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书

六书

六书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是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词的声音,它和语言结合得比较紧密,只要掌握了字母的读音和拼写规则,就可以见形知音,听音知义,例如英语就是这种性质的文字。表意文字,其形体直接表示出一定的意义,汉字就是这种性质的文字,它的每一个符号,通常所表示的是汉语的词或语素。但是,无论是代表语言中的词或语素,还是代表比语素更小的单位,这些符号都同汉语中的意义单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不直接同语音发生联系。因此,从性质上说,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

许慎于《说文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又云:“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是许慎对《说文》所收字的形体的基本分类,即区分为“文”和“字”两大类:“象形、指事”是对“依类象形”的“文”的解说,“会意、形声”是对“孳乳浸多”的“字”的解说。因为前两者是本于物象,而后两者是以“文”为根而孳生的。假借和转注是用字方法,而不是造字方法。这就是说,许慎所谓“六书”并不是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完备的分类。其分类比较粗疏,对“六书”本身的界说过于简略,每书所举例字太少,又未加具体分析,正因为此,给后来的论争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六书”重新回以剖析,以再现其本原意义。

(一)象形

《说文叙》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可见象形字是描写物体的形状,线条(笔划)随着物体的轮廓而弯曲;它是由图画蜕变出来表示具体事物的“文”。有的跟那个物体委曲毕肖,如鼠、目;有的只是对那个物体略加描绘,取其特点,如牛、羊;还有的在物体的旁边或上下,把它连属的东西也画出来,或示其地位,或指其功用,或明其性质,使本体更为明显,如眉、果。过去,曾有学者把象形分为独体与合体两类。其实按构形方式来说,独体象形就是绘形象物,即用简洁的笔划,描绘语词所指称的物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图像,如“贝、网、子”等。合体象形就是烘托显物,例如“牢、须、州”等。这两类象形字,是绝大多数汉字构形的基础。

(二)指事

《说文叙》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王筠《说文释例》曰:“视而可识,指字形言;察而见意,指字义言。”又曰:“六书之中,指事最少,而又最难辨。”许慎是说,见到这个字就能认识,但须仔细观察体会才能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在许氏的解说中,“见意”二字是关键。参照《说文》正文里所举的例字,其构形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见意,例如“一、三、上、下”等;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表示所指的部分是什么意义,例如“刃、本、末、亦、朱”等。前者大多取象于上古原始记事方式中的契刻记号和记绳之法,后者所加记号只具有指示部位的作用。

(三)会意

《说文叙》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有目的的组合在一起,即所谓“比类合谊”;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的结合中来反映一义,即所谓“以见指撝”。可见,所谓“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者配合上表达出一种新的,但一般又是比较抽象的意义。会意可分为两类:一是会比图形,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按照事理关系形象地比配在一起,以表示某一语词的意义,其内容大多是某种事物过程的表象,如既(会食已)、即(会就食)等;二是会合字形,即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能独立的字在一起,凭借构件字的意义关联,使人领会出新的意义,如“从、牧、取、明”等。

(四)假借

《说文叙》曰:“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所界说的假借是指因音同而借字,许慎所举例字却是指因引申而借字,因而有人认为“令长”不是假借,许慎的例字举得不当。其实是误解了许慎的原意。许慎的原意是界说和例字彼此统一而相互阐明。也就是说,其“假借”包括两类:一类是音同而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毫无关联,只是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例如“熟”字,本义是食物被加热到可以吃的程度,但是后来此字被借用为疑问代词,并且为了区别本字与借字,还在本字下加形旁“火”而变成“熟”。一类是转义借字,其假借字的本义与借义有联系,即通常所谓的引申关系。例如“令”本义为命令,借为(今言“引申”)县令之“令”。许慎以“令、长”为例说明假借,显然是把词义引申借字亦视为“假借”。这在语文学时代是合情合理的。

(五)转注

《说文叙》曰:“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转注字的解说颇不统一,有形转、音转、义转三派;其中“主义派”有代表性的就有三家:“江声主‘形声即转注’说,戴震倡‘转注即互训’说,朱骏声为‘转注即引申’说。”[3](117)要探明许慎的原意,只有采取“以许证许”的原则。《说文叙》曰:“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据形系联,引而申之……毕终于亥。”又解说“会意”云:“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据此,所谓建类“之类”,应当是“方以类聚”“比类合谊”之“类”,也就是“事类”,即词语意义的事类范畴。“一首”之“首”,即《说文叙》所言“建首”之“首”,也就是大致标志事类范畴的部首字。因此“建类一首”就是建立事类范畴,统一部首意符。所谓“同意”,指与部首意符所代表的类属相同。“相受”即“受之”。由此可见,“转注”之“转”谓义转,即由词义引申或音同假借而字义转变。简言之,转注者即字义转变而注入相关意符,例如许慎所举的“考老”二字就

是如此。“考”和“老”本来是同义词,既然已经造出了“老”字,那就用它作部首,附加上一个声符,于是便构成了“考”字,“考老”并非是平列关系,“老”是类首字(建类一首),而“考”是转注字(同意相受),许慎“六书”中每书所举例字,除“转注”外都是平列二字。

由上举“考、老”一例可知,转注有几个条件,一是形似,二是义同,三是音近。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之一,而语言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为了在字形上反映这种变化,因此给原来的本字加注或改换声符,这是转注的通常状况,如“豕”是猪的象形字,由此派生出“猪”字,这就是“豕”的转注字。“老”、“豕”都是象形字,没有表音成分。有些汉字形声字的本身原有表音成分,但是由于语言变化了,要在字形上标示出来,于是改换原字的声符。在汉字中,凡属于同一部首,意义又相同,可以相互注释,而用声音相近的不同声符注音的一对或者一组字,都是转注造字的结果。象形字分化出来的转注字本字在先,转注字在后,从字形上便可分辨出来,而从形声字分化出来的转注字谁先谁后则不易分辨。在转注字的三个条件之中,“音近”一点,很值得注意。必须说明,之所以要转注就是为了使文字准确地反映语音的变化,如果“音同”,或字无演变,就没必要转注了。

(六)形声

《说文叙》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人段玉裁解释说:“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1](49)以往的学者大多同意段玉裁的这种说法,即把“以事为名”当作“形”,把“取譬相成”当作“声”。但这不一定符合许慎的原意。《说文》云:“名,自命也”。而且其《叙》中“名”字仅此一见。当言及文字时,或曰字,或曰文,或曰书,皆不用“名”,由此可见,所谓“以事为名”之“名”当指为名号、名称,即字的读音。这与“依声托事”之说也相一致。后一句“取譬相成”指意符。因为“譬”者喻也,使人晓喻也。这与“比类合谊”也相一致。上个世纪20 年代的文字学家顾实,就曾提出过类似的看法。形声字突破了汉字纯表意的局限,同汉民族语言的声音结合起来,开辟了依声造字的新途径,因此它成为一种占优势的造字法。具体说来它有两大优点:“其一,它有表音成分;其二,它的造字方法比较简单。”[1](50)汉民族语言中的词是“声音+意义”的组合体,选择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作声旁,再加上一个适当的形旁,一个新字便造出来了,方法的确简便易行。因此形声字为汉字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宽广的大道,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现在,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80%以上。

(一)“六书说”的历史贡献

六书的概念经过许慎在《说文叙》中加以具体解说,并举出例字,建立起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条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慎之后,有不少学者对许说加以阐释,推动六书理论趋于成熟。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再造字;而是在汉字大量产生,相当成熟之后,人们才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归纳,逐步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与汉字的形体构造和具体使用基本上是相符的,因而对文字学研究作出了不朽的理论贡献。六书作为汉字构造和使用的条例,既指出了汉字的结构规律,也包括了汉字孳乳和应用的法则,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六书的原则对于识读古文字,整理汉字,创制新字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根据。所以,直到今天,六书仍有其研究和实用价值。六书理论的建立,是古文字学产生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六书说”的不足

由于时代的局限,六书也有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许慎对六书的定义,每书只用八个字概括,由于太简单,而带来界说的含混,使得后世理解各异,如转注一书一千多年来,争议纷纭,莫衷一是。六书分汉字为六类,类与类之间有时不易划分。郑樵《通志?六书略》提出“兼类说”,认为一个汉字结构,可以兼跨两类,想弥合矛盾,但兼类说本身并不合理,容易引起混乱。段玉裁一方面说指事是象形,一方面又说,两书不容混淆,彼此矛盾,颇感分类之难。王筠分指事为正例一,变例八,还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在给汉字具体分类时,更是因人的认识不同而各说不一。如“齐”,一般认为是象形,而会意也似有道理,王筠却又认为是指事。根本原因是分类的原则标准显得含混。六书看不出汉字发展的轨迹。许慎分汉字为文与字,他隐约觉得汉字有发展先后,但他的发展观念是笼统的。古代学者拘于《说文》,只是对文字进行平面的分类,缺乏历史发展的观念。六书不能解释所有的汉字。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常用字中超过七成的字是形声字,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音义都在发生着变化,汉字的结构类型随之发生变化,汉字的构字理据也发生了变化,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一份子,其构字理据亦有改变。本文主要从形声字声符和意符两个角度对形声字进行理据分析。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意符理据性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最初的形声字是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构成,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都由于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字形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隶变和简化这两次重大的变革,以及在书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变;字音主要体现在古音和今音的变化;字义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假借和不断的引申。由于这些变化,一部分形声字的理据弱化,甚至丧失,形声字的范畴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形声字的理据性进行新的分析。 声符和意符是形声字的左右手,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字中声符和意符都保留功能或部分保留功能的汉字为形声字。一般认为,意符表意,声符表音。不过,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亦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本文着重从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意符的表意功能、声符的表意功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字形声字的理据性,而对于部分理据丧失的形声字,本文将分类说明理据丧失的原因。 关于声符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声符是汉字体系中的表音符号”,有的学者认为“把部首以外的半边一概视作声符、其中包括表音的和不能表音的,还有形式类似声符而实际不是的”总的来说,声符就是形声字中表示形声字读音的部分。常用形声字共有928个声符,包括137个不成字声符和791个成字声符。如果声符能够精确表示字音,那么对于我们辨读汉字就能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声符的声韵调与字音完全相同的汉字在形声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中国汉字在识读起来往往会出现“秀才只识半边字”的情况。我们将形声字与其声符的语音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声韵调完全相同;声、韵同,调不同;声、调同,韵不同;韵、调同,声不同;声同,韵、调不同;韵同(近),声、调不同;调同,声、韵不同;声、调、韵都不同。而以声符表音功能的强弱可把声符分为完全表音声符,部分表音声符和不表音声符。其中不表音字符也就是声韵调都不同的形声字占到将近所有形声字的五分之一,比例并不是很大,毋庸置疑,声符的表音功能相对比较强大。 苏培成先生的曾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到:“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我认可苏培成先生的观点,汉字语音和语义上的联系我们都称之为理据性。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来,无疑,形声字可以从字的构件了解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具有理据性的。 从意符的角度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意符,是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具有表意功能。从一个形声字的意符可以联想到字的意义,这说明,形声字是有理据的。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声符都具有表音功能,那那些含不具有表音功能的声符的形声字是否就不具有理据性呢?另外,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语音的发展变化,致使很多原来声旁与字音相通、相似的读音,变得不通或不相似了,这种变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形声字表音度的下降。表音功能的衰弱又是否影响形声字的理据性呢?

汉字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 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 方地平线”、暮色” 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 e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 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一一东汉许慎《说文》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 (y a ng )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 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 美”。引申义为等列” 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 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 戒,警也。 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 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 导读:本文论传统“六书”之本原意义,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之性质和揭示“六书”之真谛,可以说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的声音模写出来。”(《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的这个论断,不仅着眼于文字记录语言的本质特性和文字构形的基本依据,而且也着眼于汉字的整体系统和构形特点。 在记录语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根本区别,其区别只在于连接词的纽带是词义还是语音。汉字在表义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固有的表意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其表意功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汉字总是及时地调整其字符。如“寺”原从“又”(表主持),后改从“寸”(表法度);“炮”原从“石”,后改从“火”等。2、

汉字中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汉字演变的一种规律。如“辟”转为“避”、“僻”、“嬖”,“因”转为“茵”,“舍”借为舍弃加“手”旁,“须”借为等待加“立”旁,等等。3、从早期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们不但不是表音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地维持其表意体系的结果。如“考”为加“老”而成,“祝”为加“示”而成,等等。即使形声字里的声符,有一部分还具有区别词的作用。如“逃”与“迢”,“鹄”与“鹘”,“没”、“漠”与“沫”,等等。由此可见,汉字,包括形声字,是以意符为纲的。 二、《说文》与“六书” 首先必须明确,《说文解字》是处在语文学时代,其起始目的是为了“正字”,即为了正确地认字和写字。《说文叙》就是阐明认字和写字两大问题。不过,由于许慎博学多能,对汉字形体又深思熟虑,全面考察,因而使其成就在客观上突破了原来的目的,以至于引起后来学者浓厚的兴趣,并据此而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钻研,把它看成一部文字学的专著。传统文字学称作“小学”,开始也表明其起点是很低的识字教学,只是由于两汉经学今古文斗争中古文经学家的推崇,“小学”才上升为考证和释读儒家经典的津梁,即讲解古代文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有了崇高的地位。 其次,对于“六书”,班固引刘歆称为“造字之本”。所谓“造字”,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汉字的整体系统而言,即把语词转化为文字;二是就汉字的单个形体而言,即单个字形如何体现所记载的语词。许慎所说“作书”当指后者,且云“厥意可得而说”。因此,“六

六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六书假借字 二、判断题: 1、清代以后,人们对于“六书”的说法,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2、古人是先定“六书”原则,然后再造字的。() 3、“婚”、“姻”、“拘”、“钩”都是形声兼会意字。() 4、“期胡朗朔”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5、“联肘肚胆”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6、“育肺胱脂”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7、“腐腊腥腿”四字有相同的形旁。() 8、某字的假借义与它的字形结构有关。() 三、选择题: 1、最早提到“六书”的古籍是()。 ①《论语?学记》②《尚书?舜典》③《论语?季氏》④《周礼?地官?保氏》 2、古代有三位学者对“六书”的名称进行解说,即()①刘熙班固郑 玄②郑众许慎司马迁③郑众班固许慎④郑玄班固郑众 3、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象形字。①瓜相它水②肉舟耷虎③贫燕龟免④ 网豆贝自

4、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指事字。 ①刃末本三②旦果水上③巢二立下④斤朿亦字 5、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会意字。①果棘牧信②巢枣取武③友从看 逐④旦珏品囚 6、下列四组字中,()组全是形声字。 ①牢涓祭邓②莫洛缸悲③淮汪贡斐④企洪病颖 7、在下列四组形声字中,()组没有省形字或省声字①考钩框砥②骞 嫁贡湍③珊婚虹婢④娶深婿榆 8、在下列四组双音语词中,加点字都是假借字的一组是()。 ①明党恭敬容貌翁姑②皮韦权衡新旧宗族③乌呼 难易依冯险阻④恐惧行来难易科则 四、说明题 1、说明下列汉字的构造方式。交男臣集果门吹炙友贝册甜舀保车界调 血旦感 2、说明下列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结构关系及其本义。背妃尝(嘗)策 特修胡戚衷 五、问答题: 1、什么叫“六书” ?具体说出“六书”的基本内容。 2、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3、你认为许慎以“令” 、“长”二字作为“假借”的例子妥当吗?请说明理由。 六、标点并翻译下面的短文:

会意字解读

会意字大全 有趣的会意字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下面举一些例字,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劣,少出力,偷工造成劣品;夯,大力,打地基、筑堤坝夯土都要用大力气。这些字的字义一想便知,很有道理。 吠,犬叫;咩,羊叫;鸣,鸟叫。用“口”与不同的动物组合,以表示它们的叫声,多么巧妙。 岩,山石;嵩,山高;岐,山的分支;岚,山风、山雾。用“山”与不同的字组合,构成不同意义的字。 仙,山中隐居的人;佃,田中耕作的人;休,靠着树歇息的人;伐,拿斧头砍树的人;戎,扛着武器守卫边疆的人。用“人”与其他字组合,构成字义比较抽象的字。 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诬,巫言,巫婆说的话都是骗人的,怎么能相信呢?这些字都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最有趣的要推“忐忑”二字了,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正像俗话所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有趣的会意字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等等。 有一些会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组成的。如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 从字形上了解会意字的意思,很像猜字谜。下边三个会意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众、仨、苗。

六书说

六书理论 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 郑众的“六书说”。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3】 许慎的“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4】 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 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色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六书分析

易,象形。本义:蜥易。 果,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 牧,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 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街,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辩,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 zhāo)本义:早晨。 亦,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 人腋窝。 鸣,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它,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盥,会意。小篆字形,从臼( 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本义:洗手。 颠,形声。从页( xié),真声。本义:头顶。 朱,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赤心木。 景,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驭,会意。从又,从马。又,手。用手驾御马匹。本义:驾御车马。 北,会意,从二人相背。 监,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 皿,象形。小篆字形,象碗、盆之类的食器。本义:器皿。 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州,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江,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臭,会意。从犬,从自(鼻)。狗鼻特别灵敏,故从二字会意。( xiù)本义:闻气味。止,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刃,指事,刀刃。 莫,会意,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 韦,形声。从舛( chuǎn),舛像两脚相对形。意为违背。囗声。韦是违的初字。本义:违背。 身,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恭,形声。从心共声。 涉,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沐,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汉字结构“六书”说

汉字结构“六书”说 教学参考 1123 1456 汉字结构“六书”说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许慎六书说的原意,并对后人存在分歧的看法作简要的述评。 一、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 “日”字篆文象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然而许慎未见过商周文字,仅据篆文来作分析。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点: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2)答案 一、填空。 1、“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名称的次序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许慎。 3、“四体二用说”是清代着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书之体”,转注、假借二者是“所以用文字者”,后人概括为“四体二用说”。 4、陈梦家“三书说”的名目是每个字皆具有三个属性,即“形”、“音”、“意”。 5、表意字就是通过字形表示字的意义的字。 6、合体象形是由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字。这个字一部分是固有字,另一部分则象物形。 7、象形字最主要的特征是字形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具有一致性,因而表意具有直观性,可以使人见形而知义。 8、指事字的根本特点是用一个字符来象征一种意义所构成的。 9、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符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整字。 10、根据造字所用部件形体的特点,会意字可以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两类。 11、按会意字表示整字意义的方式,会意可以分字形会意和字义会意两类。 12、会意字与指事字的区别是指事字是独体字,即由一个字符构成的字,而会意字则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构成的字。 13、表音字是用字表示语音,通过语音表达字义的字,“六书”中称为假借字。 14、假借字是一些非常抽象的意思无法用形体表达,就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的字。 15、假借的原则是借字和被借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16、意声字是字形既表意又表音的字,也就是“六书”中的形声字。 17、字形的内部功能是指字的形体对字音字义的作用。 18、字形结构是指整字内部的各级部件在组成整字时的组合方式。 19、字形构成包含的要素有构成整字的部件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20、汉字字形的构件指构成汉字字形的材料,特点是独立性和稳定性。 21、汉字形体结构方式指汉字构件组成整字的组合方式。 这种方式包括的要素有:解除关系、空间位置关系、组合的层级关系。 22、汉字字形的循变指字的形体遵循着原来的基础和造字意图的变化。 23、汉字字形的讹变指字的形体在演变过程中脱离了原来的形体基础与造字意图。 24、汉字字形的分化指一个整字分化为几个不同的整字。 25、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从个人即字的制作者、使用者对字形的需求的角度来考察;另一方面是从社会因素对字形的制约的角度来考察。 26、书写的要求对汉字形体变化产生了的影响有:①书写快捷方便的要求使字体从图画型转变为笔画型;②书写快捷方便的要求使字形趋于省简。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谁,怎么解释的? 答: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汉字 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 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美”。引申义为“等列”、“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摘要】: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会意字研究演进史的全面梳理,论列各家得失,提出我们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会意字与“六书”中其他各书的划界原则的看法,最后表明自己确定会意字的标准和定义。2.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通过《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尔雅》、《说文》义界模式的比较,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证明了前述论断。3.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三个新的特点:字素之间的“隐秩序”;释义成分的缺省;部分会意字利用字素空间位置关系辅助表义。4.通过对《说文》所收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参照系统一功能标准,归纳出各词类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5.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五点主张。【关键词】:《说文解字》会意字义界取象-表词模式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22 【目录】:论文提要6-7Abstract7-9第一章绪论9-13第二章《说文》会意字概况13-57第一节会意研究小史13-32第二节会意的定义32-40第三节关于会意兼声字40-46第四节其他边缘状态及处理原则46-48第五节会意的性质48-51第六节《说文》会意字的来源51-57第三章会意、义界与取象—表词57-73第一节会意与义界57-61第二节会意的认知原理61-65第三节关于“取象”与“表词”65-68第四节义界对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的影响68-73第四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73-126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75-89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89-112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112-126第五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比较126-139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模式与名词义界模式比较126-131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模式与动词义界模式比较131-134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模式与形容词义界模式比较134-139第六章《说文》会意字研究对汉字教学的影响139-145第七章结语145-147附录《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字汇147-153参考文献153-159后记159-16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

《说文解字》六书造字法之浅见 作者:马文 许慎是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 部字典。5月23日,文联组织我市作家、诗人、摄影家等文艺自愿者怀 着敬仰的心情乘车前往参观位于漯河市召陵区的许慎文化园进行采风。 汽车刚刚在许慎文化园门口的六书广场停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六根亭 亭玉立的石柱。由于我的采写地点就是六书广场,因此就饶有兴趣的对 石柱进行了认真地观看。原来石柱上镌刻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确立 的六书造字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造字法的定义 和字例,前两种代表着我国的四种造字方法,后两种代表用字方法。六 书彰显了许慎对汉字使用和发展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对《说文 解字》的学习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开始对何谓六书造字法可以说一窍 不通。回来后,我认真查看了有关资料,请教了有关专家。对六书造字 法才有了初步的印象,下面说一点我理解的皮毛知识和浮浅见解。说得 不准确的地方,请专家批评指正。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传说 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他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 以叫做「文」。随後古人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 数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简、絲帛上,叫做「书」。 「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長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 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直到许慎创造六书说,才有了最早的 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许慎通过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是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许慎在《说 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有了六书系统以后, 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书广场石柱上镌刻的 六书的内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含义。许慎在 《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象形,【《说 文解字》把指事造字法放在第一位,我为了说明字的发展,把象形造字 法挪在了第一位。应以《说文解字》为准。】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许 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個物体,笔画的波 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属于独体造字法。明确说就是用文字 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 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 马字就是一匹有马 鬃、有四腿的马,鱼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 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

“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摘要“六书”理论自产生以来,在分析汉字的形音义方面具有极其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本文着重于探讨“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六书;汉字;形音义;局限性 “六书”一词产生之后,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形之时,往往会遵循“六书”的说法。“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說:“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由此可知,古人造字是先有义而后有音,然后才造出形。而我们考求字义,是先观其形,再得其音,后得其义。所以,在造字之始,形与义是相统一的,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形音义。而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楷书,还有草书和行书,历经了多次重大变迁。在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如果再利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构形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将从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来阐释“六书”理论在分析汉字中的局限性[1]。 首先,不能运用汉字“六书”理论来分析演变之后的文字字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专著。而今看来,许慎对一些文字构形的解释也有与文字本义不相符的。这是因为处于东汉时期的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与金文,在运用“六书”理论对汉字进行分析时,便难免出现些许错误。如“匈”。《说文》:“匈():膺也。从勹,凶聲。,匈或从肉。”而甲骨文作“ ”,“)”为“胸”的指事符号,胸前有物交叉。战国楚简作“”,可以隶定为“胸”。胸部的指事符号从人形上析离,由于“凶”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从“匈”字分化出来,所以许慎误以为凶声。这种便是以讹体为说,分析字形出现错误。再如“晵”。《说文》:“晵():雨而昼夝也。从日,啓省聲。”“晵”字甲骨文作“ ”,从日,声,但后世“”字不单独使用,而是作“啟”。因为许慎不知该字字形的演变,所以他分析的字形与初文不合。还有现在推行的简化字。比如繁体“產”。《说文》:“产(),生也。从生,彦省声。”繁体字的“产”,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论据形索义,而简化之后的“产”用“六书”理论分析,则只知其声,不知其义。所以,运用“六书”造字法分析汉字字形时,要考释出字源,否则很可能出现错误[2]。 其次,不能运用“六书”理论分析现代汉语的音读。对于形声字来说,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字音,则主要看声符的读音。而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文字的读音与声符的读音均发生了变化。假若这种变化不同步进行,就会出现声符读音与文字读音的偏离。如“辈”,从“非”得声。“辈”和“非”上古都属邦母微韵,后来“辈”和“非”的声母发生了轻唇、重唇的分化,二者的读音变远,“非”提供的声音理据弱化。再如“旁”,从“方”得声。“旁”“方”在上古均属並母阳韵,都属于重唇音,声音相同。后来,“方”和“旁”的声母发生了轻重唇的分化,读音变远,“方”提供的声音理据淡化。

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

试论传统六书与各种三书说的优劣 <一> 六书说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甲骨文)月(金文) 2.指事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上(甲骨文)"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