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习题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习题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习题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习题

第五章治则与治法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治则的是

A温阳

B利水

C祛邪

D祛痰

E解表

2.“亡血家不可发汗”体现的治则是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扶正与祛邪并用

D因人制宜

E因时制宜

3.阳气不足之人,慎用寒凉药物,属于的治则是

A因时制宜

B因人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扶正祛邪

4.正治的定义是

A调整阴阳的治疗法则

B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着疾病现象而治的治疗方法

D辅助正气的治疗方法

E正确的治疗法则

5.下列各项病证,适宜“寒因寒用”的是

A真寒假热证

B表热里寒证

C真热假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表寒里热证

6.属于“逆治”法的是

A热因热用

B寒者热之

C阳病治阴

D用热远热

E以通治通

7.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

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D扶正与祛邪并用

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8.治疗瘀血所致的崩漏,应选用的治法是

A收涩止血法

B塞因塞用法

C益气摄血法

D通因通用法

E温补肝肾法

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热者寒之

B寒凉以制阳亢

C补阴以致阳亢

D阴中求阳

E阳中求阴

二、填空题

1.治则有、、和四个方面。

2.八法包括、、、、、、和。

3.补法包括、、和。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1.尪痹的治则 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 2.尪痹的治法 (1)补肾祛寒,散风化湿,活瘀壮筋骨; (2)补肾祛寒,佐以清热; (3)补肾清热,散风化湿,活络强筋骨; (4)补肾清热,化湿祛风,强筋骨,通经络。 补肾祛寒治尪汤 本汤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药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桂枝、赤白芍、知母、骨碎补、独活等20味药组成。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上午9~10时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 方解:本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制附片补肾祛寒,养肝肾,壮筋骨为主药。以淫羊藿、桂枝、白芍、独活、骨碎补温补肾阳、和营卫、散风寒、壮筋强骨为辅药。以知母、赤芍、防风等为佐药。以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全方共成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补肾治尪之功效。 加减法:上肢病情重者,可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瘀血证明显者,可加红花、桃仁、苏木、制乳没。肢体变形,弯曲挛缩,不能屈伸者,可去防风、苍术、松节等,加生苡米、白僵蚕、木瓜、伸筋草。 加减补肾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轻证。本方以生地、川断、桂枝、白芍、知母、酒炒黄柏等19味药组成。煎服法同补肾祛寒治尪汤。 方解:本方是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清之品,以治轻度之标热,但不能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附片等祛寒散风除湿之品(只可减量)。因标热尚轻,不可因防治标热,而舍掉治本。 加减法:如标热明显者,可参考补肾清热治尪汤进行加减。因本证为肾虚标热轻证,减少一些温燥之品(或去掉,或减量)即可,不可太多加入凉药,以防碍治本(补肾祛寒)。 补肾清热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重证。药方以生地、川断、地骨皮、桑枝、秦艽、黄柏等21味药组成。 煎服法同上。 方解:本方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补肾祛寒治尪汤使用情况较少。只有在青壮年人或又过于服用热药;或久久未能得到治疗,而郁而化热之证。所以方中采用一些生地、地骨皮、桑枝、黄柏、秦艽等坚肾清热祛风之品。但仍配用羌、独活等辛温祛风之品。注意治疗痹证不可采用一派寒凉之品去治疗,以免“治热而伤阴”、“血凝而生痹”等不良影响。 加减法:经过本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如热象已不明显,或出现了“痛处喜热”、“得热则舒”等象,则可仍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如果服用本方后,标热之证虽有一些,但已不明显,则可改用加减补肾治尪汤。 补肾清化治尪汤 本汤主治“湿热伤肾”证。药方以怀牛膝、川断、黄柏、骨碎补、秦艽等22味药组成。

第三章 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三章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推拿治疗原则 治则, 即治疗原则, 又称治疗法则, 就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 治则就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得总则, 治疗方法就是治则得具体化。因此, 任何具体得治疗方法, 总就是从属于一定得治疗法则得。比如, 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统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得变化, 因此, 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得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就是扶正得具体方法; 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就是祛邪得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得证候表现多种多样, 病理变化极为复杂, 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 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得影响。因此, 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得疾病现象中, 抓住病变得本质, 治病求本; 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得虚实变化, 扶正祛邪; 按阴阳失调得病理变化, 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得病机, 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 按发病得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不同得病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就是寻找出疾病得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就是推拿辩证论治得一个基本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与“标”相对而言得。标与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得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就是本,邪气就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就是本,症状就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就是本,新病、继发病就是标。 任何疾病得发生发展,总就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得,而疾病得症状只就是现象,并不时时反映疾病得本质,有些甚或就是假象,只有透过症状表现,进行深入得综合分析,才能探求疾病得本质,找出病之所起,从而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坐骨神经痛就是推拿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它由多种原因引起,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髋关节炎、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糖尿病、椎关节炎、腰骶部筋膜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椎管内肿瘤等,推拿治疗时就不能简单以推拿止痛为方法,而应明确诊断,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与相应得理化检查,找出疾病发生得真正原因。如属推拿疗法

中医知识:治则治法

中医知识:治则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其中治疗大法是是针对某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治则治法内容较多,也是我们认识中医,学习中医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后续学习中医各科来说有中药意义,古人云:“阴平阳秘,精气乃治”,疾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是机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所以今天我们重点来讲一讲调整阴阳的治则。 调整阴阳是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包括两个方面: 泻其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损其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 (2)补其不足(阴阳偏虚)也包括两个方面: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3)阴阳并补(阴阳互损) 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但须分清主次而用: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例题】“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治疗的是: A.阴盛则寒之证 B.阴虚则热之证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总论: 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 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 一、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 定义: 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论治思想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思想和纲领决定了治疗原则的确立。 其受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影响是古代哲学在中医治疗中的体现。 *治疗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疾病本质异法方宜三因制宜以平为期致中和阴平阳秘中病即止病后调养论治思想*治则治病求本指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层次正治与反治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第一层次治病求本的具体化第二层次治病求本的补充第一层次*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微者逆治甚者从治”*正治正治(逆治):逆其症状性质而治疗的方法适用:疾病本质与表现一致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反治(从治):顺从临床假象而治的方法。 适用:疾病本质与表现不一致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真寒假热: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

内脏虚寒阴邪太盛阳气上浮泄利不止手足厥冷面赤*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真热假寒: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急性热病高热不退四肢厥冷*塞因塞用以塞治塞真虚假实: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脾虚不运脘腹胀满(健脾益气)气虚血亏闭经(补气益血)*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真实假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泻法)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化瘀法)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清利湿热法)*治标与治本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 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急则治标标病甚急或不及时治疗影响本病的治疗。 大出血二便不通*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痨病之咳嗽咳嗽不甚应滋养肺肾以治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