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1.尪痹的治则

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

2.尪痹的治法

(1)补肾祛寒,散风化湿,活瘀壮筋骨;

(2)补肾祛寒,佐以清热;

(3)补肾清热,散风化湿,活络强筋骨;

(4)补肾清热,化湿祛风,强筋骨,通经络。

补肾祛寒治尪汤

本汤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药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桂枝、赤白芍、知母、骨碎补、独活等20味药组成。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上午9~10时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

方解:本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制附片补肾祛寒,养肝肾,壮筋骨为主药。以淫羊藿、桂枝、白芍、独活、骨碎补温补肾阳、和营卫、散风寒、壮筋强骨为辅药。以知母、赤芍、防风等为佐药。以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全方共成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补肾治尪之功效。

加减法:上肢病情重者,可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瘀血证明显者,可加红花、桃仁、苏木、制乳没。肢体变形,弯曲挛缩,不能屈伸者,可去防风、苍术、松节等,加生苡米、白僵蚕、木瓜、伸筋草。

加减补肾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轻证。本方以生地、川断、桂枝、白芍、知母、酒炒黄柏等19味药组成。煎服法同补肾祛寒治尪汤。

方解:本方是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清之品,以治轻度之标热,但不能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附片等祛寒散风除湿之品(只可减量)。因标热尚轻,不可因防治标热,而舍掉治本。

加减法:如标热明显者,可参考补肾清热治尪汤进行加减。因本证为肾虚标热轻证,减少一些温燥之品(或去掉,或减量)即可,不可太多加入凉药,以防碍治本(补肾祛寒)。

补肾清热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重证。药方以生地、川断、地骨皮、桑枝、秦艽、黄柏等21味药组成。

煎服法同上。

方解:本方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补肾祛寒治尪汤使用情况较少。只有在青壮年人或又过于服用热药;或久久未能得到治疗,而郁而化热之证。所以方中采用一些生地、地骨皮、桑枝、黄柏、秦艽等坚肾清热祛风之品。但仍配用羌、独活等辛温祛风之品。注意治疗痹证不可采用一派寒凉之品去治疗,以免“治热而伤阴”、“血凝而生痹”等不良影响。

加减法:经过本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如热象已不明显,或出现了“痛处喜热”、“得热则舒”等象,则可仍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如果服用本方后,标热之证虽有一些,但已不明显,则可改用加减补肾治尪汤。

补肾清化治尪汤

本汤主治“湿热伤肾”证。药方以怀牛膝、川断、黄柏、骨碎补、秦艽等22味药组成。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我国南方,或亚热带地区,或常年湿热的国家和地区。故以川断补肾强筋骨;牛膝补肾活瘀;黄柏、秦艽祛风热,坚肾壮骨为主药。又配以骨碎补、青蒿、青风藤、防己等补肾清热、散风热、壮筋骨,再佐一些藤、蔓之品通经络、达四肢而组成既补肾清热又化湿浊之方。

病例1

任某某,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而长时间在地下劳动。一日突然高烧40度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治,服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髋关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度,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烧,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1日1~2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尪羸之状。脉症合参,诊为尪痹。目前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术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六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嘱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按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予上方加黄芪30克。3月17日已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痛,腕、指、膝、踝关

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0多剂,病情已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

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术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刺21克,泽泻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骑自行车上街跑几十华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左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追访:已全天上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全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1979年夏季又约他来复查:血沉1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但一直上全天班,并能胜任比较繁重的工作。

病例2

赵某某,女,28岁,汉族,教师。河北籍,已婚。

主诉:关节肿痛,变形僵化2年余,加重3个月。

病史:1980年1月份因居住潮湿,自觉手指发凉,皮肤苍白无血,麻木疼痛。半年以后渐及腕、膝、踝关节及足趾关节,均对称性疼痛。1982年5月产后延及全身大小关节疼痛变形。近3个月来不能起床,不能自行翻身,关节剧痛不敢用手碰。在宁夏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曾先后口服消炎痛、水杨酸钠、强的松、布洛芬、昆明山海棠等,症状不减,卧床不起,几成废人。于1982年10月5日抬来我院住院治疗。

现症:四肢大小关节均肿大变形,关节局部怕热,酸胀,烧灼感,但又不能久放被外,夜痛重,怕风。有时呈游走性疼痛,四肢末端发凉,言语无力,说话时嘴不能张大,气短倦怠,眩晕耳鸣,咽干口燥,尿黄,月经50天一行,量少色黑。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沉细数,尺脉弱。

趺阳、太冲、太溪脉均沉细弱。极度消瘦。身高1.60米,体重仅有30.5千克,面色白,皮肤脱屑。双臂不能向外伸展抬高,右臂抬高95度,左臂70度,双肘仅能伸展125度,双膝只能屈曲90度,双颌下及颈部可摸到数个肿物,小如豆粒大,大者如枣核,有压痛。化验血沉142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阳性,血红蛋白63克/升。X光拍片:骨质稀疏明显。掌指、指间关节及腕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双侧小指间关节半脱位畸形,双骶髂关节间隙狭窄融合,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辨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冬季感受寒湿最易伤肾,寒邪久留,内舍于肾,深侵入骨,致骨质疏松变形,肢体不能屈伸,活动障碍。产后血亏,气随血耗,使气血双损,阴阳俱虚,又

加重了病情的发展。肾阳虚衰,温煦失职,而见形寒肢冷,昼轻夜重,面色白。产后失血,血虚阴伤,故口干舌燥,午后低烧,月经量少、后错。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故肢麻筋挛,皮肤干燥脱屑,极度消瘦。兼有风邪,故关节有游走性疼痛、怕风。肾肝脾俱虚,故趺阳、太冲、太溪、尺脉均沉细弱。据此脉症诊为尪痹、肾虚标热轻证。

治法:补肾祛寒,辅以化湿祛风,佐以苦坚防热,活血通络。

方药:制附片9克,骨碎补12克,生、熟地各15克,陈皮12克,砂仁3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桂枝12克,知母12克,络石藤30克,羌、独活各10克,威灵仙12克,片姜黄10克,葛根15克,寻骨风20克,酒炒黄柏10克。另:十全大补丸1丸,日2次。

治疗1个月后,已无眩晕咽干,面色红润。化验血红蛋白81克/升,血沉110毫米/小时。已能拄拐杖走路,关节痛减,局部已无烧灼感,觉发凉喜暖,说明肾虚寒盛为其本。上方将附片加至12克,当归加至12克,改生、熟地各为20克。治疗84天,体重增加7千克,可以扔掉拐杖走3~4米远,面色红润,无形寒肢冷自汗症状。治前手不能握物,双手握力为0,现握力均为1千克。两臂可上举过头,右肘现可伸展140度,左肘160度,右膝弯曲接近正常。能自己行走,生活渐能自理,全身情况好转出院。回原籍嘱其配制药粉,长期服用,以再度提高疗效。药粉处方如下:生、熟地各30克,骨碎补40克,川续断30克,补骨脂24克,炙麻黄9克,苍术24克,桂枝30克,赤、白芍各24克,知母30克,制附片30克,伸筋草40克,透骨草40克,威灵仙30克,羌、独活各30克,怀牛膝30克,片姜黄30克,草红花25克,苍耳子25克,五灵脂25克,炙山甲20克,防风25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兑入一些黄酒送服。于1982年12月28日出院。1983年1月份来信:“已能完全扔掉拐杖,自己能独立行动了,还能织毛衣,身体比刚回来又胖了许多,全家人都很高兴”。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2.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 中医学理、法、方、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临床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用药的方案。任何一首方剂都不可缺少药物组成和具体适应病证这两个主要内容。每一首方剂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效总是与其所主病证的病机相对应,尤其是历代名方之所以疗效卓著,组方法度垂范后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可见,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此,在方剂学中的方剂与病证总是相提并论的,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方与证之间的这种类似锁钥对应的关系被称为“方证相关”或“方证对应”。 方证是方剂学的重要的学术特征,“方证相关”则是学习和研究方剂应当遵循

的逻辑。由于方剂与病证相应,所以,在临床遣药组方时应力求配伍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运用成方时则需证变方变,随证加减;研究制方原理时要以方证对应的认识为依据的。既然方剂与病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成方时,决不能将方证分开研究,首先要弄清病证的病机,在病证的基础上,来深刻理解前人制方配伍的精髓,同时在临证运用成方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病证与原方病证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随证变化。创制新方时更要力求所用药物的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的高度对应,只有辨清所治病证的病机证候,才能对证下药制定出高效的处方。 “方证相关”还蕴涵有方(药物组成)与其作用对象(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证是非健康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概括,是机体疾病状态的本质反应。方药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非健康机体,而机体对方药的效用反应呈现个体差异。由于方药呈现的效用与受作用的机体整体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效方药所含有的多种物质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这种相关性有助于揭示方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阐明中医辨证论治机理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高方药与病证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概念:治法是根据临床症侯,在辨证审因、辨明病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即治疗大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

颈椎病的护理查房

颈椎病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7.25 地点:外一科护士站 主持人:冯护士长 责任护士:周明艳 参加人员: 冯护士长:最近我们收治了一位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病的病人,并成功做了手术,我 们就这位病人进行护理查房,一起学习一下颈椎病人的护理,下面先由责任护士汇报一下病情。 周明艳护师:32床,张希远,男,66岁,住院号;24872,住院诊断:颈椎间盘突出伴 脊髓病患者因“右上肢,右下肢静息疼痛,行走困难1年”于2015.7.14收入院,首测T36.3℃,P72次/分,R16次/分,BP141/81mmg右上臂上肢皮肤痛觉迟钝,右手拇指、食指、皮肤感觉减退,右上臂牵拉实验弱阳性,颈椎加压试验阳性,右侧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左手握力较对侧降低;右下肢踝上5厘米以远部位皮肤深、浅感觉迟钝,膝反射减退,行走时不太不稳,肱四头肌肌力减退,肌张力正常。完善术前准备于2015.7.15.15:00在全麻下行椎板开门减压+顶板内固定术,术毕,于20:10安返病房,患者神志清,术区辅料整洁,引流管通畅在位,引出血性液体,给予一级护理,心电监护,持续吸氧2L/分,给予抗炎、消肿、对症支持治疗,于2015.7.17患者翻身时将引流感自接口处斯脱,故提前将引流管拔除,留置导尿管期间未发生尿路感染。 冯护士长:患者的大体情况就是这样,下面我们就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功能锻炼,出院指导做简单的介绍,请大家踊跃发言。 张婷婷主管护师:我来说一下颈椎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吧。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 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外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脱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本病属于中医“项强”、“颈肩痛”、“痹证”“痉证”、“痿证”、“痰饮”、“眩晕”等范畴?临床表现 ?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五?种,每种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都不一样,下面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 1.颈型颈椎病引起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 ? 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迫引起。主要会产生颈部僵硬疼痛、病情长期发展会造成局部感觉退化,肌肉萎缩。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1.尪痹的治则 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 2.尪痹的治法 (1)补肾祛寒,散风化湿,活瘀壮筋骨; (2)补肾祛寒,佐以清热; (3)补肾清热,散风化湿,活络强筋骨; (4)补肾清热,化湿祛风,强筋骨,通经络。 补肾祛寒治尪汤 本汤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药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桂枝、赤白芍、知母、骨碎补、独活等20味药组成。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上午9~10时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 方解:本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制附片补肾祛寒,养肝肾,壮筋骨为主药。以淫羊藿、桂枝、白芍、独活、骨碎补温补肾阳、和营卫、散风寒、壮筋强骨为辅药。以知母、赤芍、防风等为佐药。以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全方共成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补肾治尪之功效。 加减法:上肢病情重者,可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瘀血证明显者,可加红花、桃仁、苏木、制乳没。肢体变形,弯曲挛缩,不能屈伸者,可去防风、苍术、松节等,加生苡米、白僵蚕、木瓜、伸筋草。 加减补肾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轻证。本方以生地、川断、桂枝、白芍、知母、酒炒黄柏等19味药组成。煎服法同补肾祛寒治尪汤。 方解:本方是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清之品,以治轻度之标热,但不能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附片等祛寒散风除湿之品(只可减量)。因标热尚轻,不可因防治标热,而舍掉治本。 加减法:如标热明显者,可参考补肾清热治尪汤进行加减。因本证为肾虚标热轻证,减少一些温燥之品(或去掉,或减量)即可,不可太多加入凉药,以防碍治本(补肾祛寒)。 补肾清热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重证。药方以生地、川断、地骨皮、桑枝、秦艽、黄柏等21味药组成。 煎服法同上。 方解:本方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补肾祛寒治尪汤使用情况较少。只有在青壮年人或又过于服用热药;或久久未能得到治疗,而郁而化热之证。所以方中采用一些生地、地骨皮、桑枝、黄柏、秦艽等坚肾清热祛风之品。但仍配用羌、独活等辛温祛风之品。注意治疗痹证不可采用一派寒凉之品去治疗,以免“治热而伤阴”、“血凝而生痹”等不良影响。 加减法:经过本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如热象已不明显,或出现了“痛处喜热”、“得热则舒”等象,则可仍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如果服用本方后,标热之证虽有一些,但已不明显,则可改用加减补肾治尪汤。 补肾清化治尪汤 本汤主治“湿热伤肾”证。药方以怀牛膝、川断、黄柏、骨碎补、秦艽等22味药组成。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 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

第三章 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三章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推拿治疗原则 治则, 即治疗原则, 又称治疗法则, 就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 治则就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得总则, 治疗方法就是治则得具体化。因此, 任何具体得治疗方法, 总就是从属于一定得治疗法则得。比如, 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统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得变化, 因此, 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得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就是扶正得具体方法; 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就是祛邪得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得证候表现多种多样, 病理变化极为复杂, 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 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得影响。因此, 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得疾病现象中, 抓住病变得本质, 治病求本; 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得虚实变化, 扶正祛邪; 按阴阳失调得病理变化, 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得病机, 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 按发病得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不同得病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就是寻找出疾病得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就是推拿辩证论治得一个基本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与“标”相对而言得。标与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得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就是本,邪气就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就是本,症状就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就是本,新病、继发病就是标。 任何疾病得发生发展,总就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得,而疾病得症状只就是现象,并不时时反映疾病得本质,有些甚或就是假象,只有透过症状表现,进行深入得综合分析,才能探求疾病得本质,找出病之所起,从而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坐骨神经痛就是推拿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它由多种原因引起,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髋关节炎、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糖尿病、椎关节炎、腰骶部筋膜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椎管内肿瘤等,推拿治疗时就不能简单以推拿止痛为方法,而应明确诊断,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与相应得理化检查,找出疾病发生得真正原因。如属推拿疗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温里剂的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固涩剂的分类: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龙胆泻肝汤的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清泻肝火的药:龙胆泻肝汤 小柴胡汤的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银翘散中的配伍意义: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风散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青蒿鳖甲汤的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有外达之机。清燥救肺汤的活肺大法:宣肺:桑叶清肺:石膏润肺:麦冬、阿胶、胡麻仁。肃肺:杏仁、枇杷叶。补肺:人参、甘草。 越鞠丸的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桑菊饮和银翘散的比较:银:辛凉平剂桑:辛凉轻剂温病初起卫分证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配伍:银:以清热解毒为君,臣以疏散风热之品功用: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力大;桑:重在宣肺络之风而止咳。主治:银:温病初起,风热外感,桑:风热客于肺络,症状:银:发热微恶风寒、表证重,口渴、热重,咳嗽、肺气不利桑:身不甚轻、表证轻,口微渴、热轻,但咳、以咳为主证。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比较:君药:理中丸:干姜:四:人参。主治:理: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四:脾胃气虚证。相同:望色:面色无华或萎白舌淡苔白。不同:理:四肢畏寒肢冷:四:四肢乏力。胸腹:理:食少腹满腹痛喜温喜按自利呕吐大便稀溏。脉:理:沉迟轻四:脉虚弱无力辛凉轻剂平剂重剂:桑菊饮银翘散麻黄汤 滑石:甘草6:1 桂枝:芍药1:2 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银翘散中金银花与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安神剂中治疗肝血不足的药物是:酸枣仁汤。 猪苓汤的组成: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回阳救逆:四逆汤 凉开之宝: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解表剂的治法:汉法和解剂的治法:和法 肾阳虚:肾气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平胃散的君药、主治:苍术为君药、主治湿滞脾胃证。

方剂学——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练习题)

方剂学——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 ”,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 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 B.程钟龄 C.罗美 D.吴鞠通 E.王孟英 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A.《医学心悟》 B.《医方考》 C.《医方集解》 D.《古今名医方论》

E.《医林改错》 三、多项选择题 1.汗法可用于治疗() A.外感表证 B.疹出不透 C.疮疡初起 D.里热实证 E.饮食停滞 F.水肿、泄泻、疟疾见表证者 2.下列哪些属“和法”的范畴()A.和解少阳 B.开达膜原 C.滋补肝肾 D.回阳救逆 E.调和肝脾 F.调和寒热 3.下列哪些属于“消法”范畴()A.消食导滞 B.行气 C.活血 D.化痰 E.利水

F.驱虫 4.戴天章所言之和法包括() A.寒热并用 B.行气活血 C.补泻合剂 D.苦辛分消 E.表里双解 F.平其亢厉 四、简答题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和法的定义、适应证和分类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法治法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 3.程钟龄《医学心悟》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F 2.ABEF 3.ABCDEF 4.ACEF 四、简答题

中医知识:治则治法

中医知识:治则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三因制宜等。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其中治疗大法是是针对某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治则治法内容较多,也是我们认识中医,学习中医的重点内容,为我们后续学习中医各科来说有中药意义,古人云:“阴平阳秘,精气乃治”,疾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是机体的阴阳失去了平衡,所以今天我们重点来讲一讲调整阴阳的治则。 调整阴阳是针对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1)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包括两个方面: 泻其阳盛:适用于“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即“热者寒之”;“阳胜则阴病”,导致实热兼阴虚证,则在清热的同时兼以滋阴。 损其阴盛:适用于“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即“寒者热之”。“阴胜则阳病”,出现实寒兼阳虚证,则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 (2)补其不足(阴阳偏虚)也包括两个方面: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所谓“阳病治阴”。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所谓“阴病治阳”。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对于虚热证与虚寒证,可用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的治法。此即阴阳互济的方法。阴中求阳: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3)阴阳并补(阴阳互损) 对阴阳两虚则可采用阴阳并补之法治疗。但须分清主次而用:阳损及阴,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之品。阴损及阳,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则应在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之品。 【例题】“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于治疗的是: A.阴盛则寒之证 B.阴虚则热之证

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总论: 一、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明确地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二、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部份。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 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即“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第一节、防治原则 一、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有关,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1、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1)、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心态。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起居饮食有节,劳逸结合。 (4)、适当的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2、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食物的污染。 (2)、避免六淫、疫疠等邪气的侵袭。 3、养生保健:又称摄生,分为运动与饮食两个方面的内容。(1)、化佗创造了五禽戏;及逐渐形成的太极拳、气功等保健疗法。(2)、药膳的使用。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1、早期诊断: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先安未受邪之地: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倒受肝之邪”;又如清代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后,热病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温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二、治病求本 定义: 1、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论治思想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思想和纲领决定了治疗原则的确立。 其受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影响是古代哲学在中医治疗中的体现。 *治疗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疾病本质异法方宜三因制宜以平为期致中和阴平阳秘中病即止病后调养论治思想*治则治病求本指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层次正治与反治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第一层次治病求本的具体化第二层次治病求本的补充第一层次*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微者逆治甚者从治”*正治正治(逆治):逆其症状性质而治疗的方法适用:疾病本质与表现一致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反治(从治):顺从临床假象而治的方法。 适用:疾病本质与表现不一致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真寒假热: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

内脏虚寒阴邪太盛阳气上浮泄利不止手足厥冷面赤*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真热假寒: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急性热病高热不退四肢厥冷*塞因塞用以塞治塞真虚假实: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脾虚不运脘腹胀满(健脾益气)气虚血亏闭经(补气益血)*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真实假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泻法)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化瘀法)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清利湿热法)*治标与治本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 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急则治标标病甚急或不及时治疗影响本病的治疗。 大出血二便不通*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痨病之咳嗽咳嗽不甚应滋养肺肾以治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