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之比较

中西医之比较

中西医之比较
中西医之比较

态。中医治疗效果以稳定病情, 带瘤生存 为特色,而不是或很少是直接杀灭癌细胞。其有效病例的疗效特点与西医治疗最大的差别是治疗后瘤体缩小不明显或缓慢,但自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提高,总的生存期延长;虽然近期有效率低,但是远期稳定率很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特点,仍单纯以 无瘤生存 的观念来进行评判,就有可能会陷入中医药治疗肿瘤没有疗效的偏见中去。

病例:刘某某,女,宫颈癌化疗后。患者2008年12月第1次就诊,诉小腹不适,阴道有黄白色分泌物,量少,无异味,疲乏无力,口干,无咳嗽、咯痰,失眠,纳可,小便可,大便干。舌质淡红,苔黄白腻,边有齿痕,脉濡滑。复查scc1 5ng/m l。

根据患者舌苔、脉象及症状、体征,处方如下:党参、茯苓、炒白术、白扁豆、陈皮、炒山药、薏苡仁、鱼腥草、半边莲、白豆蔻、杏仁、熟大黄、砂仁、八月札、合欢皮、莲子肉、紫石英、白花蛇舌草、麦冬、五味子、鸡内金,14剂,水煎服,每日1剂。第2次就诊诉服上剂中药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要求继服14剂。第3次就诊,诉双目干涩,偶有头晕,双手足干燥,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白,脉滑。复查scc0 9ng/m l。处方如下: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川楝子、麦冬、枸杞子、白芍、野菊花、怀牛膝,14剂,水煎服,每日1剂。第4次就诊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复查scc0 6ng/m l。继服上剂中药14剂后停止服药。

由此可见,中医治疗可以降低肿瘤标志物的水平,重要的是中医治病的思路,而不是简单的应用中成药抗癌。所以,应该正确理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及治疗特点,正确对待中医的抗肿瘤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从中受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医科(100021)

中西医之比较

杨滨*

中医与西医(或说现代医学)是两门不同起源、流派的医学系统,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实践造就了中医,浓缩、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而西医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浙成独立的医学体系并迅速发展,主要是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渊源。这两门各自独立的医学系统存在巨大的差异及互补性,当然也有其共性,但探索其差异及互补性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也许,经历几十年几百年后才能达到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结合。但其间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 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

笔者根据20年的临床与中西结合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与细节分析如下。

1从医学与哲学的关联

中医普遍运用朴素的哲学思想,高度总结概括实践经验,从理论基础到临床应用都有高度的理论指导。西医则以实验室、统计学为科学依据,强调数字化,便于管理,缺乏哲学思想与思维高度,容易误入歧途。

中医从宏观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提炼医学,对微观的分析也是概括性的。中医有许多关于纯理论的研究探讨,以理论指导实践,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有粗线条、大方向的理论,西医缺乏纯理论的探讨,实践总结出理论再指导实践,每个理论线条细小或 瘦 ,中医已经跨越3个阶段,第1阶段: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第2阶段:理论!升华!推理演绎出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第3阶段,理论!衍生或派生出分支理论。而西医还未进入第2阶段。

2从方法论的角度

中医以 取类比象、模糊数学理念 等方法,纵横比较,多信息提炼,强调 悟 而西医采用 数学统计、数学模型 ,直入人体,不理会其他,简便直观。

中医以 取类比象 为一代表性方法,缘于对生活、对环境、对自然规律的归纳综合而得出,其归纳性不低于自然规律的级别,反而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横向综合分析。而西医的数学统计、数学模型,使得事情事实变得精细,有好处,但越来越多的诸如 阿司匹林 的研究路上派生出许多 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 等理论,就像细根上的芽,还未生长并与其他根系交织在一起,更未汇成大根、大系、大干,有待于进一步生长、发展、汇总。

中医的模糊数学理念,体现人类的智慧,认知能力的提高,高度的综合概括能力:是在完成对粗细线条及网络的探索之后,对散在、凌乱的信息加以整合、归纳、提升而得;是建立在粗细线条网络等骨架建成之后的进一步探索,或说更高级的思维体现,也即在骨架之上进行肉、皮的丰富、完善。西医目前缺乏或正在建立此类观念,比如较早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具备十几项标准当中重要、次要标准中的几项,其实就是这种迹象。

中医更需要 悟性 ,因其富于概括、演绎、取类比象,需要更丰富的综合知识、想象力、理解力、推理等能力,需要更广博的知识,有一定难度或说难得真传;但其更具创造力、潜力,更为饱满、更为意义深远。而西医更为直观、易懂、易于学习,却缺乏想象力、冰冷、较乏味,缺乏创造力、衍生力。

3从思维框架分析

?

55

?

中医杂志2010年6月第51卷增刊1Journa l o f T rad iti ona l Ch i nese M ed i c i ne,2010,V o.l51Supple m ent1

中医从人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角度,注重患者的自身感受,注重远期目标,天人相应的和谐统一。

就整个独立个体而言,中医在与环境的斗争中,重在调节自身的免疫力,顾护正气,认为 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 ,抓住了疾病的实质。而西医则重在打击 入侵的外邪 ,打击细菌,应用各种抗生素;应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强制免疫。西医抓住疾病的共性之一, 微生物 致病。另一角度揭示了 邪气 的存在,为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注意脏器之间的相互关联,整体观,生克乘侮,注意不治已病治未病;应用五行、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阴阳消长等理论来解释脏腑间相互关系,揭示作为整体的人生理机能,同时给治疗带来全新的角度、完满的视野,不易偏叵,虽然尚有欠缺。而传统西医大多重视单一脏器代谢功能,直到近年来诸多的综合征,如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肺肾综合征、肠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等等,才有了新的一页。

4数据信息方面

中医受封建礼教等的影响,以望闻问切为其诊察方法,以脉象、舌象为特点;欠缺类似于西医的完整体检方法、工具。但对比西医,有其独到的诊察内容,或说可以弥补西医不足的内容。西医以望、触、叩、听为其诊察方法,有听诊器、血压计等工具,脉、舌象等为其薄弱之处。

中医拥有经络、穴位、体表投射(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等脏腑联系机制。以舌象、脉象等外部全息为外征而推内部病变。西医则拥有神经、血液、体液、内分泌等脏腑联系机制;以磁共振、CT影像、血液化验、内镜、B超等一系列精确检查结果为诊疗依据。

中医杰出的、特色的为其信息联系方式,经络为其独到的信息网络,与现代解剖学的神经血管交叉50%以上。经络是介于神经与内分泌之间的第3种信息传导模式。而西医的神经内分泌等现代解剖、生理生化的进展揭示了许多另一角度的信息联系机理、机制。

5治疗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治疗,需要悟性、想象力、理解力,强调个性化治疗,一人一方、一时一方,富于人文关怀;从轻重缓急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西医则强调辨病治疗,直观;强调病种治疗,较为生硬;从轻重缓急上,治标为主或兼与治本。

药物方面:中医自然药物多,讲究君臣佐使,作用于疾病的不同位点,协调统一,讲究团队精神,组成复杂,不易分析。

康复的概念:中医的理念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指精神情志的康复、指正气的复原,强调自体感觉的恢复正常。而西医康复的理念、治愈的标准,在于疾病症状体征的消失及化验值的正常,近年来才开始把治疗终点转为病死率、生存率、本体感觉的舒适度等真正意义上的恢复。

社会效益:中医社会效益好,中国的几千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反复实践、应用的结晶。西医则仅几百年的时间,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但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提升。

发展:中医发展较慢,尤其近一二百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科学的冲击。西医则近一二百年发展快,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

以上因本人阅历、知识有限,仅粗浅所知概述一二,很多没有细说或概括在内。真正的现代医疗艺术是博取中西医之长,不断把中医融入西医,把西医融入中医,建立独立完整的中西医理论,成为一种更加全面的科学。

*福建省汀州医院内一科(366300)

试以运气学说探讨2009年(己丑)的气候变化和疾病

江锡权*

#内经?中的七篇大论,即运气学说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研究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气侯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又引起人类疾病的发生,进而延及五谷的丰欠、六畜的繁育以及草木虫兽的盛衰。下面是#六元正纪大论?关于2009年的一段经文: 太阴、少宫、太阳。风消胜复同。同正宫,己丑太乙天符,其运雨、风清 。2009年是己丑年,天干为己是阴干,地支为丑是阴支。2009年的主运、客运见附表1,主气、客气见附表2。上段经文有三方面涵义。%主一年的中运是湿土,阴年运气不及,故为少宫。司天也是太阴湿土主上半年;在泉为太阳寒水,主下半年。&岁土不及之年,木气乘之,风气流行,脾土受克,土受木克,其子燥金,下半年来报复,燥气胜行: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摇复、肌肉瞤酸、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黄今。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肋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黄今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 。这是今年气候可能运行的一种模式。?土运上见太阴为天符,土运临丑为岁会。天气、中运、岁支三者一起会合, 三合为治 ,是 太乙天符 。运气同化,是同类化合的意思,既不太过,又非不及,不用 太 、 少 而用 正宫 ,为平气之年。

?

56

?中医杂志2010年6月第51卷增刊1Journa l o f T rad iti ona l Ch i nese M ed i c i ne,2010,V o.l51Supple m ent1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主动去了解医学,关注自己的专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对于一个新兴的专业,她还没有成熟,至少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我们这些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终究也是处于一种迷茫的境地。下面结合文献谈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一些浅薄认识。 且看目前医学界对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它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医与西医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要在这两派医学中诞生出另一派医学,犹如父体跟母体通过受精结合产生另一个新生命一样,需要通过这两者的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时,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够结合,否则就无异于强奸,这样产生的结果是不和谐的,不理想的。 无论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预防与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做贡献,只是其方式不一样而已。因此,大家应该坐在一起商量商量,好碰撞出一些火花,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产生较完美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不应该固执的偏于某一方。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且不谈《内经》有多么的神奇,多么的伟大,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就是其一大特色。而这恰是西医所欠缺的或做的不够好一方面,因此,学西医的人就应该虚心体会其精华。 西医也不差,随着近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不仅对人体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也了然目下。这也恰是中医之不足的地方,因此,学中医的人就应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完善。通过各医学家的努力,在诊治疾病中,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结合,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从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逐渐形成并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体系,源于中医,胜于中医;源于西医,胜于西医。

中西医思维差异

中西医临床思维的差异 【摘要】中医和西医源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两者相互包容,兼容并取,并无贵贱之分。中医诊断目前面临着西医的巨大冲击。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思考并展望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以提高中西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现代化。 【关键词】诊断学;中西医思维研究 当前中医学科的划分就与古人思想差异很大,所以到底中医是什么,还根本没搞清楚,怎能去跟西医比较。按照古人的思想,中医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划分中,应包括,中医天文学,中医生态学,中医人文学,三种学问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天,地,人三种学问。天文就是研究六十甲子纪年中,天体运转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古代以一百八十年为一个三元甲子,太阳系会出现,日月,金水木火土成一直线的排列的自然天象,也就是尧典中所载的以齐七政[1]。我们设想假如,天体运行的磁场对人体作用真很大的话,那么在一百八十年里,每个行星运转的位置不同,对人体的生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是中医天文学应发展的学科,应当深入的研究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影响。中医人文学,主要是研究中医中蕴含的人文的哲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内经上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那么不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理变化呢?也是需要我们做大量研究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动物模型的研究上,还是要以中为本。 1中医与西医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中医追求的是道,西医追求的是真理。道法自然,道是自然很接近的,那么真理是从自然中来的,当然范围比道小,那么中医比西医范围大得多了。在中西对自然和世界认识不同的情况下,以西医思路,来指导中医的发展是对中医偏面狭隘的认识。现在科学很发达,但关于人体质,仍有很多难题无法解释,中国人跟西方人的体质的巨大差别的,西药就一定更适合中国人吗?内经云,西方人肉厚,药多用毒,可见西方之药,对于国人体质是偏于毒药的,长期应用的药物依赖跟,副作用时期不可回避的事实,以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医不就要就要变成毒药中医了? 当前的科技水平,中药仍是不可复制的.中药的研究只能提炼,还无法生产,这种情况在清朝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中医是一种牺牲自我,尝药方法,做的是真人的体验。从神农氏尝百草,历代名医都亲自采药,尝药,感受其归经与性味,都源于一种圣人的崇拜,中国的圣人就相当于西方耶稣,这种方式就好像西方耶稣留下的真人人体试验,如果有的话西方人也是不敢反对废弃的,肯定也是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_王道成

参考文献 [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 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修回日期:2009-08-19 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 [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 病分册,1997,24(3):22. [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 [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 151. [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 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王道成1,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 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 WAN G D ao-chen g1,2 (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 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 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 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 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 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中国附带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军峻岭,隔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文化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柱子败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重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请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在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就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着频繁的沟通,加之战争接连不断,民族的大批迁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处于经常性的交汇,融合和替代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很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这些特征促进西方医学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3世纪的罗杰尔·培根确立了实验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采用。哲学都给西医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近代西方医学中,原子论思想进一步演化成生物还原论,把宏观的机体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物理化过程,并以后者阐释前者。另外,注重形态结构的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从古希腊的希罗费罗,到罗马的盖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维萨廖氏等体现了上述思想发展的一贯性。广泛运用实验又是近代西医学取得一系列长足进步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中医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解身体的阴阳平衡。这种理论来源于《易经》,也可以说《易经》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动地为静,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注意:一定要交合)。所以从《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人也是一样,所以在中医看来人体的阴阳一旦失衡就会生病,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失衡重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要寄一封信给某人,其信的地址书写方式一定是这样的,即:某某号某某街某某城市。和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生也和这种思维方式分不开。即从某一单一的现象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比如:现代科学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之后,然后又研究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怎么组成了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性,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等,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很难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带来很多弊端的根本原因(哪些弊端后文有提及)。回过头来看看现代的医学,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和其他的现代科学一样,带有了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就是它同样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忽视了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整体特征,忽视了生命同样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一个失去生命的尸体可以告诉你人体的结构特征,但是

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

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 中医和西医是近年来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渐渐的越来越被忽视,因此近年来中医开始努力发展,虽然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仍旧十分缓慢,但也有很大的提升。 中医和西医都能治疗疾病,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中医的优势有很多。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如感冒:老年、小孩、男人、女人治疗手段不一样。所以说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而西医很多时候看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西医的研究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治疗。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并且注重追查实际的病根。 中医认为人是变化的病也是变化的。如感冒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小儿、大人是不一样的。刚感冒时的症状吃两服药后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治感冒开的药不要太长,尤其是小儿一两付就变化,大人最多开两三付。而西医的却是恒定的,解除不同疾病导致的相同的症状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 中医有时候治疗疾病十分缓慢,就是因为中医治疗很曲折,而西医是直接的,比如胃痛就直通,中医是不行的,是不能治好病的。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腹痛的患者一定要检查,有没有胃穿孔,有没有坏死性胰腺炎,所以不能单纯止痛,掩盖病情。 西医治病,诊断清楚,治疗明确,有时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目前在医学上有很多慢性病,西医治疗无能为力,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病可以发挥中医的优势,使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不必终身服药,而且有很多患者可以治愈。 中医价格十分低廉,只有医生的挂号费、医药费。而西医还有各种辅助检查的费用等。正是因为中医的低廉,而使得许多中医院为了生存开始兼顾西医,还有的中医师转行去了西医,中医缺乏人才,也缺乏人员。但是国外对中医却越来越重视,各种待遇也比国内好,一些中医人才也流失到了国外。从药物治疗来看,西药的优势是方便,长于急救,中药的优势是处方加减灵活,长于调养。 无庸讳言,辨证施治虽有其特长,然而借鉴西医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更能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譬如中医碰上某些必须借助于西医现代化诊断手段的病例;实际上是同样毫无例外地采用透视、化验等方法的。如传统的诊脉,可以大致看出哪个脏腑有问题,虚证和实证能分得开。但要看血色素是多少,血压多高,只能从西医方面来说了。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 中医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医师。而西医只需要几年就够了。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用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势。但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提到中医,就会想到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随着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 n medic ine origi nated in an cie 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 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 nee to the healthy, thi 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 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 onal state, the en vir onment, diet, exercise, gen 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Chin ese medici ne theory system in in 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 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 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 itially formed sig ns.

中外医学史

1 / 8 1、砭石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针刺工具),主要用来切开脓肿,排脓放血,清除腐败。 2、五药:草木虫石谷 3、酒为百药之长,其药用: 1)最早的兴奋剂(低剂量)、xx 2)通血脉、养脾气、厚肠胃、润皮肤、驱寒气、消毒杀菌 3)作为溶剂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 4)行药势(作为药引) 4、汤液的意义: 1)是整体观在药物学方面运用的具体体现 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创造了条件 3)为以后方剂学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5、《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6、《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论述经络学说的文献。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xx时期。 8、《黄帝内经》的内容: 1)整体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人与社会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2 / 8 2)阴阳五行学说在天地运动规律、万物变化规律、人体结构、医药学理论的运用 9、《难经》强调“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命门之说。 10、《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载药365种。 11、《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 1)创三品分类 2)总结药理 ·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xx的组方理论 ·剂型理论 ·服药时机理论 3)阐述了临床用药的基本指导思想 4)正确分析和科学记载了大量药物的功效 12、《伤寒杂病论》分为记载外伤部分的《伤寒论》,记载内伤部分的《金匮要略》13、《伤寒杂病论》被誉为“群方之祖”对方剂学的贡献: 1)提出了较为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 2)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因病制剂) 3)记载了大量有效方剂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摘要: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医学之间理论和技术的差异,引起了科学界、医学界、哲学界、政治界的纷争和较量,中医药因此而数次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多种文化、多种学科支撑的今天,这种简单的存废讨论似乎有些太过极端。面对中西医学的矛盾和差异,应该从源头加以消解,剖析其中西医差异形成的历史脉络,比较和分析地域及人文环境因素和思维与语言环境因素在其中发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差异,消除差异,实现中西医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医;西医;起源;差异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和西方科学大规模地传人中国.面对这种与自身传统知识体系迥异的新的知识体系的挑战,许多中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仍然试图像以前吸收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将西医和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融会贯通。于是,“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主张纷纷提出,形成了近代中西医融通的三次高潮:“衷中参西的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中医学”。遗憾的是,这些主张或者策略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赞同,甚至有些人以“中医不科学”为由数次提出了“废止中医药”的口号,使中医药陷入生存的困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废除中医”,并称“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甚至国家重要领导人也不得不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正言。其实,面对生存危机,中医药界在奋起辩护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这一切争论都是中西医固有的理论和学说差异而导致的,化解危机的途径应是加强沟通和理解,这需要全面、深人地研究中西医差异的根源,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其学说发生和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其差异,从根源上消除其差异,从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 中医和西医分别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差异之大融和统一之难成为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近百年来,这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矛盾聚焦于中国,其间争鸣和交融引发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并日益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考察中陌医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三个非常清晰的阶段: (一)差异萌发阶段的中西医学 公元5世纪之前的1000多年(在中国是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的北魏,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中西医学差异的萌发阶段。这个时期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从整体上说,两者很难分出高低。就医学而言,早期中西医学具有共同特征,如被动性、非理论性、经验性、无地域性等,其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求食活动与医药知识、巫术活动与医学渊源、朴素原始的解剖知识、医事活动等都以临床实践和对人的整体认识观为基础,强调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忽略实验研究等,都是从人类求生的本能荒漠中走过来的,两者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期间。东西半球北纬45。附近的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区域,分别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中国有以黄帝名义著述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和盖伦的17卷本解剖学巨著《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将其进行比较,两者较相似,但更应注重它们之间隐而不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医学将阴阳、五行、元气等学说转化为医学理论,古希腊医学将原子论、元素论等转化为医学理论:中国医学以元气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古希腊医学以原子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发展了辩证论治,古希腊医学注重结构性病变,发展以解剖为基础认识疾病。也许这两个医学体系在建立时期所萌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技巧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某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某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该研究对该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近3年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主要 针对该院政策支持不够、中医理论继承薄弱、中医人才的缺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市政府提出的中医药治疗政策和该院的激励机制、人才引进,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等对策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促进该院中医临床运用及可持续发展。 标签:中医发展;存在问题;对策;中西医结合医院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approximate 3 year’s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CM in our hospital. Mainly focu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our hospital insufficient policy support,weak TCM theory,lack of talents of TCM,an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treatment policies of TCM established by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strategy of incentive mechanism,talent introduction,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alents of TCM cultivation,which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TCM clinical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hospital. [Key words] TCM development;Existing problems;Strategy;Combin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在西医标准化、科学化等的冲击下,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因此,应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正确的应对政策与措施,使中医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振兴中医药事业,使其蓬勃发展[4-5]。现对该院中医近3年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1 2014年前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支持不够 目前很多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遍存在以经济效益为主而“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6-7]。尽管该院拥有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和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中医治疗在临床中的运用较多。但因该院实行政策如:中医科研、新技术运用无奖励;该院医师开具中医技术治疗尚无奖励论著、著作、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名贵中草药报账比例低或不报账,配方中报账,(如红花、虫草和三七等),导致该院中医人员不学中医、不用中医,中医专业医师也不开中药饮片,且不采取中医治疗。目前该院中医发展已至瓶颈,在该院中医受到西医临床的排斥,尤其是外科系统,2014年中药饮片仅占总药品比例的8.6%。中医发展的现状不佳,2013年和2014年该院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临床路径病历书写率仅为18%和26%,临床医师很少用中医,严重制约着该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理论继承薄弱

中西医比较史

Ⅰ一,古印度医学(受宗教影响大): 早期:《吠陀经》—《梨俱吠陀》将医生分为外科内科巫医中毒救治医生四个等级《阿闼婆吠陀》 佛教婆罗门时期:外科:赛斯鲁泰“医圣”“妙闻”《妙闻集》①外科手术,器械②整形术 ③生理学说:三原质学说“气,胆汁,粘液”‖内科:查拉加《阇罗迦集》 记录两千多种中药少数矿物动物药,指出良药四大特征,身体健康四要素: 营养,睡眠,饮食。此外,发明瑜珈。类似中国气功。 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 其学说内容:①四体液学说,在土气水火“四元素学说”基础上提出血液(火)粘液汁(水)黄胆汁(气)黑胆汁(土)。后至二十世纪发展为“神经类型”②反对巫术,重视自然③注重实际观察④强调医生的职业道德。 三,古罗马医学:1,公共卫生事业发达。浴池,净水,公共医疗制度。2“医王”盖仑。五朝御医。①“解剖学之王”《论解剖操作》《论人体各部之功能》强调解剖知识重要性。了解肌肉骨骼神经在解剖上结构和质地上的不同。②实验生理学:奠基人。进一步吧研究目标扩展到组织器官上。证明动脉含血,脊髓的阶段性功能etc③错误:灵气学说,血液潮动说,二期愈合说。 II阿拉伯医学:①阿尔。拉兹“阿拉伯的希波克拉底”治疗方法多样,设康复室精神病房。著作:《医学纲要》《万国医典》《论天花和麻疹》②阿维森纳《医典》记载放血疗法。医学史上三大里程碑:盖仑,希波克拉底,阿维森纳。 III18~19C病理学的发展:①器官病理学的确立:意大利莫干尼对各种疾病的有关器官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确立了器官病理学,从此医学诊病有了明确的“病灶”概念。(受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不了解联系其独立性是其局限性)②组织病理学的确立:法国医生皮尼尔在《哲学的病理学》中率先提出“类似组织有类似损害”的观点。法国医生比沙受其影响将人体物质分为21种组织,经组织学原理引入到生理学和病理学中来,确立了“组织病理学”。将“病灶”推向一个新阶段。比沙“组织学之父”。18C是病理学奠基时期。③细胞病理学的确立。德国病理学家威尔啸《细胞病理学》奠定了细胞病理学的基础。使人们确认了疾病的物质基础(细胞),对病理状态的描述和疾病的分类和术语方面完成重要工作。但较为形而上学忽视联系。维也纳病理学家罗吉坦斯基在细胞病理学之前曾提出体液病理学说。认为疾病的基本一样是机体体液不正常。 IV中西医方法论的分析比较:1,定性与定量问题: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基本上以定性的方法加以综合归纳,如八纲,脏腑经络。西医则倾向定量,认为人体一切都定量才能把人体科学纳入近代科学规范。定量虽精确化但定性不可坡起。2,病因问题。西医的病因是指实质性病因火机体实质性形态,功能的改变。中医的病因是指从机体的外在表现火机体的反应性(症候)进行分类。中医病因治疗侧重于调整机体自身抗病能力,间接消灭病原体。3,分析与综合。中医使用复方使复方的作用与纠正机体的偏态很好吻合。但缺乏对人体细节及药物成分和作用机制的有效分析4,黑箱理论。西医通过分析的方法逐步打开黑箱来揭示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中医不打开黑箱,通过临证观察,张国机体症候变化。通过对症候的分析来找出有效的治疗手段间接控制人体实质形态功能变化。‖总之,西方生物医学理论建立在近代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研究方法侧重于分析解剖,重复性试验和数理统计。此应用基础理论以清除组织病灶,一直体内致病菌素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临床医学技术。中医的整体医学思想一直沿着整体论的道路发展,构成整套医学理论—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弥补现代生物医学的不足。但是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轻视了尸体本体的研究,缺乏对人体具体细节的了解,因此中医想要提高临床效果,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其疗效,需确定客观的指标,在受控的条件下进行验证,才能摆脱偶然性和经验论的成分,真正揭示它的疗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42 三、名词解释 6 四、简答题 5 第一章绪论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 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

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 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3. 正确理解和认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体现: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卫生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正确贯彻中医药政策关系着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依据《中医药条例》认真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正确宣传是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前提。 七、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院 1. 定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指有一定的人才组合群体和现代化诊疗设备、设施,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以医疗工作为中心,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及科研、教学等医学活动为一体,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机构。 2. 本质属性:中西医结合。 3. 中西医结合医院遵循的根本原则:“中西医并重”。 第二章医学与医学模式概述 一、西方医学的渊源:医史学界公认的西方医学主要来自: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 《皇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 二、医学模式的定义及演变 1. 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模式就是对于人类疾病和健康总体特征与过程本质的概括;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的总和;它反映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