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罗生福

(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

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

姓氏的发展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姓氏文化产业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在探讨前,有必要对本文姓氏谱牒作一下说明,由于姓氏、谱牒关系密切且互为影响,因此本文在写作上视为一个名词处理。

一、姓氏的起源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

(一)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蕴籍也特别厚重。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代表和识别社会成员的人群血缘系统的主要标志及遗传符号,醒目地表示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①]。“姓”开始的产生的时代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最早的出现则是在原始社会的晚期。秦代以前,“姓”与“氏”拥有不同的涵义,它们是各有所指的两个单独的字。在夏商周三个朝代中,“姓”具有表示相同血缘关系的种族代称的社会职能,而“氏”是“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流,总的来说:“姓”是“氏”的根本,“氏”是从“姓”而衍生。到西汉以后,“姓”和“氏”的区别就已经非常接近,微乎其微了。中国姓氏的历史演变,历过千年历史的沉积,变化很大,由于各家有各家的所见,所以说法也不相统一,但是要归纳起来,则可以基本有如下几个观点: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篯、姬、姜、妫、姒等。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你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

6.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性法。汉明帝讳

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①。

(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

宗谱中常说的: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之有志。史、志、谱构成中国历史的一个完整体系,三者各有特点,又互相兼容,互补短长。地方志处于中间环节,上以国史为参照和审核,下从宗谱和图书档案、报章杂志、民间口碑中吸纳精华,就古代资料来说,后者较之于前者,却是分散的,唯一的是家谱集中和完备,家谱的完备表现在:1.覆盖的完全性。宗谱是记载家族繁衍的历史,一个姓氏几个宗族若干宗支,都有自己的宗谱。这个网络几乎覆盖着一市一县一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达到的。2.内容的广泛性。姓氏谱牒的内容,一般有:(1)谱序(或称谱论),叙述修谱牒的缘由、历次修谱牒情况。有的序言叙及家族得姓经过、迁徙、历代英贤。除新序、明序外,有的望族还请名人学者撰写客序,内容涉及谱学理论。(2)谱例,阐述姓氏谱牒的纂修原则、方法、体例。(3)世系,详细记载始祖至修谱时本族各代成员的姓氏字号、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4)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谱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5)仕官记,记载入仕族人的履历、科第、政绩、著作、学说。(6)姓氏源流(又称先氏考),考述本族姓氏来源、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7)家规家法,名称很多,是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政法规,内容涉及财产继承、婚姻纠纷、买卖租赁、祭祀祖宗、忠君孝亲、禁赌禁盗、家庭教育、族长的权力、族产的管理等。(8)恩荣录,登载朝廷对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的敕书、诰命、赐匾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9)像赞,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的图像、赞语。(10)派语(又称字辈、行第),登载族人的排行用语。(11)艺文,收录族人的奏疏、殿试文、诗词、著述。(12)名绩录,记载族人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13)祠堂,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图案、地理位置、修建经过及祖先牌位排序、有关祠堂的诗文、碑文等。(14)族产,记录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的数量、位置及管理办法。(15)坟墓,记载祖坟的位置、朝向、墓地图和祭祀规定,便于后人祭奠。(16)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买卖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的文据。(17)领谱字号,便于各房领谱、査收。所以,一部宗谱,就是一个家族全体成员的档案馆。3.世代承传性。50年代前,各姓氏都规定宗谱20年左右编修一次,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宗谱内容的世代延续。

当然,单有这个规定是不够的,若遇逃荒、兵燹、火灾等灾祸,谁又能保证宗谱不被毁坏?姓氏大多数宗谱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除收藏者精心保管,如每年翻晒一次,以防止霉变和虫蛀外,更重要的是族人中普遍的保护意识。荒乱年间,许多族人为保护宗谱不受损失,宁肯舍弃家财,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中华姓氏通书

·总序》开宗明义道:“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植根于每个家族成员的生命中、血液里,宗谱便有了打不跨、烧不绝的世代承传的最可靠保证。

虽然宗谱记载家族历史、保存地方文化如此完备,然而限于族人的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原因,其使用率却一直很低,其中不少收藏者甚至看不懂宗谱,除清明节翻翻祖先坟图、老者离世看看年庚八字,长年被尘封着,因而这座宝库仿佛就是专门为地方志工作者预备的,开发这座宝库对地方志事业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开发姓氏文化产业的成功事例

(一)中华姓氏礼品竹简专卖店——“姓铭堂”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能出人才,每个人的名字整天被呼来喝去,但是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却曾经没有被注视到。湖北省孝感人士王光杰则凭借敏锐的目光扑捉到了这一潜在的市场,经过他数年的策划与筹备,现在他已经建立起了名为“姓铭堂”的中华姓氏礼品百家姓竹简专卖店。他聘请了当时十分权威姓氏研究专家,专门对各种姓氏的起源进行了细致具体的了解,除了了解,他特请有关行家分别把百家姓的起源用激光刻在竹简上,刻在竹简上的诗句都是以24句仿唐七律古诗的形式,这样一来,这些普通的竹简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姓氏礼品,不仅刻上诗句,行文采取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的古文排列方式,竹简还有简洁大方的图文布局,竹简上的内容包括例如各个姓氏始祖的图像和简介、历史上的名人轶事等等,这样的竹简完全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王光杰为了开拓更广大的市场,随后推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各种姓氏竹简礼品,产品或以圆筒礼盒包装,或者搭配上精致美丽的礼品袋,图文并茂的包装,典雅古朴,极富有感染力,让人看见就有购买的欲望。各种产品配合不同的价位,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能力,让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能买得舒心。除了应对国内市场,这些具有特色的竹简也满足了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心理,这些竹简一到市场就卖得红红火火,十分受欢迎,姓铭堂每月赢利也十分可观,十余万已经不成问题。目前,姓铭堂已在多个大城市都设立了经销点,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沈阳、珠海、桂林等地都有姓铭堂的身影。北京工艺美术大厦,代表着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殿堂的也主动要求代销王光杰开发的姓氏产品,连香港,台湾这两个都市也在试销当中。

(二)姓氏礼品专卖店——“百姓坊”

凭借姓氏文化的头衔,王光杰已经打了漂亮的头仗,如此丰润的商机,也让另一位具有开拓视野的人士发掘了。“百姓坊”是斯哲在台北创立的一家姓氏礼品专卖店,为了让“百姓坊”正常运行,斯哲创立了三个工作团队,一是文化专家顾问组,二是产品开发组,三是市场策划组,主要经营姓氏产品,采用传统工艺,结合姓氏文化,设计出时尚精致的姓氏产品,包括陶瓷餐具,木梳套装,真皮制品等。“百姓坊”凭借独特的卖点,卓越的品质,科学的经营模式,严格地考察加盟者,统一的策划,并聘请了当地的行销专家,制定出合理的市场策略,产品一经面试,也非常受大众欢迎。“百姓坊”还设立了售后服务系统,搭建了网络咨询平台,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发了团购产品。现在,“百姓坊”在华人区拥有数十家连锁店,其中包括内地的南京,青岛。[③]

三、开发姓氏文化产业的设想

(一)姓氏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中国,进入2l世纪后,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已经逐渐被提升到了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高度,中国部分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也初步成型。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部署,会议上提出了在这一个特殊的阶段要全面加快文化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和文化适当融合为一体,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经济的灵魂,文化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各种主观与客观条件的满足下,姓氏文化也应运而生,姓氏文化的出现逐渐发展与繁荣,属于情之所系,根之相连,因为姓氏蕴藏着历史悠久的丰富文化。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今后将可能成为中国特色行业当中的一个,这是权威专家的言预。中国第一次把文化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这是有史以来开创的新河,2010年,中国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章程里已经明确做出了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打造的战略性决议,为此,中国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相关的文化产业。同时出台了不少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千载难逢的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不能不把姓氏文化产

业放在首要的位置,在研究了解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同时,把它当作是一种文化产业去开拓创新。把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一个文化产业,更好服务社会。

(二)近年来姓氏文化产业概要

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寻根中原,并希望在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洛阳建立中华姓氏总祠,了却魂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心愿。洛阳属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祖籍地之一,也是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的九朝古都。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洛阳寻根祭祖,经各方努力,当地政府在邙山筹建寻根祭祖圣地—中华姓氏文化园(百家姓祠)[④]。该姓氏文化园的内容包括历史展览馆,百家姓忠孝祠,书法艺术展览馆,九层碑塔,以及功德馆。由姓氏衍生相关产业有姓氏活动,寻根旅游,姓氏传媒,项目招商,姓氏产品,形式节目,姓氏文化研究等,在姓氏文化产业的统领下,这些行业将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目前来说,有不少专家对姓氏文化进行精心的研究,其实这中研究的本身也是一种产业,因为这种研究也带动很多消费,比如为了研究某些姓氏的起源,要购买一些特殊的文献资料,要花费资金到各地考察,要和相关人士沟通交流等。2004年的时候,河南政府在周口淮阳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姓氏文化节,节后就出现了200多个中文姓氏网站,多达上百种与姓氏相关的书籍,除此之外,更是掀起了一股空前的姓氏文化寻根旅游热潮。现代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人口流动非常广泛,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原因定居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成功青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必将使他们出现回乡拜祖的寻根心理,寻找中国文化的大根等活动,通过对先祖文化的新认识,来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寻根旅游能为姓氏基因检测文化寻根旅游,姓氏文化创造等产业催生更多的商机,令人遗憾的是只有极少数的商机的个人及单位对姓氏文化寻根进行开拓。在姓氏文化产业这一新颖的行业里具有大胆创新意识人才的短缺也一直是困扰该产业起步发展的瓶颈,目前的寻根旅游在国内市场里基本是空白,大多数的寻根旅游都还只是针对海外的华人而开设,其实寻根旅游有在国内同样可以拥有市场,百家姓的各个姓氏都有它的发源地,而且百家姓氏产品在市场上也为数不多。在族谱和家谱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商机,如祖先的奋斗故事,这可以为电影行业,电视剧行业,文学创作提供素材,提供类似《乔家大院》的创作源泉。有一部电视剧

——《闯关东》,掀起了整个东北的寻根热潮。孔府家酒则开创了一个姓氏文化营销的新奇迹。在国外,有许多姓氏文化的产物,如卡迪拉克,爱立信、福特、飞利浦、百威等,足见以姓氏文化为立足点的产业可以辐射到很多领域。风

的关注,访问考察,访问亲友,观赏游览等,络绎不绝,小山村也热闹起来,特别是2002年日本亚洲NHK电视台采访,还拍摄了长达7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引来了很多国际有人的来访。2002年,村里还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讲述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编辑印刷了渔山曙星——《汉室刘氏“活金死刘”隐居地》这一“乡土教材”,此奇异的风俗一经挖掘,使这个小山村的未来发展有了明确方向。

(三)姓氏文化产业方式

中国是龙国龙族,民族统一,一根一祖。万种姓氏都是龙族的延续,龙子龙孙,是祖先血脉的延续,文化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体现。2009年11月9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郑氏企业家国际联谊会”上,上海华东电器集团董事长郑荣德被推选为世界郑氏企业家总商会筹备委员会临时会长,正筹备中的世界郑氏企业家总商会是全球首家以姓氏为界的商会组织。[⑥]包涵中国姓氏特点的中国姓氏,有一条龙的系统性,根的唯一性,传承历史的悠久性,生生不息的传递性,结构的稳定性。围绕这些,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这样几个方式。

第一,根亲招商。国家对姓氏文化产业的支持是姓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研究姓氏文化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这将对发展姓氏文化产业极其有利。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帮助,进行有目的和有范围的姓氏文化产业的招商,编印一套精美的有关招商对象家族的姓氏文化小册子,并且送给他们,以拉动感情与亲情,也为姓氏文化产业做宣传,送礼送个好兆头,姓氏手册上丰富的知识一定会让受礼者爱不释手,招商的成功率也能提高不少。

第二,姓氏栏目。湖南卫视在2011年新年伊始,鼎力推出了《好奇大调查》、《喜剧之王》、《非常靠谱》、《给力星期天》等一系列精彩的新栏目,其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这一节目。为何这一节目会引起广泛的关注?除去它的新颖,更多的是它具有的姓氏文化魅力。《非常靠谱》是湖南卫视精心为观众打造的中国第一档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节目。栏目从一开播,就以其有趣的姓氏解说和独特的文化韵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芳心和好评。一位从事慈善传媒工作的学者说:

“观《非常靠谱》,让人进入历史时空的最深处,思接千载而视通万里。”

本族的的互动沟通交流上,引起了强大的轰动,如此具有文化韵味的节目,也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归根结底,最主要的是他们运用趣味娱乐的方式把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宣传广播,抓住了80、90后的青年人的眼球,所以其收视率非常高,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可观的发展,比如有一期《春节民间祭祀与姓氏》一经播出,春节祭祀与姓氏文化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中国无疑是是一个姓氏文化资源的大国,但是在姓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上却只有湖南对于姓氏文化开发与研究比较积极主动与热情,其他的省还比较缺乏对出名的姓氏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总而言之,在姓氏文化产业这一方面,我们并不缺乏文化资源,而是缺乏市场意识以及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另外高端的创意人才短缺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几年来南阳召开过几届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节,在节庆结束后,南阳迅速抓住时机打造张仲景姓氏文化产品,建立张仲景大药房连锁经营店,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也收到很好的产业经济效益,这是产业跟进的效益。而其它的一些像姓氏文化节,黄帝拜祖,颛顼文化节,华商文化节,以及个宗亲会的寻根节,节庆过后都没有相关的产业跟进,据此,可以对节会过后的产业发展进行一番思考。

第三,姓氏产品。“神”和“形”两个方面共同组成了姓氏文化,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面姓氏文化都会变得苍白。只有“形神合一”的文化商品才能真正成为有魅力和竞争力的姓氏文化商品。要是没有“形”做适当的文化载体,会很难形成文化商品,反之没有“神”,所谓的姓氏文化产品就缺乏内涵,同样也价值不高,只有将姓氏文化知识赋予厚重的内涵,灵动的生命力、深深的感染力和强烈的凝聚力,加以智慧的创造,通过人类对根亲文化的需求去设计、生产,才能成功。中国姓氏文化概念产品现在已经面世,这些产品包括高档陶瓷器具、梳艺产品、个性手工制品、布艺车饰礼品及中国姓氏文化名笔等各类品种,质量与信誉均有保证,能满足绝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张府,李府,徐府,这可不是哪家的大院,而是山东一家特色筷子店的产品。[⑧]这家筷子店咋看普通,仔细看就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普普通通的筷子印上了各家的姓氏,有喜庆的喜字,筷子用不同的包装装饰起来,不同的感官,筷子的身价也倍增,连最便宜的那一副筷子都得二十多块钱。店主胡立玲介绍,一年到头,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聚集在一快,比如说徐府,过年的时候这一家用的盘子、碗、勺子、筷子,都带有自家姓氏的,祖孙几代一起用这样的餐具,意义非凡,有种欢聚一堂,幸福自豪的感

觉。这样的筷子在胡立玲的小店里,日销量可以达到一千元。除此外,胡立玲还打算在喜烟喜糖、请柬纸上都印上姓氏,让这

“姓氏”更进一步,这样的姓氏文化商品才有市场,才有价值、生命力。

第四,姓氏文化旅游。姓氏文化旅游姓氏寻根旅游,姓氏风俗旅游,姓氏文化遗存游。姓氏起源地的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的农副产品,手工业及交通的发展,促进异域游客文化交流和沟通。华人寻根游近几年来十分火热,全国多家旅行社推出已经相继推出这一项目,在河南,仅2012年一年,海外入境游就达到了197.77万人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华人及闽南人寻根游也越来越多,河南已经成为寻根游的首选之地,姓氏文化寻根游为河南提供了巨大的商机。由此可见,为打造出姓氏文化的品牌与基地,应该建立起系统的寻根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完善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特点鲜明的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网络化的海内外华裔联谊体系,紧密配套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还可以收罗全国现有的姓氏,将其整理后印制成各种姓氏的“姓氏渊源小手册”,在游客购买礼品的时候,便依据客户姓氏将小手册送给他,帮其释疑解惑,无形之中,海外的华人通过这些小册子,在海外为姓氏文化寻根旅游做了宣传。

姓氏文化的觉醒,姓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使民族更具有凝聚力,使社会更加趋于和谐安定,使每个人更能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自尊自信,从而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姓氏文化上升到产业化的高度将为社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姓氏文化产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具有广阔开发空间和高度开发价值的产业,对于姓氏文化产业的开发,希望引起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与实力进行开发的相关人士。

[①]崔景明.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年11月第22卷第6期华夏民族的姓氏及其现代价值——兼论河洛文化为主的姓氏寻根,第1页。

[②]刘林《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3年第2期中国姓氏的由来,第54页。

[③]范之岭.《现代营销》深挖姓氏文化特色礼品缔造“百姓坊”2005年08期,第39页。

[④]李一曼.古都洛阳拟建中华姓氏文化园,第68页。

[⑤]吕世年.姓氏文化成为小山村大品牌生活品质2011年02期

[⑥]南若然.全球首家以姓氏为界的商会组织即将成立商会专线113

[⑦]何森林.姓氏文化的传承与韵味——湖南卫视《非常靠谱》观后感CONTEMPORARY TV 2001年第3期

[⑧]佚名.姓氏生意特别文摘2008年10期

【地方】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关键字】地方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历史上曾有郡志、州志、府志、路志、省志、道志、卫志、县志;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从专业性质角度看,历史上地方志还有山志、水志、寺庙志、园林志、艺文志、风土志、人物志等;现在,除了继承传统的志书种类外,由于社会发展分工细化,专业志种类更趋丰富,有地理志、文化志、教育志、煤炭志、电力志、财政志、金融志等涉及各行各业的专业志书,还有行业志、企业志、部门志、学校志、医院志等。 三、地方志的特征 1、地域性。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这次进行第二轮修志,主要是记载和反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这就是新时期、新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现在,国家规定每二十年修一次,这样可以保证对我国各项事业的记载做到传承延续。 四、地方志的功能 概括地讲,地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 存史功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历史与现状的兴衰起伏和发展变化,用文字记述下来,达到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的目的。这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 资治功能:为各级政府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领导者准确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客观情况,提供系统全面的资料,为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化功能:利用地方志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道德品质服务;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热爱乡土,建设家园教育。清末曾在全国范围内号召编写乡土志作为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我省就存有《山西乡土志》和《山西风土记》。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方志知识100问(二)

十一、修志工作总要求“一纳入”、“五到位”是什么? “一纳入”是真正把修志工作纳入到各部门、各街道镇乡的工作任务之中。 “五到位”是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 十二、编写方志要运用哪“三新”?如何体现“三新”精神? 方志编写要“三新”,即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是胡乔木同志提出来的。编写方志要切实体现“三新”精神。 1.新观点。编写方志一定要遵循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同时,还应注意以下4点:第一,记载历史上的人和事要用现在的观点,而不能用当时的观点和提法;第二,记述“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十七年,要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第三,记述体制改革要符合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第四,对旧资料要进行分析,切勿带进旧观点。 2.新材料。新材料包括四方面:第一,旧志不记的资料,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涉及的资料;第二,旧志中记错而经过订正的资料;第三,一般书中不载的资料;第四,从未有人记载过的资料,如实地考察资料。 3.新方法。大的方面说,编写区志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配合,众手成志;分志稿由各部门提供,方志办总纂;定稿前先举行评议会等。

十三、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自古以来,争议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两派:一派认为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另一派认为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持方志为地理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震、洪亮吉等考据专家。他们以考据方法进行地方志的编纂,着重考据地理沿革与方位。因此被称为地理学派。 持方志为历史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章学诚,他确立了方志是史,一方之志为一方全史的新观念,从而破除方志是图经、是地理书的旧观念。 以上两派见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对此,胡乔木说得比较全面,他说:“为了研究地方志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面涉及许多学科,从历史学、各种专门史学、史料编纂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到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等,这里面最重要、最关键的也许是人文地理学。”依我们看,方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十四、地方志的特性有哪些? 地方志的特性有六方面: 1.有明确的区域性,不“越境而书”; 2.有编纂的连续性,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连绵不绝; 3.有内容的广泛性,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生产斗争到科

打造文化亮点,建设方志馆

打造特色文化亮点建立即墨市方志馆 方志馆是史志工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文化惠民的重要方面,建设好方志馆,对于开发、利用、收藏、保护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打造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办拟配合古城恢复建设,在古城规划公共设施内,建立即墨市方志馆。 一、方志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即墨独有的历史文化宝库。一是提升城市品位文化强市的需要。近年来即墨经济快速发展,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彰显历史文化优势,建设方志馆,正当其是。2009 年,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方志馆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原则上都要建有固定的独立馆舍。建设方志馆也列入国家和省市的“十三五规划”,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志工作法规赋予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重要职责,是地方志工作走上法制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助推蓝色硅谷和古城文化旅游的要求。方志馆具有重要的城市展示功能,不仅可以展示千年古都风貌,还可以灵活开展与时代同步的专题、专业展览,让游客更形象直观的发现即墨、认识即墨、热爱即墨、投资即墨。方志馆建设落成,将极大提升蓝色硅谷和古城的文化氛围,必将成为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

看点和亮点,有利于吸引游客,聚集人气。 三是地方志转变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的要求。方志馆是集方志编修、收藏、研究、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基础文化设施,将地方历史研究的成果进行开发利用,从写书向制作图文并茂的系统展览展示服务转变,是地方志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像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样,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政教化,传承文明,将增强即墨古城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有力推动特色精品城市的建设。 目前,各地政府把方志馆的建设都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省政府投资1400 万建设了省方志馆,全省已建成市级方志馆14 家,县级方志馆80 家,收藏各级各类地方文献50 多万册。 方志馆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相比较,其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文化形象好、社会效果大,具有切实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借鉴全国各地方志馆、博物馆一些成功的做法(如北京孔庙国子监的科举考试展览等),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展览展示馆兼具收藏历代方志、年鉴及地方性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口述资料、图片资料的方志馆,将市情展示与地情研究结合,将更好地发挥资治教化功能,凸显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方志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内容 指导思想是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为指导,以方志馆建设为载体,创新地方志服务

传统文化知识(含答案)

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阅读大会 中华传统知识大赛“民俗篇” 1.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 案的一种工艺。中国四大名绣是指()、蜀绣、粤绣、苏绣。 A.顾绣 B. 闽绣 D. 鲁绣 D. 湘绣 2.南翔小笼馒头,传至今日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它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 贤始创,素有()、馅多、卤重、味鲜之美誉。 A.皮薄 B. 皮厚 C. 重油 D. 咸鲜 3.1912年开设的()是上海第一家游乐场,位于浙江路新新舞台屋顶。它与随 后涌现的其他游乐场一起,奠定了游乐场在市民日常娱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A.新世界游乐场 B. 大世界游乐场 C. 楼外楼游乐场 D.小世界游乐场 4.重建于宋代的龙华塔,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姿态雄 奇,造型美观,玲珑剔透。相传是三国时期()为孝敬父母而始建,故又名报恩塔。 A.曹操 B. 刘备 C.孙权 D. 诸葛亮 5.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在上海地 区得到较大发展,常演不衰的经典称为“八大曲”。以下不属于八大曲的是()。 A.《行街》 B.《云庆》 C.《四合如意》 D.《瀛洲古调》 6.年轻人谈恋爱,在各地方言中各有不同的有趣说法。上世纪下半叶,上海人习惯 把年轻人谈恋爱叫做()。 A. 做朋友 B. 认得朋友 C. 扛朋友 D. 轧朋友 7. 早年被沪上民众称为“四大金刚”的是豆浆、油条、大饼和()。 A..粢饭 B..馄饨 C.泡饭 D.八宝饭 8. 今上海地区大部原属古代松江府。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华亭人,对客自 称“云间陆士龙”,后人因此称松江为“云间”。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新编地方志面临的几个问题 按:在思索方志编纂问题时,回顾了个人写的一些文章。其中这一篇是我参加地方志工作后不久写的,但现在看来,其中提出的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二论修志中,似乎还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现在上载在此,供大家参考。 近几年参与编写地方志,对方志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现趁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写出来向大家求教。 一、我以为,地方志的创新要考虑它所处的文化环境。 大家在谈到编写地方志的重大意义时,常引旧志利用的实例作证明。正是这些议论引导着地方志的编纂方向和读书界对新方志的评价标准。当新编地方志达不到这种要求时,就产生了“行人不想看,外行人看不懂”的责难。这种情况的产生,是不重视新旧方志迥异的文化环境所致。 一年多来,笔者收集分析了100多条方志利用的实例,大致可分四大类:一是为各种专业史研究提供史料;二是利用方志资料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例如发掘地方传统产品、技艺,开拓了生产门径;四是平反错案,了结悬案,纠正错讹。而在利用性质上,又

有两种情况:对于旧志的利用,常常是志书本身发挥资料作用,属直接利用性质,天文、地震、人物事迹之类,多如此;而新志的利用,则往往是修志工作中发现的原始资料起了作用,属间接利用性质,志书仅起中介作用。从上述情况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旧方志时期,许多学科尚未形成或分化出来,省、地、县都不可能有专业资料的管理机构和系统配套的专业著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地方志就备载万物、巨细无遗,成了全方位的综合资料书。传之后代,就自然成为现代科学探寻本学科历史资料的宝库,如地震资料、天文资料(如太阳黑子活动的记载)、国际文化交流资料(如关于日本沙门志满的记载)、各种专业技术资料、灾异资料等等。到了民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华文化中迅猛崛起,分科也细了。但各学科的发展还不可能普及到地县,尽管县志的容开始缓慢地近代化、科学化了,也不影响地方志作为全方位综合资料库的作用。到了现在,新方志处身其中的文化环境是大不一样了,特别象这样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以慈溪为例,就有许多资料机构,有专门提供综合资料的统计局和已配套成龙的档案馆、室;有各专业的观测、研究、情报机构如水文站、气象站、虫情测报站,各种科技情报所,各级专业资料室等等;还有对重大县情的较大规模的普查,如地质普查、土壤普查、资源普查、水文调查、人口普查等。而上述种种活动,最终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以创新思维拓展方志文化应用领域 ——以常德市为例 周波翦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逐渐成为国家间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发挥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激励、凝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说,在我们身边的未来,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事实上,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力量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彰显民族文化张力,地方志有自己的担当和作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科技优势、营销手段,特别是背后的政治推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是一些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西方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威胁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中华文化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息,长盛不衰。这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方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长期以来就像蕴藏在地下的宝贵矿藏,需要经过人工开采、冶炼,在承继与发扬中不断与时俱进。从单纯的志书编纂到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是首要前提。要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好,把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变成世界普遍认知和欣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从“内生”到“外溢”,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我国保存至今的志书有8000余部,10万余卷,占古籍总量的十分之一,还不包括在战乱中流失海外的。如美日两国藏有我国明代方志孤本40多种,900多卷。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存有我国地方志3000余种,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保存了我国5400余种地方志和数千种家谱。 方志是如实全面记载一方史实,因而方志文化自存在之日便具有客观平和性,不对其他领域产生威胁、侵占。这项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显然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兴趣,并对其进行研究,希图通过志书所记载的内容来了解中华传统的精髓。这对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效应。 二、方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方志文化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俞慧军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刘世锋:《浅谈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4期。李铁映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5期。笔者认为,撰修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志书编成出版后,方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入大众视野,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方志的服务功能越大,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方志的社会效益就越大,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以笔者浅见,在新时期,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有六大功能。 一、服务政治的功能 方志要服务好政治,成为本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参考书。“资治”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1992年1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的前身为1962年建立的沙洲县,故1992年第一轮出版的志书为《沙洲县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县建立张家港市。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政策的制订时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沙洲县志》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工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和分配情况、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这些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解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新方志服务政治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二轮修志的实践中,二轮修志中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司法和执法机关、政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对一个地方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在历届新任市领导上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 1、地域性。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罗生福 (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 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

古籍基础知识

古籍基本知识 古籍(定义):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定级标准》2。1、《修复技术规范》2.1) 一、古籍版式 定义: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按:即指一块书版内所刻出的模式,反映在书中,就是一张书叶中所看到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界行、天头、地脚、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 1.版面:原指按一定行款字数并以边栏、界行、版心、鱼尾等形象为装饰而雕刻或排拣活字形成的平面。后世即指一版一版印纸。 2.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修复技术规范2.5.1)。也称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 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常见的术语有四周单边(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 线)、四周双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道细黑线)、左右双边(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 3.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 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行×字”,有的直接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是为大字正文做注解),叫做“小 字双行×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可以作 用鉴定版本依据之一。 5.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修复技术规范2.5.4),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 6.地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修复技术规范2.5.5),即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也称下角。 7.版心:也称中缝,通常指一版印叶的中心比较窄的一行空白行,是书叶对折时的标准。唐末五代,书的装订形式由卷轴装向册叶装发展,雕版出现了两个半版,北宋 和辽时期,两个半版间出现了两道线,在两线之间的空白处,常常刻上书的题名(通 常是简书名)、卷数、叶码、本叶的字数、刻工姓名或者刻书单位的名称。因为这一 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所以称为版心。 8.书口:又称版口,就书版(或者书叶)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蝴蝶装无书口?)与 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修复技术规范2.8。3)(其含义已经扩大了。)9.鱼尾:版心中间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处,有时版心上下都有鱼尾。只有一个鱼尾,称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有对鱼尾、顺 鱼尾),个别有三鱼尾。花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鱼尾的作用是用来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10.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象鼻。(这只是一种说法。李致忠先生提出另两种说法,一是我们暂且采取第一种说法,主要说明什么是黑口、白口)象 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即无黑线)者为白口。 11.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书的耳朵,所以称书耳。其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2.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刻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

试论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关系 自古至今,志和史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源异流,殊途同归,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不能强求合并,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地方志和地方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盛世修史、懿年纂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国编史修志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朝代都设有史官,隋唐时期就确立了史志官修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中共党史和地方志机构。我国官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编史修志的延续不断。在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修志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足以说明地方志和地方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地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都有资政教化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为史提供资料,史又为志提供资料,但史、志又有别,不能以史代志。两者都要记载历史事实,都要服务当代。本文试从地方志和地方史(中共地方史)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探讨两者的关系。 一、地方志与地方史的联系 1、两者互为借鉴。地方志虽以记述本行政区域的历史

与现状为范围,但包罗万象,以其翔实、典型的地情资料,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丰实而具体的内容,验证当代史研究的规律和成果,为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地方历史面貌。地方志是地情书,以特定区域为记述空间范围,以特定地情为研究对象,记一方之史,言一方之事,综合记述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涵盖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各门类应有尽有,甚至一些细小而有趣的奇闻逸事也有收录。资料性是地方志作为一种著述的本质属性,地方志汇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地情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史料正是历史学的研究基础,历史研究之所以有价值,最关键的就是靠史料说话。地方志为编修地方史保存了大量一手地情资料,而且资料鲜活准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无疑有助于当代人治当代史,有助于地方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2、两者具有共同的对象。两者的共同点是记载对象的一致性,都是要记述以往和既发的事物、事件、人物。地方史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记录。地方史主要是记述过去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变化,阶级斗争开始转化为人民的内部矛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内部矛盾更为明显。什么是地方志?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可见,地方志和地方史虽互有联系,但又各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 柳成栋 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入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一、民俗文化记入地方志由来已久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地方志中记载民间风俗由来已久,在地方志中记载民俗文化,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对民俗的记载 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样也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该书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除对有关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进行了记述,还参考以古代神话,其中不乏民俗内容。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神话研究极为有用,同时对民俗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嗣后,晋朝的地理志《畿服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旧好靡不具悉的同时,也详细记述了民间风俗。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记录风俗为主的地方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地理风俗志》和专门记述风俗的《荆楚岁时记》等。《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专记一地风俗的方志,其保存之完整,时代之早,对后世影响颇深。 (二)隋唐之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 到了隋唐之际,因政治、经济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需要,方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及《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的基本依据。 《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100卷,郎茂撰。郎茂,字尉之,恒山新市人。北周时为卫国令,入隋,官太常少卿、尚书左丞。原书约亡于北宋末年。清代王谟有辑本。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按其内容可归为10类,大都为风俗或与风俗有关。如记水体者曰:“(太原郡)毕发水,今俗亦名妨女泉。大车如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装衣新彩,临这必雨雹,故云妨女,介子推妹也。”又如记物产者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

2020年地方志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

2020年地方志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 (一)选择题 30题 1、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于( D )公布施行。 A、2003年3月18日 B、2004年5月18日 C、2005年5月16日 D、2006年5月18日 2、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B )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A、统计 B、地方志 C、发展改革 D、民政 3、《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 C )年左右编修一次。 A、5 B、10 C、20 D、30 4、《地方志工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地方志的( A )全国性法规。 A、第一部 B、第二部 C、第三部 D、第四部 5、《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于( B )由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布。 A、2006年5月 B、2008年10月 C、2009年6月 D、2007年10月 6、( B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A、《括地志》 B、《大元一统志》 C、《太平寰宇志》 D、《元和郡县志》 7、下列属于明朝时期贵州编修的志书是( A )。 A、《贵州图经新志》 B、《黔书》 C、《黔南识略》 D、《遵义府志》 8、( B )是《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古代贵州走出大山向外求学的第一人。 A、许慎 B、尹珍 C、公孙述 D、马援 9、清代《贵州通志》中,质量最高的是( C ) 。 A、康熙前《贵州通志》 B、康熙后《贵州通志》 C、乾隆《贵州通志》 10、( C )年间,清王朝采纳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主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11、明朝末期,地方志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牢牢扎根,还传播到了日本。陈元赟为毛利辉元用汉字编写了一卷( C ),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A、《太平寰宇记》 B、《周礼》 C、《长门国志》 D、《华阳国志》

2020年地方志业务和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两套汇编附全答案

2020年地方志业务和档案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两套汇编附全答案 2020年地方志业务应知应会知识题库附全答案 (一)选择题 30题 1、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于( D )公布施行。 A、2003年3月18日 B、2004年5月18日 C、2005年5月16日 D、2006年5月18日 2、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B )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 A、统计 B、地方志 C、发展改革 D、民政 3、《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 C )年左右编修一次。 A、5 B、10 C、20 D、30 4、《地方志工作条例》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地方志的( A )全国性法规。 A、第一部 B、第二部 C、第三部 D、第四部 5、《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于( B )由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布。 A、2006年5月 B、2008年10月 C、2009年6月 D、2007年10月 6、( B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 A、《括地志》 B、《大元一统志》 C、《太平寰宇志》 D、《元和郡县志》 7、下列属于明朝时期贵州编修的志书是( A )。 A、《贵州图经新志》 B、《黔书》 C、《黔南识略》 D、《遵义府志》 8、( B )是《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古代贵州走出大山向外求学的第一人。 A、许慎 B、尹珍 C、公孙述 D、马援 9、清代《贵州通志》中,质量最高的是( C ) 。 A、康熙前《贵州通志》 B、康熙后《贵州通志》 C、乾隆《贵州通志》 10、( C )年间,清王朝采纳了云贵总督鄂尔泰的主张,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