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转注”之认识,千百年来系文字学界打的无头官司,各据其理者,不下百十种,

响应较大而有代表性者也有数十家。前人论者虽众,说服力却不足。今作者于此发一“新议”,若可裨益,则皆大欢喜矣。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现象,许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在释文中明确指出,而“转注”与“假借”现象在其释文中却没有一处用文字写明,因此后人对前四书的理解比较统一,而后二书理解比较分歧,尤其是“转注”众说纷纭。有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五书,我在《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一文中已阐明,不详。本篇则着重讨论“转注”的问题。

许慎在《说文·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其书中各“字”下的释文,均未写明某种现象属于“转注”,需要读者自行理解。这样,各人的依据不同,说法就不同了。

“转注”之名,众已皆知,非自《说文》始,《周礼》已有记载。《说文》是沿用旧名,而汉文字的创造更早,甲骨文已属于成熟的文字了,“六书”只不过是各人对汉文字创造方法的一种归纳。归纳得全不全,是否完全符合实际?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根据现在的认化水平作一个归纳。本人在《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一书中已做了这一工作。因此我们讨论“转注”现象也可以不限于《说文》,可以把视野扩大一些。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了解“转注”的问题。

“转注”之说,自唐至今1000多年,参加讨论者甚多,我们不能不对过去的研究情况作一个概括的了解。知道过去的情况,然后我们将新发现的情况与之对照,属是属非,自当清楚明白。

前人研究“六书”,只在是否构造成新的字的形体、如何构造成新字的形体,如曾运用字形等范围内讨论,因此说法虽然很多,仍不能令人满意。现在我们将前人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列举如下,以便分析:

第一种是单从造新字形体讨论:以唐代裴务齐、元代戴侗为代表。裴务齐知:“考字左回,老字右转。”戴侗《六书故》说:“反形而生训的。”他们确认“像形”、“指事”、“会意”、“形声”能造新字形体,推断“转注”也必然是能造出新字形体的。于是就在“考”、“老”两字上找根据。这种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即使他们就“考”、“老”两字勉强说得通,推及其它字就通不了啦。徐锴批语此说为“俗说”,郭忠恕批语为“野言”。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种是“形声”、“转注”混在一起的理论。这以宋代郑樵为代表。他说:“谐声、转注,一也。役他为谐声,役已为转注。转注也者,正其大而转其小,正其正而转其偏者也。”又说:“转注别声与义,故有建类主义,亦有建类主声,有互体别声;亦有互体别义。”[1]他总的意思是说,转相为注的都是形声字,唯形声字及以转相为注,能转相为注的条件是:字的形音相同,即“建类”字音相同相近,即“一首”,字义相同相近,即“同类相受”换句话说,就是只取“形声”字中的一部分字。他说的这种方法是造不出新字形体的,只能说是对部分“形声”字的运用罢了。

第三种是:把《说文》一书的编排方法——分部、立首、确定字的归属看作是“转注”。这以清人江声为代表。他说:“说文解字》一书,凡分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终一终亥五百四十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转注之说也。”此说陆宗达先生略有发展。陆先生说:“在对‘转注’的解释中,‘建类一首’似指全书分五百四十部,每部建一个部首而言。《说文解字·后叙》说:“其建首也,立一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这几句话,正是对‘建类一首’的具体说明。

‘同意相受’则指这些字的训义互相关联。从许慎所举例字来看,‘考’在《老部》,这就是‘建类一首’。‘老’字的说解是‘考’也,‘考’下说‘老也’,这就是‘同意相授’。从古音看,‘考’‘老’是叠韵,在语义上也互通。”这种说法是以“转注”解释《说文》字形偏排体例,与是否造出新字、新词无涉。

第四种是互训说。这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戮氏云:“转相为注犹互相为训,老注考,考注老。《尔雅·释诂》有多至四十字共一义者,即转注之法。做一字具教用者,曰假借;数字共一用者,曰转注。”段玉裁说:“建类一首,谓分立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是也。同意相受,谓之无虑者字意谐略同,义可互爱,相灌注而归于一首,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興,其于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独言考老者,其显明亲切者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谓之转注。盖老之形从人毛匕,属会意,考之形从老,声,属形声,而其义训则为转注。全书内用此例不可枚数。”戴、段之论,明确说明“转注”的作用,仅仅是“转相为注”,并不是造了或造词之法。戴氏说:“‘考’、‘老’二字,属谐声,会意者,字之体,引之言,转注者,字之用。”明确说明“转注”是“用”字之法。这与“六书”原意并不相符。但此说影响较大。

第五种是字义引申说。这是清人朱骏声的独特见解。朱氏说:“周官保氏以六书教国子,象形、指事、会意者,形体之事也,谐声音,音声之事也;转注者,训诂之事也。知斯三者而后知假借。假借者,亦训诂之事,而实音声之事也。”在这里,他首先认为“转注”是训诂之法,非造形体之法。进而他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就本字本训因而以辗转引申为他训者曰转注。”“六书”早见于《周礼·周官保氏》,非起于《说文》,因此朱氏认为许慎理解“六书”有误,不必受许书限制,可以另作解释。他说:“许君自叙考老之指,惟江氏分部之说得之。许不曰老孝而曰考老者,部末孝字‘子’亦会意,意不专受於老也。虽然转注一法许实误解,正有不必为前贤讳者。”朱氏《说文通训定声》一书称所称之“转注”,即按朱氏之理解定的。

第六种是改字造字说。这以汪荣宝为代表。汪氏说:“转注者,以改字为造字者也。试先以考老论之:老从人毛匕,会意,此字之先起特造者也。老字既成,则凡言语之义近于老者,更不必各为之特创一体,而即以老字为根本,略变其体以别之,故取老为首,存人毛而去匕,施则为考,考亦老也;施子则为孝,孝者善事老之称也;施至为耋;施旨则为耆;施则为壽;施句则为耋;施老之异名也。夫是之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譬之大训之水,别为众流,而还相灌输,夫是之谓转注。故转注者,乃取一合体之字,削其一体而代之以他体以为新字,而其义则仍与原字之为相通或相承者也。夫考以为声似形声字,然不成为形声而成为转注者,以虽是声而人毛则非形;考之从老,乃老之残体,非从人从毛,不可以隶人部,亦不可隶毛部也。孝于文从子,似会意,然不成为会意而成为转注者,以人毛与子无意。可会,孝之为义,乃以子承老(任学良按:“《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非以子承人毛也。”汪又云:“凡特立一字为部首,而其隶属于此部之字从部首之省以为形音,皆转注之类也。是故以畫为首,省其中形之田而代之以日,则为畫。畫者田之界,畫者日与夜之界,畫为畫之转注也。”汪荣宝共举了19个部首来说明转注现象。这19个部是:老、、、、畫、殺、眉、筋、高、稽、巢、瓠、、重、履、、、弦、。

汪氏之说,有独到之处,他肯定“转注”是造字之法。

由以上各家所论,我们便知,前人均未从造词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转注”是构造成新词之法。关于汉字的“构词法”我在《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一书中已论及。汉字的构词法具体地分,有四类:一、明义知音构词法;二、加声法义构词法;三、借用形音构词法;

四、增加音义构词法。第四类构词法中又分为三种构词方式:①词义引申;②比喻成词;③

同形多音。“转注”应属于第三类的第①种构词方式,即“词义引申”构词。

我们说的“词义引申构词”,是指“在成词的初义上逐步引申”的。近引申是扩大之词义…形成一词多义;远引申是成了另一个词了。因此,“词义引申”也属于构造词的方法。比何造房子,从无到有造起新屋,当然是造房子;而原来有房子,不够用,加以扩建、改建,也应属造房子的范围。词义的近引申,就象扩建房子;远引申,就象改建房子。何以云“转注”属此种引申构造词的方式?我们有如下根据和理由:

一、上古言“字”,实则是“词”,并非仅指字的形体。许慎《说文·叙(上)》曰:“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箸於竹谓之书。书者,如也。”此所谓“如”,即谓该字如其所表达之事物。这就是说汉字不是徒有其字的形体,而还有其义。形、义结合,即赋予它固定的音,因此汉字是形、义、音完整的。可见,书写的汉字就是口头语言里的单音节词。许氏还说:“稽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分别部居,不相厕也。万物咸親,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爱明以谕。”许氏的《说文解字》一书,样是根据他《叙》中的旨意编写的。这书的体例便是先按字的形体,“分别部居”,共分为五百四十部。每部中的字,如段玉裁说的:“先释其义,若‘元’下云‘始也’,‘丕’下云‘大也;是也’。次释其形,若‘元’下云‘从一从兀’、‘丕’下云‘从一从不’是也。次说其音,若‘兀’为‘声’,‘不’为‘声’及‘读若某’皆是也。”这部书事实上是一部单字词的词典。我们再看下面一段话就更加明确,许氏说:“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年,贯通其意。恐巧说衰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於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以往大家称《说文解字》为“字书”,若把“字”理解为“词”那是对的,单理解为字的形体,那是不全面的。《说文解字·叙(上)》中说:“《周礼》八歲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错在这里所说的“六书”主要还是构词的方法。保氏教国子主要的意旨是要“国子”学“词”,掌握词,以便用词句作文,不光这是学字形及构成形体的方法。正因为这样,“六书”的六种方法,其排列次序略有颠倒也无妨,不必像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样的排序,故《周礼》部玄注、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文》所载并不一样。

二、“转注”,实际上是用单字词注单字词利于词义引申、发展,使一个单字词一义变为一个单字词多义的构词法。汉字初成一个形体时,一般相互之间词义都不相等。等义,就不需要新造形体。一个形体的初成,产生初义(即原始义)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越来越丰富、精密,词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语言中同义、近义的现象越来越多,因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先民便创造了不改变字的形体,而逐步扩大词义范围的方法构词。这种方法我曾说过,它可以使汉字形体增加的数量得到控制,减少学习记忆的困难,而使同形词使用的范围倍增。[1]可以以一当十用,用至数十用。单字词义项的增多,同义、近义的义项尽量就会大量增加。增加的义项,不需要创造一个新的形、音、义全的词来注释,只需要用含有义项相同或相近的多义词转为作注,就会使读者明白其词义。《尔雅·释诂》与《说文》的训释似乎不同,实则一样。区别的是两书编排体例不同,《尔雅·释诂》是以词义为主排列的,它是集中有同义、近义义项的词加以训释的;《说文》是以形为主排列,它按字形分部首,逐字解释的。相长的是两书中被释的词和释的词,他义项相通,即两者相同或相近。例如:《尔雅·释诂》曰:“台、联、、畀、卜、阳,予也。”《说文·叙》段玉裁注说明。段在“转注者”下释云:“《尔雅》首条:初为衣之始;哉为才之假借字;才者,供木之初;首为人体之始;基为墙之始;肇为之假借,肇者,始开;祖为始;元为始;胎为妇孕三月;俶为始也;落为始义,以反而成;权與之为始,蓋古语。是十一者通谓之始。”这就说明这

十一字中必有一义相同,同时各词又不限于此一义,事实上这十一词还有其它义。据此,现在我们来分析许慎的话。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谓“建类一首”,是说全书建五百四十类,以“一”类为“首”类。“类”亦称“部”。这一点,在许氏《说文·叙》的后面部分已作解释。《叙》云:“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也。……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不越,据形系联。”“同意相受”是说在:“一”类开头之后,五百四十类中的字,若有意义引申,其义项相同或相近者便可以转为作注。词义的发展,不可能全受字形部类的限制。因此许氏《说文·叙》中接着说:“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同在一个部首的词可以注,不同在一个部首的词也可以相注。我在这里把“转注”说为“转为作注”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转相为注”,即甲可注乙,乙可注甲。如《说文·老部》中的“考”可注“老”,“老”可注“考”之类。第二种是不可以“转相为注”,即只能以甲注乙,不能以乙注甲。如《说文·走部》有“趣,疾也”,而《说文·疒部》“疾”下,不见注“趣也”;《说文·疒部》有“疾,病也”,却不见该部的“病”下注“疾也”。“转注”若只限于“转相为注”的现象,范围太狭,若只限制于同在一部首的字“转相为注”,范围就更狭了。作为一种构的方法,只能解决极少数的字的问题,那就失却意义。《说文》中同部首而能“转相为注”的字确实太少。例如《说文·老部》共收字10个,以单字词注者只有4个字,能“转相为注”的只有“老”与“考”一例。《说文·师部》共收字444字,以单字词作注者只有127字,能“转相为注”的只有“茅;营”、“”、“;苗”、“”、“莪;”、“蒋;”、“;苫”、“菲;芴”八例。《说文·走部》共收85字,以单字词注者只有27字,能“转相为注”的只有“走;趨”、“趁;”两例。段玉裁发现这个问题,说:“独言考老者,其显明亲切者也。”这样的理解是对的。

单字词作注的情况:随着词的不断发展,词义的不断丰富,注释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单字词注单字词不够用了,需要两字词注;两个也不够,就需要词组或语句来注了。这种情况,《说文》中已经大量地出现了。例如:《说文·半部》云:“”,又《口部》云:“咸,皆也。悉也。”《说文·八部》也。”

又“公,平分也”。《说文·半部》云:“半,物。”

《说文·玉部》云:“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

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

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之方也。”

单字词注单字词是注释词的方法,怎么能促它怎么能算作构造词之法呢?

情况是这样,词羲的发展,多数情况下是人们时,随着当时的环境、情趣、行为等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文字的民族的语言词汇为何也会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言交流中的变化,往往是不稳定的,甚至说后立即会消失,文字产生后,利用文字,用一定的方法,编篆成以注释,就能使一个新发展的义项固定下来,真的新义,这样,这就是对词不达意义起了发展的作用。

注”。是一种构词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成词的初义(或称原始义)的;转注和假借不产生日转注是可以构成多义词的,它是利于引申成新形音成新词的。

“转注”构词,上古作用大些,现在作用不太大了,又由于“转注”的概念已往有多种解释,容易支蔓,因此,我在《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一文中有意避开“转注”这一术语,单用“词义引申”等说明有关的构词情况。使读者既易理解,又容易掌握。

三、前贤的贡献是我们理论的一部分根据,前贤未能从单字词的构词法进行研究,这是不足之处,但所论也多有贡献。例如:江声等人已能从《说文》编排的方法,分部建类等方面说明“建类一首”的概念。戴震、段玉裁已注意到“同意相受”并不限于一个部首的字相

注。不过他们指的只限于“转相为注”的不能相互为注的字,不被列入。我们认为包括所有单字词注的现象。他们还有一个局限,没有看到这种相注的方法就是一种构造词的方法,而把它说成仅仅是用作解释词义的用字方法。朱骏声不受《说文》的束缚,把“转注”视为训诂之法,离开《说文》之解释自立一说,并能看到字羲(即“词羲”)引申的现象,是难能可贵的。唐代裴务齐、元代戴侗,近人汪荣宝等,都注意到“产书”是统一的概念,都是造字(限于字形)之法,“转注”不是用字之法。汪荣宝为了说明能造字形的理由,云:“取一合体之字,削其一体而代之以他体以为新字,而其义则仍与原字之为相通或相承者也。”据其所云,我查检《说文》全书,其所列之十九个部首中的字,总共只有71字,除19字是部首外,仅得52字,范围太狭。其实,合体字中削其一体构成字者,仍可相应地归入含意造了或形声造字之列。被削体是形,它与另外的形构成一合体字,可归入会意字。例如:《说文·老部》中的“”,“从老省勿象形”,谓老人行迟步小。属会意。《说文·畫部》中的“畫”,“从畫省,从日。”“畫”谓田之四界,故“畫”谓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也属会意。合体字或削其形之体,与另一声之体结合,我们可以将它归入形声字之列。例如《说文·老部》中的“考”,汪云:“夫考以为声似形声字,然不成为形声而成为转注者,以虽是声而人毛则非形;考之从,乃老之残体,非从人从毛,不可以隶人部,亦不可以隶毛部也。”理由不是没有,这类结构与一般的形声字是略有不同;但读者只要知道其形之体是“老”之省,其义便自明,完全可断为“形声字”,毋庸烦解。合体字中若削其声之体,与另一形之体结构,这种现象也可以归入“形声字”,如《说文·老部》中之“”,“老”是字中的形体,“蒿”是字中的声体,见此字中的“蒿”少了个“口”,系“蒿”之省声,其羲亦照,属“形声字”。合体字中还有形体和声体都省的,明白其省,亦可知系“形声字”,如《说文·重部》中的“量”,是“从重省”,又是“省声”。汪荣宝所云之19部中的52字,实则“会意字”11个,“形声字”41个。“会意字”可以归入我所说的“明义知音”构词法,“形声字”可以归入我所说的“加声明义”构词法。

综上所述,本篇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转注”是一种构词的方法,不是造字形的方法,也不是用字的方法。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六书和转注字

“六书”关系论和“转注”判断标准 摘要六书是许慎根据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六种关系给汉字分的类。转注具有三个判断标准。关键词:六书;字形;字义;字音;转注 一析字之本 周代至西汉,识字教学特别受重视。《汉书.艺文志》记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教八岁左右的孩子学习汉字,需要教材和一定的方法。教材主要有“三仓”。识字的教学方法那时统称为“六书”。现代小学的识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也时常运用到“六书”。李俊红在《运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趣味识字教学》一文里提出: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图与文的巧妙联系中识字,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日、水、口、木”等象形字,可先画出简图,图下写字,学生依形识字,易于掌握。再如“叶”字,先画一片树叶,当学生回答出“树叶”后,再在画下面写出“叶”字,让学生识记。此方法生动形象有趣,记忆效果牢固。《汉书.艺文志》以为周代的“六书”是“造字之本”,显然是误解,可以改为“识字之本”。另外,从“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的“象”字也可推测,周代的识字教学强调形象性。 东汉时期,许慎是编写字典的,他对“六书”的定义不是汉字教学法的定义,也不是文字学的定义,而是词典学的定义,适用于字典对汉字字形的分析。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写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把原先用于汉字教学法的“六书”进行重新定义,从而作为字典析形的方法,这就是许慎的创新。许慎的“六书”真正是“析字之本”。 清代,安徽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是四体二用,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四体二用”合称“六书”。那么,“六书”的同一性(即本质)是什么呢?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里说:“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文字学家们眼里的“六书”回到《汉书.艺文志》的原点,仍然误以为是“造字之本”。 一般认为,“六书”里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似乎跟汉字构造有关,“转注、假借”并不涉及汉字构造。裘锡圭的“汉字构造”说不能确定“六书”的同一性(即本质)问题。 二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六种关系 “六书”是传统汉字字典析形的方法论体系,是汉语词典学经典的析字理论。析形,即分析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是传统字典的核心。文字有三要素:字形、字音、字义。

七年级上册语文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汉字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 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 方地平线”、暮色” 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 e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 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一一东汉许慎《说文》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 (y a ng )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 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 美”。引申义为等列” 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 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 戒,警也。 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 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导读:本文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2、

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 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传统文字学称作“小学”,开始也表明其起点是很低的识字教学,只是由于两汉经学今古文斗争中古文经学家的推崇,“小学”才上升为考证和释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即讲解古代文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且云“厥意可得而说”。因此,“六

六书

六书-汉字造字方法编辑词条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六书-民间艺术形式编辑词条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 六书-太平天国晚期官名合称编辑词条 大家在关注: 目录 概念 具体内容 六书历史 六书运用展开 编辑本段概念 基本概念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1]》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简介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

六书说

六书理论 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 郑众的“六书说”。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3】 许慎的“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4】 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

汉字六书说

汉字构造规律一一"六书"之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后来西晋书法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进一步解释:“则谓文字,有六义焉。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二为上,在一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甲骨文) 月(金文) 2.指事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 上(甲骨文)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 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 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 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汉字六书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 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 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破河、冻 右形左声:攻颈削瓢放鹉雌故功、期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字 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膏凳赏货,贷 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囤、匣 内形外声:闷问闻辫 形在一角:裁载栽飓 声在一角:醛渠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舟和船至和到詈和骂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六书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折叠概念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汉字结构“六书”说

汉字结构“六书”说 教学参考 1123 1456 汉字结构“六书”说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许慎六书说的原意,并对后人存在分歧的看法作简要的述评。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然而许慎未见过商周文字,仅据篆文来作分析。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点:

六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六书假借字 二、判断题: 1、清代以后,人们对于“六书”的说法,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2、古人是先定“六书”原则,然后再造字的。() 3、“婚”、“姻”、“拘”、“钩”都是形声兼会意字。() 4、“期胡朗朔”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5、“联肘肚胆”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6、“育肺胱脂”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7、“腐腊腥腿”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8、某字的假借义与它的字形结构有关。() 三、选择题: 1、最早提到“六书”的古籍是()。 ①《论语?学记》②《尚书?舜典》③《论语?季氏》④《周礼?地官?保氏》 2、古代有三位学者对“六书”的名称进行解说,即()①刘熙班固郑 玄②郑众许慎司马迁③郑众班固许慎④郑玄班固郑众 3、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象形字。①瓜相它水②肉舟耷虎③贫燕龟免④ 网豆贝自

4、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指事字。 ①刃末本三②旦果水上③巢二立下④斤朿亦字 5、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会意字。①果棘牧信②巢枣取武③友从看 逐④旦珏品囚 6、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形声字。 ①牢涓祭邓②莫洛缸悲③淮汪贡斐④企洪病颖 7、在下列四组形声字中,()组没有省形字或省声字①考钩框砥②骞 嫁贡湍③珊婚虹婢④娶深婿榆 8、在下列四组双音语词中,加点字都是假借字的一组是()。 ①明党恭敬容貌翁姑②皮韦权衡新旧宗族③乌呼 难易依冯险阻④恐惧行来难易科则 四、说明题 1、说明下列汉字的构造方式。交男臣集果门吹炙友贝册甜舀保车界调 血旦感 2、说明下列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结构关系及其本义。背妃尝(嘗)策 特修胡戚衷 五、问答题: 1、什么叫“六书” ?具体说出“六书”的基本内容。 2、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3、你认为许慎以“令” 、“长”二字作为“假借”的例子妥当吗?请说明理由。 六、标点并翻译下面的短文: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 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色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汉字造字法(汉字六书)

专题1 汉字的造字法 知识讲析 造字法即汉字“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汉字的造字方法,后两种是汉字的用字方法。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字,象形字,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直视太阳时看到的形态,表示太阳。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主要区别是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字,指事字,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表示刀的锋利部分。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将其字形字义合并,表达新的意思。例如“”字,会意字,左边是牛,右边一只手举一根枝条,表示手拿棍子放牛。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表示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字,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一种树木,右边“婴”是声旁,表示发音与“婴”字一样,表示樱树。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表达相同含义时,会有相同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文字对应,就找和它发音相同的字表示。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套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像“琴”“棋”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明”“笔”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多。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鲤”“鲮”“鲩”等,难以用象形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1、象形:描摹物体大致形状,主要特征来造字,甲骨文中有300余字。

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

试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 <一> 六书说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甲骨文)月(金文) 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汉字手抄报资料六书造字法的转注与假借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资料六书造字法的“转注”与“假借” 五【转注】 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 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许慎说:“转注者,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 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例如: 语言(指“口语”)里〔lao三声〕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 记录它。后来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kao三声〕, 于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念lao三声,即现在的“老”字)”字,写成“考”(即造出了一个新字“考”)。“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义相注。就是说,用“耂”作了“丂”的义符)。“耂(老)”、“丂(考)”的基 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部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 义,因为用来注释的字首是一个同义字。判断转注字的两个重要 依据: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的历史意义:转注字的形和义密合无间,只要 看看它们的形体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也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同一 群同义字。这种造字方法解决了语言中同义词的创造问题,是孳 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变,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 先的一个伟大创举。 例如:

1.老、考、耆、耋 ①老:《说文》云:“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考:《说文》云:“老也。从老省,丂声。” ③耆:《说文》云:“老也。从老省,旨声。”(注:“耆”今读qi二声: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④耋:《说文》云:“年八十曰耋。从老省,至 声。”(注:“耋”今读die二声: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 2.至、到、臻 ①至:《说文》云:“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 ②到:《说文》云:“至也。从至,刀声。” ③臻:《说文》云:“至也。从至,秦声。” ●这类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形义密合,视其形即可知其义,所以后世还是不断地创造它。 ●转注字和形声字的“联系”与“区别”:转注字和形声字有同有异。就其结构来说,它们是相同的,都是形与声的组合;就其义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转注字的义符是同意相受,形和义是密合的,而形声字的义符只是指示字义的类属或关联,形和义不一致。 六【假借】 假借的基本概念: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历史论文论文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历史论文论文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

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2、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六书中的转注新议 “转注”之认识,千百年来系文字学界打的无头官司,各据其理者,不下百十种, 响应较大而有代表性者也有数十家。前人论者虽众,说服力却不足。今作者于此发一“新议”,若可裨益,则皆大欢喜矣。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现象,许慎《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在释文中明确指出,而“转注”与“假借”现象在其释文中却没有一处用文字写明,因此后人对前四书的理解比较统一,而后二书理解比较分歧,尤其是“转注”众说纷纭。有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五书,我在《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一文中已阐明,不详。本篇则着重讨论“转注”的问题。 许慎在《说文·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其书中各“字”下的释文,均未写明某种现象属于“转注”,需要读者自行理解。这样,各人的依据不同,说法就不同了。 “转注”之名,众已皆知,非自《说文》始,《周礼》已有记载。《说文》是沿用旧名,而汉文字的创造更早,甲骨文已属于成熟的文字了,“六书”只不过是各人对汉文字创造方法的一种归纳。归纳得全不全,是否完全符合实际?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根据现在的认化水平作一个归纳。本人在《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一书中已做了这一工作。因此我们讨论“转注”现象也可以不限于《说文》,可以把视野扩大一些。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了解“转注”的问题。 “转注”之说,自唐至今1000多年,参加讨论者甚多,我们不能不对过去的研究情况作一个概括的了解。知道过去的情况,然后我们将新发现的情况与之对照,属是属非,自当清楚明白。 前人研究“六书”,只在是否构造成新的字的形体、如何构造成新字的形体,如曾运用字形等范围内讨论,因此说法虽然很多,仍不能令人满意。现在我们将前人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列举如下,以便分析: 第一种是单从造新字形体讨论:以唐代裴务齐、元代戴侗为代表。裴务齐知:“考字左回,老字右转。”戴侗《六书故》说:“反形而生训的。”他们确认“像形”、“指事”、“会意”、“形声”能造新字形体,推断“转注”也必然是能造出新字形体的。于是就在“考”、“老”两字上找根据。这种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即使他们就“考”、“老”两字勉强说得通,推及其它字就通不了啦。徐锴批语此说为“俗说”,郭忠恕批语为“野言”。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种是“形声”、“转注”混在一起的理论。这以宋代郑樵为代表。他说:“谐声、转注,一也。役他为谐声,役已为转注。转注也者,正其大而转其小,正其正而转其偏者也。”又说:“转注别声与义,故有建类主义,亦有建类主声,有互体别声;亦有互体别义。”[1]他总的意思是说,转相为注的都是形声字,唯形声字及以转相为注,能转相为注的条件是:字的形音相同,即“建类”字音相同相近,即“一首”,字义相同相近,即“同类相受”换句话说,就是只取“形声”字中的一部分字。他说的这种方法是造不出新字形体的,只能说是对部分“形声”字的运用罢了。 第三种是:把《说文》一书的编排方法——分部、立首、确定字的归属看作是“转注”。这以清人江声为代表。他说:“说文解字》一书,凡分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终一终亥五百四十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转注之说也。”此说陆宗达先生略有发展。陆先生说:“在对‘转注’的解释中,‘建类一首’似指全书分五百四十部,每部建一个部首而言。《说文解字·后叙》说:“其建首也,立一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这几句话,正是对‘建类一首’的具体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