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的区别点

中西医的区别点

中西医的区别点
中西医的区别点

中西医的区别点

1.中西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2.中西医方法论的异同

中医: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有机自然观;整体观念;恒动;司外揣内;辩证思维等

西医视角:天人相分;原子论,结构论,实体论;数论;构造自然观,还原分析论;数理逻辑等

3.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4.两种医学临床手段和预防措施比较

5.医学人文比较

首先明确其相同点:1.中医与西医都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与转归的科学。(这里抨击一下前些年北大某教授说的中医是伪科学的错误论点)然而西医的理论体系较为独立;2.中医与西医的研究对象主要都是人体,当然,西医的研究对象相对广泛,比如:普通动物等。

其次,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差异造就它们之间的区别:

1.起源及理论基础不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故其理论基础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四诊八法等等!同时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亦较大。其发展主要取决于前人的总结!而西医起源于西方国家,我们称之为“现代医学”,其形成及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药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中医原为中用,西医原为西用。

2.研究疾病的观念不同: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通常都是通过全身治疗来治疗某一部位的疾病!以宏观的思想来认识疾病。故其研究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治疗疾病注重经验;西医讲究微观的思想认识疾病,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疗疾病注重微观证据。

3.诊断方法不同: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而西医通过体格检查的同时更主要借助医疗器械诊断。故其诊断方法优于中医。

4.治疗方法不同:中医主要通过中药各种剂型或结合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而西医主要通过手术及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5.优势不同:中医的理论体系注定其优势在于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

疾病;而西医的理论体系主要优势在于急性病、器质性疾病。

中西医的区别,并不在于急慢之分。中医对急性病的治疗并不亚于西医。就目前来说,中医的优点是:1、防患于未然,机体稍有功能上的变化,中医即认为是阴阳失衡,就要适当的调整。2、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3、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人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体,一个位置有病,其根本不一定在这里,多数是两三个脏器或经络功能失衡的结果。4、辩证论治,有了疾病,不能就病治病,而是要通过四诊,也可以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

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用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点。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意见建议: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 存在决定意识。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复试真题以及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复试真题以及导师简介 101基础医学院专业名称: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研究方向年份 招生 人数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20143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普通统招硕士研究生导师: 吴莹、彭桂 英、张剑平、 顾立刚、郝 钰、续洁琨、 牛欣、赵丕 文、郭健、和 欣、邓秀兰、 郭书文、胡秀 华、鲁艺、王 新祥、李亚 东、李萍、孙 丽萍、李彧、 李健、陶仕 英、赵宗江、 孙红梅、张宇 忠、李卫红、 王谦、杨向 竹、顾卫红、

姜广建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21丰匿冼眉廉夏孩味値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裸冼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601丰诸匿聋吉堂窗赵官汷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诸匿聋吉革浦扯懂肾草研砖你看柔刷突 粗 2弥亁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丰药碍兑疬跃蛙柔盒

3叹除母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砖柔盒碍堂窗突粗 4校孩权奴匿孩 孩声 突粗 周 资涂碍皇令眉由孩堂窗?药由耶碰呮族碍柔 盒 5弥守怓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众免碍柔刷突粗?丰药夏普沿盒 砖盒孩突粗 6登谦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浦石缆屺砖咖肾砖碍柔盒突粗 7潫徢蒙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堂窗突粗 8协茜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浦石舟并痵呻破碍切孔柔盒突粗?浦石 符耶编肘研砖碍药由纽钉耐胞年史碍开素 10唤炾协着匿孩 硖声 早摹丰药专肺罚胁北 11赵乩映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妺算帽看丰药碍你看柔刷突粗 12杧满燖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普药由轮堂窗碍皇令突粗?丰匿资取碍皇令 突粗 13则捂查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药盒孩突粗?丰药沿 盒孩突粗 14弥剑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药寻设织冈碰耐胞碍跃播你看 15阳秃楔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兑疬懂研砖切孔柔刷突粗 16辅守徠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17邓策共奴匿孩 硖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令跨编肘研砖碍柔刷咖由轮堂窗 突粗 18杧偶着匿孩割早丰匿药革浦肝草研砖你看碍柔盒?丰药拷氻

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

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范文 住院病历 姓名:*** 性别:男年龄:5岁民族:*出生地:*** 婚况:未婚职业:/ 单位:/ 邮政编码:****** 常住地址:************************ 入院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病史采集时间:2002年4月13日10时 病史陈述者:患儿母亲可靠程度:基本可靠发病节气:清明后 主诉:反复发热、咳嗽5天 现病史:缘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有痰,鼻塞,呕吐胃内容物一次,曾多次到我院门诊求治,予中药及静滴先锋VI、鱼腥草治疗,症状未见改善。于今天再次来我院门诊求治,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由门诊收入院。入院时症见:患儿精神疲倦,发热,咳嗽,有痰,无气促,呕吐胃内容物一次,耳痛,无耳鸣,纳呆,睡眠差,大便烂,日三次,小便调。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水痘,麻疹,结核,肝炎病史。 个人史:母孕期健康,足月顺产,第一胎,出生时体重、身高不详。出生时无窒息、缺氧史,无病理性黄疸,混合喂养,按

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按时预防接种。 过敏史:自诉清开灵过敏史,否认其他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月经婚育史: 家族史:父母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7℃P 92次/分R 20次/分bp 整体状况: 望神:神志清楚,精神疲倦,表情正常。 望色:正常面容,色泽偏白。 望形:发育正常,营养一般,体型偏瘦。 望态:体位正常,姿势自然,步态正常。 声音:语言清晰,语言强弱适中,咳嗽,无呃逆、嗳气、哮鸣、呻吟等异常声音。 气味:无特殊气味。 舌象:舌红,苔白。 脉象:脉浮数。 皮肤、粘膜及淋巴结: 皮肤粘膜:皮肤粘膜无黄染,纹理、弹性等均正常,皮肤稍热,无汗,无斑疹、疮疡、疤痕、肿物,无腧穴异常征、血管征、蜘蛛痣、色素沉着等,无皮肤划痕征。 淋巴结:双颌下各可扪及花生米大小淋巴结,表面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好,无粘连。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李晓林 指导: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通讯作者:lix iao lincn2001@https://www.doczj.com/doc/cf5747427.html, 田德禄(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 七五 、 八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并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主编及参编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审时度势,独创新说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从五脏立论,李东垣独重脾阳,朱丹溪立足湿热阴虚,叶天士重视胃阴,张景岳强调肾命,高鼓峰首重肾阴。构成了中医脾胃病辨治的基本框架。田老师熟谙各家思想,并予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烟酒及肥甘厚味损伤胃肠增加。 [1]其次,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使肝之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入血成瘀蕴毒,进而更伤脾胃。因而提出:脾胃病以热证、实证居多,病位多在肝胃;气病及血,以肝胃郁热、湿热食滞为病机。治疗重在清肝降胃,以祛除胃中湿热瘀滞、恢复肝胃调畅为首务,而且这一思想贯穿于治病之始终。针 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 得气 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2 2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 灵枢 本输 ,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 针灸甲乙经 云: 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石学敏院士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石学敏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2 3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老师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2 4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说: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院士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院士经常告诫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67-68. (收稿日期:2010-12-21;修回日期:2011-05-20) [编辑:洪 涛] 1730 中医杂志2011年10月第52卷第20期 Jo 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o l.52,N o.20

中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区别

浅谈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疗方法上的区别 河南中医学院10级中西医五官班 当下中医与西医之争不绝入耳,其实,只要我们悉心观察找出各自在临床中的区别,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西医不同点,从而更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为患者带来优质的医疗服务,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 我个人对中西医在临床治疗方法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西医在临床上治疗思维方法的差别。中医讲究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天人合一共同存在于世间,更加注重整体思想,触一物而思全体,例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头病医脚、外病内治等。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病人的实际感受和表现体征。西医着眼于病人自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临床诊断指标,目标明确,首选病灶部位,治疗作用于患处,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中西医在治疗方式和给药方面具有差异性。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和,对患者给与辩证论治从而确定治则,最终遣方处药。这里包括(药物疗法、食物疗法、针灸疗法、外治膏药疗法、意疗方法等)。西医通过各种常规医疗器械诊断,从而量化出各种理化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与人的正常理化指标进行比对,最终做出判断。在给药方面,西医除了常规的化学制剂外,还有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例如放化疗透析植入外在替代品等)。 第三、中西医在临床上“动静结合”点不一样。中医在传统基础理论和已有的医案基础上,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筛选和组合,从而临症加减用药,在复诊中可以根据病程的转归而改变再次改变或守方给药,在辨证中,突显“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原则,即中医在微观上是不断变化的。西医在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进步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与量化了既定数据以方便疾病的界定,作为临床诊断的参数和依据,其治病过程体现一条龙式的标准化和固定化,所以西医很难实现个体治疗方法的实现动态改变,而是依赖于整体医疗技术、设备和诊治数据的改变和提高,即西医是在宏观上不断变化的。 第四、中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各表一枝”。众所周知,中医在历经千年的校正和验证中,形成了很多经方和验方。特别在一些疑难杂病和慢性病方面,具有西医无发比拟的优势,而且在一些危重病后期的善后方面均有巨大的特色之处,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医更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趋于保守治疗。西医则凭借专业化的技术和已定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危急患者,具有短时达到延缓或治愈的目的。在疾病的后期西医相较于中医没有特色的优势。 总之,中西医在临床治疗方法方式上,具有很多不能相较的地方,没有对错之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病人找到最佳的治疗途径,更加方便和高效的治疗疾病。本人只是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对中西医在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粗略的比较,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希望以后再在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观察与总结,完善中西医的异同点,各取所长,为了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

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导师简介、招生人数 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专业名称: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 招生 研究方向年份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人数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42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6西医综合或307中医综合

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序号专业代码招生专业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1100501中医基础理 论

刘兴仁男 医学学 士 教授 中医藏象学说各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 脏腑病机与临床研究 2蒋燕女医学博 士 教授名医、名方对中医病因干预作用的研究3王彤女医学博 士 副教授中医藏象理论与病机相关性研究 5张保春男医学学 士 教授中医理论与临床 6李晓君女医学硕 士 教授五脏病机及治疗规律研究 7张银柱男医学博

士 副教授 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痹症基础理论研究 8骆斌男医学硕 士 副研究 员 中医体质和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9刘晓燕女医学博 士 副教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及实验研究10刘晓峰男医学硕 士 副研究 员 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结合的相关研究:中医数据挖掘,中医理论模型,中医知识库, 中医智能教学软件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02中医临床基础陶晓华男医学博士 教授伤寒论病证规律研究 2郭华女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六经辨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伤寒论》文献研究 3赵琰女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证候、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的研究 4陈萌男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仲景的病机与治法思想研究 5李成卫男医学博 士 副教 授 张仲景诊治体系的历史与应用研究 6李丽娜女医学博 士 副教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 一般项目: 姓名,职业, 性别,工作单位, 年龄,住址, 婚姻,病史陈述者(与患者关系),可靠程度, 出生地(写明省市、县),联系人姓名 民族,联系电话 发病节气入院日期(危急重症患者应注明时分),联系人姓名,记录日期。 主诉:患者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症状,体征和持续时间。主诉多于一项则按发生先后次序依次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持续的时间。主诉要求简明精炼,一般1~2句,20字左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疾病已经明确诊断,住院目的是为了进行某项特殊治疗(手术,化疗)者可用病名,如白血病入院定期化疗。一些无症状体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也可以直接描述,如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 现病史: 起病情况:患病的时间,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和诱因。 1. 2.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加重或缓 解的因素。 3.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新近出现的症状。 4. 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演变过程,各伴随症状之间, 特别是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5. 记载与鉴别诊断相关的阴性材料。 6. 诊疗经过:何时何处就诊,做过何种检查,诊断何病,经过何种治疗,所有

药物名称,剂量和效果。 7. 一般情况:目前的食欲、大小便、精神、体力、睡眠、体重改变等情况。 中医描述:纳寐可,二便尚调等。 既往史: 1. 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乙肝,结核,伤寒等 2. 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青霉素 3. 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4. 过去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系统回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个人史: 1. 出生地及居留地:疫水疫区接触史 2. 生活习惯及嗜好:烟酒嗜好 3. 职业和工作条件: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 4. 冶游史:下疳,淋病,梅毒 婚姻史:已婚未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月经史:LMP 生育史:足-早-流-存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代谢病,肿瘤等。 望、闻、切诊:神志清晰,精神可,形体适中,语言清晰,口唇红润,皮肤正常,无斑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目窠下陷,无白睛,耳轮正常,无耳瘘及生疮,颈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胸部对称,虚里搏动正常,腹部膨隆,无症瘕痞块,爪甲颜色正常,双下肢对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体格检查:T: P: R: BP: 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容安静,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应答切题。皮肤黏膜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毛发正常,皮温正常,弹性正常,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正常,无畸形,无压痛,无凹陷,无包块。眼睑正常,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眼球正常,角膜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调节和辐辏反射正常。耳廓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2010年全国中医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仅供参考) (2010-12-23 16:53:35) 转载 标签: 分类:杂谈杂记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健康 资料来源难于找到可信服的出处,但内容有些道理,所以拿来与博友参考 1、北京中医药大学 2、广州中医药大学 3、上海中医药大学 4、南京中医药大学 5、成都中医药大学 6、山东中医药大学 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8、天津中医药大学 9、湖南中医药大学 10、辽宁中医药大学 11、湖北中医药大学 12、浙江中医药大学 13、长春中医药大学 14、福建中医药大学 15、江西中医学院 16、河南中医学院 17、陕西中医学院 18、云南中医学院

19、广西中医学院 20、安徽中医学院 21、甘肃中医学院 22、贵阳中医学院 23、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排名 一、从建校时间排名:1956年,政府决定在东、南、西、北各建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即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四所是最早建校的中医类本科大学。 二、从更名时间排名: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 1993年,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6年,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年,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除外,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9所尚未更名。 三、从国家级重点学科排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覆盖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5个)

脾胃病治法

脾胃病治法探讨 赵仁1,李卫强2,3,朱西杰 2,3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宁夏吴忠751100; 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作者在临证中提出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深 入研究。 关键词:脾胃病;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60-02收稿日期:2012-08-1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赵仁(1965-),男,宁夏海原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通讯作者:李卫强(1974-),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脾胃论》提出“人以胃土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脾胃病的合理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现总结如下。1 脾胃病平衡疗法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 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医学读书记》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万物之体。冲和者,不燥不湿, 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因此,脾胃病治疗上的用药平衡是极为重要的。1.1 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 脾胃属土而喜甘,故 欲补脾胃, 则多以甘药调之,《内经》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的记载。但脾胃病多用甘味,极易碍脾滞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即是说过食甘味则可致脾土损伤,子病及母,引起心系病变;土不制水则伤及肾气,面色黧黑,肾气受损。因此,临床治疗中,在应用党参、茯苓、甘草、大枣之类甘味药物补益脾胃时,还应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白豆蔻等行气之品。 另外,对于脾胃有热之证,临证使用黄连、蒲公英、薏苡仁等苦寒之品清热时,若过于寒凉,又可损及中阳,使脾胃功能降低。因此临床少用寒凉,且不应久用,应适当加入辛温之品,以制约寒凉之性,方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之类寒热并调。1.2 升降相依、升降不可太过 升降之法为治疗脾胃 病的常用方法,如脾气下降,中气不足,症见倦怠嗜卧,气短乏力,当用升降之法治疗。但在用药时不可升之太过,强迫脾气上升,或柴胡、升麻之类升药过量,服药时间过长, 又易触犯胃气,使胃气上升,胃失和降,则胃气不降,脾气亦难以升发,气机升降失常,胃肠功能下降。再者脾升太过,还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心气的下行与肾水相交,出现肺气上逆和心肾不交。同样应用旋复花、 代赭石、柿蒂等降胃气之品时,亦不可降之太过,恐其影响脾的功能。1.3 寒温适宜、不可过寒过温 脾胃在人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况且日日饮食,易于损伤,导致功能下降,出现虚实夹杂和寒热错杂之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寒、热药物时,要顾及脾胃。脾为阴土,得阳则运,宜温宜燥,胃为阳土,得阴始安,宜凉宜润。如果温药太过,易伤脾阳,寒药太过,又伤胃阳,所以在使用温药的时候,应该甘温相合,补脾气、温脾阳;苦温相用,燥化脾中湿邪;辛温合用,温化脾中寒邪。使用寒凉药时甘与凉合,滋养胃阴;苦与凉用,清泻胃火,酸凉相合,收敛胃阴。1.4 胃宜通、脾宜运,通运必须相合 脾胃属于中焦, 为气机升降之枢,胃以通为贵,脾以运为昌,通运正常则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血流畅快,肌肉充实,体态安健,不管何种疾病,只要脾胃通运正常,均可得到治愈。如果脾阴不足,只注重滋补营血,不照顾到脾运,虽补亦难奏效,又可妨碍脾气。胃阴耗伤,亦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胃的通降功能下降,而出现胃纳失常。1.5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理应得当 由于脾胃 的特点为多气多血,出现病变易多虚多实,如见虚实挟杂之证,临床治疗,应遵循《内经》之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合理补泻。 2 脾胃病时间疗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肠)胃病发病时间学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古人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脏 论》言:“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王冰注曰 :“纳水谷化津液,· 062·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2013级临床医学 金娥 摘要: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随着现代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证明了降压治疗主要在于血压降低的本身和保护心脑肾等免受损害。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用药仍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再配合少量西药,起到提高药效的协同作用,又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发挥各有的特点和优势,以期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最高目标一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发病人数迅速增长,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目前有1.6亿高血压患者,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第一疾病”【1】。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对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2】。1辨病治疗与辨证施治 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多属“眩晕”、“肝风”等病证。首先,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诊治的深度【3】,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第3步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和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总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应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一般早期以阴阳失调为主;中期以痰瘀互结为主;发展至第3期,出现中风、冠心病、心衰和肾病、肾衰则痰瘀胶结、凝滞尤甚。这一分析,从宏观上说明“痰”、“瘀”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机。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配合使用活血化痰的药,取得了比单纯辨证治疗更好的疗效。对于临床无证可辨者,我们给予辨病治疗。而关于活血祛痰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也已见报道【4】。由于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而辨病治疗则是针对高血压病总的病因病机的治疗,具全局性和预防性,故从标本关系上讲,前者治标,后者治本。在症状明显或严重时以治标为主,而症状相对缓和或无症可辨时则以治本为主,防止高血压病向中风发展。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摘要: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医学之间理论和技术的差异,引起了科学界、医学界、哲学界、政治界的纷争和较量,中医药因此而数次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多种文化、多种学科支撑的今天,这种简单的存废讨论似乎有些太过极端。面对中西医学的矛盾和差异,应该从源头加以消解,剖析其中西医差异形成的历史脉络,比较和分析地域及人文环境因素和思维与语言环境因素在其中发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差异,消除差异,实现中西医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医;西医;起源;差异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和西方科学大规模地传人中国.面对这种与自身传统知识体系迥异的新的知识体系的挑战,许多中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仍然试图像以前吸收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将西医和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融会贯通。于是,“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主张纷纷提出,形成了近代中西医融通的三次高潮:“衷中参西的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中医学”。遗憾的是,这些主张或者策略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赞同,甚至有些人以“中医不科学”为由数次提出了“废止中医药”的口号,使中医药陷入生存的困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废除中医”,并称“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甚至国家重要领导人也不得不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正言。其实,面对生存危机,中医药界在奋起辩护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这一切争论都是中西医固有的理论和学说差异而导致的,化解危机的途径应是加强沟通和理解,这需要全面、深人地研究中西医差异的根源,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其学说发生和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其差异,从根源上消除其差异,从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 中医和西医分别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差异之大融和统一之难成为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近百年来,这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矛盾聚焦于中国,其间争鸣和交融引发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并日益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考察中陌医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三个非常清晰的阶段: (一)差异萌发阶段的中西医学 公元5世纪之前的1000多年(在中国是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的北魏,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中西医学差异的萌发阶段。这个时期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从整体上说,两者很难分出高低。就医学而言,早期中西医学具有共同特征,如被动性、非理论性、经验性、无地域性等,其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求食活动与医药知识、巫术活动与医学渊源、朴素原始的解剖知识、医事活动等都以临床实践和对人的整体认识观为基础,强调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忽略实验研究等,都是从人类求生的本能荒漠中走过来的,两者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期间。东西半球北纬45。附近的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区域,分别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中国有以黄帝名义著述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和盖伦的17卷本解剖学巨著《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将其进行比较,两者较相似,但更应注重它们之间隐而不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医学将阴阳、五行、元气等学说转化为医学理论,古希腊医学将原子论、元素论等转化为医学理论:中国医学以元气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古希腊医学以原子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发展了辩证论治,古希腊医学注重结构性病变,发展以解剖为基础认识疾病。也许这两个医学体系在建立时期所萌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doc

中西医结合住院病历模板 一般项目: 性别, 年龄, 婚姻, 出生地(写明省市、县), 民族, 发病节气 联系人姓名, 主诉:患者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症状,体征和持续时间。 主诉多于一项则按发生先后次序依次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持续的时间。主诉要求简明精炼,一般1~2句,20字左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疾病已经明确诊断,住院目的是为了进行某项特殊治疗(手术,化疗)者可用病名,如白血病入院定期化疗。一些无症状体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也可以直接描述,如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 现病史: 1.起病情况:患病的时间,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病因和诱因。 2.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及加重或缓 解的因素。 3.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主要症状的变化及新近出现的症状。 4.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及演变过程,各伴随症状之间, 特别是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记载与鉴别诊断相关的阴性材料。 6.诊疗经过:何时何处就诊,做过何种检查,诊断何病,经过何种治疗,所有 药物名称,剂量和效果。 7.一般情况:目前的食欲、大小便、精神、体力、睡眠、体重改变等情况。 中医描述:纳寐可,二便尚调等。 既往史: 1.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乙肝,结核,伤寒等 2.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青霉素

3.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4.过去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系统回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个人史: 1.出生地及居留地:疫水疫区接触史 2.生活习惯及嗜好:烟酒嗜好 3.职业和工作条件:工业毒物,粉尘,放射性物质 4.冶游史:下疳,淋病,梅毒 婚姻史:已婚未婚,结婚年龄,配偶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 月经史:LMP 生育史:足-早-流-存 家族史:传染病,遗传病,代谢病,肿瘤等。 望、闻、切诊:神志清晰,精神可,形体适中,语言清晰,口唇红润,皮肤正常,无斑疹,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目窠下陷,无白睛,耳轮正常,无耳瘘及生疮,颈部对称,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胸部对称,虚里搏动正常,腹部膨隆,无症瘕痞块,爪甲颜色正常,双下肢对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体格检查:T: P: R: BP: 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容安静,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应答切题。皮肤黏膜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毛发正常,皮温正常,弹性正常,无肝掌,无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正常,无畸形,无压痛,无凹陷,无包块。眼睑正常,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眼球正常,角膜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正常,调节和辐辏反射正常。耳廓正常,无外耳道分泌物,无乳突压痛,无听力测试障碍。鼻外形正常,无鼻翼扇动,无鼻塞,鼻旁窦无压痛。口唇淡,舌体伸出居中,咽部无充红肿,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正常,气管居中,肝经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正常无畸形,呼吸活动度对称,触觉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感,无皮下捻发感,叩诊清音,听诊呼吸规则,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尖搏动正常,位置正常,触诊心尖搏动正常,心率70/分,律齐,心音正常,无额外心音,无心包摩擦音,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部凹陷,无腹壁静脉曲张。腹壁柔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莫非征阴性,无压痛及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无振水声,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汇总

脾胃病地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 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地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地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現将脾胃病治疗地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 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地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地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地治疗中更有重要地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地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地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地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b5E2R。 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地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p1Ean。 在调治脾胃地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DXDiT。 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地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地分寸.RTCrp。 润燥互济,脾胃兼顾 叶天士在《脾胃论》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地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5PCzV。 攻补得当,勿伤脾胃 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地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jLBHr。 重视调肝,以济中州 在治疗脾胃病地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

中西医原理比较

西医中医比较论 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发表《废医论》(笔者注:作者所欲废者乃中医也),中西医之争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然而,尘埃并未落定。 不过,在普通大众看来,西医已经战胜中医。看看城市、乡镇的医院,高楼大厦、气派非凡者,百之九十九是西医医院。相形之下,各地的中医院简直就是破庙,难登大雅之堂。又看看周围的亲戚、朋友、同学和陌生人,偶有感冒,吃药看医生也多是进西医医院,又是X 光,又是葡萄糖,又是各种带着洋名的抗生素、激素或其他退烧药,动则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也是常事。即使不进医院,自己?对症?买药,也多是什么严迪、白加黑、阿莫西林、感康、阿司匹林等等?国产化?西药。 最近在医学8号楼网站上又看见一篇文辞激越的揭批中医的檄文《告别中医中药》,作者是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所的的张功耀。他当然不是医生,也不懂中医,从其工作单位名称也略知一二。作者在文章的内容提要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大量的历史名人反对中医中药,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战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就曾讽刺中医中药,他写道:?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胡适也说:看这本书?叙述的西洋医学每一个方面的演变过程,我们也可以明白我们现在尊为’国医’的知识与技术究竟可比人家第几世纪的进步。??回头想想我们家里的阴阳五行的‘国医学’,在这个科学的医学史上能够占一个什么地位。?陈寅恪则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近现代史上反对中医的名人还包括梁启超、孙中山、梁漱溟、陈独秀、郭沫若、巴金等。 西医真的优于中医吗?中医真是阻碍文化进步的、非科学的、不人道的医学吗?本文仅从西、中医论治感冒的角度来分析二者孰优孰劣。 西、中医对感冒的病因、病理分析 那么,这两种医学是如何分析感冒的病因、病理的呢? 在西医看来,人的感冒是由人体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因而产生发热、恶风寒、咳嗽、咽喉肿痛、呕吐、鼻塞、流鼻涕等症状。然而,中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