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7、生物组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8、非生物组分为: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9、生态系统的结构系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

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10、

11、

12、

(1)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大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按环境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按人类干预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节

1、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

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

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常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

4、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功能:(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立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8)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9)农业生态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生物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种群的

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

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粗密度和生态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雌、雄、两性)(年龄结构分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

种群大小: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的个数的总数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3)种群的遗传特征

4)邻接效应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模型的典型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逻辑斯

谛(S型)增长

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

命只有1年,且一年中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种群的指数增长:在无限坏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

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坏境下,由于种群数量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增

长是有限的。坏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逻辑斯谛曲线5个时期:

1)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的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 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 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1)种群增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见到,J 型增长可以视为

是不完全的S型增长

2)季节消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存在着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的差异

3)不规则波动波动无周期性,数量也极不稳定(例子马世骏研究东亚飞蝗在我国

大发生)

4)周期性波动例子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

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5)种群的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

例子农业生产中最闻名的爆发是害虫和害鼠

6)种群的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个水平上

7)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其

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死亡。个体小,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

物,最早出现此种情况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二、种群的空间动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1)种群对空间的需求组成种群的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2)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上的变动情况

迁移和扩散是种群中个体在空间上的变动情况的表现

迁移和扩散:指种群中的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

迁移和扩散的原因:

1)种群密度过高使随拥挤效应出现的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加强,这是引起扩散和迁移

的主要原因

2)种群等级低及领域性弱的个体常被排挤,它们只好去寻找高等

级个体未占据的、条

件较差的栖息地

3)幼体长大以后被亲代驱逐出去而引起迁移

4)自然扩散也是许多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生态特征

扩散的方式:迁出、迁入、迁移

三、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

按集群的稳定性可分为:暂时性集群、季节性集群、稳定而经常性集群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1.改变小气候

2.共同取食和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3.共同防御天敌

4.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的发育

三、种群波动的原因

1.非密度制约与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来源

2.密度制约原因

1)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

2)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对心理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

3)捕食者与猎物者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

4)治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

四、种群波动的调节

1.密度调节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2.非密度调节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

3.种内自动调节包括行为调节、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

五、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

一)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有r对策和k 对策适宜r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高,具有较大扩散能力,适应

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的生态特征

适宜k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有较大扩

散能力,但有较前副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 水平

适宜r-k对策的生物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

增加产品产出的特点(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二)R - C - S –生活史式样

干扰型(R)指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的选择

威胁忍耐型(S)指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

竞争型(C )指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

与上述三种生活史式样相一致的可能资源分配方式,

R -主要分配给生殖,

C –主要分配给生长

S –主要分配给维持

第四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中性作用

2.竞争:直接干涉型

3.竞争:资源利用型

4.偏害作用

5.寄生作用

6.捕食作用

7.偏利共生

8.原始协作

9.互利共生

二、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

三、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与寄生化感作用

四、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第四章生物群落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一、生物群落概念

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

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外貌

3.具有一定的结构

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组成1.生态优势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

数量特征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包括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

有关多样性的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发生的成层现象陆生植物群落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湿

度,决定地下分层的主

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食物和氧浓度的质量分数

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

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

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如

鱼的分层放养

二、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的差异性,而在

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造成群落不同水平分布的型原因,主要是群落所处的环境,如土壤、温度、湿度、阳光及

植物等方面分布的不均匀作用、物种的生殖特点、种间相互关系作用以及种的分工合作程度

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作物、

果树、树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及产量有重

要影响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

常常把群落的时间结构称为时相或季相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

四、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

五、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抑制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

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

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在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处即海岸带和三角洲地区,边缘效应应更加明显,人们利用边缘效应,

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处,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充分利用水陆交接处的边缘效应发

展滩涂养殖,生产海带、紫菜、裙带菜、石化菜和各种贝类、鱼、虾等,利用城镇与农村交

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

第三节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是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引言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1. 生产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 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 1. 土壤质量和保护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 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合理 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 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 1. 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定义和基本概念 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 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 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 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 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 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 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 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 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的过程。 2.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各营养级生物体内,并在各营养级之 间流动的过程。 3.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进行交流和沟 通的过程。 4.价值流:是指人类劳动力和资金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1.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 标。 2.调控手段:主要包括政策调控、市场调控、技术调控等手段。 3.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等措 施。 4.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林区生态 系统等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考研339农综一之农业生态学PPT总结

农业生态学PPT精华总结(华农)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受人类控制 (2)净生产力高 (3)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较差 (4)开放性系统 (5)同时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有明显的区域性。 二、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内容 (1)同一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2)同一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会发生生态型的分化,以适应不同环境,因而对多个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会有差异。 (4)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大的物种,其分布也广。 (5)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处于不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会缩小。 三、能流路径 (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 (2)以植物有机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 (3)化学潜能贮存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和有机物质中,或者随着产品和副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 (4)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 (5)自然界的风能,水力能和人为输入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形式的辅助能对以太阳辐射能为始点,以食物链为主线的能量流动过程和转化效率起到辅助作用。 四、能流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对象的边界。 (2)明确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绘出能流路径。 (3)实测或搜集资料,确定各组分的各种实物流量或输入输出量。 (4)按照各种实物的折能系数,将不同质的实物流量转换为能流量。 (5)按能流量绘出能流图,并进行各方面的归纳分析,为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五、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①直接收获法②叶绿素测定法③二氧化碳测定法④pH测定法⑤原料消耗测定法⑥黑白瓶测定法⑦同位素标记法⑧遥感方法 六、提高农田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 (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分水分制约。 (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6)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七、次级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构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

农业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农业生态学 ●性质: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功能: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的途径等。 ●目的和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2、生态学的具体内容 (1)特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特定地区内的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特定地区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二)农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五)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应把握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不同,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及技术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用纯生态的理论与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农业及经济发展问题,更不能把生态问题绝对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system)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系统所具备的条件 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

电大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6f18982126.html,)*电大考试*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

农业生态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Ecosystem:生态系统:指由环境或由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并不断相互作用,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有机整体 2、Producer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3、Consumer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到四级),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4、Decomposer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动物等 5、Secondary production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又称为第二性生产 6、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为复杂的有机物,又称为第一性生产 7、Biomass生物量: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物的量,他可以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8、production生产量: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物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它是时间上积累的概念,即含有速率的概念。(生产量,生产力production rate,生产率productivity同义) 9、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总初级生产力与net primary production,NP净初级生产力: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量称为总初级生产力,植物总初级生产力减去呼吸作用消耗掉的,余下的有机物即为净初级生产力 10、Pg,gross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量:照射到植物上的太阳辐射,仅有50%左右的可见光部分可被叶绿素吸收,其他部分不被利用,在吸收的光线中,大部分散射,转化为热能,最大值有5%(被吸收量的10%)用于有机物的合成,这部分被称为总初级生产量 11、PN,net production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减去20%(总辐射量的1%)的吸收消耗,为净初级生产量 12、Food chain食物链和trophic level营养级: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的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的总和 13、Grazing food chain牧食食物链:又称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以看做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 14、Detrital food chain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15、Food web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锁,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16、Ecological efficiencies生态椎体: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用图形表示,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能量椎体或能量金字塔。同样如果以生物量或个体数目来表示,可能得到生物量椎体和数量椎体,三类椎体合称为生态椎体,能量椎体排除了个体大小和代谢速率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本质关系 17、Ecological efficiencies生态效率: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过程中在不同点上的转化比率关系 18、Assimilation efficiency,AE同化效率:衡量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或营养级利用能量和食物的效率 19、Growth efficiency,GE生长效率:同一个营养级的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 20、Comsumption efficiency,CE消费或利用效率:一个营养级对前一个营养级的相对摄取量 21、Lindeman efficiency林德曼效率:指n与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量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利用效率的乘积 22、Cycling of material物质循环:矿物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圈之间以及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称生物地化循环,即物质循环 23、Pool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储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流通率 24、Bioaccumiation生物积累: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得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农业生态学 3. 系统 4. 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6. 农业效益(agriculture effect) 7.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 8.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 9.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 二、重点内容 1 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③各组分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 系统的结构特征 (1)系统的边界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自然形成的:有机体、天体;人为确定的:农场、学校 (2)系统的组织层次系统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子系统。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H2O H2O2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碱基(核苷酸)排列与遗传密码:AUU,AUG, GUT,等构成不同的密码子。氧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造成丙酮和丙醛的差异 3 系统的功能特点 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产生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功能。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4 生态系统的组分、重要功能 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热辐射)、宇宙辐射、核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 consumers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为生的各种生物。 分解者(decomposers):主要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energy flow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 信息传递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7 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动力 8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9 现代农业生态学在我国的确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 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 人工环境的类型 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 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 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 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 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 2 食物链的类型 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 4 食物链解列 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 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 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 4 次级生产的作用

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 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 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 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 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可持续农业 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实用型。 4、系统:(1)有两个以上组分(2)组分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6、基本组分(1)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环境组分:光、温、水、土、气 7、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 8、?推动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五大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9、?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 ?环境:自然、人工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环境:指作用于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什么是生物种? (1)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 (2)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3)个体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 4、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生活型和生境。 5、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养分的量。 6、生态幅: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9、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钟和生物群落,只能在太稳定的区域中生存,这个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10、趋同适应(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等。 12、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中性植物。 13、光周期现象: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境中的动植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整理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农业生态学》 自 学 指 导

内容体系: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 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

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 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 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生态学现象及内涵。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的途径及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能量转化效率的特点,探讨了通过人工辅助能科学投入等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章介绍了有关物质循环方面的定义及分类,以C、N、水等几种重要物质为例,概述了其地质大循环途径与特点,突出强调了人类生产活动对其干扰。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课程以N素为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N、P、K素的循环、流动途径,干扰系统养分平衡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对策。因物质循环受到干扰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与生物放大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给以足够认识和理解。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 本章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和人工调控机制,解释了农业生态系统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具体讲述了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及进行优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1.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 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⑴.熟悉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涉及面广,有了正确的分析,才能确定研究重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⑵.研究数据的采集。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涉及各组分的结构功能、 投入产出,需要收集第一手数据,也需要收集第二手数据。⑶•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到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⑷•研究策略。①多学科协作②多系统大跨度对比③用空间换时间④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⑤把握合适的研究层次 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

计原则⑴.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如稻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水体生态系统以渔业养殖为主。 ⑵•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应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物种组合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并且通过规格、密度、养分、水分控制等技术措施减少竞争伤害,提高互补作用。⑶•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作为初级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基础。物种选择要尽可能增加绿色植物的种类和容量,又要注意选择光能利用率高的高光效植物,并根据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科学的组合。⑷•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习性外,还要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注意到市场的状况和人们的需要。 5.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⑴.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板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①城乡交错带②干湿交错带③农牧交错带④水陆交错带⑤群落交错带⑵边缘效应在这些交错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积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①城郊农业城市郊区地处城市和乡村边缘地带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可以较快地引进城市的先进技术又可以将优势辐射到周围农村② 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③ 农户庭院经济 6.杜能农业经济区位⑴. 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①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紧靠城市,地租很高,农业生产以蔬菜、牛奶、鲜花为主。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 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 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 和土体构成。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 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 (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 1 )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 2 )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互补) 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life form)

农业生态学 重点知识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想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陆地生态学(terrestrail ecology):研究陆地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4、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6、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关系 7、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8、能量移动(ennergy flow):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到另一个营养级 9、生物的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环境是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10、生态位(niche):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单位 11、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12、生活型(life form):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3、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14、生境(habitat):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生长所形成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15、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切影响生命活动的因子 16、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7、生态效益:指农业在保护和增值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18、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 19、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 20、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2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累积的现象 22、人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遵循农业生态系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 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 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 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 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 就,合 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 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 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原理;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 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 2、 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 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 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 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 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 基质化、能源化); 3、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 水土保持技术); 4、 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 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 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 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 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