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太平天国,也称“太平军”,是一个依靠武力发动朝代更迭的政治运动,曾于1851年至1864年间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包括以吴三桂为首的军队,以及在此期间发动的其他叛乱活动,属于短暂的政治运动。

太平天国的标志性词语包括“太平”概念、“神道”观念、“平天下”的理想,以及“天平政府”的概念。“太平”是指消除阶级社会,建立一种社会公正的新秩序,而“神道”则是该运动的道德背景。“平天下”的概念则是指太平运动的核心目标实现全国繁荣、和平,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定安稳的生活。“天平政府”,则是指建立起一个全民都有平等权力参与政治决策、社会公正的政府组织。

太平天国的口号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表达了它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希望,以及对实现社会公正的理想。此外,它还使用了其他口号,例如“道义天下,大同民宁”“改革族类,改革制度”“一方起宗旨,出於一宗国”等。

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动后,该运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抗英抗清和新民主制度的构想,逐步吸引了众多武装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从而使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的思想,在当时乃至近代中国的思想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广泛的认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不仅在当时被当局抗击,也受到了后人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从太平天国”词汇概念上看,是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社会改革主义思想。他们强调道德、公正,擦出了一幅残破画面:民主、公正、反抗压迫、反对异己。太平天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秩序的向往,更是一种无论他们如何处境,他们都要努力追求平等和公正的思想。

太平天国的成就也非常显著,即使是在毁灭的洪水中,也释放出了一股破解牢笼的强烈信念,它将民族的新思想,新秩序,以及综合而又全面的政治和社会运动,让中国人民思想上获得了极大的改革,同样也为后来的社会运动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从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不仅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更是对中国人民对社会正义以及自身尊严的强烈渴望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平天国”词语仍然具有强有力的意义和影响力,而其理念,也应深入我们的心中,帮助我们在社会进步的路上,时刻把握住我们的目标,争取社会公义。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1]

解释 1、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 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1 年至1864年,洪秀全等领导的反 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1864年,太 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 败。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 年,由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 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具有 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 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 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 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 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 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 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 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 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 奠定了一定基础。 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主要洋 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临时约法: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 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 京),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 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 首脑;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 民主权利。《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 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得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 度。 4、“三座大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受到外国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 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5、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就文化的斗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他们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就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6、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名词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7、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8、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 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 1905年8月20 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 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 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 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 报,并制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 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 年7月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 确认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 领党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党的一大 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 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 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 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 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 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10、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 15日至17日,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 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批评了 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 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 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 导地位,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 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 年达到成熟。 11、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 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 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 征胜利结束。 1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 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 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 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 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 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 它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13、一二·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 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 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史称“一二·九” 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 模学生爱国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 高潮的到来 1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达 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 红军。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 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 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 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 扭转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5、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 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 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 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16、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 军,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 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 重大胜利,粉碎的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7、三三制: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 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 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 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1941年,抗日根据地政权机构在人员分 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 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 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 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 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 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 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中国革命在毛泽 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 胜利。 19、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20日、 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 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为了争取 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 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名党 当局进行谈判。 20、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 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 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 “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21、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 过,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规定“废 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乡村中的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 由乡村农会接受,”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 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压迫下 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 主革命的洪流。 22、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 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 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 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 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 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 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 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 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 国胜利的基础。 23、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月5~13日 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参加 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中央候补委 员19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 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 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 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24、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这个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 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 作用。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经济 工作方面,规定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 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Mr.董 闭关锁国: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该政策在朝鲜和日本也实行过,中国的明清时期最为兴盛。1757年,出于维护集权统治的需要,清政府下令除广州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即“一口通商”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沿海地区的治安,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但却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驰禁: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鸦片输入日增,白银大量外流,银价有增无减的情况下,由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在《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中首先提出。他反对禁烟,主张“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并要求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不得沾染恶习”,而“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因而遭到黄爵滋、林则徐等禁烟派的激烈反对和抨击。弛禁论事实上是纵容烟毒泛滥,任其损害人民身心健康,鼓吹鸦片贸易合法化,对社会造成重大消极影响。租界: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近代中国,则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获取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1845年11月15日,英国在上海设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块租界。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但自身却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许可外国人进行任意不违反国籍所属国的活动。租界的存在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局,作为主权丧失的象征,中国历届政府都在为收回租界而努力。从1917年开始,各地的租界被中国政府陆续收回。直到1999年12月20澳门回归,中国至此彻底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 太平天国,也称“太平军”,是一个依靠武力发动朝代更迭的政治运动,曾于1851年至1864年间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包括以吴三桂为首的军队,以及在此期间发动的其他叛乱活动,属于短暂的政治运动。 太平天国的标志性词语包括“太平”概念、“神道”观念、“平天下”的理想,以及“天平政府”的概念。“太平”是指消除阶级社会,建立一种社会公正的新秩序,而“神道”则是该运动的道德背景。“平天下”的概念则是指太平运动的核心目标实现全国繁荣、和平,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定安稳的生活。“天平政府”,则是指建立起一个全民都有平等权力参与政治决策、社会公正的政府组织。 太平天国的口号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表达了它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希望,以及对实现社会公正的理想。此外,它还使用了其他口号,例如“道义天下,大同民宁”“改革族类,改革制度”“一方起宗旨,出於一宗国”等。 在太平天国运动发动后,该运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抗英抗清和新民主制度的构想,逐步吸引了众多武装力量的参与和支持,从而使太平天国运动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的思想,在当时乃至近代中国的思想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广泛的认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不仅在当时被当局抗击,也受到了后人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从太平天国”词汇概念上看,是一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社会改革主义思想。他们强调道德、公正,擦出了一幅残破画面:民主、公正、反抗压迫、反对异己。太平天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秩序的向往,更是一种无论他们如何处境,他们都要努力追求平等和公正的思想。 太平天国的成就也非常显著,即使是在毁灭的洪水中,也释放出了一股破解牢笼的强烈信念,它将民族的新思想,新秩序,以及综合而又全面的政治和社会运动,让中国人民思想上获得了极大的改革,同样也为后来的社会运动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从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不仅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更是对中国人民对社会正义以及自身尊严的强烈渴望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平天国”词语仍然具有强有力的意义和影响力,而其理念,也应深入我们的心中,帮助我们在社会进步的路上,时刻把握住我们的目标,争取社会公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拜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 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拜上帝教后来演变成为世俗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其后太平天国中,又采取了政教合一的体制,使宗教政治化,政治也宗教化,成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永安建制:1851 年 9 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 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守土乡官制:天平天国的地方政 权,分省、郡、县三级。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每军 12500 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天朝田亩制:《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 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然而,所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同时也 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上, 主张用人得当,防止“结党营私”;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金融业、运输业,主张奖励开矿,制造火车、轮船等西方“器皿技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上,主张兴建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对外关系上,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流经济、文化,反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超越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先进性,然而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而也就不可能 得到贯彻实施。 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 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 小刀会起义: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时期上海爆发的反清起义。小刀会是民间反清秘密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10.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9.“亚罗号事件”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摘要: 一、鸦片战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 三、洋务运动 四、戊戌变法 五、辛亥革命 六、五四运动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抗日战争 九、解放战争 十、新中国成立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指1840 年至1842 年发生在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通过强行向中国输出鸦片,使许多中国人沦为鸦片瘾君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最终,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

款。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851 年至1864 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起义由洪秀全等人发起,主张建立“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制度等改革措施。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曾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 世纪末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自强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现代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四、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指1898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推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挽救国家危机。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在短短的103 天后失败。 五、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主与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六、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指1919 年5 月4 日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约对中国的不公,呼吁民主与科学,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目标是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以“太平天国”为名称的新社会政治秩序。太平天国运动起源于广西省,由洪秀全领导,并迅速蔓延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农民力量。这场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字来源于基督教教义中的“太平”和“天国”两个词汇。洪秀全是世界基督教洪教的创始人,他将其教义与中国农民的反抗情绪相结合,号召人们起来推翻腐败的清朝政权,并建立一个没有封建压迫的理想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是反清以及反封建的运动。在清朝时期,封建礼教及其带来的封建等级制度,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公平待遇。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农民平等的社会地位,并提出了一套平等教育制度,鼓励公正和善良的行为。这一理念为农民带来了希望和勇气,激发了他们推翻现有政权的决心。 太平天国运动的壮大不仅仅得益于基督教的教义,也与其长期积累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乡村社会在清朝时期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太平天国运动大部分发生在乡村地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些农民在经济上面临贫困和压迫,而太平天国运动给予了他们反抗和尊严的希望。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及其结果是复杂的。虽然开始时的势头非常迅猛,太平军几乎攻占了南京等主要城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但随后的动乱、内部矛盾以及清朝政府的质变打击了运动的势头,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覆灭。太平军的失败揭示了农民起义在战略决策和行动组织上的弱点,也展示了清朝统治者在回应农民诉求上的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对于中国社会和农民阶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虽然失败了,但它所蕴含的改革愿望和反对封建压迫

天京变乱名词解释

天京变乱名词解释 天京变乱是指发生在19世纪末中国天京天主教协会的一系列 冲突和暴力事件。下面是对此事件的名词解释: 1. 天京:天京,又称“太平天国”,是指洪秀全在1850年发动 的反清起义。天京变乱即指发生在太平天国内部的一系列冲突和动乱。 2. 天主教协会:太平天国内部的一个组织,由天王洪秀全成立,旨在传播基督教信仰并进行社会改革。 3. 反清起义:太平天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结盟共和国。各地起义军与清朝军队发生多次战斗。 4. 冲突和暴力事件:天京变乱期间,太平天国内部产生了许多内讧和冲突,如领导层的权力争斗、财产纷争、军事分歧等。这些内部矛盾引发了洪秀全的远征和清朝的镇压,最终导致了天京的覆灭。 5. 李秀成之乱:指太平天国内部领导层的一次权力争斗事件。太平天国内部开始分裂,由李秀成领导的一个派别反对洪秀全的领导地位,并试图篡夺权力。 6. 洪仁玕之乱:指太平天国内部领导层的另一起权力争夺事件。洪仁玕是太平天国的内阁总理,他与洪秀全的亲信发生冲突,试图掌握更多权力。

7. 洪秀全的远征:洪秀全为了集中太平天国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远征,试图扩大领土并巩固权力。然而,这些远征大多以失败告终,损兵折将,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8. 清朝镇压:由于太平天国的不断扩张和威胁,清朝发起了多次军事行动,试图镇压太平天国。最终,清朝军队攻入天京,并摧毁了太平天国的主要据点。 9. 天京覆灭:天京变乱的结局是太平天国的覆灭。清朝军队攻陷了天京,洪秀全被迫逃亡,太平天国的实际统治结束。 10. 影响和意义:天京变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内战,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清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并间接为近代中国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历史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2.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3.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变法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5.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7.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失败; 8.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 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9.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出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激起激烈的愤慨,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了;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等十三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挠到天安门前集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18511864),也被称为“太平军”或“穆斯林天国”,是以中国清朝为背景,并延续约十八个世纪的中国古代政权秩序的一次民族起义政权。1851年,出自湖南洞庭湖畔洪秀全率领以农民军 队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此次农民反抗军事政权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乱产太平军(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最终在1864年底被清廷政权终结。 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拥有很强的民族精神,以“天下太平”为方针,旨在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反抗清政府的压迫,改善民生,实现民族解放。太平天国一方面使用暴力要求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采取具有改革性的措施,如实行租税免除,取消官吏特权,及对地主阶级进行官府管理,其主要目的是要摆脱统治者的暴政,维护农民的权利,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保护和改善。 大规模的太平军起义使清政府陷入严重的困境。清政府担心太平军将背离传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决定继续采取武力行动以压制农民起义运动,并动用了大量的官兵来平息。最终,清廷政府得以在1864年10月击败太平军,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结束了这场十三年之 久的民族起义政权。 虽然太平天国未能圆满成功,但其旨在维护农民百姓的利益,反抗暴政的起义运动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发展趋势,启迪了清朝末代帝王开展改革的思想,为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此外,太平天国的建立及其起义运动也催生了许多当代的社会改革思想,推动了中国人民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太平天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衰败,其起义运动及其宗旨,都为推动中国人民向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中国历史发展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题目

第一章 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闭关政策”“一口通商”十三行马嘎尔尼阿美士德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弛禁派”黄爵滋《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道光帝虎门销烟《四洲志》“羁縻”政策琦善义律关天培奕山《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事件《南京条约》“协定关税”《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买办租界鸦片战争龚自珍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姚莹《康鞧纪行》徐继畬梁廷楠“经世致用”地主阶级改革派张维屏邹伯奇 问答题: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的衰落有何表现? 2.如何认识清朝的闭关政策? 3.鸦片泛滥对中国有何危害? 4.鸦片战争前清廷是否有过关于鸦片“弛禁”与“严禁”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5.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6.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的性质是什么? 7.简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8.简介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史实及相关学术争论。 9.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失败? 10.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哪些?其主要内容如何? 11.什么是领事裁判权? 12.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13.什么是协定关税权? 1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16.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17.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18.试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19.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与“不变”? 第二章 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上帝教) 拜上帝会洪秀全梁发《劝世良言》冯云山《原道救亡世歌》《太平天日》金田起义“团营”圣库制度永安建制曾国藩湘军《讨粤匪檄》厘金制度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小刀会起义捻军《天朝田亩制度》乡官制度两司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叶名琛《天津条件》第二次大沽之战咸丰帝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辛酉政变祺祥政变垂帘听政“借师助剿”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赫德天京事变李秀成三河大捷《资政新篇》洪仁玕江南大营“中外会防公所”洋枪队“李秀成自述(供词)” 问答题: 1.洪秀全的早期(金田起义前)思想有何主要内容和特点? 2.杨秀清代“天父”传言有何利弊?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9世纪中叶中国东南部爆发的一场大规 模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太平:“太平”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指和平、安定、幸福。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子“太平天子”,并以此名义发动起义,以追求社会和平与幸福为目标。 2. 天国:太平天国的“天国”一词可理解为神圣国度,在太平天 国运动中被解释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度。太平天国追求实现“天朝上国”的原则,即建立一个拥有完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 理的国家。 3. 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一场历时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其规模、规则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了传统的反抗性农民起义,因此被称为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组织和士兵都受到了严密的规章制度的控制。 4. 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西地区的农民暴动,起初是一起农民对抗政治腐败和经济压迫的运动。起义军最初号称“拜上帝教”,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其信仰变得更加极端化,发 展成一场大规模的反清复明的运动。 5. 宗教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宗教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并创建了一种基督教式的组织结构和信仰体系。其信仰特点包括拜上帝、清除宗教迷信、崇拜基督教圣经等。

6. 社会变革:太平天国运动追求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在于消灭社会不平等和剥削,实现平等和公正。运动中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社会变革的目标。 7. 对清朝的威胁: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运动的规模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使清朝陷入了严重的军事困境,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政崩溃。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东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运动以太平与天国为目标,追求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度。该运动具有强烈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对中国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全部的目标,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查阅抄写三个名词解释第一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查阅抄写三个名词解释第一课八年级上册历史查阅抄写三个名词解释第一课 1、新航路的开辟:因地理大发现,航海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环球航行的可能性。一些富裕的商人认为他们有能力穿越这条海上交通线,并且使用新大陆的白银。于是,他们带着很少的金银财宝出发了,向东寻找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国度——印度。在经过几次失败后,成功的意识逐渐在西方人心中萌芽,不久,他们就满载而归。 2、资本主义的兴起:伴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关系束缚,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英国成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3、工业革命:指手工劳动的工场逐步采用机器生产,大量生产使生产力大大提高,极大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二次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4、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侵略和掠夺:自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期,主要列强国家相继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强行把中国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耻辱。 5、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

中国的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清朝的钦差大臣琦善与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在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英国开始正式侵略中国。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创办了许多企业,被称为“洋务运动”。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缓解内忧外患,巩固清政府地位。洋务运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无法挽救中国的危亡。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5。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中国境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史称太平天国运动。其中,有些人是为反抗满清统治者而奋斗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也给清政府沉重打击,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落。

太平天国避讳字说

太平天国避讳字说 一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风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特殊礼制。在西方,基督教徒的小孩受洗取名,不但不回避、而且有意识地与敬爱的尊亲、长辈同名。斯拉夫人的名(教名)和姓(家族名)之间,还得加上父名。以帝王、英雄、闻人、学者、发明家、创始者的姓名来命名事物,作为纪念,加以褒扬,千人写,万人叫,更是视为尊荣。而在我国,则君主、圣贤、尊长、父祖的名讳,口头上不能叫,文字上不准写,必须用各种方法来回避,这就叫做避讳。避讳原先出于子孙对父祖的尊敬,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君臣、父子、尊卑、上下等级从属关系的制度。避讳制度始于周、秦,盛于唐、宋,下迄清末。它维护宗法制度和三纲五常,禁止犯上作乱,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民国以来,实行共和,避讳作为一种制度是被废除了。然其遗风,恐怕还不能说是完全泯灭了吧。 避讳淆乱文书而产生讹异,更改史实而造成误解,流弊甚多。但在另一方面,则又可以利用避讳来校勘古籍,鉴定文物,考订史实,解释疑滞。清代学者如顾炎武《日知录》、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与《二十二史考异》、赵翼《陔余丛考》、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著作,对历代避讳有所著录,并借以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研究避讳并应用到校勘学和考据学的,叫做避讳学。避讳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近代历史学家陈垣撰著的《史讳举例》,凡八卷八十二例,集避讳学之大成。正如陈氏在自序中所说,“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陈垣:《史讳举例》,1933年刊。本文引: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励耘书屋丛刻》本,不再一一注明出处。)。惟该书于太平天国讳例独付阙如。《史讳举例》是避讳学的总结,但不是避讳学的终结,后学者可以而且应该在前辈学者已经达到的科学高峰上继续攀登。用太平天国讳例来补其未备,并在避讳学的研究方面有所前进,也是符合陈氏自序期待“纠谬拾遗”的初意的。 避讳在太平天国,既是重要的礼制,又是盛行的习俗。探讨这种礼俗,是太平天国文化史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太平天国实行避讳制度,原本出于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初期规定比较粗疏。但是这种礼俗,植根于宗法式农民经济的土壤,浸透了封建宗法与三纲五常的毒素,表现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者思想意识的落后面,很快就成为建立新王朝的一种手段。1853年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杨秀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级森严不可逾越,避讳制度渐趋严密。1856年天京事变导致人心涣散,洪秀全为了维系人心,借助神灵加强皇权,强化了避讳这种手段,至1862年颁布了《钦定敬避字样》,作为全国遵行的法规。太平天国避讳方法之多样,种类之繁夥,字数之众多,范围之广泛,规定之烦琐,执行之严格,较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太平天国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的趋向(参祁龙威、吴良祚:《太平天国避讳制度考释》,见南京大学《太平天国

天京事变中的名词解释

天京事变中的名词解释 天京事变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4年间的一场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天京事变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分析。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词,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这场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背景。 1. 天京 天京是指太平天国的首都,由洪秀全创建。太平天国是一场由起义农民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天京作为其政治和精神中心,成为该运动的象征之一。天京位于今天中国湖北省南部的南京市,也因此得名为天京。 2.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指在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农民革命运动,由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起义开始于1851年,其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佛教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大同”社会。太平天国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腐败、剥削的程度。 3. 天王洪秀全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他自称为“天父之子、天兄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在广东发动了一场起义,随后成功占领了南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的领导能力和激情吸引了大量信徒,使得太平天国迅速发展壮大。 4. 平衡政策 平衡政策是指外国在天京事变期间采取的一种处理方式,旨在维护利益平衡和地缘政治平衡。在天京事变期间,包括英国、法国等国家出于利益考虑,采取了一种自我抑制、权衡利益的政策,试图避免干预中国内部事务。

5. 添兵 添兵是指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期间迫切需要增加兵力,以应对外敌入侵的举措。在这一阶段,太平天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士兵加入他们的队伍,包括从民众中征募、改善待遇以及通过扩大传教活动等方式。 6. 斩首 斩首是指在战争时期,一方将敌方的首领或高级军官作为战略目标而进行斩杀 的行为。在天京事变期间,太平天国采取了斩首战略,试图通过消灭敌方领导层来挫败外敌势力和震慑敌人。 7.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的一场重要历史事件,也是天京事变发 生的背景之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抗外国侵略的一次重要战争,由于中国政府对鸦片交易进行禁止并试图打击,引发了英国等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干涉和迅速占领。 8. 外国租界 外国租界是指在天京事变后,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在中国 主要沿海城市的领土或特殊管理权,创建的独立的国际社区。这些租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中外矛盾的焦点之一。 通过以上对天京事变中的关键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历 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天京事变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天京事变的理解,并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