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成德军节度使之变动-安史乱後初期(781-789)河北中部军政形势研究

唐代成德军节度使之变动-安史乱後初期(781-789)河北中部军政形势研究

唐代成德军节度使之变动-安史乱後初期(781-789)河北中部军政形势研究
唐代成德军节度使之变动-安史乱後初期(781-789)河北中部军政形势研究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 鉴于大唐名将如星空璀璨,三百年间的诸位实在难以评出十个名额,于是想起唐朝四阶段论,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样或许就不会落入俗套了。 初唐十大名将(618-689): 卫国公李靖(571~649)、英国公李世勣(594~669)、邢国公苏定方(592~667)、闻喜公裴行俭(619~682)、辽西郡公薛仁贵(614~683)、燕国公黑齿常之(630~689)、江夏王李道宗(?~653)、凉国公契苾何力(?~677)、乐城郡公刘仁轨(601~685)、太原郡公王方翼(622~684)。 评说:李靖、李世勣、李道宗均为唐朝开国名将,前有削平隋末群雄之劳,后有屡灭外族之功;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裴行俭孤身万里复西域,又屡破突厥叛乱,堪称儒将典范;黑齿常之先有屡克吐蕃之功,后又重创后突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灭高句丽败后突厥;契苾何力为唐初异族将领之佼佼者,效力四十年屡建奇功;刘仁轨为中日首次大战的唐军总指挥,又平百济挫新罗;王方翼控西域破突厥,独挡一面;初唐诸将中,王方翼为裴行俭门生,裴行俭为苏定方门生,苏定方为李靖门生,李世勣、李道宗、契苾何力也曾效力于李靖军中;李靖年老退隐后,初唐诸将大都随李世勣出征过;二李之后,裴行俭御下诸将各为大唐顶梁柱。 在初唐十将之上还有一位毋庸置疑的伟大统帅,他就是曾经的天策上将、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文治武功,堪称无人出其右。 初唐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以上的初唐十将之外,还有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名震古今的将领。 盛唐十大名将(690-755): 临洮郡公王忠嗣(706~750)、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密云郡公高仙芝(?~756)、南阳郡公张守珪(?~740)、信安王李祎(663?~743)、南阳郡公张孝嵩(?~727)、中山郡公王晙(653~732)、太原郡公郭知运(667~721)、韩国公张仁愿(?~714)、宋国公唐休璟(627~712)。 评说:王忠嗣几乎将盛唐所有敌人都挫败过,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哥舒翰为有唐一代进攻吐蕃最辉煌者;高仙芝是大唐西域守护神,行军千里灭小勃律;张守珪连挫后突厥、吐蕃、契丹经营边疆;李祎有西破吐蕃夺石堡之功,又东平奚契丹叛乱,不愧为太宗的后人;张孝嵩经营西域,连挫突骑施、吐蕃、大食;王晙的文治武功在开元诸将中名列前茅;郭知运先后居北庭、陇右,甚为蕃夷所惮;张仁愿独挡一面,扭转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形势;唐休璟先策划了收复安西四镇,后在洪源屡破吐蕃,为武周朝诸将之首;盛唐诸将和中唐诸将中,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这些千里马皆出自于王忠嗣这位伯乐的培养和提拔。盛唐仍然是一个将星云集的时代,在以上的盛唐十将之外,还有皇甫惟明、封常清、王孝杰、崔希逸、盖嘉运、赵颐贞、薛讷、萧嵩、乌承玼、张思礼、王君涣、杜希望、杨思勖、郭虔瓘、娄师德、牛仙客、臧希液、杜宾客、陈大慈、王倕、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 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A.后梁B.后唐 C.后周D.后蜀 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是一场( C ) A.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势力的斗争 B.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2.(日照市中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诗句与哪一项有关?( A )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 3.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D ) A.三藩之乱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D.安史之乱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C )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5.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D ) ①唐朝后期政治更加黑暗②灾荒连年③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兼并严重④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无法生活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A ) A.安禄山、史思明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D.安庆绪、史思明 7.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这里的“藩镇”是指( D ) A.人口集中的地方城镇 B.京畿附近负责守卫的城镇 C.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D.边境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 8.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C ) A.陈胜B.张角 C.黄巢D.朱温 4.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B ) A.刘裕建立刘宋B.朱温建立后梁 C.曹丕建立魏国 D.王莽建立新朝 9.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即“五代”),按先后顺序排列这五个政权正确的是( B ) A.后梁、后汉、后唐、后周、后晋B.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C.后晋、后梁、后周、后汉、后唐D.后周、后汉、后晋、后唐、后梁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摘要: 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国泰民安,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而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却使她的统治摇摇欲坠。八年战乱勉强被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发展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于是,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复杂局面便构成了唐中后期政治的最大特点。尽管如此,唐王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那为什么唐代的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呢?这到底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本文将从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官职制度、边防形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做出初步合理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字: 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河朔、政治制度 一、唐代xx形成的渊源背景 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军队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亡命山泽、挟藏军器[1]”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2]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中国唐朝元和藩镇割据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唐朝元和藩镇割据地图及其说明 元和方镇图说 张书林编辑 的唐直属版图部分。 唐自安史乱后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旧唐书·地理志》所录肃宗至德、乾元之制, 凡三十二节度,七观察,二经略,三防御,共四十四镇。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贾耽所上《十道 录》(时“十道”已成为地理区划,与行政无涉),“凡三十一节度,十一观察,益以防御、经略 以守臣称使者共五十”。宪宗元和二年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 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八年,吉甫又上《元和郡县图志》,“凡四十七镇”。今传本已残 缺,故四十七镇之目不详。本图以元和十五年为准,核以史传记载,其时除京师京兆府(雍州)外, 全国共分四十八镇。图中画出各镇名称、境界,以及所辖府、州、城,表列如下:(镇与府州皆附 以当时常用别称。) 镇名治所领府州城 潼关防御史华州 同州防御史同州 凤翔节度使凤翔府(歧州)陇州泾源节度使泾州原州 邴宁节度使邴州宁州、庆州 漉坊节度使漉州坊州、丹州、延州朔方节度使(灵武)灵州盐州 夏绥节度使夏州绥州、银州、宥州 振武节度使单于都护府麟州、胜州、东受降城 丰州都防御使天德军车州、中受降城、西受降城 以上关内道 东都畿都防御使河南府(洛州)(河阳汝州 等五城别属河阳三城 节度使) 陕虢观察使陕州虢州 宣武节度使(汴宋)汴州宋州、亳州、颖州义成节度使(郑滑)滑州郑州 武宁节度使(徐泗)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忠武节度使(陈许)许州陈州、殷州、蔡州 平卢节度使(淄青)青州淄州、齐州、登州、莱州天平节度使(郓曹)郓州曹州、濮州 兖海观察使兖州海州、沂州、密州 以上河南道河中节度使河中 府(蒲州)绛州、晋州、慈州、隰州 河东节度使太原府(并州)汾州、沁州、仪州、岚州、石州、忻州、代州、蔚 州、朔州、云州 昭义节度使(泽潞)潞州泽州、邢州、泯州、磁州 以上河东道 河阳三城节度使怀州河南府之河阳、温、济源、河清、汜水五县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藩镇割据和节度使

藩镇割据是唐王朝的一大特点,这些藩镇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有它历史的必然性。 1.在封建社会,一般都采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而藩镇一般都建立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条件及人口条件相对适合藩镇的独立条件,有充足的粮食和兵源,让他们即使没有中央的支持,也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2.唐王朝前期疏于对藩镇的限制,给了其无限的权利,在“安史之乱”中又加强了藩镇的自主权,有些藩镇甚至可以任意任免辖区内的官员,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减免农民的赋税。一般情况下,藩镇管辖下农民的赋税反倒比唐王朝少一些,这也是各藩镇为了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第十总之,每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治机构。 2.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是他们能长期割据一方的保障。这些军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大部分都是节度使自己一手组建的,他们对这支军队有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将领都很有军事经验,士兵的军饷都很丰厚,并且很多都是父子兵或兄弟兵,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战据斗力。 4.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沉痛打击,军事力量已相当薄弱,军队都被各藩镇所掌握,朝廷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可以作战,再加上统治腐败,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藩镇。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他们就像蛀虫一样,蚕食着唐王朝这片本就破碎的疆土。唐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共同努力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但也只打击了一些极其器张的藩镇,其他藩镇虽然有所收敛,但也只是起到了治标不治本的作用。 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在授予职位之时,朝廷赐以旌节,由此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 唐代节度使制度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叉改为都督。贞观年间,天下太平,内地都督府减少至消失,只有军事活动频警的地区设立此职,以统驭州、县、镇戍。镇戍是容易发生战争的地点,是唐朝重要的防御据点,但比较分散,兵力薄弱,只起到哨所的作用。因此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后才能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必须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其他将领。唐高宗、武后时期,由于边疆常有少数民族骚扰,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越来越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 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 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同一时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佛教盛行。 宋朝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手下将士们把黄袍加到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宋朝时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 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后实行变法,整理财政和军政,称为“王安石变法”。后来由于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变法维持不到十年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沈括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都很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 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 两宋时期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 的瓷都。 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铜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代的针灸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 多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 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年,金朝的军队攻破开封,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权,历史上成为南宋。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率军北上以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宋朝领土,却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葬在杭州西湖边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等人的跪像,表示对奸臣的 强烈憎恨。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进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将领文天祥组织军民抵抗,失败后被俘虏。元朝统治者采用各种方式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了《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诗篇,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名言。 元朝(公元1206~1368年)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坚强的君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称为元世祖。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大都就是中国现在的北京。 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2017年春季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3. 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 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难点:安史之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本课自主学习。学生对照自学。 自主学习: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755年,______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相继攻占洛阳、长安,自称______皇帝。直到________年最终被平定。 2.在安史之乱猛烈冲击下,唐朝重要集权大大削弱。名义上归降的安史部将仍独霸一

方,朝廷被迫增设许多_________,形成______林立割据分裂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三)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755—763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賦”。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原因: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节度使的演变

节度使的演变——解析唐、宋节度使 摘要:节度使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唐朝时开始设立为地方军政长官,宋朝时削了节度使的权,使其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元代废除。论文主要简单解析节度使在唐、宋两朝的变化、影响等,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唐;宋;节度使 节度使一词早已有之,唐朝时,由于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节度使制度形成并渐渐势力壮大权力膨胀,后期严重影响唐朝统治,形成了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从统一走向分裂,对人民也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宋承旧制,依旧建立节度使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宋太宗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权力。此后,节度使不再同唐朝一般拥有种种权力,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一、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命官。”(《新唐书》卷五十《兵志》)正式以“节度使”命官,节度使的正式设置,是睿宗景云年间。然而这时的节度使才刚刚开始设置,其职权基本上仅限于掌管地方军事,设置的数量很少。因此节度使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 节度使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至唐玄宗时期,设是个节度使区,成固定军区。节度使制度形成原因从经济和军事角度看,可归为均田制的破坏引起的府兵制的瓦解。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两大土地、军事制度。这种寓并于民。民税、民兵向结合的经济基础在唐朝初期体现了一定的优点。但在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渐被破坏,“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宣公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流民、逃户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在均田制度崩溃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府兵制的瓦解。唐的兵制从府兵制向募兵制演化。从社会角度看,是戍边状况的演变。唐朝最初设立边缘节度使是和边疆形势有关。唐朝初,在击败了东突厥以后,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积极的扩张进攻的。但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发生变化了。唐朝廷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加紧了地方边区的军镇建设。而与此同时却是在都督府州制度下少数民族势力的逐渐壮大,东突厥、契丹、渤海国以及代替东突厥而统一漠北的回纥,都对唐王朝构成了威胁。在西部与西南边境,又有吐蕃的兴起及南诏的发展,他们也在不断抄掠边境,向唐王朝进攻。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到唐高祖和武后时期,屯戍军的设置愈多,并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再加上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军队的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演变成了节度使制度。另一个原因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 随着节度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逐渐对唐朝统治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导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 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过渡:安史之乱虽然被镇压,但是长达八年的战争也给唐朝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通过两则材料,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史之乱的影响。 6.材料展示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强调:安史之乱的性质是叛军企图夺取唐王朝中央政权。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唐朝人都特别喜欢写诗,以诗明志,黄巢也不例外,他在诗作《不第后赋菊》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感受黄巢心中的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提示:这首诗表达了黄巢想要改朝换代的愿望。 2.黄巢为什么要改朝换代?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一目,回答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提示:黄巢起义以后,镇压黄巢的节度使朱温掌握了朝政大权,并在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 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到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安史之乱的过程与影响,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2、知道相继存在于黄河流域的五代政权和十国政权的大致区域; 3、探究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帮助学生运用历史史料的方法学习历史; 2、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忆昔》和《垂老别》,尽管《忆昔》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则描述了唐朝后期的战乱、萧条。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据多媒体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材料一“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总结得出:(1)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荒于政事,任人唯亲,政治日益黑暗。 (2)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掌握了军权,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势力极度膨胀,最终造成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的概况: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 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 出示材料材料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撰: 《旧唐·郭子仪列传》 材料二: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效战国……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北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藩镇魏博列传》 材料三图片:比较安史之乱前、后期藩镇割剧势力的发展 分析总结:

(完整word版)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的建立。 A.后唐B.后晋C.后梁D.后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因此,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907年后梁的建立。故C符合题意;后唐、后晋、后周出现在后梁之后,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历史上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 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群星荟萃的诗坛上,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李清照D.苏轼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之风盛行,成就突出,李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被称为“诗仙”,A项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不符合题意;李清照和苏轼都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不是诗人,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从下表中课读出的信息包括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 目录 ?1中央官制 ? 1.1三省六部 ? 1.2九寺五监 ? 1.3宫廷侍从机构 ?2地方官制 ?3武官系统 ?4官员品级 ?5唐代官职一览 ?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

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 三省六部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 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课后练习: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唐朝朝政日趋腐败是在() A.唐太宗统治初年B.唐太宗统治末年 C.唐玄宗统治初年D.唐玄宗统治末年 2.唐朝时,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是() A.郡守B.县令 C.节度使D.刺史 3.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荒废朝政B.发生严重灾荒 C.杨贵妃得宠D.农民负担过重 4.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这反映了安史之乱()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使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使边疆将领的权力日益加强 D.使唐朝中央权力日益衰微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下列五代的政权中,废掉唐朝皇帝而建立的是() A.后梁B.后周 C.后晋D.后汉 7.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的是() 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D.宦官专权 8.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的五代十国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都城都设在东京(开封) C.“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十个政权 D.“五代”是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五个政权 9.《旧唐书》中描绘唐朝某一时期出现了“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于() A.唐玄宗统治前期 B.武则天统治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时 10.“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D.五代十国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宗骄奢,宠爱贵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败。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他们不仅是军事长官,还掌握财政大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材料二唐末土地兼并严重,全国半数以上农民失掉土地沦为逃户。873年遇到大旱灾,许多地方秋粮颗粒无收,百姓吃草根树叶糊口,官府却照旧催逼赋税。 材料三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唐朝一步步走向衰亡。 (1)结合材料一,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答出两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