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

论-补充(共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

1、编排方式

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如、适、之、嫁、组、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如《左传成公二年》:“请寓乘。”

《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

夸kuā←苦(k-)+瓜(-uā)

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

一般工具书往往是倾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

1、特点用途

(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

《说文字典》 9353字

《康熙字典》 47000多字

《汉语大字典》 56000多字

《中华大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新华字典》

(2)以词为侧重点

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

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

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

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

应了解齐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很快地找到你所想要查阅的字词,否则效率将很低,甚或劳而无功。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其他工具书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

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例证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意。

2、体例

所谓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这里主要介绍《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和《经籍纂诂》的体例。

(1)《康熙字典》

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①②③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

(2)《说文解字》

这里补充《说文解字》的特点: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

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

(3)《经籍纂诂》

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三)优缺点。还应了解每部书的不足之处。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继承,使汉语古今相对稳定,有相同的一面,因为发展,就形成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就有不同的一面。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词组对这一切反映最迅速,新义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

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

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差异其中有些是一种微殊的异。例如:

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ǐ。

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

访:今义采访访问,古义指咨询。

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江河。

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

2、词义缩小

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

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

3、词义转移

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疾病疾:小病,病:大病

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本节主要是讲古汉词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古汉词的构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致的地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是要了解古今不一致的地方。

(一)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

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占优势,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上古除了个别情况外(主要是连绵字),几乎是一字一词,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它混同于词,只有字的概念,而没有词的概念。这种区别,在把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兵,具卒乘”,现代汉语要说成“修理铠甲武器,准备步兵兵车”。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是六个词,但古汉语用六个字,现代汉语却用十二个字表示,字数翻了一番。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词,如“遂寘姜氏于城颍”的“城颍”;现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如上句的“于”译为现代汉语的“在”,古今都是单音词。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教材中指出,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出现较多,第二种较少(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的词所占的比较不高)。第三种教材中说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这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用并列式的方法组合而成。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以原来的词作为一个词素用偏正式的方法组合成,如“郑”译为“郑国”,“隧”译为“隧道”。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中,译成现代汉语后第二种情况都没有出现,“具卒乘”译成“准备步兵兵车”,“遂”译为“于是”,“缮”译为“修缮”属于第一种情况,“甲兵”译为“铠甲兵器”,“宜”译为“放置”属于第三种情况(“兵器”是偏正式,“铠甲”、“放置”是并列式)。第二种情况没有出现。

古汉语中很多貌似双音词的语言片断,实际上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后来才逐渐凝固成双音词,词组凝固成词有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历史主义的现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现象,不能以今律古,用现代汉语复音词套古代汉语。教材中举了“阻隘”、“险阻”

“婚姻”、“饥馑”、“恐惧”、“朋友”,这都是并列式结构的,类似这种结构的下面再举一些例子加以比较。

英雄

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应劭《人物志·英雄》。

2、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班彪《王命论》

前句“英”、“雄”显然是两个词的组合,文章标题题亦然,后句已经凝固成复音词。

疾病

1、亮疾病,率于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掌养万民之疾病。《周礼·天官·疾医》

3、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小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第一句是两个词的组合,译成现代汉语是: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第二句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复音词,第三句可看作是偏义复词,词义落在“病上”。

除了并列结构以外,其他结构的都有这种貌似现代复音词的现象。如:

1、赵王扫除自迎,引公子而就西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以上是动宾式词组。“扫除”意为打扫台阶,“除”的本义为台阶,“知道”意为懂得道理。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以上为偏正式(前为定中,后为状中)。“秋天”即秋天的天空,“响应”是像四声一样呼应,“响”本义为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

5、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则不辨。

《韩非子·外储说》

6、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以上为主谓式。“身体”意为亲身体验,今成语尚有“身体力行”。“谍报”中的“谍”指间谍,即刺探情报的人,“报”是报告,“谍报”意为间谍报告。

上述双音词组,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不是一个双音词。

总之,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后代的复音词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外,基本上都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

(二)几种比较特殊的复合词

1、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③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④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

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

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③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

⑤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⑥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

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外,孝于内)。

偏义复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和谐的效果。如上述所举十二个例子,第一种情况的第一、二、五几个例子,第二种情况前五个例子,或者本身为韵文,或者虽为散文,但此处要求整句,若以单音形式出现,则显得十分拗口,韵文体中的句子自不必说,散文体中的句子如《出师表》中四个语言片断,前三个每个语言片断均为四个音节,最后一个语言若为三个音节,则看起来不匀称,读起来不和谐。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大为减少,但仍有一些,如“窗户”“人物”“睡觉”只前一词素有义,“干净”是后一词素有义。

2、连绵字

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前面讲过,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几乎是一字一词。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彀觳”(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

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如:

①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1、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

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

朝北窗户→朝着、对着

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

如:节(節)

符节

节制木节

节操竹节关节

礼节节气

节奏

②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

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似链条状,如:

数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习惯

经过超过过分过错责备

③综合式引申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

(三)词的假借义

1、什么叫假借义

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产生的途经有两种: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

莫—→没有人

其—→第三人物代词

笑—→动作

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

2、如何区分引申义和假借义

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 1、编排方式 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如、适、之、嫁、组、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如《左传成公二年》:“请寓乘。”《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 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說文解字》 1、許慎著。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 2、歷史評價: (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 (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 (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 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 4、清代《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三、《康熙字典》 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 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 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 該:[古]完備;[今]應當。搶:[古]撞;[今]搶奪。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去:[古]離開;[今]相對“來”。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

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 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 (2)、詞義範圍的縮小 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 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 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 (1)褒貶義不同 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2)詞義輕重不同 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 3、一些注意 (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 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一、單音詞 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 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 (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 (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 (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 (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 二、複音詞 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 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 、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3、复音词的四大类: 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 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如: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可拆开来讲。 4、辨析同义词: 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用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特指,“析言”。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通论(四) 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转注即引申义。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 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化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 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引申义 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 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I)、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5)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鬟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着。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着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人、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8、加上词头词尾。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一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1)按音序排列。按拼音字母次序怕列,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序,按平水韵106 韵排列。 (2)按部首和壁画排列。 (3)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一)《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按部首排列,分为214 部, 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乙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笔画少的部首排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画数目排列。“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未申七仔酉,八九戌部余亥存。”收字47035 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有时也有古注,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道光七年(1827 年),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述错误2588 条:1981 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大字典》是由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用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全书在体例方面,注音主要采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释义也比较简单,并采用了一些清人的训诂研究成果。 (二)《辞源》《辞海》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 年,编写者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一部与词语为主,兼顾便可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用的是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 个部首,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和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字。单字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的反切。释义基本上是先说明词义和用法,然后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有的还引古注对书证进行解释。

第一单元通论查字典辞书补充

常用字典辞书的介绍:

一是检字音和字义,如《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等 《辞源》《辞海》也是。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即按音序排列(古代大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平声15+15,上声29,去声30,入声17韵,共106韵):《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就用音序检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 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如《现代汉语词 典》就采用以上音序和部首两种检字法。 3、按号码或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是方形的,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种,用0-9 共10 共号码来代表,四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

字四码。 四角号码检字法口诀: 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缺角号码用零补;例外规定“口门斗”(口:6000;门:3700、3710;斗:3400),下角号码内部取(即外围是以上三个字的一类字,例外改取内部下面的笔形作左右下角号码,如:昌:6060;圄:6060;闪:3780;闽:3713;阉:3771;斜:8490;斟:4470;斡:4844)。 其他规律性的,如:“诗”字的号码是0464;又:7740(1740);叉:7740(1740);工:1010;土、士:4010;刀:1722;九:4001;大:4080(4003);七:2271;了:1720;一:1000;上:2110;下:1023;二:1010;人、入、八:8000;卜:2300;几:7721;儿:2201;乙:1771;卓:2140 ;稿:(纺)2092。字:3040 规律摸索:横勾、折勾、提均算横1;撇、竖勾是垂2; 注音——有三种: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康熙字典》释字体例:叶音法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释义:主要是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二是查检词语和典故,如《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是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如《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等。 怎样查字典辞书: 1、必须做好三个准备工作。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辞书的时候,必须先做到三件事: 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四角号码“大”字,旧版为4023,新版为4080。

古代汉语第一册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一册知识点 【篇一:古代汉语第一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一、文选(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 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 乙对荆宣王(三)《礼记》:大同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 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 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二、通论(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 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 《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 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 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 又可细分为哪几类?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 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 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 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 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 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 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 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篇三:古代汉语第一册知识点】 绪论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癿概念,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 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癿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癿作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文选-简体版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文选-简体版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文选-简体版 《古代汉语》是王力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古代汉语的教材,共分为四册。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汉字的基础知识和简单词句,是初学者入门的教材。本文选自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古代汉语的发展和特点。 古代汉语是指汉字的使用历史较长的汉语形式,主要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古汉语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和下古汉语两部分,其间界限通常以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为界。上古汉语是汉字的起源和形成阶段,以甲骨文为代表,语法结构简单,词汇较少。下古汉语则是在前秦时期之后至元朝之前的汉语形式,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法、词汇和用字上。在语法上,古代汉语多采用句式简练,语言通顺,注重词序排列和动宾搭配。而现代汉语则在这方面逐渐趋于灵活多样。在词汇方面,古代汉语常使用古文独特的词汇,有时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其意义。而现代汉语则更着重于实际应用的词汇,更易于理解和使用。 古代汉语的用字特点主要体现在形状和结构上。古代汉字形态多样,有的字形复杂,需要通过记忆才能掌握。而现代汉字则更加统一,结构较为简单,字形减少。另外,古代汉语中常使用的字形有些已经不再使用,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其含义。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 在今天这个信息丰富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现代汉语的学习和应用。然而,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古代汉语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文献和史书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探索中华文化的精髓。古代汉语的学习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和传承。无论是对于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学习古代汉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希望大家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懈,取得更好的成果。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篇一: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一单元汉字 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 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 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1.暖、煖; 2.从、從; 3.备、備; 4.舍、捨; 5.赴、訃; 6.礼、禮; 7.粮、糧; 8.泪、淚; 9.疲、罷; 10.伸、信;

4) 5(《岳阳楼记》)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五、根据下面提供的例句,说明“发”,“约”两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并说明其引申方式。 1.发使使燕(《史记?淮阴侯列传》)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3.君子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 4.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 6.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史记》) 7.朝发白帝,暮宿江陵。(《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8.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楚辞?九章?思美人》) 9.舜发于畎畝之中。(《孟子?告于下》) 10.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11.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经?周南?关睢序》) 12.发号施令,罔不有减。(《尚书?冏命》) 13.大信不约。(《礼记?学记》) 14.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陆游《谢池春》) 15.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16.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17.相如度秦王虽齐,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汉语第一册王力主编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 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 (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笔 记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画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这部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书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今本装订成一册,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音读错误八类共5900条。 3、《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 4、《辞源》1915年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个部首。单字字头下大量收列古今的复音词或词组,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注音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释义先说明词义或用法,然后再引书证或综述引文大意,有的还引古注对书证进行解释。它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商务印书馆1958年由广西、广东、湖南、河南四省组织修订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反切后面加注声、韵、调地位。全书共收单字12890个,复合词84134条,总字数一千一百多万字。它分四册出版,1979年出版第一册,1983年出齐,1988年又出版了合订本。采用繁体字,按部首编排,208部,最后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可以帮助查阅。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显著特点是引书注明篇名。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1979年分三册由上海辞书社出版,1980年又出版缩印本(一册)。全书共收单字14872个,复合词语91706条,总字数一千三百多万字。按部首排列,250部,用简体字作字头,字的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本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如,“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字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通论(三)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 《左传》文选 《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又经过了后人的增益。其最后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鲁史《春秋》的,遂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二百七十年间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左传》善于描绘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情貌与性格,记述外交辞令也颇具文采,这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自东汉以来,《左传》的注本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的《春秋左传注疏》。清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近人王伯祥的《春秋左传读本》(选注)和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题目是根据《春秋》经文后加的。它生动地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统治者母子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势而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

公,公弗许。 郑伯:指郑庄公。郑是国名,姬姓,伯爵,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初:当初。郑武公:郑庄公的父亲姬掘突,郑国第二代君主。武是谥号,公是当时国君的通称。下文“庄公”等同此。申:国名,姜姓,侯爵,在今河南南阳市一带。武姜:武公妻姜氏。 共(gōng)叔段:名段。共是国名,在今河南辉县市,是段的出奔地。叔是当时兄弟间的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序兄弟,“叔”实指时是老三,但有时只表示年少或排行在末。段是庄公的弟弟,后出奔共,所以称共叔段。 寤(wù)生:逆生,婴儿出生时脚先出来。寤,通“”,逆,倒着。惊:使受惊。使动用法。遂:副词,于是,就。恶(wù):讨厌,憎恶。 亟(qì):副词,屡次。弗(fú)许:不答应。弗,否定副词,略同于“不之”。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及:到了。即位:就位,指就任国君之职。制:郑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sì)水乡西,又名虎牢。原为东虢国领地,郑灭东虢后属郑。 严邑:险要的城邑。邑,古代人群聚居地的泛称。虢叔:东虢国的国君。死焉:死在那里。焉,相当于“于彼”,其中“彼”指代制地。佗:同“他”,别的。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唯,副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