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引言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1. 生产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

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

1. 土壤质量和保护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

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合理

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

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

1.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注重与自然生态规律相协调,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

2. 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旨在实现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农田生态工程

农田生态工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旨在修复农田生态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五、结论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学科,关注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实现农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4 分 *10 个 =40 分)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 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 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 1935)、林德曼( 40 年代)、奥德姆( 1983)、骆 世明( 1987)。骆世明( 1987 )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 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 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而言之:在一定的 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 形态结构)以及 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 ---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无 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 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 关系。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 ---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 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 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1、农田生物是由多种农作物、稻田人工放养的鱼、蛙、红萍以及农田杂草、自然界昆 虫、病原菌、土壤微生物等组成,其中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饲料及肥料作物)是农田生物的主体。 12、种群( population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 合 体。 13、年龄结构 ( age structure )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 体生物数目与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引言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本文将介绍农业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供大家复习参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对象,由土壤、作物、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因素构成。其中,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作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2. 农村生态系统 农村生态系统由农田生态系统、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产业连同其相互关系构成。农村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特征 1. 生产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等生产资料。 2. 保护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环境 免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3. 美化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农田景观和乡村环境可以提供农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人们提供美丽的自然景观。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问题 1. 土壤质量和保护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2. 农药使用与环境风险 农药的过度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水体等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合理 使用农药和开展生物防治是减少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3. 水资源管理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因此科学管理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态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合理利用灌溉水、开展水源保护等措施 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 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 1. 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定义和基本概念 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 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 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 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 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 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 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 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 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的过程。 2.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各营养级生物体内,并在各营养级之 间流动的过程。 3.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进行交流和沟 通的过程。 4.价值流:是指人类劳动力和资金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1.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 标。 2.调控手段:主要包括政策调控、市场调控、技术调控等手段。 3.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等措 施。 4.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林区生态 系统等模式。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 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 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 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 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 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 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 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 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 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 相同或相似。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4.生态型:同种植物不同个体群长期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 求上表现不同。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异适应的结果。 5.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 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 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3.内禀增长能力:各种生物具有的为遗传特征所决定的潜在增长能力。 4.竞争:竞争是生物学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化学 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具有的一种效应。 5.生物学的放大作用:也叫生物富集作用。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 物质含量沿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的现象。 6.物质循环的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 循环运动,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的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流: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就称为流通量。7.生物群落演替: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 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动态) 8.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 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9.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 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10.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 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1.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 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12.最小因子定律:由19世纪德国农业化学家Liebig首次提出的,他是研究各 种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1840年,他首次提出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3.种群的指数增长:假定在无限的环境中,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不受资源,空 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就发挥其内禀增长能力,种群增长呈指数式增长格局,这种增长规律,称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可分为两类: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和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 1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 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农业生态学 3. 系统 4. 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6. 农业效益(agriculture effect) 7.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 8.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 9.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 二、重点内容 1 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③各组分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 系统的结构特征 (1)系统的边界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自然形成的:有机体、天体;人为确定的:农场、学校 (2)系统的组织层次系统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子系统。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H2O H2O2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碱基(核苷酸)排列与遗传密码:AUU,AUG, GUT,等构成不同的密码子。氧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造成丙酮和丙醛的差异 3 系统的功能特点 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产生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功能。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4 生态系统的组分、重要功能 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热辐射)、宇宙辐射、核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 consumers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为生的各种生物。 分解者(decomposers):主要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energy flow 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 信息传递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7 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动力 8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9 现代农业生态学在我国的确立,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 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 人工环境的类型 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 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 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 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 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 2 食物链的类型 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 4 食物链解列 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 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 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 4 次级生产的作用

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 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 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 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 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可持续农业 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 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 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 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 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 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 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即生态型(ecotype) 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 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 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 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15、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 16、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 17、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8、基础生态位: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19、种群(Population)——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 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20、龄级比:将种群中的不同个体按照年龄分组,统计各个年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 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它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年龄锥体——自下而上地按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百分比用图形表示。 21、性比: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例。 22、种群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它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记作rm。 内禀增长率:也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环境阻力: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观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之差,环境阻力就是防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 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通常用K表示。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辅助能,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的能流 2、种群个体的分布有哪些类型?在自然界较普遍的是那种类型? 分布类型:成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是聚集分布。 3、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有何特点? (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2)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3)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4、农业生产有哪三种农业区位?其含义是什么? 自然区位,妒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生态经济区位。 5、什么是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食物链富集是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6、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7、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 (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成反比 (2)独立关系: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是不能和能物流发生直接关系的。独立的能物流,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从而导致成本外滩和收益外泄,易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脱离了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8、作物生产力估算的四个层次。 光能生产力、光温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9、食物链“加环”类型并简单举例。 (1 )生产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 (2 )增益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猪、鸡粪- 蚯蚓- 饲料- 促进猪、鸡的消化(3 )减耗环: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减少生产消耗,增加系统生产力 (4 )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稻田养鱼、鸭具有减耗、生产的功能 (5 )加工环:通过加工增值,有传统加工,多次加工等。木材- 家具;玉米- 淀粉、玉米油。食物链加环应注意:加环并非越长越好;讲究综合效益 10、种群调节的类型、定义。 ①密度制约: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分为:种内调节,种间制约 ②非密调节:主要指非生物因子(包括气候因素、污染物、化学因素等)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11、r,K对策生物种群的特点。 K对策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较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4.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子系统:由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叫做子系统。 6.整合特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7.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环境组分:1.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9.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任务:1.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2.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3.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耐性范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11.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3.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4.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种群大小(种群密度):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的密度可以分为粗密度和生态密度。) 16.粗密度:(又称为天然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7.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8.增长型种群: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9.稳定型种群:每一龄级的个体死亡数接近于进入该龄级的新个体数,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0.衰退型种群:种群中幼体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趋于衰退甚至消失。 21.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对的环境容纳量。 22.种群分布有3种类型:随机的,均匀的,聚集的(或成丛的) 23.生命表:又称为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24.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1.直接干涉型竞争和资源利用型竞争。 25.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26.寄生:一个钟(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7.偏害作用:是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如植物化感作用。 28.偏利作用: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29.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获,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30.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31.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为临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植物通过1.挥发;2.根分泌;3.雨水淋溶;4.残体分解4中途径释放化感作用。 32.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的行为作用分位3种:1.吸引;2.排斥;3.中性。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农业生态学(P1):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生态系统(P12):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系统(P9):(3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P12-14) 基本组分: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和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特点:a、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b、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c、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d、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e、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P14)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 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P17) 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人工环境的类型(P23):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2、最小因子定律(P24):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1.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 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⑴.熟悉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涉及面广,有了正确的分析,才能确定研究重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⑵.研究数据的采集。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涉及各组分的结构功能、 投入产出,需要收集第一手数据,也需要收集第二手数据。⑶•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到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⑷•研究策略。①多学科协作②多系统大跨度对比③用空间换时间④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⑤把握合适的研究层次 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

计原则⑴.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如稻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水体生态系统以渔业养殖为主。 ⑵•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应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物种组合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并且通过规格、密度、养分、水分控制等技术措施减少竞争伤害,提高互补作用。⑶•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作为初级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基础。物种选择要尽可能增加绿色植物的种类和容量,又要注意选择光能利用率高的高光效植物,并根据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科学的组合。⑷•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习性外,还要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注意到市场的状况和人们的需要。 5.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⑴.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板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①城乡交错带②干湿交错带③农牧交错带④水陆交错带⑤群落交错带⑵边缘效应在这些交错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积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①城郊农业城市郊区地处城市和乡村边缘地带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可以较快地引进城市的先进技术又可以将优势辐射到周围农村② 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③ 农户庭院经济 6.杜能农业经济区位⑴. 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①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紧靠城市,地租很高,农业生产以蔬菜、牛奶、鲜花为主。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 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 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 和土体构成。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 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 (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 1 )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 2 )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互补) 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life form)

农业生态学的复习

1.价值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含一定劳动的社会资源,经过劳动生产,成为新的产品输 出,新产品含有更高的价值,并在销售之后得到实现,这就形成了价值流。 2.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挽 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资金流。 3成本外滩或成本外部性: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 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应的现象。 4.效益外泄或收益的外部性: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值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 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5程序协调: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的通过非中心式调 控机制实现的 6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

7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净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的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 或接近最优的 8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所破坏后迅 速恢复的稳定性 9人工直接调控: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 10社会简介调控: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公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法制系 统、科教系统等都会影响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信息流有哪些? 1.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 2.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信息关系 3.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关系 4.动物 与动物间的信息关系

2.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基本机构包括哪些部分? 1)非生产性资产:农民在文娱、服装、家具等的花费 2)生产性资产:劳务资产、物流资产(A固定资产,包括农用房舍、机械和其他设施B: 流动资产:农用物资、作物等) 3试述资金流和能量流的关系 (1)耦联关系:资金流与能量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或出售农产品时发生耦联关系,流量 成正比,流向相反。能量流和资金流的流量比例由价格决定。 (2)独立关系:通过纳税、还息、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及财政和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补贴、奖励等方式或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都不和能物流发 生直接联系。人为与自然过程都能使物资进入或离开农业生态系统。但这些输入和输出都不 经过市场,仅此一般是独立于资金流的。 4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是什么?

农业生态学复习

农业生态学复习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4.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5.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7.耐性定律: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8.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9.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工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0.物质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 11.生物放大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12.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13.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二、填空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 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 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8、趋同适应:来自不同的生物种群的个体,长期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存,则形成相同的适应方式或适应环境,称为趋同适应。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录 第一章绪论 ( 1)生态学观点: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 2)经典生态学[ 要点 ] :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 3)农业生态学观点: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此中的相互联系、共同演变、调理控制和连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门路。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观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假如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门路。构成条件:①由一些因素构成;②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限制;③因素之间经过相互作用, 产生跟各个构成成分不一样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色: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构造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2)生态系统的观点:是指在必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经过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色:一个完好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 级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要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据有必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拥有必定的均衡关系。 (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 4)生态系统的构造的观点[ 要点 ] :指生态系统中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散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色。三种构造:物种构造、时空构造和营养构造。 ( 5)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指在人类的踊跃参加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合理的生态构造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变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构成: 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理者与主体花费者——人类), 2.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构造:组分构造,时空构造(时间构造,空间构造),营养构造。基本功能[ 要点 ] :1. 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根源包含太阳能、自然协助能、人工协助能。 2. 物质流。 3. 信息流。 4. 价值流。 (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 要点 ] : 1.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养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久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构造单调,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2. 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遇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为高效地转变出人类所需的各样农副产品 3. 构造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构造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 4.稳固体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成立了复杂的食品链与食品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理稳固体制,保证自然生态 系统相对稳固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品链构造变短,自然调理的稳固体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固性降落。 5. 生产力特色农业生态系统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 开放程度方面二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 能流特色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拥有大批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保持的能量极少。 8. 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色:拥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听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遇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两重规律的支配。10. 运转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转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转“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限制下,最大限度的知足人类的生计和连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根源:太阳能,自然协助能,人工协助能。 (2)食品链与食品网的观点: 1. 食品链 (food chain)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经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 生态系统中传达,各样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摆列的链状次序。 2. 食品网( food web ):生态系统中的食品链相互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构造。种类: 草牧食品链,腐生食品链,寄生食品链,混淆食品链。 (4)营养级的观点:食品链上能量和物质被临时储藏和逗留的地点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地点(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经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由[ 要点 ] :①各营养级花费者不行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