注重。”从那时起,虽有关国家责任的专着仍然不多,但在国际法着作中涉及国家责任的问题越来越多。 关头词:国家责任国际法国际法令责任 从广义上讲,“国家责任是指国家的国际犯警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令责任。”从狭义上讲,国家责任是国家的国际犯警行为所引起的法令后不美观。王铁崖师长教师在给国家责任下界说时指出,“这种犯警行为在国际法上发哨兵然的后不美观”。《奥本海

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二章国际法上的国家(重点章) ?国家概说 ?国家和政府的承认 ?国家的继承 第一节国家概说 一、国家的概念(四要素)(重点) 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思考题: 1、台湾是否符合成为国家的四要件? 2、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分治状态,是否构成独立的理 由? 3、台湾能否享有民族自决权? 4、台湾能否以公投方式决定自己的前途? 二、国家的类型 (一)单一国和复合国(国家的结构形式) ?联邦和邦联的区别(重点) ?联邦: ?统一的联邦宪法,联邦成员根据宪法规定,确定其权限; ?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直接约束各成员邦公民; ?公民有共同国籍; ?联邦是国际法主体 ?邦联: ?国家的联合体; ?机构权力及于成员国; ?成员国是国际法主体; ?各成员国国民具有自己的国籍 ?(三)永久中立国

?1.永久中立国是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特点: ?(1)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如不对他国进行战争和不加入军事同盟等; ?(2)其永久中立地位由国际条约加以保证。 ?2.永久中立国承担的永久中立义务: ?(1)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有权对来自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 ?(2)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约,也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 ?(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不得为他国提供准备、发动和进行战争的任何条件;不得参加对他国的经济抵制和经济封锁;不得接受附有任何政治条件,以致损害自己中立地位的援助等。 ?(四)独立国和附属国 ?独立国是指行使全部主权的国家。这类国家既可以是单一国,也可以是复合国,它们都是国际法主体。 ?附属国是指由于封建统治残余关系或者由于帝 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外来压力,对他国居于从属地位,因而只享受部分主权的国家。这类国家主要有附庸国和被保护国两种。

国际法练习题1-3章(修正版).doc

国际法练习题(1-3)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 %1.Indicate the nationality and one of his major works of the following scholars. (华东政法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15 points) 1. Grotius 荷兰《战争与和平法》 2. Lauterpacht 英国《国际法与人权》 3. Vattel 瑞士《万国法》 4. Kelson 美籍奥地利人《国际法原理》 5. Verdross 奥地利《国际法》 二、名词解释 1 Jus inter gentes(华东政法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Translate into Chinese and briefly 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 3 points each)答案:国际法旧称之一。1650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兼海事法官邹奇(Zouche)在其《万国法的解释和一些有关的问题》一书中,开始使用Jus inter gentes (万国法,英语为I aw of nations )0之后,Law of nations 一词在西欧曾流行过一阵子。 2. particular international law (武大2005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根据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范围,可将国际法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特殊国际法是指只能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某些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适用的那一部分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3. jus gentium(武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万民法,与市民法同为早期罗马法的组成部分。市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万民法适用于外国人之间,外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由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逐渐发展起来,本质上仍属罗马国内法。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用其指称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 4. retortion (武大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反报,又称还报,是指受害国采取同样或类似性质的措施来回敬另一国的不礼貌、不公平或不友好的行为,使加害国停止其加害行为或迫使其接受和解,以此求得争端解决。 5.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武大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根据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范围,可将国际法分为一般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一般国际法是指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适用的那一部分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 6.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武大200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答案: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3条逐渐发展与编纂国际法的主要机关。1947

国际法上的国家

第二章:国际法上的国家 ?国家的要素和类型 ?国家的基本权利 ?国家和政府的承认 ?国家和政府的继承 ?国家责任 第一节:国家的要素和类型 State in International Law ?一、国际法上国家的概念 ?国际法上的国家是指具有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一定的政权组织和拥有主权的政治法律实体。 ?“国家是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邵津主编《国际法》第35页 ?“当人民在他们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之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第1卷第1分册92页。 ?“蛮夷流徙无定所,往来无定规,亦不为国。盖为国之正义,无他,庶人行事,常服君上,居住必有定所,且有地土、疆界,归其自主。此三者缺一,即不为国矣。”——丁韪良译《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近代法学译丛》。 ?国家作为一个国际人格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固定的居民;(2)确定的领土;(3)政府;(4)与他国交往的能力。——1933年《美洲国家间关于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公约》第1条。二、国家的类型 ?(一)单一国和复合国(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国(unitary state)是指对内对外权力高度统一的国家。表现在对内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有统一的国籍、统一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等;对外是统一的主权国家,其属下的地方政府未经中央权力授权,不能进行国际交往活动。 ?2.复合国(composite states)是指两个以上的邦和国家依协议组成的国家联合体,包括联邦和邦联两种形式。 ?(1)联邦(federation)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永久联合体,对内在统一的前提下依宪法适当分立,对外高度统一。 ?(2)邦联(confederation)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而建立的国家联合体,其特征是对内对外高度分立,邦联本身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其成员邦是国际法主体。历史上的邦联有:1778—1787的美利坚合众国、1815—1848的瑞士、1815—1866的德国。现今有1982年成立的塞内冈比亚邦联。 (二)独立国与附属国(享有主权程度) ?1.独立国是指享有完全主权的国家。 ?2.附属国是指在历史上国家对外交往权受到一定限制的国家,包括附庸国和被保护国。 ?(1)附庸国是指对内拥有自主权,但对外关系则绝对或者大部分受“宗主国”控制的国家。?(2)被保护国是指依据条约将本国外交权和防务权交由保护国,并与保护国形成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的国家。 ?被保护国不属于保护国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国际法律人格。 (三)永久中立国 permanent neutralized state ?永久中立国是指通过条约承担永久中立义务,除其本身自卫外,不参与任何对外战争或武装冲突,也不参与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或武装冲突的条约或行动,同时其他国家承认并保障其中立地位的国家。

国际法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1.国际习惯(international custom):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 2.强行法(jus cogens):在国际社会中必须绝对执行和严格遵守的,不得随意选弃、违反或更改的国际法规范 3.永久中立国(permanent neutralized state):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担任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4.国家豁免(state immunity):一国的国家行为或国家财产,非经该国同意,不受外国管辖 5.用尽当地救济(exhaustion of local remedies):受害者本人应用尽在居留国的所有救济程序(司法、行政),如此还不能实现其合法权利时,其国籍国即可行使外交保护权 6.引渡(extradition):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根据条约或互惠原则,将处在其境内的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移交给请求国,以便处罚或判刑的司法协助行为 7.庇护(asylum):国家对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予以保护的行为 8.全民公决(referendum):国际法承认在特定条件下,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投票决定领土归属 9.群岛基线(archipelagic baseline):划分群岛国主权海域的界线,指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屿和各个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 10.无害通过权(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通过的权利 11.过境通行(transit passage):专为在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的海峡以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12.紧追权(right of hot pursuit):沿海国当局在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在其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包括大陆架设施周围的安全地带内,违反该国法律和规章时,可对该国船舶进行紧追 13.登临权(right of visit):一国军舰对公海上的外国船只有合理根据认为其从事海盗、奴隶贩卖、未经许可的广播、没有国籍等嫌疑的,享有登临该船的权利,甚至可以进行搜查14.平行开发制(single exploitation system):区域资源的开发权由联合国海洋管理局企业部开发和由缔约国或国营公司担保下的具有缔约国国籍或由这类国家的国民有效控制的自然人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 15.加权表决制(weighted voting):根据一定标准和规则,分别给予国际组织成员以不同票数或不等值的投票权的表决制度 16.联合国专门机构(specialized agencies):根据特别协定而与联合国建立关系,或联合国决定而创立的对某一特定领域有国际责任的全球性、政府间、专门的国际组织 17.双重否决权(double veto):联合国安理会每一个常任理事国享有的,以投反对票阻止安理会关于实质事项和先决问题的决议通过的权利 18.条约必须信守(pacta sunt servanda):条约依法缔结生效后,即对各方当事国具有约束力,必须由各当事国善意履行 19.条约保留(reservations to treaties):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做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二、要件 ●(一)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 ●(二)直接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 ●一、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指拥有确定的领土、固定的居民和政府且对内实行有效统治、对外独立于 其他主体的实体。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国际法上应具备四个要素: ●1.固定的居民(定居的人民) ●2.确定的领土 ●3.政府 ●4.主权 ●二、国家的形式 ●(一) ●(二)复合国 ●现有的复合国主要有两种:联邦和邦联。历史上还曾有过身合国和政合国。 ●1.联邦(F e d e r a t i o n) ●2.邦联(c o n f e d e r a t i o n) ●(三)英联邦(B r i t i s h C o m m o n w e a l t h o f N a t i o n s)和法兰西共同体(F r e n c h C o m m u n i t y)是特殊的国家联合体 ●1.英联邦 ●2. ●(四)身合国和政合国 ●1.身合国(君合国) ●1815-1890年荷兰和卢森堡。 ●身合国不具有国际人格,组成身合国的成员国都是国际人格者。 ●2.政合国 ●1867-1918年奥匈帝国 ●政合国的成员国不具有国际人格,在对外关系上,由联合体代表各成员国宣战、 媾和、缔结条约等。 ●三、永久中立国 ●(一)概念 ●(二)中立国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永久中立国的义务 ●1.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也不得参加他国的战争; ●2.为履行上述义务,中立国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不相容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 约、共同防御协定、保障条约等任何可能使其卷入战争的协定。 ●3.中立国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其卷入战争的行动或者在这方面承担任何义务,如 允许在其领土内建立军事基地、允许外国军队过境等。 ●(四)世界上主要的中立国 ●1.瑞士 ●2. ●3.土库曼斯坦 ●四、 ●(一)旧教皇国 ●(二)1871年《意大利保障法》 ●(三)1929年《拉忒兰条约》 ●五、附属国 ●历史上附属国有两种:附庸国和被保护国 ●(一)附庸国 ●(二)被保护国 ●目前欧洲有一个被保护国?a?a安道尔公国(T h e P r i n c i p a l i t y o f A n d o r r a)?a?a 它是被法国和西班牙共同保 ●一、国际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狭义上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特征 ●1.成员不同,性质不同 ●2.国际组织须有特定的宗旨,这是国际组织得以建立的原因 ●3.国际组织是在各成员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国际组织的建立还必须履行特定的程序 ●5.国际组织须具有独立的人格 ●6.国际组织设有常设性机构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 ●(一)依据国际组织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 组织(民间组织) ●(二)根据国际组织的地域性可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三)根据国际组织成员的构成条件可分为开放性(普遍性)国际组织和封闭性 国际组织

《国家责任条款》的“国际不法行为”(一)

《国家责任条款》的“国际不法行为”(一) 引言 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应负的责任是当代国际法的主要问题之一。 ①2001年联合国大会第56届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的条款草案》(简称《国家责任条款》)决议明确指出:“鉴于此专题的重要性,考虑是否可能召开一次全权代表国际会议来审查条款草案,以期就此专题缔结一项公约。”②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就国家责任制度达成一项公约,将是继1961年《外交关系公约》及1963年《领事关系公约》、1969年《条约法公约》、1982年《海洋法公约》,当代国际法编纂的又一重大进展。2004年联合国大会第59届会议又通过决议:“敦促秘书长邀请各国政府对该条款的任何修改递交书面意见”。 ③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征集各方建议;我国国际法学界也义不容辞,积极献计献策。本文将从中西文词义辨析、“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划分评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解析三方面,对《国家责任条款》中“国际不法行为”的含义、条件与归责,尝试作一些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国际不法行为”的含义 《国家责任条款》第1条规定:“一国的每一国际不法行为引起该国的国际责任”。④“国际不法行为”的英文为internationalwrongfulacts。如何理解wrongful?为什么中文本将之译为“不法”?⑤国际法委员会的《国家责任条款评注》)(简称《评注》)⑥在解释该第1条中“国际不

法行为”这一术语时,侧重于“行为”,而非“不法”,且比较了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并不论及中文。据参与该条款起草的贺其治教授介绍,国际法委员会在二读《国家责任条款》征求各国意见时,曾有过是否要在第1条中增加“受害国”的争论,但是,对“不法”一词没有任何争论,且最终未对第1条作任何修改。⑦因此,不难理解国际社会已公认,以“wrongful”作为国家承担其国际责任的前提。可见,这是无可争议,且极其重要的措词。 在现代国际法的文献中,“wrongful”的用法至少可追溯到“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于1604年秋至1605年春写就的《捕获法》。格老秀斯在谈到国际法上应有的法律和规则时,写道:“我们已明白何为‘权利(right)’〔法(ius)〕,由此概念而演绎出‘不法(wrong)’或‘损害(injury)’之定义,这种推论以如下基本信念为指导,即该术语是指任何与权利相悖的行为。相应地,根据许多规则(rules)和法律(laws),某一权利理应赋予一当事人,其行为则是正当(just)的,性质相反之行为则是不正当(unjust)的。”⑧这里所说的“权利”(right)与“法”(ius)同义,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西方法理念——法(ius)源于正义(justice);法与正义的观念导致各种规则和法律(lex,人定法);法律赋予人们一定的权利;合法行使其权利的行为是正当的,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是不正当的。按照这样的推演,正当行为是符合权利的行为,当然也是合法的,反之,就是不法行为。“不法行为含有对他方造成‘损害’的意义”。⑨由于“损害”与“侵权”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国际法学界前

第三章 国际法主体

请同学们课下填此表: [案例研习] 湖广铁路债券案 【案情简介】 1911年,清政府为修建湖北至广东等地的铁路,向美、英、法、德等国的银行财团借款,签订了总值为6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合同规定,上述外国银行以清政府名义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即“湖广铁路五厘利息递还英镑借款债券”,年息五厘,合同期限为40年。但该种债券从1938年起停付利息,1951年本金到期也未归还。一些美国人在市场上收购了这种债券。1979年,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人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该法院受理此案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传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收到传票20日内提出答辩,否则将作出缺席判决。 【判决】 1982年9月1日,亚拉巴马州地方法院作出缺席裁判,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偿还原告41 313 038美元,外加利息和诉讼费等,并声称:如果中国政府对该判决置之不理,美国法院将扣押中国在美的财产,以强制执行判决。其理由是:根据现行国际法原则,一国的政府更迭通常不影响其原有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清朝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继承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义务偿还其前政府的债务。此外,根据美国1976年《外国主权豁免法》第1605段的规定,外国国家的商业行为不能享受主权豁免。湖广债券是商业行为,不能享受国家主权豁免。 1983年8月12日,中国通过聘请当地律师特别出庭,提出撤销缺席判决和驳回起诉

的动议。同时,美国司法部和国务院向亚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出具了美国利益声明书,表示支持中国的动议。在此情况下,1984年2月,该法院重新开庭,以1976年《外国主权豁免法》不溯及既往为理由,裁定撤销上述判决;10月,判决驳回原告起诉。1986年7月,杰克逊等人不服,提出上诉,被上诉法院驳回。1987年3月,美国最高法院驳回原告复审此案的请求。 【评析】 本案是中美两国建交后发生的一个涉及司法豁免权和国家债务继承的重要案件。国家及其财产享有司法豁免权是国际法的一项公认原则,它源于“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这一习惯规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这一原则,一国法院不得受理以外国国家为被告、以外国国家财产为诉讼标的的诉讼,除非得到后者同意。即使一国在另一国法院应诉或败诉,也不能对它采取强制措施,尤其是不得强制执行判决。简言之,一国法院不得以外国国家作为诉讼的对象和强制执行的对象。在本案中,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与美国建立有正常的外交关系,承认中国在美国享有司法豁免权是美国的法律义务。美国法院无视国际法和美国承担的义务,对一个主权国家行使管辖权,向中国外交部长发出传票,竟对一个主权国家作出缺席判决,这在国际法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主权豁免作为中国所固有的权利,除非自己放弃,任何国家或其机关都无权剥夺这一权利。尽管随着国家参与经济活动而出现了有限豁免原则,但它并没有形成为一项习惯法规则。有限豁免原则以国家行为及其财产的性质来判定是否给予豁免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问题。美国转向有限豁免立场后颁布的《外国主权豁免法》只是一项国内法。该法规定国家的商业性行为不能享有主权豁免,那只是美国单方面的主张。在没有国际条约规定的情况下,一国通过其国内法单方面地剥夺它国的主权豁免是不适当的。而且,就如美国上诉法院所说,即使1976年法律有效,其效力也不能追溯到1911年的行为。因此,中国反对美国法院行使管辖权、拒收传票、拒绝出庭和拒绝判决的立场是合法的。 对于国家债务的继承,“恶债不予继承”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规则。这个规则在英美的实践中早已得到承认。湖广铁路债券是清政府为了修建一条便于镇压南方各省的革命运动的铁路而发行的,根本不是什么商业行为。该债券在英、法、德、美列强之间认购,是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的历史证据。因此,这笔债务毫无疑问地是“恶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然不予继承。

国家司法考试国际法的主体与国际法律责任章节测试

国家司法考试国际法的主体与国际法律责任章 节测试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甲国某航运公司的甲国籍核动力商船在乙国港口停泊时发生核泄漏,污染了乙国港口。甲乙两国均为《关于核损害的民事责任的维也纳公约》及《核动力船舶经营人责任公约》的缔约国,依上述公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虽该行为非甲国所为,但甲国仍应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 B.甲国有义务保证该航运公司进行赔偿,但以船运公司能够负担的实际赔偿能力为限 C.甲国应承担全部的赔付 D.甲国有义务在保证船运公司赔付乙国的同时,在船运公司不足赔偿的情况下,对规定的限额进行赔偿国家不法行为可以引起国际责任,国家不法行为是指国家违背国际法义务的行为,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国家不法行为?() A.甲国损坏了其邻国丙国的边界标志 B.甲国侵犯了在甲国居住的乙国侨民的利益 C.丁国的国家元首来甲国访问,甲国未鸣放礼炮欢迎 D.甲国在其国内建立种族隔离区,采取种族隔离行动 根据1967年《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内的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条约》(以下简称《外空条约》)和1972年《责任公约》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 A.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间实体对地面造成的损害,应当负绝对责任,失败发射不包括在其中 B.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间实体对发射国国民造成的损害,也适用该责任公约 C.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间实体在地球表面之外的地方对另一国或第三国的空间实体的损害,由发生过失的实体发射国单独或共同承担损害赔偿的过失责任 D.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间实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发射的实体造成的损害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甲国发射的气象卫星与乙国发射的遥感卫星相撞,造成遥感卫星坠落,遥感卫星的碎片又在丙国境内与正在飞行的丙国民航飞机相撞并使其坠落。同时坠落的卫星碎片又造成了丙国地面人员及财产的损害。甲、乙、丙三国均为1972年《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以下简称1972年《责任公约》)及其他相关公约的参加国。依外空法的有关制度,下列哪项表述是正确的?() A.对于两个卫星之间的相撞,甲乙两国应承担绝对责任 B.甲乙两国对卫星碎片带F来的丙国飞机的损害应承担推定过失责任 C.对于卫星碎片造成的丙国飞机的坠落,甲乙两国应承担绝对责任 D.甲乙两国对卫星碎片造成的丙国人员及财产的损害应承担过失责任 国际法中,当一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违背该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时,会出现下列哪种后果?() A.是否承担责任国际法上没有定论 B.在三权分立的国家,可以被免除国家责任 C.由于不属于国家行政当局的行为,因而应免除国家责任 D.该国家应承担国家责任 国家应对下列哪些行为承担国家责任?() A.国家的政府的行为 B.政府授权的个人的行为 C.在政府纵容下的个人所作的行为 D.政府对于私人行为予以放纵的行为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严重违反国际法,海湾战争结束后安理会作出决议,其重要内容之一是销毁和限制伊拉克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这不属于下列哪些国际法律责任形式() A.限制主权 B.恢复原状 C.保证不再重犯 D.赔偿 以下国家行为属于自卫的是:() A.甲国怀疑乙国欲向其发动武装攻击,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武力打击” B.甲国对乙国武装攻击已经结束很长时间并已撤出乙国,乙国才开始对甲国进行武装攻击 C.甲国对乙国进行武装攻击,在占领相当领土后暂停武装攻击,乙国开始对甲国进行武装攻击 D.甲国对乙国进行小规模的常规武器的武装攻击,乙国对其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攻击

国际法的主体

第三章国际法的主体 一、概念和范围 国际法的主体: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具有直接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其权利包括缔结有效条约就、派遣接受使节、享受国际法上的豁免、可以像国际法院提出诉讼、有能力履行国际条约、接受国际法院裁决承担其义务。 范围:自然法学派认为:国际法于国内法无明显区别,个人和国家都是国际法的主体。19世纪实在法学派认为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只有国家才有接受国际法权利义务的能力。20世纪新自然法学派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国际法的主体。西方学者大多认为,国家和个人都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知识有限的国际法主体。东方学者强调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国家才是国际法主体。 一般认为,国家、国际组织、争取解放的民族是国际法主体。 国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特定领域内具有主体资格。联合国宪章第43条授权联合国同会员国缔约,104条使联合国享受执行职务的法律行为能力,105条规定特权和豁免。1964年,《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赋予联合国主体资格。国际实践中,1948年,贝纳多特被以色列人杀了,联合国提出咨询,关于“联合国是否有能力对政府提出国际请求,以便就联合国际被害人所受损失取得应有赔偿”。国际法院答复:联合国组织原则上具有国际人格,会员国授予其职能与权利,只能在它具有国际人格及国际行为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享有。因此联合国具有国际请求能力,并对其代表所受损失具有求偿的能力。 民族解放组织也是有限的国际法主体。 个人是否是国际法的主体? 1、支持者认为,国家行为总是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国家权利义务总是由个人承受。这个观点混淆了个人与国家的本质区别,个人虽然是构成国家的必要因素,但国家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堆积。国家一形成就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任何个人都无法比拟的最高权威力量。即使领导人也不同于国家。 2、支持者认为国际法有很多方式赋予个人权利义务。 但是,人权法方面,国际法虽然涉及个人人权,不能直接赋予个人权利,它只是缔约国确认个人享有某些权利,承担赋予和保障这些人权的义务,从实践上看,个人人权主要有国内法赋予。 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是国家有义务保护这些特权,是因为他们代表国家的身份而不是私人身份,他们一旦失去这个身份,就成了普通人。 国际法中惩罚战争罪犯和其他国际私人犯罪的规则。战争是国家和国家,本来就是国家的行为,战争罪犯是在替国家承担责任。一般决策者是直接事实者。海盗和毒品犯罪是私人犯罪,这方面国际法规则重点不是要求罪犯直接承担义务,而是对这些公认的反人类的重大的国际犯罪,任何过家都有实施惩罚的权利,都有不包庇罪犯、干涉惩罚罪犯的义务。 个人在国际法庭的诉讼规则。1907年成立中美洲法庭,承认个人在国际法庭的诉讼权利,不成功,1918年撤销。1965年世界银行的国际仲裁法庭受理国家与国民的纠纷,但仅限于仲裁领域。1952年欧洲法院可以受理个人和企业的诉讼,个人在这里可以作为国际法主体,但没有普遍性。欧盟是特殊的东西,超国家的欧盟法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的混合物,仍不能够证明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 作为结论,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是有限的和少见的,从而当某些国家说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另一些国家不同意时,双方可能都是正确的。如果前一类国家赋予个人国际权利,对这些国家来说,个人就是国际法主体。后一类国家为了实际目的,可以通过不给予个人任何国际法上的权利,来防止个人取得国际人格。大部分国家不给予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

国际法试题与答案

导读:1.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依据是,A.善意原则B.国际道义C.条约必须遵守D.主权平等[C],7.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相关规定,8.根据1969年修订的1954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的规定,9.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A,A.国家之间的关系B.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C.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D.国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10.被称为“外层空间宪章”的国际条约是A,12.国际法效力的根 一、单项选择题 1.善意履行国际义务的依据是 A.善意原则 B.国际道义 C.条约必须遵守 D.主权平等[C] 2.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有权行使管辖,这种管辖被称为 A.领域管辖 B.国籍管辖 C.保护性管辖 D.普遍管辖[A] 3.1907年,厄瓜多尔的外长提出以宪法程序为承认新政府的条件,这被称为B A.有效统治原则 B.托巴主义 C.威尔逊主义 D.艾斯特拉达主义 4.《南极条约》规定,缔约国此前对南极地区提出的领土要求应予C A.确认 B.放弃 C.冻结 D.重申 5.空间物体发射国应将其发射的物体报告给C A.联合国外空委员会 B.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C.联合国秘书长 D.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6.在我国,外交代表开始执行职务的日期为B A.外交代表到达接受国的日期 B.外交代表正式呈递国书的日期 C.外交代表经接受国同意的日期 D.外交代表经派遣国正式任命日期 7.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相关规定,外国航空器在一国领空B A.享有无害通过权 B.不享有无害通过权 C.享有“两项自由” D.享有“五项自由” 8.根据1969年修订的1954年《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的规定,禁排区是D A.距海岸50海里以内海域 B.距海岸100海里以内海域 C.距海岸150海里以内海域 D.所有海域 9.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A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一、国家责任的概念: (一)概念: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也称为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 (二)特征: 1、责任主体是国家。在某些情形下也包括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 族、法人和个人等。 2、性质是不当(不法)行为 (三)国家责任法的意义: 1、国家责任法是追究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的依据,具有规范其主体 的行为的作用; 2、国家责任法具有促使各国遵守国际义务、保障各国的国际权利的 作用; 3、国家责任法具有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实现公平正义的作用。 二、国家责任的基础: (一)过失责任说:只有实施了可归因于自己的不法行为的国家具有故意或过失,国家才对其行为造成的任何损害承担责任。 (二)客观责任说(主流):只要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是任何国家机关实施的,从违反国际义务的事实本身及其行为的后果即可确定有关国家的 国际责任。 三、国际不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国际不法行为的主观要件 1、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应视为该国的行为, 而不论其属于立法、司法或行政机关,不论其行使国内或国际职务, 也不论处于上级或下级地位。 2、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个人或实体行为。虽非上述国家机关,但经该 国法律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个人或实体的行为,应被视为国家 法所指的国家行为。 3、受国家指挥或控制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实际上是在按照国 家的指示或在其指挥或控制下行事,其行为应视为该国的行为。 4、正式当局不存在或缺席时实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正式 当局不存或缺席而需要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情况下,实际上政治行 使这种权力,则其行为应视为该国的行为。 5、另一国交由已过支配的机关的行为。由另一国交由已过支配的机关, 若为行使支配国的国家权力而行事,则其行为依国际法应视为支配 国的行为 6、成为一国新政府或者组成一个新国家的叛乱运动的机关的行为。

国际法第三章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tive theory, it is the act of recognition alone which creates statehood or which clothes a new government with any authority or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here. -----J.G. Stark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ition, 1984, p.128 In any event the core of the constitutive theory is unacceptable. States cannot, by the device of withholding recognition, determine------and in effect thus repudiate—the content of their obligations toward other states. -----Robert Mccorquodale and Martin Dix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54-156. According to the declaratory theory, statehood or the authority of a new government exists as such prior to and independently of recognition. The act of recognition is merely a formal acknowledgment of an established situation of fact. -----J.G. Stark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ition, 1984, p.128 A state may exist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if it does exist in fact, then, whether or not it has been formally recognized by other states, it has a right to be treated by them as a state. -----Robert Mccorquodale and Martin Dix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54-156. “Succession of New States”means the replacement of one State by another i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erritory. A succession of international persons occurs when one or more international persons takes the place of another international person, in consequence of certain changes in the latter′s condition.” “predecessor State”means the State which has been replaced by another State on the occurrence of a succession of

国际法国家责任浅析与立法意见

国际法国家责任浅析与立法意见 一、国家责任概念探究 《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以下称条约草案或草案)第一条说一国的每一国际不法行为引起该国的国际责任(Every internationalwrongful act of a state entails the internationalresponsibility),第二条规定了不法行为的构成。然而,据此认为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理解将关 注点放在行为性质上却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国家责任划分的模糊,增加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一)国家责任的构成过于狭隘 从逻辑上看,《条约草案》只规定了国家不法行为引起国家责任,也就是说,国家不法行为是引起国家责任的原因中一种,并非唯一原因。从entail 这个 词上,也无法排除引起国家责任的其他原因。事实上,在当代国际法研究中和实践中,也有学者将国际损害责任归为国家责任的范畴,即由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甚至有将国际道德责任纳入国家责任范畴的观点,即对一些违反国际道德的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相应的道德责任,这种损害行为既可能是不法的,也可能是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蒂莫西希利尔的《国际公法原理》在第八章国家责任部分也说明倘若违反国际法上的法定义务,才会产生responsibility 这种责任;而即使不违反国际法也可能产生Liability这种责任。其中Liability 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合法而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所应承担的 责任。不难看出,《条约草案》单独规定不法行为责任势必需要进一步针对非不法行为导致国家责任的情况再行立法。然而,再行立法会导致法律冗长负责,还有可能导致法律冲突,增加操作困难。同时,对于一些模糊的不易分类的国家行为,在法律适用时会出现更多争议。另一方面,即使针对Liability 再行立法 对于国家的制裁措施和对受害方的救济措施也无非还是《草案》规定的继续履约、停止和不重复以及赔偿这些,无论如何适用结果都大同小异。而对于归责原则,在目前的国家责任理论中尚且有争议,我认为无论哪一种观点被认为合理,都不妨碍其扩大适用到各种非不法行为责任。综上所述,实在没有另行立法的必要。因此,《草案》单规定国家不法责任,我认为还是不适应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需求。. (二)即使是不法行为也不必然产生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