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上的国家(DOC)

国际法上的国家(DOC)

国际法上的国家

(2015级王江)

此次讲课主题为国际法上的国家,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国家的成立、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责任、国际争端、国家的继承

一、国家的成立

在国际法上,国家是指具有确定领土范围、定居的居民、一定政权组织并具有主权的实体。包括四个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权组织;主权。国家的要素由四个方面构成,也只有具备了这4个要素,才能构成国家,从而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

台湾为什么不是国家?

1949年以后两岸“分裂分治,互不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统治过台湾

1911年以后台湾已产生了与大陆没有关系的政权体制

······

(一)承认

国家的承认:国家的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构成说”VS“宣告说”

法律上的承认VS 事实上的承认

国家的承认带来事实确认、建交意愿、法律后果。国家的承认引起

的条件:国家的合并、分立、分离、独立。政府宪法框架外的政权更迭

案例:

2006年11月12日,格鲁吉亚自治州南奥塞梯举行全民公决,准备脱离格鲁吉亚独立。对此,格鲁吉亚方面表示公决是违法行为南奥塞梯中央选举委员会透露,根据总共78个投票站中64个投票站的统计结果,99%的登记选民赞同南奥塞梯独立。对于这一结果,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发表声明指出,格鲁吉亚南奥塞梯举行的全民公决违背了格鲁吉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欧盟将不予承认。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而不是对新国家的承认。中国从清朝政府、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更替,仍然是同一个国际法主体,中国这一国际法主体始终没有改变。

(二)过早承认和过晚承认

过早承认会冒犯原来国家或原来政府,会被指责为干涉他国内政。但是,如果原来国家自己承认了新国家,这种指责就不能成立。过晚承认,第三国可能会被指责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不友好和干涉它们的内政。

(三)不承认原则

对于违反国际法所造成的情势,国家有不承认的义务,这就是国际法上的不承认原则。

不承认原则近年来有所发展。不仅外国侵略的结果不应得到承认,凡违反《联合国宪章》中的民族自决原则而建立的政权,也被认为是非法的,不应给以承认。

案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并于1932年3月扶植成立伪“满洲国”于1932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H.L.史汀生事先照会有关国家,声明美国将不承认任何违反1928年《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的“情势、条约或协定”的合法性。史称“史汀生主义”,它构成了对于外国侵略或以其他非法行为造成的事态,无论其以新国家还是新政府的面目出现,国际社会均不得承认其为合法的国际法规则的基础。国际联盟先后通过决议谴责日本侵略,并号召世界各国不承认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傀儡政权。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遵照国联决议没有承认伪“满洲国”,只有日本、德国、意大利和萨尔瓦多四国予以承认。

又如1978年12月25日越南侵略柬埔寨,占领首都金边,扶植起一个傀儡政权。联合国大会于1979、1980、1981、1982、1983年五届会议都以压倒多数投票继续承认柬埔寨合法政府的代表有权出席大会。世界各国中,只有极少数国家给金边傀儡政权以外交承认。

1965年11月11日宣布“独立”的少数人政府统治下的南罗得西亚即未为任何国家所承认。联合国大会于同日、安全理事会于次日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号召所有国家不要给予承认。

二、国家类型:

不同分类标准分为不同国家:构成形式和交往职能分为单一国、复合国(含联邦、邦联),根据主权有独立主权国以及主权限制国家(即永久中立国、附属国),特殊的如梵蒂冈

(一)独立国:单一国和复合国

1、单一国。它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它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和一个中央政府,并有一个统一的宪法和国籍和统一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单一国各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在对外关系上,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外交权。

2、复合国,是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复合国可分为联邦和邦联。(1)联邦。也称联邦国家,是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州)组成的国家联合。它是复合国中最典型,最主要的形式。其特点是,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有统一的武装力量,统一的国籍,并设有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联邦与成员国间的关系依宪法划定,联邦对联邦成员国(州)和它的人民直接行使权力。但联邦成员国具有一定自主性,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行使职权。(2)邦联。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邦联本身没有统一的中央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也没有统一的立法、军队和财政预算。邦联成员国仍是主权国家,各自拥有立法、外交、行政、国防、财政等完全权力;邦联本身没有统一的国籍,各成员国各有其本国国籍。

联邦、邦联、军事同盟国、国际组织能不能作为国际法的主体?

联邦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国际法主体,而联邦成员国(州)一般不是国际法主体。邦联本身不是国际法主体,而组成邦联的成员国才是国际法主体。军事同盟国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国际组织可以作为国际法的主体。

(二)永久中立国

永久中立国是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其永久中立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得对

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有权对来自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2、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也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例如瑞士和奥地利。

(三)附属国

附属国:是指由于封建统治残余关系或由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外来压力,对他国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只享受部分主权的国家。这类国家主要有附庸国和被保护国两种,现已不存在。

(四)梵蒂冈

微型国家是近年来在联合国论坛上提出来的。微型国家在国际法上仍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享有国家的基本权利,不能因其“微型”而否定其国际法主体资格。

三、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国家的基本权利

国家的基本权利指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所固有的、根本性的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等。

1、管辖权在几种权利中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四种管辖:

(1)属地管辖: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者除外)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有权行使管辖。(2)属人管辖:是指国家对一切在国内和在国外的本国人,有权行使管辖。国籍管辖的范围,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3)保护性管辖:对于外国人在本国领域之外、对该国国家或国民的犯罪行为实施的管辖(管辖的适用范围一般都是各国所公认的犯罪行为)(4)普遍管辖:是指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对于普遍地

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某些特定的国际犯罪行为,各国均有权实行管辖(海盗罪、违反人道罪、劫持航空器罪、种族灭绝罪、战争罪、恐怖主义罪)

案例

“春晓”开采设施,在浙江省宁波市东南350公里的浩淼海上,这个目前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由4个油气田组成,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一个台湾省。据日本考察,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足以使日本从天然资源贫乏国家摇身一变为“天然资源大国”。

中方派遣海监船在相关海域加强了执法活动,还派遣渔政执法船进行巡航护渔。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中方对春晓油气田拥有完全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方在春晓的活动完全合理合法。

2、国家豁免

对管辖相对的就是豁免,关于国家豁免有两种比较主流看法,一种认为国家豁免是绝对的,国家的一切行为和财产都应当享有豁免,另一种认为国家豁免是相对的或受限制的,只有国家主权行为和用于政府事务的国家财产才享有豁免。目前,发达国家多数采取有限豁免原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绝对豁免原则。在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豁免问题上,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坚持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原则。

美国过去是主张绝对豁免的。如1812年“交易号案”,交易号原为美国私人商船,1810年在公海上为拿破仑的军舰拿捕和没收,改充为军舰。1812年该船因天气关系驶入美国港口,原交易号的美国船主向法院提起对物诉讼,要求扣押该船。美国最高法院判称:“与美国处于

和平状态的外国军舰,在美国政府允许其入港的情况下,不受美国法院管辖。

又如1879年“比利时国会号案”,国会号为比利时国家邮船,在美国法院被诉,初审认为此船从事商业性行为,不能享受豁免,但上诉法院把原判决驳回,认为国家舰艇即使从事商业性活动也同样享受豁免。但在1976年,美国国会才通过《外国主权豁免法》,举出外国国家不能享受豁免的若干情况,从而采取有限豁免的立场。

(二)国家的基本义务

国家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不得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或者其他方式侵犯他国主权;不得直接或间接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善意履行国际义务。

1、当一个国家出现违反国家的国际义务或者出现为国家行为的不法行为时候就出现了国家责任。无论是立法、行政或司法机关的行为,还是联邦政府或各地方政府行为,甚至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只要它们是代表国家机关的行为,或由国家授权、实际指挥、控制,它们的行为就具有国际法上的意义,被视为国家行为。

国家责任的形式包括:继续履约和停止不法行为;保证不重犯;恢复原状;赔偿;道歉

四、国际争端

国际争端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权利、主张、要求甚至是客观事实认识等方面的矛盾和差异产生。包括法律争端和政治争端。法律争端是指争端当事双方以国际法所承认的原则和规则为理由,就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分歧而产生的争端。法律性质的争端是一种关于权利的争

端,是一种可通过仲裁和司法程序加以解决的“可裁判的争端”。政治争端是指当双方基于政治利益的对立或冲突而产生的争端,而不涉及或不直接涉及法律问题。传统国际法认为,政治性质的争端应采取外交途径或用政治的方法加以解决,不适宜用法律方法解决,是一种“不可裁判的争端”。其他还有混合型争端和事实争端等。

根据问题解决方式可以分为和平解决方法和强迫解决方法,和平解决方法指政治方法、法律方法,强迫解决方法指反报、报复、平时封锁、干涉。

和平解决争端:

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和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修订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是最早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国际文件。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曾在其第2条郑重声明,缔约各方“只能用和平方法处理或解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联合国宪章》第1条规定的宗旨之一:“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3款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因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既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义务。

法律方法包括仲裁和司法判决

政治方法包括谈判与协商、斡旋与调停、调查、和解

其他可以通过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区域组织或区域办法解决争端。

五、国家的继承

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包括三个特点:(1)参与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是国家或政府,还可以是国际组织,但不是个人;(2)继承的对象是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3)发生继承的原因,是由于国家领土的变更、政府的变更或国际组织的变更,而不是自然人的死亡。

(一)国家继承

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有许多,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分裂、合并、分离、独立、割让)。

国家继承的对象是国家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无论是条约或条约以外事项的国家继承,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国际法(合法性);二是国家继承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所涉领土有关联(领土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上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包括霍茹夫)被划归波兰。1920年,波兰颁布《清算法》,宣布所划入领土上的一切德国财产属波兰所有,并规定1918年11月11日之后的一切财产转移均属无效。根据该法律,波兰没收了最初由德国建立、后又于1919年12月24日转让给“上西里西亚氮肥股份公司”的霍茹夫硝酸厂。1922年,两国签订《上西里西亚专约》,设立混合仲裁委员会解决有关德国财产的转移问题。1925年,德国依据《专约》第23条将争端提交国际常设法院。〖双方主张及理由〗德国指控波兰违反《专约》,请求法院判定波兰的没收行为违反该条约,并承担对其违反行为的赔偿责任。波兰则提出反对主张,认为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

在一国领土的一部分转移给另一国引起国家财产的继承时,被继承

国国家财产的转属问题应依照继承国和被继承国之间的协议解决。除另有协议或裁决外,国家继承日期即为国家财产转属日期。本案中的工厂在其所在领土被割让给波兰之前已通过合法转让成了私人财产,不再是德国的国家财产。国际常设法院因此以“定案”的一般法律原则拒绝了波兰法院的声明。在双方协议仲裁解决财产转属问题的情况下,波兰没收该工厂构成违反条约的行为,因而要承担赔偿责任。该法院确认,违反承诺引起以适当方式赔偿的义务,这是一项国际法原则。恢复原状是首要的赔偿方式。

(二)政府继承

政府继承引发原因为政府继承由政变、革命等政府本身非宪法程序的更迭引起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没有变,新中国仍然是古老中国的延续,关键是谁有资格代表中国。新中国政府始终把自己视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新中国的继承是政府的继承而不是国家的继承。具体说来,新中国的继承涉及到这几方面的内容:关于条约的继承;关于财产的继承;关于债务的继承;关于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权及其他权益。

1、关于条约的继承

关于条约的继承,新中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5条的规定,旧中国历届政府与外国缔结的条约,都必须接受新政府的审查,然后才能决定其效力。这表明,新中国对于旧政府签订的条约,既不认为当然有效,也不认为当然无效,而是审查后再作决定。新中国是坚决反对外国通过破坏中国主权的战争或武力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效力。这一立场

的法律基础是:非法的行为不能产生合法的结果。

2、关于财产的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新政府理应继承旧政府在国外的一切财产和权利。其著名的案例有“两航公司财产案”和“光华寮案”。光华寮案——政府承认、国家财产继承

-----一座旧楼引发的纠纷

光华寮位于日本京都市,原为日京都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中国留学生租赁的学生宿舍。1950年5月,台湾当局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掠夺物资的公款买下该房产,1961年6月以“中华民国”的名义进行了房产登记。1967年台向京都地方法院起诉,要求爱国华侨退出。但该房产自日本战败后一直由中国爱国华侨和留学生管理和使用,台湾方面从未参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国驻日使馆和驻大阪总领馆对该寮一直给予经常性的监督指导,中国政府还拨专款对光华寮予以修缮,作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宿舍加以使用。1977年9月京都地方法院判决,光华寮所有权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称原告具有“当事者能力”。台湾当局于同年10 月以“中华民国”名义上诉至大阪高等法院。1982年4月,大阪高院裁判,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决定受理“中华民国”的上诉并将此案退回到京都地方法院重审。1986年2月,京都地方法院重新判决,沿用了大阪高等法院的主要论据,判定中国爱国华侨方面败诉。1987年2月大阪高等法院二审判决,维持原判。华侨方面于1987年3月向日本最高法院提出上诉。2007年3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就光华寮诉讼案作出判决,认定台湾当局在光华寮问题上不具有诉讼权,并将此案退回京都地方法院重新审理。

问题:(1)台湾当局是否能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提起诉讼?(2)日本法院受理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提起的诉讼,是否符合国际法?(3)日本京都地方法院1977年的最初判决是否符合国际法?为什么?(4)1982年及其以后日本各级法院的判决或裁定符合国际法吗?为什么?

3、关于债务的继承

对于旧中国历届政府遗留下来的债务,中国新政府根据旧中国所负的外债的性质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合法的债务,可与有关国家友好协商,进行清理,公平合理地解决。而“恶债”当然不在继承范围之内。

见案例:湖广铁路债券案——司法豁免权、国家债务继承

清政府邮传大臣盛宣怀于1911年签发湖广铁路债券.1979年11月,9名湖广铁路债券持有人,向美国地方法院东部分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他们所持有的湖广铁路债券本金1亿美元外加利息和诉讼费。法庭受理了他们的诉讼,于同年11月13日向中国发出传票。中国政府外交部断然拒绝接受传票,将其退回。但是在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后,美国地方法院关于湖广铁路债券案的审理法庭竟然于1982年9月1日对该案做出了缺席裁判,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原告41,313, 038美元,另付利息和诉讼费。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法庭重新审理了此案,做出新的决定,撤销了原来的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

国际法通过体现各国的协调意志来为各国在国际交往中的需要服务,各国间的某些共同“国家利益”是形成国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国际法则是协调各种国家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国在国际法的框架内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由于国际法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同于国内法的强制实施,其功能受到一定限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