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 方 志 与 民 俗 文 化

地方志与民俗文化

柳成栋

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入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一、民俗文化记入地方志由来已久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地方志中记载民间风俗由来已久,在地方志中记载民俗文化,更是我国编修地方志工作的优良传统。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对民俗的记载

地方志记载民俗始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样也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该书以山为纲,以方向道里为纬,除对有关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进行了记述,还参考以古代神话,其中不乏民俗内容。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神话研究极为有用,同时对民俗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嗣后,晋朝的地理志《畿服经》,在记载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旧好靡不具悉的同时,也详细记述了民间风俗。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记录风俗为主的地方志,如东汉时期的《南阳风俗传》、《地理风俗志》和专门记述风俗的《荆楚岁时记》等。《荆楚岁时记》作为一部专记一地风俗的方志,其保存之完整,时代之早,对后世影响颇深。

(二)隋唐之际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

到了隋唐之际,因政治、经济和中外文化广泛交流的需要,方志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方面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隋州郡图经》、《元和郡县图志》及《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这类地志著作较为真实,系统地描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民俗史的基本依据。

《隋州郡图经》,又名《隋诸州图经集》、《隋图经集记》,100卷,郎茂撰。郎茂,字尉之,恒山新市人。北周时为卫国令,入隋,官太常少卿、尚书左丞。原书约亡于北宋末年。清代王谟有辑本。据所辑的百余条佚文来看,记及北海、博陵、永安、信都、上谷、灵武、新宁、玉林、江都、雁门、上党、常山、河东、太原、龙泉、绎、魏、涿等17郡属县的有关情况。按其内容可归为10类,大都为风俗或与风俗有关。如记水体者曰:“(太原郡)毕发水,今俗亦名妨女泉。大车如轮,水色青碧,百姓祀之,妇人不得艳装衣新彩,临这必雨雹,故云妨女,介子推妹也。”又如记物产者曰:“高邑县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

灌锦,呆致鲜洁。”记民情风俗者如:“并州,其气勇、亢诚、信,韩魏赵谓之三晋,骠悍盗贼,常为他邦惧。”记祭祀者如:“(武安郡)今赵氏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祭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历代相传,号曰祀客。”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758~814年)撰。李吉甫字弘宪,唐赵州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曾任忠州、郴州和饶州刺史等官。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地理著作,对唐代各地的一些风俗人情和社会民俗亦多记载。如书中载唐宪宗时使人治瓠子金堤,“值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涨,泛滥瓠子金堤,以为神之所致。王尊率民众,沉白马祀水神,并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后水涨决堤,吏民皆奔走,独尊屹立不动。如是,水不久自行消退。”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抗灾过程中的巫术活动。

(三)五代宋元时期地方志关于民俗的记载

到了五代宋元期间,特别是宋朝以后,随着方志体例的日臻完善,方志记载的内容也日益扩大。唐以前,方志大多以记载自然地理内容为主,而从宋代开始,方志中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日益丰富,特别是有关风俗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括各州县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例,同时也保存了大量的风俗方面的史料。这些史料成了研究当时社会民俗文化的珍贵史料。

我国的地方志,发展到五代宋元时期,出现了日趋繁荣的局面。特别是至赵宋体例始备之后,随着方志体例的基本定型,记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宋代开始,方志由以往偏重自然地理的记述,开始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文地理方面内容的记述,尤其是风俗文化即民俗文化日趋受到重视。在宋元方志里,一般都包含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方物、人物仙释等方面的内容,保存了大量的民俗史料。

宋元时期全国性的区域志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地方性的方志保存至今的有30余种。其中周淙的乾道《临安志》15卷(残存3卷),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100卷,范成大的绍定《吴郡志》50卷,均有民俗内容的记述。

元代所修方志保留至今的除《元一统志》残本以外,还有11种。如于饮的《齐乘》6卷,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3卷,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15卷,以及熊梦祥的《析津志》也都有关于民俗的记述。

《析津志》,元熊梦祥著。熊梦祥,字自得,号松云道人。江西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横冈里人,曾任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生卒年不详。《析津志》是最早记述北京地方风俗历史的专门志书,北京图书馆所辑之残本分为18类,其中包括“祠庙”、“祭礼”、“风俗”、“岁纪”等条,记述元代北京地区民俗事项极为详尽。其中“岁记”包括元宵、端午、浴佛、腊八节、春节、龙抬头节、踏青节等节俗活动。书中在记述“龙抬头节”时写到:“ 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的眼睛。自此后,世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又如记二月北京市民踏青之俗曰:“是月也,城北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这些内容对研究元代北京地方的社会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明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

到了明代开始,中国方志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对于民俗的记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明代的方志,非常重视社会风俗的采录和撰述,在现存的900多种明代方志中,大都辟有专门的“风俗”内容,与此同时,在“土产”、“寺观”、“祠庙”、“仙释”、“镇市”、“杂志”等门类下,也杂有大量有关风俗的记述。在明代的方志中,较为著名的志书有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下诏纂修的《天下郡县志书》,“遣使遍采天下郡邑图籍”,志书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廊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代宗景泰七年( 1456年) 由陈循等主修撰成的《寰宇通志》,凡38目,119卷.;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 由李贤等主修撰成的《大明一统志》,凡19目,90卷。《寰宇通志》与《大明一统志》皆依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编次,分记各目有关内容,是流传至今的两部明代全国总志。此外,还有各布政使司的“通志”,《明史·艺文志》地理类著录了《山西通志》、《山东通志》、《河南通志》等10余种,而现存明代各种通志的数目则大于此,再加上各地府州、县的志书,以及各种镇志、卫志等,构成了”郡县莫不有志”的方志系统,其中的“风俗”专目,极大地丰富了当时对汉民族社会风俗的记录和评述。明代方志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崇尚奢靡、炫耀攀比之风记述颇详。如隆庆《仪真县志》卷十一《风俗考》载:“婚丧宴会,竞以华缛相高,歌舞燕游,每与岁时相逐。”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载:“由今观之,吴下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海陆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漆,必殚精巧。”

(五)清代地方志中关于民俗的记载

清代,各地的地方志修纂工作重视胜似以往历朝,官修者在体例规格上也多有限定,并统一体例,供纂修人员参照执行,虽然各地的编写体例有所不同,但大多载有风俗的内容,亦有将风俗单独立卷者。县志如《陇西分县武阳志》将风俗列为卷三,置之八目之首;顺治《崇信县志》分上、下两卷将风俗列为上卷。但更多的是将风俗列为目,与星野、疆域、山川、城池、河防、田赋、物产、祠祀、古迹、人物等并置。《巩昌县志》则将风俗上升为门,与山川、古迹、物产、建置并列。此外,还有以纪传体记述风俗的,如《畿辅通志》。但不论何种体例,对风俗记述之分量则日益增多。广东省现存广东方志600余种,几乎每一种都有风俗、寺观、学校、艺文等专志。例如《高要县志》、《兴宁县志》、《东莞县志》、《增城县志》都记载有关蜒户、客民习俗情况,而《潮州县志》、《潮州府志》更多有畲民习俗记载。河南《嵩县志》则辟有“乡土志”,风俗则是其主要内容。康熙《碾伯所志》,虽不分卷。平行列目,其中除“习俗”一项外,尚有“崇祀”、“民祀”等,也是专记风俗的。

清代方志对丧礼中的尚巫之风、堂祭之举、卜葬之俗的记载和评述,以及对诞礼、冠礼、寿礼、祭礼的记载等,亦比前代志书更为详尽。如同治《万安县志》载祭祖曰:“祭祖以清明、冬至节为期,每祭必先本醮坟。而后行礼。其族大财盛,能备祭仪者,先日设牌位,日午省牲,夜间习仪,质明行祭,皆整衣肃冠。主祭者,族长。分献者,房长。引礼者,绅士。执事者,儒童。总理其事者,头人。祭用三献,门外设燎火,其胙有生有熟,或发胙钱。主祭、分祭、引礼、执事、头人,另有生胙。秋祭,唯中元节,焚钱不醮坟,鲜有行祭备礼者,

有之亦在中元节内。”

清代方志对风俗之记述,一般重岁时节日、尚婚丧礼仪,不但记述详备,同时地区分明、城乡分开,良陋评析。录旧志写新志,亦多有评述与专论等等。

生产习俗在过去传统志书中多重物产、赋税、贸易,很少记述农家个体耕织活动。清代方志中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如乾隆间《武宁县志》即如此载述:“农民种禾,联里为伍,最相狎。日午饮田间,或品其工拙疾徐而戏,笞次以为欢笑。每击鼓发歌,迎相唱和,声彻田野,悠然可听。至若御桔槔,口歌足踏,音韵与辘轳相应,低昂宛转,尤足动人。然往往多男女相感之辞,以解其忧勤辛苦。”又曰:“山田水出石罅中,性冷而善凝,得石灰沃之,则泥融草腐。禾苗倍常。人于麦收前后,以答易灰。老少负荷。数十为群,择能呕者一人为长,高声朗唱,众人和之,昼夜络绎,笑语相随,殆劳而不怨焉。”《东乡县志》则分别记有田者、樵者、渔者的劳作特点及换卖之方式。《彭泽县志》多记网置湖鱼、工习技艺、商贾贩务的具体活动,且对棉花、夏布、织染、缝纫等亦均有论列。乾隆《武宁县志》还详记有饮茶之俗:“江南之人皆嗜茶,而武宁独甚。至于僻村深谷,往住专蓄茶法。”

山西雍正、光绪《山西通志》都设有风俗一目。光绪《山西通志》184卷,体例别开生面,分为辨方、序世、稽古、纪邻、述事、存人等六门;述事门中有巡幸记、荒政记、大事记、经籍记、金石记、风土记等。其中之“风土记”专门记述风俗。

东北有通志自《盛京通志》始,而独立有通志则自光绪《吉林通志》始。两部通志都有风俗内容。《吉林通志》舆地志中专设风俗一卷。其中信仰民俗“跳神”全文引录了清初《柳边纪略》、《绝域纪略》中的资料,为研究萨满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嘉靖间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卷六详细记载了满族、索伦、达斡尔、汉军,以及流人的生活习俗,弥足珍贵。

岁时节日农家之“送穷”,清代方志中也给以注意。同治《新昌县志》载云:“(正月)三日清晨,各家净扫堂室尘秽,以爆竹锣鼓送之水浒,曰送穷。”可见,其捕捉风俗之视角已比前代开阔。清代方志,还重视民间赛会活动。同治《会昌县志》将当地民人各月赛会,从元月至十二月,详加列述。各赛会之斋供、酬神、饮宴、游会均记其原委。对社会上的各类陋俗,许多地方志多注意加以记述和评析,如同治间江西各县县志对流行于民间各地的各种陋风恶俗,既有记述,又有评析和揭露。《丰城县志》将所流行之陋俗,概括四项加以评述:一曰嗜巫,二曰喜争,三曰溺女,四曰暴葬;且评日:“且有溺女以求子者,尤可痛恨。”

道光《武宁县志》还记述乡间利用水力舂米之情:“山中田,高下其区,利于水碓,南乡尤多。其大者曰车碓,有二、三臼,为屋复之,水自高田辘轳环转,喷薄而下注,而杵臼自舂,日可熟米四五石,米最精,糠亦有屑碎,唯用一人治筛扇而已。”同治《雩都县志》、《和平县志》、《远安县志》及《南城县志》等,皆如此。

此外,如同治《安仁县志》对土风、农桑、商贾、工艺之分述;《相城县志》先列历代文献后叙当代诗文论述本地之俗,再进而记载本地之俗,最后到评析“邑美之俗”与“邑俗之不美者”;《临川县志》对前历朝旧志所叙之摘编;《新淦县志》风俗篇记述终年之占候谚语;《会昌县志》土习、民风、女功、农事、工役、商贾、饮食、嗜好、歌谣、祈镶之分目,以及《万年县志》之附《改葬论》,《泰和县志》之附《士习书》。光绪《上犹县志》之附《戒溺女文》等,均为清代地方志体例之新创。而且有些清代方志还专辟有风俗志,专记风俗,

内容更为铺叙详尽,道光《宁都直隶州志》之风俗志,长达万余言。

其他如同治《会昌县志》还重视对生产习俗的记载,记有二月播田下种、三月秧针秀茁竞相栽插、四月塞粪,至六月黄云遍野、大暑前收“百日早”,以及种席草、烟草等具体农务。此志还对妇女农闲时从事副业,采梓桃,日暴壳裂。篝灯拣仁,或榨油等彻日连宵的活动有所记述。

(六)民国时期地方志中有关民俗的记载

民国时期,方志记载民俗有增无减。《奉天通志》共设20目,礼俗是其一也,而其中的方言则记述了300年来辽宁语音的变迁。民国《黑龙江志稿》地理志中专设风俗一卷。其中礼仪民俗,分别详细地记录了汉人、汉军、满族,以及蒙古、回族、达斡尔等不同民族的不同婚礼、丧礼、祭礼。民国《龙城旧闻》、《瑷珲县志》、《呼兰县志》、《绥化县志》、《宁安县志》同样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汉人、汉军、满族、以及蒙古、回族、达斡尔等不同民族的不同婚礼、丧礼、祭礼,尤其对满族的风俗记载尤详。这些志书对保存、传承、研究、开发利用满族风俗起到了其他方志所起不到的作用,在满族风俗逐渐消失的情况下,更显得十分珍贵。

(七)系统性风俗志书和风俗资料汇编的出现

民国时期除了在方志中记述民俗以外,还专门出现了系统性风俗志书和风俗资料汇编性质的著作。主要有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和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

《中华全国风俗志》, 1923年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风俗志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编,共约60余万字。摘选历代古籍、近代报刊及杂著中各省的风俗资料,编选而成。上编按市、县分别选录,下编以民俗划类汇辑。正文前有一篇论说性极强的作者自序,阐释了作者对风俗的见解,编著之主旨及编撰之缘起、体例编排等。作者认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为千里者以十计;为百里者以千计,各自为风,各自为俗。风俗之不同,未有如中国之甚者也。以中国不同之风俗,数千年来,在统一国家之下,卒能相维相持于不敝者,其道安在?间尝求之而得其故。盖以学术统一而已矣。自汉武表章六经、儒术遂尊,佛虽盛于晋唐之际,出世而非入世,不能与儒家争政治之权;所以自汉以后迄于清季,为儒术统一国家之时期。虽其间乱亡相继,而其由乱而治,由亡而存者,无不揭橥儒术,以为收拾人心之具。所以不同之风俗,而卒能归于统一者此也。西学东渐,功利之说兴,儒家仁义之说不能与之相抗,学术分裂,各执一端,于是不同风俗之国家,遂无统一之望矣。夫求治之道,须因病施药,不呆削足适履。学术既无统一之能力,当留意于风俗之习惯,而为因病施药之举。”为此,作者为“详考其风俗,乃退而读方志,凡有关于风俗都随笔记之,释成巨册。”以作“从政者考镜之资”。

胡朴安广搜博采各地各民族的各种风俗记载文字,翻检辑钞功夫之大,所涉风俗范围之广,实乃前所未有。大凡明清以前与风俗有关的书籍均有摘抄,并纳人各省州府县的风俗之项目中。上编体例近似地方志,对某一地区的风俗只作概貌式的描述。下编排列按类,体式活泼,有综述,有分述,有议论,粗细详略各异,凡涉及风俗之记载,尽在收罗之列。

二、记述好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俗志是地方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志的主要篇目之一,是古今方志的必备门类。

首先,记述好民俗文化是提高志书质量的需要。方志的质量标准,首先是体例完备。方志为一方之全史,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政治建置、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状况、风俗民情、宗教、异闻,无所不载,应有尽有,缺一不可。方志又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分,是方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忽视民俗文化变化的记述,“百科全书”将徒有虚名。其次,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是体现方志特点的需要。方志的特点之一就是地方性,亦即地方特点。而民俗内容是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民风,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在编写方志过程中,写出了不同的民俗,也就突出了各自的地方特点。

第三,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是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人们生活在社会里都是一个社会化了的人,也是民俗化了的人。“任何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沐浴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而生长壮大的,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生活在民俗文化里,想完全跳出民俗之外的人是没有的,因为你跳出旧俗之后,你将又融入了新俗。”(宋徳胤:《黑土文化》)因此,每个人,既和精神,又和物质,既和社会又和自然发生关系。民俗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各方面,并相互影响。记述好民俗文化,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还是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记好民俗文化以供輶轩之采,“观其礼俗,而政治之隆污,民德之厚薄,具于此矣。”编好民俗志,除了“周咨博采,备著于篇”以外,并“非徒广异闻”,“亦藉以一风教也。”(黄维翰:《呼兰府志》卷十《礼俗略》)。文化的基础是民间文化,亦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根文化,是文化的土壤和乳娘,是特色文化的源泉。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第四,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是真实记录社会发展的需要。民俗文化发展变化反映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发展、竞争、创新,成为我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出行方式、礼义、节日习俗等出现新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同时,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客观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的反映。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变化反映、体现时代气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无线通讯工具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联络方式,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交往、联络日益频繁。再如,小轿车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彩色电视、电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综合型超市、步行街(城)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和休闲方式。民俗文化的新变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加强民俗文化变化记述,是保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变化、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科技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然不可能是全部发生变化。因为,习俗作为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尽管如此,民俗事象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社会生活变化了,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仍旧保留,有的消失,又有许多新的文化事象产生了,许多新的民俗事象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中,以适应新的生活需要。

三、续编地方志应记述好民俗文化

20世纪80年代首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在民俗文化记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在继承传统方面有所创新。但依然显得不足。大多数县志只在社会篇中设立民俗一章,只有少数志书单独设立民俗编的。不但层次显得低,而且内容记述也显得单薄。就黑龙江方志而言,惟新编《呼兰县志》编纂较好。第二轮修志特别是县区志,民俗文化内容反映得更是不够充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从首轮修志到第二轮修志仅二三十年时间,民俗变化不大,而且前志已记,可以不记。结果削弱了民俗文化的记述。就黑龙江目前已出版的22部县(市)、区志,就有嫩江、甘南、肇东、肇源、五大连池、绥棱、富拉尔基7个县(市)、区志未有民俗的记述,占出版的已22部县(市)、区志的1/3。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无论在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方面、礼仪民俗、岁时民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民俗方面,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乃至根本的变化。人们穿着打扮越来越趋于时尚,一改服装青一色的局面,款式争奇斗艳,打扮千奇百态,美容化妆已成为新的习俗。就饮食而言,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食品趋多样化。北方已由小米、苞米馇子等粗粮为主,改为以大米的细粮为主,粗粮反倒成为稀罕物。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就居住习俗而言。住房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城市居民住房日益扩大。农村一改土坯草泥的平房,已为砖瓦(铁皮)结构的平房所代替。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居房已变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在一般城镇,也都逐渐在向楼房过渡。就通讯而言,通讯方式已由传统书信、普通电话电报联络,到程控电话、BP机联络再到移动电话、互联网联络,缩短了人们的距离。QQ聊天、电子邮件、传真、手机短信等已成为主要联络方式。就交通而言,高速公路成网,汽车如织;火车提速,朝发夕至;飞机翱翔,遍及大中城市;摩托车遍及小镇乡村;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快捷。其它物质民俗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岁时节令民俗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些岁时民俗,还保留着各民族、各区域的传统,有的则随社会变革和社会的开放度加深而发生了变化。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例,各家要吃“团圆饭”,以往一般在自家举行。近些年这种习俗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相当多的城市居民改在酒店、宾馆举行“团圆宴”。另外,拜年的方式也有新变化。寄送贺年卡、发送手机短信成为主要的拜年方式。由于开放程度加深,人员交流增加,以及电视、互联网普及发展,西方节日也传入中国,如过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

人生礼仪民俗,这是社会的民俗文化事象之一,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祭祀礼仪。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社会文化发展,这些人生礼仪也发生着新变化。就婚礼而言,用小轿车车队迎亲,并且要将轿车扎成“花车”,甚至要用林肯加长轿车。婚礼前照婚礼艺术照,新娘在出嫁前要在高档理容店化妆,婚礼要全程录像制成光碟,留作纪念。另外如探亲访友、看望病人时送以鲜花。清明祭祀采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逐渐兴起,树葬、海葬等葬俗也开始实行。这些正是新的礼俗诞生的重要标志。这种礼仪方式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精神民俗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变革、变化,有些保留了原有传统、有

的在传统习俗上又有创新和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形式。以宗教信仰为例,由于国家法律、政

策允许宗教信仰自由,近二三十年,宗教活动非常活跃,修庙宇、朝圣拜佛者亦见增多,有的地方甚至成了旅游产业、成为一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修族谱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对于寻根问祖、增进乡情、凝聚人心不无益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被禁止。近些年来,编修族谱的民俗也在重新兴起。另外,近年来,算命、看相、抽签、卜卦的“算命先生”常在街头巷尾出现,摆摊设点,似乎成了一种职业,成为部分人谋生的手段。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以上种种民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应该成为地方志编修者们着重研究的课题,地方志续修者应对比加强调研、认真分析、提炼,切实做好记述和记录。

续修地方志,不仅要记述经济结构、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还要记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即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从民俗文化的变迁来反映社会的进

步与发展,是地方志工作者重要职责。

研究、编纂民俗文化事象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遵循修志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历史、体现特色。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形态,写好各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为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服务。

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文言文语段练习及翻译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 ,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 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译文: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妒忌。 霍氏一家长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今有人日攘(3)邻之鸡者,或(4)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曰:“请损之(6),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7)。”如知其非义 注释 (3)[攘]这里是指偷窃的意思(4)[或]有的人(5)[是非君子之道]这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是:此,这。君子:指品行良好的人。道:作为,行(6)义:好的(7)[请损之]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损,减少。之,代表偷鸡这件事(8)[已]停止(9)[斯]则,就(10)[日]每天 译文:现在有每天(都要)偷邻居的鸡的人。有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作为。那人说:“那就减少一些吧。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来年就停止(这种行为)。”既然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客曰:“犬、马最难。”齐王曰:“孰易者”客曰:“【鬼魅】①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②【罄于前】③,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1.鬼魅:鬼怪2.旦暮:早晚3.罄于前:出现在眼前 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他说:“狗、马最难画。”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他说:“画鬼怪最容易。”狗、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2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2 古典诗文 2013-12-21 0602 5d56b7b40102eenp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2 51、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53、世评华歆王朝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4、周处改过自新

高三语文文言小文段翻译训练

供稿:山东省阳信第二高级中学单云军251800 文言小文段翻译训练 【学前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信”是说要把古人文章的意思“原汁原味”忠实地表达出来;“达”是说翻译出来后事理要通达,表述要晓畅;“雅”是说要把古人作文、说话的“妙处”表现出来。对于高考文言翻译,特别强调“直译”。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文章的意韵,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表达的方式和风格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为强化对此法的要求,便于记忆,可熟记这段顺口溜:文言翻译重直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各类名词可照抄,古义现代词语替;被动省略补清楚,倒装成分把位移;遇到虚词想周详,把准语气要流利。 如果从操作层次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人名、地名、职称、物称、年号等,照搬不译。 替:找出最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的语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去的部分。 删:删去不需译、不能译的个别词语,如发语词等。 猜:对多义实词在文中的准确义项,尤其是未曾露面的某一个词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猜测。 【实战演练】(特别注意加点的词) 一、阅读下列短文,翻译划线句子。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之。②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短文,翻译划线句子。 孟子谓齐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 ..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①士师:古代的司法官。②已之:已,停止。“已之”是使动用法句式,使他停职,也就是把他撤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6《山市》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练习 1.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译文: 济水北岸的一个商人,渡河,他的船沉没了,漂到了水中一个小岛上,在那里大声呼喊着。有一个打鱼的人划着船前往去救他,还没到,他急切地呼喊到:“我,是济水边上最有钱的人,如果能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打鱼的人用船把他送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十两金子。打鱼的人说:“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金子,恐怕不可以吧?”商人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获能有多少?一下子得到十两金子,还是不满足吗?”打鱼的人沮丧地离去了。又有一天,商人沿着吕梁山向下游去,船撞到了礁石上,又沉没了。而那个打鱼的人又在那里,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打鱼的说:“这是答应给酬金却不按数酬付的人。”于是站在那里观看,商人被水淹没了。 2.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之外,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服,百姓不信,方此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吾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也。”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史记·孙武吴起列传》。 译文: 魏国设立国相,让田文作国相。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允许我跟您论一下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效命,敌对的国家不敢谋犯,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近,使府库充实,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守卫西河,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和赵国像对待宾客一样顺从,您跟我比,怎么样呢?”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接着说:“这三方面,您都处在我的下面,可是位子却在我的上面,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国家混乱,大臣们不服从,百姓们不信任,正在这个时候,(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呢?还是嘱托给了我呢?”吴起默然了很久,才说:“(国君)把国事嘱托给了您。”田文说:“这就是我的位子处在您的上面的原因啊!”吴起这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3.晋侯复假道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 晋国的国君又一次向虞国的国君借道来讨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晋国的气焰不可助长,对于敌寇不可疏忽。一次借道已经很严重了,怎么能够第二次借道给他们呢?谚语里所讲的‘腮帮子与牙床子是紧密

新初一初二古文翻译练习及内容默写

(2018初三复习)初一初二古文词语解释和重点内容默写练习 (初一上): 一、《刻舟求剑》词语词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4、”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词语解释(通假要写明通哪个词):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 )乎? 三、回答问题: 请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 ---------------------------------------------------------------- 《幼时记趣》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本义:比喻:)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8、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9、果如鹤唳.()云端,怡然 ..()称快。 10、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1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1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1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

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 (1)省主语。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 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 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 古典诗文 12-21 0552 高考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苏教版七上语文 第7课《幼时记趣》校本作业1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幼时记趣 班级: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自编A) 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liányī;风过后,小雨xīlì下过不停,湖中的荷花在微风和小雨中摆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自编A)()A.今天打扫卫生的是一二组。 B.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C.船在动,星也在动,他们是这样的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D.《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的一项是(自编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 ... A.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七上P36) B.他在台上作报告、台下的听众们很有兴趣地听得津津有味 .... 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C.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 (七上P37) D.他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七上P42)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选编B)()A.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 D.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被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每题1 分,⑤一⑥每题2 分)(自编A) ①多行不义,。②,吾贼也。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④梅雪争春未肯降,。 ⑤《次北固山下》中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 ⑥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中形象地表现出成功的原因的两句经典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选编) 初一年级将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读书周活动。 【活动一:最美创意】

文言段落翻译训练合集

文言翻译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对文中两个划线句子,任选一句进行翻译。(5分)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它郡请均赋。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 (1)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 (2)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2.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① ② ③ ④ ⑤ 3.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的画线文句。(5分)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古代的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庄子·骈拇》) (1) 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 (2) 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三个划线的句子。(5分) (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1)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2分) 译文: (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2分) 译文: (3)诺,吾将仕矣。(1分) 译文:

5.把下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①译文:。(3分) ②译文:。(2分) 6.阅读下列文言文段,翻译画线部分。(5分)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2)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1) (2) 7.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巫马子谓子墨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翻译:(1)了何贵于二人? (2)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8.把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 译文:(1) (3分) 译文:(2) (2分) 9.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新唐书·徐有功传》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练习试题及答案

任元受事母尽孝 【南宋】陆游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多发疾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任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或许因为饮食不当,或许因为天气燥热潮湿,或许因为说话稍微多了些,或许因为情绪波动稍微大了些。我都早晚侍奉,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我考虑不到,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召他到自己府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

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补充资料】 任元受,宋代医生。名尽言。精于医术,事母至孝,亲尝汤药,并由此于医理颇见长进,医名亦噪一时。 练习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4分)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参考答案】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D。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名医不迨也 【参考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 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

文言文语段翻译训练 一、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就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晋书。符融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卧薪尝胆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③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就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就是教之不信也。”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时了了

初中文言文译文

初中文言文译文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有个郑国人想买双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于是就说:?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他只好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 (清)沈复《浮生六记》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三峡两百千米中,两岸连绵不绝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叠的山峰,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合叙句)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紧急召见,最快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则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

(完整版)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书·霍光传》)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①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① ②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选自《吕氏春秋》) ①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②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

4.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海国图志》) (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译文: (2)不如樵夫之一足。 译文: 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解(郭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1]曰:“是人,吾所急[2]也,至践更[3]时脱之。”(《史记·游侠列传》) 注释:[1]尉史,县尉手下的书吏,古代管户口的小官。[2]急,重也。[3]践更,按期轮番服役。 译文: 6.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未画线的句子已译出):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所以在那些听到伯夷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贪婪的人也变得廉洁了,懦弱的人也变得意志坚强了;

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名师指导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一 一、文言文翻译”六字诀‘详解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

2018届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文言语段翻译4 含答案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语段翻译训练(江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于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卒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过,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然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善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归子曰:大梁固多奇士,尤以诗名.吾读洧南诗,意其人必超然埃壒之表.及为小官,似非所屑,顾必欲有以自见.乃知古人之志行所存,不可测也.视世之规规谫谫,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化中盖深以予言为然云.(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户部乃次.居四次:次序 B.却.礼币之赠却:拒绝 C.丁内艰,服阕.阕:终了 D.收恤姻党,字.孤寡字:抚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