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磺胺类过敏不能使用的药物

磺胺类过敏不能使用的药物

磺胺类过敏不能使用的药物
磺胺类过敏不能使用的药物

磺胺类药物:指含有-SO

2 NH

2

结构的药物。

磺胺类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有:

1.磺酰脲类降糖药:对氨基苯磺酰胺基

格列本脲:N-[2-[4-[[[(环己氨基)羰基]氨基]磺酰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5-氯苯甲酰胺

甲苯磺丁脲: 4-甲基-N-[(丁氨基)羰基]苯磺酰胺

格列喹酮

2.降压药:吲达帕胺,N-(2-甲基-2, 3-二氢-1H-吲哚基)-3-胺磺酰基-4-氯-苯甲酰胺。具有利尿和钙拮抗作用,一种氨苯磺胺的衍生物,磺胺过敏者禁用。

4.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如:氨苯砜,作用机制与磺胺类相似,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氨苯砜::二氨基二苯砜

5.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含有氨苯磺酰的衍生物

呋塞米:2-[(2-呋喃甲基)氨基]-5-(氨磺酰基)-4-氯苯甲酸

7.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为治疗青光眼的常用药物,具有和磺胺类药物所共有的副作用,磺胺类过敏者应禁用。

乙酰唑胺:

8.磺胺类抗菌药:磺胺甲恶唑,3-对氨基苯磺酰胺基-5-甲基恶唑

依托考昔:5-氯-6-甲基-3【4-(甲磺酰基)苯基】-2,3-联吡啶

依托考昔,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不含磺酰胺基,不存在磺胺类交叉过敏反应。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些药物发现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此提出了一些药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药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能力及对药学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磺胺;发现历程;药学研究;热情;严谨 正文: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有广谱抗菌性,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SAs种类可达数千种,其中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疗效的就有几十种。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 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实,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过这种化合物,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

磺胺类药物致严重肝肾损害1例报道

磺胺类药物致严重肝肾损害1例报道 发表时间:2011-06-08T15:44:30.01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段金旗1 马丽琼2 孙明哲2 [导读] 泻立停,即颠茄磺苄啶片,为复方制剂,含活性成份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颠茄流浸膏。段金旗 1 马丽琼 2 孙明哲 2 【中图分类号】 R6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63-02 泻立停,即颠茄磺苄啶片,为复方制剂,含活性成份磺胺甲恶唑(SMZ)、甲氧苄啶(TMP)、颠茄流浸膏。常用于治疗痢疾杆菌引起的慢性菌痢和其他敏感致病菌引起的肠炎等。具有高效、速效、疗效稳定,经济方便等优点,但对SMZ和TMP过敏者禁用,现将1例严重药物性肝肾损害病例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5岁,主因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2天尿少1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天因进食不洁饮食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呕吐为非喷射性,共4次,为胃内容物,大便为黄褐色水样便,数次/日。自行购买止泻药“泻立停”口服,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皮疹、尿少,即到医院就诊,以“急性胃肠炎”收住院治疗。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病史,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欠佳,无胸闷心悸,无发热。查体:神志清楚,查体配合。体温36.4℃,脉搏9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6/84mmHg。双前臂大片状暗紫红色斑。颜面部及球结膜轻度水肿,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音有力,心率96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异常心音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脾区无叩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存在。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49×10 9/L,中性粒细胞0.79,血红蛋白136.6 g/L,血小板116×10 9/L;血清钾4.6 mmol/L,血清钠124mmol/L,血清氯95mmol/L;乳酸脱氢酶659U/L,谷丙转氨酶1831.7U/L,谷草转氨酶2865.3U/L,直接胆红素5.0 umol/L,总胆红素8.49 umol/L;尿素氮19.6 mmol/L,肌酐462 umol/L。肾脏彩超:双肾形态、大小正常,被膜完整,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符合肾实质改变。入院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急性胃肠炎。急诊行床旁持续作者单位:075000 河北 1 张家口教育学院 2解放军251医院急诊科 3解放军251医院麻醉科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给予抗感染、补液促进药物排泄、碱化尿液、保肝降酶、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转氨酶逐渐降至正常,谷丙转氨酶31 U/L,谷草转氨酶17 U/L,间断行CRRT及大剂量速尿200mg/日治疗下逐渐有尿液排出,行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加用皮质激素及上述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月后尿量及肾功能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2 讨论 磺胺类药物是最早应用于防治全身性感染的合成抑菌药,如今由于各种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陆续出现,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已渐趋减少。本药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与剂量有关)及结晶尿、血尿,偶见有皮疹、药物热及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或者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进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肝脏损害如黄疸及其他反应的发生,一般于用药后1周左右、不迟于停药后1个月,服药时间、药物剂量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2]。本例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不全的情况极其少见,应引起临床重视,尤其是有磺胺药物过敏史者更应避免再次使用该类药物,临床医师在应用该类药物时一定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24~2225 [2] 伦新强.复方磺胺甲噁唑不良反应267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13(3):139~140 作者单位:075000 张家口教育学院 1 075000 解放军251医院急诊科 2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2、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磺胺药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10余种,根据肠道吸收程度和临床用途,分为三大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包括(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性的感染治疗,比如、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比如酞磺胺噻唑(PST)等,因为这类药能在肠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只要用于肠道的感染如肠炎,③外用磺胺药。包括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这些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杂、眼科疾病等[4]。 3、磺胺类药的抗菌机理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6]。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的防御能力。 4、磺胺类药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原则 动物全身性的感染:(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用于巴士杆菌病、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动物肠道感染:磺胺琥珀先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 动物局部感染: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 动物尿路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 球虫:磺胺恶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地索辛。 脑炎:磺胺嘧啶、 乳腺炎:磺胺二甲嘧啶[1]。 剂量原则:首次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以后维持量,症状消失后2到3天。

药物的发现

药物的发现: 神农尝百草之经验式和文献式众所周知,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是经过原始的经验积累而完成的。这一过程是人类进行的无意识的自然药物筛选过程。随着人类对医药知识认识的深人,才开始了有意识的主动药物筛选过程,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主动进行药物筛选的具体实践。 最早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原料。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为维持生存不断的与伤痛疾病作斗争。在捕捉动物、采集植物为食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些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质有减轻伤病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伤病。 药物的发现与发展:偶然发现和随机筛选。 随着时代的进步药物的发现也逐步由机遇筛选向合理设计、由偶然向必然的漫长历史过程。本草时期的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到了近代也有的药物是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例如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是在研究偶氮染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后来成为人类系统地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化学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是近代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抗菌药物发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药物是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实验中偶然发现的。 随机筛选主要是从广泛的天然资源中寻找,如植物中的化学成份,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从中发现特定结构和作用特点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改进,可能发现一系列的有治疗价值的新药。例如当前人们常用的药品其中很多是从植物成份中筛选出来的。而抗生素就是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发展起来的。 从文献中发现:我国《史记纲鉴》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书,该书收载了365种中药,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所指出的大黄导泻、麻黄治喘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颁行于公元659年,有世界最早药典之称。全书收载药物共844种。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通过毕生对于药物的调查去伪存真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余条,对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功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对后世从文献方式发现药物提供了丰富的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电子教案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些药物发现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此提出了一些药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药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能力及对药学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磺胺;发现历程;药学研究;热情;严谨 正文: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有广谱抗菌性,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SAs种类可达数千种,其中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疗效的就有几十种。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 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

磺胺类药物习题

第八章磺胺类与喹诺酮类分析 一填空题: 1 磺胺类药物结构中有基团显弱碱性,有基团显弱酸性; 2 磺胺类药物的鉴别与区别可用与试剂,生成绿,紫色或蓝色; 3 氟喹诺酮药物有与,所以有两性。 4卡尔费休法测环丙沙星水分,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是因为: 。 1 磺酰氨基对位氨基 2 氢氧化钠硫酸铜 二选择题 1 亚硝酸钠滴定法测磺胺类药物,需要加入( ),以加快反应速度。 A 亚硝酸钠 B 溴化钾 C 嘧啶 D 酚酞 2 铜盐反应鉴别磺胺类药物,最后出现蓝色的是:( ) A 磺胺甲噁唑 B 磺胺异噁唑 C 磺胺嘧啶 D 磺胺多辛 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含量时,选择两个测定波长的原则是:( ) A、磺胺甲噁唑在两波长处吸收度相等 B、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两波长处吸收度相等 C、磺胺甲噁唑在两波长处吸收度不等 D、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两波长处的吸收度差值

应尽量小 4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 A、非水溶液滴定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氮测定法 D、NaNO2滴定法 E、碘量法 5与硫酸铜生成草绿色沉淀的是( ) A、磺胺甲噁唑 B、磺胺嘧啶 C、甲氧苄啶 D、磺胺异噁唑 E、磺胺醋酰钠 6磺胺类药物的鉴别方法有( ) A. 银镜反应 B. 重氮化-偶合反应 C. 与硫酸铜的成盐反应 D. 铈量反应 7 与磺胺类药物生成黄色希夫碱的化合物是( ) A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B 碘试剂 C 硫酸铜D氢氧化钠 8 非水碱量法测诺氟沙星的含量,加入的指示剂是( ) A 偶氮紫B橙黄Ⅳ C 百里香酚酞 D 石蕊试纸 9 以下药物的含量测定,需要用到甲醇钠作为滴定剂的是( ) A 苯甲酸钠B肾上腺素 C 磺胺异噁唑 D 环丙沙星 10 鉴别喹诺酮类药物中的氟,需要加入的试剂是( ) A 碘试剂 B 香草醛 C 铜盐 D 茜素氟蓝 11 诺氟沙星药物结构中有( )基团,与醋酐反应显红棕色。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 一、概述 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 【化学及分类】磺胺药是人工合成的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药物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磺胺药分为三类,包括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用于肠道感染的肠道难吸收类如柳氮磺吡啶以及外用磺胺类如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其中肠道易吸收类又根据药物半衰期,进一步分为短效类:磺胺异噁唑(SIZ)和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类: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噁唑(SMZ),以及长效类:磺胺多辛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 【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最敏感的是A 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也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滋养体有抑制作用。但是,对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甚至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作用机制】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以碟啶、对氨苯甲酸(PABA)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后者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下,二氢叶酸被还原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活化后,可作为一碳基团载体的辅酶参与嘧啶核苷酸和嘌呤的合成。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的结构相似,可与之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细菌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PABA与二氢叶酸合酶的亲和力比磺胺药强数千倍以上,使用磺胺药时,应首剂加倍。脓液或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也能水解产生PABA,它们均可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耐药性】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体内过程】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体内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5%,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型药、乙酰化物、葡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型药物。肠道难吸收类药物必须在肠腔内水解,使对位氨基游离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1.泌尿系统损害: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结晶析出,可产生结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闭等症状。服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液;2.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或服用长效制剂易发生。药疹和皮疹分别多发生于药后5~10天和7~9天。偶见多形性红斑;偶见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致死。本药有交叉过敏反应,有过敏史者禁用;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4.神经系统反应:少数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5.其他:口服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食欲不振;餐后服或同服碳酸氢钠可减轻反应。可致肝损害甚至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受损者避免使用。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磺胺药,以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使新生儿或早产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

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行为研究综述

2011年第1期 127 收稿日期:2010- 10-12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307025)、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B610007)和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 作者简介:金彩霞(1976-),女,黑龙江延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heartjin0509@yahoo. https://www.doczj.com/doc/eb7983855.html, 。 注:吴春艳系通信作者。E-mail :chywu_1@https://www.doczj.com/doc/eb7983855.html, 。 文献注录格式:金彩霞,高若松,吴春艳.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行为研究综述[J ] .浙江农业科学,2011(1):127-131.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行为研究综述 金彩霞1,高若松1,吴春艳 2 (1.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 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 453007;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摘要:综述国内外对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来源、生态行为(吸附、迁移、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 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磺胺;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行为中图分类号:R 97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 9017(2011)01-0127-05磺胺类药物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人工合成 的抗菌消炎药。自1932年发现磺胺的基本结构后,已合成数千种磺胺类药物 [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现在已经不仅作为人用药物,而且广泛使用于畜牧 业和水产养殖业,用来治疗细菌及特定微生物引起的多种传染疾病。它进入生物体后能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干扰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它的优点是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而且疗效确切、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价格便宜,又便于长期保存,特别是加入抗菌增效剂后效果更好。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图1),因取代基的不同,可产生许多不同的磺胺类药物。目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有磺胺甲恶唑(SMZ )、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嘧啶(SD )、磺胺二甲基嘧啶(SM 2)等。 图1磺胺类药物的分子结构 如今,磺胺类药物更多的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并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以亚治疗剂量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我国是世界上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在欧洲,磺胺类药物是使用量 第2大的兽药抗生素,2000年时在英国的销量占21%,在其他几个欧洲国家亦达到11% 23%[2]。但是这些药物进入到生物体大约有50% 90%都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扩散到环境中。排出体外的磺胺代谢物仍然具有生物活性,而且能够在环境中进一步形成母体化合物[3-4] 。已频繁报 道在污水处理厂,粪便浇灌的农田,河流、湖泊, 甚至地下水中检测到磺胺类药物 [5-7] 。磺胺类药物 的大量使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还可能和其他兽药、农药等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交互作用,造成无法预知的后果 [8] 。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在 环境中降解非常缓慢,残留时间长,经过长期的积 累和生物链的传递,会在动植物和人体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各国环境学者都对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吸附、迁移和转化,特别是它的代谢和降解产物及过程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吸附和迁移 磺胺类药物进入环境后,便会在土壤、水和沉 积物中重新分配,通过吸附、迁移等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的转化过程,在多相环境介质中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浓度。

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用药常识

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用药常识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大多是口服剂型,方便患者使用。在临床治疗和患者自我药疗中,磺胺类药依旧占有重要位置。但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特别是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一般表现为皮疹、药热;长效类磺胺药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停药数天血中仍有药物存在,故危险性很大,甚至可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多种与磺胺类结构相似的药物也过敏。以下几类药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①磺酰脲类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等,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均明确写明“对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②解热镇痛抗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不可用于“已知磺胺过敏者”。 ③降压药:吲达帕胺,如寿比山、纳催离等,说明书中也明确注明“磺胺过敏者禁用”。 ④治疗青光眼的药物:乙酰唑胺及布林佐胺(派立明)属于碳酸酐酶抑制剂,不能耐受磺胺类药物或其他磺胺类衍生物者,也不能耐受本品。 ⑤利尿剂: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对利尿药呋塞米(速尿)和氢氯噻嗪亦可能过敏,及含有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如一些降压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还应禁用柳氮磺吡啶、丙磺舒、氨苯砜等药物,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含有上述药物的中药复方制剂(如消渴丸含格列本脲)也应避免使用。服用以上药物患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马上到医院就诊。 文/王楠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加之其性质稳定,制造不需粮食做原料、产量大、品种多、价格低、使用简便、供应充足等优点,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作为饲料添加剂或动物疾病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但是磺胺药会引起人过敏性反应,且可能有致癌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磺胺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引起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危害的潜在威胁已备受关注,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各类检测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其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1.基本结构 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都是以对位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为基本结构的衍生物。 磺酰胺基上的氢,可被不同杂环取代,形成不同种类的磺胺药。它们与母体磺胺相比,具有效价高、毒性小、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对位上的游离氨基是抗菌活性部分,若被取代,则失去抗菌作用。必须在体内分解后重新释

出氨基,才能恢复活性。 2.理化性质 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易变质,色渐变深,大多数本类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极低,较易溶于稀碱,但形成钠盐后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易溶于沸水、甘油、盐酸、氢氧化钾及氢氧化钠溶液,不溶于氯仿、乙醚、苯、石油醚。 3.应用范围 磺胺类(SAs)药物在畜牧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治疗禽霍乱、禽伤寒、禽副伤寒、禽白痢、鸡传染性鼻炎、火鸡亚利桑那病等,此外对家禽各种球虫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等,也有较好效果。 4.安全性 磺胺类药物虽然应用广泛,但与此同时,这类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影响泌尿系统功能,引起结晶尿,血尿等反应及致癌性。磺胺类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且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还能透入脑膜积液和其他积液,以及通过胎盘进入胎循环,对孕妇及婴儿及其不利,还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导致结石而损害肾脏。 5.检测方法 5.1折叠高效液相色谱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

【注解】 磺胺药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有(如磺胺嘧啶)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较为稳定、不易变质等优点。可分为3类。 (1)全身感染用磺胺:本类药物口服后均可吸收,但其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效磺胺、中效磺胺和长效磺胺3类。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中效磺胺,常用磺胺甲和磺胺嘧啶两种。 (2)肠道磺胺:本类磺胺口服后吸收甚少,主要在肠道中起抑菌作用,有磺胺脒、琥磺噻唑、酞磺噻唑、酞磺醋胺(息拉米)等。 (3)外用磺胺:主要有磺胺醋酰钠、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 【药性功效】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作用较强。 【禁忌事项】 患者在使用磺胺药物时应当注意以下9条原则。 (1)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磺胺药物过敏者、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应禁止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当避免使用。不足2个月的婴儿也属于绝对禁用范围。老年患者应当避免使用,如确有指征,则须权衡利弊后应用。 (2)磺胺药对链球菌之类的细菌虽然有很好的疗效,可是对另外一些细菌却以无能为力。而且,一些原来能够制服的细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一旦耐药性产生,所有的磺胺药都会失效,这时要迅速更换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3)用药期间还应当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尿液情况;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必要时可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叮嘱患者多喝水,保持高尿流量。服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定期检查尿液,以减少结晶尿发生的可能性,必要时可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使用磺胺药物首剂应加倍,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维持量(即正常量),待症状消失后,最后给予2~3次最小量,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防止细菌反弹。用药期间切记不可任意加大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疗程,以防药物蓄积中毒。 (5)磺胺药也常与抗生素配伍应用。严重的全身感染应首选抗生素,磺胺药只能作为次选药;磺胺药特别是复方增效磺胺制剂,不能与多种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碳酸氢钠、氯化钙、氯丙嗪、维生素C、维生素B1、复方氯化钠溶液等配伍,须单独使用。 (6)磺胺药物可抑制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所以使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当同时给予B族维生素以预防其缺乏。 (7)由于磺胺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精神症状,因此在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 (8)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较低,特别是在酸性尿液中能生成一种溶解度更低的物质结晶析出,而出现尿液有结晶、排尿困难以及血尿。该药还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正常的大肠杆菌合成B族维生素,儿童使用易出现食欲不振、口角炎、神经炎等。

哪些药与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

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抗菌药,曾经被广泛地使用,后来因为过敏等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日趋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常用的很多药物与磺胺类结构相似,可能和它们存在交叉过敏。 1.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属于磺酰脲类降糖药。它们含有与磺胺类药物相似的基团——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容易与磺胺类发生药物交叉过敏反应。 2.利尿剂。噻嗪类和噻嗪样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以及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都可能与磺胺类发生交叉过敏。 3.解热镇痛抗炎药。高选择性的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商品名西乐葆)结构中有苯磺酰胺基、尼美舒利含磺基,不可用于已知对磺胺过敏者。 4.抗痛风药。痛风常用药丙磺舒是一种有机酸,含有磺酰基,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也要禁用。 5.治疗青光眼的药物。乙酰唑胺及布林佐胺属于碳酸酐酶抑制剂,由于磺胺基团与碳酸离子结构相似,不能耐受磺胺类药物或其他磺胺类衍生物者。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含有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如含格列本脲的消渴丸等。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广,药品性质稳定,易于保存,而且价格低廉。这些药大多是口服剂型,方便患者使用。在临床治疗和患者自我药疗中,磺胺类药依旧占有重要位置。但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特别是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疹,甚至可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多种与磺胺类结构相似的药物也过敏。以下几类药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磺酰脲类降糖药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等,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均明确写明“对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不可用于“已知磺胺过敏者”。 ·降压药吲达帕胺,如寿比山、纳催离等,属于磺胺类降压药,说明书中也明确注明“磺胺过敏者禁用”。 ·治疗青光眼的药物乙酰唑胺及布林佐胺(派立明)属于碳酸酐酶抑制剂,不能耐受磺胺类药物或其他磺胺类衍生物者,也不能耐受本品。 ·利尿剂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对利尿药呋塞米(速尿)和氢氯噻嗪亦可能过敏,应尽量避免使用。 ·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s 病的药物柳氮磺吡啶,实际上属于磺胺类药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痛风用药丙磺舒是常用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也要禁用。 ·砜类药物氨苯砜等砜类药物也是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复方制剂对磺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除禁用上述药物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含有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如消渴丸含格列本脲)也应避免使用。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 SAs) 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 其通过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对氨基苯甲酸的利用而发挥抑菌作用, 后者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物质叶酸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30年代研究证明了SAs抑菌的基本结构后, 相继合成了各种SAs, 由于其抗菌谱广, 价格低廉, 目前仍是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最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之一, 但也带来了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 研究表明与其它常用抗生素相比, SAs可能更易诱导菌株应选择压力而产生耐药性。此外,SAs药物还会导致过敏反应、尿和造血功能紊乱等副作用。如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可能诱发啮齿类动物如鼠的甲状腺增生, 对其激素样效应和潜在致癌性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由于SAs在体内作用和代谢的时间较长, 通过任何途径摄入的磺胺都有可能在人体中蓄积, 蓄积浓度超过一定值时将对人体机能造成损害。因此,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和许多国家规定, 食品和饲料中SAs总量以及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单个SAs的量均不得超过011mg/kg。而且伴随兽药残留毒理学的发展和风险分析手段的进步, 各国对SAs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做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 如日本对食用动物肌肉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为方法检测低限, 即0101mg/kg。 关于SAs残留的检测从早期的分光光度法、荧光法、薄层色谱法到近些年的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质谱法、液相色谱- 质

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几乎所有的分析理论和技术在SAs残留分析中都得到了研究和应用,其中采用最多的筛选方法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后来发展的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方法( EL ISA) 作为筛选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都存在处理方法繁琐, 操作时间长及只能检测单个磺胺类药物的问题。基于细菌受体分析的CharmⅡ放射免疫法的样品前处理提取方法简便, 具有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的特点,并且可以检测磺胺类残留总量, 已经为欧盟国家和美国FDA 认可并且应用于初筛分析, 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鳗鱼的检测报道。本研究建立了鳗鱼中磺胺类残留CharmⅡ放射免疫检测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设备和材料 Charm 6600 /7600分析仪: 美国Charm公司生产; IEC离心; 均质器; 涡旋混合器; 恒温孵育器( 65 ±1℃; 80 ±2℃) ; 闪烁液加液器;50mL离心管; 硼硅玻璃试管及试管塞; pH 试条; 药片压杆。 1.2 样品和试剂 1.2.1 检测基质鳗鱼 1.2.2 检测试剂磺胺类CharmⅡ检测试剂盒;闪烁液(Op tifluor) ; 阴性对照液; 多抗标准品。 以上试剂均由美国Charm公司提供。

磺胺类药物过敏和交叉过敏的研究进展

磺胺类药物过敏和交叉过敏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分析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情况,探讨药学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本研究中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应用磺胺类药物并出现 过敏、交叉过敏反应的病例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分析。针对磺胺类药物过敏以 及交叉过敏反应实施针对性药学干预。对比药学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 情况差异。结果:实施药学干预措施前,因磺胺类药物交叉过敏问题所产生用药失误发生率 为36.00%(9/25),实施后下降为8.00%(2/25),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是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应用药学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 过敏、交叉过敏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磺胺;药物过敏;交叉过敏 药物过敏是临床用药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当患者已经对某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后续使用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已证实过敏药物相类似,进而所致过敏反应时为交叉过敏[1]。 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均是当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药学问题。掌握相关知识点能够使用药更 为科学合理,避免出现用药失误的问题[2-3]。为分析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情况,探 讨药学干预方法与效果,本研究中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应用磺胺类药物并出现过敏、交叉过敏反应的病例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分析,将 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部自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应用磺胺类药物并出 现过敏、交叉过敏反应的病例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分析。病例来源方面:31例 女性患者,19例为男性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为18~70周岁,平均年龄为(32.5±2.6)岁。25 例为药学干预实施前收治,25例为药学干预实施后收治。 1.2 方法 药学干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专项负责药师在HIS药库管理系统中药品字典维护项下进行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的提示,如在为已证实有甲苯磺丁脲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 开具布美他尼或呋塞米等其他药物时,系统自动弹出警示信息,提示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的风险;②局域网网络内发布相关院内药物警戒,制定有关磺胺类药物过敏情况以及交叉过敏情 况调查表,定期展开院内宣教活动;③出院患者带药医嘱单中应当增加“皮试”结果记录栏, 以免患者出院后用药期间出现交叉过敏反应;④药剂科科室应当与护理部进行密切协作,构 建对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反应的拦截网,即在医生录入医嘱时由系统自动实现与患 者既往药物过敏史的匹配,若符合过敏或交叉过敏反应范畴,则无法保存医嘱,同时系统做 出警告;⑤增设临床用药咨询系统,与医嘱系统以及HIS系统契合,实时拦截有关磺胺类药 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禁用问题的医嘱内容。 1.3 观察指标 对比药学干预措施实施前、后药物过敏以及交叉过敏情况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方法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X2方法检验,在P<0.05时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药物发现的故事

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简介: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最便宜的、也是最好的药。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在这100年间,全世界的人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被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 诞生 1899年3月6日 背负发明者的辛酸史 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 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 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 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 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册。从此阿司匹 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皆知的 一种药物。虽然,阿司匹林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然而它的一位发明者的辛酸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 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 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详细] 100多年前的德 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费利克斯·霍夫曼,在他29岁时来 到拜耳公司工作,此时的他怀着一个强烈的心愿:找到一 种新药,使每天必须忍受关节炎疼痛的父亲免于煎熬。经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 一、定义:磺胺类药,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氨苯磺胺衍生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二、性状: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颜色逐渐变深,大多数本类药物不易在水中溶解,但易溶于稀碱。形成钠盐后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 三、发现过程: 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 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实,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过这种化合物,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磺胺的名字很快在医疗界广泛传播开来。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这样,医生就可以在一个“人丁兴旺”的“磺胺家族”中挑选适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的药了。 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四、用途 磺胺类药物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阴性菌,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在兽医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感染的各种畜禽疾病。 五、作用机理 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有些细菌生长时需要的一种“生长物质”—对氨苯甲酸(PABA ),而磺胺类药的化学结构与氨基苯甲酸很象,它可以与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从而最终影响细菌核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六、药物特点 1、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有良好抗菌活性,此外对少数真菌,衣原体、原虫也有效。 2、细菌对各种磺胺药间有交叉耐药性。 3、磺胺药中有可供局部应用,肠道不易吸收及口服易吸收者,后者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 4、由于磺胺类药物主要经肝代谢灭活,形成乙酰化物后溶解度低,因此易引起血尿,结晶尿及肾脏损害。其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