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一、管理的概念P40(1201 单选)(1504 单选)

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个职能P40

1) 计划: 法约尔认为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即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手段、方法及策略。(1210单选)

2) 组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及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1301 单选)

3) 指挥: 即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激励。

4) 控制:对组织的实际工作及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及目标时的监督、纠正及调整。(1310单选)(1504 单选)

5) 协调: 即对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协作及调整。

三、企业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P41(1404单选)

1) 社会技术系统

2) 社会心理系统

四、心理学的概念P41(1110单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五、心理过程包括:P42—45 (1404多选)

1. 认识过程

感觉: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及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1110单选)(1410单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及情感过程

(1) 基本情绪

(2) 情绪状态(1301单选)

心境: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1404单选)

(3) 高级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理智感大体有以下几种:(1310多选)

好奇心和新异感

喜悦感

怀疑及惊讶情感

不安情感

自信及确信不疑情感

3. 意志过程:指意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作用。(1504 单选)

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1210 简答)

(1)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 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

六、个性心理特征P46 (1110单选多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从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

1) 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及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性格。

4) 自我(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自觉的认知系统。

七、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P47 (1410简答)

1) 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及人的生命、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

2) 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及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及主观能动性作用;

3) 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及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4) 管理要实现人员、企业、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并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及效益,改善及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目标。

八、管理心理学的概念P50 (1210 单选)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地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九、闵斯特伯格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P54 (1101单选)(1310单选)

十、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58 (1201 简答)(1301单选)

1) 客观性原则:不要主观臆测和单凭内省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而应当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事物,实事求是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环境并找出人行为结果的真正心理原因。

2) 发展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 定量及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十一、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58—60(1210 单选)(1301 简答)(1310 单选)(1410 单选)(1504 简答)1) 实验法: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得益于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法是研究者人为设定条件控制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2) 观察法:实验方法也不能离开人对客观事物及现象进行观察。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进行人为的干预,研究者客观化地对企业及行政活动中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进行考察、记录及研究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3) 问卷法和测验法:使用一定测量工具(问卷调查表、心理测验量表),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企业和行政管理的个体心理或团体心理研究的方法称为问卷法或测验法。

4) 个案研究法(1201 单选)

对某个典型个人、团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连续、深入、具体的调查,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

5) 宏观和微观环境结合分析法:宏观环境指整个社会的制度及经济制度、道德准则及规范、科技及教育文化水平、社会意识及价值取向特点、社会习俗及风气等。

6) 经验总结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体制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迎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

的竞争、挑战及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许多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及科学方法。

十二、信度及效度P59—60

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信度。(1201 单选)(1410 单选)

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是指效度。(1404 单选)

第二章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人性观的发展

一、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问题有不同的论述:如: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

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P62—63(1210 单选)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先驱——罗伯特.欧文P64 (1110单选)(1410单选)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三、泰勒P66—67

1. 泰勒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法之父。(1210 单选)(1504 单选)

2. 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及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泰勒是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1301 单选)

3.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著作主要有《计件工资制》、《科学管理原理》、《车间管理》。(1301 多选)(1310 单选)

4. 古典管理学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存在某些局限性,表现在:(1201多选)(1404 简答)

1) 其理论基础是经济人假设的人性观

2) 其采用的是机械的管理模式,忽视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3) 劳资关系的协调缺乏社会基础及规律

4) 工人观错误:工人不能也不必参及管理

四、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的观点。P68

1. 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包括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

1) 技术

2) 商业

3) 财务

4) 保养及安全

5) 会计

6) 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1201 单选)

2. 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1310 多选)

1) 专业化分工

2) 权力及责任

3) 纪律性

4) 命令的统一

5) 指挥的统一

6)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 公正合理的报酬

8) 集权制

9) 阶层或等级系列

10) 秩序

11) 公平

12) 保持职工的稳定

13) 创造性

14) 团结及集体精神

3. 法约尔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1410 单选)

4. 法约尔的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404 单选)

五、韦伯P69

1. 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1301单选)

2. 韦伯的著作:《社会组织及经济组织理论》(其中的主要理论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新教理论和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学论文集》(1210多选)(1504单选)

3. 韦伯“理想组织机构模型”的主要管理理念。(1110简答)

1) 明确的职能分工

2) 明确的等级制度、职位阶层

3) 明确的法律及规章条例

4) 不讲人情,排除情感干扰

5) 组织职务按标准(专业训练及技术能力)选拔聘任,支薪用人。

6) 规范书面文件,处理业务

7) 资源控制,提高效率

六、厄威克P69

在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的管理哲学家厄威克在概括泰勒、法约尔、韦伯等的管理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他认为实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1404单选)

七、梅奥和人际关系理论P70—72

1.人际关系理论(也称行为科学学派)的出现,标志了管理心理学的萌芽。创始人是梅奥。(1110单选)(1201 单选)

2. 在人性假设及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梅奥也是社会人假设的代表人物。(1210单选)(1504单选)

八、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P77(1201 单选)(1410 单选)

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

九、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及管理理论的发展P77—78

(1301论述)(1410论述)

1) 经济人假设:

20世纪20年代,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观为经济人假设,代表人物是泰勒、韦伯、法约尔,管理理论是X理论。其管理措施中:管理重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管理职能属于传统管理职能;管理措施是外部奖惩,即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体制是专制集权领导体制。

经济人假设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1404单选)

2) 社会人假设:

20世纪30年代,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观为社会人假设,代表人物是梅奥等,管理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其管理措施中:管理重点是以人为中心;管理职能属于人际关系协调职能;管理措施是集体奖励方式;管理体制是新型民主参及、沟通的领导体制。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观为自我实现人假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管理理论是Y理论。其管理措施中:管理重点是以环境及人,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管理职能是设计环境及采访的职能;管理措施强调内部奖励及成就动机;管理体制是新型民主参及决策的领导体制。

4) 复杂人假设: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观为复杂人假设,代表人物是摩尔斯及洛斯奇,管理理论是超Y理论。其管理措施主要是奖励措施的权变、管理方法的权变、组织结构的权变、领导体制的权变等。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及管理

一、感觉P80(1201 单选)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及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的概念P80(1404 单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三、一般知觉的分类P80—83

概念: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属于一般知觉。

1. 空间知觉(1210 多选)(1301 单选)(1310 单选)(1410 单选)

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

1)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

2) 物体的方向位置及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

3) 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

4)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及距离知觉(也称立体知觉)

2. 运动知觉(1201 多选)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

1) 真动

2) 似动

3) 诱动

4) 自动

5) 运动后效应。

3.时间知觉(1110单选)(1504单选)

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节奏、延续和顺序特性,以及对时间的分辨、确认、估量、预测)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时间知觉的主要参考标志是参照物。

四、知觉的基本特性P84(1404多选)

1) 知觉的整体性(1110 单选)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2) 知觉的选择性(1310 单选)

被选择出来的、予以反映的事物既是知觉对象;未被选择出来的就是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及刺激物的大小、强度、对比、重复、运动、新异性和熟悉性有关。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晰的知觉到,只能根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

3) 知觉的理解性(1301 单选)(1410 单选)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过去知识经验做出解释,赋予含义,并予以命名。

4) 知觉的恒常性(1210 单选)(1504单选)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白纸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的,煤块都是黑色的。

五、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P85 (1504简答)

主观因素:

1) 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2) 态度不同,知觉理解不同

3) 需要和动机对知觉的影响

4) 过去的经验对知觉的影响

5) 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客观因素:

1) 刺激物强度

2) 刺激物的活动性

3) 刺激物的重复性

4) 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

5) 知觉情境

六、社会知觉的概念P86 (1310简答)

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包括对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七、社会知觉的种类P86—88(1301多选)(1310 简答)(1410 简答)(1504多选)

1) 对他人的知觉(1110单选)(1404单选)

对他人的知觉主要是指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识。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人要根据他的言论和行为。

2) 自我知觉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和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认识自己。通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其中就包含有自我知觉的成分。

3) 角色知觉(1201 单选)(1310 单选)

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

人们对角色行为的辨认往往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而角色行为规范标准的选择一般包括:1. 情绪和情感标准。如认为外交官应当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演员则应感情丰富,喜形于色。“我是学生,他是老师”这也体现了人的角色知觉。

4) 人际知觉

八、归因的概念P89(1210 单选)(1310 单选)

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及过程。

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

九、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P91—92(1110 论述)(1310 单选)

1)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性因素,高估倾向性因素(即高估个人和内因的作用)

2) 认知性归因偏差:旁观者及行为者的认知归因偏差对归因的影响。行为者倾向将自己行为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

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内部因素,旁观者的归因倾向则正好相反。

3)动机性归因偏差

(1)自利性偏差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4) 其他归因偏差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十、归因偏差的克服P92—93 (1110 论述)

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归因技能,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2)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

3)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及可以控制的因素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来归因

4)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学习及观察其他成员的正确归因并取得成功的案例,效仿和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式及行为。

十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效应P93—95(1410多选)

1)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的深度。(1310案例分析)(1404 单选)(1504 单选)

2)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P93(1201 单选)(1310案例分析)(1410 单选)

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在组织管理中有重要意义。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领导者应善于利用首因效应给职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于以后的工作开展;另外,领导者对职工的看法应避免第一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不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职工,应当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鼓励他们克服缺点,奋发向上;再有,在人才招聘及选择时也应注意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及排除消极干扰。

3)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是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1210 单选)

4) 心理定势: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常受以往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知不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的心理定势现象。心理定势现象对社会知觉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心理定势往往受以往经验模式的影响。心理定势现象对社会知觉的消极影响包括产生偏见。(1110多选)(1301单选)

5) 线索偏差主要是指人们由于他人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1110单选)

6) 迷信心理

7) 情绪效应

8) 投射作用

9) 积极性偏差

10) 后视偏差

11) 自我中心偏差

12) 名人效应

13) 自己人效应

十二、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及管理P96—97(1201 论述)

1. 社会知觉的应用

对人的知觉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看法及评价,这种评价对管理工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1) 影响人事任用及面试

面试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面试者尽量不要留下坏印象。面试官可能产生知觉偏差,关注非关键内容。

2) 影响绩效评估

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任务绩效多数可通过客观指标衡量;周边绩效往往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评价。周边绩效评估需要谨慎,警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技能熟练和高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2. 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及管理

为防止社会认知偏差效应的干扰以及克服社会知觉的障碍,还应采取以下的措施: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途径,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及处理好人际关系、认识及处理好自己的角色,以促进自我健康成长及发展。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及寻找有意义的信息,注意显著信息的作用,以及克服“负面信息效应”。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信息对比以及实证等方式,印证及鉴别信息真伪。

4) 通过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等的运用,来保持社会认知印象的有效性及一致性。

5) 克服负面情绪的干扰,注意情绪的调节及控制,采用理智

及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及信息整合法则,如平均整合法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等,来纠正信息的非理性化及负面情绪的干扰,以及社会认知和信念的偏差。

第四章个性差异及管理

一、智力的概念。P98 (1110单选)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二、能力的概念P98

能力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能力的结构P99—100

1.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学说。(1404单选)

2. 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在1959年提出了新的能力结构的设想,即“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该学说认为每一种智力因素都包括操作、内容及产品。(1301多选)(1410 单选)(1504多选)

3.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智力多元论。(1201 单选)(1504 单选)

四、能力的种类P100—101

1) 按能力的倾向划分,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1210单选)

2) 按能力的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创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3) 按心智能力功能差异,卡特尔提出了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110单选)

4) 从能力测验的观点看,有实际能力及潜在能力。(1301单选)

5) 桑代克把人的智慧活动能力分为社会的智慧、具体的智慧和抽象的智慧三种。

五、一般能力(智力)的个别差异P101

(1201 单选)(1404 单选)(1410 单选)

IQ值对照智商类别人口比例

140以上极优秀1%

120~139 优秀

110~119 中上

90~109 中等80%80~120(IQ值)

80~89 中下

70~79 临界

70以下心智不足3%

六、特殊能力的个别差异P102

(1210 单选)(1301 单选)(1310 单选)(1504 单选)

人的特殊能力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以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为例,业务技术能力、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的要求及差异也非常明显。一般高层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中层次管理者的人际协调能力(人际能力)、低层次管理者的业务技术能力特别重要及突出。

七、个体能力的差异及提高管理绩效P104 (1404简答)

研究人的能力差异在管理中有重要意义,在管理实践中,应该做到:

1. 创造力的管理

2. 掌握招聘的能力标准,合理招聘选择人才

3. 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员工实施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能力的训练

4. 人尽其才,量才任用

5. 贯彻正确的用人原则及方法

八、气质的概念P108 (1404单选)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及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九、气质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P109—111 (1210 简答)

了解人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1. 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

2. 注意互补,协调关系

3. 认识差异,关注健康

4. 因人而异,管理教育。

十、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及适宜的工作P110 (1210 论述)

1. 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1)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1110单选)

2) 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喜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倾性。

3) 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型。

4) 抑郁质:孤僻、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事物的细节,具有内倾型。(1410 单选)

2. 气质类型及适宜的工作

1) 胆汁质适宜的工作:社交、政治、经济、军事、地质勘探、推销、节目主持人、演说家等工作。(1301 单选)

2) 多血质适宜的工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侦探等需要有表达、活动及组织力的工作。(1201 单选)

3) 粘液质适宜的工作:适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教育、医生、财务会计等需要安静、独处、有条不紊,以及思辨力较强的工作。(1210单选)

4) 抑郁质适宜的工作:研究、机要秘书、检查员、打字员等无需过多及人交往但必须有较强分析力及观察力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

十一、性格的概念P112 (1110简答)(1310单选)(1504单选)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十二、性格的特点P112 (1110简答)

1) 态度倾向性

2) 社会制约性

3) 稳定性

4) 可塑性

十三、性格的类型P115

1. 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1310简答) (1410简答)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斯普兰格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及价值取向的角度,把性格分为6种类型

1) 理论型

2) 经济型

3) 审美型

4) 宗教型

5) 权力型

6) 社会型

2. 性格及职业匹配理论——霍兰德(1201 多选)(1410 多选)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人的性格及职业选择关系,提出性格及职业匹配理论。把性格类型划分为6种类型

1) 实际型

2) 研究型

3) 艺术型

4) 社会型

5) 企业型

6) 传统型

十四、如何根据人的性格差异实施有效的管理P117 (1404论述)

分析员工性格特点,酌情对待及进行有差别的管理是提升领导艺术及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

1)主动型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对其中能力

较强的人,应该以授权为主,交给复杂的、有难度的、挑战性的工作;对其中能力弱的人,尽可能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其逐渐进步。

2)被动型的人比较重物质利益、工作条件和人际环境。更多表现出责任心,思想内涵较简单。对能力强的人要明确其具体责任和激励机制;对能力弱的人,以完美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办法为基础,分配给他们较为简单的工作会比较合适。

3)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人。一要扬长避短,显露优点就容易克制缺点;二是做好思想和情感沟通工作;三是放开一点,采取忍耐和期待的办法。

4)对特殊才能的人,尽可能给予最好的条件和待遇。

第五章需要、动机、激励及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一、人类行为的特点P119(1110多选)(1504简答)

1) 自觉性及主动性

2) 因果性

3) 目的性

4) 稳定性及可塑性

5) 个别差异性及共同性

二、动机的概念P120 (1110单选)(1504 单选)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三、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著有《管理的实践》、《管理效果》、《有效的管理者》,并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P122(1310单选)

四、目标管理中目标应具备的属性 P122(1210 多选)

波特及斯蒂尔斯就目标管理中目标应具备的属性,提出了六条标准:

1) 目标的具体性

2) 员工对目标设置的参及性

3) 目标实施过程的及时反馈性

4) 目标的竞争性

5) 目标的困难性

6) 目标的可接受性

除上述属性标准外,现代目标管理还提出了

1) 目标的清晰性及战略性

2) 目标的整体性及系统性

3) 目标的层次性及协调一致性

4) 目标的科学性及创造性

五、需要的定义及特征 P123(1201 简答)

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满足和维持个体及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需要是引发动机和行为的源泉及动力基础。

人的需要的特征:

1) 需要内容及对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2) 需要及个体生存发展的相关性

3) 人类需要的共性及个别差异性

4) 人类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

首次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P127(1201 单选)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德弗在马斯洛层次机构的基础上,又把人类需要归为三类:即生存的需要,关系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P124(1310 单选)

七、激励的原则P126 (1404简答)(1410论述)

从宏观和微观管理来看,激励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把物质激励及精神激励结合起来;

2) 因人而异的原则;

3) 奖惩幅度大小适应的原则;

4) 公平性及效益结合的原则;

5) 奖励的导向性原则。

八、激励的具体方法(1410论述)

1) 内在激励方式。包括:参及性、自主性及工作自由抉择、发明及创新、承担责任、工作的趣味性、成长及发展机会、工作扩大化及多样性、工作半富化及挑战性等

2) 外在激励方式。包括:A.直接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分红、超时及假日酬金、认股权等;

B.间接的薪酬.包括医疗、保险、退休金等保护措施、带薪休假、带薪进修学习、福利及津贴等;

C.非财务的酬赏,包括自选办公室及陈设、自选午餐时间及场所、特定停车泊位及专车、自选工作派任、教育成员资格、职务职称头衔名片、配秘书及助手等。

九、激励理论的分类(1404单选)(1410 单选)P127——138

1)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把需要作为研究的基础,着重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人的需要的内容、类型、结构、特征及其动力作用。

2)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3) 行为矫正理论——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着重对如何达到激励的目的,即调整和转化人的行为进行研究。

十、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P130(1201 单选)(1301 单选)(1310 单选)(1404 单选)(1504 单选)

双因素的划分

1. 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人际关系(及上级、下级等)、工资、工作安全性、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地位、生活条件等。这些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具备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也只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而不会使员工满意,这些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和条件称为“保健性因素”。

2. 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承认、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成长发展的可能性、职位升迁等。这些工作本身因素的改善,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会经常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并不很大,这些工作本身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十一、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P130(1210 单选)(1301 单选)(1410 单选)(1504 单选)

麦克莱兰将人的高级需要分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这三种需要或动机。

1) 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具有较高全力需要的人对影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人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

2) 归属需要:归属需要是指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具有高归属需要的人努力寻求有爱,喜欢合作性的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关系。

3) 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以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通常具有下列四个特点:

(1) 事业心强,比较实际,敢冒一定程度的风险;

(2) 有较高的实际工作绩效,要求及时得到工作的信息反馈;

(3) 一旦选定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直至成功的完成任务;

(4) 把个人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从工作成就中得到的鼓励往往超过物质鼓励的作用,并把报酬看作是对个人成就的一种承认。高成就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

十二、弗鲁姆的期望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P132(1210 单选)(1301 单选)(1410 单选)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为的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价(效价)和预期达到该结果可能性(期望值)的估计。

弗鲁姆在他的期望理论中强调,要调动、保持人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类关系:努力及成绩关系、成绩及奖励的关系、奖励及个人需要的关系。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化为: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十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P135 (1301案例分析) (1310单选)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及认知失调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即及他人相比较或及自己过去相比较的报酬)影响。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所引起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理紧张。为减轻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当事人会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对报酬感到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当事人用来比较的对象主要有自己和他人两种。当事人将目前自己的报酬/投入及自己过去的报酬/投入相比较,称为自我比较,包括将目前自己的报酬/投入及过去在其他组织工作时的报酬/投入相比较,以及将目前自己的报酬/投入及过去在相同组织内不同职务、工作时的报酬/投入相比较。当事人将目前自己的报酬/投入及他人(包括组织内或组织外的其他人)的报酬/投入相比较,称为社会比较。公平理论认为人及人之间存在社会比较且有就近比较的倾向。通过自我比较或社会比较,会出现两种结果,即,要么公平,要么不公平。不公平包括“吃亏”和“占便宜”两种情况。

针对甲目前的工作状况,试分析管理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及时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及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地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十四、强化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中运用强化理论应注意的事项

P136—137(1201 单选)(1210 论述)(1301 简答)

1.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

2. 强化管理的实际应用,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有效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为此,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 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2) 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

3) 注意强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

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4) 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5) 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员工了解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结果,既可使员工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行为。

第六章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及管理

一、工作满意度P139

工作满意度及其它态度倾向一样,其心理结构包括对工作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

二、工作态度及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P140 (1301 单选)

工作态度及生产效率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是生产效率导致满意感而不是满意感导致生产效率。

三、工作满意度的测量P141 (1404多选)

工作描述指标(JDI)是从工作的五个特定方面来测量满意度:

1) 工作本身

2) 薪酬

3) 晋升机会

4) 上司管理

5) 同事关系或工作团队

四、提升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和策略 P141(1210 简答)

1) 从领导者、管理者及员工自身进行自主选择,使工作变动有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 给予公平的激励报酬、福利和晋升的机会;

3) 从兴趣、技术及能力的角度将人和工作进行有效匹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特长,促进成长及发展;

4) 鼓励员工参及设计工作,使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关系、工作本身变得有吸引力和创造性,进而使员工得到更高的兴奋和满意度。

五、心理契约 P142

心理契约是企业及员工在心理上的默契及配合,也是上下级之间在工作中共同达成的一种一致的愿望及期望。心

理契约不仅有期望的性质,还包括那些对责任和义务做出承诺的内容。在组织和员工相互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信念系统就是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的关注焦点:是交易责任(如薪水)或关系责任(如尊重)

六、员工心理契约类型:P143

1. 隋的划分:组织为了追求两种不同的经营弹性,会采取两类不同的员工和组织关系策略。

(1) 工作中心策略:追求聘用及解聘上的弹性,薪水依据员工工作绩效而定,不提供福利及培训。

(2) 组织中心策略:致力于建设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及忠诚,以追求员工愿意在组织中承担宽泛的职责为目标,从而保证在分配工作任务时组织的弹性。组织要提供员工较高的工作保障,更宽泛的员工培训。

2. 根据组织对员工的期望贡献及给予员工的诱因分为:

(1) 准交易契约型(工作中心型)

(2) 投资不足型

(3) 相互投入型(组织中心型)

(4) 过度投资型

3. 肖尔及巴克斯戴尔根据组织责任及员工责任是否平衡也将员工心理契约划分为4种类型:

(1) 高—高型

(2) 高—低型

(3) 低—高型

(4) 低—低型

4. 卢梭索根据绩效要求及时间结构将员工心理契约分为4种类型:(1404单选)(1410单选)

(1) 交易型:心理契约时间短,绩效要求具体明确。(特点:工作模糊性低、流动性高、员工承诺性低、组织认同性低,属于临时雇佣人员的心理契约)

(2) 过渡型:心理契约时间短,绩效要求不明确。(特点:工作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流动性均高、属于组织减员或并购过程中员工的心理契约)

(3) 平衡型:心理契约时间长,绩效要求明确。(特点:员工承诺性高、组织认同性高,不断开发、互相支持、稳定性高,属于高参及型团队成员的心理契约)

(4) 关系型:心理契约时间长,绩效要求不明。(特点:员工承诺性高、组织认同性高,感情投入高,动态性,属于家族企业成员的心理契约)

七、心理契约科学化管理应坚持的原则:P144 (1301简答)(1410简答)

1) 明确组织及员工双方的期望要求和条件,彼此清清楚楚。

2) 双方应有充分诚意及信任感,要相信及理解对方,要有踏踏实实感觉和感受。

3) 要坚持组织及员工双方相互盈利的原则,大家都有快乐情绪。

4) 坚持利益、责任及义务平衡,要建立长期及短期心理签约相结合,协调发展关系。

5) 做到感情化管理,重视员工三种心理目标(即个人生存目标、社会关系目标及自我发展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平衡和谐发展。

八、组织承诺的概念及维度P144 (1310简答)

1) 组织承诺的概念

员工对组织及组织目标的认同,以及员工对义务及责任自觉承担的程度。组织承诺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认同、投入及自觉自愿奉献的程度。

2) 组织承诺的三个维度:持续承诺、规范承诺和感情承诺。

九、忠诚管理的策略 P145(1210 单选)(1310 单选)

1) 对员工适度授权

2) 公平的评价

3) 合适的企业文化建设

4) 尊重人才,人尽其才

5) 良好的待遇及激励

6) 给员工表达情绪及合理宣泄情绪的机会。

十、职业倦怠以及缓解方法。P146 (1110 案例分析)(1504案例分析)

1. 职业倦怠的含义: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分离)、

个人成就感下降、身心疲惫的综合状态。

2. 职业倦怠及心理压力的缓解:

1)改变产生职业倦怠的应激源:管理者要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本关怀,营造宽松的环境及和谐组织气氛,倡导良性的竞争,适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公平的激励措施。

2)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改善自我的应激能力: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及技术水平,帮助他们提升认识自我及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及水平,寻找合适的应对倦怠和心理压力的方式。

3)重视情商管理,建立EAP系统,开展员工帮助计划。

马斯勒奇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并用该理论分析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有员工及工作负荷不匹配,控制感不匹配,报酬不匹配等。

十二、加拿大谢尔耶应激学说P147 (1301 单选)(1504 单选)

应激包括警戒、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1) 警戒反应:生物有机体自身会动员起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反应,也称动员阶段。

2) 抵抗阶段:指有机体在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后,就会出现心律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含量增加等变化,

这样能充分动员体内的潜能应付环境变化刺激的威胁,所以抵抗阶段也称抵御反应期。

3) 衰竭阶段:指紧张刺激所致的威胁继续存在或躯体仍然像存在着威胁那样进行反应,抵御就会持续下去,于是机体的适应能力可能耗尽,最后出现崩溃,导致疾病发生,故衰竭期也称适应性疾病发生期。

十三、人的情感智力可以用EQ来表示,包括:P149(1201 多选)(1504多选)

1. 自我意识

2. 自我控制

3. 自我激励

4. 移情能力(对别人的情感构成所具有的一种理解能力,能够根据别人的情绪反应来待人接物的一种技能)

5. 社交技巧(精通于建立人际关系网和管理社会关系,发现别人及自己的共同之处并及其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十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P149 (1110多选)(1404论述)

1) 生理调节

2) 情绪体验的调节

3) 行为调节

4) 认知调节

5) 和谐人际关系的调节

十五、消极情绪调控的具体方法:(1404论述)

1) 认识到思维(认知)方式是负面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并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其危害性,并下定决心改变它。

2) 改变不合理的思维(认知)方式。用全面、本质、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采用积极、正向、利导思维。

根据不同的负面情绪体验,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来调节不良情绪。合理释放和有效宣泄的方法;注意、活动转移法;用自我安慰及防卫的合理理由法化解负面情绪的困扰;化悲痛为动力,变消极为积极的艺术升华法;理智消解法;心态平和、及世无争以及心理境界高远的悟性方法。

第七章团体行为及管理

一、团队形成经历的发展阶段P154 (1110单选)

有效的团队形成不是自发的。

团队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

1) 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理解目标,开发实施过程)

2) 震荡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3) 规范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彼此分享信息,接受不同的选择、积极进行一些需要妥协的决策)

4) 运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成员熟练并有效地达到目标)

二、团体的种类P154 (1301 单选)(1404 多选)(1504 单选)

按构成团体的原则、方式和团体结构不同,可以把团体分为:

1. 正式团队和非正式团队

(1) 正式团体:由组织正式设立并有明文规定的团体。这种团体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组织的特殊目标而设立的。

(2) 非正式团体: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是由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感情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而成。

2. 固定性团体及临时性团体

(1) 固定性团体: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如生产班组、工段或车间、学校班级等

(2) 临时性团体: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体,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体自行解散。

三、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P157—158(1110单选)(1310单选)(1504单选)

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往往会受到整个团体及其他成员的影响,不同于其在单独情况下的行为方式。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主要有:

1) 社会助长效应:

社会助长效应是指由于团体其他成员在场,消除了单调情境,激发了工作动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从事简单而熟练的工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比一个人单独工作的效率要高。

2) 社会标准化倾向

3) 社会顾虑倾向: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4) 社会惰化现象:及一个人单独工作相比,当人们作为团体的一个成员工作时,其工作动机、努力水平、个人责任及工作绩效有可能下降的趋势。“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现象。(1310单选)

5) 极化现象及责任扩散效应

从众行为:个人心理及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团体中大多数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而保持及多数人一致的倾向。P164 四、团队的同质性——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P158(1210 单选)

团队的同质性即指团体成员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彼此相似就能互相吸引。同质性越高,团体的凝聚力也就越高。但是,当团体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同质性,可能产生彼此不服气,出现嫉妒、“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等现象,这样会破坏团体的凝聚力,造成团体内部的不团结和分裂现象。

五、团队凝聚力及生产效率P159(1201 单选)

团队凝聚力及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较复杂的关系,团队凝聚力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劳动生产效率。这是因为生产效率并非由凝聚力这单一因素决定。如果团体目标及组织目标一致,则凝聚力及生产效率之间

成正相关;反之,则凝聚力及生产效率之间成负相关。

生产效率排序:团队高凝聚力且及组织目标一致

团队低凝聚力且及组织目标一致

团队低凝聚力且及组织目标不一致

团队高凝聚力且及组织目标不一致

六、团队生产效率及团队士气的关系。P161 (1404单选)(1410单选)

士气只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高士气的团队不一定有高的生产效率,但士气对高效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七、团体行为规范的类型 P163(1210 多选)

(1) 团体绩效规范

(2) 团体形象规范

(3) 社交约定规范

(4) 资源分配规范

八、意见沟通的程序(由6种基本要素构成)P167 (1110单选)

1) 信息发出者: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传播信息者

2) 信息编码:把信息加工成便于传递的形式,可采用语言、文字、电码、图案、影片、符号等编码形式

3) 信息传播通道:信息沟通的媒介及渠道,如声、光、电、动物(犬或信鸽)、人、报纸、书信、书刊、电影、电视等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及渠道。

4) 信息接收者:信息传递至所想达到的对象

5) 译码:接收者根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解释,将编码信息还原

6) 收信者的反应:信息接收者将采取的行动或产生的反应反馈至信息发出者。

九、意见沟通的方式P169—171 (1404单选)(1410单选)(1201 单选)(1404 案例分析)

1. 从信息沟通是否反馈看,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种。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根据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 从速度上看,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的速度快

2) 从内容正确性上看,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 从沟通程序上看,单向沟通安静、规矩,双向沟通混乱、无秩序。

4) 双向沟通中,接收信息者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有把握,但对发出信息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5) 单向沟通需要较多的计划性;双向沟通无法事先计划,需要当场判断及决策能力。

6) 双向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从组织结构和流动方向上讲,有上向沟通、下向沟通和平行沟通三种沟通方式。

1) 上向沟通:纵向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团体成员通过组织系统直接向该团体领导者或高级领导者传递情报、反映意见。

2) 下向沟通:团体领导者、管理者对职工进行的信息沟通。

3) 平行沟通:在组织系统中,层次相当的个人及团体(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平行沟通可能在同级领导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平行团体之间进行,还可能在团体成员之间进行。既可用正式沟通的方式,也可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

十、意见沟通网络P171—173 (1404单选)(1410单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沟通通道组成的结构形式称沟通网络。

五种基本正式沟通网络类型

1)链式沟通:传播速度解决问题较快,正确性较高,适应变化慢

2)环式沟通:传播信息速度慢,工作速度慢,适应工作变化较快

3)Y式沟通:

4)轮式沟通。

5)全通道式沟通。

十一、意见沟通的障碍及意见沟通障碍的解除P174—176(1404案例分析)

1. 意见沟通的障碍

1) 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2) 态度、观点、信念和思想感情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3) 人的气质性格个性差异意见沟通的障碍

4) 隐性心理冲突引起的意见沟通障碍

5) 其他。媒介不畅通等。

2. 意见沟通障碍的解除

1) 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注意、记忆、思维、情绪、个性、心态

2) 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

3) 学会有效的聆听方法

4) 学会有效沟通的方法及艺术

十二、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及成分 P176(1201 单选)

包括交往中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要素。

十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尼将团体人际关系分为:

P177(1210 单选)

1) 逊顺型:特点:朝向他人,顺从行为,讨人喜欢

2) 进取型:特点:对抗他人,总想知道他人力量或他人对自己是否有用。

3) 疏离型:特点:疏远他人,常思考别人是否干扰自己。

十四、从PAC分析划分16种人际交往的行为类型P179 (1301 单选)

伯恩提出了人际交往中人格结构的P、A、C分析。伯恩认为:人的个性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简称P、A、C分析。

PP对PP交流类型——甲乙双方都以长者的心态和口气交往,比较武断、专制。

AA对AA——甲乙双方都以较成熟的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对方,是商量、民主及平等的交往。

CC对CC——甲乙双方都以幼稚对幼稚,缺乏理智判断,感情用事的态度对待对方,是冲动、人性及幼稚的交往。PC对CP——甲方以长者自居,以权威、武断的方式对待乙方,而乙方则表现出服服帖帖,服从权威的行为。

CP对PC——如甲方是丈夫(儿童意识),生病发烧,需要照料。乙方是妻子(父母意识),知道他很不舒服,并且愿意像妈妈那样照顾他。有的夫妻之间长期维持这种关系,构成和谐婚姻。

PC对PC——甲乙双方都喜欢用长者对儿童的态度,采用强制、权威专制的行为对待对方;一方命令,另一方不服,以同样态度回敬,这种交往类型常引起矛盾冲突。

CP对CP——甲乙双方都喜欢用儿童对长者的幼稚态度,采用夸大的口气、感情冲动的态度对待对方。

PC对AA——甲方以长者、权威、高压的方式,像对儿童那样对待乙方,而乙方则以理智的、平等的态度对待甲方。AA对PC——甲方以成人意识对待乙方,而乙方则以父母意识进行反应。

CP对AA——甲方以儿童对长者耍性子,以感情冲动的态度对待乙方,而乙方则以理智的、平等的态度对待甲方。AA对CP——甲方以成人意识对待乙方,乙方却以儿童意识

进行反应。

CA对AC——甲方表现出幼稚、娇气、耍小孩子脾气,乙方则表现为成熟的理智行为。

PA对AP——甲方以长者身份对待成熟而又理智的乙方,而乙方表现为理智行为,但又担心控制不住自己,愿意甲方担当P角色,接受其监督和控制。

十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P180(1201 简答)

1) 空间距离和交往频率

2) 相似性及同质

3) 需要、性格、气质的互补作用

4) 能力及专长的因素

5) 仪表

十六、团体决策的方法 P189(1210 单选)

1) 缺少反应,即只面向一个或几个成员建议的解决办法。

2) 独裁法则,领导宣布决定

3) 少数法则,少数有专业知识的人,有更多发言权“强行通过”的决策

4) 多数法则,投票表决法,多数(超过半数)赞成通过

5) 一致法则:是基本一致通过的法则

6) 完全一致,即全体通过的法则,也称一票否决方法。

十七、决策的类型 P190 (1301 单选)(1310 多选)(1410 多选)(1504 简答)

1. 根据决策目标的战略地位,可分为:

(1) 战略性决策:一种带全局性质和整体目标的非程序化的决策方式。

(2) 战术性决策:一种局部的,对具体问题的决策,也称技术性或定量性决策。

2. 根据问题的性质,可分为:

(1) 确定型决策:有确切的客观依据及自然状况,决策的结果也基本准备无误。

(2) 非确定型决策:客观依据不确定,有两个以上的不以决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决策的结果也无法最后确定。

(3) 竞争型决策:有竞争对手的非确定型决策,市场竞争、项目投标竞争、优质产品竞争等属于这一类

3. 根据应用计算机专门术语还可分为:

(1) 程序性决策:日常例行标准操作的、重复性的、习惯性的决策,是运用熟悉的原则和明确的处理程序制定的决策,现代可采用运筹学方法、数学模型、计算机数据处理进行决策。

(2) 非程序性决策:这是一次性的、不完善的、新方针的决策。一般采用直觉、判断、创造力、经验等方法来决策,现代也采用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决策。

4. 根据决策的价值取向可分:

(1) 稳妥性决策:一种可靠性很大的,能把握现实的决策

(2) 冒险性决策:一种不惧怕损失,敢冒风险去获得成功的决策。

高层管理人员关注非程序性决策和战略性决策。

十八、决策理论P195 (1310单选)(1504单选)(1504 多选)

1. 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

西蒙提出真实人的有限理论和满意原则。

2. 智能框架理论

儒索提出的智能框架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决策框架的黄金法则是“一个问题一个框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避免决策陷阱”的发生。

一个好的决策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即建立决策框架、信息的采集和智能的分析、通过判断和选择决策方案、通过反馈改进决策。

十九、团体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196 (1110简答)(1301简答)(1310论述)

1. 团体决策中的冒险迁移及保守倾向。团体决策也会带来某些不利的结果。主要有耗费时间、责任模糊,以及由于团体的规范和压力、团体从众行为和暗示心理的消极影响。因而,团体的决策比个人决策可能出现极化(即更加冒险或更加保守)倾向,因而更具有危险性。

团体决策中有冒险和保守两种极端倾向。造成原因可能如下:

(1) 责任扩散的影响

(2) 受团体领导者的影响

(3) 团体中多数人的偏爱及从众心理的作用

(4) 受冒险和保守价值估计的影响

2. 团体思维(小团体意识)。

所谓团体思维即指小团体意识,是指在凝聚力很高的团体里,团体成员追求一致性的期望很高,表面的一致性,压制了个人的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破坏了个人实事求是的考虑及道德的判断,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因而造成错误的决策。

二十、如何防止团体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团体决策的科学化。P196—197(1310论述)

1. 对团体决策给予指导,集思广益收集广泛的信息,充分利用可取的信息,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提出质疑,以便做正确的决策;

2. 领导者应保持公正态度,在决策过程的前后及当中应当鼓励、听取和重视不同意见;

3. 重大决策,先小组讨论,后大组讨论,参考专家意见。

4. 已经做出的决策,在实施前,还应请专家及群众相结合,进行专门复审。

5. 为避免团体决策时的责任扩散,在领导班子决策时,采取“问责”制及“决策失误赔偿制”是有效的方法。

二十一、冲突个人自身心理及行为上的冲突有以下形式及原因。

P202 (1110单选)(1201单选)

1) 双趋式冲突:指一个人想同时达到两个都喜欢的目标,但又不可兼得,只能取一个舍一个,造成左右为难的冲突形式。

2) 双避式冲突:指一个人想同时回避两个都不喜欢的目标,而又不得不接受其中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3) 趋避式冲突:指一个人想接近某一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该目标,不可兼顾,造成“进退维谷”的冲突形式

4) 双重或多重趋避式冲突: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舍取时,处在四选一(即两种舍取)的矛盾状况时,便出现双重趋避式冲突。

二十二、团体冲突中几种变异心理分析P203 (1310单选)

1. 任务结构中的变异心理。

主要表现:任务不明,不清楚部门、单位、个人干什么;职责不清,不知由哪个部门及成员负责;互相推诿,推卸责任;互相扯皮,互相指责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角色地位冲突中的变异心理。

主要表现:在领导及被领导、上下级、不同岗位中常常发生的矛盾及冲突。

3. 利益分配冲突中的变异心理。

主要表现:部门中心主义,争机械设备、环境条件、利益待遇,搞绝对平均主义,分配不公等。

4. 管理压力冲突中的变异心理。

主要表现:管理、任务、目标、要求、纪律、考核、奖惩、制度的压力过大,超过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十三、解决团体冲突的原则、策略和方法。P203(1201 论述)(1404单选)(1410单选)

1. 原则

(1) 提倡和谐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建设性冲突(冲突各方目标一致,实现目标的途径手段不同),消除破坏性冲突;

(2) 要提倡民主,倡导和鼓励员工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3) 要加强信息沟通,提倡意见交流,增加透明度,减少隔阂,缩短心理距离。

(4) 要健全EAP系统,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做“平衡心理差异”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等工作。

2. 策略(托马斯的两维策略)

(1) 强制策略:是坚持性高,又不合作的牺牲对方的策略

(2) 退避策略:两个维度都低的逃避对抗的策略

(3) 克制策略:是合作性高,而坚持性低的牺牲自己,满足对方的和解顺应策略(1404单选)(1410单选)

(4) 统合策略:是两维均高的求同存异策略

(5) 妥协策略:是两维适中的双方让步双方权宜接受的策略。

3. 方法

(1) 协商谈判法(求同存异法)——用求大同存小异或者求大同存大异的方法缓和冲突。

(2) 寻找外援法或仲裁调解法,由上级或第三者出面调停

(3) 权力、权威法,采用诉诸权力或武力,强制性调解

(4) 拖延及回避,延缓解决问题,避免直接冲突

(5) 其他如合并及兼并法、转移目标法、教育及认知重构法、调整政策和策略方法、解体及重组法。

第八章组织行为及管理

一、组织观念P206 (1310单选) (1404多选)

1. 传统的组织观念

(1) 组织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2) 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

(3) 组织的封闭性、正式性、机械性、科层结构性是由互相作用、运用知识技术的人群所组成的有结构性的活动整体。

(4) 组织的基本任务是规定每个人的责任;明确成员之间的职权关系,协调组织内每个成员的行动,去实现组织目标。

2. 现代的组织观念

(1)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 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3) 组织是一个整合系统

(4) 组织是一个更加权变性、灵活性及适应性的结构系统

二、社会组织复杂多样,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可分为:P207 (1110单选)

1) 文化性组织:一种人们之间互相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传递知识和文化的,一般不追求经济效益,属于非盈利组织。如:各类学校、艺术团体、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报刊出版单位、影视电台等

2) 经济性组织:一种专门以追求社会物质财富的社会组织,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如工商企业、金融、保险公司等

3) 政治性组织:一种为了某个阶级的政治利益而服务的社会组织,国家的立法、司法、公安、政党、军队等。

三、组织理论之一——古典组织理论P208 (1110单选)(1410多选)

古典组织理论的三巨头之一,被管理学界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919年创立了官僚组织的模式。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社会组织及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组织及经济组织理论》《新教理论和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学论文集》。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层峰结构)有以下特点:

(1) 有明确的职权制度,明确划分职务和权力等级。

(2) 专业化强,分工明细。

(3) 规章制度明确。

(4) 不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5) 员工的选择及提升主要依据技术能力。

四、组织理论之二——行为组织理论的一些特色 P209 (1301多选)

(1) 注重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2) 非正式组织有自发的领导

(3) 强调人的因素

(4) 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五、组织理论之三——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认为任何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沟通。P209 (1301 单选)(1504 单选)

六、组织理论之四——伯恩斯及史托克的组织理论P210(1201 单选)(1301 单选)

伯恩斯及史托克研究了英国20多家工业公司,发现处于急剧变动环境中的公司组织结构及处在稳定环境中的组织结构是不相同的,由此提出了机械的组织及有机的组织的概念。

机械组织结构的特征:高度专业化、集权、垂直沟通

有机组织结构的特征:工作没有明确界定、自我控制、横向沟通。

七、组织理论之五——利克特1967年提出了新的组织结构理论(即“交叠群体”和“联接针角色”)。认为组织是由相互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系统;而这些相互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是由同时处在几个群体重叠处的个人来联接的。这些起联接作用的关键人物称“联接针角色”。他们既是本组织的领导人,又是上级组织的一个成员。P211(1210 单选)

八、组织理论之六——组织生命周期理论P210(1201 单选)

企业组织像任何有机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如人的童年、青年、壮年、老年。每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员工心态都有其特点。每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

组织在进化过程中,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

1) 创业管理阶段

2) 个人管理阶段

3) 职业管理阶段

4) 行政性组织管理阶段

5) 矩阵式管理阶段

九、管理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六个关键因素 P212(1201 单选)(1201 简答)(1210 单选)(1301 单选)(1404 单选)(1410 单选)(1504 单选)

1) 工作专门化

2) 部门化

3) 命令链

4) 控制跨度: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员的数量总是有限的,组织中每个主管人员直接指挥及监控的下属数量即控制跨度,也称为管理幅度。通常有效的管理幅度是在7~12人。当组织规模一定时,控制跨度及管理层次的关系成反比。

5) 集权及分权:

集权: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

分权: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到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上。

授权:指上级管理者随着职责的委派而将部分职权下放给对其直接报告工作的部属的行为。

6) 正规化

十、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P214(1201 单选)(1404 单选)(1410 单选)

1. 直线式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职权直接从高层开始向下分解,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达到组织最低层。

2. 职能式组织结构:组织从下至上按照相同的职能将各种活动组合起来,将专业技能紧密联系的业务活动归类组合到一个单元内部,这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发和使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3.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以直线为基础,在保持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下,增加了为各级行政主管领导出谋划策但不进行指挥命令的参谋部门(如计划、销售、供应、财务等部门)而综合形成的。在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因而,这是一种按经营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各职能部门的体制。

4. 矩阵式组织结构

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或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使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及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

5. 事业部式组织结构

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通常是根据业务按产品、服务、客户或地区划分的,公司总部授予事业部门很大的经营自主权,使其内部类似一个个独立的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十一、组织结构发展的新趋势P217—218(1110多选)(1210单选)(1310单选)(1504单选)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组织结构呈现的新趋势有:

扁平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边界模糊化。以下几种组织机构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组织结构的未来发展:

1) 团队结构:打破部门界限,可以快速地组合,重组解散,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员工手中,以促进员工间的合作,提高决策速度和工作绩效。

2) 无边界组织

3) 虚拟组织:指公司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大竞争优势,只保留关键活动,而以合同为纽带依靠其他组织进行制造、分销及会计等业务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

十二、工作设计 P219(1201 单选)(1301 论述)(1404 单选)(1410 单选)

1. 工作设计的主要内容

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结果和工作结果的反馈等五个方面:

工作内容:工作内容的设计是工作设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工作广度、深度、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完整性以及工作的反馈五个方面。

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工作的责任、权力、方法以及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等方面。

工作关系:表现为协作关系、监督关系等各个方面。

工作结果: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和效益等具体指标。

工作结果的反馈:包括工作本身的直接反馈和来自别人对所做工作的间接反馈。

2. 工作设计的具体方法

(1) 针对工作内容进行设计的方法

工作职务轮换:将员工定期地从一种工作岗位轮换到另一种工作岗位,以使员工对不同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并给予员工长期从事一种单一工作的枯燥乏味的感觉,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工作扩大:扩大员工的工作范围或领域,增加工作的内容,以改变员工对常规性的、重复性的简单工作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以改善工作和生活质量。

工作丰富化:指工作的纵向扩大,增大员工在工作计划、决策参及、进度控制乃至考评奖励方面的内容,使其介入到工作的管理之中,增大其工作自主性,以获得成就感、责任感和得到认可的满足感。

(2) 工作时间设计的方法

弹性时间制——给予员工在上下班时间上一定的自由处理权。

压缩周工作时间——最常见的形式是:“4/40”,即每周工作4天,一天工作10小时。

缩短工作时间是指每周工作日减少到4天,每天仍保持8小时工作时间,即实行32小时工作制。

工作分享——对于一些任务繁重的工作和不能坚持全日制上班的特殊员工,可以采用工作分享的办法来完成工作任务。

电子办公也被称之为“在家办公”。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员工在家处理工作并把工作结果通过电子方式传送到公司。

十三、组织变革 P220—225(1201 案例分析)

1. 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系统为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的变化,根据组织系统所出现的弊端进行分析、诊断,对组织结构、功能进行不断调整,改变旧的管理形态,建立新的组织管理形态的一种组织行为和管理过程。

一个企业的变革,不仅仅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或机构的变化,

也包括企业组织功能、技术设备、组织及团队管理、成员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变革。

2. 组织变革的动力 P221(1210 简答)(1410 简答)

引起组织变革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促使组织变革的起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

(1) 组织变革的外在压力。

社会政治压力

技术进步压力

(2)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

企业战略

组织成员特征

组织成长。

3. 组织变革的模式 P223(1110单选)

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勒温是有计划变革理论的创始人。

勒温针对组织成员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提出了“解冻—变革—再冻结”的变革三步骤。

4. 组织变革的阻力 P224

(1) 组织成员个人心理上的阻力,主要包括:

习惯及对它的依赖;

对安全及未知的恐惧;

经济原因,担心由于变革而丧失原有的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工作岗位等。

(2) 组织对改革的阻力,主要包括:

组织结构惯性及人际关系网

群体惯性及组织规范

经济利益——破旧立新,破旧意味着短期的损失,立新可能需要较多的投入。

5. 克服企业变革的阻力(1310 简答)(1504 简答)

(1) 教育及沟通

(2) 参及变革决策

(3) 促进及支持

(4) 谈判

(5) 操纵和合作

(6) 强制

十四、组织的功能P208 (1110单选)(1310单选)

1) 整合功能:具体表现在组织机构、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及管理,从而使组织成员的活动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步调一致。通过组织整合,可以使组织的合力往往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因此,组织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 协调功能: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组织成员尽管都要服从组织的统一要求,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目标、需要、利益等满足程度和方式存在着差异性,因此,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组织充分发挥协调功能,调节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保持组织成员的密切合作,这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3) 维护利益的功能:社会组织是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而产生的,不同的组织是人们利益分化的结果。组织利益及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维护利益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组织成员的向心力,从而顺利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4) 实现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组织成员的统一力量,而这种统一力量的形成,需要组织整合和协调功能的有效发挥作为基础,以利益功能为动力,从而才能使组织达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各个社会组织都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分子,因此,目标功能既包括实现组织自身目标(包含个体、团体、组织目标),同时也包括实现社会大目标这两个任务。

第九章组织文化及组织形象建设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P228 (1110单选)(1410案例)

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P229—230P229(1201 单选)(1210 多选)(1301 单选2题)(1310 多选)(1404单选)(1410 单选)(1504 单选2题)

典型的组织文化结构可以分成3个层面: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

1) 精神文化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层。

是否有精神文化层是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精神文化层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组织经营哲学

(2) 组织精神

(3) 组织风气

(4) 组织目标

(5) 组织道德

2) 物质文化层是组织文化结构的外表部分。对于一个生产性企业来说,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

(1) 企业面貌

(2) 产品的外观及包装

(3) 技术工艺设备特性

(4) 纪念物

3) 制度文化层是组织文化结构的中间部分,包括:

(1) 工作制度

(3) 特殊制度

(4) 特殊风俗

三、组织文化的特性P230—231 (1301简答)(1310单选)

1) 民族性。

民族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根基,组织文化包容于民族文化之中。组织文化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组织成员的身上必然表现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

民族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要大于组织文化。

2) 无形及有形性。

组织文化所包含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组织成员中的。在精神文化的影响下,组织成员会自觉地按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去从事社会活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但作为组织文化载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又是有形的。

3) 软约束性。

组织文化对组织管理起作用,不是靠规章制度的硬手段,而

主要是靠核心价值观对成员的熏陶、感染和诱导,使成员产生对组织目标、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认同,自觉地按照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去活动。

4) 连续性。

组织文化及组织长期的发展历史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组织联系性及连续性,能长期对组织的成员产生影响,不会因为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环境变化或人员变化而变化。

5) 创新性。

组织文化总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创新的。否则,过时的、封闭僵化的组织文化会导致组织在竞争中失败。唯有创新,组织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组织文化的作用P231—232(1201 多选)(1210 单选)(1301 单选)(1410 案例)(1504 单选)

1. 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

1) 行为导向作用。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感召组织成员,将组织成员的行为引导到组织的目标上去,最终引导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

2) 行为激励作用。有效的组织文化,能使组织成员在满足于物质激励的同时,获得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从而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3) 行为协调作用。

4) 社会辐射作用。

2. 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

僵化的组织文化有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是对组织变革的负面影响;

2) 是对创新性的障碍;

3) 是对兼并重组的影响。

五、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P232—233(1310 论述)(1504论述)

1) 调查分析阶段:该阶段旨在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和反馈现有组织文化状况、组织成员的心态及舆论等,为建立及创新组织文化提供依据。

2) 总体规划阶段:该阶段旨在增强组织文化工作的计划性和建立组织文化目的性及有效性。

3) 论证试验阶段:该阶段旨在验证上述工作的可行性,了解各方面对拟定方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及时发现并修改其中不合理部分,完善方案,减少盲目性。

4) 传播执行阶段:该阶段旨在建立组织文化的中心环节,是将规划变成现实,解决旧问题建立新文化的阶段。

5) 评估调整阶段:该阶段旨在对组织文化总体规划及执行效果进行测量、检查及评估,找准问题,调整偏差。

6) 巩固发展阶段:该阶段旨在已经建立的组织文化基础上,采用切实有效的多种途径和措施,多层面贯彻和渗透组织文化,稳定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推动组织的发展。

六、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P233—234 (1404简答)

1) 目标原则;

2) 价值原则;

3) 卓越原则;

4) 参及原则;

5) 成效激励原则;

6) 亲密原则;

7) 诚信正直原则;

8) 环境适宜原则。

七、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P234—236 (1201 单选)(1210 单选)(1301 单选)(1310 论述)(1404 单选)(1410 单选)(1504单选论述)

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按照人的心理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使全体员工在感染熏陶中达成共识。在塑造组织文化时应遵循以下心理机制:

1) 注意心理定势:前面心理活动的经验,对于随后进行的心理活动反应有习惯化和倾向化影响。

2) 重视心理强化:及时表扬或奖励及组织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及行为,及时批评或惩罚及组织文化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

3) 利用从众心理:在群体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及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

4) 培养认同心理:个体将自己和另一个对象视为等同,引为同类,从而产生彼此密不可分的整体性的认知。例如,为

了培养这些积极的感情,一些企业开展了撰写厂史、设计厂标、设置口号标语、创造厂歌、制作厂徽、厂服、厂旗等活动。

5) 激发模仿心理: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而引起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的相似方式行动的倾向,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学习及人际互动现象。

6) 化解挫折心理:我们的组织领导者,可以发挥我国思想工作深入细致的优势,通过家访、谈心、党团组织生活、工会及职工代表会议等环节,向各级领导提出建议和批评。也可在员工之间展开沟通、EAP(员工支持)、心理咨询等活动,解决矛盾,化解挫折心理,为组织文化建设创造和谐舒畅的心理环境。

八、组织形象的特征P236—237 (1404单选)(1410单选)

1) 整体性

2) 主观性

3) 客观性

4) 动态性:组织要能不断给人一种兴旺发达、适应形势、生机勃勃的印象,使公众及时摆脱陈旧感,树立新颖感。

5) 相对稳定性

九、组织形象的功能P237—238(1110简答)(1210单选)

组织形象的概念:组织成员及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评价后所形成的总体印象。

组织形象的功能:

1) 规范及导向功能:组织形象是把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加以确立,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树立一面旗帜,向全体员工发出一种号召。这种号召一经广大员工的认可、接受和拥护,就会产生巨大的规范及导向作用。如:美国IBM公司提出“IBM意味着最佳服务”日产公司强调的“品不正在于心不正”德尔塔航空公司提倡的“亲和一家”等等都是在教育、引导、规范着员工的言行、态度,让他们在尽善尽美的工作中注意把自己的形象和组织的形象联系起来,使本组织成为世界一流的组织。

2) 凝聚及整合功能

3) 激励功能

4) 辐射功能

十、组织形象的评估P238 (1310单选)

企业形象评估的三个评价指标

1) 认知度

2) 广告接触度

3) 评价度

十一、CIS企业识别系统P239—242 (1110单选)(1210单选)(1210论述)(1301单选)(1404单选)1410单选)(1504单选)

1. CIS由三个系统构成:

1)MI理念识别: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信条、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文化、座右铭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化。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MI是CIS的基础和基本的精神所在。

2)BI行为识别:是企业实际经营理念及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形态。

3)VI视觉识别:指纯属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的统一,它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VI在CIS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具有主导的地位。

2. CIS的功能

1) 识别功能

2) 管理功能

3) 传播功能:CIS的导入及开发,能够保证信息传播的同一性及一致性,并使传播更经济有效。CIS的建立,各关系企业或企业各部门可遵循统一的设计形式,应用在所谓的设计项目上,一方面可以收到统一的视觉识别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制作成本,减少设计时无谓的浪费。如麦当劳分店,其广告费用甚少,但生意兴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麦当劳系统的世界性宣传。

4) 应变功能:同一商标可以随市场变化和产品更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产品。

如索尼公司的著名商标“SONY”,同时拥有电视机、摄影机、音响设备等多种商品。

5) 协调能力

6) 文化教育功能

3. CIS战略系统及组织文化建设的关系

CIS设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CIS设计制定了目标组织文化模式;

2) CIS的内部实施过程是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

3) CIS的对外实施是组织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

4. CIS设计及导入的步骤:

1) 提出CIS计划。这是导入CIS的前提,无论是谁(企业领导者、企业顾问或其它人士)提出,最终都要使得企业最高领导者对CIS有所了解并对企业内外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2) 调査及分析。通过调査研究,找到企业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成功实施CIS的保证。调查内容主要是企业现状和企业形象两方面。

3) 确定企业理念。在分析调查结果以后,立足企业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企业

的目标、哲学、宗旨、精神、道德、作风等。

4) 行为及视觉设计。在企业理念指导下,设计相应企业行为识别要素及视觉识别要素。

5) 发布CIS。就是将已制订成熟的CIS方案向内部员工、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公开。

6) CIS实施。如果不能坚决地贯彻实施,再好的CIS方案和计划也无济于事。在实施过程中,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自觉从我做起。

第十章领导行为及管理

一、领导及管理的关系P244—245(1404单选)(1410单选)

以往我们常常把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混为一谈,实际上,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1) 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是领导行为及活动的组成部分;

2) 领导者必须参及组织的管理,才能有效地实施领导行为。

区别:

1) 从职责范围讲,领导是负责全局性、宏观性或战略性的问题,管理则是具体部门的工作及效率问题;

2) 从组织作用上来说,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表现在为组织活动指出方向、设置目标、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等方面,管理则是为组织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解决效率及效益;

3) 从角色差异讲,领导者为帅才,不需事必躬亲,管理者为将才,必须过问管理工作的细节;

4) 从组织地位讲,领导者只是少数在组织中具有权利、地位(职位)和影响力的人物,而管理者除了基层领导外,还有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专业和技术人员,并非领导者;

5) 从工作方法讲,管理可以说是一门“技术”,具有具体性、操作性、普遍性;而领导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没有确定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二、领导者的角色功能P245—246(1201 单选)(1210 单选)(1301 单选)(1404 简答)(1504 单选)

亨利.明茨伯格将组织中领导者的角色分为10类,3个方面: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1. 人际关系角色包括:

1) 名誉领导

2) 领导人

3) 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恩惠和信息。

2. 信息传递角色包括:

1) 监听者

2) 传播者

3) 发言人

3. 决策制定角色包括:

1) 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方案的策划。

2) 危机管理者

3) 资源分配者

4) 谈判者。

三、领导者的影响力以及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途径。P246—248(1110 论述)(1301多选)(1310 单选2题)(1410 多选)(1504论述)

1. 领导者的影响力:影响力是一个人在及他人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一个领导者是否具有强大而有效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职务、地位、权力、自理、品格、知识、感情等因素。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归纳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1) 权力性影响力包括:

(1) 传统因素

(2) 职位因素

(3) 资历因素

2) 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

(1) 品格因素

(2) 才能因素

(3) 知识因素

(4) 感情因素

2. 提高领导者影响力的途径:

1) 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1) 应加强自我意识及品德修养:做到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关心他人、团结同事、秉公自律和清正廉洁;

(2) 不断加强学习:领导者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信息和计算机知识,注意知识更新和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和知识素养。

(3)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水平:领导者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专业技术及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及管理能力等;

(4) 密切联系群众,注意自己的情操修养,对员工要热情友好,不能居高自傲、态度生硬、以势压人。

2) 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要做到:审慎用权、秉公自律、用人授权、实事求是、群众监督;

3) 通过各种活动增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效能。

4) 遵循领导的法则、提高领导及管理艺术,发挥成功的领导影响力的作用。

自考试题-管理心理学简答题

自考试题-管理心理学简答题

管理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1: 1.简述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理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简述态度的特性。 答: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 3.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答:(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群体有较强的力和行为的一致性。(4)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4.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规律,简述其中主要的规律。 答:(1)吸引接近规律;(2)超同离异规律;(3)互需互酬规律;(4)交往深化规律;(5)交互中和规律。 5.道格式发展分为哪六个阶段。 答:(1)实验研讨阶段;(2)小组建设和开发;(3)小组间关系的建设和开发;

(4)制订理想的战略模式;(5)模式的贯彻;(6)系统评价。 6.简述X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7.简述常见的归因偏差。 答:(1)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3)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8.概述起来说,一般认为小型群体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1)人数不多;(2)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3)群体的成员,由共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4)群体的成员之间能产生感情上的相互关系;(5)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调节。 9.简述参照测量法的具体步骤。 答:(1)研究者要求群体成员进行相互评价;2)为每个成员准备一个大信封,将其他人员对他所作的全部评价集中大信封内;3)让各成员知道别人是如何评价的,但不允许个人看

自考管理心理学必过秘籍

管理心理学(00163)必过秘籍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是指(A)1-40 A.控制职能 B.计划职能 C.协调职能 D.组织职能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具体职能: 1.计划 2.组织 3.指挥 4.控制 5.协调 2.管理的现代职能: 1.信息 2.决策

3.激励 4.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2.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D)1-54 A.斯科特 B.梅奥 C.冯特 D.闵斯特伯格 闵斯特伯格因其对工业心理学创立所起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最早进行心理学技术学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 霍桑实验的的步骤: 1.第一阶段是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这是霍桑实验的先导 2.第二阶段是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3.第三阶段是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调查 4.第四阶段是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企业的子系统包括: 1.信息处理系统

2.传感系统 3.决策系统 4.加工系统 5.控制系统 厄威克八项原则的内容: 1.目标原则 2.相符原则 3.职责原则 4.组织阶层原则 5.控制广度原则 6.专业化原则 7.协调原则 8.明确性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C)1-59 A.数理分析法 B.逻辑判断法 C.观察法 D.经济分析法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2017年10月自考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455) 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的有关心理特质的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的学者是 A.梅奥 B.西蒙 C.冯特 D.李维特 3.情绪情感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指的是情感功能中的 A.动力作用 B.引导作用 C.信号作用 D.适应作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兴趣 B.意志 C.气质 D.能力 5.在工作中表现为孤僻、不合群、常常多愁善感的员工,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在马斯洛需要层级论中,“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属于 A.安全需要 B.爱和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一位年长的妇女因为被窃贼偷去3000元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这种行为属于受挫后行为反应中的 A.攻击 B.倒退 C.冷漠 D.逃避 8.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向往。称为 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人生观

2018年4月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歹ll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2004年,我国提出的基本国策是 A.依法治国 B.和谐社会 C.以人为本 D。计划生育 2.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是 A.社会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3.心理测验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指 A.信度 B. 可靠度 C.效度 D.可信度 4.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论述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亦称工作专门化)中获得经济优势的著名著作是 A.《国富论》 B.《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C.《计件工资制》 D.《科学管理原理》 5.在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巨头中,因其在组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 父”的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卡斯特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 B.梅奥 C.马斯洛 D.摩尔斯 7.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称为 A.形状知觉 B.运动知觉 c.时间知觉 D.空闾知觉 8.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以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为

(整理)年10月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2.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八实验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个案法 3.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古典管理理论 B. 早期管理理论 C.传统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4.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被称为【】 A.价值观 B. 情感 C. 审美观 D.兴趣 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 气质 B. 性格 C. 个性 D.人生观 6.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要注意的气质要求是【】 A.发展性 B. 绝对性 C. 顺应性 D.互补性 7.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这反映的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是【】 A.连续原则 B. 接近原则 C. 相似原则 D.闭锁原则 8.人们谈到教授,总认为是文质彬彬、白发苍苍;一说到工人,总想到身强力壮、性格豪爽的形象。这反映的社会知觉效应是【】 A.近因效应 B.优先效应 C.定型效应 D.晕轮效应 9.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态度 B.价值观 C.人生观 D.世界观 10.态度的基础是【】 A.情感 B.评价 C.认知 D.意向 11.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A.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B.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2.表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公式是【】 A.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效价=期望值×激励程度 C.期望值=激励程度×效价 D.激励程度=期望值×效果 13.根据挫折理论,“自我安慰”行为属于【】 A.妥协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心理学》真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管理的职能中,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订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称为 A.控制 B.计划 C.协调 D.组织 2、团队行为管理的核心课题是 A.团队配合 B.人际关系 C.组织结构 D.管理理论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从而研究其心理活动发展变化整个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实验法 4、韩非在《八经》篇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这句话说明了管理理论的哲学甚础是 A.管理问题B?生产问题C.人性问题D.人事问题 5、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是 A.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B.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C. 态度和意见调查 D.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6、在两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泰勒 B.梅奥 C.马斯洛 D.洛斯奇 7、有一种最简羊的心理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A.知觉 B.感觉C?印象D归因 &社会知觉的核心成分是 A.-般知觉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9、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利 B.海徳C?武徳沃斯D.威廉?詹姆斯 10、智力属于 A.—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液态能力 D.晶态能力 11>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中所指的 A.气质 B.感觉 C.情绪 D.能力 12、对于性格特征粗暴急躁的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思想教育与管理方法应该是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 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 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 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 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要包括: 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 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 因素。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是统一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 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和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1、心理技术学:(斯腾)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2、霍桑实验:(梅奥)开始于1924年他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他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向高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一一产生与发展: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 2、管理心理学在中国 1979年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才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一、管理的概念P40(1201 单选)(1504 单选) 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个职能P40 1) 计划: 法约尔认为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即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手段、方法与策略。(1210单选) 2) 组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和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1301 单选) 3) 指挥: 即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激励。 4) 控制:对组织的实际工作与运行活动状态偏离预定计划与目标时的监督、纠正与调整。(1310单选)(1504 单选) 5) 协调: 即对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之间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协作与调整。 三、企业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系统:P41(1404单选) 1) 社会技术系统 2) 社会心理系统 四、心理学的概念P41(1110单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五、心理过程包括:P42—45 (1404多选) 1. 认识过程 感觉: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1110单选)(1410单选) 知觉 记忆 思维 想象 2. 情绪与情感过程 (1) 基本情绪 (2) 情绪状态(1301单选) 心境: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景所引起的超强的情绪状态。(1404单选) (3) 高级社会性情感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理智感大体有以下几种:(1310多选) 好奇心和新异感 喜悦感 怀疑与惊讶情感 不安情感 自信与确信不疑情感 3. 意志过程:指意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作用。(1504 单选) 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1210 简答) (1)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 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 六、个性心理特征P46 (1110单选多选)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从个性心理特征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 1) 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2) 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与影响,典型地表现在人们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倾向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 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性格。 4) 自我(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自觉的认知系统。 七、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P47 (1410简答) 1) 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 2) 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 3) 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3)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50年代D.60年代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下列哪一选项描述是正确的( ) A.所得结论真实可靠B.易作数量分析 C.易确定因果关系D.易精确地重复观察 3.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王安石B.荀子 C.庄子D.孟子 4.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属于( ) A.第一印象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5.教育工作者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迅速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坚持执行,属于意志品质的( ) A.果断性B.坚持性C.自制性D.目的性 6.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性格B.气质 C.能力D.智力 7.有人认为行为乃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其过程如下:S←→0→B→A。这一观点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托尔曼B.华生 C.勒温D.梅耶 8.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动机所具有的特点( ) A.主观性B.内隐性 C.不变性D.实践性 9.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最高层级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D.爱和归属的需要 10.有的人受挫折后闭门不出、生病、住院、酗酒,甚至吸毒等,这些行为属于受挫后的( )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管理学愈来愈认识到,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定义模式——“人——人——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过面:管理程中的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和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是管理心理学教科书的逻辑架构。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区别: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联系: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区别:把人和机器当成一个人-机系统进行研究,使机器更好地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便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机器的性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把人与人当成一个人-人系统进行研究,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预测人的行为,充分调动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联系: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管理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

管理心理学自考历年真 题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6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管理心理学 D.工程心理学 2.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八实验法 B. 调查法 C. 测验法 D.个案法 3.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古典管理理论 B. 早期管理理论 C.传统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 4.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被称为【】 A.价值观 B. 情感 C. 审美观 D.兴趣 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 气质 B. 性格 C. 个性 D.人生观 6.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要注意的气质要求是【】 A.发展性 B. 绝对性 C. 顺应性 D.互补性 7.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这反映的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是【】 A.连续原则 B. 接近原则 C. 相似原则 D.闭锁原则 8.人们谈到教授,总认为是文质彬彬、白发苍苍;一说到工人,总想到身强力壮、性格豪爽的形象。这反映的社会知觉效应是【】 A.近因效应 B.优先效应 C.定型效应 D.晕轮效应 9.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态度 B.价值观 C.人生观 D.世界观 10.态度的基础是【】 A.情感 B.评价 C.认知 D.意向 11.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A.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B.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C.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D.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2.表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公式是【】 A.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效价=期望值×激励程度 C.期望值=激励程度×效价 D.激励程度=期望值×效果 13.根据挫折理论,“自我安慰”行为属于【】 A.妥协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浙江省2012年10月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100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A.俞文钊 B.肖孝荣 C.麦格雷戈 D.闵斯特伯格 2.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斯科特 D.卡斯特 3.对“复杂人”最有效的激励是 A.物质刺激 B.授权 C.感情联络 D.因人而异 4.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创立的挫伤理论是 A.挫伤——侵犯理论 B.攻击线索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ABC理论 5.根据双因素理论,下列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认可 B.工资 C.工作意义 D.责任 6.下列不属于当代西方激励理论的是 A.同步理论 B.期望理论 C.强化理论 D.公平理论 7.“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种 A.直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反暗示 D.自动暗示 8.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领导者既不关心生产,又不关心人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A.任务式领导 B.中间型领导 C.乡村俱乐部型领导 D.平庸型领导 9.目标管理较适用于人性假设理论认为的 A.自动人 B.复杂人 C.社会人 D.经济人 10.下列不属于权力性影响力的是 A.品德因素 B.传统因素 C.资历因素 D.职位因素 11.将自己的错误转嫁他人以自慰的反应方式,称为 A.投射 B.理喻 C.替代 D.退缩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对完全成熟的下属管理,采取______领导方式较合适。 A.命令式 B.授权式 C.说服式 D.参与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3.美国______的《学校组织行为学》一书出版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14.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理论的管理心理学家是______。 15.群体中成员的认识偏差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______效应和______作用。 16.动机斗争的形态主要有:双趋冲突、______冲突和______冲突。 17.人际关系的形态有亲密形态、______形态、______形态、冲突形态。 18.心理异常的主要特征有失常性、______性、______性。 19.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心境、______和应激。 20.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______组织理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教师的成熟 22.学校领导体制

自考管理心理学历年试卷及答案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A )1-40 A.管理B.领导C.协调D.沟通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1-60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 A )1-59 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 4.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2-77 A.韦伯B.梅奥C.马斯洛D.摩尔斯 5.法国着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都存在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职能是( C )2-68 A.技术B.商业C.管理D.财务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 A )2-70

A.人际关系理论B.社会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本管理理论 7.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是( B )3-80 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 8.人们认为外交官应该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演员应该“喜形于色”,这是( D )3-88 A.自我知觉B.首因效应C.人际知觉D.角色知觉 9.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指的是( B )3-93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现象 10.关于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智力多元论学说代表人物是( D )4-100 A.斯皮尔曼B.塞斯登C.基尔福特D.加德纳 11.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临界状态的IQ分布在( B )4-101 A.70以下B.70~79C.80~120 D.120以上 12.气质和工作应进行合理匹配,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等需要有表达、活动与组织能力工作的气质类型是( A )4-110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1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职位升迁等因素归为( C )5-130

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C试题及参考答案

xx学院成人教育《管理心理学》试卷(C)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 2 分,合计20 分) 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 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A. “经济人”假设 B. “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 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 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常见的归因偏差中的()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 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3 分,合计 15 分) 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 2.自我意识包括() A.物质自我 B.社会自我 C.知觉自我 D.精神自我 E.管理自我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人类学家霍尔根据人们接触的距离,把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 A.亲密区 B.熟人区 C.社交区 D.公共区 E.隔离区 5.组织文化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活力程度,组织文化可以被划分为() A.活力型组织文化 B.挑战型组织文化 C.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 D.停滞型组织文化 E.发展型组织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合计 20 分) 第页共页

管理心理学试题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20×2=40) 1.()研究者有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引出所要研究的某些现象,以此得到关于这一现象发生所起作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B.访谈法;C.个案法;D.观察法。 2.()主持霍桑实验的人是。 A.亚当斯;B.梅奥和罗利斯伯格;C.艾宾浩斯;D.费斯汀格。 3.()“滥竽充数”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齐宣王的喜好; B.南郭先生的道德品质; C.齐宣王的制度不合理; D.南郭先生没有制度意识; 4.()每个人特定人群总有一种共同的、较为一致且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这种现象被称为。 A.光环作用; B.假定相似作用; C.首因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A、角色定式;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6.()由于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被称为,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被称为,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被称为。 A.需要;动机;激励; B.需要;激励;动机; C.动机;需要;激励; D.动机;激励;需要。 7.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A.物理因素、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主体因素; C.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D.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8.()在公平理论中,如果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相比感到吃亏了,会采取。 A.减少投入; B.增加投入; C.要求增加他人的收入; D.要求减少他人的工作量; 9. ()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A.群体促进效应;

自学考管理心理学完整版

《现代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对象、任务和方法) §1.1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发展轨迹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及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 ※“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及《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萌芽阶段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派初具雏形和形成阶段 ※莱维特及《管理心理学》专着的出版正式诞生和发展阶段 (一)“科学管理之父”泰勒(W.Taylor,1856-1915)与科学管理理论 ㈠时代背景: ㈡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与做法 1出发点:消除劳资对抗与低效率,促进劳资与高效率 2劳资双赢理念:转变工人和雇主双方观念,由对抗到合作 3工作定额原理:通过对熟练工人的动作分析,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来解决如何提高高效率这一核心问题 4标准化原理:工作的工具、器材及操作方法的标准化 5人岗最佳匹配原则:根据工人的差异选拔和培训“第一流工人”到

最合适的岗位上 6 实行差额计件制(规定一定熟练,多劳多得,不足便扣),以克服 消极怠工,奖励多劳多得. 7 将计划和执行部门分开,各司其职,避免经验化错误 8 设置8个“职能工长”,实行“职能管理”,有利于工作的细化与具 体化。 9 机构管理例外原则:高层领导只负责重要决策及监督,日常事务交 给下属。 ㈢评价: 1 主要优点: ①注重改善劳资关系,改进工作方法;②明确目标与责任; ③关注个人差异;④予以适当放权等。 2 主要不足: ①将人视为经济人,过于关注物质奖励和严格标准而忽视人的情感 ②过于重视技术、强调个别作业效率、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功能 (二)“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及《心理学与工业效率》萌 芽阶段 ㈠“工业心理学之父”闵斯特伯格简介(H Munsterberg,1863-1916) ㈡ 1912年《心理学与工作效率》的出炉 闵斯特伯格的研究要点是要发现人们的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 把他们安排在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同时要研究在什么心理条件 下,能够从每个工人处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满意的产量。此外,还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