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

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职业暴露。对于我们检验人员来说,做好自我防护也是尤为重要的,生物安全是对我们最值得注意的事情。很多检验的小伙伴工作久了就有个习惯就是——接触标本却不带防护,会有个错觉就是不做什么检查就估计没有什么病……。这个观念要改了,不管做哪些项目的检查,我们对待的都是未知的生物标本,即便是尿液等体液也必须注意。

什么是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血(体)液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从事诊疗、实验、护理工作中意外

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会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用预防措施。

1)一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根据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选用预防方案: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不预防性用药。

2)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时,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口服双汰芝片,1片,一日2次,疗程28天。

3)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4)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5)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阿甜的职业暴露情况是属于一级暴露且病毒载量较低的情况,可以不用采用预防性用药。但是,我们应该进行随访,应该在发生职业暴露之时和职业暴露三个月之后分别进行随访。此次事件,让我们了解到,HIV职业暴露虽然比较紧急和严重,我们也应该根据暴露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估,不仅要保证暴露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且也避免过度用药对医务人员本身造成的损害。

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正宁县人民医院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一.职业暴露者的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工龄:职称/职务: 所在科室:发生时间:发生地点: 科室电话:手机:其他联系方式: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否/不详近1年HBs-Ab≥10mIU/ml :是/否/不详二.暴露源(患者)情况 姓名:病床:住院号:身份证号: 抗HIV:+/-(艾滋病)HBs Ag:+/-(乙肝)抗HCV:+/-(丙肝)梅毒抗体:+/- 其他: 狂犬病:患者/动物HIV危险因素:静脉吸毒/血友病/相关性行为/其他 三.暴露情况 1.暴露类型: (1)锐器伤 锐器类型:针/刀片/玻璃/剃须刀/外科器械/剪刀/其他清洁/污染 关联操作:针帽回套/收集废物/处理治疗盘/处理注射器针头/其他 伤害情况:针刺伤/锐器切割伤/其他 (2)粘膜接触: 接触物质:血/尿/大便/羊水/脑脊液/胸水/腹水/其他 接触部位:鼻/口腔/眼/肛门/其他 接触时从事何种职业活动 (3)其他:表皮擦伤/抓咬伤/其他 2.暴露部位: 3.暴露程度:伤口长度:cm 伤口深度:表皮/真皮/肌层/出血/其他 暴露面积:cm2暴露时间长短:持续/一过性 4.保护措施:手套/口罩/保护性眼罩/面罩/隔离(防护)衣/其他 四.暴露后的处理情况 暴露级别评估:1级/2级/3级HIV暴露源级别评估:轻度/重度/不明 局部清洗消毒:有/无伤口缝合:有/无 预防用药:破伤风抗毒素/HBIG/HB疫苗/HIV预防用药/梅毒预防用药/狂犬病疫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其他 后续处理:休假/复诊/追踪观察/其他 五.暴露后的血清学追踪检测 抗HIV 当日:4周:8周:12周:6个月: HBsAg 当日:3个月:6个月: 抗HCV 当日:3周:3个月:6个月: 梅毒抗体当日:6周:10周: 其他相关检查: 职业暴露者:科室或部门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填报时间:填报时间:收报时间:

2016年职业暴露总结分析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的总结、分析 1.监测对象:全院各科室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7月1日-12月30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7月1日-12月30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10例,其中医生1例,护士9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90%,占大多数。暴露方式中7例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70%。暴露源主要为乙肝、丙肝、梅毒,分别为1例,2例,3例,均为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暴露,构成比各占10%,20%,30%。(以上数据具体见表1,2,3。) 表1 2010年1-12月职业暴露人员构成比(%) 表2 2010年1-12月职业暴露暴露方式构成比

表3 2012年1-9月职业暴露暴露源构成比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资历浅,学历低、职称低,从事临床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线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在超负荷状态中工作,身心疲劳,加上接触锐器的机会多,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欠缺,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时粗心大意,均会造成职业暴露的发生。另外,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输液完毕后拔除输液针头,针头无处固定,处于游离状态,在回收处置分离针头过程中碰撞,造成针刺伤;在分离针头时,针头与输液管、胶布粘在一起,造成分离困难,直接用手去分离,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针刺伤。或者使用不合格锐器盒,锐器盒的盒口过小,护士将针头用

医院职业暴露登记表 (1)

肖家坳卫生院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职业:()1.医师 2.护士 3.检验师 4.麻醉师 5.放射技师 6.实习医生 7.实习护士 8.工勤人员 9.其他 科室年龄工龄发生时间20 年月日时分 职业暴露情况描述(原因、受伤程度): 发生状况:()1.肌注 2.静注 3.穿刺4.缝合5.拔针 6.分离/洗消7.采集处理标本8.收集锐器9.其它 暴露器材:()1.头皮针 2.注射器针头3.缝合针 4.手术刀片 5.其它器材 6.无 暴露部位:()1.左手掌侧2. 左手背侧 3.右手掌侧4. 右手背侧5.左足 6.右足7.眼8. 其它 暴露类型:()1.皮肤粘膜完整2. 原有皮肤粘膜损伤3. 皮肤粘膜受轻度损伤4. 皮肤粘膜受深部损伤 暴露量:()1.小 2.大(暴露源体液、血液≥5ml)既往职业暴露次数:()次 暴露持续时间:()1.≤10分钟 2.10-30分钟 3.≥30分钟 戴乳胶手套:()1.是 2.否 3.不需要岗前培训:()1. 是 2.否 二、暴露源情况 1.患者情况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 血清学检查情况:()①HBV:②HCV:③HDV:④HEV: ⑤HIV:⑥梅毒:⑦其它:⑧不详 2.暴露源情况: 三、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①是②否 2. 在伤口旁端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①是②否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①是②否 四、评估(以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 暴露级别:()①1级②2级③3级暴露源头严重程度:()①轻度②重度③不明 五、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或处理措施 1.预防性用药种类及剂量:() ①立即肌注乙肝疫苗②立即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③口服双汰芝④口服茚地那伟 ⑤立即静注人免疫球蛋白⑥其它 2.毒副作用:()①有②无 3.肝功、肾功检查结果:(见附页) 六、症状 暴露后4周内是否出现急性传染病感染症状:()①是②否 症状及持续时间简要描述: 七、感染性疾病(HBV、HCV、HIV、梅毒等)血清学检查结果 暴露后立即 1月后3月后 6月后12月后 八、结论 暴露后:() 1.感染病毒 2.未感染病毒 填表人: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时间:年月日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

职业暴露与防护试题(58题) 一、单项选择(10题) 二、多项选择(15题) 三、填空题 (18题) 四、判断题(13题) 五、简答题(2题) 一、单项选择(10题)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D) 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以下哪项不是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C)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5、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 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那种做法是错误的(D) A 戴手套 B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C 戴防护眼镜 D 戴纱布口罩 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7、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下列哪项确定为三级暴露(C) A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B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8、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 于轻度的是(A)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 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 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9、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 属于重度的是(B)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 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 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10、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D) A 72小时内 B 3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小时内 二、多项选择(15题)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 (ABCDE) A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B 暴露方式 C 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D 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E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3、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ABCD) A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B 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职业暴露紧急处理原则

职业暴露紧急处理原则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评估 艾滋病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一)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三)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致伤物体上附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二、暴露后预防处理的方法

包括急救、报告与保密、对暴露源严重程度的评估、暴露危险度的评估和用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预防或减轻感染的可行性。 (一)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暴露后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有关单位应请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三)预防性用药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宜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检验科职业暴露登记表

职业暴露登记表 1、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岁工龄年工作科室 2、暴露日期:年月日星期时间 3.、被刺伤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1)是(2)否 最后一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 最后一次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时间、结果: 4、一年内职业暴露史:(1)有(2)无 5、暴露者防护情况:(1)戴护目镜(2)戴口罩(3)戴防护手套(单层、双层) (4)其他(5)无防护措施 6、暴露方式 接触暴露:(1)皮肤无破损()有破损()(2)粘膜眼()口腔()鼻腔() 针刺或锐器割伤:针头()刀片()其他表面损伤针刺()伤口较深或有血迹( ) 污染物来源:血迹()何种体液()其他 7、暴露后处理情况:(1)肥皂液(2)清水冲洗(3)挤出伤处血液(4)消毒药物 (5)局部包扎 8、暴露源(患者)临床诊断: (1)乙型肝炎 (2)乙肝病毒携带者 (3)丙型肝炎 (4)丙肝病毒携带者 (5)HIV感染 (6)AIDS (7)梅毒 (8)其他 9、暴露者工作类别: (1)医生(5)技术员(9)实习技术员(13)进修技术员(2)护士(6)实习医生(10)进修医生(14)卫生,清洁员(3)助产士(7)实习护士(11)进修护士(15)废弃物收集员(4)护理员(8)实习助产士(12)进修助产士(16)其他医务人员10、伤害发源地点: (1)病室内(病人单位)(10)配液中心 (2)病室外(治疗室、护士站、走廊等)(11)中心治疗 (3)急诊室(12)辅助科室(放射科、功能检查科等 (4)ICU(监护室)(13)临床实验室 (5)手术室(14)病理检查室 (6)产房(15)后勤服务 (7)血库(16)社区 (8)供应站(17)其他 (9)门诊 20.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 是否需要预防治疗是()否() 使用药物剂量: 开始用药时间:停止用药时间:毒副作用: 21.评估随访 评估随访登记表(暴露于HIV病人)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一、基本概念 血源性病原体存在于血液或某些体液中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职业接触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非胃肠道接触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或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二、职业暴露的危险 医疗锐器伤的危害 身体危害 心理危害 经济危害 社会危害 三、职业暴露的预防 普遍预防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经感染了HBV、HCV、HIV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标准预防 概念: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 原则: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视为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 标准预防 特点: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 包括: 手卫生 手套 隔离衣 口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安全注射 防护用品 接触后预防 概念:在接触可能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后,应立即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应急处理、对接触源的评价、对接触者的评价和接触后预防措施、咨询与随访等。 风险控制—遵循职业病防治的优先等级原则 四、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1.暴露源:乙型肝炎病毒 未接种疫苗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无需处理。

2019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的总结及分析

XXX县人民医院 2019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的总结及分析 一、监测对象:全院各科室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二、监测时间: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 三、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四、监测结果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26例,其中医生3例,护士17例,保洁员3例,实习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5.5%,占大多数。暴露方式中23例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88.5%。暴露源主要为乙肝5例、丙肝0例、梅毒3例、HIV1例、其它15例,构成比各占19.2%、0%、11.5%、3.8%、65.5%。(以上数据具体见表1、2、3)表1 2019年1-12月职业暴露人员构成比 表2 2019年1-12月职业暴露暴露方式构成比

表3 2019年1-12月职业暴露暴露源构成比 五、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护理工作者,一线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加上接触锐器的机会多,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造成职业暴露的发生。另外,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输液完毕后拔除输液针头,针头无处固定,处于游离状态,在回收处置分离针头过程中碰撞,造成针刺伤;在分离针头时,针头与输液管、胶布粘在一起,造成分离困难,直接用手去分离,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针刺伤。或者不规范使用锐器盒,锐器盒的盒口过小,护士将针头用力推进盒内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刺伤。有些工作人员获知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担心为患者治疗时会遭受传染,因此越发紧张慌乱,而导致操作不稳造成职业暴露。 六、防范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医务人员的状况和需求,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将职业安全培训纳入医院基础培训课程中及新调入、实习生岗前培训的必备课程。使其掌握正确的职业防护技能和避免职业暴露的技巧,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

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院感科、医务科或护理部)。 4、检验科接到相应项目检验单后进行急查,迅速报告检验结果,并注意保存样本和资料。01 乙肝职业暴露 1、挤压和消毒 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2、抽血检查 初步处理之后要抽血做乙肝的相关检查: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 个月和6 个月内复查。 3、特殊处理 ?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 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02 丙肝职业暴露 1、挤压和消毒 发现暴露后,不要惊慌,应该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0.5%碘伏消毒伤口,然后用防水敷料包扎。如果是黏膜暴露,就用大量生理盐水对局部进行反复冲洗。 2、抽血检查及处理 ?如明确暴露源(患者)为HCV感染者(抗-HCV阳性、HCV-RNA阳性),建议暴露后医务人员立即进行抗-HCV检测,留取抗-HCV本底资料; ?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利巴韦林的标准抗病毒治疗; ?若此时医务人员抗-HCV阴性,者于暴露后12周再次检测抗-HCV,抗-HCV阳性者进一步检测HCV-RNA,HCV-RNA阳性者建议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HCV RNA阴性者于暴露后24 周监测抗-HCV和ALT,并进行跟踪管理。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④暴露源病原菌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20%(具体见表1、2、3、4)。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日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记表

备注:HIV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分为轻、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

职业暴露与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保障职工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处置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所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意外被锐器刺伤或有可能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感染的情况。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放射防护等见具体文件。 第三条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第四条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由于标准预防不能预防经由空气、飞沫途径传播的疾病,因此,对一些临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或综合症或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空气、飞沫、接触预防隔离措施。 第五条与锐器伤有关的操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二)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三)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四)禁止针头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应采用单手复帽。(五)将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刀片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塑料利器盒),将使用后的输液管针头从输液瓶拔出后,整条管置于纸质利器盒内。 第六条处理流程: (一)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暴露后预防(PEP)。 (二)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见附表),科室提出处理意见,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送交院感科; 3、感染控制科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初步评估意见,指导暴露后的处理。 (三)随访 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如HIV、HBV、HCV及梅毒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职业暴露1

检验科职业暴露试题 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10题)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以下哪项不是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C)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5、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那种做法是错误的(D) A 戴手套 B 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C 戴防护眼镜 D 戴纱布口罩 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7、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下列哪项确定为三级暴露(C) A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B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8、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于轻度的是(A)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9、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于重度的是(B)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10、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D) A 72小时内 B 3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小时内 二、多项选择(15题)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ABCDE) A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B 暴露方式 C 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D 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E 处理方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 H。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 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采血针头120% 缝合针120% 合计5100% ④暴露源病原菌 病原菌例次构成比 乙肝360% 丙肝120% 无120% 合计5100%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 20% (具体见表1、2、3、4)o 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 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及 2016年职业暴隸监测结果汇总

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H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H常诊疗、护 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④职业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并立即上报院感科,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院感科签字后进行相应的化验检查及对症处理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院感科 2017年1月5日

艾滋病职业暴露评估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评估 《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一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定为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底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预防用药方案: (一)基本用药程序:2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二)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疗程剂量,连续使用28天。 (三)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用药;一级暴露且病毒载量水平重度或者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亦可)。 (四)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五)随访:在暴露后的第4周、8周、12周、6个月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职业暴露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 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二、暴露人群:对95 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对其职业暴露物品、暴露过程、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54.7% ,医生23.2% ,实习生12.6% ,工人9.5% 。 三、暴露原因: 1. 操作者刺伤自己48.4% , 2. 被血液或体液暴露粘膜或皮肤28.4% , 3. 配合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11.6% , 4. 收集或处置医疗废物8.4% , 5. 病人燥动引起4.2%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 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2. 执行安全操作 3. 使用安全锐器 4. 实施标准预防 五、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一)定义: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 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二)特点:1.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三)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1.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 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面罩、医疗废物及尖锐物品的处理等基本措施。 (四)标准预防技术: 1、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令狐采学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④暴露源病原菌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20%(具体见表1、2、3、4)。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

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日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④职业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并立即上报院感科,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院感科签字后进行相应的化验检查及对症处理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院感科 2017年1月5日

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流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流程 答: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措施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挤出伤口附近的血液,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5、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寻求传染病专家指导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 2)、被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寻求传染病专家指导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执行。 3)、被确诊或可疑艾滋病阳性者职业暴露→局部处理→立即抽血→请我院及防疫站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1小时内使用→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防疫站→4周、8周、12周、6个月查艾滋病抗体。 4)、被带有梅毒阳性病人血液的锐器损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四、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管理科对以上感染的医务人员资料进行保存和暴露后进行追踪检测。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④暴露源病原菌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20%(具体见表1、2、3、4)。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日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④职业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并立即上报院感科,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院感科签字后进行相应的化验检查及对症处理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院感科 2017年1月5日

职业暴露流程

GR-02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为进一步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锐器伤等导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使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处理,以降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职业暴露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成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组和专家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感染管理办负责日常的事宜。 (二)专家组 组长: 成员: 三、职责 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部署、协调指挥全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协调物资、防护物品、消毒液;督促、检查科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级别进行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3、感染管理办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并收集、整理、统计相关资料,督导检查临床科室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四、医务人员发生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处理程序 (一)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部位的血液挤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 3、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必要时做包扎处理。 (二)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 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三)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应急处置预案》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置、上报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同时向感染管理办报告(不超过24小时),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上报表(见附件1)。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感染管理办报告专家组组长(分管院长),组织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进行暴露级别的认定(见附件2)。 (四)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 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抗体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正在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继续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3、丙型肝炎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 4、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