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

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

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

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

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

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

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

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

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

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

相同或相似。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4.生态型:同种植物不同个体群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

求上表现不同。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异适应的结果。

5.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

型和生物生态型三种。

(1)、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例如,

水稻的早、中、晚稻属于不同的光照生态型;籼稻、粳稻是不同的温度生态型。

(2)、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

例如,水稻和陆稻主要由于土壤水分条件的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态型。

(3)、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例如,各种作物对病、虫、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南方水稻的早稻和晚稻、籼稻、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和陆稻、细弱剪股颖)和生物生态型(稗)3种。(举例具体看课本22页)

6.生态位(niche):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基础

生态位,实际生态位)

7.森林的生态作用:

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⑵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⑶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⑷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⑸减低噪音,美化大地

⑹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8.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种群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整体,它与物理环境和其他种群相互作用决定着种群的数量动态。

9.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

值速度。记作r m,,也有称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

10.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常用K

表示。

11.环境容纳量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点时期一定资源条件下,人口的承载

都有一定的限制。对于一片草原有一个合适的载畜力,放牧量过大会造成草场退化。一个水塘或水库养鱼的尾数也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农田中农作物种植必须合理密植,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中性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作用

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单惠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13.化感作用:植物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包括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

14.Rice将化感作用定义为:植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

生抑制或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15.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利用K对策生物能稳定环境与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特点,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适当配置r-K对策谱系的物种可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如利用浮游生物、蚯蚓、食用菌、蜂、蚕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

利用多年生林果、竹木等以稳定农业生态环境。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K-对策: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个体大,寿命长)

r-对策:昆虫和杂草(个体小,寿命短))

1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以构成的集合。

17.种群是种的存在形式,是以相同的遗传基础和同一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集合。而群

落则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8.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有旱生演替和水生演替。

19.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最后到达

20.利用群落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1、建立包括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混交群落。2、模仿自然顶级

的人工群落。乔、灌、草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3、利用和仿照自然演替过程建造农业生态系统。(在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应重视一些藻类和草本植物的先锋作用。待环境条件改善后,逐步引入树木以稳定和控制环境)

21.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

过程。

2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搜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

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依据其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地质大循环

和生物小循环。

23.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

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五大自然圈层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地址大循环具有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等特点。地质大循环几乎没有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是闭合式的循环。

24.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

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生物小循环具有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等特点,是开放式的循环。

25.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1、水循环2、气体循环3、沉积物循环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在生物圈中,有1、城乡交错带2、干湿交错带3、农牧交错带4、水陆交错带5、群落交错带

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的利用:1、城郊农业2、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3、农户庭院经济(要会举例说明0

1.农林业生态系统(agroforestry)是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起来,使得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

2.农林业模式举例、农田立体模式举例拓展p81开始

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一个复合农业模式通常具有3个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还原者。食物链加环的作用、(概念)

①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③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食物链加环类型(注意例子)(五)

1、生产环:在原有食物链中加入一个或几个新的环节,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

2、一般生产环(如秸秆、秕糠、饼粕、菜叶、草和部分粮食为饲料,生产供人类使用的肉、

奶、蛋食品等);2、高效生产环(如在蜜源植物开花之际进行人工放蜂,利用蜜蜂特殊

本领,生产价值高的产品如蜂蜜、蜂乳、蜂胶等)

3、增益环:这一食物链环节,本身转化产品并不能直接为人类需求,而是加大了生产效益。

例如利用粪渣、垃圾、沼渣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和蝇蛆,蚯蚓和蝇蛆对人类无直接利

用价值,但是鸡等的优质蛋白饲料,可提高家禽的生长量和产蛋率。

4、减耗环: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环节或增大一个已有的环节,从而减少生产耗损,增加系统

生产力。例如,引入天敌。

5、复合环:指具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沼气池

6、加工环(加环特例):农副产品加工

传统加工类型;多次加工型;农工商结合型

4.食物链加环注意事项

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但越多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条中获取更多的产品。十分之一法则证明,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而且太长、

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困难。

●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不同食物链类型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的

表现不同。加环应结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

5.食物链解列:为了减少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和人体,危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采用食物链解列的方法,即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6.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性环节称为营养级。(后一营养级只能利用前一营养级约10%的能量。

7.食物链的类型

1.捕食食物链——又叫草牧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再到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成员有自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趋势,这与捕食能力有关。

如青草→兔子→狐狸→老虎

2.腐食食物链——又叫碎屑食物链,主要以死的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食物,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的食物链。一般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如:植物残体→蚯蚓→鸡;植物残体→真菌

3.寄生食物链——以寄生方式取食活的有机体而构成的食物链。

如:大豆→菟丝子;蛔虫→马

4. 混合食物链

稻草→ 牛(牛粪)→ 蚯蚓→ 鸡(鸡粪)→ 猪(猪粪)→ 鱼;

稻→ 螟→ 赤眼蜂;

菜(温棚)→ 鸡(鸡粪)→ 沼气(沼渣)→ 肥田

8.食物网(food webs):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总是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9.营养级(trophic level)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性环节。一般而言,营养级的数目不超过5个。

因为在食物链中,后一级营养级只能利用前一营养级约10%的能量,即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流

1.生态效率,辅助能应用方向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分类

2.农业生态系统中辅助能的使用主要包括:

●培育和使用优质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

●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使用农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和人工合成饲料、兽药等,创造更有利于农业生物

生长的内外环境;

●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3.“石油农业”的困境

●过度依赖化石燃料

●食品安全问题

●大气污染

●水质恶化

●土壤退化

●农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

4.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主要是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地热能、海洋能、核能与氢能。

5、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有机物的过程,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

(1)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①.改善生态环境限制因子(水、肥、病、虫、草害等),提高投入

②.培育高光效抗逆性强的植物品种

③.提高种植指数,合理间套作

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种植业结构

Ⅱ生态位互补

④.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合理密植、施肥、水分、管理等

6、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2)次级生产力的改善途径: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 - 经 - 饲三元生产体系

②.培育、改良、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

③.适度集约化养殖

④.大力开发高效饲料,进行科学喂养

⑤.改善次级生产构成:

•Ⅰ发展草食动物

•Ⅱ水产业

•Ⅲ发展腐生食物链

•Ⅳ利用分解能:沼气、堆肥等。

7、能量金字塔又称生产力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它不受生物个体大小、组成成分、代谢速度不同的影响,可较准确地说明能量传递的效率和系统的功能特点。

8、生态金字塔:营养级由低到高,他们的个体数、生物量或能量的分布形成一个下大上小的塔形结构。

9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它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源: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

水循环:降水、蒸发、径流、渗漏

节水措施:雨水汇集利用工程措施、渠系输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管道输水)、田间灌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农艺节水措施、管理节水措施(提高价格)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库、源、节水措施、所以的循环怎么循环、氮、磷、硫(酸雨)

循环、提高措施、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某些气体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通过,但可以强烈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使地表温度提高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包括CO2、O3、CH4、N2O、CFCs。

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1、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C3作物增产,C4作物受影响)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C/N,增高,蛋白质含量减小)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但温度上升,会加快水分蒸发)4、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高温加大消耗,同时会增大土壤中碳储存量,豆科作物固氮能力增强)5、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会向高纬度、低纬度地区发展,高温繁殖加快)6、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极端天气产生)7、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看(热量资源增加)8、对畜牧业的影响(影响食欲,牧场水分缺失,品质下降)9、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淹没沿岸地区,河流供水不足)

臭氧层破坏问题N2O不仅是一种温室气体,而且它还可长期滞留在平流层中,能催化臭氧的分解,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能阻止过多的宇宙紫外线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成为一道天然的保护性屏障(地

球的保护伞)。这个屏障一旦遭受削弱或破坏,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将使人类和牲畜皮肤癌的患病率增加,危害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同时,还可扰乱动物和植物的正常生长,并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据有关报道,大气中的N2O增加一倍,臭氧层中的臭氧将减少10%,而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会增加20%。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使土壤酸化2、导致土壤盐基离子的大量淋失,最终使土壤贫瘠化3、酸雨作用下土壤中的铝离子大量释放,是土壤淋失4、酸雨促进土壤中有毒重金属的活化,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5、酸雨对土壤中氮、磷、碳等转化具有转化效应的微生物酶活性具有相当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减少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真菌的数量增加;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的强度下降。(对人影响)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 ( 生物学放大作用biological magnification):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即富集作用)

化肥、农药、兽药、养殖业粪便对环境可能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化肥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河川、湖泊、内海的富营养化。

②土壤受到污染,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③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有毒成分增加

④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

农药兽药的不合理施用带来污染

(1)动植物体内残留(食物链传递)

(2)对人体的危害:农药中毒

(3)对农业自身的危害

农药使用中的“3R问题”——即农药残留、抗生和害虫的再猖獗

畜禽粪便污染:易造成富营养化、含有病原微生物等

产生污染的持久性有机物主要有什么类型?它们有什么危害?

类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根据国际POPs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化学品的副产品三类. 第一类杀虫剂, 滴滴涕(DDT) 七氯等.第二类杀菌剂: 多氯联苯(PCBs)和六氯苯(HCB). 第三类化学品的副产品:二恶英和呋喃

危害1)内分泌干扰2)免疫毒性3)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4)致癌性5)其他毒性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关系)

信息传播过程为:信源(信号产生)→信道(传播路径)→信宿(信号接收)。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

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注意举例)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第七章农业资源与区域环境(人工信息利用、调控)

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广义的农业资源是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不包括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农业资源的分类(会举例)

我国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缺乏

2.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诶资源严重不足,滥占、乱占土

地严重,耕地流失严重)

3.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总量大但人均资源量少)

4.海洋资源有待开发

5.生物资源需要保护

第八章农业发展的生态轨迹(生态农业、模式)(农业面污染、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农业有

机农业、多功能农业

西方生态农业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区别

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CEA:在生态学和经济学管理的指导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使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相结合,使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最佳的一种持续农业。简言之,是把农业生产增长、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西方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一种叛逆,更加强调不用化肥、农药,更加注重小型、多样,更加希望能源和养分的自给。我国的生态农业则是我国农业刚刚开始工业化过程时提出来的,因此不一概地反对使用化肥、农药,而是强调注意克服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的经营大多数本来就是小型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因此不认为生态农业仅仅适用于小型农场,相反,鼓励扩大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我国的生态农业鼓励减少对输入能源和养分的过度依赖,重视内部的循环利用过程,但是又充分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国度,要满足农业产出的巨大需求,光靠内部循环式不足够的,因此不反对适当的投入

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认识

1991年丹波宣言提出,为过渡到更加持久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必须努力确保实现三个基本目标:第一,在自给自足原则下持续增加农作物产量,保证食物安全;第二,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益,特别是消除贫困;第三,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什么是有机农业?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对有机农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我国把有机农业定义为,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

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欧盟把有机农业描述为,一种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的耕作和养殖措施,以达到提高土壤长效肥力的系统。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美国农业部把有机农业定义为,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在最大的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地采用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农场以外的有机废弃物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来保持土壤生产力和可耕性,供给作物营养并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一种农业。

总之,有机农业生产系统是基于土壤、植物、动物、人类、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依靠当地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自然中的生物循环。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实践表明,有机农业耕作系统比其他农业系统更具竞争力。有机生产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将各种不利的因素降到最小的同时,向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这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机农业将逐步成为当今国际性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第九章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步骤与内容(263页)

1、确定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的对象及其边界

2、生态农业规划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调查(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

3、农业现状的优势与制约因素诊断(优势分析、制约因素分析、综合分析)

4、生态农业的总体设计与分区

5、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6、生态农业分区规划或子系统规划

7、生态农业工程项目设计

8、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9、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技术体系设计

10、生态农业实施的调控和保障措施设计

11、生态农业规划的可行性

第十章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

1、具体的模式举例(整章的例子都要熟悉)

我国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2、秸秆有什么循环利用的方式?禽畜粪便又有什么循环利用的途径?

秸秆发电。农作物秸秆发电既可以缓解农村能源紧张,又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资源。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秸秆发电技术已在北欧得到较广泛应用。二秸秆饲料。秸秆作饲料实际上是依托畜牧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秸秆作饲料主要是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盐化、秸秆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和质量,降低饲料和劳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三秸秆建材。农作物秸秆经过工艺处理和深加工,可以制成质量轻、

实用美观的建筑材料,可以在许多方面替代木材,减少木材消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四秸秆沼气。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制备沼气,或者利用秸秆饲喂畜禽,然后利用畜禽粪污制备沼气,可以缓解一些农村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五秸秆食用菌。农作物秸秆是良好的食用菌基料,搭配必要的培养基就可以生产食用菌。产菌后的剩余物还可以直接用作肥料。六秸秆肥料。用秸秆还田机将秸秆打碎,再用犁将粉碎的秸秆翻入土层。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水稻时,则可边收割、边脱粒、边将秸秆切碎撒在田间,实行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有机质。七秸秆造纸禽畜粪1、做替代饲料及粗蛋白饲料2、能源利用上可以作为沼气原料3、可作为食用菌培养料

3、何谓有害生物?如何进行防治?

有害生物(pest)是通常包括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的病、虫、草、鼠等生物。

(1)生物防治技术

以虫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使用生物源农药;利用昆虫激素治虫;利用有益动物治虫,利用生长调节剂

(2)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避性;利用冷热处理法;隔离;

(3)化学防治技术

优先选用安全性好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对一般常用农药必须有选择地使用。

4、减少对兽药和激素依赖的养殖技术措施有哪些?

1)禽畜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2)饲料的生产与加工、使用技术(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

3)禽畜的健康养殖与管理技术(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实行分群饲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4)科学使用激素和兽药技术(禽畜疫病防治;注意使用合理剂量;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用药疗程;注意安全停药期)

5、什么是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小型沼气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模式需要什么环境条件?基塘生态农业模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运用,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产生了哪些变化?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

小型家庭沼气池最适合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人口密度较高的丘陵地区;离大中城市较远,且缺乏煤炭和水电供应的地区;农户禽畜饲养量较高;农户收入水平超过建池投资的4~5倍。变化适用劳力转向工业的环境变化,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低劳动密度生产类型;

适应价格环境的变化,从低值产品转向高值产品;

适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从耐运耐储产品转向鲜活产品;适应农民投资能力加强的条件,逐步增加商业投入,同时增加商品输出;

适应流域位置的基塘模式变化;

适应市场对产品要求,基面与塘面比例的变化。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引言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1. 生产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 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 1. 土壤质量和保护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 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合理 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 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 1. 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定义和基本概念 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 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 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 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 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 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 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 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 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的过程。 2.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各营养级生物体内,并在各营养级之 间流动的过程。 3.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进行交流和沟 通的过程。 4.价值流:是指人类劳动力和资金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1.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 标。 2.调控手段:主要包括政策调控、市场调控、技术调控等手段。 3.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等措 施。 4.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林区生态 系统等模式。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 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 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 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 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 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 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 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 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 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 相同或相似。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4.生态型:同种植物不同个体群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 求上表现不同。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异适应的结果。 5.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 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 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8、趋同适应:来自不同的生物种群的个体,长期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相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称为趋同适应。

农业生态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农业生态学 ●性质: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功能: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的途径等。 ●目的和意义:一方面要了解有关生态学的一般知识及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要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 2、生态学的具体内容 (1)特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特定地区内的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特定地区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研究农业生物之间、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二)农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五)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 应把握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不同,注重社会经济因素及技术条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用纯生态的理论与思想来分析和解释农业及经济发展问题,更不能把生态问题绝对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如何尽可能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降低资源成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生态学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概述 一、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system)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系统所具备的条件 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

电大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3a19205702.html,)*电大考试*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农业生态学 3. 系统 4. 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6. 农业效益(agriculture effect) 7.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 8.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 9.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 二、重点内容 1 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③各组分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 系统的结构特征 (1)系统的边界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自然形成的:有机体、天体;人为确定的:农场、学校 (2)系统的组织层次系统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子系统。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H2O H2O2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碱基(核苷酸)排列与遗传密码:AUU,AUG, GUT,等构成不同的密码子。氧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造成丙酮和丙醛的差异 3 系统的功能特点 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产生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功能。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4 生态系统的组分、重要功能 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热辐射)、宇宙辐射、核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 consumers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为生的各种生物。 分解者(decomposers):主要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energy flow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 信息传递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7 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动力 8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9 现代农业生态学在我国的确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 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 人工环境的类型 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 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 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 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 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 2 食物链的类型 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 4 食物链解列 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 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 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 4 次级生产的作用

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 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 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 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 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可持续农业 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整理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农业生态学》 自 学 指 导

内容体系: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 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

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 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 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生态学现象及内涵。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的途径及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能量转化效率的特点,探讨了通过人工辅助能科学投入等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章介绍了有关物质循环方面的定义及分类,以C、N、水等几种重要物质为例,概述了其地质大循环途径与特点,突出强调了人类生产活动对其干扰。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课程以N素为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N、P、K素的循环、流动途径,干扰系统养分平衡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对策。因物质循环受到干扰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与生物放大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给以足够认识和理解。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 本章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和人工调控机制,解释了农业生态系统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具体讲述了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及进行优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1.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 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⑴.熟悉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涉及面广,有了正确的分析,才能确定研究重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⑵.研究数据的采集。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涉及各组分的结构功能、 投入产出,需要收集第一手数据,也需要收集第二手数据。⑶•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到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⑷•研究策略。①多学科协作②多系统大跨度对比③用空间换时间④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⑤把握合适的研究层次 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

计原则⑴.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如稻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水体生态系统以渔业养殖为主。 ⑵•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应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物种组合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并且通过规格、密度、养分、水分控制等技术措施减少竞争伤害,提高互补作用。⑶•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作为初级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基础。物种选择要尽可能增加绿色植物的种类和容量,又要注意选择光能利用率高的高光效植物,并根据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科学的组合。⑷•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习性外,还要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注意到市场的状况和人们的需要。 5.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⑴.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板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①城乡交错带②干湿交错带③农牧交错带④水陆交错带⑤群落交错带⑵边缘效应在这些交错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积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①城郊农业城市郊区地处城市和乡村边缘地带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可以较快地引进城市的先进技术又可以将优势辐射到周围农村② 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③ 农户庭院经济 6.杜能农业经济区位⑴. 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①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紧靠城市,地租很高,农业生产以蔬菜、牛奶、鲜花为主。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类别生物构成环境组分系统稳定性开放性净生产力服从规律第二章§2.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 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 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对耐性定律的 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 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 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 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 相应的生态变异。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 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 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 一种相互关系。 3.生物的多样性:即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可用香农一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多样性梯度来衡 量。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 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5.生态位: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 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 的转移运动状态。 7.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8.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四、简答题(每个4分,共32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在这种转换之 中形成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2.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 答:(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 上下波动不大

农业生态学 重点知识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想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陆地生态学(terrestrail ecology):研究陆地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4、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6、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关系 7、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8、能量移动(ennergy flow):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到另一个营养级 9、生物的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变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环境是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10、生态位(niche):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单位 11、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自然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 12、生活型(life form):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13、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14、生境(habitat):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生长所形成的具体地段的环境 15、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一切影响生命活动的因子 16、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7、生态效益:指农业在保护和增值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18、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生境的对策 19、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 20、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2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累积的现象 22、人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遵循农业生态系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 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 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 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 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 就,合 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 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 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原理;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 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 2、 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 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 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 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 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 基质化、能源化); 3、 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 水土保持技术); 4、 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 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 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 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 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

农业生态学复习

农业生态学复习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4.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5.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7.耐性定律: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8.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9.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工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0.物质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 11.生物放大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12.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13.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二、填空

2019年自学考试《农业生态基础》章节知识点【五篇】

2019年自学考试《农业生态基础》章节知识点【五篇】 一、什么是生态学 二、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三、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 一、农业生态学的产生 二、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一、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二、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三、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理解相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 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学习农业生态基础的意义一般掌握:农业生态基础的内容与任务; 一般了解: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篇】 第一章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四、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一般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和特点【第三篇】 第二章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特征及应用 第二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二、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三、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及应用

一、群落的数量特征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特征 四、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 五、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特征-演替 六、生态位的定义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的概念,生态对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种群的调节机制,生物种间关系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群落演替 一般掌握:种群波动的概念和类型, 一般了解:种群的增长模型,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第四篇】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环境因子的概念与组成 二、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生态作用 一、草原、森林、淡水、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 二、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