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清代后,大家大致才用许慎订的名称和班固订的次序,依次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

诎,即弯曲)

(1)大部分是独体象形、少部分是合体象形。

(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

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一般为实物名词。

人:像人体的侧视形。

女:像交手曲膝跪坐的妇女形

目:甲骨文像人眼形。小篆改横为直,形已失真。

臣:像竖目形。字形画顺服的奴隶注视主人的一只眼睛,本义指奴隶。

自:甲骨文像鼻子形。后加声符成“鼻”,以表其本义。

牛:甲骨文像牛头正视形。

羊:甲骨文像羊头正视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干根梢的树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

申:甲骨文像闪电形,本义是电。

眉:甲骨文像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甲骨文像树上结有果实形。

小篆将甲骨文木上的三个果实省为一个,同时加上饰画“十”。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有如下特点:

(1)独体指事

(2)加体指事

本:本义指树根

末:本义指树梢

朱:本义指树干。后加木旁作“株”,表其本义。

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两腋下加两个点,以指明人的臂腋之处,本义为腋。“腋”是从肉腋声的后起形声字,其声符“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

寸:小篆,又下用一横指出中医所谓寸脉或寸口之所在。本义为寸脉、寸口。因其距手的距离,后借以表示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刃:刀口。

3.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1)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2)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会意字分以形会意(包括异文会意和同文会意)和以义会意

“以形会意”例字:

析: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

秉:甲骨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手持禾

束。

男:从田从力,力像耒形。表示用耒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

妇:甲骨文从女持帚。帚为采集的整棵植物,表示从事采集劳动的女性。本义为妇女。

友:甲骨文从二又,以两只右手在一起表示友好相助。

“以义会意”例字:

耷: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山名。

昶:从日永,永有长义,本义是日长。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特点:(1)是合体字。

(2) 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如:诗:志也,

从言寺声。

形声字需要注意额几个问题:

(1)、省声、省形:声符、形符有时会省略一部分。

梦:不明也,从夕,瞢省声。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

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2)、亦声:会意兼形声

“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亦声”指出取又是这个字的声符)

嫁:女适人也,从女家,

家亦声。

汲:引水也,从水及,

及亦声。

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萍:苹也,水草也,从水苹,苹亦声。

(3)、形符、声符需注意的问题

①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由于用为义符的文(或字)只表示事物的属类,因而它在形声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类名,并不能表示这个形声字的具体含义。

②声符由于音变,到现在也常常不能代表这个字的读音。

③意符不等于部首。(教材第一册p168)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耳”《说文》:“主听也,象形。”本义是耳朵,古籍中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技止此耳!”“耳”是“而已”的合音,相当于现代的“罢了”。“耳”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

形声字是有意符合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以贝维意符的形声字:财货贿资赠赏等等,都是和财物有关的字。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某一形声字的几个意思,则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1)过。《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三国之一”(超过);《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错,犯错误);《论语•公冶长》:“由也,好勇过我”(胜过);《论语•微子》:“楚狂接与歌而过孔子”(走过、经过)。《说文》说:“度也。从辵咼聲。”以辵为意符的形声字和行走的意思有关,可见走过、经过是本义,超过、胜过是引申义,过错、犯错误则是较远的引申义了。

(2)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征伐);又“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旅行);《孟子•滕文公下》:

“什一,去关市之征”(征税)。征是的异体字,作为意符,彳和辵(chuó)相通,大都表示行走方面的意思,可见旅行时本义,征伐是引申义,征税是假借义。

(3)举。《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举矣”(举兵);《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荐);《孟子•梁惠王上》: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举起来);《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全—形容词);《孟子•梁惠王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都-副词)。《说文》说:“對舉也。从手與聲。”段玉裁、朱骏声都说,对举维以两手举之。以首为意符的形声字大都指和手有关的动作,可见举起来是本义,举兵、举荐是引申义,当全、都讲是假借义。

(4)叔。叔字通常表示年少,所以叔父比父亲年少的父辈。但则是假借义。叔的本义是用手拾,《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用的本义。《说文》说:“拾也。从又尗聲。”以又(指右手)为意符也表示手的动作,叔字从又,段玉裁说“于此知拾为本义也”。

在讨论形声字的意符时,第一,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隐身衣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二,从掌握意符辨认本义来说,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第三,有些衣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额意符。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象形字没有象形的意味了,会意字和形声字,有很多不容易分析了。所以在研究汉字的构造,也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 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 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 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古代汉语通论(五) 双声叠韵和古韵通假 一、什么是双声叠韵 (一)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如:“蜘蛛”声母都是“ zh-” “道德”声母都是“ d-” 但是,这两个例子有一定的区别,“道德”,“道”在古代属定母字,“德”属端母字,但两者同属舌头(舌尖中音)音,发音部位相同,也是双声。一般来说,我们把声母相同的叫“正纽双声” ;把声母相近的叫“旁纽双声” 。哪么,“纽”又是什么呢?就是声母,古代叫“纽”,是枢纽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连绵词是双声关系,如《诗经》里就有“玄黄”、“参差”、“踯躅”等等。但是双声的不一定是联绵字。双声是就某一时期具体的音系而言的,如“唐棣” ,在古代是双声关系,现代则分属很不相同的声母,而不能算双声。 (二)叠韵:亦作“迭韵”。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例如:“窈窕”的韵母都是“ i a”,“螟蛉”的韵母都是“ in g”各自构成了叠韵;再如“彷徨” ,前者没有韵头,后者有韵头,但韵腹、韵尾相同,也是叠韵。古代汉语有很多连绵词是叠韵关系,如《诗经》中就有“绸缪”、“仓庚”等等。 但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很多在古代汉语中是双声或叠韵的词,在现代汉语已经不是了,反之亦然。 如:“芣苡”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但现在却不是叠韵。又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而“威望” 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所以叠韵也是就某一时期的语音系统而言的。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双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先秦的声母系统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三)古汉语三十六个字母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这不是先王的制度,这样下去您将会控制不住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齐桓公伐楚 译文: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 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公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秦晋鞌之战 在癸酉这天,双方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摆开了阵势。齐国一方是邴夏为齐侯赶车,逢丑父当车右。晋军一方是解张为主帅郤克赶车,郑丘缓当车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向了晋军。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但是仍不停止擂鼓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一只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忍着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为什么为了伤痛而败坏国君的大事呢?身披盔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是去走向死亡,伤痛还没到死的地步,您还是尽力而为吧。?一边说,一边用左手把右手的缰绳攥在一起,用空出的右手抓过郤克手中的鼓棰就擂起鼓来。(由于一手控马,)马飞快奔跑而不能停止,晋军队伍跟着指挥车冲上去,把齐军打得打败。晋军随即追赶齐军,三次围绕着华不注山奔跑。 韩厥梦见他去世的父亲对他说:?明天早晨作战时要避开战车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因此韩厥就站在中间担任赶车的来追赶齐侯的战车。邴夏说:?射那个赶车的,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却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于是射车左,车左中箭掉下了车。又射右边的,车右也中箭倒在了车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 目录 王力简介 -------------------------------------------------------------------------------- ◇绪论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 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清代后,大家大致才用许慎订的名称和班固订的次序,依次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 诎,即弯曲) (1)大部分是独体象形、少部分是合体象形。 (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 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一般为实物名词。 人:像人体的侧视形。 女:像交手曲膝跪坐的妇女形 目:甲骨文像人眼形。小篆改横为直,形已失真。 臣:像竖目形。字形画顺服的奴隶注视主人的一只眼睛,本义指奴隶。 自:甲骨文像鼻子形。后加声符成“鼻”,以表其本义。 牛:甲骨文像牛头正视形。 羊:甲骨文像羊头正视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干根梢的树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 申:甲骨文像闪电形,本义是电。 眉:甲骨文像眼目上的眉毛形

果:甲骨文像树上结有果实形。 小篆将甲骨文木上的三个果实省为一个,同时加上饰画“十”。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有如下特点: (1)独体指事 (2)加体指事 本:本义指树根 末:本义指树梢 朱:本义指树干。后加木旁作“株”,表其本义。 亦:甲骨文,在正面人形(大)的两腋下加两个点,以指明人的臂腋之处,本义为腋。“腋”是从肉腋声的后起形声字,其声符“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 寸:小篆,又下用一横指出中医所谓寸脉或寸口之所在。本义为寸脉、寸口。因其距手的距离,后借以表示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 刃:刀口。 3.会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1)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2)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会意字分以形会意(包括异文会意和同文会意)和以义会意 “以形会意”例字: 析: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 秉:甲骨文从又持禾,本义是手持禾 束。 男:从田从力,力像耒形。表示用耒在田间耕作的人。本义为男子。 妇:甲骨文从女持帚。帚为采集的整棵植物,表示从事采集劳动的女性。本义为妇女。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二单元通论补充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阅读古书,主要是词汇问题,因为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多义词,而这些多义词与现代汉语又有很大的差异,要一一记住常用词的每一个义项,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词的本义,由于年代久远,往往被压在多个义项的最底层。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造字时代,字形与本义的关系更密切,而弄清了本义,可以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有助于对词义的掌握。因而,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结构。 一、关于“六书” 汉字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如“徒”“行”“章”三个字,启蒙教学和书法教学从记忆字形和安排结构考虑,前两个认为是左右结构,后一个认为是上立下早的上下结构。但如果要从造字意图来分析,就不会这样分析,我们的古人早就学会从造字意图来对汉字进行分析,这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所说的“六书”,下面我们进行介绍。 (一)“六书”三家说 “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是六艺之一,但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到了汉代,才有人对六书进行了阐述,有三家,其名称和次序如下: 班固:形象、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转注、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从三家所解说来看,“六书”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名称稍异,次序也不同。清代以后,一般人在名称上采用许慎的,次序上采用班固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和字例

三家中,班固和郑众只说出了“六书”的名称,而没有给“六书”下定义,也没有举出字例。只有许慎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就在他花21年心血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理论主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在叙中,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下面简要介绍: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段注:“诘诎,犹今言屈曲也。”许氏的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画成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屈曲。物象总是由弯弯曲曲的线组成的,因而在该屈曲之处要屈曲,如“日”是圆的,字形也是圆转的。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按:段注:“有在一之处者,有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为上下,察而见上下之意。”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 按:比者,排比之意;“谊”是“意”的本字;指撝,指意义的指向(“指”即意旨字)。许氏的意思是说,把几类排列起来,合成一个意义,以见它的意旨所在。如“信”可分为“人”与“言”,排比人与言可以知道是信(言语真实)意。“武”由“止”和“戈”组成,排比“止”和“戈”可知是武勇意。(许氏按春秋以后流传的“止戈为武,认为制止战争就是勇武,把“止”解成制止,这是错误的。其实止古文字是脚义,“止戈”是人出征时荷武器,故有武勇之意)。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许氏的用字现在不太好懂。段注:“以事为名,谓半形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许氏的意思大概是,以意义所指的门类为总名,再取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相配而成。如江河都属河流这个事类,水是总名,“工”和“可”则是用来譬况“江”和“河”整个字的读音的。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后代对许氏所作“转注”的定义,在理解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对所举“考老”两个字倒是认同的。在许书中,二字同属老部,亦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五)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 、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 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 (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X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X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X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X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X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与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古代汉语考研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汉语考研资料-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笔 记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书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今本装订成一册,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音读错误八类共5900条。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 4、《辞源》1915年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个部首。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释义先说明词义或用法,然后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有的还引古注对书证进行解释。它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商务印书馆1958年由广西、广东、湖南、河南四省组织修订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反切后面加注声、韵、调地位。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复合词84134条,总字数一千一百多万字。它分四册出版,1979年出版第一册,1983年出齐,1988年又出版了合订本。采用繁体字,按部首编排,208部,最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可以帮助查阅。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显著特点是引书注明篇名。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1979年分三册由上海辞书社出版,1980年又出版缩印本(一册)。全书共收单字14872个,复合词语91706条,总字数一千三百多万字。按部首排列,250部,用简体字作字头,字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