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创制”主要指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

②西周政治以血缘为纽带,保留贵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诸吏、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3.秦朝时期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4.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一管理制度()

A.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B.具有浓厚的宗法分封色彩

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5.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重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7.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 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部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A.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B.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9.明制,对于内阁大臣的“票拟”,皇帝进行“批红”。但是,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但在明宣宗的鼓励下,宫里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旨在

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10.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①在皇宫内办公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1.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4.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15.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16.为适应西方外交代表驻京的需要,中国被迫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19世纪70年代后,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这反映出当时( )

A.列强势力集中在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

B.地方实力派崛起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举世公认

D.“天朝上国”观念对中国外交仍存在影响

17.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 B.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保留了火种,使革命转危为安

18( )

A.

B.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日本对外侵略的重点从中国转移到太平洋战场

D.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

1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2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

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21.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2.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23.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

A.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

24.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这场会战指()

A.徐州会战 B.淞沪会战

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

25.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两次革命()

A.在革命的性质上完全不同

B.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国内的反动势力

C.都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特权

D.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

二、材料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

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賦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上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避

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而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材料二说“民国”取代“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矛盾”的内涵。“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角度加以说明。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4分)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什么性质?(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2解析:选A汉承秦制,实施三公九卿,相权很大。为牵制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中、诸曹、给事中等内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重用内朝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而非使内外朝权力平衡,排除B 项;汉武帝重用内臣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内臣水平使之独当一面,排除C项;汉武帝重视内朝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权力而非警醒自己,排除D项。

3.答案:B

4.答案:A

5解析:选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故答案为D 项。

6.答案:B

7解析:选A据材料“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可知通判监督知州,故选A项;材料表明的是通判的监督权而不是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排除B项;通判是地方官,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而不是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通判监督知州,并未体现彼此制约与平衡,排除D项。

8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选C项。北宋地方财权并不是全部收归中央,A项错误;三司使是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B 项错误;材料显示加强皇权,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D项错误。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军功授爵制是战国至秦的选官制度,故A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故B

错误;魏晋南北朝时形成重门第声望的九品中正制形成,故C错误;隋唐时期重才

能的科举制确立,故D正确。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唐初的科举制。由饼状图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唐初科举制选拔人才的范围较广,打破了魏晋以来士族子弟垄断官场的局面,据此吋知A、B、C三项说法错误,排除。由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唐初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虽然兼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等,但仍然主要在士族阶层中进行选拔,制度仍不完善,因此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历史事实也可通过直观的图片、影视史料等呈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

的活动”这一历史事实在《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有不同的历史叙述,故B 项正确;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14.解析:选B。《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正实施,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教案的发生既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有关,也与中国人民对| 基督教的疑惑有关,因此各地发生的教案带有反帝的性质,大多也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其重要事件——义和团运动就是典塑,而这样的运动明显不属于自强革新的范畴,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外民族矛盾逐步加深,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只能受到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而材料中显示义和团运动后教案数量反而减少了,说明这与列强加强对华控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人对西方列强和基督教会的认识进一步深人,使得教案逐渐减少,C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可知,本应由中央负责的涉外事务交由地方总督办理,体现出清政府仍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此时期列强势力并非只集中于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将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转移到地方,并非地方实力派主动夺权,因此B项错误。C项材料并未涉及。

17.解析:选D。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故A项错误;第一次反侵略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B项错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战胜自然困难、行军打仗、解决了可能造成内部分裂的争端符合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意义是使革命转危为安,故D项正确。

18答案:B

19.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

军民奋起抗战,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错误;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B项错误;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C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影响等内容,可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材料可知,毛泽东虽然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但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他主张无产阶级应该与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实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材料中,毛泽东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并没有阐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工农武装割据”,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意在考査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甲午中日战争。虽然题干体现了日本人在发动战争前未能预计到会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但从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弹冠相庆是因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满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已经达到,所以答案是D 项。

24.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故D项错误。解析:选B根据材料“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其他会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25解析:选B这两次革命是指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两者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国内的反动势力,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打击资产阶级的特权,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26.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分)

(2)说明: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4分)

(3)原因: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硬件”为秦朝大帝国的制度框架,第二问“软件”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

第(2)题,注意材料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找到关鍵词皇权可知这道题是考查皇权加问题的,第(3)题通过阅读材料,设问中奇怪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受皇帝的施虐却没有反抗,即使有反抗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从明代时代背景下去寻找原因。

27.参考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全面抗日战争、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4分)

(2)图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4分)

(3)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28.参考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内涵:列强侵华导致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或答:否定了皇权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社会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6分)

(3)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4分)

(4)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C

2解析:选A汉承秦制,实施三公九卿,相权很大。为牵制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中、诸曹、给事中等内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重用内朝的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而非使内外朝权力平衡,排除B 项;汉武帝重用内臣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内臣水平使之独当一面,排除C项;汉武帝重视内朝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权力而非警醒自己,排除D项。

3.答案:B

4.答案:A

5解析:选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故答案为D 项。

6.答案:B

7解析:选A据材料“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可知通判监督知州,故选A项;材料表明的是通判的监督权而不是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排除B项;通判是地方官,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而不是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通判监督知州,并未体现彼此制约与平衡,排除D项。

8解析:选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故选C项。北宋地方财权并不是全部收归中央,A项错误;三司使是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B 项错误;材料显示加强皇权,而不是增加财政收入,D项错误。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军功授爵制是战国至秦的选官制度,故A错误;汉代实行察举制,故B

错误;魏晋南北朝时形成重门第声望的九品中正制形成,故C错误;隋唐时期重才

能的科举制确立,故D正确。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唐初的科举制。由饼状图的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唐初科举制选拔人才的范围较广,打破了魏晋以来士族子弟垄断官场的局面,据此吋知A、B、C三项说法错误,排除。由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唐初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虽然兼頋士族子弟、寒素子弟等,但仍然主要在士族阶层中进行选拔,制度仍不完善,因此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历史事实也可通过直观的图片、影视史料等呈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

的活动”这一历史事实在《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有不同的历史叙述,故B 项正确;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14.解析:选B。《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是流于形式的空想,未能真正实施,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教案的发生既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有关,也与中国人民对| 基督教的疑惑有关,因此各地发生的教案带有反帝的性质,大多也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其重要事件——义和团运动就是典塑,而这样的运动明显不属于自强革新的范畴,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外民族矛盾逐步加深,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控制加强,只能受到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而材料中显示义和团运动后教案数量反而减少了,说明这与列强加强对华控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国人对西方列强和基督教会的认识进一步深人,使得教案逐渐减少,C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该衙门的职权逐渐被有意识地转移给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李鸿章的直隶总督衙门实际上成了中国的‘外交部’”可知,本应由中央负责的涉外事务交由地方总督办理,体现出清政府仍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此时期列强势力并非只集中于两江和直隶总督辖区;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将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转移到地方,并非地方实力派主动夺权,因此B项错误。C项材料并未涉及。

17.解析:选D。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故A项错误;第一次反侵略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B项错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战胜自然困难、行军打仗、解决了可能造成内部分裂的争端符合红军长征,长征的胜利意义是使革命转危为安,故D项正确。

18答案:B

19.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

军民奋起抗战,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项错误;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B项错误;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C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

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B项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党影响等内容,可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材料可知,毛泽东虽然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但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他主张无产阶级应该与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实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材料中,毛泽东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并没有阐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工农武装割据”,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纲领,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意在考査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甲午中日战争。虽然题干体现了日本人在发动战争前未能预计到会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但从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弹冠相庆是因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满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已经达到,所以答案是D 项。

24.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项正确;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故D项错误。解析:选B根据材料“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正确。其他会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

25解析:选B这两次革命是指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国民革命和解放战争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项错误;两者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国内的反动势力,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没有打击资产阶级的特权,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26.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分)

(2)说明: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4分)

(3)原因: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8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硬件”为秦朝大帝国的制度框架,第二问“软件”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

第(2)题,注意材料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找到关鍵词皇权可知这道题是考查皇权加问题的,第(3)题通过阅读材料,设问中奇怪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受皇帝的施虐却没有反抗,即使有反抗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从明代时代背景下去寻找原因。

27.参考答案:(1)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全面抗日战争、渡江战役(或解放战争)。(4分)

(2)图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4分)

(3)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努力: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2分)

28.参考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内涵:列强侵华导致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政治制度: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封建帝制)(或答:否定了皇权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社会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6分)

(3)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旧的民族观念被打破,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救亡图存,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成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4分)

(4)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第3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80分) 1. 下图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该画创作时间不会早于() A . 春秋战国 B . 西汉 C . 东汉 D . 唐代 2. 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 A . 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 . 加速了自耕农经济衰退 C . 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 .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 我国煤炭的开发利用至少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我国以煤炭为燃料冶铁始于() A . 战国 B . 汉代 C . 唐代 D . 北宋 4. 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通过这条通道外销的重要商品,除丝织品外,还有 A . 玉米 B . 香料 C . 烟草 D . 瓷器()

5. 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交子”() A . 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 .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 . 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 . 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 6. 明朝中叶以后,江南农村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A . 地主剥削有所加重 B . 贫富分化在加剧 C .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7. 秦汉王朝规定在“市”内进行交易的商人都要被编入“市籍”,如此才能得到在“市”内定居和营业的合法权。这一制度() A . 有利于稳定社会的经济结构 B . 拓展了“市”的发展空间 C . 提升了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 D . 扩充了中小商人的数量 8. 某一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这一政策是() A . 重农抑商 B . 海禁闭关 C . 朝贡贸易 D . 盐铁官营 9. 下表为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消用棉纱量。据此可推断()年份1840年1860年1894年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620.9628.6612.4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2.53.5143.4 A . 民族工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 . 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 .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 . 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10. 下侧照片是光绪年间开平矿务局唐山矿安装使用的中国第一台蒸汽绞车。它可以用来研究()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 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2.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保证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D.工匠水平的高超 3.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4.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顾恺之——画圣B.毕昇——雕版印刷 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授时历》 5.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7.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高中生期中考试失利后的总结与反思

最新高中生期中考试失利后的总结与反 思 这次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令我 也十分震惊,是的,考砸了。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有很多。首先,学习态 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 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 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 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 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 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 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 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

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 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 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 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 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初中期中考试后感想作文 我们就要考期中试了,我很想考一个好成绩报答辛 苦的老师和妈妈。所以每天我都好好复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家及时完成作业,多做一些课外试卷。我想做了这么多准备,一定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考试卷 发下来了,数学是96加5、语文是88加5(满分是100 加10)。我急忙将试卷合上,匆匆塞进书包,这时我的 心里很难过,感觉眼睛里有什么东西湿湿的。 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就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妈妈安慰我说,这次考试不理想,还有下次。我心里想 我怎么考得这么差,以前成绩没我好的同学这次都考到 我前面去了。他们都进步了,只有我退步了。反思这次 考试,我觉得没有打好的原因是语文题很活,我心里着 急没有读明白题的要求;还有平时读得书很多,却用不上。我打算以后还要多看,把好词好句记到脑袋里;还要多做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②公民大会③保民官的设立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 ①差额选举制②任期制③议会制④保护人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带答案)

1、历史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密封线内。 3、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卷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如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土地私有的出现 2.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夜市繁荣表明 A.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对当时“市”的管理提出挑战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宋朝的户籍制度规定,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

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此外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关系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产生 D.宋朝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 4.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今开封)的旧俗,在门前挂驴子灯;开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这表明北方人南迁 A.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带来生活习俗交融 C.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政治中心东移 5.秦朝实行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贪官污吏 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 6.中国古代王朝重视整肃吏治、打击贪腐。下列职官中,直接担负这一职能的是 A.秦朝的太尉 B.西汉的刺史 C.宋朝的枢密院 D.清代的军机处 7.明清时期,江苏苏州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必修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表格内。) 1、“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应该是() A、“以牛田” B、“刀耕火种” C、灌溉农业D 、精工细作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麻丝棉 D、丝麻棉 5、商品买卖重在诚信,下列朝代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的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 、宋代 6、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 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 A、创办了继昌隆缫丝产 B、发起了洋务运动 C、创办了发昌机器产 D、曾经是清末状元 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0、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合破坏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已经出示,现做考试质量分析如下: 一、考试成绩统计: 本次期中考试年级考试人数1114人,年级平均分为56.98;年级及格人数为474人,及格率为41.24%;优秀人数7人,优秀率为0.58%。从整体来看,及格率及优秀率不高,年级均分还在及格线以下,形势比较严峻。这也是我们后半学期奋斗的目标,争取提高平均分,拉高优秀率。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必修一的五、六、七、八四个单元,和必修二第一、二、三单元,总共7个单元内容。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且多数题为各地会考的真题。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对题目的解析能力有待提高。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上课时理清思路,紧抓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干脆利落。 2、继续抓基础,精讲例题,反复练习,反复巩固,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4、亲其师信其道。天气愈来愈热,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劲头。 5、同一年级教师要在教学进度已经教学方法上多多沟通,同时在出题,做复习材料时也要多多合作,共同推动高一历史会考学习、复习工作圆满完成。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B.政治制度的变革C.自然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 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 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 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0.85 次/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 年19.9 次/ 年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曾祖父)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 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 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 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 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 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答题卷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按唐制,中男(16至2l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 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 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 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5.右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会场路途交通禁 行标志”示意图,被这一“交通禁行标志”禁行 的人有①奴隶②妇女③外邦人④儿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假如穿越时空隧道,让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回到1875年, 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掌握行政权 B.是军队最高统帅 C.是国家元首 D.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 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最早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法律文件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期中考试用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后来,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这样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就是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4、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分封的对象①王族②功臣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7、诸侯的义务: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缴纳赋役④朝觐述职 8、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10、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宗法制。(概念:用父系血源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 11、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13、宗法制的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经不能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开始采用“皇帝”称号。 3、皇帝制度的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 4、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下设九卿。 5、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7、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

2010—2011学年度高一(下)期中考试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有: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夫妻恩爱,其乐融融 ④具有必要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陕西安塞民间剪纸 河北民间剪纸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 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 工程。”从材料中推断,我国古代大规模修水利应始于 A .夏、商时期 B .战国、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4.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如果外 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 新石器时代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魏晋南北朝时期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 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青花瓷 B.铜钱 C. 白瓷 D. 唐三彩 6.《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 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7.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 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 图(1) 图(2)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2.考试范围:必修①第1~10课;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请将班级、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4.请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写到指定的答题卡上,否则不予判分!非选择题答案认真填写到该题所留空白处。 卷Ⅰ(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A.禅让制的结束 B.商王朝的发展 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 2.我国自2008年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 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右图中所示的政治制度是: 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其中受到前朝影 响的是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 6.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 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8.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 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9.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 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0.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写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 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11.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坤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问 军机处设置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12.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对地方控制情况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反映它们关系变化的 是: 年代 A 中 央 中 央 年代 C 年代 B 中 央 中 央 年代 D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题及答案

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姓名班级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请认真书写班级﹑姓名,仔细审题,相信优秀的你必能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3、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9、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0、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高中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500字_1

高中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500字 高中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500字范文一: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于是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只怪自己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吸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对做完形填

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 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高中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500字范文二: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语文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点也同样延伸到了数学和英语方面。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让我丢掉了不少分数。例如:(这个我不能替你写,不知道你究竟错了什么,举上几个小例子就行,50字左右) 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以及政治、

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2.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网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重视技术的革新 B.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4.《朱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 A. B.

C. D. 5.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6.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有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前往福建沿海参加海上贸易。十七世纪初年,在海上贸易中有手工业者的参加并提供商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D.长途贩运贸易出现 7.明朝万历六年胡肴指出:“四民固最次商,此在古民鲜而用简则然,世日降民日众而用繁,必有无相通,民用有所资,匪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使商旅而愿藏于市,此恤商之道可见耶!”由此可知,胡肴主张 A.稳固四民秩序 B.实行海禁政策 C.重视商人作用 D.限制人口增长 8.明清时期,淮阳盐商在扬州、苏州建造同林宅地,相互攀比,徽商在徽州建造精美住宅,晋商建造的大院更显示出财大气粗。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D.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9.清初,从土地分配的总体看,占地100亩以上的地主只拥有全部土地的30%,其余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仅自耕农土地就占总数的60.5%,人数占户工总数的43.5%。这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期中考试 卷及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铭选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卷(2008。1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分,共60分) 1、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2、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到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是指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伴随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防御侵略 D、加强民族团结 8、分封制的主体是: A、殷商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9、分封制与内外服联盟相比 ①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朝的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②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③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④各封国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秦朝能够“一法度、衡、石、文,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的统一 C、秦推行法治 D、秦推行郡县制 11、《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 ..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历史期中考总结及反思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余志华 一、考试成绩分析及经验小结: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一般,有一定的区分度,主要侧重于基础题和学案错题的再现与变式。总体学生考试成绩一般。现将前期工作总结如下: 1.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把知识要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这样使集中注意力,课堂听课效果提高,同时便于以后的积累与复习。通过课堂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前两分钟,朗读、背诵前一天所学要点内容,上课后提问,发现问题再讲解、强调。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列出单元知识体系表,前两个单元老师完成,之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 2.注重课堂、自习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要求学生纪录整理,随时提问反馈。自习课明确学习任务,做作业或练习册,比如做练习册时明确到具体某页某题,然后当堂反馈检查。 3.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 本学期采取了多做基础题,以题带基础知识的做法。除了导学案和固学案以外,每课一练一评,题量是7-8个选择题,一个很基础的非选择题,做到小步子快反馈。每单元一测一过关,如果发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讲解、强调、错题重做。 4.培养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教会学生审题:单项选择题教会学生抓材料和问题的关键词,关注肯定项和否定项。非选择题,教会学生提炼材料,找要点结论,注意时间断限。

5.注重史学基本理论和史观教学 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内容及运用;现代化、文明史观等史观。 二、存在的问题: 1.态度问题 在“三科主打、六科主导”的大环境下,学生对历史学科很不重视,从学生写的反思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抱着“三科考好,无所谓”的态度走入历史考场尝试了“裸考”,结果可想而知。 2.不重视基础 学生不愿意,也没时间去落实基础知识,无课前预习,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课堂上听过即放过。不能及时在书本上做记录。 三、下阶段学法指导 1.首先要从态度上重视,每一门课都要紧跟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 2.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3.注重落实基础,紧抓教材,课堂随着老师在书本上做圈划,重点内容及时做笔记。 4.学案认真完成,不会做的题及时找老师和同学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