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十校联赛”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十校联赛”一等奖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实际流程

一、谁都不能违法

【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

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

(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

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2001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死刑,同时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案例3:某私营企业老板刘某,因长期不缴纳税款,被公安机关拘留。

生:略

师:“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探究2: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案例1:赵某,女,16岁。李某,女,17岁。二人伙同另外三人预谋绑架某塑料厂厂长刘某的儿子刘文(15岁)作人质,勒索钱财。10月24日晚,李某和另外一人携带口罩、绳索、伤湿止痛膏、刀子等作案工具,骑摩托车到刘文就读的学校附近,由另外一人将刘文骗出,把刘劫持到预定地点。接着五人将恐吓信派人贴到刘某家的门上,限刘文的母亲在3日内将4万元钱交到指定地点,刘文的母亲按时交钱领回刘文。

案例2: 33岁的村民管某因本村停电而拨打110,接警后,110遂与供电部门联系得知,该村正在进行电网改造,几天后供电将恢复正常。110随即将此情况告知管某。第二天,管某酒后拨打110,称其不认真办事,有关人员认真解释。管某随后继续拨打,并对其大骂,110的4部接线电话被占满。半小时后,民警赶到,劝其家人好好看管。民警离开后,管某继续拨打,当天一共拨打了158次。第三天,管某又恶意拨打110,当拨到第12个时,被民警当场抓住。

案例3:说法节目遭盗版“今日说法”讨说法

生:略

师: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我们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违反刑法、民事和行政法的行为也是间接违反宪法的行为。

【心灵感悟】------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师: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师: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

【行为提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二、犯罪必受惩罚

【情景体验】―――据中央电视台报道,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2002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探究】------(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

(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生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生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生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师:请同学们结合案例总结犯罪的特征。

生: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前二者的必然后果。

【心灵感悟】------犯罪的特征,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必然后果。

【问题探究】------1、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探究1: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

生:严重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P94)

探究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情景材料: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张某(女)因对“蓝极速网吧”不满而起意报复,并使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安全,致25人死亡,多人受伤,并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均已构成放火罪,后果极为严重。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8月5日受理了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对此案提起的公诉,8月16日依法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3名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及聘请的辩护人均出庭进行了辩护。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8月27日对“蓝极速网吧”放火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放火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处被告人张某(女)有期徒刑12年。

生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生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生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师:案例中对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张某(女)的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生:主刑──刘某某、宋某某无期徒刑,张某(女)有期徒刑12年;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16

教学设计《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的第一框题,法不可违。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理解法律是最为刚性的社会规则,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违法无小事”通过两幅漫画,意在大概了解身边的一些违法行为,引出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详细了解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尊法守法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育,引起学生共鸣,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做一名守法公民。 【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案件比比皆是,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5%以上,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表现出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中学生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懂得违法必究,这些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课堂的重点由“道德教育”逐步转向“道德学习”,即从“培养论”转向了“学习论”。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讲授知识,而是需要学会转变角色,通过对知识的讲解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素养的同事,也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中心问题法、启发式引导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十校联赛”一等奖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实际流程 一、谁都不能违法 【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 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 (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 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2001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核准死刑,同时下达了执行死刑的命令。 案例3:某私营企业老板刘某,因长期不缴纳税款,被公安机关拘留。 生: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 2、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黑白,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教学方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教学课时: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谁都不能违法 教师引导: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

线,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法不可违》,首先,我们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先请看书上事例“小勤拾荒”并回答后面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小勤拾荒”的故事,回答后面问题。(略)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事例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不管违法程度如何,只要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违法无小事。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学生活动:看书46-48页回答展示的问题:略 多媒体展示三类不同违法的概念 学生根据违法的不同判断书上47页上的三个案例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通过对比总结三类违法的不同与相同点 教师引导:展示资源设计: 三类违法的相同点:①都有社会危害性②都是违法行为③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学生活动:讨论填写表格。

法不可违 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

自身行为”总结: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法处罚。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提问:请大家再做判断,小A的行为是否涉及到违法行为? 总结: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甚至是习以为常的小事,已经涉及到违法,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 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和民事违约行为,既维护自己 的权益,又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社会生活中, 要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增强守法观念;要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要做到学法、尊法、守法。 巩固与拓展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的三个案例,完成 违法行为分类的表格。 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如明星起诉侵犯其 肖像权例子,以及校园中起外号的行为,请学生进行 判断。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违法行为,自觉做到守法护 法。 最后提问学生:如果中学生小A未满18周岁,是 否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 展示2020年10月刑法修正案草案进入二审的的 有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有关建议。 让学生进一步重温和 巩固本节课学习的有 关违法行为的分类。 及引出下节课《预防 犯罪》的课题。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学评P46材料分析题。 附: 两件小事: 事件一:校服厂家来我校卖校服,小A忘记带钱,遂借了同学C共180元钱。事后,小A想,反正这位同学家是出了名的有钱,不还也罢。所以,每次同学C提及,小A都说“就这点钱,对你还不是小事一桩?”

事件二:放学后,小A与同学骑摩托车在学校附近公路上乱窜、逆行,被附近巡逻的交警拦截下来,交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小A想,不就是被学校被父母批评教育一下嘛,小事一桩! 两件大事: 案例一: 2017年6月,刘某向好友王某借款30万余元,用于加建自家房子。为保证还款,刘某还书面承诺将其另一栋四层楼房抵押给王某作为借款担保,并约定3年内还清。 2020年6月,上述借款已到期,王某知道刘某的另一栋四层楼房在旧村改造范围,肯定有钱还,但刘某一直拖延不还,并有意躲避他,为此王某将刘某诉至法院。 案例二: 2020年8月19日傍晚,王某的表弟吴某纠集了同村的二十几人拿了木棍到刘某所在的自建四层房楼下大声吆喝,扬言不还钱就砸烂一楼的商铺,二十几人还围堵了楼房旁的通道,围堵村民外出,并把一盏路灯砸坏。由于吆喝声太大,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休息。附近村民见状,立马报警。 案例二变式: 2020年8月19日傍晚,王某的表弟吴某纠集了同村的二十几人拿了木棍到刘某所在的自建四层房楼下大声吆喝,扬言不还钱就砸烂一楼的商铺,其余二十几人还堵住楼房旁通道,严重影响附近几户村民出行,由于吆喝声太大,被围堵的6名村民出来理论,结果吴某及二十几名同伙拿起木棍一起围殴村民,致其中一名村民左手粉碎性骨折,并把周围房屋玻璃全砸烂。其他村民见状,立马报警。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优质教案

(封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 不可违》优质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过渡】开展一日游活动之前,我们得先进行两个小小的普法活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活动一】抢答大比拼 请学生阅读课本46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教师设置抢答的问题:(1)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 【活动二】智慧大碰撞 课件通过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手表不归还,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做出起哄、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什么是违法行为?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善用法律【市一等奖】

善用法律 1 教学目标 通过展示生活案例并在老师引导下回答问题,了解提供法律帮助的服务机构,知道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通过续写情景,理解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会见义智为,树立法治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 教学过程 上一周国家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你知道是什么吗了解国家的时事政治是我们青年学生必须要做的,现在赛一赛:十九大的全称多长时间召开一次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从现在开始养成了解时事政治的习惯。上一节课学习了法不可违,知道了三种常见的违法行为,怎样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情境再现] 中学生小华从超市出来,门口的报警器鸣叫起来,再次通过仍然鸣叫。随后,小华被保安带到一边询问,并强迫小华脱下衣服接受检查。 1. 超市的做法侵犯了小华什么权利 2. 猜测:小华会有哪些极端举动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3. 作为小华的朋友,你建议对方首先通过什么渠道处理问题 4. 协商不成功向哪一专业人士求助他会提供哪些帮助? 5. 小华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请不起律师,他还能向哪一服务机构寻求帮助? 6. 上述方式都无法解决时,最权威方式是什么

7.小华的朋友却说:到法院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事情,只有违法的人才去法院打官司,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什么是诉讼)(1)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使用情况: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目标导学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小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晚上小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歹徒正在进行持刀抢劫,他心想:“作为未成年人,要懂得自我保护;同歹徒做斗争是大人的事情,跟我无。” 1. 评价小华最后的观点 2.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小技巧而不是硬拼小华该怎样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记录。 教师讲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作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了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懂得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未成年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勇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遵守社会规则法不可违51

第五课第1框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的类别。 2.能够形成明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提高自律能力,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分组讨论法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两组图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自主学习 【导】自主阅读教材P46-P51,预习下列问题。 1.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4.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二、新课讲授 问题一:违法无小事 【动】探究与分享一:2023年5月17号,19岁的在校大学生蒋某某在家上网,看到《英雄烈士保护法》开始施行的新闻后,试图挑衅法律权威,在“新浪微博”发布侮辱两名英雄烈士的言论,并称“不会被抓”。 你认为他会被抓吗?为什么? 银川警方接网民举报后,迅速开展工作,将家住银川市金凤区的蒋某某传唤到案。蒋某某对其在网上发表违法言论的事实供认不讳,经民警批评教育,蒋某某对自身的错误言行表示悔过,接受警

方的处罚。最终,银川市金凤区警方依法对蒋某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罚款500元的处罚。 【讲】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动】自主探究一:规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条文,进行连线。 【讲】1.法的作用 (1)指引作用(最首要的作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强制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讲】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动】探究与分享二:仔细阅读P48相关知识,对P47三个镜头进行深入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 【讲】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动】自主探究二:规则:根据投影上的行为迅速举起黄牌(民事违法)、红牌(行政违法)、黑牌(刑事违法)。当投影上出现某一行为时,迅速举起对应的牌子。 【讲】4.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 一看:所违法的法律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单元 第5课 法不可违(含答案)

法不可违 知能演练提升 1.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法律守纪律 B.法律不违法 C.道德守纪律 D.道德不违法 2.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违法行为就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②违法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③违法行为是指一般违法行为④违法行为危害社会,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 3.下面能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图示是() 4.中学生小强在上体育课时将自己新买的电话手表放在球场边,踢完球忘记带走,被同学小东拾得。小强得知后要小东归还,但小东却以自己拾得为由拒绝归还。小东的行为() ①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是犯罪行为②是违法行为,因为他拒绝履行我国民法典规定的义务③是不道德的行为④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5.陈某在校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上闲杂人员一起混迹于娱乐场所,动辄殴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陈某仍不思悔改。一日,陈某潜入某商厦盗窃被抓,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青少年应从陈某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的教训是()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③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善于交益友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6.池某因破坏铁路封闭网被处罚款;翟某因醉驾被判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7.对下面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②要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增强守法观念,不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④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面系统地确定了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对民事活动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②民法典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③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④民事活动是由民法典来规范的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9.小强(化名),17岁,原来在学校表现良好,后来由于结识社会青年,开始变得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无钱上网,小强开始小偷小摸。一次,小强在公共汽车上行窃时被抓,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小强拘留10天的处罚。然而,他恶习不改,更加胆大妄为,由偷窃发展到盗窃。为达到勒索钱财的目的,竟然对邻居家10岁男孩李某实施绑架并致其当场死亡。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我们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怎样做遵章守法的公民?

【部编版初中政治教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2.5.1法不可违

2.5.1.法不可违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 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什么是刑法? 4、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5、什么是刑罚? 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四、预习检测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 A. 不违纪 B. 不违法 C. 不违宪 D. 守纪律 2、违法行为是指( ) A.违反宪法的行为 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 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镇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两人到达盐官古镇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1)小A、小B两人在古镇做了什么? (2)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小A、小B两人这样做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材料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或者照价赔偿给苏某。 材料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通过上面材料,我们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3.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行为表现 教学难点:遵章守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今年的6月,很多足球球迷都比较的激动、兴奋,大家知道为什么呢? 教师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从首都机场人头攒动的接机队伍、酒店门口日夜蹲守的粉丝、工人体育场内的“蓝白海洋”,到霸屏社交媒体的阿根廷球星梅西相关话题,处处洋溢着中国球迷的热情梅西抵达中国!梅西开启个人第七次中国行!北京时间6月15日,阿根廷国家队将在北京工体和澳大利亚进行友谊赛。 教师:2023年6月15日,阿根廷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一位球迷闯入球场拥抱了梅西,赛场安保与其追逐约30秒后,该球迷被控制住并被多名保安抬出了球场。该事件导致比赛中断超过一分钟。 思考:你如何看待该球迷的行为? 教师讲解: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北京朝阳警方通报了“球迷冲进球场拥抱梅西”事件的处理结果:已依法对邸某某行政拘留,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

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冠军奖

法不可违 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北校黄元媛 一、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极易受外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及时有效地对他们加以引导。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整体设想 本课分“勿为小恶”、“慎思明辨”、“学以致用”三篇进行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意与时政相结合,本课以“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两句古语导入新课,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体现了本课程的时政性和生活性,同时也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学中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教学中选取违章停车的案例以及生活剧场,引发学生思考,自由发言,总结出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危害、违法后果等知识点。再通过“小试牛刀”环节及时对重要知识点加以强化巩固。最后在拓展空间《小王的权利》的分析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三、法治教学目标及其重点、难点分析 (一)法治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到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做一个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能力目标: 学生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能够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从而锻炼了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同步练习(附答案)

5.1 法不可违 一、单项选择题 1.网民新编《中国人民过马路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冲到马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大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改变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这种无视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是()①一般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数名省部级干部一审宣判,这其中有被判无期徒刑,也有被判有期徒刑的……材料表明()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官员违法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我国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马某被人雇佣从事驾驶挖掘机的工作,因迟迟没有拿到工钱,于是向挖掘机的发动机机箱和柴油箱内倒了两袋红糖,导致该挖掘机受损,被法院判决赔偿被害人损失6万元。这一案例说明()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③与老板协商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拿到工资的最后屏障 ④合法权益受不法侵害时,正确的方法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A.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5.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B.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C.凡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6.2017年11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除了经营者对自己产品的虚假宣传,帮助他人进行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等行为,也将受到严厉查处。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②法律县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