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高思华版治则与治法全解

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

治则统摄具体的治法而多种治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治则。

*论治思想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思想和纲领决定了治疗原则的确立。

其受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影响是古代哲学在中医治疗中的体现。

*治疗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疾病本质异法方宜三因制宜以平为期致中和阴平阳秘中病即止病后调养论治思想*治则治病求本指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治则层次正治与反治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第一层次治病求本的具体化第二层次治病求本的补充第一层次*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微者逆治甚者从治”*正治正治(逆治):逆其症状性质而治疗的方法适用:疾病本质与表现一致治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反治反治(从治):顺从临床假象而治的方法。

适用:疾病本质与表现不一致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真寒假热: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如:

内脏虚寒阴邪太盛阳气上浮泄利不止手足厥冷面赤*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真热假寒: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如:内热过盛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急性热病高热不退四肢厥冷*塞因塞用以塞治塞真虚假实: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脾虚不运脘腹胀满(健脾益气)气虚血亏闭经(补气益血)*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真实假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泻法)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化瘀法)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清利湿热法)*治标与治本含义: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指不同。

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

意义: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急则治标标病甚急或不及时治疗影响本病的治疗。

大出血二便不通*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痨病之咳嗽咳嗽不甚应滋养肺肾以治本。

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

新感已愈而转宿疾也属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扶正祛邪扶正(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益气、养阴、补血、助阳祛邪(祛除病邪邪去正安)发汗、攻下、清热、消导、化瘀等原则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正气不足的各种虚性病变祛邪邪气亢盛的各种实性病变扶正与祛邪并用正虚与邪实并存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正虚与邪实并存正气虽虚尚可耐受攻伐之力。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正虚邪实并存正气大虚不可耐受攻伐之力。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指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实证虚证*损其有余即“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即“阳盛则热”。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即“阴盛则寒”。

*补其不足即“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滋阴以制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补阳以制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治疗阳虚时在补阳剂中适当加入少量补阴药。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时在补阴剂中适当加入少量补阳药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阳并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须分清主次来治疗回阳救阴阴阳亡失重在固脱。

补气与敛汗*调理脏腑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治疗脏腑病不能只针对病变的脏腑还应考虑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相生规律确定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五脏实证可泻“我生”之脏如肝实泻心但实则泻其子大多应用于针灸五腧穴*以相克规律确定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抑强扶弱*根据脏腑关系调理脏腑通利小肠以泻心火宣降肺气以通大便脾胃同治*根据脏腑关系调理虚则补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五脏之虚自可补脏六腑之虚亦可借补脏以扶正。

实则泻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六腑之实自可泻腑无腑之实亦可借泻腑以驱邪。

*根据脏腑特性调理调理脏腑气机:应顺从脏腑气机升降规律脾胃肺肝顺应脏腑喜恶苦欲:心恶热肝喜调达恶抑郁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调理精气血津液“有余泻之不足补之”恢复协调平衡*治精精亏宜补:补精也称填精精脱宜固:固精也称摄精*治气气虚宜补:肺脾肾之气。

调理气机:气机失调滞、闭、脱、逆、陷*理血血虚宜补:调理脾

胃调补心肺补肾益精调理血运:血瘀出血*调理津液津液不足宜补:健运脾胃以生津液另需阻止津液继续损失止呕、止吐、固表、清热等水湿痰饮宜祛除:肺脾肾肝三焦着手*根据精气血津液关系调理调理气血:①补气生血②调气行血(虚、滞、逆)③益气摄血④养血益气⑤益气固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调理气津:①补气生津②调气行津③益气摄津④补津益气⑤益气固脱*根据精气血津液关系调理调理精血津液:精血同源津血同源**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月相盈亏圆缺、昼夜阴阳变化特点选药治疗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子午流注*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药治疗*因人制宜注重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差异的影响*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治疗八法*汗法概念:又称解表法用解表发汗的方药透邪于表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外感表证、麻疹初期透发不畅、腰以上水肿、疮疡初起。

注意事项:不要过汗*吐法概念:引导病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适应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或痰厥、癫痫。

内容: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与外探法三种。

*注意事项吐法用于急剧之证收效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人、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

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不可恣进油腻煎炸等不易消化

食物以免更伤胃气。

吐法*概念: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法泻下通便或积水治疗疾病一种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适应症:主要用于里实证。

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胸腹积水瘀血内停。

内容:有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通瘀之别。

下法*下法温下:适用于里寒实证。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

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症。

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而便秘或长期便结而无明显兼证者。

*和法概念:是运用和解疏泄作用的方药以驱除病邪调理脏腑气血等。

适用范围: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胸闷不舒等病症。

调和胃肠:*概念: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达到补益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

温法*概念:又称清热法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

适用范围:清热凉血清热解毒3清泻脏腑注意:不宜久用。

苦寒清热药多属寒凉之品有损伤脾胃阳气之弊。

清法*概念:又称消散法是运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癥瘕、痞块等病症的治疗大法。

适用范围: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内容:包括消食导滞、软坚散结、行气化瘀等法。

消法*补法概念:是运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症候的一种治法。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适用范围:1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完整版)2018年2019年自考法律思想史考80分,其实并不难

中国法律思想史考80分,其实并不难! 大家看一看历年考过的真题的直接间接重复率,你就会明白,考80分,其实不难!!!说明:174(曾考年份)2-11(章节页码)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4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_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礼记》云“公族无宫刑” ,与此思想一致的表述是( A )174 2-11 A.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1.下列符合“刑不上大夫”礼治精神的有( CDE ) 107 2-11 A.放弑其君 B.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C.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D.公族无宫刑 E.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2.下列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思想较为一致的表述是( D )174 3-19 A.礼不下庶人 B.刑不上大夫 C.作内政而寄军令 D.尊王攘夷 41.简述管子改良周礼的主要内容。 管仲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057 064 3-19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尪痹的治则与治法 1.尪痹的治则 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 2.尪痹的治法 (1)补肾祛寒,散风化湿,活瘀壮筋骨; (2)补肾祛寒,佐以清热; (3)补肾清热,散风化湿,活络强筋骨; (4)补肾清热,化湿祛风,强筋骨,通经络。 补肾祛寒治尪汤 本汤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药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桂枝、赤白芍、知母、骨碎补、独活等20味药组成。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上午9~10时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 方解:本方以熟地、川断、补骨脂、制附片补肾祛寒,养肝肾,壮筋骨为主药。以淫羊藿、桂枝、白芍、独活、骨碎补温补肾阳、和营卫、散风寒、壮筋强骨为辅药。以知母、赤芍、防风等为佐药。以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全方共成补肾祛寒、化湿散风、活瘀通络、强壮筋骨、补肾治尪之功效。 加减法:上肢病情重者,可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瘀血证明显者,可加红花、桃仁、苏木、制乳没。肢体变形,弯曲挛缩,不能屈伸者,可去防风、苍术、松节等,加生苡米、白僵蚕、木瓜、伸筋草。 加减补肾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轻证。本方以生地、川断、桂枝、白芍、知母、酒炒黄柏等19味药组成。煎服法同补肾祛寒治尪汤。 方解:本方是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清之品,以治轻度之标热,但不能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附片等祛寒散风除湿之品(只可减量)。因标热尚轻,不可因防治标热,而舍掉治本。 加减法:如标热明显者,可参考补肾清热治尪汤进行加减。因本证为肾虚标热轻证,减少一些温燥之品(或去掉,或减量)即可,不可太多加入凉药,以防碍治本(补肾祛寒)。 补肾清热治尪汤 主治肾虚标热重证。药方以生地、川断、地骨皮、桑枝、秦艽、黄柏等21味药组成。 煎服法同上。 方解:本方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补肾祛寒治尪汤使用情况较少。只有在青壮年人或又过于服用热药;或久久未能得到治疗,而郁而化热之证。所以方中采用一些生地、地骨皮、桑枝、黄柏、秦艽等坚肾清热祛风之品。但仍配用羌、独活等辛温祛风之品。注意治疗痹证不可采用一派寒凉之品去治疗,以免“治热而伤阴”、“血凝而生痹”等不良影响。 加减法:经过本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如热象已不明显,或出现了“痛处喜热”、“得热则舒”等象,则可仍用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如果服用本方后,标热之证虽有一些,但已不明显,则可改用加减补肾治尪汤。 补肾清化治尪汤 本汤主治“湿热伤肾”证。药方以怀牛膝、川断、黄柏、骨碎补、秦艽等22味药组成。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线考试答案1

《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模拟作业练习(1) 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实现和以宗法为核心礼治思想。(√) 2、“祀”与“戎”是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 ×) 3、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朝、盛行于商朝、动摇于西周。(√) 4、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制。(√) 5、“明德慎罚”的思想是纣王提出的。( ×) 6、我国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主要从“刑”、“法”、“律”、“礼”四个字上得到反映。(√) 7、儒家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8、”民贵君轻论”是孔子提出的。( ×) 9、礼法关系是研究、把握儒家法律思想的前提和基点。(√) 10、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 11、韩非是先秦法家特别是晋法家法律思想的集大成者。(√) 12、秦始皇是以儒家的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武力统一六国的。(×) 13、“缘法而治”即“依法治国”是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14、“刑不至君子”是贾谊的主张。(√) 1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建议。(√) 1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是以新儒学法律思想为基础的。(√) 17、春秋时期的革新家中,子产代表了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新封建贵族。(√) 18、荀况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19、法家中法、术、势的集大成者是慎到( ×) 20、《唐律疏议》阐述德刑关系的言论是刑、礼、道迭相为用。( ×) 2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 22、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家是荀况。( ×) 23、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24、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管仲。(√) 25、.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26、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2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孔子。( ×) 28、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孟子。( ×) 29.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荀况。(√) 30、墨翟认为法源于人性,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B) A. 朝B.西周C.夏朝D.尧 2、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B ) A. 朝B.殷商C.西周D.春秋 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A ) A. 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统治者的伟大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劳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 4、 "以德配天"说是(A )提出的思想。 A. 周公 B. 孔子 C. 孟子 D. 商鞅

中国法律思想史

1. 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0.6分) A.《大清律例》 B.《暂行新刑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现行刑律》 2. 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人是()。(0.6分)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3.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以丰富的历史事实阐发"法贵得人"的思想主张并辅助实践的是( ) (0.6分) A.洪仁轩 B.沈家本 C.康有为 D.严复 4. 被近代法学家杨鸿烈称为“中国法系全在他手里承先启后,并且又是媒介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0.6分) A.严复 B.孙中山 C.沈家本 D.康有为 5. 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因素的著作是()。(0.6分)

A.《天朝田亩制》 B.《资政新篇》 C.《十款天条》 D.《太平刑律》 6.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0.6分)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7. 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 ) (0.6分) A.不法古,不修今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公羊三世说 8. 在先秦时期,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性善"说的思想家是()。(0.6分) A.孟子 B.荀子 C.老子 D.曾子 9. 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思想家是()(0.6分) A.孔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 10. 明确提出中国"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人物是( ) (0.6分) A.朱熹 B.张之洞 C.魏源 D.王夫之 (共10题,共8分) 1.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法贵得人”的思想主张的是()。(0.8分) 2. 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 ) (0.8分) 3. 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 ) (0.8分)

第三章 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三章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一节推拿治疗原则 治则, 即治疗原则, 又称治疗法则, 就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则与治法不同, 治则就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得总则, 治疗方法就是治则得具体化。因此, 任何具体得治疗方法, 总就是从属于一定得治疗法则得。比如, 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统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得变化, 因此, 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得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就是扶正得具体方法; 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就是祛邪得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得证候表现多种多样, 病理变化极为复杂, 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 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得影响。因此, 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得疾病现象中, 抓住病变得本质, 治病求本; 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得虚实变化, 扶正祛邪; 按阴阳失调得病理变化, 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得病机, 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 按发病得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不同得病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就是寻找出疾病得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就是推拿辩证论治得一个基本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与“标”相对而言得。标与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得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就是本,邪气就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就是本,症状就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就是本,新病、继发病就是标。 任何疾病得发生发展,总就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得,而疾病得症状只就是现象,并不时时反映疾病得本质,有些甚或就是假象,只有透过症状表现,进行深入得综合分析,才能探求疾病得本质,找出病之所起,从而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坐骨神经痛就是推拿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它由多种原因引起,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髋关节炎、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糖尿病、椎关节炎、腰骶部筋膜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椎管内肿瘤等,推拿治疗时就不能简单以推拿止痛为方法,而应明确诊断,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与相应得理化检查,找出疾病发生得真正原因。如属推拿疗法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高二历史学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点】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列举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2)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自主学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以下问题: 1、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一时期有哪几位进步思想家? 2、列举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其影响 3、明末清初有哪些著名儒学思想家?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这些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又各有何侧重?他们思想共同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主张田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进面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上述思潮与传统本末观相比发生了什么交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主要思想家 1、离经叛道的李贽:明朝晚期福建人,号卓吾,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主张:①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②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③思想: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二气,根本否定天理是万物本原,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2、唯物思想家王夫之: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思想要点:①天地万物的规律在物质世界中,②正确认识要通过考查客观事物③肯定情感欲望和私利是合理的人性本能 3、批判君主专制的黄宗羲:明末清初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著有《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 思想要点: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③工商皆本。

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4.9

河北省定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4.9) 一、选择题 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由人治转向法治B.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 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3.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 A.推崇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 B.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C.重程序建设,忽视法津功能 D.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4.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题答案整理

法家,法治 1为了推行“法治”,法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君主治国、官吏尽职和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惟一准则,从而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 2明法:要求立法明确和万民遵守。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法布之于百姓 3任法:要求远贤智、弃私议、有法必依,执法以信。 4壹法: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 5从法:要求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主要包括君臣共守和刑无等级两个方面。 6. 事断于法 即严格的按照法令规定办事,是治理国家的唯一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君主制的无为而治、事不亲躬的最好方法。这是慎到提出的立公弃私的具体方法之一。 儒家,德治及其现代意义 其一, 传统德治首先强调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把君主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看作是实施德治的基础与前提。孔子提出, 君主必须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 指出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是治国安邦、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统治者只有经过修身、齐家的伦理实践, 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 意义:用道德善恶规约了统治者的思想行为, 弘扬了道德正气,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的无道行为。

其二, 传统德治主张以三纲之礼、忠孝之德对广大民众实施道德教化, 力主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另外, 德治思想明确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的原理, 从巩固封建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出发, 提出了仁政爱民的主张, 要求统治阶级对人民施仁政、除苛政, 轻徭役、薄赋税,利民惠民、体恤百姓。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和疾苦,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从而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三, 传统德治认为各级官吏的道德品行和道德操守是实施德治的重要保证, 主张尚贤弃奸,以德选官的人才标准。传统德治十分重视各级官吏的政德、官德, 大力提倡贤人政治,主张尚贤弃奸的选官标准, 要求举纳忠良英才, 惩处贪官污吏; 实施德政德治, 革除暴政流弊。 意义:崇德尚贤、以德行政的为官标准和实践, 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好处,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德和官德传统。 黄宗羲思想: (一)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黄宗羲认为,三代以前的法是天下之法,三代之后的法则是一家之法。 一家之法弊端:法令密集,成为君主满足私欲的工具。 因此要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儒家有治人,无治法观点不同。要求要从根本上变革法律的私法性,使之成为天下之公法。

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答案 出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释义∶用礼法来管束百姓 1、以德配天 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 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周公制礼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明德慎罚 这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5、律学 即法律注释学。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理学 产生于宋,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术。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先天地而生,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千古不变。理学弥补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理论形式上粗浅直观的缺欠。 7、铸刑书 这是春秋失去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8、《春秋》决狱

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0、神权法 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1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13、《竹刑》 邓析私自编定的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左传》曾记载“郑四喘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14、为国以礼 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礼是“五伦”原则的条文化、制度化 15、为政以德

2017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真题

2017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真 题 以下为大家带来的是2017年4月中国法律思想史 考试真题,各位小伙伴们可以自行参考练习。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礼记》云“公族无宫刑”,与此思想一致的 表述是() A、刑不上大夫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礼不下庶人 D、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下列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思想较为一致的表 述是() A、礼不下庶人 B、刑不上大夫 C、作内政而寄军令 D、尊王攘夷 3、孔子儒家思想体系的目的,可简单归结为() A、复利 B、兴礼

C、废礼 D、复礼 4、孟子认为暴君、昏君可以放逐,甚至诛杀,下列对此概括正确的是() A、唯仁者宜在高位 B、圣君治民之产 C、克己复礼为仁 D、暴君放伐 5、荀子主张“隆礼而亡”,其人性论根据在于() A、性善 B、性恶 C、无为 D、不可知 6、“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这种说法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7、被《汉书·艺文志》称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儒家 C、兵家 D、道家 8、《老子》哲学中,被视为宇宙主体的是() A、德 B、道 C、法 D、名 9、战国中期明显受到道家影响的齐国思想流派是( ) A、杨朱学派 B、墨家学派

C、黄老学派 D、阴阳学派 10、商鞅强调“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其思想本质是主张( ) A、君主立宪 B、君主共和 C、君主专制 D、君权神授 11、曾经对慎到法律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墨家思想 B、杨朱学术 C、黄老之术 D、孔孟之学 12、在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过程中,将法家理论付诸实践的是( ) A、商鞅 B、李斯 C、甘龙 D、秦孝公 13、“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一主张出自( ) A、陆贾 B、王充 C、仲长统 D、董仲舒 14、自汉以来,将封建法律纳入儒家正统思想轨道的一个重要步骤是( )

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题 1.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C A.亲亲B.仁C.尊尊D.爱 2.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C A.男尊女卑 B.氏族同婚C.嫡长继承 制 D.分封制 3.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 4.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ABC A.卜B.巫 C.祝D.士 5.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B.“以德配天” C.“明德慎罚” D.仁、义、礼、智、信 6.管仲把()视为“国之四维”。ABCD A.礼B.义C.廉D.耻 7.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 A.孔子B.管仲C.章太炎D.沈家本8.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9.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B 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 10.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除了“听其政”之外,还包括()。ABCD A.畏君之威B.尊其贵C.事其长D.养其亲 11.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 A.邓析 B.孔子 C.子产 D.荀子 12.“竹刑”的作者是()。C A.子产 B.墨翟 C.邓析 D.庄子 13.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 A.子产强调以宽为主,孔丘则以猛为主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C.子产宽“少数”,猛“少数” D.孔丘宽“众人”,猛“众人” 14.子产认为礼()。ABCD A.与仪有本质区别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15、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16、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1

《中国法律思想史》名词解释 1.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 治。表现为用人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2.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中,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 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着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它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司法主张,有“本其事”的一面,但因过于强调“原心论罪”,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弊端,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3.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认为,从为民除害兴利的作用上比较,“法”的作用要大于“人”的作用,更应重视“法治”的订立与实行。因此要先有好的法律,“治法”不但决定着社会的治乱,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能治之人”的才智能力,约束贪婪残忍的人。黄宗羲的“法治”论具有近代资产阶级的“法治”理论的特征。 4.“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命题。梁启超借用西方“三权分立”原则,创造了他自已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体”是不可分的。国会、国务大臣、独立审判厅分别行使的三权,是“用”,“用”可分。用君主的统治权来统一“三权”,这就是梁启超的“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5.嫡长继承制: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我国古代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为嫡长子。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春秋决狱: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引经断狱,将儒家的经义运用到法律中去,从而把儒家的经典法律化。董仲舒有“本其事”的一面,但他过于强调《春秋》决狱、“原心论罪”的司法主张,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的弊端,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6.学校议政: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命题。他认为,学校不仅仅应该是“养士”(即培养官吏)的场所,同时也应成为“治天下之具”,即反映民意,决定政策,监督行政的机关。这可说是近代议会政治的雏形。 7.《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场封建网罗”的口号,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从反对变法维新发展到积极参与变法维新。 8.道:道本义是路、途径,引申为规律、道理。在《老子》书中,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宇宙观、人生观的角度,指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规律、常以“天道”相称;一是从统治方术方面、指统治者制驭天下的最高原则和根本策略,又称“人君南面之术”:老子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道”是万物的本原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9.韩愈的性三品说: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竣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性三品说同时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 10.《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太平天国初期立法的指导原则。它以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核心,设计了一套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结构。它反映了农民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只能是小生产者的空想,无法实现。 礼法之争:清末修律过程中产生的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之间的论战。两派论战的焦点是采用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论战的结果以法理派的退让妥协而告终。但论战对于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1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春秋时期邓析提出的主张。法即效法;是即肯定,“不是”即不承认,反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可能被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12.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是商鞅提出的重刑论。商鞅认为制止犯罪,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重刑处罚。这种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重刑论,目的是达到“以刑去刑”。

法本《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三参考答案

作业三 一:单选题 1. 下列与范仲淹“君臣共理天下”思想不符的说法是( C)。 C. 强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 2、朱熹在法律上主张刑罚应该( D )。 D. 以严为本 3. 《大学衍义补》的作者是( A )。 A. 丘濬 4. 张居正法律思想的核心是(C )。 C. 信赏罚,一号令 5.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是( D)提出的主张。 D. 王安石 6. 范仲淹变法图强法律主张的中心内容是( B )。 B. 改革官制 7.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出自( A )。 A. 黄宗羲 8. 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B )。 B. 范仲淹 9.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D )。 D. 程朱理学 10. 金世宗法律思想的核心是(D )。 D. 慎行"议亲","议贤" 二、多选题 1.丘濬认为(ABCD )是"王道之治具"。 A. 德 B. 刑 C. 政 D. 礼 2.下列各项能体现耶律楚材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有(ABCD )。 A. 执法不计私仇 B. 不怕得罪权势之家,不受贿赂 C. 敢于批评君主独断任情的行为 D. 不私亲属 3.朱熹认为"天理流行"、值得效法的朝代是( BCD)。 B. 夏 C. 商 D. 周 4. 黄宗羲认为"一家之法"的弊端主要在于(ABCD )。

A. 使法令繁密 B. 压抑贤才 C. 造成有法不依 D. 造成狱吏残害人民 5. 宋明时期的改革家主要有(ABC )。 A. 范仲淹 B. 张居正 C. 王安石 6. 王夫之法律思想的内容包括( ACD )。 A. 任法与任人结合的司法主张 C. "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点 D. 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 7. 下列各项主张符合王安石法律思想的有( AC )。 A. "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C. "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8. 耶律楚材为建立封建法制所采取的措施有(ABC )。 A. 定朝仪,明君臣上下之分 B. 统一司法,禁止滥杀 C. 开文治,任用汉族儒臣 9. 明清启蒙思想家法治主张的核心是( CD )。 C. 民主 D. 平等 10. 范仲淹主张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包括( AD )。 A. 严明赏罚,有功则进,无功则黜 D. "开学校,设科学",大力培养人才 三、填空题 1. 朱熹认为理必须靠"_____"来实现。气 2. "信赏罚,一号令"是对____的法律思想的概括。张居正 3. 丘濬认为_____是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核心。礼 4. 王夫之认为立法应当以 ___________、"卫群"为宗旨。"保类" 5. 耶律楚材的著作有《湛然居士集》和《_____》。西游录 6. 龚自珍认为,腐朽的_______制度是造成清朝官僚集团庸碌无能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 7. ___________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龚自珍 8. 朱熹提出执法"_____"的司法原则。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 9. "_____"是理学的最高范畴。理 10. 金世宗认为"_____,即是宽政"。赏罚不滥 四、简答题 1. 简述王夫之"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点。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名词解释 1、以德配天 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2、宗法 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周公制礼 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4、明德慎罚 这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 “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5、律学 即法律注释学。它原是经学的一个学支,用儒家经书中的经义研究、解释法律,属于正统儒学。律学始于汉,晋代达到鼎盛。 6、理学 产生于宋,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术。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 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先天地而生,忠孝仁义、三纲五常千古不变。理学弥补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理论形式上粗浅直观的缺欠。 7、铸刑书 这是春秋失去子产的一项法律改革。即将刑法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它开创了世界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打破;“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8、《春秋》决狱 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主张。即以儒家思想统治其他各家,使儒家的仁义礼乐作为维

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0、神权法 这是夏、商、西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它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夏、商时期神权法的主要内容是“天命”、“天罚”,到了西周就演变成“以德配天”的君权神受说。 1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1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13、《竹刑》 邓析私自编定的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左传》曾记载“郑四喘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说法。 14、为国以礼 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礼是“五伦”原则的条文化、制度化 15、为政以德 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16、父子相隐 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判断是否与犯罪问题上的反映。孔子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而不应该互相告发。这一主张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 A.周公 B.商汤 C.周文王 D.夏禹 2.下列符合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 A.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 B.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 C.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 D.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 3.西周司法的指导原则是 A.重重而轻轻 B.明刑弼教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德主刑辅 4.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 B.子产 C.管仲 D.慎到 5.为了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子产创立的制度是 A.作丘赋 B.铸刑书 C.作竹刑 D.改礼制 6.被《吕氏春秋》评价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而可与不可日变”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 B.管子 C.子产 D.荀子 7.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先秦思想家是 A.管仲 B.孟子 C.荀子 D.商鞅

8.“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这一命题的思想本质是 A.人治 B.法治 C.德治 D.礼治 9.墨家用来衡量国家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术观点的原则是 A.重义轻利 B.兼相爱,交相利 C.天志 D.无为而治 10.“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法律主张出自 A.道家 B.墨家 C.阴阳家 D.法家 11.庄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道 B.德 C.仁 D.礼 12.直接受到李悝影响的先秦思想家是 A.韩非 B.商鞅 C.管子 D.庄子 13.“事断于法,国之大道”的说法出自 A.《荀子》 B.《韩非子》 C.《慎子》 D.《商君书》 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说法,旨在要求执法的 A.公开性 B.有效性 C.平等性 D.透明性 15.为汉初“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新语》 B.《新书》 C.《新序》 D.《淮南子》 16.儒家的“三纲”学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父为子纲 B.夫为妻纲 C.君为臣纲 D.子为母纲 17.魏晋时期,曾经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的玄学家是 A.杜预 B.黄宗羲 C.拓跋宏 D.王弼 18.下列能够体现北魏在刑罚方式上由野蛮到文明进步的措施是 A.存留养亲 B.加重对不孝罪的处理 C.废除死刑 D.废除“裸形”处斩的行刑方式 19.唐代坚持“道统论”的著名思想家是

法律思想史多选

(多选)第一章 1.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ABC A.卜 B.巫 C.祝 D.士 第二章 1.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C A.亲亲 B.仁 C.尊尊 D.爱 2.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 3.周公提倡“亲亲”、“尊尊”,实质上是为()AB A.维护王权B.维护族权C.倡导礼治D.维护亲族伦理 4.周公所倡导的明德慎罚中的“明德”指的是()AB A.加强自我克制B.实行德治C.加重刑罚D.强化社会伦理 5.“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本质是()AC A.刑法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B.劳动人民不懂得礼仪 C.刑罚不指向奴隶主贵族 D.只有贵族来知道礼仪 第三章 1.管仲把()视为“国之四维”。 ABCD A.礼 B.义 C.廉 D.耻 2.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 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 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3.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除了“听其政”之外,还包括()。ABCD A.畏君之威 B.尊其贵 C.事其长 D.养其亲 4.子产认为礼()。 ABCD A.与仪有本质区别 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5、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 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第四章儒家 1.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BC)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慎到 2.孔子的思想言行见于以下哪几个著作(ABCD ) A.《论语》 B.《左传》 C.《春秋》 D.《史记》 3.按照孟子的思想,诸侯的有力武器有3种,分别是( ABC) A土地 B人民 C政事 D军功 第五章 1.《老子》提出的"三绝"愚民政策是(ACD ) A. 绝圣弃义 B.绝贤弃能 C.绝仁弃义 D.绝巧去利 2.庄子的虚无主义法律思想主要是指(A B ) A.主张"隆礼重法",教化与刑罚并用 B.主张绝对无为,否定仁、义、礼、法 C.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D.主张"有治人,无治法" 3《老子》提出的三绝政策是指(ABC) A.绝圣去智 B.绝仁去义 C.绝巧去利 D.绝性去情 E.绝友去谊4.在下列著作中,属于道家的有(CD ) A.《尚书》 B.《左传》 C.《老子》 D.《庄子》 E.《申子》 5.《老子》认为自然法远优于人定法,原因在于()ABCD A自然法体现了无为的要求B自然法广大无边 C自然法对人无所偏爱D自然法永恒 第六章 1.相对与儒家的"礼"和"义"。墨家提出了(答案:AC) A. 利 B.攻 C.别 D.贼 2.墨家提出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答案:BC) A.对等的"爱" B.尊重彼此利益 C.大小国一律平等 D.战争兼并 3.下面思想中属于墨家思想的有:(答案ABCD ) A.兼爱 B.尚贤 C.尚同 D.非攻 E.重罚 4.墨子认为在政治上要解决的三患是(案:ABD ) A.民饥 B.民寒 C.民伤 D.民不得息 E.民富 第七章 1.法家的代表人物有()ABD A.韩非 B.慎到 C.荀况 D.商鞅 2.先秦法家的主要著作有(ABD ) A.《左传》 B.《商君书》 C.《慎子》 D.《韩非子》 E.《吕刑》 2.法家认为法的作用有( BCD) A.禁恶止乱 B.定分止争 C.天下皆得其利 D.齐之以礼 3.法家认为法的作用有( AC) A.禁恶止乱 B.定分止争 C.天下皆得其利 D.齐之以礼 4.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CD ) A.法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 B.法具有等级性 C.法具有客观性 和公平性 D.法还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5.以下哪些不是商鞅的法治思想(bc ) A.将法律公布于众 B.仁义德化的作用大于法 C.仁义礼乐是 导致社会分化和混乱的根源 D.信赏必罚,取信于民 6.韩非提出“法治”要求有(ab ) A.以法为本,唯法为治 B.一其宪令,布之于民 C.“惟仁者宜在高位” D.为万民兴除利害 7.先秦诸子中,认为"人性"本恶的有( AC) 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第八章 1、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ABCD A.春秋决狱原心定罪 B.阳德阴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 2.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 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 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BCD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4.西汉的儒学吸收了何种思想?()ABCD A.先秦儒学 B.先秦法学 C.道家 D.阴阳五行家 5.下面属于贾谊的法律思想有()ABCD A.以秦为鉴,以民为本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D.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第九章 1.三国两晋时期法律三大思潮是()ABCD A.律学思潮 B.玄学的法哲学思潮 C.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改革中学习汉族法律 D. 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改革中制定汉族法律 2.刘颂的重法主张包括()ABCD A.复肉刑 B.纲举网舒 C.法令画一 D. 执法必严,以律断罪 3.下面哪些思想家有“无君论”的主张?()AB A.阮籍 B.鲍敬言 C.王弼 D. 山涛 4.刘颂在施政方面曾提出三条“振领总纲”,具体包括()ABC A.息役 B.平入米 C.著信 D. 著言 第十章 1.《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包括()。ABCD A德礼为本,政教为用 B封建纲常的法律化 C维护等级特权 D刑无等级,一断于法 2.唐太宗的法律思想包括()ABCD A以隋为鉴,安人宁国B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C慎刑恤狱,务求其实 D明正赏罚,一断以律 3.按照唐律,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孝的罪行?()ABCD A.父母在而子孙别籍 B.父母在而子孙异财 C.违犯教令 D.闻父母丧而不举哀 4.唐律还是维护了等级特权,具体包括()ABCD A.贵族有罪无刑B.官吏有罪无刑C.奴婢视同牛马D.良贱异法5.按照韩愈的道统论,儒家传世谱系包括()ABCD A.尧B.舜C.孔子D.孟子 第十一章 1.理学的发展流变涉及()ABCD A韩愈 B周敦颐 C程颐 D程颢 2.朱熹主张严惩奸凶的具体主张有()ABCD A主张恢复肉刑B限制赎刑 C对奸凶不能宽待 D对奸凶要严厉地加以惩处 3.朱熹主张恤民的具体主张有()ABCD A 以口数占田B鼓励农业生产C推行社仓制度D实行保甲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