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为大家准备了《法不可违》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比如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根据回答,我会适时点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运用学生身边常见到的行为现象引出课题,可以更好地让同学们关注课堂,进入到即将所讲的内容当来。而且在课堂的伊始,就创设情景,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参与课堂。

【过渡】因为开展一日游活动,需要让同学们对法律、违法行为等概念进行理解,所以设计了两个普法的小活动,解决第一个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活动一】抢答大比拼

请学生阅读课本46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我会设置抢答的问题:(1)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

学生回答完毕后,我进行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这个活动是自学加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进行学习,对学习的结果检测充满竞争性。既能传递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这就进入到第二个活动。

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

【活动二】智慧大碰撞

课件通过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手表不归还,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做出起哄、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

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赵某多次持刀抢劫小学生的赃款一千多元,法院认定其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刑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什么是违法行为?

②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我会总结讲述:三则案例,相同之处都是行为主体做出了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同是受到惩罚的法律依据是不一样的。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如欠债不还的行为、捡到物品不归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乱涂乱画破坏文物、扰乱机场秩序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偷窃行为等。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让难懂的法律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

【过渡】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但对违法行为具体的表现这些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还不了解,需要有警醒教育,

这就正式进入到司法一日游的活动中来,首先是去看看铁警如何说。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铁警行动

播放有关高铁违规行为的视频。视频内容如下:

今年高铁霸座男、霸座女、霸座老人、女子扒高铁、乘客在高铁上吸烟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20XX年8月21日上午,在从济南站开往北京南站的G334次列车上,一名男性乘客霸占着另一名女乘客的靠窗座位,不愿坐回自己的座位。当事女乘客叫来列车长后,该男乘客自称“站不起来”。列车长问其是否身体不舒服或者喝了酒,对方回答:“没喝酒。”列车长问:“没喝酒为什么站不起来?”对方称:“不知道。”并表示到站下车也站不起来,需要乘务员帮助找轮椅。他拒绝坐回自己的座位,并称让女乘客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车。劝说无果后,女乘客被安排到商务车厢的座位,直到终点。9月19日,在永州-深圳北的G6078高铁上,本应坐在靠走道位置的女乘客周某某,执意坐在靠窗的位置。列车工作人员与其进行反复沟通,但她仍不肯让出座位,并称“谁说这个位置不是我的?位置上写了我不能坐吗?”

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内容,如果你是铁路公安警察的话,你会怎么做,并进行思考:

(1)这些乘客的行为是哪种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如果不惩罚的话,会带来什么后果?

(2)若是这些旅客承担违法的法律责任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种违法行为你身边的还有哪些,进行举例说明。

点名请学生的回答,他们可能给出的答案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霸座行为扰乱乘坐秩序,扒高铁在高铁上吸烟影响高铁运行等;依法调查取证,认定其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对周某某处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两名霸座乘客将自公示期满无有效异议之日起,180天内无法购买任何类型的火车票;常见的还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护网、殴打他人等,需要承担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降级等;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我进行小结:看似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自以为小错,实则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比如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运用角色定位的方式,转换看待问题的立场,更好地进入角色带入,给出更加客观的答案。

【过渡】接下来就进入到民事违法行为的学习,假设我们到了法院,看看王法官今日说法。

2.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二】法官谏言

多媒体呈现两则案例。

案例一:据统计,在明星涉诉的肖像权纠纷案件中:医疗、美容机构侵犯明星肖像权的,共计258件,占比达73%,成为明星肖像权纠纷的主要制造者,而且他们更喜欢利用女明星的肖像做宣传。信息科技公司侵犯明星肖像权的有37件,占比为10%,案情大抵为:侵权人在其设计的网页中未经授权使用了明星的照片,且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比如艺龙网微博发布葛优躺照片等。

案例二:非京籍毕业生梁某,通过应聘的学校获得事业编制和北京市户口,与学校签订的聘用合同为7年,但在工作一年后,他就离职。20XX年10月31日,通州法院判处梁某支付学校违约金11万元,人才引进费20万元。

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及课本内容,如果你是一王法官的话,会给出是谏言呢?小组合作,请设计你的谏言,要求:指出案例中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依据是什么,对公众有什么指导性。

邀请小组代表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明星状告一些公司是侵犯了肖像权,学校提起诉讼,是因为梁某违反合同。所以当事人侵犯了民事权利,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为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总则中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比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遵循自愿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等。

我会进一步解释: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有债权、

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姓名权、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学生对民事违法行为的了解相对比较少,这里就运用明星状告侵犯肖像权的例子和大学毕业生违约的例子,这就更加地贴近学生所关心的和所关注的,发现民事违法行为也在我们身边。

【过渡】了解违法行为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违法,这就来到了倾听法律宣传大使建议这个活动。

3.遵章守法社会和谐的保证

【活动三】我是法律宣传大使

小组讨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请以法律宣传大使的身份来进行阐述。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之所以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和难点。

【过渡】一日游活动即将结束,需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为此我设计了这个小互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活动】火眼金睛

课件呈现案例:

20XX年11月2日,重庆公交坠江案原因公布:乘客坐过站与司机激烈争执并互殴造成车辆失控,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最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乘客刘某和驾驶员冉某的互殴行为与危害后果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两人的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已经触犯《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即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有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的,以其遗产偿还债务。因此,本次事故中其他无辜遇难的乘客家属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乘客刘某、司机冉某的家属和公交公司三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

设疑:乘客与司机的争执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这是哪种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般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有什么区别?

找学生进行回答,我会解释: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情节严重程度不同。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别冲动,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减少社会悲剧的产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最后我会提出希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树立行为底线,不要触犯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拓展作业:预习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预防犯罪》,思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何区别。

我的小结与作业比较简单,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的是思维导图的模式,框架比较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难点。

《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 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 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 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 1.违法无小事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备理念 教育教学新要求,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适应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文化基础为需要,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必备能力的三大基本要点构成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形成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必备的重中之重,这种关键能力是学生在实现公众参与时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必要前提。为此,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课标要求 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一、成长中的我部分(三)心中有法 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内容安排:本框题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从而开启下文。通过展示违法行为的镜头,剖析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通过探究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通过分析“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都是民事违法行为。本框题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法不可违》说课稿

5.1《法不可违》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程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的第一框题,法不可违。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理解法律是最为刚性的社会规则,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违法无小事”通过两幅漫画,意在大概了解身边的一些违法行为,引岀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详细了解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 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尊法守法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育,引起学生共鸣, 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做一名守法公民。 【说学情】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案件比比皆是,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5%以上,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表现出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

严重!因此,让中学生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懂得违法必究,这些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课堂的重点由“道德教育”逐步转向“道德学习”,即从“培养论”转向了“学习论”。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讲授知识,而是需要学会转变角色, 通过对知识的讲解升华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素养的同事,也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 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说教学方法】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中心问题法、启发式引导法 2、学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 2、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黑白,增强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教学方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探究性学习。 2、教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启发诱导、讨论探究式。 教学课时: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谁都不能违法 教师引导: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

线,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法不可违》,首先,我们探讨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先请看书上事例“小勤拾荒”并回答后面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小勤拾荒”的故事,回答后面问题。(略)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事例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因为谁都不能违法,不管违法程度如何,只要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违法无小事。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学生活动:看书46-48页回答展示的问题:略 多媒体展示三类不同违法的概念 学生根据违法的不同判断书上47页上的三个案例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通过对比总结三类违法的不同与相同点 教师引导:展示资源设计: 三类违法的相同点:①都有社会危害性②都是违法行为③都要承担 法律责任 学生活动:讨论填写表格。

法不可违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教与学活动过程个性修改 情境导入: 第一环节违法无小事 活动 1:知法律作用 观看视频:球迷小伙冲进球场拥抱梅西 观看视频思考评价这位球迷小伙的行为,并谈谈对我们的警示。 总结: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禁止 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会受到惩罚。 活动2:析违法类别 镜头一:6月19日,在浙江宁波,小徐丢了一部苹果7手机, 联系上捡到手机的某中年妇女后,对方开口索要2000元酬谢费。双 方见面后,为表达谢意,小徐送上了一筐杨梅,但说最多给500元酬 谢费,对方一口回绝,无奈之下小徐报警。法院判决中年妇女限期归 还手机。 总结:行政违法行为的特征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 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 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 处罚。 总结: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镜头三:7月2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原 党组书记、主席汲斌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汲斌 昌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生活纪律,构成严 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 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总结: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第二环节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3:谣言止于智者 观看视频思考:思考:材料中大V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你还知道 哪些类似行为? 小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 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行为。例如:霸座、酒驾、噪音扰民。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 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 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活动4:众说纷纭: 列举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思考:以上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承担 什么法律责任? 小结:民法规定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 和人身权。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 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1.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提示: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分享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例?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说课人:南川中学杨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对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进一步学习,也为《预防犯罪》的学习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也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意识,增强规则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目主要是带着导行的目的让学生警惕身边的常见的典型的违法行为,从而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1)从身心发展来看:八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法制观念淡薄,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不断攀升,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能分辨违法行为,知道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学生敬畏法律,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养成守法意识,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学会分辨违法行为,知道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3)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违法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几种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教案-统编版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

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安全,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 (三)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四)警惕和远离违法行为 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这里所说的险情是指水灾、火灾、车祸、地震、塌方、匪警、疫情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_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 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犯罪的特征 (3)我国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2.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具、课件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和周围的人开玩笑吗?开玩笑会犯法吗?去年在温州飞机场有一位男士就因为一句玩笑话,把自己送进了班房,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听听今天的新闻播报。 多媒体展示:新闻播报男子开玩笑称飞机上有炸弹被拘留9天 2014年1月18日,温州市公安局机场分局证实,一男性旅客对机组工作人员称自己的随身行李中有“炸弹”,导致航班延误近两个小时。昨晚,该男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处以治安拘留9天的处罚。 讨论:1、该乘客的玩笑犯法吗?为什么? 2、该案给你什么警示? 教师小结:玩笑本身不犯法,但如果玩笑给他人、社会带来了危害,玩笑就会触犯法律。该案中的乘客正是因为不懂得这种行为也会触及法律所以做出了违法的行为,看来,要想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在《法不可违》中了解有关法律知识。(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认清违法行为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三则案例并回答问题。 思考:

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授课内容:教育部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二、授课对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中,第一节《成长中的我》,心中有法里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帮助学生梳理法律、违法、犯罪的概念,知道社会秩序的含义,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做到维护规则、遵守法律。根据教材具体分析,本节课须掌握以下内容: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违反治安管理法律 2.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表现: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和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3.如何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多处于13-14岁期间的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会自发的思考问题,但是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在情绪上有不稳定、起伏较大、易冲动的特点;在态度上极易受到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且对法律和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加上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会有特别想表现自己的欲望,导致极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帮助学生树立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非常的重要。 五、设计思路 (一)导入环节(2分钟) 本节课以监狱的部分生活实录视频导入,借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彰显本课内容的严肃性,引出本课主题——《法不可违》。 (二)自主学习(4分钟)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如违法行为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等,并整体感知本节课内容。 (三)合作探究(6分钟) 根据本课重难点分布,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重点内容的探讨学习,把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