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合成抗菌药-shutcm

第六章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合成抗菌药-shutcm

第六章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合成抗菌药-shutcm
第六章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合成抗菌药-shutcm

第三十七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喹诺酮类

(quinolones)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特点:

高效:杀菌剂(静止期、繁殖期);抗菌后效应明显

广谱:G+菌、G-菌(铜绿假单胞菌);支原体、衣原体

口服吸收好

不良反应少

【体内过程】

1.吸收大多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

感染部位可达有效浓度。

3.代谢与排泄少量肝脏代谢或经粪便排出,大多数原形肾排。【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

图37-1 喹诺酮类抗菌机制示意图

喹诺酮类药物比较

【耐药性】

细菌天然耐药率极低,但后天耐药却发展很快;

同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利依据:原形肾排

2.肠道感染旅行性腹泻

3.呼吸道感染

4.骨骼系统感染G-杆菌所致的骨髓炎和骨关节感染5.皮肤软组织感染

6.其他培氟沙星治疗化脓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味觉异常

2.神经系统反应失眠

3.过敏反应

4.软骨损害

5.其他

第二节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抗菌谱】

广谱抗菌:

有效:大多数G+菌与G-菌

沙眼衣原体、放线菌、弓形体、疟原虫

SMZ——伤寒杆菌

SML、SD-Ag——铜绿假单胞菌

无效:立克次体(可以刺激其生长)、病毒、支原体、螺旋体慢效抑菌

【抗菌机制】

磺胺类(sulfonamides):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图37-2 磺胺药和甲氧苄啶抗菌机制示意图

常用药物及主要特点

复方新诺明片(SMZ + TMP)配伍依据

1.抗菌谱相似

2.抗菌作用环节不同,抗菌作用协同

SMZ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两者合用,双重阻断叶酸合成,抗菌作用增强;单用时为抑菌,合用时为杀菌

3.合用时疗效增强,可减少用量、缩短疗程,减少减轻不良反应4.合用时缩短疗程且全程有效抗菌,延缓抗药性

5.口服都易吸收,且t1/2相似

制成复方片剂,方便使用且同步协同抗菌

【不良反应及防治】

1.肾损害

原因:原形药物和乙酰化代谢物从尿中析出

防治措施

1)对少尿者(如脱水、休克)及肾功能↓,不宜使用磺胺类。

2)同服NaHCO3碱化尿液,增加溶解度,减少结晶析出。

3)服药期间应多饮水(>1500ml/天),↑尿量,↓浓度。

4)避免长期大量使用,连续用药超过一周应定期查尿。

发现磺胺结晶或血尿等应及时停用;

继续多饮水,服NaHCO3。

2.过敏反应

严重者剥脱性皮炎

预防:

询问过敏史

避免局部使用

过敏者不宜换用同类药

3.血液系统反应

1)抑制骨髓造血

2)溶血性贫血←先天性G-6-PD缺乏者

3)高胆红素血症、脑核性黄疸←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抑制叶酸代谢,阻碍血细胞分化、发育需补充叶酸制剂,如甲酰四氢叶酸钙

4.其他

肝损害

胃肠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第三节硝咪唑类

甲硝唑(metronidazole)

【作用与用途】

1.杀灭阴道毛滴虫,首选治疗阴道滴虫病

2.抗阿米巴原虫,首选治疗肠道内外阿米巴病

3.抗厌氧菌,首选治疗厌氧菌感染

【抗菌机制】

药物中的硝基在厌氧菌内还原产生细胞毒物质,抑制DNA合成。

第四节硝基呋喃类

(nitrofurans)

抗菌谱广:多种G+、G-菌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与应用

常见磺胺类药物简介及合理应用指导 胡树罗浩万硕 摘要:磺胺药(Sulfonamides)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等优点。有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SD)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作用稳定、且药效不易消失。但如果使用磺胺药缺乏科学的指导往往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何合理的使用磺胺类药物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关键字:磺胺药应用指导 引言 磺胺类药是人工合成的应用最早的化学药品。由于抗菌谱广、价格低、化学性质稳定、使用方便.既可注射用又可服。特别是高效、长效、广谱的磺胺药和增效剂使磺胺类药品在临床上的应用仅次于抗生素。但磺胺类药品同时也存在用量大、不良反应较多、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如使用不当会出现很多问题。 正文 1.常见的磺胺药 1.1磺胺药的合成及结构 1.1.1磺胺药的基本结构 一类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学合成药,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的衍生物: 1.1.2磺胺药基本的合成方法

磺胺药的生产一般都以乙酰苯胺(退热冰)为起始原料,经磺酸氯磺化得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经氨水胺化、碱液水解和盐酸中和便得磺胺(SN)。磺胺与硝酸胍、纯碱熔融,处理后得磺胺脒。磺胺和磺胺脒曾是磺胺药常用品种,现在它们和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都只作为磺胺药生产的中间体。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基异異塞唑的生产方法不同。①磺胺嘧啶:在N,N′- 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三氯化磷和乙烯基乙醚进行加成反应,所得加成物与磺胺脒在甲醇钠中进行环合反应,即得磺胺嘧啶钠盐,再经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②磺胺甲基异異塞唑:草酸二乙酯与丙酮在甲醇钠作用下缩合成为乙酰丙酮酸乙酯,与盐酸羟胺进行环合,便得5-甲基异異塞唑-3-甲酸乙酯。经氨水胺解和次氯酸钠霍夫曼降解,便得3-氨基-5-甲基异異塞唑。后者与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在缚酸剂作用下缩合,便得乙酰化物,最后经碱液水解、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 1.2短效及中效磺胺 1.2.1 磺胺噻唑(ST)国作为消炎片单独使用,也和SD、SM2!联合作为三磺合剂。本品疗效虽然较好,但毒性强、副作用多,有被其他磺胺药取代的趋势 1.2.2磺胺嘧啶(SD)仍然是国外公认的优良药物,其抗菌作用和疗效均较好,口服后有较多药物(40%-80%)进入脑脊液中。由于脑膜炎双球菌菌株对本品耐药者日益增多,故本品在某些地区已不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缺点为乙酰化率较高,应用后有出现结晶尿和血尿的可能。鉴于其半衰期为17h,宜称之为中效磺胺,而常用的剂量和服药间期(每4-6h 1 次,每次1g)显然是过大和过短。 1.2.3 磺胺甲基嘧啶(SM1)抗菌作用和疗效与SD 大致相同,其最大缺点为出现血尿和结晶尿的机会较多。其半衰期为24h.,已和一些长效磺胺如SMP、SMD 等的半衰期相接近,因此以往的服药方法,每日2-3h 次,每次1-2g 可能不妥当,也可能是结晶尿之所以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1.2.4 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抗菌作用较弱,临床疗效也较SD和SM1为差,其优点为不易出现血尿或结晶尿。本品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均比较易于溶解,毒性较低,也是三磺合剂中主要成分之—。 1.2.5 磺胺二甲异嘧啶抗菌作用较SD差,但较SM1为强。本品的主要优点为乙酰化率低,

最新药物分析教案——第八章 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第八章 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磺胺类药物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取代物 N1取代物,如: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 这类取代物供药用者最多 N4-芳伯胺基 →进行化学鉴别和含量测定 N 4取代物,这类取代物供药用者很少,临床上基本没有 N1和N4取代物,2种 酞磺胺噻唑 柳氮磺吡啶 →用于结肠炎,肠道中不吸收 磺胺药的发展:从染料中发展,百浪多息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的化学鉴别法 N1 磺酰亚胺基 N4 芳伯胺基 根据性质鉴别 一、重氮化-偶合反应 芳伯胺基 H 2N SO 2NHR NaNO 2 2HCl ++N + SO 2 NHR N [].Cl - NaOH OH OH N=N SO 2 NHR 偶合产物颜色:橙黄色 →猩红色 此类药物有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恶唑 二、铜盐反应 N1,磺酰亚胺基呈酸性(磺酰基强吸电子性),能与NaOH 试液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钠盐。

H 2N SO 2 NHR +NaOH H 2N SO 2 NR 铜铜铜铜 H 2N SO 2 NR H 2N SO 2 NR Cu 铜盐沉淀颜色随N1取代基不同,颜色也不一样 P159 表8-4 如:磺胺甲恶唑 →草绿色沉淀 磺胺间甲氧嘧啶 →黄绿色沉淀 磺胺对甲氧嘧啶 →淡咖啡色沉淀 →放置后变紫红色沉淀 鉴别操作: 取磺胺药0.1g →加水和NaOH (0.1mol/l )各3ml →溶解 →过滤,取滤液 → 加CuSO 4试液 →根据颜色变化鉴别 注:NaOH 用量不可过量,因为过量NaOH 在滤液中和CuSO 4反应生成蓝绿色沉淀 →进一步氧化为CuO ,红色沉淀,干扰试验鉴别反应 NaOH CuSO 4 Cu(OH)2Na 2SO 42++CuO 如果,只加NaOH 和CuSO 4反应不明显时,可改用正丁胺或吡啶和硫酸铜 磺胺药0.01~0.02g →加正丁胺或吡啶1ml →CuSO 4试液2滴 →加水3ml ,氯仿5ml →观察氯仿层颜色,鉴别 三、个别磺胺药的鉴别反应 1、磺胺醋酰钠 磺胺醋酰钠 + 醋酸 →乙酰磺胺 →测定熔点 +H 2N SO 2N COCH 3HAc H 2N SO 2N COCH 3 2、磺胺噻唑

磺胺嘧啶要药动学曲线测定讲义

磺胺嘧啶钠的时量曲线及药动学参数测定 一、实验原理和目的: 1.药动学:(药理学研究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科学。本实验采取一次性给药后连续采样监测血药浓度的方法从而获得不同时刻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进而计算出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2.目的:掌握磺胺类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掌握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初步计算。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1.家兔称重,肝素化:取一耳备皮,用2ml注射器吸取肝素耳缘静脉注射(从远心端开始), 0.5ml/kg,注射后用干棉球及回形针止血; 2.耳中央动脉取血:取同侧耳中央动脉,拔净周围被毛,擦干。取中下1/3交界处,将动 脉上下端固定,可在底下垫一棉球以便切开,做斜切,要求是“切开不切断”以防血管收缩。用棉球擦去第一滴血,把兔耳折成漏斗状,收集血样0.5~0.6ml(大约半滴管,空白血样可多取)至小试管。用手指指腹夹闭动脉近心端止血,切口以干棉球擦干。3.快速静注20%SD-Na2ml/kg:取另一耳耳缘静脉快速注射,注射同时开始计时,注射后 用干棉球及回形针压迫止血。 4.给药后收集血样:给药后第1、3、5、10、15、30、60、120、180min,分别从耳中央动 脉取血样0.5~0.6ml至小试管。 (1)临床上正规实验应不少于11个点 (2)每次取血放开压迫的手指,将兔耳折成漏斗样即可,取血前应擦净残血。 (3)若血液流出不畅,可用灯光局部照射、轻揉耳根部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动脉血流出。 (4)第1、3、5、10、15min时间隔时间短,应注意准确把握,止血用指腹压迫法,30min 后间隔时间长,可用干棉球压于切口再将兔耳反折止血。 5.按照下表进行血浆SD-Na浓度测定。 ***注意:(1)三套试管以及漏斗、移液管、滴管等应做好标记,不能混用; (2)三氯乙酸与血液混匀后应立即震荡; (3)待所有样品过滤、收集滤液完成后才可一起加亚硝酸钠与麝香草酚钠,且二者顺序不能颠倒。 四、结果处理: 1.标准曲线的制作: (1)用20%SD-Na的原药配制成10、20、40、80、120mg/100ml 5个浓度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2、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磺胺药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10余种,根据肠道吸收程度和临床用途,分为三大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包括(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性的感染治疗,比如、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比如酞磺胺噻唑(PST)等,因为这类药能在肠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只要用于肠道的感染如肠炎,③外用磺胺药。包括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这些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杂、眼科疾病等[4]。 3、磺胺类药的抗菌机理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6]。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的防御能力。 4、磺胺类药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原则 动物全身性的感染:(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用于巴士杆菌病、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动物肠道感染:磺胺琥珀先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 动物局部感染: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 动物尿路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 球虫:磺胺恶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地索辛。 脑炎:磺胺嘧啶、 乳腺炎:磺胺二甲嘧啶[1]。 剂量原则:首次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以后维持量,症状消失后2到3天。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 一、概述 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 【化学及分类】磺胺药是人工合成的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药物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磺胺药分为三类,包括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用于肠道感染的肠道难吸收类如柳氮磺吡啶以及外用磺胺类如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其中肠道易吸收类又根据药物半衰期,进一步分为短效类:磺胺异噁唑(SIZ)和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类: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噁唑(SMZ),以及长效类:磺胺多辛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 【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最敏感的是A 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也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滋养体有抑制作用。但是,对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甚至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作用机制】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以碟啶、对氨苯甲酸(PABA)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后者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下,二氢叶酸被还原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活化后,可作为一碳基团载体的辅酶参与嘧啶核苷酸和嘌呤的合成。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的结构相似,可与之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细菌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PABA与二氢叶酸合酶的亲和力比磺胺药强数千倍以上,使用磺胺药时,应首剂加倍。脓液或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也能水解产生PABA,它们均可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耐药性】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体内过程】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体内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5%,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型药、乙酰化物、葡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型药物。肠道难吸收类药物必须在肠腔内水解,使对位氨基游离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1.泌尿系统损害: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结晶析出,可产生结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闭等症状。服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液;2.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或服用长效制剂易发生。药疹和皮疹分别多发生于药后5~10天和7~9天。偶见多形性红斑;偶见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致死。本药有交叉过敏反应,有过敏史者禁用;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4.神经系统反应:少数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5.其他:口服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食欲不振;餐后服或同服碳酸氢钠可减轻反应。可致肝损害甚至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受损者避免使用。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磺胺药,以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使新生儿或早产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

磺胺醋酰钠的合成

磺胺醋酰钠的合成 (Synthesis Sulfacetamide Sodium) 磺胺醋酰钠用于治疗结膜炎、沙眼及其它眼部感染。化学名为 N-[(4一氨基苯基)-磺酰基]-乙酰胺钠-水合物, N-[(4-Aminophenyl)-sulfonyl]acetamide sodium salf monohydrate 化学结构式: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丙酮。一、目的要求 1.通过磺胺醋酰钠的合成,了解用控制pH、温度等反应条件纯化产品的方法。 2.加深对磺胺类药物一般理化性质的认识。二、实验原理 1.乙酰化反应(磺胺醋酰的制备) 2.成盐反应(磺胺醋酰钠的制备) 三、实验方法 (一)磺胺醋酰(SA)的制备1.主要原料规格及用量配比 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磺胺CP 17.2g 0.11醋酐 CP 13.6ml 0.142 1.42氢氧化钠溶液22.5%22ml 0.1125 1.13氢氧化钠溶液 43.5% 12.5ml 0.11 1.08 N H 2S O O N COCH 3 H 2O H + pH= 4-5N H 2S O O N COCH 3 N H 2S O O NH 2+(CH 3 CO)2 O NaOH pH= 12-13 N H 2S O O NHCOCH 3 N H 2S O O N COCH 3 H 2O N H 2S O O NHCOCH 3 NaOH pH= 7-8

2.操作 在装有搅拌子及温度计的100mL三颈瓶中,加入磺胺17.2g,22.5%氢氧化钠22mL, 开动搅拌,并加热至50℃左右。待磺胺溶解后,分次加入醋酐13.6mL,43.5%氢氧化 钠12.5mL(首先,加入醋酐3.6mL,43.5%氢氧化钠2.5mL;随后,每次问隔5min, 将剩余的43.5%氢氧化钠和醋酐分5次交替加入,每次各2ml,因为放热,加醋酐时用 滴加法,2mlNaOH可一次加入)[1]。加料期间反应温度维持在50~55℃;加料完毕继续 保持此温度反成30min。反应完毕,停止搅拌,将反应液倾人250mL烧杯中,加水20mL 稀释,于冷水浴中用36%盐酸凋至pH7,放置30min,并不时搅拌析出固体,抽滤除去 固体。滤液用36%盐酸调至pH4~5,[2]抽滤,得白色粉末。 用3倍量(3mL/g)10%盐酸溶解得到的白色粉末,不时搅拌,放置30min尽量使单 乙酰物成盐酸盐溶解,抽滤除不溶物。滤液加少量活性碳室温脱色10min,抽滤。滤液 用443.5%氢氧化钠调至pH=5,析出磺胺醋酰,抽滤,干燥,测熔点(mp.179~184℃)。 若产品不合格,可用热水(1:15)重结晶。 (二)磺胺醋酰钠的制备 1.主要原料规格及用量配比 原料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磺胺醋酰自制上步得量 氢氧化钠溶液22.5%适量 2.操作 将磺胺醋酰置于50mL烧杯中,加3-5滴蒸馏水,于水浴上加热至90℃滴加22.5% 氢氧化钠[3]至固体恰好溶解,放冷,析出结晶,抽滤(用丙酮转移),压干,干燥,计算 收率。 注释 [1].在反应过程中交替加料很重要,以使反应液始终保持一定的pH值(PH12~13)。 [2].按实验步骤严格控制每步反应的PH值,以利于除去杂质。 [3].将磺胺醋酰制成钠盐时,应严格控制22.5%NaOH溶液的用量。因磺胺醋酰钠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在抗菌药物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使得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不那么突出,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导逐渐增多,磺胺类药物又重新被人们认识。在兽医临床上,由于它价格便宜,疗效确实,使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随着磺胺类新药合成的增加,毒副作用正在逐渐变小,而在动物体内代谢半衰期延长,它们在兽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性将被重新评价。 磺胺类药物除了治疗敏感菌所致传染病外,通常情况下还用于马、牛、传染性脑膜炎,羊下痢、猪的下痢和弓形体病。对于禽类球虫病的治疗,磺胺类药物是不可或缺的,对住白细胞虫病更具有较好疗效。 磺胺药物系同一基本结构衍生的系列化合物,结构相似,名称相近,人们时常混淆。有时将两种不同药物当作一种药物,有时又将一个药物当成两个药物。笔者在查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将常用药品整理列表,以供使用时参考。 一、全身感染用药 名称英文名称缩写别名 磺胺噻唑 Sulfathiazole ST 消治龙 磺胺异噁 唑Sulfafurazole SIZ 菌得清 磺胺二甲异恶唑 磺胺二甲Sulfadimidine SM2

嘧啶 磺胺二甲 异嘧啶 Sulfisomidine SM2′′磺胺索嘧啶 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SD 大安 磺胺达嗪 磺胺甲基 异噁唑 Sulfamethoxazole SMZ 新诺明新明磺磺胺苯吡 唑 Sulfaphenazole SPP 磺胺氯哒 嗪 Sulfachlorpyridazine 磺胺甲氧 哒嗪Sulfamethoxypyridazine S MP 长效磺胺长效磺胺 -A 磺胺甲氧嗪 磺胺对甲 氧嘧啶Sulfadimethoxydiazine SMD 消炎磺 磺胺-5-甲氧嘧啶 磺胺二甲 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 SDM 磺胺-2,6-二甲氧嘧啶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磺胺邻二 甲氧嘧啶Sulfadimoxine SDM′ 周效磺胺磺胺多 辛磺胺-5,6-二甲氧 嘧啶 磺胺间甲 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 SMM 制菌磺泰灭净长 效磺胺-C

第三十四节 喹诺酮类、磺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第三十四节喹诺酮类、磺 胺类与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字体:打印: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萘啶酸(1962); 第二代:吡哌酸(1974):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氟哌酸,1979)、依诺沙星(氟啶酸)、培氟沙星(甲氟啶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啶酸)等等; 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抗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碍DNA的合成。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不含DNA回旋酶)。 【氟喹诺酮类共性】 1.抗菌作用:抗菌谱广,杀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环丙沙星最强。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左氧氟沙星对G+菌作用最强。新氟喹诺酮类抗菌作用增强,莫西沙星抗厌氧菌。 2.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体内分布广:肺、肝、肾、膀胱、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可

进入骨、关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 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部分经由肝脏代谢后经肾脏排泄: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 血浆t1/2相对较长(3~18h)。 3.不良反应少,耐受良好。 (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等。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3)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4)所有氟喹诺酮类由于在未成年动物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引起关节痛及肿胀,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妇女。 4.临床应用适用于敏感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弯曲菌属和淋病奈氏菌等)所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骨骼系统感染首选,替代氯霉素首选用于伤寒。 二、各种常用喹诺酮类 吡哌酸:仅用于肠道、尿路感染。

磺胺甲恶唑合成工艺方法

7磺胺甲噁唑的合成工艺 7.1概述 磺胺甲噁唑(新诺明, SUlfamethoXaZol , SinOmin),化学名为 N-(5-甲基-3-异噁唑基)-4-氨基苯磺酰胺(N-(5-methyl-isoxazol-3-yl)-4-sulfanilamide),简称 SMZ ,化学结构为: 作为磺胺类药物,新诺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由抑制作用。适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软组织等感染。排泄慢,半衰期长。 与甲氧苄氨嘧啶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由于抗生素的发展换代,其使用范围正在缩小, 物。 7.2磺胺甲噁唑的合成路线 但由于疗效确切,用药成本低,仍为国家基本药 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微苦,溶于稀酸和稀碱。熔点168~172 C 由反合成分析知,磺胺甲噁唑的合成可以有两种途 径: 7.2.1磺胺钠盐法(切断法

由于磺胺钠盐为合成其它磺胺药物的原料,其合成方法已经成熟,所以本路线的关键就在于 氯-5-甲基 异噁唑的制备。在合成3-氯-5-甲基异噁唑时,硝基物中间体不稳定,蒸馏时易分解爆炸;在合成新诺明的反应 中,异 噁唑的3位的反应活性低,而且在强碱性条件下异噁唑环易开环破坏,使这条路线的应用 受到限制。 本法的关键在于中间体 3-氨基-甲基异噁唑的合成及最后缩合反应的条件的控制 (1) 3-氨基-5-甲基异噁 唑的合成 剖析3-氨基-5-甲基异噁唑的结构可知, 它是以1,3位上带有活性基团的丁烷衍生物为原料, 成碳-氮键再环合而得。在直链丁烷衍生物的 3位上需带有卤原子、羰基或叁键等活性功能基, 以便闭环时形成碳-氧键;在1位上则须有能形成碳-氮键和能形成氨基的取代基,如氰基等。这 种丁烷衍生物可以是丁烯腈的衍生物,如 alpha,beta-二溴丁腈、beta-溴代丁烯腈和丁炔腈等。 在结构上含有氮-氧键结构的最简单化合物是羟胺和羟胺的酰基衍生物,如羟基脲。于是以下化 合物就成了 3-氨基-5-甲基异噁唑切断后的合成等价物。 3- 先形 7.2.2苯磺酰氯法(切断法

磺胺类药的药理作用

磺胺类药物临床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而且疗效确切、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价格便宜,又便于长期保存,故目前仍是仅次于抗生素的一大类药物,特别是高效、长效、广谱的新型磺胺和抗菌增效剂合成以后,使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广阔前途。 性状: 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色渐变深,大多数本 类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极低,较易溶于稀碱,但形成钠盐后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 作用与用途: 磺胺类药物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阴性菌。对其高度敏感的细菌有: 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对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志贺氏杆菌、亚利桑那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危害家禽的某些原虫也有作用。 磺胺类药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繁殖,因有些细菌生长时,需利用对氨基苯甲酸。氨基苯甲酸和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又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再进一步形成活化型四氢叶酸,也就是辅酶F,它能传递一碳基团参与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由于磺胺类药的化学结构与氨基苯甲酸很象,可与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最终影响细菌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对磺胺类药敏感的细菌,在体内外均能获得耐药性,而且对一种磺胺产生耐药性后,对其它磺胺也往往产生交叉耐药性,但耐磺胺类药的细菌对其它抗菌药物仍然敏感。 磺胺类药可以治疗禽霍乱、禽伤寒、禽副伤寒、禽白痢、鸡传染性鼻炎、火鸡亚利桑那病等,此外对家禽各种球虫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等,也有较好效果。 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如使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会产生毒性,现已知对鸡有毒性的有 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恶啉、磺胺脒、周效磺胺等,其中以磺胺二甲嘧啶的毒性为最大。有报道,4~12周龄的鸡以0.25%的磺胺二甲嘧啶饲喂,即发生中毒。如用磺胺二甲嘧啶混饲连用5~7天,纯种鸡用0.06%的浓度即发生中毒,而本地鸡用到0.1%的浓度尚未见明显毒性。130日龄的育成小母鸡转群时,以磺胺二甲嘧啶按0.5%的浓度混饲,连用11天,即发生中毒;产蛋鸡用周效磺胺按0.5克/只剂量内服,第二天即发生中毒。 家禽发生中毒后,其症状为:冠及肉髯苍白,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消失,渴欲增加,生长停滞,贫血,黄疸,免疫器官抑制,产蛋鸡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还会下软壳蛋及薄壳蛋。剖检可发现:血液凝固不良,皮下或肌肉(特别是胸肌、腿肌)有明显出血,骨髓黄染,肾肿大,脾出血梗死或坏死,肝肿大。磺胺类药引起贫血和出血的原因是由于影响肠道微生物对维生素K与B族的合成;此外,磺胺类药还与碳酸酐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使碳酸盐的形成和分泌减少,故产软壳蛋或薄壳蛋。如发生中毒,应立即停药,并供给充足的饮水,在饮水中可加0.5%~1%的碳酸氢钠液或5%葡萄糖液,也可在饲料中添加0.05%的维生素K3,或在日粮中提高1~2倍维生素的含量。中毒严重的鸡可肌注维生素B121~2微克或叶酸50~100微克。 配伍注意: 液体剂型,遇酸性药物,析出磺胺沉淀。固体剂型,遇普鲁卡因,可减弱疗效,甚至失效;遇氯化铵、氯化钙,增加对泌尿系统毒性。注射剂,同时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即析出磺胺沉淀。制剂、用量: 详见各具体药物。一、易吸收的磺胺药物

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实验

【目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规律 【原理】 已知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其苯环上的氨基(—NH2)将被离子化而生成铵类化合物(—NH3+).后者与亚硝酸钠反应可发生重氮化反应进而生成重氮盐(—N=N+—).该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麝香草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嘧啶的浓度成正比.具体反应过程为: 根据上述原理,在给受试家兔一次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磺胺嘧啶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其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对各样品中磺胺嘧啶的血药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以血药浓度对相应时间作图,从而获得磺胺嘧啶的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 【动物】 25g以上小鼠2只 【药品】 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0.05%SD、7.5%和15%三氯醋酸、0.5%亚硝酸钠、0.5%麝香草酚(用20%NaOH配制)、1000u/mL肝素生理盐水. 【器材】 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精密扭力天平、手术器械、组织研磨器、1mL小鼠灌胃器、5mL离心管、试管、移液器(0.01~1.0mL)、吸头、滤纸、硫酸纸、玻璃记号笔、计算机. 【方法与步骤】参见图1 1.标准管制备:精确吸0.05%SD 0.1mL加入含7.5%三氯醋酸1.4mL的试管中,摇匀,加入0.5%亚硝酸钠0.5mL,摇匀后,再加入0.5%麝香草酚1.0mL. 2.取小鼠3只,禁食12小时不禁水,其中2只用20%SD灌胃0.1 mL /10g,另1只用生理盐水灌胃0.1 mL /10g作为对照. 3.给药小鼠分别于给药后30、60分钟各取1只断头取血(离心管内预先加入1000u/mL肝素0.1mL抗凝),取血后立即摇匀.对照小鼠在实验开始时同法取血. 4.取试管3只编号,分别于1号管(对照)、2号管(给药30分)和3号管(给药60分)内加7.5%三氯醋酸各2.8mL,再加入抗凝血各0.2mL用振荡器充分混匀. 5.取试管9支编号.预先称重硫酸纸.迅速剖取上述小鼠的肝、肾、脑并用滤纸沾去上面的血液.称取小鼠全脑,全肾及300-400mg肝组织,分别置于组织研磨器中,加入生理盐水(0.5mL/100mg组织),研碎后再加入15%三氯醋酸(0.5mL/100mg组织)摇匀,制成匀浆后全部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简史 于1932年,偶氮染料百浪多息(Prontosil)被合成后,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5 庙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和败血症/ 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磺胺类用于战伤救治方面也有相当的效果。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二、磺胺类的化学结构及主要药物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酞胺。 (一)基本结构中的氨基必须在磺酸胺必须在磺酸胺的对位才有抗菌作用。 (二)一般常用磺胺都是以各种化学基团取代磺酞胺基中一个氢原子的衍生物。 (三)若在对氨基中的一个氢原子被取代,则抗菌作用减弱,且难自肠内吸收,而必须在肠内再离解出原来的氨基才发挥其药理作用。如酞磺胺唾哇(PST)及唬拍酞磺胺唾哇(SST)等,皆属此类。临床上仅利用其在肠道内发挥作用。又如磺胺乙酞(磺胺醋,SA)也是在磺酞胺处取代一个基团。磺胺类药物在机体内被乙酞化为无效的乙酞磺胺时,则是在对氨基处取代一个基团。 (四)磺胺米隆(甲磺灭脓)的化学结构与以上各种磺胺稍有不同。 三、磺胺类的药理与应用 (一)抗菌作用

第六章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硝基呋喃类合成抗菌药-shutcm

第三十七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喹诺酮类 (quinolones)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特点: 高效:杀菌剂(静止期、繁殖期);抗菌后效应明显 广谱:G+菌、G-菌(铜绿假单胞菌);支原体、衣原体 口服吸收好 不良反应少 【体内过程】 1.吸收大多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2.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 感染部位可达有效浓度。 3.代谢与排泄少量肝脏代谢或经粪便排出,大多数原形肾排。【抗菌机制】抑制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 图37-1 喹诺酮类抗菌机制示意图

喹诺酮类药物比较 【耐药性】 细菌天然耐药率极低,但后天耐药却发展很快; 同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临床应用】 1.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利依据:原形肾排 2.肠道感染旅行性腹泻 3.呼吸道感染 4.骨骼系统感染G-杆菌所致的骨髓炎和骨关节感染5.皮肤软组织感染 6.其他培氟沙星治疗化脓性脑膜炎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味觉异常 2.神经系统反应失眠 3.过敏反应 4.软骨损害 5.其他

第二节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抗菌谱】 广谱抗菌: 有效:大多数G+菌与G-菌 沙眼衣原体、放线菌、弓形体、疟原虫 SMZ——伤寒杆菌 SML、SD-Ag——铜绿假单胞菌 无效:立克次体(可以刺激其生长)、病毒、支原体、螺旋体慢效抑菌 【抗菌机制】 磺胺类(sulfonamides):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图37-2 磺胺药和甲氧苄啶抗菌机制示意图

常用药物及主要特点 复方新诺明片(SMZ + TMP)配伍依据 1.抗菌谱相似 2.抗菌作用环节不同,抗菌作用协同 SMZ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两者合用,双重阻断叶酸合成,抗菌作用增强;单用时为抑菌,合用时为杀菌 3.合用时疗效增强,可减少用量、缩短疗程,减少减轻不良反应4.合用时缩短疗程且全程有效抗菌,延缓抗药性 5.口服都易吸收,且t1/2相似 制成复方片剂,方便使用且同步协同抗菌

磺胺醋酰钠的合成(最新)

磺胺醋酰钠的合成 2011年10月21日

磺胺醋酰钠的合成 一、【药物概述】 本品为短效磺胺类药物,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因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使细菌叶酸代谢受阻,无法获得所需嘌呤和核酸,致细菌生长繁殖受抑制。本品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敏感,对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及沙眼衣原体也有较好抑菌作用。对真菌有一定作用。磺胺醋酰钠化学名为M[(4一氨基苯基)一磺酰基]一乙酰胺钠一水合物,化学结构式为: 磺胺醋酰钠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丙酮。【1】 磺胺醋酰钠CAS登记号: 144-80-9 二、【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磺胺醋酰钠的合成,了解用控制pH、温度等反应条件纯化产品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掌握乙酰化反应的原理。 3.加深对磺胺类药物一般理化性质的认识。 三、【实验原理】

【2】 四、【仪器和试剂】 1、实验仪器:仪器搅拌器、温度计、球形冷凝管、三颈瓶、恒温水浴锅、量杯、烧杯、抽滤瓶、布氏漏斗、精密pH试纸。 2、试剂:磺胺醋酐氢氧化钠(22.5%、77%) 活性炭试纸【3】 3、主要物理性质: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六、【其他合成路线及方法改进】 方法一:改变磺胺醋酰合成实验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控制反应过程中的pH值,对滴加醋酐的加人方法也作了一定的改进。由于磺胺醋酰产量低, 难以获得到最终产品磺胺醋酰钠;改进实验可从提高磺胺醋酰产量着手。改变滴加醋酐的方式、适当延长反应时间和提高反应温度, 均有利于磺胺醋酰产率的提高。反应中保持pH 12~ 13, 必要时需补加碱液。滴加醋酐的方法对反应影响较大, 慢滴快加搅拌是操作的关键, 有两种方法有利于磺胺醋酰的生成, 一是将交替滴加醋酐的时间由原来每次5 m in 延长至10 m in左右( 9~ 13 m in) , 或将原来交替滴加醋酐5 次(每次2m l)改为交替滴加4次(每次2. 5m l), 并保持每次滴加醋酐的时间为10 m in。将反应温度提高到60~ 65 , 或延长反应时间至40~ 60 m in, 均可提高磺胺醋酰的产率。 附: 【5】 方法二:通过加吡啶做催化剂,提高了醋酐的酰化能力,磺胺利用率有明显提高,磺胺醋酰的收率也由原来的约50%提高到70%左右;用5%NaOH乙醇液代替20%NaOH水溶液与磺胺醋酰成盐,简化了操作,提高了磺胺醋酰钠的收率,成盐一步收率可达98%以上。【4】

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用药常识

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用药常识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大多是口服剂型,方便患者使用。在临床治疗和患者自我药疗中,磺胺类药依旧占有重要位置。但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特别是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一般表现为皮疹、药热;长效类磺胺药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停药数天血中仍有药物存在,故危险性很大,甚至可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多种与磺胺类结构相似的药物也过敏。以下几类药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①磺酰脲类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等,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均明确写明“对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②解热镇痛抗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不可用于“已知磺胺过敏者”。 ③降压药:吲达帕胺,如寿比山、纳催离等,说明书中也明确注明“磺胺过敏者禁用”。 ④治疗青光眼的药物:乙酰唑胺及布林佐胺(派立明)属于碳酸酐酶抑制剂,不能耐受磺胺类药物或其他磺胺类衍生物者,也不能耐受本品。 ⑤利尿剂: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对利尿药呋塞米(速尿)和氢氯噻嗪亦可能过敏,及含有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如一些降压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还应禁用柳氮磺吡啶、丙磺舒、氨苯砜等药物,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含有上述药物的中药复方制剂(如消渴丸含格列本脲)也应避免使用。服用以上药物患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马上到医院就诊。 文/王楠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

【注解】 磺胺药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有(如磺胺嘧啶)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较为稳定、不易变质等优点。可分为3类。 (1)全身感染用磺胺:本类药物口服后均可吸收,但其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效磺胺、中效磺胺和长效磺胺3类。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中效磺胺,常用磺胺甲和磺胺嘧啶两种。 (2)肠道磺胺:本类磺胺口服后吸收甚少,主要在肠道中起抑菌作用,有磺胺脒、琥磺噻唑、酞磺噻唑、酞磺醋胺(息拉米)等。 (3)外用磺胺:主要有磺胺醋酰钠、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 【药性功效】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作用较强。 【禁忌事项】 患者在使用磺胺药物时应当注意以下9条原则。 (1)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磺胺药物过敏者、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应禁止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当避免使用。不足2个月的婴儿也属于绝对禁用范围。老年患者应当避免使用,如确有指征,则须权衡利弊后应用。 (2)磺胺药对链球菌之类的细菌虽然有很好的疗效,可是对另外一些细菌却以无能为力。而且,一些原来能够制服的细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一旦耐药性产生,所有的磺胺药都会失效,这时要迅速更换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3)用药期间还应当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尿液情况;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必要时可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叮嘱患者多喝水,保持高尿流量。服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定期检查尿液,以减少结晶尿发生的可能性,必要时可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使用磺胺药物首剂应加倍,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维持量(即正常量),待症状消失后,最后给予2~3次最小量,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防止细菌反弹。用药期间切记不可任意加大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疗程,以防药物蓄积中毒。 (5)磺胺药也常与抗生素配伍应用。严重的全身感染应首选抗生素,磺胺药只能作为次选药;磺胺药特别是复方增效磺胺制剂,不能与多种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碳酸氢钠、氯化钙、氯丙嗪、维生素C、维生素B1、复方氯化钠溶液等配伍,须单独使用。 (6)磺胺药物可抑制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所以使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当同时给予B族维生素以预防其缺乏。 (7)由于磺胺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精神症状,因此在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 (8)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较低,特别是在酸性尿液中能生成一种溶解度更低的物质结晶析出,而出现尿液有结晶、排尿困难以及血尿。该药还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正常的大肠杆菌合成B族维生素,儿童使用易出现食欲不振、口角炎、神经炎等。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第一代:奈啶酸(1962) 第二代:吡哌酸(1974),仅适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疗效差、耐药性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减少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1979) 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 口服有效、副作用小、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发展迅速、临床广泛使用 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 格帕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 DNA回旋酶→干扰DNA复制 ◇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真核细胞不含有DNA回旋酶) 【喹诺酮类共同特点】 1.抗菌谱广、杀菌 ①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环丙沙星最强); ②对部分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最强); ③某些品种(环丙、左氧氟)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 ④新喹诺酮类抗革兰阳性菌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莫西沙星还具有其他氟喹诺酮类所缺乏的抗厌氧菌活性。 阳盛阴不衰 霸气抗厌氧 2.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 可进入骨、关节;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可进入脑脊液;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t1/2较长; 多数以原形经肾排泄,尿药浓度高; 部分经肝脏代谢后,由肾排出; 3.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 (1)消化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氧氟沙星可致伪膜性肠炎。 (2)过敏: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洛美沙星多见)等。 (3)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等。 不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尤其癫痫病史者。 (4)关节软骨损害:所有氟喹诺酮类在在儿童可引起关节痛及肿胀 故不应用于青春期前儿童或妊娠期妇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